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产品头脑风暴:《华严一乘十玄门》修学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8:47:11

 

《华严一乘十玄门》修学记

 

{第一次修学}
      
师父:

    修学的时候,由一个人讲一段文以后,大家凡是在场的都可以随意提意见。有意见就发表,任何人都有参与的机会。同时有问题的可以提出。提问题的方式是这个样:任何人都可以问,任何人都可以答。不管晓得或不晓得,都可以问,也都可以答。如果不能回答的话,由我来回答。

    大家听明白这个修学方式了吗?没听懂的举手我看看!

    《华严一乘十玄门》,这是杜顺和尚所说的。《法界观门》、《十玄门》、《华严五教止观》,都是杜顺和尚说的。可是他没有记载,没有文字。

    《十玄门》是杜顺和尚说的,二祖智俨大师记的。不过华严宗一脉相承,二祖所撰记的,应该和杜顺和尚没有大的差别。《五教止观》也是杜顺和尚说的,后人记的。《法界观门》,是杜顺和尚说的,我们没有见到原文,仅仅是从四祖澄观大师、五祖宗密大师他们的注疏那边见到。所以《十玄门》不是杜顺和尚写的,可是我们相信和杜顺和尚的思想没有大的差别。
    
    杜顺和尚的历史,在俗家姓杜,十八岁出家。胜迹不可思议,《大藏经》里头有记载,是文殊师利菩萨化身。(《大正》四五?五一三下?二三)根据他的故事说,他一个弟子侍奉杜顺和尚三十年。我们就知道最低限度三十年。杜顺和尚就说这么一点东西,可能不是,可能有很多很多,没记载,我们不知道。

    华严宗它宗里边写的文字,我们发现和经上有点儿出入。不过都不关紧要。

    《十玄门》第八门,只提到普庄严童子一生成佛,据华严宗讲有四个人一生成佛:普庄严童子一个,还有一个兜率天天子一生成佛,善财童子,再就是《法华经》的龙女。可是我们看经文,普庄严童子一生成佛有疑问。不过这个都不关重要的。所以我们修学的时候要客观。

    谈到这本题—《十玄门》,一佛乘。华严一乘,一乘教—《十玄门》,这是华严宗的根本,教义的根本,二祖以此为根本。二祖写,三祖法藏大师以此为根本,四祖澄观大师以此为根本。大家可以参考,有一部叫《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可以参考。

    不过到澄观大师的时候,他所写的和《十玄门》有一点点差别。有人说,清凉国师(四祖澄观大师)华严思想,和杜顺和尚本来就不相同。可是我们客观地看,不见得!言语文字有差别,义理没有两样。

    《十玄门》讲法界缘起义,法界缘起: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十玄门》所讲的不外乎这个道理,所以十玄门又称为十玄缘起。这个「玄」字是华藏玄海,无所不包,无所不容。

    门,有进出义,所以称为「门」。十玄门有一个名字叫法界缘起,又有一个名字叫十玄缘起。那我们就知道,十玄门所谈的,不过是缘起法,有圆满义。因为它是一乘教义,所以十玄门又称为一乘缘起。

    一乘是一心,在智方面称为一心,在修方面称为一乘。因为它是一心缘起的法,所以十玄门就是性起,不同三乘,三乘是缘起。这是大概前言。

    华严宗很少著述,它所传的著作,大家都可以参考。一时我也想不出那么多来了,《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可以参考,《探玄记》也可参考。

    总而言之,清凉国师以后,在言语文字上有点差别,绝对不代表思想两样。

    现在我们就开始修学,我先念一段文,我按照他分界线念一段文。我们修学这段文,大家仔细入。先看文,然后发表意见。

    「华严一乘十玄门。大唐终南太一山至相寺释智俨撰。」智俨尊者又称为至相尊者,是华严二祖。他后面写得很明白,承杜顺和尚说,这就说明是一脉相传。

    现在看他的文,大家注意到,这个华严宗教理深玄,如果稍打妄想,不能会入。

    我虽然把要点和大家讲过,我希望大家掌握得住,要专心一致,记在心里面。


 

{第二次修学 }
      
【今且就此华严一部经宗。通明法界缘起。不过自体因之与果。所言因者。谓方便缘修体穷位满。即普贤是也。所言果者。谓自体究竟寂灭圆果。】


师父:
    这个一乘缘起自体法,《华严十玄门》说就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你们已经说过了,好比水就是浪,浪就是水。它这有一个特性,我把这个特性说出来。大家知道,一乘缘起是什么道理?好比水是浪,浪就是水,这是一乘法。如果说水,一切皆是水;如果说浪,一切皆是浪。这个你们应该了解了吧!那我们已经知道,水是因,浪是果,这就构成缘起,这种缘起是性起的缘起。

    这个法,说因一切因,说果一切果,其余的佛法里头,大乘小乘中乘没有的。它说因不是果,果不是因,边不是中,中不是边。一乘缘起说因都是因,就是说水都是水;说果都是果,说浪完全是浪。这法什么地方能看到呢?天台家看见过,《中论》看见过。天台家说一中一切中,一假一切假,一空一切空。一乘,标准找出来了。天台家说,说中的时候,空和假皆是中;说假的时候,中和空皆是假;说空的时候,中和假皆是空。找出标准来了。天台并不都是一乘,它的三止三观不是一乘,唯有不思议三观才是一乘。
    
    再看《中论》,不完全说一乘,里头有一句,一切实非实,一切也实也非实,一切非实非非实,这一句偈是一乘法。说实,一切皆实。就好像水是浪一样,说水一切皆是水,说浪一切皆是浪。说非实,一切皆是非实。唯有一乘没有分别。说也实也非实,一切也实也非实。如果说非实非非实,一切都是非实非非实。唯有一乘,我们根据这个原则就知道一乘了,知道一乘就分辨出三乘了。

    大家都听懂了没有?有没有听不懂的?举手我看。

    好,现在我们开始往下修学。

甫师:
    现在要就《华严经》来讲法界缘起。法界缘起是怎么样呢?「不过自体因之与果」,所谓的自体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有多名:真如、中道、第一义、佛性、法性。一切法的体性以无性为性,无性缘起万法,万法同归无性,所以就是因跟果,因即是果,果即是因,这是一真法界义。「所言因者」……

师父:等会儿,讲这一句。大家有疑问的可以提出。没有疑问,第二个人再解释。
    
    既然修学,要深入啊!《华严经》有《八十华严》、《六十华严》、《四十华严》。到杜顺和尚那时的《华严》,是《八十华严》是六十是四十?《六十华严》是旧译,《八十华严》是新译,这个要搞清楚。《六十华严》在什么时候译出?数据在什么地方?

    大家看《历代三宝纪》里面好像有的,我们没有那个数据。最后的是四十,《四十华严》最晚,可能杜顺和尚那个时候没有看到四十。《四十华严》是唐朝,德宗吧!外国才进贡来的。这个「华严一部经宗」,可能是指六十吧!可能是六十。八十出来了没有,不知道。

    先译的是《六十华严》,六十卷。六十卷《华严》,佛七处八会说,在天上人间七处,说了八会。后译《八十华严》,《八十华严》是七处九会说。

    「华严一部经宗,通明法界缘起。」那我们知道了,法界缘起就是一乘缘起,不过自体因之与果。

    「一乘缘起自体法界义者」,说过了。大家还有问题没有?没有问题,慧闻讲「所言因者」。

闻师:
    师父提示到自体法界义,华严一部经的宗旨是讲法界缘起。法界缘起就是讲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不过是自体的因与果。

    下面解释什么是自体因和果。讲因的时候,一切都是因;讲果的时候,一切都是果。这是方便把它分开来谈的。因之与果,在华严一乘教义所谈的因之与果,不同二乘或者大乘的因果,它有先因有后果,华严宗所明的是一切即因即果。所以我们知道这个因,就是从性起的。说性的时候是一切法的法性,说因就是方便缘修,是从性起修。性修不二,体穷位满,就是普贤行。

 

    「所言果者,谓自体究竟寂灭圆果。」这里谈到的因之与果,事实上是不可分别,为什么呢?华严的义理,如果用海水与波的譬喻:因呢?就像海水一样。果呢?就像法界缘起那个重重的浪一样。这个譬喻相当的深刻,因为浪和水是不可分别的;虽然不可分别,但浪和水是宛然的。这段文很深刻,我没有办法再讲了。

师父:
    大家有问题都可问,不明白都可问。「方便缘修」是什么意思?谁能答?讲吧!

秀师:
    其实刚才慧闻师已经讲过了,我只是把这段话再重复一遍。今且就《华严经》,或著述上在讲法界缘起。法界缘起不过是自体因和自体果,没有其它的东西,就好比说全波是水,全水是波。

    水性是因,浪假名是果。因即是果,全部的因就是全部果,全部的水是全部的波浪;果即因,全部的果还是因,全部的波浪还是全部的水。所以说因赅果海,果彻因源。

    这是就譬喻来讲。如果说修行的话,修行不过在修我们的自性清净心,心外更无别法,全修在性。不过我们起修行的时候,我们全性起修,心就是法,也可以说是全体起用,全用归体。

    譬如我们念佛的时候,「是心作佛」是因,念佛的时候,全部的心都是佛号是果。所以说方便缘修体穷位满,我们念佛是方便缘修,全心是佛是体穷位满。当我们把这句佛号念得清净,是心是佛就是果。佛不离心,全佛是心,是自体究竟寂灭圆果。

师父:
    你等一等,大家听懂了吧!好,慧明讲!

明师:
    刚才师父问到三部华严。《六十华严》是在东晋的时候译出来,杜顺和尚是东晋时候人,所以说可以推杜顺和尚当时是《六十华严》。《八十华严》是在唐朝译,《四十华严》就是后面的〈普贤行愿品〉,是在唐朝般若三藏译的。这个在辞典都可以找得到,譬如《佛学大辞典》。

    这里提到有关一乘因果的地方(大正四五?七三三中?八),我们看他答的地方就可以了。「答约修行方便现因果不同者」,就是他这里讲到约修行方便而现因果的不同。

    接下去,有人问:说修行方便是一乘修行?还是三乘修行?答,这是三乘修行方便。问说,为什么一乘他没有修行方便?答,一乘当中没有因果。

    问,如果是这样子的话,因果两位法性家内真实德用,那么性在中道吗?答,因为三乘人他执着先因后果,所以才借那个因果同时。如果据实来讲,在华严宗里面,没有因果这个名字。

    问,如果是这样子的话,那全果之因,全因之果,那就没有了啊?答,至相大师,就是指智俨法师─二祖,他讲说「因不异果之因,果不异因之果」。就是因就是果的因啊!果就是因的果。为什么会有因果的称呼呢?之所以有因果之称,是寄现于缘有亏盈,是指缘它聚啊,散啊,因为这样才假现。其实自体因果无为,是一道清净的。

    我们再看下面,倒数第六行的地方。问,若实不立因果,岂不是拨无因果之大邪见?答,他是立在过越因果之处,超过那个越因果的地方来说无因果,不是说拨无因果。

    大致上如此,下面的大家再回去慢慢看好了。大致上在这里说明,了解到一乘因果和三乘因果的差别。

师父:
    现在大家知道了,方便缘修的因果是三乘义。一乘,刚才你们也讲过了,果彻因源,因赅果海,它是一乘义。说因的时候就是果,这从理上说,不从方便缘修说。

    有一句话:初发心即成等正觉。有这一句话吧!初发心即成等正觉,全因全果,全果全因嘛!这是一乘义。

甫师:
    师父!那是《华严经》说的:「初发心即成等正觉」。

师父:
    《华严经》是不是?在道理上大家知道,初发心即成等正觉,这是一乘义。可是他并不是说初发心以后,没有修行,不修善根。

    这个体穷位满,就是普贤。普贤行愿修行就是方便缘修。普贤菩萨他是体穷位满啊!普贤就是佛嘛!

    再来大家看「所言果者,谓自体究竟寂灭圆果」。慧乘,告诉我「所言果者,谓自体究竟寂灭圆果」什么意思?

 

 

乘师:
    这是说佛的境界,约果来讲,究竟寂灭圆满自在。这一句和上句方便缘修配合,这样讲不知对不对?

    法界缘起不过是自体因之果,刚才师父说:一乘因果说因一切是因,说果一切是果。究竟寂灭圆果就是圆融自在,方便缘修就是自体究竟,体穷位满是寂灭圆果,这是讲一乘缘起。

    在《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里一乘教义分齐开了两门,一个是别教,一个是同教。别教又分两门,一个是性海果分,一个是缘起因分。缘起因分是因上来说,就是普贤菩萨的境界。刚刚师父讲过的,就是指普贤菩萨的那个境界。果不可说,因为是佛究竟的果位啊!圆融自在,就是佛的境界。

    刚才慧秀师有讲,譬喻修行是在修我们的自性清净心。因地修行的话,就能够契合这个果位。说因地,譬如我们念佛的时候,你一念佛,那时候是因地修。就是因赅果海,果彻因源,当下就是佛的境界,究竟圆满。

师父:
    所言果者,谓自体究竟寂灭圆果。「自体」大家都知道了,一开头他讲「一乘缘起自体法界」嘛!

    「寂灭圆果」大家要了解,化身佛入有余涅盘,称为寂灭道场。化身佛怎么入有余涅盘呢?他已经证究竟涅盘了,所以称为有余涅盘。

    譬如说释迦牟尼佛,在尼连河旁菩提树下金刚座上证无上觉,那就是化身佛。证无上觉的时候入涅盘,可是现报还在世间度化众生,所以称为有余。

    菩提树下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寂灭道场,释迦牟尼佛证入有余涅盘就是寂灭圆果。究竟寂灭圆果和方便缘修那个因,是一个,这是一乘。

    「体穷」,体其理已经穷,穷和满是一个意思。「位满」,证的那个位已经满了,不假方便缘修。没有这个因果,不是说没有这个因果,是因果一如。大家谁有问题?谁有意见皆可提出。

    大家在经上时常看到的那个「寂灭道场」,菩提树下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寂灭道场。不离寂灭道场,普度十方示现一切;虽然普度十方示现一切,不离寂灭道场。这个一乘义。

    大家仔细想起来,就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水性不动起万重波浪,起万重波浪水性不动。这个道理大家懂了吧?有不懂的举手我看。这就是所谓「一乘」。三乘里边的大乘就不入了。

    我们根据这个原则看唯识。唯识说二种变现:因能变、果能变。要按照一乘说出来,说因一切皆是因能变,说果一切皆是果能变。如果唯识宗会通这一点,它是一乘。

闻师:
    师父,我有一个问题要请问师父。

师父:
    你不要问我啊!你问主持人啊!问大家。任何人可以问,任何人可以答嘛!

闻师:
    这里有一个问题,要请问大家。刚才提到一乘的缘起,不同于大乘和二乘的缘起。「所言因者,谓方便缘修。」据我提出来的是把它说成从性起修。而刚才师父对我们所说的,我作一个结论:方便缘修是指三乘缘起。那么讲三乘缘起的因,为什么会感一乘果,体穷位满,普贤行呢?就是这个问题。

师父:
    谁能答这个问题?你答吧!

观师:
    我是随喜的。提到方便缘修体穷位满,本来提到从性起修,我是觉得已经对了。因为假如不是从性起修的话,刚才师父有提到,就是说不假方便缘修,没有体穷位满,没有这样子的因果啊!这个因果一如。

    这个特色就是说,方便缘修是体穷位满。假如我们只停在方便缘修,没有会是从性起修的话,就变成三乘的因果。我们知道方便缘修,其实就是体穷位满,所以是指一乘。

师父:
    这个方便缘修,体穷位满即普贤行,什么意思呢?体穷位满以后就是一乘。

    我举个例子,一念成佛。如果在开始第一念就成佛,一乘义。大乘采取最后一念。譬如说,如果你万年一念、一念万年往生净土─一乘义。我不是和大家讲过了,临命终时最后一念,念阿弥陀佛也得往生。那体穷位满了,体穷位满就是一乘。什么道理呢?是不是一即一切?譬如有十念,第一念是不是就是十念?大家要了解,第一念就是十念。因为什么原因呢?如果没有第一念不成十念。十念是一念、一念完成的,所以第一念就是十念,没有第一念,没有十念。

 

    这个道理大家听懂了没有?那我再继续说,最后一念也是一乘。因为最后一念也是十念。

    这个道理很深,大家不清楚。没有第一念,没有十念,大家懂了吧!没有第二念,也没有十念,懂不懂?没有第三念,也没有十念。没有第四念、第五念,也没有十念。没有第六念,也没有十念。没有第七念,也没有十念。没有第八念,也没有十念。这么推算下去,没有最后一念,没有十念,是不是?

    大家能听懂这个意思吧!这么说起来,是不是体穷位满就是普贤行啊?普贤行和寂灭圆果是一个─一乘义。如果重在方便缘修,还是三乘义。三乘修到究竟圆满处,也是一乘义。

    「十佛境界一即一切」,慧襄讲!讲这一句,先把十佛解释给大家知道。

襄师:
    师父!我想先提一下刚才慧明师提供的数据,同样在七百三十三页中栏的十一行也有很明确的数据的提供:「问,若尔何故下云因果两位法性家内真实德用性在中道耶?」

    意思是说一乘里面没有因果这一回事,那为什么又会有文,这么来描述因果两位呢?因果这两位是法性家内真实德用性在中道,这不是前后本身的一个矛盾吗?

    「答,只为三乘执因先果后之人现因果同时义故云耳。」就是说三乘有一辈人,他们是执因在先,果在后,所以现因果同时义故云尔。

    七百三十三页中栏倒数第十行开始看,这个地方是把他分成教分和证分来看。换句话说就是看问题的立场不同,所诠释出来的东西也不一样。

    「若约自宗,无如是事,何更舍也?以证分中无有因果证分教分一乘三乘同教别等事。」如果说站在证分的立场来看的话,证分中没有因果,没有证分教分。意思就是说没有因果之别,也没有所谓的证教二分之别,乃至于也没有一乘、三乘,或者是说同教、别教的差别。那为什么我们在这个地方还会提出因果、教证,一乘、三乘,同教、别教等等,这些是缘起分所谈出来的。

    下面就讲到了「缘起分中方说因果证教一三同别教等种种事耳,是故就缘起分云因果两位性在中道也。」因为三乘人的偏执,所以才作这样的诠释。

    这个道理在下面还有提到,就是在七百三十三页下栏,倒数十四行:「若尔唯约三乘因果而论,何云因果通一乘耶?」为什么又说因果是通一乘呢?「答,若约实,道理诸法各各住自如位本来不动。然三乘之人唯见前后,一乘不尔随须自在。是故约前后因果,现性在中道之义,在于一乘,故云通一乘也。」换句话说,一乘人会到「常同时而现有先后,现有先后而不碍同时义。」

    在《一乘教义分齐章》,一开始也有提到,这个地方是约教来说,那从因边来说,因为果分是十佛的一个自境界。换句话说,就是讲实相,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这种一即一切的智证,这种性起义,就是事事无碍的境界,是十佛亲证的境界。所以下面十玄门的开演,主要是约教,从因分上来作说明的。

师父:
    我说一乘因果没有因果,对的!但它不破因果。我说原则给大家都听过了,一即一切,是不是?说因一切因;说果一切果;说亦因亦果,一切亦因亦果;说非因非果,一切非因非果。所以我可说一切非因非果。

你再倒过来看,说非因非果,一切非因非果。也就是说亦因亦果,一切亦因亦果;也就是说因一切因;说果一切果。这是一乘义。

大家懂吧?你把这个即四句反复印证就知道了。

琛师:
在提一点小意见以前,首先我先对今天的主题作一个补充。就是一直到这个地方,谈的还是自体法界义。它所讲的自体,就是华严宗常常强调的唯是一心。一切法唯心所造,就是自体的意思。而自体义就是法界。换句话说,法界都是唯心所造的。法界缘起,那个缘起,就是下面所讲的因之与果。所以在华严的缘起里面,因果二法是同时缘起的,这是大概作一个小补充。

另外,我想提的一点就是,我们修学的是杜顺和尚的《十玄门》,并不需要找其它的著作来补充。就是说在《十玄门》的前后文,我们自然就可以去修学,慢慢修学探索可以悟到。找很多资料来补充的话,反而变成我们所修学的《十玄门》,它的味道不存在,而且并没有办法看出杜顺和尚的意思是什么。

师父:
讲吧!

洵师:
我们所讨论的重点是一乘因果和大乘因果的差别。「初发心即成等正觉」,也就是从三乘入一乘来说,这一念始终是一如的,就是所谓的自体的因和果。也就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成一切成,一切成就是一成。其它三乘的佛义,报身化身最后成就法身,一乘的佛义,本身的发心就成等正觉。整部《华严经》,就是在明清净法身毘卢遮那佛,自体因和果。

师父:
我有一个构想,希望把我们这个道场变成一个佛法高级学府的道场。印度就是这样,道场就是学校。把我们净苑变成高级学府。

下次讨论,大家回去查十佛。两种十佛,大家把它查清楚。

融师:
师父,我要补充。在《十玄门》五百一十五页下栏倒数第二行:「良由缘起实德法性海印三昧力用故得然,非是方便缘修所成故得同时。今且据因是同时者。若小乘说因果者,即转因以成果,因灭始果成。若据大乘因果亦得同时。」下面他讲到,一切法皆一时成,若一法不成者,此舍亦不成。

前面用舍作譬喻,下面他说「如似初步若到一切步皆到,若有一步非到者一切步皆非到。故经云,虽成等正觉不舍初发心。」

师父:
《十玄门》就是这样,我们越修学越清楚。

那是后来的问题。我举个例子。水成一切波,第一重浪是水,第一百重浪也是水,是不是?重重浪皆是水。如果最后一重浪不是水的话,一切浪就不成。

大家懂这个道理吧?所以大乘说最后一念成佛,那也是水也是因啊!既然是最后一念成佛,一切念皆成佛。一切念皆成佛,就知道初一念就成佛了。不过三乘人不知道就是了。虽然第一念成佛,不妨碍后面还有念念修行。

我不能支持了,休息了! 

 

 

{第三次修学}      

【十佛境界一即一切。谓十佛世界海及离世间品。明十佛义是也。】


师父:
有两点要注意到:你们看十玄缘起的时候,不要先看注疏,要先看它的经文,用二谛去解它。我们只有解悟,没有证悟。这有深浅,用熟了以后,遇到佛法,不需要用二谛,自然就知道是二谛,自然入理,契入理。

再深一步,用二谛渐渐进入一乘。怎么叫进入一乘呢?用二谛深入的时候,有真谛、俗谛。你用功久了,用真谛看它,一切皆是真谛;用俗谛看它,一切皆是俗谛。用功要有路线,不可以盲修瞎炼,不得益处。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如果你得到一点益处,要发心: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菩萨有微尘许善,思与众生共,要有这个心。千万不可吝法,吝法者来生得愚痴报。过去如果有吝法的人,赶紧忏悔!

