燃气洗澡一会热一会凉:城市走向“贵族化”就走向反“和谐共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4:54:29

 新闻评论 

“建筑是凝固的音符,音乐是流动的建筑”。

“贵族化”就像一处美轮美奂的海市蜃楼,可望而不可及。无论是先前的贵族化学校,还是贵族化医院,抑或是贵族化客栈,甚而至于今日的贵族化城市,都让平民望贵止步。
    然而,离不开平民百姓无私付出的经济社会发展,却在取得辉煌成绩的同时,还是远离了平民百姓的生活,人民日报发文指出,一些城市热衷于表面繁荣、豪华的发展模式,忽视了对百姓的服务功能,出现了不顾百姓死活的“贵族化”倾向。

 弘扬和发展“天人合一”“和谐共存”的中国式建筑观,让世界在叹服我们建设速度与建造品质的同时,也能再次感受乃至享受到中国独有、与传统一脉相承的哲学思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绕不过的难题。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在中华建筑文化面前,我们几乎无言以对,所能想到的奇言妙语均含其中。

天人合一”,对中国建筑文化的影响极为深刻持久。以儒家和道家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历经千年的岁月,形成了这种具有高度包容性并趋向多元化的文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在说到“道”的至高至极境界时,比喻为“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等。

天道即自然,“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他“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强调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天的法则对于一切事物采取“无为,自化“的态度,让事物按照自己的规律法则演化。老子的“道法自然”,就是模仿自然,巧妙地吸取自然的形式,追求“人建筑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追求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美,要求建筑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天人合一”是中国思想哲学的重要特点,也是儒家学说的重要特征。

 儒家哲学认为人与自然“浑然一体”,“以人为本”,“重心在内”。宇宙的终极本体与人的道德原则应该统一,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的人才是理想的人格。《文言·乾卦》称:“夫大人者。与人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懂仲舒《春秋繁露》载:“以类合一,天人一也”。

    张载认为“民,吾同胞也,物,吾同予也”,说的也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易经·乾卦》称:“夫大人者。与人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儒家的理想人格既是天人关系的中枢,不仅要实现社会内部的协调,而且社会应与自然相和谐。自然的美景通过的窗、阁、亭等引入建筑中,与人类的建筑和谐自然的有机集合在一起,达到天人合一的境地。

“天人合一”体现在中国古建筑观上,它所展现的是“和谐共存”,表现在城市、村镇、宫殿、陵墓的选址和布局命名上,都力图体现天人合一的追求。这基于与自然高度协同的文化精神: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建筑镶嵌在自然中,仿佛是自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天人合一”的建筑观与“礼法宗法”的制度联合出现、相辅相成:“天人合一”追求自然与和谐,而“礼法、宗法制度”注重等级制和秩序,表现出的“尚中”思想造就了富有中和的美学原则,张驰相配,无形胜有形,相互平衡、映衬,从宏旨到细微构成了中华建筑文化的理论精髓。儒家“尚中”思想造就了富有中和的美学原则,“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执其两端,其中予民”,对传统建筑的创作思想、建筑风格、整体格局等方而有很大影响,反映到具体建筑上面就是强烈的中轴对称特点,主要建筑排列在中轴线上,形成递进的重复院落;中轴两侧是左右对称的副题建筑。中国诸多古典建筑都反映了这一文化特性,表现出封闭严谨含蓄的民族气质,表现着儒家思想的风范。唯园林建筑与此迥异,布局自由灵活,变幻无穷,极力追求自然情调。当是更多地带有道家思想的痕迹,意味着自然对人造环境的亲昵。

以人为本,崇尚天人合一的精神,注意环境与建筑交融,崇尚自然美和人性文化所演绎的悟性共鸣的园林景观的构成原则。许多古城的规划很有文化性和地方性,注意了环境的有效利用,成为了今日的风景名胜。许多居住建筑,展示了人与自然共生的美德,这种美德就是现代西方建筑所孜孜追求的生态性和共生论。

建筑既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又体现一个民族的智慧与审美。面对中国建筑文化至今化我们只能仰视。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了辉煌的建筑艺术,然而近百年来我们的建筑常常是或照搬西方、或纯粹仿古。那么今天我们又怎样才能建出既有中国特色,又有现代气息的建筑呢?

“天人合一”在中国建筑中的三大表现

儒家的理想人格既是天人关系的中枢。又是天人合一的化身。

儒家的“天道”“人道”合一是儒家思想的精华所在。“人道”指自然界的现象及其运动变化规律。“人道”指人应遵守的社会规范。儒家学说认为不仅要实现社会内部的协调,而且社会应与自然相和谐。

●顺应自然 

建筑的布局与设计应顺应地形、绿化等自然环境,达到人为与自然的协调。如我国的四大佛教圣地:灵隐佛地、岳麓古刹、南岳禅林、江涌金山等都是自然环境与建筑风物和谐的“二重奏”。“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正如英国学者李约瑟所说:“中国建筑这种伟大的总体布局早已达到它的最高水平,将深沉的对自然的谦逊的情怀与崇高的诗意组合起来,形成任何文化都未能超越的有机图案”。

●师法自然 

模仿自然,巧妙地吸取自然的形式,使建筑与自然达到统一。这点在园林建筑中尤为突出。以石、木、池象征自然中的山、林、湖、海,把自然引入院内,意味着自然对人造环境的亲昵。

    ●因借自然 

“借景”的手法,利用借景,一个临江的楼阁可以出现“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一个普通的草堂,也可以引出“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空间感触。又如叶绍翁名句:“应怜屐齿印苍台,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正如《园冶》所说:通过借景可以“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