今天这个十佛,有没有查资料?不查数据,不知道。十佛有两种:有十佛、十佛身,这不同的。十佛身我和大家讲过。慧观开始。

观师:
刚刚师父很恳切地开示,大家都深受感动。先讲十佛,在《大正藏》第九册六百三十四页下栏第十六行:「所谓正觉佛、愿佛、业报佛、住持佛、化佛、法界佛、心佛、三昧佛、性佛、如意佛。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知分别说十种佛。」

另外慧襄师查到行境有十佛:第一是菩提身,是成正觉佛。第二个是愿佛,即愿身。第三是涅盘佛,是化身。第四是住持佛,是地持身。第五是业报佛,即相好庄严身。第六是心佛,是威势身。第七是如意身,是意生身。第八个三昧佛,是福德身。第九是法界身,是法身。第十是本净佛,智身。

这行境十佛是由于因位的行因,而具足种种福德的修因契果之佛。意思是说行境十佛,是因为在因位上修行的功德力,他具足种种的福德。这个也是表现出华严一乘的教义,因为这是修因契果之佛。意思是在因位上修,就有果德的福德。另外还有一个十佛身……

师父:
十佛身,不念了。「十佛身」要以三种世间分:智正觉世间、众生世间、器世间。这里「十佛」要从佛的圆果说。大家谁有意见,可以提出来。

洵师:
师父!那个十佛身是佛经里面谈到的,怎么和我们找到的不一样?

师父:
你那是注解,解释经文的;这是出于《六十华严》。他上面都讲得清楚,十佛世界海及〈离世间品〉,《六十华严》经上有。

《十玄门》大部份引《六十华严》,也有时候引《八十华严》。比方说七处九会,那是《八十华严》。可能在当时《六十华严》最普遍。

大家没有问题,接着慧明讲。你讲一讲,为什么十佛是一即一切?

明师:
因为我们知道十佛无性可以随缘,随缘的话就可以遍满法界,所以就是一即一切。

师父:
谁有问题可以问他,有意见也可以发表。你会到什么地步,任何人都可发表。

洵师:
请问慧明师,十佛身是约什么来分?

明师:
因为修因契果,从行境来分的。

洵师:
那么十佛身是约因的话,什么是约果?

明师:
这要问师父啊!

师父:
如果按照一乘说,修因即成佛,这是要点。按照一乘说,初发菩提心即成等正觉,说因一切因,说果一切果。这个你们会二谛要会到深处,才能体会到。

大家想一想,十佛是指果言,叫圆果。有圆因满果啊!华严讲的因果,圆因有两个人,它仅提一个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都是因人。《华严经》独尊普贤菩萨是圆因,圆满因。

说到圆满果就是十佛,就是刚才说的十佛。大家想一想,这个因也圆满,果也圆满,有没有差别?没有差别怎么会有圆满因、圆满果?所以一乘法:差别而无差别,无差别而差别。直接会到的。

如果按二谛说起来,差别而无差别,随缘无性;无差别而差别,无性随缘。可是他直接,不必用二谛,直接性上就出。

大家会一会:十佛,第一尊佛是正觉佛,是吧?最后如意佛,是不是啊?十佛是不是都是一真法界?如果不是一真法界,不能称为圆满果。

 

 

 

既然一真法界,就怎么样?说一真法界,一切法界皆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一切法界。你们想想,这里头还不是一即一切吗?

十佛,要是说正觉佛,一切皆是正觉佛;如果说如意佛,一切皆是如意佛。这个法要入,先从二谛,有作意的入二谛;慢慢进入无作意,直接证到,再进一步进入一乘。十佛意思,大家都知道了吧?你们找到经文了吧?谁带六十华严?你把十佛念给大家听。

明师:
正觉佛、愿佛、业报佛、住持佛、化佛、法界佛、心佛、三昧佛、性佛、如意佛。

师父:
大家想找十佛的话,在《六十华严》。「问文殊亦是因」,慧琛讲!

「问文殊亦是因。人何故但言普贤是其因人耶。答虽复始起发于妙慧。圆满在于称周。是故隐于文殊。独言普贤也。」

琛师:
「问文殊亦是因」,这里的标点打错了,应该是「文殊亦是因人,何故但言普贤是其因人耶?」前面的十佛境界,就是在讲他的圆果,在这里要讲因。问,文殊菩萨也是因人,为什么在前面的方便缘修,体穷位满的因人,只单提普贤菩萨呢?

「答虽复始起发于妙慧」,虽然《华严经》的开头是从妙智慧,妙智慧的代表就是文殊菩萨。可是《华严经》究竟圆满的地方在于称周,就是要圆满果位是《华严经》的根本意趣。「是故隐于文殊,独言普贤也。」所以这里隐文殊菩萨,而发显普贤菩萨。

师父:
大家谁有意见?没有意见,我就要发问了。「称周」这华严的解释名词,何谓称周?

明师:
一即一切。

师父:
那不是,固然也是一即一切,没有解释「称周」两个字啊!

明师:
是不是圆满周遍呢?就是代表这个法,意思是充遍法界。因为我们知道称周,华严的缘起是讲称性而起的性起。之所以不同于缘起,是说他是一起一切起。所以就无所不周,无所不遍。

师父:
慧明讲出意思了。其实这是华严宗的,可以说它是卖关子。它这句话怎么讲?称,是称理性。〈普贤行愿品〉,普贤菩萨的境界,完全称乎于理性,称理,它简单说「称」。周呢?普贤菩萨境界,周遍十方法界,它简单说「周」。称周,就是称理周遍。

有谁会到称理性是什么?周遍法界是什么?慧襄讲!

其实称理周遍,简单说是称周。因为文殊菩萨开始发妙慧,还没有达到圆满称周的地步,所以它单讲普贤菩萨。

我考一考你们,称周,称理性是什么意思?周遍法界是什么意思?讲吧!

常师:
经中在善财童子他遍访善知识之后,还要到普贤菩萨那边去圆满行。刚刚师父讲,拿普贤菩萨来显他的行圆满。「圆满在于称周」,就是圆满他的普贤行,再讲去见佛。

师父:
慧常刚才讲五十三参,就是这个道理。一开始从文殊菩萨那里出发,遍历一百一十城诸善知识,不如到普贤菩萨,圆满称周了。到了普贤菩萨,称理性遍法界,圆满了。所以说,经历多时不如普贤菩萨一念。这个一乘才会到。

方便会的话,称理性是二谛当中的什么谛?(答:真谛。)遍法界是什么?(答:俗谛。)他还是从二谛讲的。不过会入一乘的时候,直接会入。称理周遍,它就称周了,直接会入。称理性遍法界到了普贤菩萨那里,就是一念。这是华严富贵之处。

大家就要会到在大乘里头的一个法:善财童子从文殊菩萨那儿出发,到普贤菩萨那儿就圆满,所以他「隐于文殊,独言普贤」。

「亦可」以下,慧襄讲。

「亦可。文殊普贤据其始终。通明缘起也。今辨此因果二门者。圆果绝于说相。所以不可以言说而辨。因即明其方便缘修。是故略辨也。」

襄师:
其实这里应该衔接到刚刚那一段。刚刚问说这个因人为什么独言普贤?这里的回答从两个角度:一个是说起始于妙慧,可是圆满称周是在普贤。另外一个理由是说,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一个是始一个是终,而事实上,他们所表现的就是一个缘起的道理。

「今辨此因果二门者」,下面是在讲为什么在讨论到这个《一乘十玄门》的时候,一开始就会提出因果二门,主要的用意何在。

 

 

「圆果绝于说相,所以不可以言说而辨。因即明其方便缘修,是故略辨也。」在因和果之间作一个析辨,然后看出问题。所谓究竟圆满的果德,也就是前面所讲的体穷位满的究竟圆果,是不可以言说表达的。所以这里所要辨的就是方便缘修的这个因,在这个地方来作一个讨论。

师父:
大家发表意见。讲!

常师:
我想请问一个问题。上个礼拜有提到在五百一十四页上栏最后一行「方便缘修体穷位满,即普贤是也。所言果者,谓自体究竟寂灭圆果。」这里的「方便缘修」和刚才慧襄师讲的那个「方便缘修」,是不是可以合在一起讲?

师父:
谁回答?

琛师:
在法藏大师《一乘教义分齐章》有讲到,事实上华严所论的是从因分上讲,果分不可说,所以「因即明其方便缘修」。为什么要这样讲?其实《华严经》从第一卷到最后,都是在讲菩萨各个位次的不同,他们是怎么样修行的。换句话说,整部《华严经》都是谈菩萨及至成佛修行上的问题,就是在讲「方便缘修」这件事情。所以上栏的方便缘修和这里的方便缘修是一样的。

师父:
大家知道了啊!方便缘修是一样。为什么讲方便缘修?他已经讲过了嘛!他说「所言果者,谓自体究竟寂灭圆果」。不可言说的,离言说相。所说的都是方便缘修,都是因地。因地是什么呢?因地是世俗谛。凡有言说皆是世俗谛,第一义谛不可说。

明师:
提一个问题:就是在这一段的因人,因人是指那个菩萨因人?

师父:
这里只讲文殊菩萨、普贤菩萨。

明师:
对!这里他只讲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可是其它的人就不称为因人了?

师父:
那是大乘说,不是一乘说。所有菩萨都是佛的因地─大乘说的。不够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的资格,不能称为因人。因为大乘人会不到一即一切。他是以不同的事,证不同的理。修四谛证四谛,修六度证六度理。这里不是,修一个因─文殊、普贤,就是一切的果。慧洵讲!

洵师:
整部《华严经》,以法界为因,舍那法界为果,其实因果是不离一真法界。但是从方便缘修开出,乃至从凡夫到见道位,虽然是说方便缘修,但是因果是一时的,没有前后次第。因为不见十佛的时候,也是不见普贤行的时候。那我们从这里也不见到烦恼可断啊!也不见到菩提可证啊!烦恼即菩提,因就是果,果就是因。所以方便缘修,就是圆满的果。

师父:
《华严经》直接讲到一真法界,大乘菩萨没有到这个地步。由于一真法界里头,凡是有因就有果。因也是一真法界,果也是一真法界,这个相同于《法华》所说。

《法华》也是一乘义,法华说实相。实相无相,一真法界;实相无不相,无量无边十方法界。无不相也是实相,无相也是实相─一切即一。实相亦无相,亦无不相─一即一切。

譬如说,这个房间里头有一盏、二盏、三盏、四盏、五盏,五盏日光灯。五盏日光灯,它的光是不是一个啊?明明看是一个─一真法界。可是你灭掉三盏就暗下来,就知道它一盏日光灯就是一个光。所以这五个日光灯啊!是一个,就是五个,五个就是一个。所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他讲的境界很深了,这五个日光灯怎么会是一呢?互摄互入。这个日光灯入那个日光灯,那个日光灯摄这个日光灯─重重无尽。这是华严的境界,不是大乘菩萨境界,至于小乘更不懂了。

依一真法界说,初发菩提心就是成等正觉─一即一切嘛!小乘讲的就差得远了,小乘说要修三大阿僧祇劫成佛。一乘不是这么说。一乘,一发心就成佛。虽然一发心就成佛,不妨碍缘修。为什么不妨碍缘修,谓之一发心就成佛呢?没有初发心,没有成佛。

譬如说,行千里路是果,第一步是因。大乘会到,一步一步走,走到最后一步才到了千里。一乘不这么会,第一步一迈出去就是千里。什么原因呢?从道理上说,这一步是一千里之一步,没有一步没有一千里。第一步是一千里,第二步也是一千里,第三步、第四步……步步皆一千里,一即一切。这是一乘法妙的地方。第一步就是一千里,可是不废后面还有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为什么呢?如果没有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步,就没有第一步啊!

好比一水起千重浪,都是水,是不是?第一重浪是不是和最后一重浪都一样的?都是水嘛!可是没有第二重浪、第三重浪就没有第一重浪,什么理由呢?没有第二重浪就没有水,没有水就没有第一重浪。所以虽然第一重浪和最后一重浪平等,不废第二、第三、第四重浪。

唉!我们今天只能讲到此地!

本此努力,慢慢的,好像钢梁磨成针一样。你真是进入佛法,不得了了。进入以后,你想一想,假使有众生问你问题,什么问题不能答?我们有问题不能答。那是现量界嘛!佛知道,我们不知道。

大家会入此法以后要发大心,菩萨有微尘许善,思与众生共。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唯恐众生不知道。这个妙法不是我们知道就算了,唯恐众生不知道,那你那个心量也是一即一切了。

洵师:
刚才师父说,每一个灯互摄互入是说一乘,如果是大乘的话,那灯光?

师父:
大乘,一个灯是一个灯的光嘛!

洵师:
它没有办法互摄互入?

师父:
欸!不能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嘛!我布施就是施舍一切众生,持戒就是不犯一切戒,忍辱就是众生打骂能忍。一乘不那么说,说布施一切皆布施,说持戒一切皆持戒,一即一切嘛!

庶师:
大乘为什么不能会到究竟?

师父:
大乘是菩萨。菩萨到了究竟圆满,寂灭果的时候,才是一乘。 

 

 

第四次修学}
      

【问不思议法品等亦明果德。何故得于因门说耶。答此等虽是果德。对缘以辨果。非是究竟圆寂之果。是故与因同一会说也。】


师父:
「问不思议法品等亦明果德」,慧常讲!

常师:
先讲华严经文,从〈菩萨问明品〉(《八十华严》卷一三,《六十华严》卷五)一直到〈不思议法品〉是属于解门。从初信讲到妙觉,修五十二阶位。其中〈不思议法品〉总举佛德(三德)。

再讲「对缘以辨果」的缘,是答的要点。经文说,众生本具如来功德智慧,但因妄想颠倒,所以要假事相方便缘修,过尽德圆才圆显如来功德智慧。

依三乘缘起讲,修因致果,在因地所修的事相,都是圆满果德的缘。〈不思议法品〉仍在因地说,所修事相圆满后成就果位的殊胜。并未证到究竟圆寂之果,也就是妙觉佛。所以依俗谛边讲,在证以前都归于因门。所以答讲「是故与因同一会说也」。
    
师父:
大家谁有意见?谁有问题?可以发问。第一个〈不思议法品〉是那一品?回答这个问题。

秀师:
〈不思议法品〉,是在八十卷《华严经》的第四六卷:「尔时大会中,有诸菩萨作是念。诸佛国土,云何不思议?诸佛本愿云何不思议?诸佛种性云何不思议?」乃至于诸佛智慧、诸佛自在等等……「尔时世尊知诸菩萨心之所念,则以神力加持……令青莲华藏菩萨,住佛无畏,入佛法界……」所以这个〈不思议法品〉,他是对缘来辨果,不是究竟寂灭之果。

师父:
谁有意见?〈不思议法品〉是这一品吗?先确定是否〈不思议法品〉?

明师:
在法藏大师以前,就是三祖以前,《八十华严》还没有译出来,所以他引的这〈不思议法品〉,应该是《六十华严》引出的,而不是《八十华严》。我不晓得《八十华严》和《六十华严》当中有什么不同?还要再去详对一下经文。

师父:
谁有什么意见?杜顺和尚的时候,是否有《八十华严》?没有记载。《四十华严》也没有,唐德宗才译《四十华严》。

常师:
我想,不管〈不思议法品〉是在《四十华严》、《六十华严》,或者《八十华严》的那一卷或那一品,它在四门─信解行证,属于解门,从十信到妙觉,都是讲成就佛果依正二报的殊胜庄严。

师父:
先确定是否〈不思议法品〉就是这一品?是不是〈入法界品〉?〈入法界品〉有没有另一个名字也叫〈不思议佛境界品〉?

常师:
《八十华严》的〈入法界品〉,二祖说它是属于果位。从六十卷到八十卷,〈不思议法品〉,刚刚慧秀师所提到的,还属于解门的部份。在行门证位以前,都是属于因地。「答对缘以辨果」,这个「缘」属于因,从因到果所修事相的缘。在〈不思议法品〉是属于因地说,成就佛果的殊胜,这是因中说果,还没有证到〈入法界品〉中所说─成就佛的果德。所以它是在因地讲。

师父:
大家都发表意见!用你们的智慧。这里提到〈不思议法品〉等,他已经说「亦明果德」。这是说,普贤菩萨是因人说果德。「谓方便缘修体穷位满即普贤是也。所言果者谓自体究竟寂灭圆果。」

洵师:
师父!这个可能不是〈入法界品〉,因为它刚刚不是究竟圆寂之果。〈入法界品〉所说的是证入的因果,这可能是慧秀师他们所说的那一品。

师父:
大家看上文(《大正》四五?五一四中?三):「问,文殊亦是因人,何故但言普贤是因人耶?答,虽复始起发于妙慧,圆满在于称周,是故隐于文殊,独言普贤也。亦可,文殊普贤据其始终,通明缘起也。今辨此因果二门者,圆果绝于说相,所以不可以言说而辨。因即明其方便缘修,是故略辨也。」

下面接着问,「问〈不思议法品〉」已经说到普贤是果人。「等亦明果德」,这似乎是明普贤菩萨的果德吧!「何故得于因门说耶?」为什么在因门说普贤菩萨呢?所以〈不思议法品〉所说的是普贤菩萨,虽然是果德啊!「对缘以辨果,非是究竟圆果。」这个果不是十身的究竟圆果,圆果离于言说相嘛!

 

是故与因同一会说」,七处八会,《六十华严》说的,同是一个法会所说。我们再看看,《六十华严》〈不思议法品〉,是不是有这个内容?它主要是辨普贤菩萨是因人,可是〈不思议法品〉明明说他是果德啊!它回答说那是对缘而说。我们发现《十玄门》,有好几个地方引经引论,都是略引。

「对缘以辨果」,它上面所讲的,先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普贤菩萨也是因人啊!「圆满在于称周」,称理周遍。前面所讲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是因人─方便缘修。我们为什么先确定这一品呢?如果这一品搞错了,你修学的都错了。

二祖记的,他是否和我们现在一样,步步详细参对经文,我们不知道。古德都是诵经,把经文背下来。大家慢慢地找脉络来,从上面文来:「明一乘缘起自体法界义者,不同大乘二乘缘起,但能离执常断诸过等。此宗不尔,一即一切,无过不离,无法不同也。」它这是讲一即一切。

「今且就此华严一部经宗,通明法界缘起。」说明法界缘起是一即一切,大家要掌握住他的脉络。「不过自体因之与果。所言因者。」从自体因果说起了。「所言因」,因是什么呢?因是方便缘修。「体穷位满,即普贤是也。」普贤是因,所以体穷位满是果啊!体穷位满是普贤。

「所言果者,谓自体究竟寂灭圆果。十佛境界一即一切,谓十佛世界海及〈离世间品〉,明十佛义是也。」这个大家都知道了。根据它说的宗旨问下去,一即一切,普贤是因人,要点发问了,你说普贤是因人,文殊也是因人啊!何故但言普贤是因人呢?回答,掌握住它的要点,问普贤是否是因人,既然是因人怎么是果人?

答:「虽复始起发于妙慧,圆满在于称周。是故隐于文殊,独言普贤也。亦可文殊普贤,据其始终,通明缘起也。」对缘,缘起是对缘了。

「今辨此因果二门者」,「辨此因果」,因是缘修,对缘也是因。「圆果绝于说相」寂灭圆果,离于言语文字相。「所以不可以言说而辨」,凡有言说文字皆是对缘而说。大家看出它的脉络来了没有?

接着问:你说普贤菩萨是因人,「问〈不思议法品〉等亦明果德」,它明明说佛的果德,「何故得于因门说耶?」你为什么在因门当中说普贤呢?「答,此虽是果德」,这〈不思议法品〉,虽然说果德。「对缘以辨果」,它是对缘辨果啊!方便缘修就是因啊!

大家仔细看,你把经文一遍一遍看。「非是究竟圆寂之果」。究竟圆寂之果,绝于说相嘛!「是故与因同一会说也。」所以那个法会上,因果同时而说。你再看经文,从头再看他的文,看了几遍以后,你就熟悉了,知道他的脉络了。

你们不可以初看经文,心里头好像火苗一冒,认为得到了,不一定。再一遍两遍再看。你们看经就这个样,一遍一遍看。

它这个意思是说普贤是因人,因是方便缘修,对缘。它这一问是说:「你说普贤是因人,为什么在〈不思议法品〉当中说它也是果啊?」回答说,「果德是对缘而说。」

常师:
在中栏第一行(《大正》四五?五一四中?一):「十佛境界一即一切,谓十佛世界海及〈离世间品〉明十佛义是也。」

师父:
那他是说十佛啊!

常师:
他有提到「普贤是因人」,〈不思议法品〉是〈离世间品〉里的一品,是不是可以说〈不思议法品〉……

师父:
你照那样子会,你按照文字去寻它的意思。他这段文「十佛世界海及〈离世间品〉,明十佛义是也。」他这段〈离世间品〉和十佛世界海,都说明十佛。

我们假设,五十三参,〈入法界品〉就是〈不思议法品〉。《四十华严》中它提出,〈入法界品〉他改名为〈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品〉。五十三参对五十二参最圆满了,到普贤菩萨那里,圆满了。所以最后五十三参到普贤菩萨那里叫「称周」,称理周遍了。

《十玄门》不是说过圆满在于称周嘛!五十三参圆满以后,善财童子到了普贤菩萨那里才圆满,称理周遍法界。

 

我们假定是说普贤,那么五十三参〈不思议境界品〉是说普贤是果,那你为什么在此地说普贤是因人?它回答说:「那么说的果是对缘而说。」「对缘以辨果」一个一个稳稳当当,文殊开始,从文殊菩萨那里出发,一个一个的经过诸大善知识,最后一位才是普贤菩萨,普贤菩萨究竟果位了。

所以你们记住,再引文的时候,某某经第几卷,《大正藏》第几页、第几栏、第几行。

明师:
《六十华严》的第三十卷〈不思议法品〉,它讲的很像对缘来辨果。他提到诸佛都有十种法,一切诸佛有十种出生住持智慧,一切诸佛有十种无量内法,都是举十来讲。「一切诸佛有十种出生住持智慧。何等为十?一切诸法无所趣向,而能出生清净愿智。一切诸法无身,而能出生法身智慧。一切诸法悉无有二,而生正觉悟一切法。一切诸法悉无有我无有众生,而能出生化众生智。一切诸法悉无有相,而能出生种种相智。」举到第十个。

接着它还讲,如来有十种甚深大法,还有十种离恶清净。譬如「一切诸佛本来修习一切功德又离恶清净。一切诸佛,悉于三世如来家生,离恶清净。一切诸佛于未来际心无所著,离恶清净。」等等十法,还提到八相成道等。

师父:
好!大家注意到,既然解不开这个疙瘩……

如果你引证错了的话,全盘错。引经文看到是否论到普贤是果,普贤是因,如果没有这个意思的话,你引证这段经文完全错了,闹出大笑话来。


我们根据经文可以看出来,〈入法界品〉可以看出来,明明说普贤是果人,五十三参第五十三位嘛!可是你此地为什么说他是因人呢?它才解释,五十三参是对缘而辨,前面还有五十二位的缘。

好!现在我们就算〈不思议法品〉是《六十华严》的〈不思议法品〉。既然〈不思议法品〉普贤菩萨是果人,为什么此地是因人?以下慧秀讲!

秀师:
我没有准备这一段。

师父:
「答,此虽是果德,对缘以辨果,非是究竟圆寂之果。」你把这个文意讲出来。

你们既然引证〈不思议法品〉了,找出〈不思议法品〉的文。比方慧明说的寂灭圆果,言语说就是了。你讲!

秀师:
请别人先讲。

师父:
你往下讲,往下慢慢探讨,是否这一品就知道了。

观师:
上栏倒数第二行,通明法界缘起,不过自体因之与果。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了,什么是因,什么是果,把普贤菩萨归到因人,果就讲到自体究竟寂灭圆果。虽然在〈不思议品〉讲果德,在〈不思议法品〉讲的果德,是对缘以辨果,不是《十玄门》讲的自体法界。所以他讲「非是究竟圆寂之果,是故与因同一会说也。」

师父:
我再引经文给大家作一个参考。问〈不思议法品〉等亦明「普贤」是果德,何故得于因门说「普贤」呢?大家看出来了没有?你给它添点文字,它就明白了。问〈不思议法品〉等亦明普贤菩萨是果德,何故于此《十玄门》,于因门中说普贤菩萨呢?

他就回答说:此等《不思议法品》等虽然说普贤是果德,是对缘以辨普贤菩萨是果德,非是究竟圆寂之果。「究竟圆寂之果」是十佛。不是十佛境界。慧明刚才所说的,都是佛境界。「是故与因同一会说也」,所以把普贤菩萨因果同时而说。大家看出它的意思来了吧?

闻师:
不知道我讲这一段文,对大家是不是有帮助。(《大正》四五?五一八下?六)「第十托事显法生解门者。此约智说……即显始起于实际之法,一切幢一切盖等事是行体也。又如法界品云,开楼观门相见弥勒菩萨所行因事至菩提道场,以楼观则菩提相,所以言显法主(生)解也。」

师父:
十玄缘起就称为法界缘起。开楼观门是五十三参,开楼观门见弥勒菩萨。七处九会是《八十华严》,所以说《十玄门》提出七处九会,可能当初见于《八十华严》。七处八会是《六十华严》。

慧襄讲!「今约教就自体相,辨缘起者于中有二。」

 

襄师:
《十玄门》属于一乘缘起,一乘缘起自体法界义简别大乘和二乘的缘起,它所表现的法界缘起,就是华严宗的宗要。接下来它就把法界缘起的内容作一个说明,不过是自体因跟自体果。这个地方有两个定义:一是因人属于普贤菩萨(《大正》四五?五一四上?二九)。另外一种说法是杜顺和尚提出的(《大正》四五?五一五中?六)「文殊普贤据其始终,通明缘起」。

另一个有关果位的讨论(《大正》四五?五一四中?一)─什么是自体究竟寂灭圆果?「十佛境界一即一切」,它是纯就果位来论的一个究竟圆满果德的境界。

我们今天讨论的一个主题,承续上面而提出的疑问:〈不思议法品〉里也谈到果德,可是为什么在〈不思议法品〉里面的果德,它可以在因门里面来说呢?〈不思议法品〉里面也谈果德没有错,可是它是对缘以辨果,它是从行谈到果,而不是我们这个地方所谈的「自体究竟寂灭圆果」这个果。所以,它可以把这个果德和因同在一起说。

师父:
大家注意到,重点在普贤菩萨。前面说普贤菩萨是因人,先见文殊菩萨,文殊菩萨也是因人,为什么独言普贤菩萨呢?

第二个就说,〈不思议法品〉说普贤菩萨是果德,你怎么在此地说他是因人?他回答,〈不思议法品〉说普贤菩萨是果德,对缘而辨果,不是究竟十佛寂灭圆果,所以因果可以同一会而说。

大家细细寻它的意思,如果你引错了文,全盘输。

他的重点是辨普贤菩萨嘛!一乘缘起,普贤因果同时说─自体因果。所以根据我看啊!〈不思议法品〉,就是〈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就是〈入法界品〉。那上面明明说普贤菩萨是果德嘛!五十三参最后遇到是普贤菩萨,长时去参五十几位善知识,不如一念参普贤菩萨。

我们修学到这个地方。你们还注意到,查经文不可拘泥……

经师:
(《大正》四五?五一五下?二)后文提到十门:教义、理事、解行、因果、人法、分齐境位、法智师弟、主伴依正、逆顺体用、随生根欲性。「第二理事者,若三乘教辨即异事显异理,如诸经举异事喻异理,若此宗即事是理。如入法界等经文是体,实即是理精彰即是事。」

讲到因果方面(《大正》四五?五一五下?一三)「第四因果者,修相为因契穷为果。」第五讲到人法。「文殊显其妙慧,普贤彰其称周,明人即法也。」我想或许可以从这边,慢慢找出有关〈不思议法品〉的脉络。

师父:
我告诉你们一个方便:一遍看过了不能算完,再看一遍。你不相信你试试,看了三遍就不同,如果能看了十遍,你慢慢就懂了。

洵师:
师父!那是要去找经文了。

师父:
那你完全拘泥于经文,被它锁住你的脑筋,你的悟性完全障住。

你看啊!「华严一部经宗,通明法界缘起不过自体因之与果」,重点就是因果了。

下面解释「所言因者」,什么是因呢?方便缘修。如果方便缘修体穷位满了,就是普贤菩萨。

「所言果者,谓自体究竟寂灭圆果。十佛境界一即一切,谓十佛世界海及〈离世间品〉,明十佛义是也。」这是果,没有谈到因。

根据《十玄门》所说的发问:「问文殊亦是因人,何故但言普贤是其因人耶?」第一个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都是因人,为什么单说普贤菩萨是因人?「答虽复始起发于妙慧,圆满在于称周。是故隐于文殊菩萨,独言普贤也。亦可,文殊普贤据其始终,通明缘起也。」文殊菩萨、普贤菩萨都有,通明缘起。

「今辨此因果」,上面说因是什么呢?普贤菩萨是也。果是什么呢?十佛境界。「圆果绝于说相」,十佛境界不可说,「所以不可以言说而辨」。因就是普贤行,「因即明其方便缘修」,普贤行是缘修。「是故略辨也」,所以才略辨普贤菩萨。

所以下面就问了。「问,〈不思议法品〉」究竟是那一品?引错了就全盘输了。「亦明果德」也明菩萨是果啊!「何故得于因门说耶?」你怎么在此把普贤在因门说呢?〈不思议法品〉也说它是果德。

下面就回答。「此等虽是果德,对缘以辨果。」〈不思议法品〉虽然也说普贤是果,它对缘辨果。缘是因嘛!「非是究竟圆寂之果」,不是十佛境界。如果十佛境界怎么样?「绝于说相」。「是故与因同一会说。」所以在那个地方说普贤和因果同一会说。如果你着眼点还在果,果德、缘修,那恐怕就错了。

好比说,本来《中论》第二品〈去来品〉是论法。有一般人错误了,他论时间了,说不清楚了。它本来说:已去无有去法,未去亦无去法,去时也无去法。它说已去没有去了,时间了,完全错了。

对不起!我要休息了,我们今天修学到这边。

所以他把十佛归于《四十华严》里面。

{第五次修学}
      

【今约教就自体相。辨缘起者于中有二。一者举譬辨成于法。二者辨法会通于理。所言举譬辨者。如夜摩天会菩萨云集品说云。譬如数十法增一。至无量。皆悉是本数智慧故差别也。】


师父:
修学经法,你看到这段经文以后,首先用自己的悟性了解它,不要障自己悟性。如果自己悟性实在不了解了,参考注疏。先用悟性,久了以后呢?你自己会领悟。

我们众生都有悟性,就是佛性。如果先看注解,障你的悟性,永远不悟。注疏本,帮你忙的。你实在不知道,它帮你忙,不能完全仰仗它。这有什么好处?告诉大家,你用悟性久了话,谈佛法,活活泼泼;你仅仅看注疏,就算勉强了解,呆呆板板。了不起成一个文字匠,不是佛法。大家注意到。

以前修学《圆觉经》不叫你们查注疏,就是这个样。用自己悟性用功夫,慢慢有一种洒脱感、活泼感,毫无拘束。参考注疏处处罣碍,佛诃责弟子说「如狗逐块」,就是这种人。大家注意到。

实在讲起来,「十佛」不看参考数据,不会知道的。那个可以参考。

「今约教就自体相辨缘起者,于中有二。」慧乘讲!

乘师:
今天修学的部份从上星期接下来。上次修学一乘是自体法界义。为什么是自体法界义?因为它不同于大乘和二乘的缘起,所以这里的自体法界缘起有谈到自体因之与果。从因果来谈,因就是方便缘起,果就是自体究竟寂灭圆果,这是讲到十佛境界。佛的境界是果分,果德不可说,不与教相应,所以从因分来谈。

「今约教就自体相」,是说约教义来分辨缘起。「自体相」,从上面看下来是讲法界。「缘起」呢?就自体因果来谈,华严的因果是同体缘起,同一体性。现在约教谈缘起有二项:「一者举譬辨成于法」、「二者辨法会通于理」,就是谈到我们所要修学的部份。

「此下明约法以会理者,凡有十门。」就是讲《十玄门》,修学《十玄门》必须先了解同体和异体,所以举譬辨成于法,就是今天修学的部份,同体和异体。

师父:
大家谁有意见?有谁要继续发挥?「一者举譬辨成于法,二者辨法会通于理。」大家有什么补充的没有?

「举譬辨成于法」,《十玄门》有那些门是譬喻的?

你看:「二者因陀罗网境界门者,此约譬说。」

「二者辨法会通于理」,我们看一看,「一同时具足相应门者」,这是不是「辨法会通于理」?「此约相应无先后说」。

「三者秘密隐显俱成门,此约缘说。」都是辨法会通于理?

「四者微细相容安立门,此约相说。」是不是辨法会通于理?

「五者十世隔法异成门,此约世说。」大家思惟思惟,善思惟。

「六者诸藏纯杂具德门,此约行行。」它这里可能印错字,可能「此约行说」。

「七者一多相容不同门」,「八者诸法相即自在门」,「九者唯心回转善成门」,「十者托事显法生解门」。

这好像是第二门「此约譬说」的,是不是?

洵师:
师父!他说两门以后,「一者举譬辨成于法,二者辨法会通于理。」后面马上接着……

师父:
它有解释嘛!《十玄门》当中有「举譬辨成于法」的,有「辨法会通于理」的。举譬辨成于法,只有第二门;辨法会通于理,其余的九门。依这个教,依《十玄门》所说的言教讲,以下就讲……你讲吧!

洵师:
「譬如数十法」,譬如说我们从一数到十,后来这个十表示多。这个一至无量,从一这样开始算,一加上一是二,然后乃至算到十。二、三、四、五,一直到十都是一为本数,都是以这个一为体的。

「智慧故差别」,这个是就一的同体和异体来辨,都是同一究竟的圆果,但是离于这个说相。如果对一中多、多中一这「一多」来说的话,因为智慧而有差别。

师父:
大家有什么意见?大家想一想!「譬如数十法,增一至无量。」这个无量怎么解?有谁知道?慧洵知道吗?

 

 

洵师:
这个无量,就是算不出来的数目?>褪怯伞敢弧挂恢痹龅桨偾f,就是表示一种「多」,一增到无量,由一增到多。

师父:
欸!《华严经》好讲「十」,就是这个样。原来它讲十的原因:十玄门、十佛都是讲十。十十无尽,十、百、千、万,无量无边─无尽。

增一至无量都是本数。慧乘讲,为什么说是本数?

乘师:
是用数目作譬喻讲《十玄门》,显无尽的缘起。

师父:
谁知道为什么叫本数?这里边有很深的道理。它在第二门─因陀罗网境界门,讲了出来。

洵师:
本数是不是就是那个一?

师父:
不知道是不是一。一能成无量吗?谁知道的?

秀师:
十是从一数到十,从十增至无量,都是从一成,如果它不成的话,无量无边也不成。就好像海水的波浪,如果有一个波浪起的话,无量无边的波浪才可以起,都是由一水所起,就是一成无量法。如果一不起的话,无量无边的波浪也不起。所以说都是由本数智慧故差别。

师父:
这是华严宗妙的地方。十是一成的,如果没有一就没有十。既然十是一成的,百千万无量无边也是一成的。这就有问题,要是一成,没有二可不可以?没有三,没有四,没有五可以不可以?没有六,没有七,没有八,没有九,没有十,可不可以?

第一层,它说出无量的意思,我们进一步可以作了解:无量是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成的。讲到最后,无量是十所成。既然本数是一,十就是一,没有十就没有一。大家不要会到没有一就没有十,没有十就没有一。一就是十,十就是一。谁知道这是什么道理?

洵师:
缘成,无性缘成。

师父:
不要随口不假善思惟!一成十,一即无量。十成一,无量即一。这是法界缘起,自体缘起的法。这个「本数」不容易懂,因陀罗网境界门就比较好懂一点。

这个本数再会,不只一是本数,没有一没有无量,一是本数。没有二亦没有无量,二是本数。十,没有一没有十,没有二会有十吗?没有二也没有十,没有三四五六七八九,都没有十,对不对?最后你打个转身,没有十也没有十。

华严宗教理甚深,为什么没有十也没有十?我们已经知道没有十没有一,既然没有一怎么会有十呢?所以间接地说,没有十也没有十。

你们都能听懂吧?这个脑筋要放开了,要活泼起来,不能有一点呆板。

我再说一句。一是本数,你不要死在「一」上,死于文下就糟糕了!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和一相同的身份,是不是啊?没有一没有十,没有二没有十,没有三没有十,没有四没有十,乃至没有九没有十,大家懂这个道理吧?进一步讲,没有十就没有一。因为一是本数,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都是本数。因为没有十就没有一,我们就可以知道,没有十也就没有十。

这个道理很难懂,它举譬喻说,比较容易懂。所以「譬如数十法增一至无量」,它这个句读错了。它这意思是:「譬如数十法,增一至无量,皆悉是本数。」本数不是那么单纯。「皆悉是本数」,并不是都是一。它说本数,一是本数,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都是本数。

「智慧故差别」,为什么智慧故差别?慧襄讲!

襄师:
这个地方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些数目字,不是如同我们平常算术法所讲的一二三四……,也就是不能取相而会。

后面会提到,这个「一」是一个缘起。所以在这个地方说增一至无量,就一来看的话,以一这个缘起作本数。可是如果现在以五来看的话,这个五也是一个本数,可以它来缘起万法。

在这个地方任何一个数字都可以当作本数,都可以缘起一切法。在这种情况之下,才有可能出互摄互入的重重无尽缘起。所以在这个地方才会这么讲─「皆悉是本数智能故差别也」。这当中的任何一个数,都是缘起法,都可以当本数来缘起万法,所以能够现种种的差别相。

师父:
大家谁有意见?慧乘讲一讲,为什么智慧故差别?

 

乘师:
那个数目是没有定性的,一无性的话,就能够缘起一切。五百一十五页上栏第二行提到「一多体辨不论智者,体即息诸论道。」

师父:
慧洵讲,为什么智慧故差别?

洵师:
智慧差别就是能知,刚才的数法,就是所知。因为数法没有自体性,所以才显「智慧故差别」。

师父:
不错,它有能知、所知的意思在里头。你们还有谁知道?思惟思惟!

琛师:
这一段是顺着前面的文下来,接着下面开出二门来解释:第一个就是举譬辨成于法,第二个是辨法会通于理。

这边举的一多是举譬辨成于法。「譬如数十法,增一至无量。」增一至无量就是前面所讲的法界缘起,自体因自体果。一好比是自体之因,无量好比是自体之果。「皆悉是本数」,刚刚师父说,本数就是一,或是二三四数到十都是本数。

换一个角度,「皆悉是本数」就是说其实从一增至无量都是在一真法界,这个本数就是一真法界。但是为什么有人会看是一?有的人看是二三四乃至无量呢?就是众生的智慧,所以看出这些差别的相。

师父:
他们讲的,你们仔细听,每人讲的仔细听,会到你们的意思。慧悦讲!

悦师:
师父!我浅浅地讲。意思和慧琛师讲的差不多。本数就犹如大海的大波浪一样,它每一个波浪每一个波浪都是本数。可是这个大海的波浪皆是一水,它不是定性有的,是无性法,也就是《金刚经》讲的「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因为智慧差别故有所会的不同。

师父:
他们发挥各有所长,你们听清了没有?吸取别人的长处。讲吧!

策师:
那个「本数」是体,体没有差别。它说缘起有差别,方便缘修有差别。

师父:
讲吧!

甫师:
刚才他们都发挥了,现在我想引后面的一段文来印证这一个道理。(大正四五?五一四下?二八)「问此之一多既是缘成不同情谓者,为是本来有此一多,为是始有耶?」这个一和多,既然是因缘成,不是像一般凡情讲的那样,那它到底是本来有,还是说就是有一个开始的?下面回答说:「今本有不有者,为欲就智辨本有。」这是就智来辨本有,「为自就一多体辨耶?」就是说要分清楚,这是就那里来的,是就智来辨呢?还是就它一多的体来辨?

「若自就一多体辨不论智者,体即息诸论道。」如果就体来辨的话,那就不可说,因为体空,无所有,不可得,寂灭圆果不可说、不能论,就是「同于究竟圆果离说相故」,离言说相不可说。「今若辨一多者约智说也」,就是说刚刚讲解一至无量的那种说法:一中多,这样子一直下来,这是约智来说的。所以他接着引经说的「智慧差别故」,就是刚刚那一句话「智慧故差别」,是因为智慧的差别,才有这样一、多相来辨。

师父:
谁还有意见?讲吧!

闻师:
「皆悉是本数,智慧故差别。」师父常常以灯和光作譬喻。这个本数一,《华严经》讲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任拈一法,都叫作一。举数目来讲,一当然就是一,可是二也叫作一。为什么呢?因为法法就是一,就像光一样,虽然有一千盏灯,光没有差别。就是任拈一法,二三四五都叫作本数。因为无性的缘故,我们都可以叫它本数。

这个本数就是那个光,而这个灯光是缘起的,无性的。既然是缘起的话,不碍千盏灯光互相摄入。就是它虽是本数,还是有差别,差别不碍本数。我们用海水和波浪来讲,一水能起万重的波浪。一水就是一的本数无差别,万重波浪就是它的差别。差别就是无差别,无差别就是差别,就是所谓的一即无量,无量即一。

师父:
现在大家都听清楚了吧!如果你仔细听,逐渐逐渐了解。一为本数,一即无量,所以一为本数。你想想,无量即一,无量也是本数啊!

好!我们还探讨这「智慧故差别」。慧洵讲!

洵师:
刚才想要补充的就是这个意思,一加一就是二,乃至百千都是初一,二三四五……仍然也是初一,也就是本数。但是因为这里的数法乃至一切法都无性的,无性才有差别的万法,所以这个智慧就是无性,因为无性才有这种诸法的差别。

 

 

师父:
谁还有意见?讲吧!

彰师:
这个本数智慧,慧,无差别;智,差别智。师父常说「一佛出世,千佛护持」。因为法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故,所以一佛本数,千佛也是本数。不论举那一个数为主,其余为伴,而主伴皆本数。差别而无差别,一佛千佛皆无性随缘;无差别而差别,无性随缘,故说主、伴、一佛、千佛。

师父:
谁还有意见?

洵师:
师父!他讲的把本数和智慧连在一起,那这里是……

师父:

大家你听了以后,加以简择,择法觉分嘛!他说对,帮助我;说不对,也帮助我,我不参考。那才有进步。不可谈人是非。

闻师:
刚才师父提示,一就是无量。事实上这句话相当地深刻,一就是无量,当在讲一就是无量,同时无量中任何一个一,都叫本数。这样一中就有无量,无量中就有一。所以这里说,皆是本数,智慧故差别。差别,就是无量法,无量法就是一,一就是无量。它就是说,从任何一个法就可以演无量义。所以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就是讲无性而缘成,缘成常无性这个法。

师父:
谁于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还是讲不通。

明师:
本数就是空,无量就是无量法。无量即是空,空它非无,因为它是毕竟空,所以它演出无量的法。好比说万重波浪,万重波浪,它皆是水性,就是一到无量,皆是本数。为什么会有多相的差别?因为我们智慧的不同,才会显现波浪一波一波不同的差别,其实它水性是无分别的。

师父:
大家注意到……讲吧!

修师:
我猜猜看,因为我很少看经。本数是讲一,就是无相。下面「数十法增一至无量」,一是讲实相,十法就是讲诸法,就是实相诸法。三乘人都以智慧会入实相,所以智慧故差别。

师父:
这「皆悉是本数」。你捉住它的要点,都不过是讲自体,是不是啊?一是本数,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乃至无量,皆是本数,都是自体嘛!这不就是自体缘起吗?法是这个样,没有分别,是不是啊?可是你怎么能分别它?智慧。大家知道智慧要分别讲:慧,无分别─总相智。智,是分别─差别智。没有差别智,不能分别一切法。约智慧两个字来讲,同时讲的话,就是分别一切法,不作分别想。

再进一步讲,它这里讲到智慧故差别,这个智慧,慧洵刚才讲是「能」,不错!能不是「我」吗?这个法没有分别,不是「法」吗?我举个例子说。虚空无形无相,有分别没有?人的智慧,分别出东西南北四维上下,那不是智慧故分别吗?这是进一步了解,这说出我、法来了。

再进一步了解。我是缘起是不是?缘起性空,没有我。法也是缘起的,缘起性空,没有法。什么缘起呢?我是以法的缘起相待而成的,法是以我的缘起而有分别。相待而成的,说我、法,没有吗?如果绝对没有我、法,是断灭空。所以唯识宗讲,于假说我法。我、法是假的啊!因为什么呢?我法这两个东西都是自体,自体缘起才有我法啊!假是假,它不实在的,不是没有假。

我们就可以知道华严宗多好!多妙!二乘人堕空慧。空慧是总相智,就是真谛。菩萨会到,出空入假,叫无分别而分别,出空入假。二乘只会到分别而无分别,堕入偏空。到佛的地步,即四句:说我,一切我;说法,一切法;说亦我亦法,一切亦我亦法;说非我非法,一切非我非法。圆满了,这样才到一乘缘起。

如果说我不是法,不是一乘缘起,不是自体差别;说法不是我,也不是自体差别。

现在时间差不多了!看到这一句,就知道各宗有一点微细的小差别。比方唯识宗讲因果者,是靠自体差别功能,因和果都是自体差别功能,这个讲得很好!

我现在把它重复一遍,今天我们修学的成果。「约教就自体相,辨缘起者。」《十玄门》是教。「就自体相」者,这就是自体相辨缘起义。于中有二:一者举譬辨成于法,你仔细看,是第二门因陀罗网境界门,举譬辨成于法。二者辨法会通于理─其余九门。

 

「所言举譬辨者,如夜摩天会菩萨云集品说云。」这个要查出经文了。其实那一品所说的道理,就是因陀罗网门。因陀罗网门就是《梵网经》所说的道理。因陀罗网门举欲界天王因陀罗,《梵网经》举色丄界天梵宫的网。

「譬如数十法,增一至无量。」你们都知道了。「皆悉是本数」,你们也讲出道理了,一即一切,一是本数;一切即一,一切也是本数。这才会入一乘缘起,这才会入自体义。

「智慧故差别」,没有智慧,没有差别。好比虚空一样,没有分别,所以由于智慧的关系,分别出十方虚空。它这个道理,后人就慢慢演绎出我法的道理来了。智慧是我啊!它说没有分别,自体是法。有我这个智慧,才能分别出十方虚空来。

我们今天修学到这儿。千万不要先看注疏,先看注疏,障你的悟性。先用自己的悟性,禅宗就是这个样。禅宗困难就是,你悟就悟,不悟就算了。我们是教门求其悟,先用自己悟性。所以各人以自己悟性用功。那么久了以后,你看了就知道,活活泼泼就知道。

悦师:
师父!我怕我会错了,请师父纠正。这里皆悉是本数,智慧故差别。就是师父刚才说的:一也是本数,一切也是本数。换句话说,一是一真法界,一切也是一真法界。在一真法界当中,声闻见声闻法界,这是声闻智慧故差别;缘觉见一真法界为缘觉法界;菩萨见一真法界为菩萨法界。可是这声闻法界、缘觉法界、菩萨法界、佛法界皆是一真法界。

师父:
对!就是这样。所以《金刚经》从因上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就是这个道理,智慧故差别。一为本数,如果其它的不为本数,不是一乘缘起,不是一法。一为本数,一切皆为本数,才是一乘缘起,自体嘛!

你们不想一想,很明白的道理,你们都是被文字障住了。

一为本数,别的不是本数,不是自体义。其它的不是自体吗?一为本数,二也是本数,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皆为本数,皆是自体。无量皆是本数,皆是自体义。如果里面有微尘许法不是本数,不是自体义。不是自体义,一乘缘起就垮台了,《十玄门》就垮台了。

洵师:
师父!那无量是不是果,那个一是因,那无量也是一?

师父:
所以讲你取相嘛!死于文下。果外有因,不是自体义;一乘法,因即果,果即因。

洵师:
所以说那个本数是因也是果。

师父:
要是本数是因也是果,说是因就没有果,说是果就没有因,它无因无果嘛!无因无果,缘起才有因果,自体缘起。我再讲明白,自体者,一切法无性,是一吧!无性能随缘,自体差别。所以你们大家千万不要被文字障住,你不要被文字转了!有人被别人说法障住。不要完全凭仗经文、凭借人的注疏,那你作文字功夫,文字相─了解这文字相。

修师:
师父!我刚刚讲的,「本数」我会成实相,「十法」会成诸法。他说「皆悉是本数」,就是法法皆是实相,实相就是诸法。因为众生的智慧,虽然皆是实相,可是因智慧而生出差别。

师父:
对啊!诸法,一切万法皆是实相。一切万法皆是实相,实相即一切万法。是不是?那诸法也是诸法,这才归入一乘了。一切万法皆是实相,华严宗讲一切即一;实相就是一切万法,他讲一即一切。一切万法皆是实相,那儿讲的?《法华》讲的。都是一个道理!

洵师:
师父!一、无量这样的缘起,是不是就是自体的因果?

师父:
他上面讲得很清楚,自体嘛!

洵师:
那就是自体的因果缘起的。

师父:
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唯识讲自体功能差别。大家看这个法妙不妙?所以我们能修学这个法,很有福报!

 

{第六次修学}
      

【今举此十数为譬者。复有二门。一异体门。二同体门。就异体门中复有三。一者一中多多中一。如经云。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展转生非实。智者无所畏。此约相说也。】


师父:
今约教就自体相辨缘起者于中有二:一者举譬辨成于法,二者辨法会通于理。这十玄门里第二门因陀罗网境界门是「举譬辨成于法」,其余的门是「辨法会通于理」。会通于什么理呢?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所言举譬辨者,如夜摩天会菩萨云集品说云,譬如数十法,增一至无量,皆悉是本数智慧故差别也。」这我们修学过了。

今天从「今举此十数为譬者」这段开始。那个「就异体门中复有三」,「三」错了,改过来,复有「二」。慧闻讲!
    
闻师:
他这个譬喻,是说《十玄门》的第二门因陀罗网境界门。他再开出二门:第一门是异体门,第二门是同体门。在异体门中复有二(《大正》四五?五一四中?一七)一者一中多,多中一;二者一即多,多即一。

什么叫一中多,多中一?「如经云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下面出来两段话,很重要。他提到,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事实上是「展转生非实」。我们知道一跟多,不能落定相,不能落定性。「智者无所畏。此约相说。」在异体门里面,这一段是约相来讲的。

这里提到「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展转生非实,智者无所畏。」一中解无量,任何一数都可以叫作一,甚至于二三四五……皆叫作一。任何一数皆可以叫作二,皆可以叫作三,皆可以叫作四……

我们现在只是举一来讲。我们知道,「一」是无性,为什么无性呢?「一」无自性,所以才可以缘起一切法。有智慧的人,见到诸法的差别相,他知道都是从「一」这个本数无性,才能缘起一切法的。讲一的时候,无量法都是一;讲无量的时候,一就是无量。为什么呢?一不是定性一,不落于定性的一,才能缘起一切万法。

任何一个数都是一,一就是无量,无量就是一。事实上,一和多都是无量的,所以后面讲到智者无所畏。以智者知法界无界,一多同一无性,所以一就是无量,无量就是一。因为它都是无自相、无自性的缘故,这是约它异体的差别相来讲。

师父:
谁有问题?谁有意见?

闻师:
师父!「智者无所畏」,是不是约心来讲?无性叫作心,这个心应该是无住。为什么?无住的话,不落于定「一」,不落于定「无量」。无性能成就一切法。无性叫什么?无性,事实上是一法,一法就是约无量的事相来讲,因为任何一法都是无性。「一」可以缘起一切法,所以不能落定一。如果定一,或是定「无量」的话,都不叫作「展转生非实」。请师父开示。

师父:
谁还有意见的?慧经讲!这是前面讲过了,智能分别嘛!

经师:
在异体门里面提到一中多、多中一的问题。后面以经文引证一中多、多中一。这边提到,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因为这是约相来讲,也就是约缘起边来谈。缘起法无性,所以这个一能够成就无量法;而无量法,又收摄于一。因为无性的缘故,一切法是虚妄幻化不实在的,所以展转生非实。

如果能会到这种阶段,就是《心经》所讲的:以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所以智者体会到这个法界的缘起法,所以无所畏,证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例如一微尘法,在一微尘法里面就有十方分,这个十方分就是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所成的。因为一微尘法本身不是定性有的,所以可以由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来成就的。如果一微尘法有自体性,定性的话,就不需要再有十方分所构成。

从这里面可以了解到,所谓一中解无量。怎么在无量中解一呢?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看回来,在这虚空里面,东西南北四维上下这十方分,也没有它的自体性,就是无有定性,所以能够成就这一微尘法,这就是无量中解一。有关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这是约相说,也就是约缘起法边来看的。

 

师父:
大家想一想,慧经讲的虚空的例子。虚空具有十方,微尘具有十方,是不是一中多、多中一?这个法很微细,脑筋不清楚,就糊涂了。它约相来说,就是一中多、多中一;约性来说,就是一即多、多即一。

我再举个例子。好比水,一水起万重波浪,万重波浪都是水。这一重波浪是水,千万重波浪也是水。以性约相来说的,是不是这个一重波浪,就具有千万重波浪?大家懂不懂?都是水嘛!如果没有水,就没有千万重波浪,就没有第一重波浪,这就是本数。

拿出第二重波浪来讲,也具千万重波浪,一中多。一中多是什么意思?一中多,多中一后面讲,大家听说过的嘛!一法为主,法法为伴,法法为主,法法为伴。就是说一是本数,以第一重波浪为主,千万重波浪为伴;第二重波浪为主,千万重波浪为伴;任何那一重波浪为主,所有的波浪都为伴。

大家应该明白了吧?这一重波浪是不是具有千万重波浪?千万重波浪都是水嘛!水是一水,没有分别。如果一水约千万重波浪来讲,千万重波浪有分别,水无分别。这个就是僧肇大师说的「江河竞注而不流」。既然不流,不动啊!任何一重波浪,当中有千万重波浪,千万重波浪当中都有这一重波浪。

听懂了没有?善思惟!如果现在听懂的话,把这话再重复一遍,发挥发挥你的意见。

悦师:
师父!我还是听不懂。刚才慧经师提到,异体门是从缘起边讲,这里就是属于异体门。所以一中解无量的这个一,到底是指缘起的一,还是指性起的一?

师父:
缘起以外有性起?那你懂了嘛!

悦师:
可是如果这样讲,就不能顺着文下来。

师父:
你还是不知缘起义。缘起无性,无性缘起。无性缘起不就是性起?

悦师:
我试着讲看看。这里讲到一中多、多中一。「经云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我猜这个一,不是自性的一,它犹如波浪,都是无性,它皆是一水。一个波浪是水,是无性的,波波亦是水,亦是无性。所以在这一波当中,就能解无量的波;而这无量波皆是无性,它又会归于一,即是无性之水。

这种展转所起的波浪,它是重重无尽,叫作「展转」。而展转所生的波浪皆是幻有,所以说「非实」。「智者无所畏」意思是说,所起的万重波浪,会归皆是一水无性,所以无所畏。

师父:
我再举一个譬喻。这个波浪等于水,水等于波浪。这个大家应该了解吧!第一重波浪等于水,是不是?第二重等于水,第三、第四、千万重,皆等于水,这个大家了解吧?第一重等于水,第二重也等于水。换句话说,第一重等于第二重,了解不了解?既然第二重是水,第三、第四,千万重皆等于水。那换句话说,第一重等于千万重波浪,是不是?第二重是不是也等于千万重波浪?千万重波浪皆等于千万重波浪。一中有多,多中有一。大家了解吧?

修师:
这个一中多、多中一,我举十法界来说明。举一法界中必具其它的九法界,每一个法界都具有其它九法界,互摄互入的。以《心经》来讲,一中多,多中一,就是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也可以说一中解无量就是心即万法,一心能够起万法;无量中解一,就是万法归于一心。所以展转生非实。

就是因为这些都是缘起的,法法都是互摄互入,一切都是不实在的,它本来都是性空啊!所以智者无所畏。因为一切法都性空,所以有智慧的人,他就无所畏。而凡夫有所畏,因为处处着相,所以落入生死。不知道这样会可以不可以?

师父:
嗯!可以。我和大家讲,慧修举十法界,我也举十法界。都是一真法界,佛知道一真法界是佛法界,菩萨认为一真法界是菩萨法界,声闻、缘觉认为声闻缘觉法界,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认为是六道法界。是不是啊?

地狱法界,是不是一真法界?畜生法界,是不是一真法界?既然是一真法界,换句话说,地狱法界就是畜生法界,都是一真法界嘛!转过这个弯来了没有?饿鬼法界具有天法界。一真法界,十法界以那个法界为本数,皆具有其它法界。大家懂得这个道理了吧?如果你认为天法界不具其它法界,那不是一真法界。不是一真法界怎么能起变化?如果不是一真法界,没有一真法界,没有佛法界;没有一真法界,没有菩萨法界、声闻缘觉法界;没有一真法界,没有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法界。这个弯能转过来了吗?如果是一真法界,就现十法界,每一法界都有十法界。

 

大家懂了吗?所以天台宗说「百界千如」。他根据这「百界千如」说性具。这个法很深。

我再举个例子。一中多,多中一,大家仔细听。这个房间亮着几盏日光灯?(答:六盏灯光。)这个灯光是不是一个?好比一真法界。这盏日光灯的灯光,是不是具有其它五盏日光灯的灯光?一中多。

谁能说出这一盏日光灯的灯光,没有其它日光灯的灯光,谁能说出来?事实如此吧!那一盏日光灯的灯光,是不是也具有其它五盏灯的灯光?我再说一遍,这六盏日光灯,五盏日光灯的灯光也有这一盏日光灯的灯光,是不是?多中一。

所以这举譬喻说嘛!不举譬喻你不能了解。这个法怪了,以它为主,其余的五盏为伴。是不是?以它为主,其余的五盏为伴,任何一盏灯光为主,其余的为伴。是不是?所以这就是一法为主,法法为伴;法法为主,法法为伴。谁讲?讲吧!

琛师:
阿弥陀佛!对不起,先消一下前面的经文,举几个重点。「今举此十数为譬者,复有二门。一异体门,二同体门。」异体门跟同体门有什么差别?这里的异体和同体并不是截然分开。

这边的异体就是前面的一乘缘起。因为一乘缘起,缘起的相各异,所以叫作异体门。就是像智俨和尚所讲六相里头的坏相,就是别相。同体门就是前面所讲的自体法界,就是指成相或者是就总相来讲。

我们看下面,他第一个先讲别相。就异体门中复有二:一者一中多,多中一;二者一即多,多即一。这里为什么要开一中多跟一即多?一中多,是就诸法互摄的角度来讲;一即多、多即一,是从诸法互入来讲。前面那个一中多,刚才师父讲到一句很重要的话,就是以性约相说。换句话说,谈相的时候,性就具足了。

所以师父刚才也有强调说,第一重波等于水,第二重波也是水,其实就是在相里面本具足这种性了。既然相就具足性,一切的相都是由性所起的,所以叫一中多;反过来就是多中一。「如经云,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就是说在「一」当下,就可以见到无量的相,而不是说从「一」里面可以解到很多的相。那个解不是由义来看,一就可以见到无量的相,当下义。

无量中解一,那个解也不是凡夫思惟的解,而是无量的相里面当下就可以看到一相。「展转生非实」,展转的意思就是说,如果是照义解这样思惟出来的「非实」,这个并不是实在的。「智者无所畏」,有智慧的人于这种一和无量的相中无所畏,没有怖畏。这边就是约相说。

师父:
大家再会,一中多,多中一。首先我们要知道一个大原则—无性缘起,缘起无性。他从缘起边讲,千万重波浪皆是缘起,十法界皆是缘起。这个从智慧来说,不从法上来说。

如果从法说呢?水就是波浪,波浪就是水,没有分别了。智慧上说呢?分别出第一重波浪、最后一重波浪、大浪、小浪,智慧分别的,是不是啊?不是法上如此吧!所以说「智者无所畏」。

我不是提醒你们,智慧分别吗?一中多,多中一,他约相说。约相说,明明告诉你是约缘起说。要以法性会入缘起,无性所以缘起,就知道一中多,多中一。执着缘起为缘起,执着相,那是遍计执,没有智慧。根据法性说,一即多,多即一,没有分别;根据智慧说,可以分别多,分别一。

如果有人,他不分别千万重波浪、第一重波浪、第二重波浪,不分别大浪、小浪、前浪、后浪,这个人没有智慧,愚痴嘛!有智慧的人,可以分别千万重波浪。虽然分别千万重波浪,可是知千万重波浪都是水。既然都是水,第一重波浪也是千万重波浪,第二重、第三重皆亦是千万重波浪。所以一中多,多中一,以智慧分别,智者无所畏。

一即多,多即一,约法性说。一即多,多即一,我们还没有修学到。

闻师:
师父!我想练习,错的话,请师父纠正。「一」跟「无量」,第一个考虑到,他是从性上说?或相上说?从几次的修学可以知道,华严一乘教义性和相是无碍的,既然是无碍法,他就可以从性上说,从相上说。虽然从相上说,就像师父告诉我们,是以性约相说。

 

所以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这是用譬喻,是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乃至于十来谈的。用数目来谈,不容易体会。师父诱导我们从空来解释,相当的好,让我们更深刻的知道。「一」我们就给它讲成一波,无量的话,就是万重波。事实上,万重波与一波无有分别,一就是无量,无量就是一。

万重波浪就是无量,一重波浪就是所谓的一。都是从性约相说的,所以说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这千差万别的事相:浪有远、有近、有大、有小,种种的千差万别。事实上,这个相不是定性的相,因为它没自体性的缘故,所以说展转生非实。

刚才慧琛师讲的,如果我们靠思议心去会的话,这样叫展转生非实。可是我不晓得应该是怎么才对?因为我照文字上来看,波波它同是一无性,既然是同一无性,它就互为因缘,展转而生。因为无性的原因,所以像灯的灯光一样,这个光是无碍的,一就是无量,无量就是一,所以叫展转生非实。

所以后面提到,「智者无所畏」。智慧的人,他从相会到性,所以任拈一法都是性起。后面说到,分别一切的大小、远近,乃至种种千差万别的事相,他都融归于性,就是一水,所以智者无所畏。刚才师父提醒以性约相说,这在华严来说,性相是融通的,所以不碍从性上说。

悦师:
师父!我要讲。我也是跟师父一样作个譬喻。一波都不出于大海水中,我们就知道一波就具有大海水,则一波具有无量波。既然一波具有无量波,我也可以讲第二波也是具有无量波,乃至二三四五……无量波,都具有无量波,为什么呢?皆是自体缘起波浪的缘故。所以有一句说,迷者经累劫,悟者刹那间,这个是因为智慧的差别。

师父:
慧悦讲得好。慧修举过十法界,我们还是以十法界讲。十法界有佛法界,菩萨法界,缘觉法界,声闻法界,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法界,这有差别吧!十法界有相,约相说,约相说就是什么?就是缘起,随缘有十法界。十法界是不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里头,没有分别吧?如果说它一真法界,十法界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十法界,没有分别,一乘。那叫一即多,多即一。

可是明明不能废掉十法界,什么原因呢?十法界就是一真法界。我们从低的讲,地狱法界是不是一真法界?如果没有地狱法界,没有一真法界;如果没有一真法界,没有十法界。十法界,那一个都不能废掉。如果没有鬼法界,就没有一真法界;没有一真法界,就没有十法界。这才出来一中多,多中一。

他讲一中解无量,我们再用水波来讲。第一重波是水,千万重波,是不是都是水?既然都是水的话,水是一水。第一重波里有千万重波,一中解无量,每一重波浪都有千万重波浪。千万重波浪,就有这一重波浪,都是水嘛!无量中解一。

「展转生非实」,依他起啊!

譬如举个例子,生死吧!大家都认为人有生死,一切有情有生死。我们看看是否有生死?生,是对死而说。生,待死而立,不待死,就没有生;死,待生而立,不待生,没有死。这证明生死非实,仅仅幻相。

我不是时常和大家讲吗?如果生死是实有的话,有三种情形:先有生,或者先有死,或者生死同时而有,都不成立,空的。如果先有生,不待死那有生?先有生的话,一定没有死。我们已经知道它是对待法,依他起,圆成实。先有死,不待生,那有死?如果生死同时而有,已经有了生死,不能相待;不相待,没有生也没有死。是不是非实啊?

「智者无所畏」,智慧的人知道,生死依他起。愚痴人不知道,他认为依他起是遍计执。

慧悦大略地入这个法了!一中多,多中一,约相说,就是缘起法。你再会,缘起就是无性,那就是一即多,多即一了。谁还有意见发表?讲吧!

彰师:
我举电性的譬喻。电性无性,是一;电器是相,是多。电性无性当中,它能够随缘成就多种电器,是一中解无量。无量,众多电器当中,是假相,随缘成就的假相,它的性无自性,是那电性,无自性啊!即无量众多的电器当中,能够解一。

 

「展转生非实」,因为它的自性不是定性,是缘起假相,非实在的,所以「智者无所畏」。因为知道无性故能随缘,诸法相也是无性,所以他感觉到无所畏。就像菩萨能够知道这个法,出空入假,所以他无所畏;他随缘化众生,他无所畏。这就是约相说。

师父:
慧彰也多少了解一点。这「无所畏」,它分别。智慧人能够分别诸法,知道是依他起。不能分别的话,就没有智慧。所以「智者无所畏」,怎么说不能分别呢?

我再举个例子。这个水结成冰,冰是不是水结成的?水就是冰,冰就是水;水中有冰,冰中有水。对不对?可是智慧人能分别,你到冰店里去,你说来一杯水果冰。好!他拿来了,不可能来的是水果水。虽然水就是冰,冰就水;水中有冰,冰中有水。可是他知道这是水,这是冰。菩萨绝对不把冰当作是水。大家谁还有什么意见?讲吧!

策师:
阿弥陀佛!我用法身、业报身、应化身来讲。这里说异体门和同体门,异体门就是相的差别,同体可以说是法身。「一者一中多多中一」,「一」就是法身,一切众生的法身没有差别。没有差别,所以一就是法身。多就是应化身,还有业报身等有种种的差别。这些种种的差别,它的法身是不二的,所以说多中解一。一中多,就是说它这种法身,常法身常六道。

众生虽然在六道轮回,虽有佛法界、菩萨法界、声闻法界,十法界差别,他的法身都不二的,所以智者无所畏。像佛菩萨的智慧,他能现十法界,能够现地狱法界去度化地狱的众生,他无所畏。他能够投生畜生,与他们同类,度化他们。所以会到法性,他无所畏了。

师父:
慧策已经了解一点,不过我再给你补充。法身这个意思是对的,你进一步会,法身叫什么身?叫法性身,以法性为身。如果你仅仅会到法身,他有十种身,是不是?就是《华严经》说的十身嘛!我们大家都知道法、报、化三身,报身就是法身,叫报法身,化身就是法身,叫化法身。

会到这个法性的时候,桌子是法性,山河大地是法性。所以说一切万法,山河大地、十方世界皆是如来变现。为什么说十方法界皆如来变现的?是不是佛变现的?这就是说佛,如来的法性,所以一切万法皆是法性。

如果你约法性讲起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由万法讲起来,一中一切,一切中一。它其实是一个,依他起就是圆成实。

你如果约圆成实讲起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约依他起讲起来,一切中一,一中一切。

今天时间到了,讲吧!

甫师:
师父引导我们甚深的法,使我们感到很法喜。我想到在修行上也是能够以这道理得到受用。我是很浅的体会,不晓得对不对,在这里提出来,和大家共勉。

这一门,其实约法也是约心,就是说约缘起。刚刚师父讲,要以法性来会这个缘起。

这里总说,其实指法界每一法,圆满自体,都有无量大用。像我们的心,就是这样。慧修师兄提到十法界,师父也以十法界来讲,十法界就是约它的果报。其实约我们的因心来看,我们的心会起杀盗淫妄……等十恶业。我们也可以念佛,「心」就是这样无性。

这每一念都是虚妄缘起,也就是我们迷的时候,它会起杀盗淫妄这一些恶念,如果我们能觉自体清净的话,就是佛念。所以从这里体会到很可贵的一点,就是师父常常跟我们提示的「常六道常法身」。

师父:
这个慧甫会到一点。他举心,心是一乘。有一句话,一心生万法,万法归一心。知道吧!如果万法归一心,都归一心,一切万法都归于一心—一即多,多即一。一心生万法,缘起出万法,一中多,多中一。

怎么知道一心生万法,万法归一心?不约凡情边说,约法性边说。桌子是不是心啊?一心。板凳是不是心啊!那你会到就知道,桌子当中有板凳,板凳之中有桌子,这个约法性说,不约凡情讲。

一心生万法,你是不是一心?我是不是一心?如果一心约万法来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碍你我分明。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就都是一个的,那是法性,不是智慧分别的。

 

洵师:
请问师父,《探玄记》提出十缘,这个十缘是构成缘起法的主要原因。第一缘是诸缘各异,第二缘是互遍相资。这两个缘是构成缘起的主要原因。诸缘各异,是每一个缘都各住它们的本位,像《法华经》说的「是法住本位,世间相常住」。

诸缘各异,是不是刚才师父所说的万法归一的那种一?或者多中的一?互遍相资,刚才诸缘各异中,每一法都各住本位。虽然每一法各住本位,因为这个法是缘起无性,无性所以才能遍应多缘,也就是说体用各别。可是它也要互相的资助,一缘才可以遍及多缘。就像每一个法界可以缘起十个法界,每一个波浪可以起万重的波。这样子的互遍相资,是不是所谓的一心生万法?约法性来说,就是一中多,多中一?请师父开示。

师父:
你这个会的和他们不同。我告诉你们,实在会不到,才看注疏。你看注疏,障住你的悟性。他们所会到的从性所出,你仅仅是文字相,从解上讲,不是你的东西。你根据《探玄记》当然是他有解释,不过是《探玄记》的话,你是「留音机」,拾人唾液。他们几个所讲的,从性上出。

这个地方很重要,大家千万要记住。修学经法,实在看不懂,没有办法解,你的悟性达到极点了,才参考注疏。参考注疏了以后,放掉注疏,讲自己的话。换句话说,你把修学经法里面的内容,吸收归你自己的血和肉,才有用。

秀师:
是不是可以说,如果约性上来讲,就是一即多,多即一;约相上来讲,就是一中多,多中一。像镜子,我们将镜子相照,如果会到如幻的话—一中多,多中一,就是约相。刚才提到的一心可以造很多很多的相,可是这个皆是无性,才能够起种种的幻相。如果从无性边来讲的话,就是一即多,多即一。

师父:
谁还有意见?刚刚讲没用麦克风,我没听到你讲的。

观师:
师父,我替他讲。他提到说,如果用镜子来当例子,从如幻缘起来看,是不是在讲一中多,多中一?假如从无性来看,是不是一即多,多即一?

听他这样讲,就想到师父常常提的一句话,随缘无性,无性随缘。随缘无性,就是一即多,多即一;无性随缘,就是一中多,多中一。

师父:
是这个意思,不过随缘无性,无性随缘不能分别。如果要分别的话,就是二乘法、三乘法了,不是一乘法。

闻师:
师父!我要讲一句。

师父:
欲罢不能了!

闻师:
对不起!因为刚才听大家讲,非常欢喜。记得以前听到一句话,什么叫佛?朗然大悟,就是佛。什么叫愚痴呢?就是昧于这个性缘的问题。昧于性缘的问题,无量劫来不得受用。

我们知道,这个缘,因缘的幻相,万重的波浪,总归一水。

若能懂此理的时候,朗然大悟,我不晓得这是不是华严家号称为富贵之处?如果这么会的话,心本是无性。《华严经》谈的无尽,它可以缘生出无量的宝藏出来。觉与不觉,事实上是同归一真,不出一水。朗然大悟,不再是愚痴的时候,我们就能看到这个法界的圆满性。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这个事实不在言语,性是本具的。本具常随缘,随缘常本具,在华严一乘教义来讲,就是法界圆满义。

师父:
大家知道,性为体,心为名,知为用,这是一个东西。一切都是同一法性,我们称为无性。佛说过,一切法以无性为性嘛!一切都是心,佛说过一心生万法嘛!

法威:
师父,阿弥陀佛!一心生万法,万法归一心。好比电源,我觉得这个电灯万紫千红,但是只有一电源。你开的时候,才有万紫千红,其实都是这个样。

师父:
一心生万法,万法归一心。禅宗有一句话:「万法归一,一归何处?」所以法威讲的电,慧彰也讲到电,也是近似,不过这个偏于有法来讲的。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一有没有?心有没有?譬如慧甫讲,以心为例子,有没有?如果心要是有的话,《楞严经》阿难七处征心,佛应该答应他。心没有,正因为没有,才生万法。无性,才生万法。

譬如说,我们提的诸法实相,实相没有啊!所以佛说无相。依他起,没有啊!没有,才是圆成实。千万重波浪皆是水,水没有啊!水的性是湿,谁能说出湿是什么样的?所以万法归一,一归何处?顿教的境界,近似圆教了。

融师:
刚才慧秀师提到镜子,我想到说我们的心体就如同一面镜子,也就是清净法体,也就是大圆镜智。影来则现,影去则不留,智者无所分别,他知道影来了,但不生分别想,不起贪瞋痴。

师父:
这个对是对,已经和一中多、多中一有距离了。我告诉大家,华严宗以镜子为例子,不容易了解。两个镜子对照,这个镜能照这个镜子,这个镜子照到这个镜子,重重无尽,互相照就重重无尽,是不是难了解?

你以什么为例子?一室千灯。这一盏灯的灯光有这盏的灯光,这盏的灯光有这一盏的灯光,互摄互入,重重无尽,容易了解。

襄师:
抱歉!最后再耽误大家一点时间。一方面是凑热闹,一方面是随喜大家的功德。刚刚慧甫师提到「一心」,慧策师提到「三身」,我就凑「四土」的热闹好了。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提到,往生的话,一登极乐世界就可以圆具三身四土。

我想应该可以从这个地方来解释。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乃至于常寂光土,都唯是一心,都是一心所现。因为都是一心所现的缘故,所以生到凡圣同居土,就可以圆具上面的三土。

我想在一中多和一即多作一个微细的抉择。

在这里所显示的,生到凡圣同居土就圆具上三土,可是事实上还有一半,就是因为他智慧差别—智慧的不同,而有差别,这是就相来说。所以就实说,凡圣同居土不即等于是上面的三土。如果四土是就一即多来看的话,四土都是一心所现,所以最后都会归一心,会归一真法界。

师父:
嗯!好,这是最后了啊!慧襄最后讲出来了。就是这个原因,所以我们说西方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要不然讲不通。既然是一真法界,为什么有四土呢?为什么有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四土唯是一心,故是一真法界;一心生万法,故一心能现四土。

四土是一心,一即多,多即一;一心现四土,一中多,多中一。

 

{第七次修学 }
      

【二者一即多多即一。如第七住经云。一即是多多即一。义味寂灭悉平等。远离一异颠倒相。是名菩萨不退住。此即约理说也。】


师父:
《华严一乘十玄门》,可以说是佛讲的根本大法,甚深甚奥!希望大家精进修学。佛说的根本法是华严,华严修行导归净土。大家要知道,这一点很重要。

华严导归《四十华严》,《四十华严》导归〈普贤行愿品〉,〈普贤行愿品〉导归净土。

「二者一即多多即一」,慧观讲!

观师:
上次看到异体门,异体门分作两部份:一个是一中多、多中一,上次我们修学了。第二部份,一即多、多即一。

这边举第七住里的一段经文,菩萨的第七住就是不退住。在第七住里头提到「一即是多多即一。义味寂灭悉平等。」我们上次修学讲到一中多、多中一,那是约相来说。现在一即多、多即一,是约理来说。
    
上次师父提到「一心生万法,万法归一心」。一心生万法,可以说是一中多、多中一;万法归一心,可以讲一即多、多即一。我们也可以讲无性随缘是一中多、多中一,随缘无性是一即多、多即一。

「义味寂灭悉平等」,一切法无性,所以平等。「远离一异颠倒相」,就是不一不异,远离一切的颠倒相。意思就是说,于这个相,我们会归它的法性。我们又知道法性是无性,所以远离一异颠倒相。「是名菩萨不退住」,菩萨不退住,就能够会到无性平等。

「此即约理说」,这个一即多、多即一,就是从理上面来说的,也就是从法性上来说的。阿弥陀佛!

师父:
谁还有发挥?谁有讲的?这一首偈:「一即是多多即一,义味寂灭悉平等,远离一异颠倒相,是名菩萨不退住。」谁有问题?

琛师:
这一段是约理来说。上一次是约相来说,也就是约事来说。不过在一部《华严经》法界里面,究竟处是事事无碍法界。所以约理说是指全事即理的理,并不是理事无碍的理。因此上一次的约事相来说,是全理即事的事相来讲。一即多、多即一,这个相即义表示华严的事相,一和多这种事相是全事即理,所以一即是多、多即是一。

「如第七住」,指《华严经》的第七地那一品。说「一即是多多即一,义味寂灭悉平等。」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这是用事相来讲,一跟多这两个无碍。为什么呢?因为义味寂灭悉平等。这两个事相的法,是全事即理,所以寂灭平等。「远离一异颠倒相」,远离一多颠倒相,不是有一,也不是有多这种相异的相。「是名菩萨不退住」,这是指菩萨的第七住。因为《华严经》判位,判不退住是第七住。这个就是约理来讲。

师父:
一即是多多即一,这一偈「义味寂灭悉平等」。义是理,道理称为义。其理趣,寂灭性,悉平等。大家注意到,「义味」,般若经有一部经叫《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就是这个义味。

「远离一异颠倒相」,你说它是一嘛!一是无性,无性就是缘成,缘成是异、差异。你说它是差异嘛!缘起就是无性,无性就是一个。这个法说一,一切即一;说差异,一切差异;说亦一亦差异,一切亦一亦差异;说非一非差异,一切非一非差异。直指实相。

「是名菩萨不退住」,不退住是第七住,他这里说的住就是「地」。不过经上也是讲住,讲地上有时也讲住。那我们知道不退住,真正在第八地。为什么第七地是不退住呢?因为第八地不动地,《仁王般若经》说的,得无生法忍的是几地菩萨?七八九地。这里面有甚深的意思,大家可以发挥。慧常讲!

常师:
「今约十数明一中多」……

师父:

你还是讲这一段「二者一即是多多即一」,就是讲这段文。这一段甚深啊!大家还没看到它,边缘都还没看到。

常师:
上面是约相说,这是约理说,约理说就是约性来说。我用波和水的例子来讲。一水可成无量的波相,见到无量波相的当下,就知道水性湛寂不动。如果以法界来说,一真法界无性随缘有十法界。法法同一无性,十法界是一真法界性,一真法界性,寂灭平等。这里一即多,就是任何一法皆无性,无性能随缘成无量的幻相,无量的波相;无量的幻相,随缘而无性,多即一。

 

师父:
一中多、多中一是差别相;一即多、多即一就是自体义,一切万法同一体性。谁有问题?谁要发表意见?没有讲的,慧襄讲一讲!

襄师:
一即多、多即一,跟上次研讨的一中多、多中一,这两个是异体门开出来的。在一中多、多中一这一门是以性约相来看,因为智慧故,所以现有种种的差别。所以一中多、多中一,这一门它显现出来的是离开一没有多。可是,一并不即等于是多,就是说一重波不即等于是万重波。

今天的一即多、多即一是偏重在法性的层次来探讨。而事实上,一即多、多即一和前面的一中多、多中一有共通的地方,就是离开一找不到多,离开多也找不到一。但是有他微细于前面一中多、多中一的地方,就是这一门,一即多、多即一,离开一没有多,可是一即是多、多即是一。

我再讲一次好了。就是上次的一中多、多中一这一门,离开一没有多,可是一不等于是多。而一即多、多即一也一样是离开一找不到多,但是这里因为最后是把它会归于寂灭的法性,所以一即是多、多即是一。

师父:
大家要动脑筋啊!

修师:
我们上回讲是约相来讲,也就是约事讲,这里约理讲,就是性讲。一即多、多即一,如果引《心经》来讲,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义味寂灭悉平等」,义理是一味,都是毕竟空,都是平等性的,没有分别,所以远离一异颠倒相。色当体就是空,不是说灭色,然后去掉妄见,所以说远离颠倒。「是名菩萨不退住」,因为菩萨知道色当体就是空,他度尽一切众生,没有众生相可得,所以他不落入生死。

师父:
大家修学经法,每一个字都有意思。「一异颠倒相」,那个「相」有用吧!远离这个相,那就会到性。你分别「一」或「异」,都是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谁还有意见?讲吧!

悦师:
阿弥陀佛!上星期修学的一中多、多中一,是约相说,即是约缘起边来讲的。「如第七住经云,一即是多多即一。」我们用水和波来譬喻。性起即是无量的缘起,就是一即多;多即一,无量的缘起,当下就是自性所起。

「义味寂灭悉平等」,故知缘起、性起皆悉是平等一味的。「远离一异颠倒相」,这里只是略谈一、异。我们看到上栏倒数第五行(《大正》四五?五一四上)「明一乘缘起自体法界义者,不同大乘二乘缘起,但能离执常断诸过等。此宗不尔,一即一切无过不离,无法不同也。」所以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个远离一异颠倒相,应该包括很多。例如:常断、来去、生灭、我我所、过去现在未来、大小、远近等等,远离这些颠倒相。

「是名菩萨不退住」,因为这些颠倒相都是缘起的法相,会入这种甚深的缘起,缘起当下就是性起,因为本是自体法界义的缘故。

师父:
谁还要讲?

琛师:
我想提的一点就是,这边的性和上一次所谈的相,在《华严经》里所谈的,全分的相就是全分的理,全分的理就是全分的相。不要把相和理分开来谈,因为这样的话,就同三乘的缘起来讲,并不是一乘的究竟义。

前面《华严经》讲,一步到步步到,就是这边的一即多、多即一。一中多和多中一都是属于相的,一即多、多即一为什么是约理来说呢?就好比一步到步步到,在《华严经》里面所讲的事相,本身就是诠释其理。

就好比说,一步它本来就具足全分的理性,所以这一步到的话,其它的一一步也一样跟着同理,同样跟第一步一样,第一步到的话,其它步步都到。并不是等「多」成就了以后,才会跟着成就,而是一开始的时候就成就整个法性,因为是因果同时。

师父:
谁还有意见?

明师:
前面一中多、多中一,从相上来说;这里的一即多、多即一,是从理上来讲。一步到,步步皆到,这是从性上来讲,因为这是刚刚师父所提的自体圆满法界。它虽然在法性上是圆融无碍,在事相还是有方便缘修,所以有它无量的差别。

在(《大正》四五?五一四下?一七)有一个问答说,一中多、一即多这两个有什么不一样?然后他就提到一中多,就是说离开一没有多。这个多并不是一,为什么呢?因为虽然性起的法还是有它的差别相。好比一真法界平等无有分别,随缘的缘故可以示现十法界的差别相。可是一即多,就是离开一也没有多,这个多也就是一,因为法法的法性是平等。好比水性是平等一如,可是它就有万重波浪的差别。

 

师父:
你们总在边上打转,不入法!我诱导诱导你们,你们也举过水和波的例子,我们就以这个例子看一下。万重波浪是不是都是一水?这个水广大无边,深不见底,所以深广不可思议。既然水这个理,这个性,深广不可思议,每一重波浪是不是也深广不可思议?懂这个道理吧!

漫说每一重波浪,一滴水是不是也是水的体性?没有差异,寂灭平等。所以我们就知道,大海水中一滴水广大无边,深不见底,不可思议。大海水广大无边,深不见其底,不可思议,不过是一滴水,是不是这个道理?

一即多、多即一。它里面还有最小就是最大,没有差别。一毛端很小了,三千大千世界很大,可是一毛端和三千大千世界的体性是一,平等。一粒微尘很小了,十方世界很大了,可是十方世界和一粒微尘体性没有差别,一即多、多即一。

所以经上说,一毫端现宝王剎。宝王剎就是三千大千世界,一佛的国土称为宝王剎。「微尘里转大法丄轮」,不就是这个道理吗?

芥子虽小,须弥山虽大,可是芥子和须弥山的体性不异,好比一滴水和大海水的体性没有差异,是一样。所以说,芥子纳须弥,这没有什么特别的。大家懂这个道理吧?

这个法,以智能知,不以知识知。你如果以知识去知它,皆是识心计度。我讲的这个例子,大家都听懂了吧!如果你听懂了,你的慧命开发,这就是你的慧命。你如果了达,你的智慧非常人所能及,不是平常人所能赶得到的。慧琛想讲,讲吧!

琛师:
刚刚师父举那个经上的例子,就是「于一毫端现宝王剎,坐微尘里转大法丄轮。」其实就是我们讲到的……

师父:

就是一乘。

琛师:
师父,我的意思是说,那个于一毫端现宝王剎,微尘里转大法丄轮……

师父:

你不是说理不碍事,事不碍理吗?理不碍事,于一毫端现宝王剎,「坐微尘里」是理,「转大法丄轮」是事。华严家讲的还有更深的,这个理事无碍,还有事事无碍。理不碍事,事不碍理,二谛融通三昧印。

大家听过这段经文了吧?知道这个道理,可知佛家富贵。其它各宗,始教、终教有所不及,小教更不要说,它想都想不到。

这是例子说啊!其实法说的话,一法即一切法,一切法即一法。我们所举水的例子,一切的例子都是以譬喻说。谁能懂这个意思?发挥发挥!

明师:
一即多,就可以说,一波就是万重波,万重波也就是一波。为什么呢?它是同一水性。师父以前举过例子,如果你踏到基隆海边的水,就是到太平洋的最深处了,因为它是同一水性的缘故。这是从水、波的例子来看。

如果以虚空的例子,这个新讲堂的虚空也就是一真法界的虚空,西方极乐世界的虚空也同一真法界的虚空,因为它是同于一真法界。所以在这新讲堂里面,也等于在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师父:
大家慢慢地入……

琛师:

师父!我刚刚还没讲完呢!

师父:
讲吧!

琛师:
我的意思是说,师父刚刚举那个「于一毫端现宝王剎」,这个是不是可以放在前面的一中多?如果是在这里的一即多的话,微尘本身就是宝王剎,一即是多。

师父:
对!体性说。

琛师:
因为「一微尘中现宝王剎」,是指它整个相,微尘的相跟宝王剎这个相无碍,所以是一中多,一中可以互相摄入无碍。

可是在这边的一即多,就是进入到理体平等,所以在一个小微尘里面当下就是宝王剎。而不是在微尘外再去建一个宝王剎,而是微尘本身就是宝王剎。

师父:
对!可是你要知道,全事即理,全理即事。一中多多中一,事相,它是一即多多即一成的。一即多多即一是一中多多中一的性。全理成事,全事成理,不可定性分别。

你不相信,一即多多即一这个理,你拿一中多多中一也可解释。缘起性空,性空缘起嘛!谁还要讲?

观师:
刚刚师父跟慧琛师讲的那一段,我想到师父刚才提到,还有事事无碍,我猜师父的意思,其实师父要讲一即多多即一,就是在讲事事无碍,没有分别。

 

师父:
说出道理来。

观师:
就是慧琛师讲是约理说。「于一毫端现宝王剎」,这是从事上来看,因为它的体无性,所以师父才提到事事无碍。一即多多即一,假如照师父刚刚举水的例子,就是一波就是万重波,万重波就是一波,因为它的体性都是一水。性起的缘故,无性的缘故,所以一和多,它都是事相。

为什么一即多?就是因为它无性的缘故,多即一也是这个样子?<偃缯者@样说,一即多多即一它从理上讲。为什么可以这样会通?因为它无性。其实一即多多即一,它有这种无性的理,所以能够事事无碍。

师父:
这个「于一毫端现宝王剎」完全是事相,怎么能于一毫端现宝王剎?体性是一,就是理。无理不成事,无事不显理。

理不自显,依事而显;事不自立,因理而成。就是这个道理。你如果偏于事相边,堕入常边;偏于理性,堕于断边。离乎二边,不住中道,就是它。

如果你说理不是事,那理外有事了;事不是理,事外有理了。

琛师:
师父刚刚为什么说,这边的一即多多即一到事事无碍的地步?

师父:
因为我们看到《华严十玄门》,后面还有文。如果现在我跟你讲到事事无碍的阶段,后面还有文啊!有躐等之嫌啊!你如果会的话,难道说理事无碍以外有事事无碍?不会吧!理事无碍就是事事无碍,因智慧而差别,法没有差别。要那么再讲的话,理法界就是事事无碍法界,它不会在理法界以外,再还有事事无碍法界。事法界也是事事无碍法界,因为什么原因呢?一成一切成,一坏一切坏嘛!才是一乘。

可是你现在讲的话,是不是躐等了?躐等有什么不好的呢?使大家越听越胡涂。所以说慢慢诱导,使大家的思想顺你的言语,顺水行舟就通达了。如果半路再谈这个事事无碍,唉!大家疑惑了。事事无碍究竟是什么道理?你再谈,越谈越远。这叫「因势利导」。谁讲?

闻师:
阿弥陀佛!我们知道华严家所讲的是法界缘起,叫自体法界义。今天修学一即多多即一,这一跟多都是约相讲。相是无性而缘成,任拈一法都可以称为法界缘起,都是圆满的法界。也就是任拈一法,都是称性而起的。

无性这个法,它不是有,也不是无。如果说它是有,就会落于定法;说它是无,落于断灭。它遍一切时,遍一切处,任拈一法都是无自性所起的。「故于一法中具足一切法」,因为一就是多;一切法不出一法,多就是一。为什么呢?多和一都是称性而起的缘故。

以性无别性,缘就是性。什么是缘呢?缘就是相,就是事。一多都是缘起的,一法无性,一一法皆无性,无性而缘成的。缘成而无性,所以我们就不会执着有一跟异的颠倒相。

「菩萨不退住」,所谓的不退,并不是指进步或退步。而是在一一的法上会到性相是不二的,是名菩萨不退住。这里虽然是约理说,事实上是将全部的相约性来说的,所以一即是多多即是一。用海水作譬喻是很贴切的,海水无分别,全浪是水,一一的浪全部都是水。一浪里面就具一切的浪,一切的浪就是一浪。

师父刚刚提到,这个海是不思议,它能缘起一切的万重浪。一个浪是不思议,甚至一滴水也是不思议,一句佛号也是不思议,因为它就是圆满法界。一句佛号缘成的时候,十方三世一切佛都是圆满具足的。

师父:
我跟大家提到,如果离开一异之相,一滴水深到不可思议,一滴水大到不可限量。你说一滴水很小,那是你「一异颠倒相」嘛!这里远离一异颠倒相,说一法就是一切法。

会到这个法,横说也对,竖说也对。赵州和尚,有人问他:「这狗有佛性没有?」赵州和尚说:「无!」有人就问他说:「和尚,你说错了!《大般涅盘经》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你怎么说无呢?」赵州和尚又说:「有!」

他说颠倒了没有?没有。说无也对,说有也对。为什么呢?说无,一切无;说有,一切有。大家就知道了,说亦有亦无,一切亦有亦无;说非有非无,一切非有非无。要你的智慧会。

 

问他的人是用什么会的?知识会的,第六意识。智慧会法的人,你们大家要慢慢修学,达到那个程度。有人问你问题,不必思考。「哦!这个问题嘛!这个问题嘛!」不对了,绝对不对了。

「远离一异颠倒相」,就是理嘛!就是义味,理趣义味是一个。理趣义味是什么?就是实相。实相不就是理吗?《理趣六波罗蜜经》,就是实相六波罗蜜经。

经师:
阿弥陀佛!我也学着来讲看看。这一段是约理上来讲,上一周是约相来讲。约相,他是以性约相来讲,我们这次所修学是约理上来讲,以相约性来说。

「义味寂灭悉平等」,就是说一切法义味平等,都是寂灭不动,都是一相?>拖裉摽找粯樱瑹o所不包,无所不容。

譬如一微尘里有十方分,十方分有东西南北上下四维,这一微尘本来就是虚空性了,东方、西方、南方、北方、四维上下,它的缘都是虚空性,因为一切法平等啊!所以一切法以无性为性。因为以无性为性,所以一切法平等。一切法既然平等,所以他能远离一异颠倒相,远离二法。

洵师:
异体门里面的二门:一中多多中一,一即多多即一。用他后面很明显的一个问答,就是要分别这两门。其实一跟十,是缘成的,第一门一中十、十中一,离一没有十,而十非是一。

那么这一门说一即十,离一没有十,但是十就是一。这门说一即多、多即一,这个一和多都是缘成,缘成也就是因缘而生,因缘生无性,所以平等,就是所谓实相。

《华严经》〈十住品〉有一段话:「菩萨应学十种广大法。何者为十?所谓说一即多,说多即一。文随于义,义随于文。非有即有,有即是非有,无相即相,相即无相,无性即性,性即无性。」我们就可以看出来,所谓非有、有,无性、性,无相、相都是一异颠倒之相,因为它们都是无性,都是平等的。

这一门一即多多即一,约性来说,它应该是平等相。那么前一门,一中多多中一,师父有说过,是它的差别相,一一中的差别相。一中多、多中一,它们的相虽也是缘成,可是还是有差别。

师父:
大家想一想,差别相没有错。谁知道为什么差别相没有错,什么原因?

闻师:
为什么差别相没有错?既然法法都无自性,无自性就是缘起,缘起即无性,缘起怎么会有错?

大海万重的波,一一的波即是水,波不异水,水不异波。一海水起万重波,一一的波就是海水,所以一一波圆满具足一切法。如果把任何的一个差别相毁掉,事实上就是毁掉这种法界性。

师父:
差别相,依他起,没有错。错在什么呢?遍计执。遍计执,不入圆成实,所以错。因为差别相是事,全事成理嘛!怎么会有错呢?谁还有意见发表?没有意见,我们休息了!

闻师:
师父!我还要讲,对不起!医生说师父没有办法讲那么久,可是师父不劳辛苦地引导我们……

今天修学的一即多、多即一,让我们懂得义味寂灭皆平等,远离一异颠倒相。我想请问师父一个问题,我们知道任拈一法,都是无性随缘,随缘而无性,它本来一一法都是圆满具足的,我们念一句阿弥陀佛的时候,事实上是不是暗暗的契合这个道理?请师父跟我们开示。


师父:
阿弥陀佛是不是无量光无量寿啊?无量光无量寿有两种情形:约其无量,阿弥陀佛讲起来不可得,无形无相;有形有相,就有量了。光、寿─事相,有光、有寿,约事相讲,横遍竖穷好比虚空。约理性讲,无形无相,不生不灭。

一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不是就是二谛融通三昧印?你看,阿弥陀佛(手上的东西),会到意思了吧?这就是阿弥陀。如果它不是阿弥陀,很简单,佛光有量,佛寿有量。

佛光无量,佛寿无量。佛寿无量他就是阿弥陀,佛光无量他就是阿弥陀,他不是有外。全事成理,就无量;全理成事,就有寿有光。

说无量光,全理成事;无量寿,全理成事。寿无量,全事成理;光无量,全事成理。这是不是就是理事无碍?

念佛就往生,众生和阿弥陀佛没有分别,同一体性─事事无碍。所以说,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

约一真法界,十方华严藏海皆是极乐世界,这是会理说;约事讲,一真法界是说十方无量无边华藏海。所以根据这个道理,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的华藏世界,没有错。药师世界是药师佛的华藏世界,没有错。万法归一,一生万法嘛!

悦师:
师父,阿弥陀佛!如果我们离遍计执的话,我们任拈一法,皆是圆满的法界。就是要远离那个遍计执性,就是圆满法界。

师父:
欸!对了。如果落入遍计执,也不是华藏世界,也不是一真法界,完全乖正法。

 

{第八次修学}
      

【今约十数明一中多多中一者。若顺数从一至十向上去。若逆数从十至一向下来。如一者一缘成故。一中即有十。所以一成故。若无十一即不成。无性缘成故。】


师父:
「今约十数明一中多多中一者」,慧秀讲!

秀师:
假设我面前摆十个东西,从这里数过去,从一数到十。从另外一边数回来,或是任何一个都可当作是一,所以一是缘成的。任何一个都可以当它是一,也可以当它是二。所以,「一」可以是一,可以是十,可以是无量数。

如果从相来讲,可以是无量相,所以一中就有无量数,一中就有多。一中有十就是一能够缘成一切法,所以一中有多。如果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任何一个都可以是一,任何一个也可以是二。所以说一,一切一;说二,一切二;乃至说十,一切十。这就是无性缘成。

师父:
大家谁有意见发表,看你的见地。谁有意见?讲吧!
    
明师:
「今约十数明一中多多中一者」,是异体门的第一部份。一中多、多中一,是约相说的。在异体门的另一部份,是一即多、多即一,约理来说的,在下栏才探讨到。

「若顺数从一至十向上去,若逆数从十至一向下来。」顺数,可以说是随顺世间的俗谛;逆数,可以说是逆于世间的真谛。从俗谛边来讲,空即是无量,所以说从一至十。从真谛边来讲,无量即空,所以说从十至一。可是在华严宗本身,一是代表毕竟空,十是代表无尽缘起,也就是无量。因为华严是讲法性,一切法如果会归法性,就能够会到「万法繁兴则一体常泯,一体常泯则万法繁兴。」法相宛然而不碍法性湛然,法性湛然亦不碍法相宛然。

从一数到十,就是向上数,所以说向上。从十数到一,是往下数,所以说向下。我们可以把它会作,从无量缘起开展是向上,自体法性的会归就叫向下。如果从顺世间跟逆世间来看,就是师父在《夏雨清凉》开示过:「为学日增,为道日损。」「为学日增」就是向上去,「为道日损」就是向下来。

师父:
刚才讲的听明白了没有?你们有什么意见没有?

彰师:
这我猜猜!法无生无灭,无性故能随缘,所以「顺数从一至十向上去」,它无性也随缘无所谓。所以从最小数到上面,这也无所谓,因为它随缘无性故。如果逆数来说,向下来数,这也无所谓,因为它无性故。它无性,就是说无所碍。向上向下,逆数顺数,这么数过来,数过去,它无性随缘,随缘无性故,都是无所谓。

师父:
大家要注意到,「一」是讲什么意思?「十」讲的什么意思?一中即有十,看你们的见地!

十,是无量义,十十……无量,佛说过嘛!一中知无量,无量中知一。一中知无量,就是向上去;无量中知一,就是向下来。后面他讲得很明白,无性缘成故。

既然知道它一中解无量,一有差别没有?无量有差别没有?一中解无量,无差别而差别;无量中解一,差别就是没有差别。

这个要讲起来,很深啊!大家仔细仔细体会,体会它的意思。一,没有差别,是不是?没有差别,是不是不生不灭?无作体。无量,是不是有生有灭?作体。一中解无量,无作就是作。所以你们学戒,学到什么东西?无作戒体就是作戒体。无量中解一,作戒体就是无作戒体。无性就是随缘,一中解无量;随缘就是无性,无量中解一。我和你们讲过,随缘无性,无性是无作戒体。无性随缘,随缘就是作戒体。

现在找到《十玄门》的文了。这就是天台宗探讨到性具,华严以后发挥到性起。

所以这个很深啊!不在文字,你想在文字上去解的话,就不是了。我讲过以后,大家听懂听不懂?

这个你要深深清净,稍用思惟就不解了,意识心一动就不解了,它不在意识心里边。要想解这个道理,在第八识清净心,就是现量界。你耳根不用第六意识,成所作,一用第六意识就不是了。大家从这边思惟。

 

 

 

 

 

 

 

一是有量,定数嘛!一是不是有量?十是无量,十十无尽嘛!你说它是有量,对啊!一切有量。你说它无量,一切无量。这才是一乘。

以你们的程度,以你们的见地思惟,不要认为我讲得太高,你能想到那里,就想到那里。

慧观!你发挥发挥。

观师:
刚刚师父已经提得很深刻,我就简单把体会讲一下。前面提到的一中多、多中一和一即多、多即一,这一段是从一中多、多中一这一门来看。它用十数就是从一到十来说明一中多,多中一,这可以有两种的数法。顺数从一数到十,这样向上,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样上去;假如逆数就是从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这样数下来。

海水和浪,一中多、多中一提到一波跟千波的例子,一波中就具有千波,千波中具有一波。为什么呢?因为一波都是水,千波也都是水。意思就是说,一波、千波是波相,其实它的性都是水,所以一波也是水,千波也是水,因为它是一水的缘故,所以才会一中即有十。

所以下面提到「所以一成故,若无十一即不成。」假如没有千波,这一波也不成。最主要就是因为无性缘成的缘故,一也无性,十也无性。那为什么有一有十呢?它是缘成,所以一中具多,多中具一。

师父:
他讲,你们听清楚了吗?有意见可以发表。他这是按文字上了解。「若顺数从一至十向上去」,这段说的是一中多多中一?(答:一中多。)先把它文弄清楚。「若逆数从十至一向下来」,这是一中多多中一?(答:多中一。)

「如一者一缘成故」,一也是因缘成的,第一重波浪是水,一也是缘成的。「一中即有十。所以一成故。」他这个文字里头,「所以一成故」,这个「故」,似乎是多余的。「若无十一即不成」,因为一是缘成的嘛!一是十的因缘成的。「无性缘成故」,这说明一无有定性。大家先从文字上解开来,比较懂。好,慧襄讲!

襄师:
「若无十一即不成」,所谓的一,不是定数的一,而是无性缘成,空性所成就的一。所以这个一,「一中即有十」,它可以缘起十,就是一中就可以缘起无量。「所以一成故」,说正因为它是无性缘成的一,一中可以现无量,所以无量成就,一也成就。

「若无十一即不成」,如果无量这个法不成就的话,那么反过来,「一」也不成。为什么?无性缘成故。所以一中能够具有无量,因为无量成就了,所以一也成就;如果无量不成就的话,一不成就,十也不成就。它之所以能够成就这些法的原因,主要就是它是一个无性缘成的法。

我想还是用上次举的四土的例子来看?>屯裕绻椒猜}同居土,因为凡圣同居土,是一真法界性所缘成,所以生到凡圣同居土就可以圆具四土,也可以圆现上面三土。因为圆融成就的缘故,所以能够成就凡圣同居土。而事实上呢?四土就实说起来,并没有离开一真法界性,都是一真法界性所缘成的法。

师父:
大家仔细想一想,他先说一中有十,十中有一,最后才讲「无性缘成」。告诉你,我说一的时候,一无性;说十的时候,十无性。一无性才有十,十无性才有一嘛!如果一有定性,不可能具有十;十有定性,不可能是一。

进一步讲,一如果有定性,不能是无量。佛在一中解无量,一没有定性;无量中解一,无量没有定性。凡夫错在什么地方?执着一,一定是一;说十,一定是十,不知道它是缘成的。

「一乘缘起自体法界义」,你不想一想,如果一决定是一,不是自体法界;十决定是十,不是一,那成二法了,不是自体法界。一不碍十,十不碍一,才是自体缘起法界。

可能大家迷惑在什么地方?执着一一定是个一。你了解到,一是十,十又是一,一十……,十往上去成百,那个百还是一。一百,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到十又是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十、一百,一百又是一,一千又是一。一万……无量皆是一,一为本数嘛!

 

大家慢慢地思惟!法界缘起就是这个样,它的理由是无性缘成。如果一,一定是一,不是二,那不会到十。因为无性才有自体缘起,所以华严讲性起,性起就是无性。天台家讲性具,《观音玄义》智者大师,意思也讲无性。所以天台家起山家、山外之诤。这段文不能深入,它文得很,一中十就是一中多,十中一就是多中一。讲吧!

明师:
我刚刚讲到向下来,现在从「如一者」开始讲。「如一者一缘成故」,一是缘成,一就是无性。因为一无性,所以才能随缘成万法,所以才一中具有十,也就是一中具有多。

因为一成,十才会成,也就是一成一切成,所以华严讲性起。所谓性起,跟缘起不同,就是一起则一切起,所以一成即一切皆成。

「若无十一即不成。无性缘成故。」我们知道一成即一切成,那么一切成就是一成。如果没有一切,一切不成的话,那当然一也就不成。为什么?因为它无性,无性随缘,一即多,就是多即一。

「一中即有十。所以一成故,二三四等一切皆成也。」一即有十,一无性可以随缘成万法,一成一切即成。一切成,二三四等法就成了,因为一本身是无性,可以随缘成就一切法。好比说一真法界无性,可以随缘成十法界。如果一真法界有定性的话,就不能成十法界;十法界也是无性,所以能够会归一真法界。

如果十法界有定性,那么地狱的众生永远在地狱受苦,人永远是人,不可能成就佛道,不可能会入一真法界。正因为十法界无性,所以众生可以成佛。

师父:
现在大家看到无性缘成,缘成无性了吧!不应该再起疑惑了。

我先问大家:一中有十,一有定性没有定性?如果一有定性,不能有十,是不是?那么说起来,一就是无量,一中有无量。这个道理懂不懂?它不仅仅是十,它有无量法。因为一没有定性,没有定性是不是不妨碍无量啊?你们大家不敢承认,直下承当。不敢直下承当的原因,还是心里边「一」有定性。

一,是不是没有定性?没有定性,妨碍不妨碍十?妨碍不妨碍一百?妨碍不妨碍千、万、亿?都不妨碍。无量法界妨碍不妨碍?不妨碍吧!一没有定性,一没有定性,不妨碍无量,是不是?

这个茶杯有没有定性?茶杯没有定性吧!没有定性,不妨碍无量法界。这个茶杯里面有无量无边的法界,没有定性。我们取小的,微尘是不是很小?微尘有没有定性啊?它没有定性。你想一想,是故微尘中有无量法界,是不是?因为微尘没有定性嘛!

你们作课唱的「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它没有定性的,无性缘成的。大家听懂了这意思吧!

修师:
凑凑热闹!我觉得研讨这个很好啊!大家都很喜欢讲,所以我也来凑凑热闹。「若顺数从一至十向上去」,它和十二因缘很像。十二因缘第一个是讲无明,假如顺生死流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这样一直到缘生老死。

如果逆生死的话,没有老死就没有生,照见五阴皆空。从后面讲过来,那无明就是在下面了。

所以从一至十向上去,我们就可以讲无明是因,然后开展到最后生老死,这就是果。从十至一向下来,就是从照见五阴皆空,向下至到果。可发现果就是因,一切都从无明来的。

所以「如一者一缘成故」,这里从一至一,从十向一可以讲说,因即是果,果即是因,没有分别。因为「如一者一缘成故」,就是说一法起就是众缘所成。假如没有众缘所成,一法就不成。所以一中具有十,就是众缘和合而成的,所以说才有成。

「若无十一即不成」,假如没有众缘,那个法也不能成立。如无明起,我们就知道下面各各都会成。但是假如没有下面这些,那也没有无明,以一法不能成立的。因为都是无性缘成的缘故,一中具有十,所以任拈一法,都是这样子。这里讲二三四等一切皆成也,二三四五都是一的所缘相。任拈一法,一切都等于这一法,因为任何一法它都是众缘所成的。

十法界,都是我们一心所起的。心起一念,十法界都含摄在这一念之中。要是十法界起,我这一念就含摄在十法界之中。没有定性的因,定性的果,所以没有法是住那个自性的。

师父:
下面二三四,更深了。所以我们今天开始看,一是无量,二是无量,三四五六七八九皆是无量。讲吧!

闻师:
师父!我练习讲讲看。大前提之下,我们谈到两种名相,一跟十。我们就从一来讲起,一是缘成故,这个一之所以成,叫作「缘成」。

一无定性,缘成的缘故,这是约相来讲。一一的相都是缘成的,如果约大海的波来讲,一波是缘成的,波波也是缘成的,同于一水的缘故。所以我们知道成一复成十,为什么说成一复成十?一波是缘成的,既然是无性缘成的,就可以会通一个道理─万重波浪亦是无性缘成的,万重波浪当下就是水,水是一,所以成一复成十。因为一无性缘成,无量法当然也是无性缘成,所以说成一复成十。成一复成十,叫作一中多。那我们知道能成就这个无量的法,当然成就一,所以说多中一。

从这个地方,我要提一点,不知道这譬喻可不可以?譬如礼佛一拜,这一拜是缘成的。既然一拜是缘成的话,那一百拜、一千拜、一亿拜也都是缘成,因为一是缘成的,无量法亦是缘成。

为什么一能缘成?因为无性的缘故。以无性的缘故,成一复成十?<热怀墒⒊蔁o量,当然不碍成一,所以这个一定要用性去会,性融于相,一切相都是无碍的。我们知道,为什么可以从一至十向上去?也就是告诉我们一即无量。

事实上,一是无量,是用相来讲。可是它一或是无量,皆是从性而起,皆是一性之法。所以说,一是无量叫异体门,有各各差别;可是各各差别,同一法性。所以无性故缘成,缘成当下就是异体,异体就是各各差别。差别而无差别,就是多中一;无差别而差别,就是一中多。这个地方,不管他怎么讲,约相来讲,约性来讲,互相融通的。

师父:
一中多,刚才我举的例子,这个茶杯是十方法界。简单再讲,我的一声佛号,是不是十方法界?怎么能说阿弥陀佛听不到?大家再进一步,我们是不是众生?既然是自体法界,和如来有分别没有?所以说你未成佛时本是佛,已成佛后还是佛。

你本是佛,本是法身,你六道轮回,法身常六道,是不是一中多啊?六道常法身,这个众生只在一个「迷」字上,如果觉悟的话,那就是大丈夫了。可是这个你们透不过。不相信我问大家,大家学佛多少年?不懂的,这个道理本来很明显,他不懂就是不懂,无量劫来总不懂。你如果不修学佛法,无量劫后,还是不懂。因为你不懂,才法身常六道;如果懂了以后,六道常法身。

悦师:
刚才师父举茶杯的例子,就告诉我们,其实诸法都如是,不仅茶杯这样。我现在举梧桐花的例子。法界所起的一朵梧桐花,这朵梧桐花既然是自体法界所起,所以你看到一朵梧桐花开的时候,就知道全世界的梧桐花皆开。这是就梧桐花的法界来讲,以梧桐花来譬喻自体法界义。

我们也可以说,全世界的梧桐花开的时候,同时全世界的梧桐花亦正在灭。我们说灭的时候,全部灭;说它开,全部开。因为同是自体法界义,都是无性的缘故。

你看到一朵梧桐花的时候,就知道全世界的梧桐花都在开,所以等于说,我看到这一个法,就是茶杯那一个法,它是遍满十方,可以会到所有的法都是一真法界义。师父!我表达不出来。阿弥陀佛!

师父:
谁还要讲?这段文很深。一中多,我再举个小例子和大家讲。原子是不是一个啊?原子是不是由很多电子组成的?是不是多啊?如果没有电子,有原子没有?没有十,就没有一。没有原子,有电子没有?没有一,就没有十。一和多,一和十皆是互相缘成的。

唯识宗他讲圆成实性,圆成实性是无性啊!不要认为有圆成实性。谁还要讲?好!慧乘讲吧!

乘师:
刚刚大家在义理上发挥,这段文「向上去」、「向下来」很有趣。透过刚才师父举例,还有慧修师及几位法师的举例,我突然间想到一个例子,可能不太恰当。因为这法很深,我试着来跟大家共勉。

刚刚慧闻师譬喻说,平时拜佛,我觉得这是很恰当。拜一佛就是一切佛,华严讲一就是一切,一没有定性,一中多,多中一。虔诚拜一佛,当下就是一切佛,无性的关系,它能够遍法界。乃至于慧悦师举梧桐花,从有情到无情,性是平等的。我突然想到早上处理的那些菜干。

 

师父!我现在就举菜干,不知道对不对?这边他讲十个数目,因为我们净苑的菜干种类很多,早上算一算,大约有十类以上。华严的特色就是举十种,那我也给他列出十种好了,大家听听看好了!第一种高丽菜干,因为都是缘成,都是自体法界,也是可以试着讲看看。第二种葫瓜干,第三种是笋干,第四种花菜干,第五种就是长豆干,第六种是小白菜干,第七种是咸菜干,第八种是萝卜干,第九种小黄瓜干,第十种就是大头菜干。

我把它列出十种,就是刚刚慧秀师说,如果将十个数目排出来,比较好举例。譬如说从一,高丽菜干是一,缘起的一,没有定性啊!我今天如果拿葫瓜干,也可以当作缘起的一。从一向上去,师父刚刚讲向上去,一就是无量,从一给它向到大头菜干,是不是第十个?那也都是缘成的。任举一法,能够体即法界,它都没有定性。一中多乃至多中一,都是无性的缘起,乃至于说一微尘也是一样。

「今约十数明一中多多中一」,就是说向上去,一,是没有定性的一,任举一法,我拿花菜干也是可以的,因为花菜干它没有定性啊!这十个法都是从那里出来?就是刚刚慧襄师讲的,一真法界所出的。一切法都是从一真法界所出的,这个相是性的相。既然都从一真法界所出的法,虽然它的相不一样,不妨碍说高丽菜干、花菜干、葫瓜干乃至于大头菜干,都从性所出啊!你如果会到性的话,高丽菜干乃至大头菜干,它们可以互摄互入,它没有差别。如果有差别的话,是我们的智慧差别。认为高丽菜干是圆形的,长豆干是长的,乃至说大头菜干是怎样的形状,这些形状都是因为我们的智慧差别,给它分别出来。

就一真法界来说,就没有这些差别相,这是一中多、多中一。所以他这边讲,因为一,它没有定性的一,一的法成的话,一切法也成。高丽菜干这个法成就的话,大头菜干等都成就了。

师父:
这个我和大家讲,刚才慧修举十二因缘。十二因缘可以讲吗?也可以讲。讲通的话─圆教。佛说十二因缘就是佛性,出于《大涅盘经》。我现在把这个一中十、十中一和大家讲一讲。华严宗很妙的例子,它的性质非常狭隘。比如说慧乘讲菜干,可是一算上去,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是不是?十再上去,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百。百再上去,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千。可以这么数吧?你再想想,菜干可以这么数吗?《华严经》这个例子非常狭隘,我想离开十数可能没有例子。大家听懂了吧?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十就是一了,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百,你想其它的例子,有没有这样的?很难找出来。所以华严讲十数。它一谈就是十。

你再等一等,下面还有慧琛呢!

琛师:
阿弥陀佛!我要讲的就是华严所讲的无性缘成,和三乘的无性缘成差别的地方。如果三乘要讲无性缘成的话,只要讲一边。就是从一数到十,这样就可以解释三乘的无性缘成。因为既然可以从一数到十的话,就表示说每一个法都无性,所以才可以从一数到十。如果各住自性的话,就不能从一数到十。

但是在《十玄门》这里,为什么他还要再开第二边?就逆数,从十数到一,这就是华严讲无性缘成跟三乘不一样的地方。其实从一数到十的话,可以讲就是从一中出无量,就是一成一切成。从十数到一,就是一坏一切坏。华严的无性就是成坏一际,也就是说即事相里面的事事无碍,就表示出了它的无性,跟三乘的无性不一样。

师父:
慧琛提到三乘法,我和大家讲一点。一切法因缘生,因缘生没有自性就空,是不是啊?这个阶段在小乘││看到无性。

如果再往上深入的话,一切法皆缘成,没有一法不是因缘成的吧?一切法皆是缘成,那就刚才探讨的一切法皆是无性││顿教。无性就是缘成,缘成就是无性,他这里讲一中十、十中一,下面还讲一即十、十即一││圆教。大家发表都从无自性,所以,不入无性缘成的人,不入佛道。慧经讲吧!

经师:
一切法都是缘起,就是无性缘成的。为什么?在世界组成的时候,是成住坏空,一起一切起,一成一切成,一坏一切坏。众生的心性也是这个样子。刚才慧修师兄提到生死门跟还灭门,这也是讲一成一切成,一坏一切坏。为什么?华严所讲不外乎性起,性起就是所谓的无尽缘起,因为它无性的缘故,所以它能够缘起一切的万法。阿弥陀佛!

 

 

师父:
华严这个例子,举绝了。一中十,一中十含有百千万亿无量数;十中一。它有定数,这就是量、无量,作、无作。我们想遍了,还是想不出来,再有一个法,也能讲一中十、十中一,也能讲这个道理。其它的例子找不出来,不可能它一中十、一中百,一中十、一中千,一中十、一中万……不可能的。可是他这个譬喻就举绝了,所以很狭隘。

我告诉大家,大家要想透过这一关,怎么办?先入名相,后出名相;出了名相,透过这个关了。你们如果还在相上─透不破,它没有了嘛!他这个例子举得非常狭隘,仅此一家,别无分号。

不可能有第二个吧!一中十,一中十是百,一中十是千,一中十是万……不可能有一个法这个样。

你想我们修学华严他们的著作,华严义海有百门,那不要说,向上去─无量。他说十这个例子,就表示无量。大家想一想,不可能有例子代表,是不是?不可能有例子说:一是十、一是百、一是千、一是万、一是无量,对不对?一就是无量,无量就是一,是不是?那还是一乘。说一,一切皆一;说无量,一切皆无量。华严宗的例子举绝了,没有第二个譬喻可以举。

闻师:
师父!因为刚才我有一点漏掉了,无量数就是。我们既然知道一就是缘成无性,当然无量法也是缘成无性。事实上,我们在会这个法很容易一差下来,全盘都错!所以我们要很小心。在华严所讲的,不管你讲任何一个名相,都不能够在文字执着。是不是已经执着,应该我们自己讲的最清楚。刚刚对不起,引导你们如果是错的,忏悔!阿弥陀佛。

师父:
他这个例子举绝是举绝了,表示什么呢?无性缘成。缘成无性,向下来;无性缘成,向上去。

洵师:
师父!我讲最后一个。刚才师父说华严举的例子,我就想到「一月印千江」。天上月亮只有一个,可是印到千江的时候,千江都有这个月亮。我们从天上看到千江的月亮是一中多;我们再从千江的月亮,看到天上的月亮,这样是不是多中一?请师父开示。

师父:
这个例子近似了,还是差一点点。说一,一切一;说十,一切十;说无量,一切无量。你的那个例子,一月印千江,如果要说天上的月亮,一切皆天上的月亮;说千江的月亮,一切皆千江的月亮。举这个譬喻就不合了,你自己仔细考虑。这个一月千江很好。

洵师:
您说要向下来,又要向上去的啊!

师父:
它不可能是一即一切,它不是一乘法。如果说天上月亮,一切十方皆是天上月亮,可以讲得通。说千江月,十方无量无边的法界皆是千江月,可以讲得通。如果讲不通,不是一乘。

说一,一切皆是一,十方无量无边的法界皆是一。这个表示一个法:说无性,十方无量无边的法界皆无性;说缘成,十方无量无边的法界皆缘成。才是一乘。所以我们想不出好的例子。

修师:
性上会,就可以讲得通。比如说我们念一句阿弥陀佛,尽虚空遍法界都是我们这一念阿弥陀佛,尽虚空遍法界都不出我一念之外。所以心就是一切法,一切法就是我们的心,这样子才可以会通。

师父:
所以说要出名相入理,就是这个道理。十世无量无边,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过去有过去未来现在,这个三世又有三世,共有九世,不出一念。十世就是一念,一念就是十世。

他为什么举十世?还是符合他的无量,这个才讲得通,可是你要出名相。你问为什么过去有过去未来现在?又有十世?你着于相,永远不懂。所以这个法,出名相入理,就容易懂了。会通不究竟,被理所拘束。如果大家能出理的话,圆满通达。

所以根据这个话讲起来,一毛孔中,可见无量无边法界。佛在经上说的嘛!十方无量无边的法界在一毛孔中,是不是这个法?他这个例子,这个譬喻是了达这个法的,辨法会通于理嘛!你不会通于理,不通!

彰师:
师父!人既然无性,人有无量无边的细胞也是一真法界。

师父:
无量无边的细胞有没有?

彰师:
缘成。

师父:
缘成有自性没有?

彰师:
无自性。

师父:
无自性,怎么会有无量无边的细胞?你还是着于有法。这么说起来,没有一法有自性,所以说无性,一切皆无性。无性就是缘成,说缘成,一切皆缘成─一真法界。

譬如有人说:「蚯蚓断成两边,佛性在那里?」这种人落于有法,蚯蚓本身就是缘成。所以古德讲:「不问你佛性在那里,问你蚯蚓有没有?」蚯蚓都没有,怎么会有佛性在那边?落于有法。新讲堂有里有外吗?新讲堂都没有,那有里外?缘成无性嘛!此法无有高下啊!

 

 

{第九次修学 }
      

【一中即有十。所以一成故。二三四等一切皆成也。若一住自性十即不成。十若不成一亦不成也。】


师父:
「一中即有十。所以一成故,二三四等一切皆成也。若一住自性,十即不成。十若不成,一亦不成也。」慧庶讲这一段!

庶师:
阿弥陀佛!这里因为牵涉到上面所讲的,所以最前面的那一些,再把它勾勒一下,然后再回到今天所要研讨的主题「一中即有十」。

前面讲到华严一乘义,是以一即一切,无过不离,无法不同为他的教义。华严的宗要是以自体因跟自体果来通明法界缘起。自体果是究竟寂灭圆果,绝于说相,所以不可言说。自体因是方便缘修,所以我们方便加以言说。
    
今天我们研讨《十玄门》,修学《华严经》的教义,一即一切,无过不离,无法不同的自相来辨他的缘起。自体相的缘起,一个是举譬辨成于法,一个辨法会通于理。举譬辨成于法,又举十数来作譬喻,而这个十数又分为两门:一个是异体门,一个是同体门。异体门是约相说,就是一中多、多中一,另一个是约理说,就是一即多、多即一。

现在以十数,明所谓的一中多、多中一。以顺数来讲,从一至十,增一至无量是一中多,这是它的本数。以逆数来讲,从十至一向下来,这也是本数,因为「一」以顺数是缘成,以逆数是无性。而这个缘成,它是缘起,缘起的当下就是无性。缘起的当下就是性起,不是说缘起以外另有一个性起,所以「一中即有十。所以一成故,二三四等一切皆成也。」他讲到一中即有十,我们可以这么讲,于一中即有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乃至增一至无量,这就是一成一切成,所以二三四等一切皆成。

「若一住自性十即不成,十若不成一亦不成也。」这里要看到前面一句话,就是以众生「智慧故而差别」,有所差别的缘故,所以在自体因方便缘修之中,就有局碍。所谓局碍,就是这里的一本来是无性,却住这个自性,成为一个定法,那么二三四乃至十皆不成。十若不成了,一也不成,因为一起一切起,一灭一切灭,以无自性,缘成的缘故。

譬如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你走了千里之行的路,还是要从第一步开始的,这是约相来说。如果以性起来讲,你踏出第一步,就等于行了千里之路。所以「一中即有十。所以一成故。」「若一住自性十即不成」,这里讲一乘教义,一起一切起,一灭一切灭,因为无自性缘成之故。

师父:
刚才慧庶讲一无自性。我们想一想,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有自性没有?如果有自性,不成一中十、十中一,不成一中无量、无量中一。大家最好用譬喻,把它给明显的说出来。慧洵讲!

洵师:
刚才这一段慧庶师已经讲得非常清楚了,师父要我们再进一步的譬喻说。我想到的就是《华严经》是自体因跟自体果,圆满成就普贤行。那么可以说,从十信、十住、十行、十向,这些位次的修行,就是一种方便缘修。缘修可以说从一数到十,可以说这个十是多中一。

我们可以譬喻说,凡夫乃至从十信开始修到成佛,这一切的菩萨行是一种方便缘修,一直到成佛之前都是。其实依华严的义理来说,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啊!所以不见成佛,不见没有成佛,因为「初发心即成等正觉」,这是就自体的因果来论。阿弥陀佛!

师父:
大家知道,无性缘成,缘成无性,所谓「真如随缘成万法,万法无性是真如」。你如果着一点次第相─三乘。在一乘里头,没有次第,不假方便,也无渐次。

判教,判渐教、顿教,落入次第的是渐教。那怎样会到呢?无性就是缘起,缘起就是无性。说无性,一切无性;说缘起,一切缘起。这才是一乘。一乘叫一佛乘,所以唯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对渐根众生说,有次第,有差别。

大家切实会到,无性随缘,随缘无性─会入一乘。你说无性,随缘也是无性;你说随缘,无性也是随缘。他现在讲一中有十,十中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皆如此。什么道理呢?慧甫讲!

 

 

你看注疏本啊!最好看过以后,放下来。你不要总在文字相上转,自己的血和肉拿出来,才是实在的。所以大家知道,凭自己悟性用功夫!莫随老和尚舌头转,莫随他的笔尖儿转。

甫师:
这里是就异体门来讲一中多、多中一和一即多、多即一。前面讲过它的道理以后,这边举十数的譬喻来说明这个一中多、多中一。

刚刚师父说过举例的话会更明白,我们再用波跟水来练习。其实,这里讲一中即有十,所以一成故,二三四等一切皆成也。主要他是举一个十,还有二三四,只是一个代表而已,其实就是讲无量的法。也就是说,从一法当中,就知道无量的法。因为前面的文已经出现过,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就是说从一法中能够知道无量的法。为什么?其实一法就是一切法。

慧庶师讲一即一切。为什么呢?因为都是无性,无性就不碍缘起。无性就是缘起,一切法都是无性,一切法也都是缘起啊!所以说,无性当然不碍缘成,不碍缘起的话,不碍万法的缘起。也就是不碍一波的缘起,也不碍第二波、第三波乃至于第四波,一直到无量波,它都是同一水的缘起故,也就是同一无性的缘起故,因为无量的波都是缘起。而缘起就是无性,所以也不碍它就是一水。

「二三四等一切皆成」,就是说一成的话,二三四等也成。为什么?因为一就是一切法,当然二三四它就是一切法,他只是举二三四而已。我们同样也可以知道,其实二就是一,也是第一波,也是第三波、第四波乃至无量波。都互不相碍,因为都是同一水性,同一无性。

「若一住自性十即不成」,因为一如果住自性,十就不成。他讲十不成,其实也就是讲二三四也不成,乃至于无量都不成。因为住自性的话,它就是有自性,那就不是无性,不是无性就不能够缘起一切。它不能缘起一切,当然一切都不成。主要就是说,它是同一法界缘起,同一法界缘起,就是讲同一法性。阿弥陀佛!

师父:
慧甫刚才举水和波的例子。华严宗举「一十」譬喻,举绝了!这还有一个譬喻,比较容易了解,虽然不如一及十,它容易了解。大家想一想,慧襄讲!

你随便讲,以你的见地讲。各位以自己的悟性用功,你才有见地;要不然,毫无见地。

襄师:无性缘成就显出了一中即有十的理由来,所以下面才会接着继续发挥。「所以一成故,二三四等一切皆成也。」而事实上一,不是自性一,而是缘起一。不同于三乘的地方就是这里缘成一,是指自体法界的一个事法缘成一。

所以它的特色,就是从自体法界所缘成的一法,只要一法成就,一切法皆成就。当然这里的一切法,事实上包括了其它的二三四……二三四只是举例,事实上就是遍举一切法。所以他这个地方才会出这样的一个道理,出这样的功德。

一成就的缘故,二三四一切皆成就。如果顺数上去,以一为缘成,以一为自体法界缘成的话,那一成就,就一切成就。如果逆数回来,从十来看的话,这个十也不是住自性的十,而是自体法界缘成的十。所以十成就,一也成就。

我们任拈一个法,都可以拿来当作一个缘起的法,二也好,三也好,四也好,都是自体法界的一个缘起。所以任拈一法,一缘成的话,一切法就成就。而事实上,这里也意味着说,如果我们在这自体法界的缘成当中,抽取掉任何一个法的话,那就任何一法都不成就。

譬如说,如果说缘成一不成就的话,就一切都不成就。所以说,无性缘成的缘故,一中即有十。为什么下面还要再补充说一成就的缘故,二三四等一切皆成就?意思就是说,这里的无性缘成,他是指一乘缘起自体法界的一个缘起法,所以能够出这样的一个功德。如果一住于自性的话,十就不成就,当然十不成就的话,一也不成就。

师父:
你们大家谁有见地可以发挥。有没有讲的?没有讲的,我给你们作个引子。这个法,在你性里,不在文字上。如果从文字上去求─缘木求鱼。

我们也举过譬喻,这个房间亮着十盏日光灯,灯光是不是一个啊?那第一盏灯光是不是有十盏灯的灯光?不缺少吧!十盏灯的灯光皆有这一盏灯的灯光,是不是?所以他说一中有十。一成故十就成,他的文字简了,「所以一成故」,下面没讲。还有一个意思,所以一成故,由于十成,一就成。换句话说:向上去,一成十就成。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皆如此,他说「二三四等一切皆成」。

 

 

第二盏灯的灯光,有其余九盏灯的灯光吧?第三盏灯的灯光,也有其余九盏灯的灯光。其余九盏灯的灯光,皆有第三盏灯的灯光。向上去,向下来,大家就知道了,四五六七八九十皆如此。

你不想一想,如果着了文字相,以为这一盏灯的灯光里头有九盏灯的灯光,其实有十盏灯的灯光,自己的那盏灯光忘记了。第十盏灯的灯光也有十盏灯的灯光?十盏灯的灯光里头皆有第十盏灯的灯光,是不是这个道理?所以一成,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皆成,就是一中有十,二中有十,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皆有十。大家懂这个道理了吧!

「若一住自性十即不成」,一盏灯要是住于自性,不入十盏灯的灯光,十盏灯的灯光就不成。什么原因呢?第一盏灯住自性,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皆住自性,十盏灯的灯光都不成了。所以要讲无性,皆无性;要讲缘成,皆缘成。

「十若不成一亦不成」,如果十盏灯的灯光皆不成了,第一盏灯的灯光,那怎么成?所以皆不住自性。这个譬喻,大家听懂了没有?有听不懂的举手我看。这个譬喻,一中十,十中一,不如那个「数」,因为一中十,十十……无量。这个灯光固然是很好,灯光比华严十镜的例子要好得多,可是它不通无量,因为它落于有法。一即十,一是本数,十十无量,十百千万亿无量无边─通无量。

大家往这么会,一中怎么有十呢?一盏灯的灯光,一定有十盏灯的灯光。十盏灯怎么会有一?十盏灯的灯光都有这一盏灯的灯光。如果这一盏灯的灯光住于自性,不入这十盏灯,十就不成。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皆如此。十要是不成,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也皆不成,是不是?

大家慢慢地,你脑筋因为妄想太多了,要减轻妄想,自然慢慢入这个法。

你说那一法有自性?十盏灯的灯光,第一盏灯有自性吗?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皆没有自性。因为什么原因呢?第一盏灯的灯光缘成的,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皆是缘成的,皆没有自性。如果落入次第─大乘。如果不落次第,直接会,实相一法印─一佛乘。

常师:
阿弥陀佛!我想这是从相边说,就是说缘起的话,若一中有十,那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中皆有十。就是一切法皆是缘起。这是从缘起,从相边来说。从性边来说,无性来讲,那十中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都有一,一切法皆都是无性。

师父:
互摄互入,谁讲?用你的悟性用功。

修师:
师父讲《华严经》举的一十数,譬喻得很狭窄又很绝。下面第二个譬喻,我试讲看看!师父讲一到十,这个一譬喻成虚空界,十譬喻成一切法,譬喻为诸法。

说空能够成立一切色法,假如没有虚空,色法就不能成就。虽然虚空在里面,可是它本身就是虚空藏,所以多中必摄空。虚空譬喻成一,一切色法譬喻成十,所以一中有多。因为一中含藏一切法,空中能够含摄一切色法;色含藏一切虚空,所以一中多、多中一。若顺着从一至十,因为虚空才能够成立一切万法,「所以一者一缘成」,因为虚空也是众缘所成的。因为有色法才能够显示出虚空相来,假如没有色法的显现,虚空也不能显现出来,就不知道这是叫什么东西了。就是因为有色才显出虚空相来,所以一就是一缘成,所以一者,就是众缘所成的,所以「一中即有十」。

「若无十一即不成」,假如没有色法,没有诸法,没有这些众缘,虚空也不成。我们不知道它是什么,不能成立,所以无性缘起,虚空是无性,一切色法都是无性。一中即有十,所以一成,二三四等一切皆成。因为有这个虚空,所以一切诸法都能够成立。「若一住自性」,假如虚空住虚空性,一切诸法皆不成了。虚空住它的自性,一切都不得成,因为诸法不成,虚空相也不成。

师父:
虚空无性就有十方,十方皆是虚空。十方每拿一方,又有十方。再拿一方,又有十方……无量。无量十方,皆是虚空,这个是什么法?大家知道,实相诸法,诸法实相。

般若经上讲,色即空,空即色。般若在因上讲。诸法实相,实相诸法,在果上说。我提醒你一句,华严家从这个道理发挥出互摄互入,重重无尽。所以你们要用悟性用功,文字相没有的。讲吧!

 

琛师:
一乘的教义是出离菩萨的二边执。我想从另外一角度来表达这一段文。互摄互入无量缘起是表法界的实德。我不顺着这个文来讲,从毕竟空来讲。就是缘成,我用毕竟空来会。「如一者一缘成故」,一就是毕竟空寂,所以「一中即有十」。在毕竟空中,不立一切法,这样才能成就毕竟空。如果有任何一法成立,那就不叫毕竟空了,因为无性缘成故。

「一中即有十。所以一成故,二三四等一切皆成也。」就是说毕竟空中不立一切法,所以称之毕竟空,因为一是毕竟空,所以二三四……等一切都是毕竟空。

师父:
我再讲几句话。虚空,是不是随缘而有十方?随缘有的十方,是不是就是虚空?没有人能说它不是虚空吧?所以根据这个法,说一方,皆是虚空,皆是十方。对不对?所以说东方,十方皆是东方;说西方,十方皆是西方。这个才是一乘道理。对不对?

有的人说:「我要往生东方,不往生西方。」这个人是胡涂。怎么说胡涂?他没有入一乘。他以声闻乘─藏教会入。大乘教不如此,大者无量。虚空是不是毕竟空?十方是不是缘起?那么十方是不是就是缘起?毕竟空是不是缘起?缘起是不是毕竟空啊?说毕竟空,一切毕竟空;说缘起,一切皆缘起。是不是啊?慧策讲!

策师:
我从一真法界讲。「一中即有十」,一真法界成的话,十法界就成。因为一真法界具足十法界,十法界就是佛法界、菩萨法界、声闻缘觉法界、三涂六道法界。一真法界成的话,十法界也成。为什么呢?因为一真法界无性,无性随缘有十法界,十法界缘成无性就是一真法界。

「若一住自性十即不成」,为什么呢?因为一真法界若有实在、有自体,就不能随缘成就十法界。因为十法界是缘成无性,十法界才能够会归于一真法界。所以说,若住于自体相的话,就不能随缘,不能随缘就无一切法相了。阿弥陀佛!

师父:
慧策讲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虚空啊!十方法界就是毕竟空,就是缘起义,毕竟空中建立一切法。不过华严宗,他把一真法界先分四个法界,然后才分十法界。那四个法界呢?事法界,无量无边的十方。理法界,虚空。第三个理事无碍法界,虚空就是十方,十方就是虚空。第四个是事事无碍法界,你说东方,一切皆是东方;说西方,一切皆是西方。事事无碍。

然后这四个法界里头,他再分为十法界:佛法界、菩萨法界、缘觉法界、声闻法界、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所以大家知道佛、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是缘起是无性?约缘起边说,可是皆是无性,那会入一真法界─一佛乘了。如果你说皆缘起,落入三乘了。因为缘起就是无性,虽然分十法界还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十法界。谁讲?赶紧抓住机会啊!讲吧!

秀师:
刚才师父说一真法界就是十法界,十法界就是一真法界。「若一住自性十即不成,十若不成一亦不成也。」我的体会是:无性,若执有无性是断灭法,不是离开理而有事。如果没有事法,也没有理法,事若不成,理则不成。所以理中有事,事中有理。

师父:
谁讲?

彰师:
这个用离四句、即四句来说比较圆满,因为说无自性的话,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是文字相、言语相。如果这么说,就成断灭空。无性故它能够缘起,就是借那个显与隐来说。

一无自性,二三四等也无自性,所以他举一的时候,二三四等隐。举二的时候,一三四无量等,它也隐。这样才能互摄互入,才能达到无所畏、无所住、无所碍。这样十方诸佛才能在无性缘成中,毕竟空中建立一切法,一切法归毕竟空,就是这样缘起才能说「一佛出世,千佛护持」。

师父:
刚才我和大家讲互摄互入,重重无尽,要大家用悟性用功夫。

我举个例子讲讲。这个房间里头,两盏日光灯亮着,这盏日光灯的灯光入这盏灯的灯光,这盏灯的灯光摄这盏灯的灯光,这个叫互摄互入,一摄一入嘛!它摄它,它入它。如果左手包含右手,左手摄右手;如果左手入右手,右手就摄左手。

 

大家懂这个摄入的关系了吗?这盏灯的灯光入它,那么这盏灯的灯光是不是也入它?换句话说,这盏灯的灯光入它的时候,是它自己入自己,是不是这个道理?它入它,它又入它;它入它,它又入它……这个重重无尽吧!大家懂这个道理吧!灯光互摄互入,重重无尽,懂不懂啊?没有尽止。所以一中有十,十中有一,互摄互入,重重无尽。

你再看,这盏日光灯的灯光入这盏日光灯的灯光,正是它的灯光入它,对不对?同时,没有次第。是不是没有次第?如果会入无次第─一佛乘,唯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

法,举譬喻如此了。生死,我们都认为有生死,生有自性没有自性?如果生有自性,不应该是生。可以生,就是无自性。死也没有自性,如果死有自性,不应该有死啊!生死皆无性,随缘有生死。大家把一切的葛藤抛开,把你的悟性叫它显露出来。时间快到了。谁讲?

闻师:
我们知道,一乘教义不能有次第,事实上不是说不能有次第,因为法本来就没有次第。

刚才师父举灯光互摄互入的例子,我实在想不出有更好的例子可以讲。互摄互入就谈到诸法是无性,我们知道,说无性,一切都是无性。这种法,不可以分别心契入。

法界缘起的妙用,不同于二乘乃至于大乘。难就难在这个地方,法界缘起是无分别智才可以会入的。到底什么是无分别智?我们知道法界同一缘起,一法,它等同虚空,法法等同虚空,因为同一无性。

一无性,一是缘成的,一中即有十。因为是无性,所以一中就有无量法。换句话,说无性的时候,一切法都是无性,法法等同虚空,这叫作法界缘起。会到此法的话,就是无分别智,无分别智当下就能分别一切法,无分别智就是万法繁兴。师父讲到一中十,十中一这个例子是最圆满的,因为十十是表无尽法。

我们很容易讲的时候落到次第,事实上我们之所以落入次第不能圆融,是把缘起跟无性分家。好比说海和波本来是圆融,硬要把它分开,海水是海水,波是波,或是从波才会到海,海会到波,这是属于大乘的讲法。

一海水起万重的波浪,事实上再深深体会,我们知道无水非波。换句话说,说水的时候,一切都是水,水当下就是万重的波浪,所以一中就有无量。

举名相法,不可以显那无量义,这是一个缺失。万重波,无波不是水啊!波无性,全水成波。我们说波和水,不是我们众生分别心可以去会的,因为一乘的缘故,所以说水一切水,大海唯是一水。

换句话我们可以再讲,大海起万重波的时候,说波一切波,无波非水,无量即是一的缘故。在这个地方,我们发现,华严的果实在是言语难以表达,所以说圆果绝于说相。用喻说的时候,事实上不是譬喻的言语能到。刚才师父讲这要去会,我只是随喜,请师父纠正。

师父:
我问大家,虚空有分别没有分别?没有分别,没有次第。十方,每一方的虚空,是不是都是虚空?那也是没有分别,也没有次第。一毛头许虚空,是不是也是虚空?一毛头许虚空─初发心即成等正觉,一乘会。因为一毛头许虚空,就是无量无边的虚空啊!你说无量无边的虚空是成等正觉,是不是啊?一毛头许就是啊!

修师:
师父!我再讲最后一个。

师父:
好!讲最后一个,我没气力了!

修师:
刚才师父讲灯光互摄互入,如约我们的心性来讲,我的心性含摄所有全场的人,全场任何一个人的心性也都含摄全场的人。因为每个人都住在心上,着相来体会,着相来分别,就觉得有个东西。其实假如你撇开这个相的话,就可以像师父刚才所讲的,重重无尽。例如我举慧襄师,我想到慧襄师,我心里就含摄着慧襄师他的心性。慧襄师同时含摄有我在,我就把它含摄过来?>褪沁@样像灯光一样,重重无尽,互摄互入。每个人的心性都是这样,我刚刚体会到这边。

师父:
这是华严所说的一切唯心造,万法唯心。什么是心?(答:心没有自性。)心是万法,你说那里是心?

经师:
师父!最后一个。

师父:
好,讲吧!

经师:
师父提到互摄互入,重重无尽。我突然想到一个例子,讲出来给大家看对不对?就是「一念万年,万年一念」。一念如果有自性的话,那我们的性就在一念上面,那就没有万年;万年如果有自性的话,不可能会归在一念。

因为无性的缘故,一念无性,万年也无性,所以一念就是万年,万年就是一念。一念它本身能够摄万年,万年能够摄一念,所以一念能入万年,万年也能够入一念。

师父:
这个法称为中道义。有两种:真谛中道─顿教。二谛中道融通─圆教。

我们今天时间到了!

修学这个法,寿与佛齐,光与佛同,这就是无量光无量寿。一毛孔中就是十方虚空,一毛孔中现十方剎……

(问:阿弥陀佛光中化佛无数亿,就是这种道理?)


就是这种道理。

{第十次修学 }
      

【问既其各各无性何得成其一多耶。答此由法界实德缘起力用普贤境界相应。所以一多常成不增不减也。如维摩经云。从无住本立一切法。又论云。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也。】


师父:
「问既其各各无性何得成其一多耶?答此由法界实德缘起力用普贤境界相应,所以一多常成不增不减也。如维摩经云。」

从这里开始修学,慧闻讲!

闻师:
华严家所讲的因是缘成的,缘成无性就会入了一即无量,无量即一。这里再问这个问题,既然各各无性,何得成其一多?

「此由法界实德缘起力用普贤境界相应」,此由法界缘起实德,在法界里面,任拈一法都是缘成无性的,缘成无性就是法界的实德。法界实德,就是缘成的力用。
    
事实上,法界实德就是缘起力用,法界的缘起力用就是普贤境界相应。普贤境界是一乘的教义,一乘教义所彰显的就是一即无量、无量即一,互摄互入重重无尽这个道理。所以他下面讲「所以一多常成不增不减也」。这就是说缘成无性的缘故,一多缘成无性,所以一多常成不增不减。

以二谛来说,二谛本身是圆融的,并不是次第的。圆融就是所谓的缘成无性,无性缘成这个道理,分别就是无分别,无分别就是分别。分别而无分别,就是缘成无性;无分别而分别,就是无性缘成。这就是一乘教义。

这段文出于《一乘十玄门》里面,就是自体法界,所谓法界就是自体,自体就是法界。自体法界,就是说法界缘起,法界缘起也就是一乘教义。所以《华严》这一部经,整个是在讲一即无量、无量即一的道理。若问说一一各无性,何得成其一多耶?这是他将缘成无性分开来看。所以在华严里,说缘成,一切缘成;说无性,一切是无性。是不可分开的。不管他讲法界缘起实德,或是讲缘起的力用,普贤的境界,事实上他是讲一乘的佛法。

在《十玄门》所要彰显的是一法圆满,法法都是圆满,那就是无尽义。一法缘成无性,法法缘成无性。无性则无碍,无性的道理,华严家怎么来开演?就是说一法不碍一切法。既然是一法不碍一切法,一切法也不碍一切法,这叫无碍义。无碍就是缘成无性,无性缘起。

这个无碍的情形,就是互摄互入。所以一一各各无性,才能彰显一乘教义的道理。我们知道,无碍的情形在华严家是指缘起力用。所谓缘起力用就是一多互摄互入,就是说一法缘成无性,法法皆缘成无性。

师父教导我们二谛,二谛如果能够深入,它就是圆融。记得师父讲过:「不读《华严》,不知佛家富贵。」又有一句话,初发心即成等正觉。在法界缘起任拈一法,它都是圆满义。如果晓得这个道理以后,才能用功上路,念佛得力。由此可见,杜顺和尚为什么在这甚深的教义里,教后学却是以一声佛号契入,因为自体法界的缘故。

师父:
问,既然各各无性,怎么能成其一多呢?首先大家知道一点,一和多是什么法?「答此由法界实德缘起力用普贤境界相应」,这是什么道理?把它彻底地看过。慧经讲!

经师:
问各各无性,怎么能成其一多?回答是由法界实德缘起力用,普贤境界相应,所以才成一多,不增不减。这个法界缘起力用,可以回溯前面自体因跟自体果。因为法界表实德,缘起表力用。自体因是讲方便起修进趣果位—普贤的境界,就是明一切缘起义。所谓自体果在讲寂灭圆果,就是十佛境界,一即一切。

从自体因跟自体果,我们可以想到,华严讲的因果是怎么样的因果呢?因为华严是无尽缘起、性起的,所以它起的时候,是一起一切起,分分因就是分分果。因为它无性的缘故,因就是果,果就是因。既然因就是果,没有果外之因;果就是因,就没有因外之果。

这个地方是要明一乘缘起,简别二乘缘起、三乘缘起,所以他这边所表达出来的,就是一多无性,所以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既然是无性,以圆教来说,可以达到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境界。好像波浪一样,第一个波浪是因水性而成的,万重的波浪也是水性而成的,既然都是因为水性而成的,水性无性它怎么有增减、有生灭呢?所以说一多常成不增不减。

 

后面他引经作进一步的解释。「如《维摩经》云,从无住本立一切法」,「无住」就是无性、无所得,如《金刚经》提到,无有定法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是有定法,有定性的话,它如何不住?如何起一切法?

譬如虚空,虚空无性,不管什么东西,它都能够包容,能够含摄。虚空它横遍十方,竖穷三际,就像我们念阿弥陀佛一样,这个念佛的因种,一定证入弥陀的愿海。为什么?自体因跟自体果的缘故。因为分分因分分果,所以你念佛号的时候,不管老实念或散心念,就是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必定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最后他引《中论》的一句话来讲:「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这是龙树菩萨所讲的。因为毕竟空,所以一切法才能够繁兴。毕竟空它本来是无性缘起的,既然是空法的话,如果行人能够了达空义,就是证菩提。

师父:
大家把个人精神抖擞起来!在此阶段,你的能力稍差一点点,你不是散乱就是昏沉。抖擞起来!有人有一点点昏沉,一点点散乱,超乎自己的能力了。在你能力以内,无散乱、无昏沉。

大家谁有问题可以问,谁有意见,可以发挥。法既然各各无性,为什么有一有多?你首先发现一多是缘成。这里头看你是三乘根机是一乘根机。

庶师:
我有一个问题,刚才慧经师提到分分因分分果,分分因分分果是不是有二乘、三乘的次第?跟这个一起一切起的一乘教义是不是有一点出入?

师父:
慧经可以答复吧?大家都可以答复。

经师:
这个地方为什么我提到分分因就是分分果,因为我们知道一乘教义离开了言语相、文字相、心缘相,遣离一切相。因为是无性故,所以说因的时候,果分就已经成就了,就像说「初发心即成等正觉」。我大概能体会到这个地方而已。

师父:
谁能答复?

闻师:
能讲出来让师父纠正是很好的。因为我们知道,无性缘成,缘成无性,它是一乘义理。这个法是遍法界,任拈一法皆是无性缘成。不管你是分分因也好,它是一真法界,圆满的法界。分分因是圆满的果也可以,因为他讲一成一切成。分分因是分分果也可以,因为同时圆满并不影响它次第的一一住位。

师父:
谁还要答复?这个法,你要分法方面说,智方面说,那是三乘义了。法,一多不分,一即无量,无量即一。十方虚空就是虚空,虚空就是十方。依智方面说,有差别了。所以法无高下,机有阶降,人的根机有高有下。分别一多,分别因果,这是智慧的关系,智慧的分别。法不是那样,圆满因就是圆满果,不过这是一乘境界。

大家仔细看,既然知道一多,无性随缘起一多,一多无性还是真如,这就是那句话,真如随缘成万法,万法无性是真如。就是那个道理。这可以从一乘会,从三乘会。

大家看「法界实德」是什么?譬如我说,无性可以随缘吧?随缘而生诸法。诸法没有自性,对不对?大家要了解,我刚才这么说是三乘义?是一乘义?因为无性能随缘,就是说性空缘起。一切法随缘起,无自性,无自性就是空。所以性空可以随因缘而起诸法,这是三乘说法?一乘说法?(答:三乘!)嗯!大家知道这是三乘的境界。

一乘,当下就会到,法就是随缘,就是无性,没有先后,没有次第,是不是?你想一想,无性本身当下就是随缘,随缘当下就是无性,没有次第。如果要有次第的话,那要落入声闻、缘觉、菩萨乘了。大家都能够听懂了吗?所以这个讲起来是不是二谛?你应该理会,是不是二谛?

所以大家深入二谛,入二谛以后,可以慢慢见性。首先开见地,见地一点一点的开,渐渐深、渐渐广。到那时,你就知道,一切法在你性上出,不在言语文字上。言语文字,你到那个阶段就知道,它是敲门之砖,仅仅是助缘,它不是法。

那么大家再探讨这个实德是什么东西?慧悦讲!

悦师:
「既其各各无性何得成其一多耶」?如果约法来讲的话,定执一个无性,就是把无性跟缘成分开来。其实无性、缘成是不可分的,因为无性才缘成一多。如果约人,从智来讲,无性就是清净心,或是自性。正因为清净心无性,才可以成其一多,也就是成其因果。

 

 

下面就回答,此由法界实德缘起力用。这一段文如果勉强要分的话,他是约法上来讲的。实德是讲法界的体,就是自体,就是无性。无性缘起,我们不可分开,因为下面接着讲缘起力用。无性缘成法界缘起,就是自体法界缘起力用。

下面是约人来讲,就是普贤境界相应。普贤境界相应是讲一即无量、重重无尽的境界,普贤境界在晚课的课诵本里面有讲到「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这就显示出一即无量、无量即一的道理。清净身语意,如果约法讲是法界的实德,约人讲就是清净身语意,才可以一切遍礼尽无余。

约人讲,这个道理有次第,就是说有它的因果差别。可是「一多常成而不增不减」,我们可以讲,遍礼尽无余而不动本际,不动本际而遍礼尽无余。因为皆是自体的因果,因果常成皆是自体。阿弥陀佛!

师父:
从他这个问题上的问法,我们就可以知道,要是单约各各无性不是实德,所以他才有此一问。那么「此由法界实德缘起」,实德是什么东西?

我提醒大家,实相无相是无性,当下就是实相无不相,就是缘起。是不是这个道理?所以说无相和无不相都是实德,都是实相嘛!这样才是实德。如果说由于实相而产生无不相,或者由无不相而产生无相,那是大乘义,不是一佛乘义。

我们大家体会大部份怎么体会呢?无性才有缘成,因为缘成才无性,是不是?因为缘成才无性,因为无性才缘成,这是大乘菩萨乘。一乘不是那么说,一乘要是说无性缘成、缘成无性,没有分别,没有「因为」无性才缘成,没有这样的分别。

所以,什么是一乘呢?我们可以知道,无性缘成、缘成无性,当下就是。说无性,一切皆无性;说缘成,一切皆缘成。这是不是一乘啊?如果你说,因为无性才缘成,那么缘成不是无性。不可以说,说无性一切无性,因为缘成才无性。也不可以说,说缘成一切皆缘成,因为无性才缘起。不归一乘,它有次第。天台家判这个教,在别教。华严判这个教在终教、始教,不入顿圆。

所以我们知道,实相就是实德,实相无相当下就是实相无不相。谁有发挥的?讲吧!

修师:
「此由法界实德缘起力用普贤境界相应,所以一多常成不增不减也。」文殊师利菩萨讲过,法界无界。为什么无界?因为无性的缘故。实德是空,一切法都是无性空,因为空才能起一切法,含容一切法。因为无性空,缘起力用都是空,以空才能建立一切法,所以说一即一切。

普贤境界相应就是因,上面讲过「所言因者,谓方便缘修体穷位满,即普贤是也。」所以普贤就是因,境界就是涅盘果,就是「所言果者,谓自体究竟寂灭圆果。」所以这个境界就是说佛的大涅盘。在这里普贤境界相应的意思是说因果相即,因就是果,果就是因,所以这里讲法界实德缘起力用普贤境界相应。

师父:
嗯!你们大家多多练习。

这个空义,你们要了解空:有「空」,有「毕竟空」。空有谓之空,空也空谓毕竟空。那么按照这个说起来,无性是不是空啊?无性就是缘成,缘成是不是有啊?这是大乘义。因为缘起法空,那个空也空,这才是真空义。

什么原因呢?缘起空,不住有边;空也空,不住断边。缘起有,空了,它不妨碍无,是不是?缘起空,有空,不妨碍无。空也空,不妨碍有啊!这才达到那个阶段—说空,非空而空,空而非空;说有,有而非有,非有而有。一乘义。

大家会到空义的时候,进一步会毕竟空。譬如说「有」空了,那是空啊!这不是毕竟空。在《大般涅盘经》,这称为半字教,不是满字教。「有」空了,如果「空」不空,不能二谛融通。有也空,空也空—二谛融通。

有空了,不碍无;空空,不碍有。一切无碍,叫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以上的意思是不是说这法界实德缘起?如果你说空,不能说是法界实德。因为他要是单独空的话,他问的这个问题,你既然各各无性,就是空,何得成其一多?慧襄讲!

 

襄师:
「此由法界实德缘起力用普贤境界相应」,这个地方的缘起,指自体法界所出的一乘缘起。如果更明白讲,应该说是性起。而性起的力用是起而无起,所以才会归于实德法性。所以这个地方的法界实德,我想是不是可以解释成一真法界义,或是说解释成一心。

如果以净土法门来会,念佛是以我们的佛心,来念我们的心佛。修净土,是以我们的净土心,生到心净土。事实上讲起来,都是一真法界所出的缘起,起而无起,而不是说另外有一个东西可以成就。

师父:
这个一真法界,是为了那些不明白的人才说一真法界。法界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法界。法界就是实相,法界无相,法界无不相。法界无相,犹如虚空;法界无不相,才有无量无边的十方。这个实德,就是实相无相、无不相。

在这个境界里头,没有因果先后之分。《圆觉经》说过,先后、始终、生灭皆是众生自己迷惑。所以法界实德,就是那个无性缘起。无性当下就是缘起,缘起就是无性,所以才有力用。

「普贤境界相应」,看这一句可以想出来了,这是说法界实德啊!他一开头就讲「明一乘缘起自体法界义」,当中他有一个「问不思议法品等亦明果德」,其实就是〈普贤行愿品〉,〈普贤行愿品〉入不思议境界,《四十华严》名不思议解脱境界。

所以他这里说出来,普贤境界相应,就是和〈普贤行愿品〉相应。所以我们就可看出来,华严宗和净土宗有相当密切的关系,所以有人说《华严经》是《大阿弥陀经》,不会有错。大家谁还有什么意见?讲吧!

悦师:
阿弥陀佛!师父我再讲一次,然后请师父纠正。其实他问的问题很矛盾,他问:「自体怎么成其法界?」我们可以答,法界实德就是无性,就是讲自体。由于自体就是法界,接着下面说普贤境界相应,自体就是因果,不是另外有因果。

下面讲一多常成不增不减,就是讲法界缘起皆自体义,因果常成也是自体义。法界缘起也是自体,所以他才讲一多常成不增不减。

师父:
大家可以了解他的意思了。不过大家知道,有问有答的,他的回答一定紧扣所问的话。他问的问话,无性是一边,偏于空边。无性怎么有一多呢?一多是缘起,怎么会有缘起?所以回答无性就是缘起。

他引用法界实德,就是实相,实相无相就是实相无不相。实相无不相,当下就是因缘果报。如果说无性的话,纯粹无性,大家说,堕于那一边?断边,无记法。

所以无性就是缘起,所以才有缘起力用。普贤境界相应,大家说普贤境界是因是果啊?如果在三乘法里头是因地,是不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皆是因人,如果在三乘法也说他是果人。因为〈不思议法品〉就说他是果人了,普贤境界是圆满之果。

《华严经》一宗,明圆因即是满果,满果就是圆因。满果就是十佛,圆因就是普贤行。所以说,一多常成而不增不减,这个说出不增不减的意思了。谁能发挥?为什么常成一多而又不增不减呢?这已经告诉我们「一」不少,「多」不多,可是不增不减,常成一多。谁发挥?

悦师:
师父,阿弥陀佛!一多常成不增不减,一多是讲缘成,缘成无性,所以不增不减即是无性。

师父:
当下就是了。

经师:
我提一下我的看法。「所以一多常成不增不减也」,一多的相是在明缘起,不增不减就是明无性,就是在表法界。所以下一句话,他所要跟我们讲的涵义还是不离法界缘起,不离一乘缘起。阿弥陀佛!

师父:
一乘法,一多不增不减。一粒种子,可以收很多米,不增不减。会到这个,证到这个境界得大解脱。如果按照唯识宗讲,就有层次了,它有能变、所变。要是体证到一乘,华严宗一乘的教义,虽有能变、所变,不增不减;虽然不增不减,不妨碍有能变、所变。就圆融了。讲吧!

策师:
我用一个譬喻来讲。就像虚空,你说它有嘛,它摸不到;你说它没有,它却能够长一切法。一切法生的时候,虚空不增;一切法灭的话,虚空不减。就像法性那样,法性它能够不变随缘,随缘不变。所以下面说「如《维摩经》云,从无住本立一切法。」无住就是毕竟空,当下立一切法,一切法毕竟空。阿弥陀佛!

 

 

师父:
谁还要讲?

琛师:
我试着讲讲看对不对。「此由法界实德缘起力用普贤境界相应」,所以才能够各各无性而成其一多。「所以一多常成不增不减也」,这第二句话似乎比第一句话说得更深刻。事实上无性而成其一多跟法界实德,也是非相应非不相应。因为非相应的话,所以成一不减;非不相应,所以成多不增。

在这边的非相应跟非不相应,所以成其一多。为什么会跟法界实德非相应非不相应?因为一和多,它本来就是自体法界,所以跟法界实德是非相应非不相应。这就是回答他原本的问,就是法法各各无自性。换成华严另一角度,就是说法法各不相知,怎么可以成其一多?

师父:
你们想,这个智慧者一定借譬喻才能了解。你再想想水和波,万重波浪是不是都是一水?一水起万重波浪。这个境界三乘会不到,一乘会到。说水都是水,说浪都是浪。虽然有万重波浪,有一有多吧?都是一水,有增有减没有?

虽然都是一水,不妨碍有一重浪、万重浪,可是它不增不减的。这个就想起来了,僧肇大师说的:「江河竞注而不流,日月历天而不周。」他就是讲这个道理。这几句话,有很多人不知道他真正的意思,不入二谛嘛!讲吧!

闻师:
法界实德是华严家的特色,实德就是所谓无相无不相。我们平时念佛有一句话叫作「心佛相应」,刚刚慧琛师讲的那个「相应」,相应这一句我试着讲讲看。因为一句佛号就是所谓的无相,当下它就是无相,无相就是无不相,无不相就是无相。所以它里面没有相应也没有不相应,当下就是了,一念就是了。一念就是缘起,讲缘成,也不需讲无性,本身就是了。在一乘教义,一念就是了。

师父:
这个「相应」两个字,在一乘里用不到。你们看般若就知道了,一切法无相应无不相应,没有相应,也没有不相应。你们会到心即佛,佛即心。我再说一句话,法界实德无性缘起,寂而常照;缘起无性,照而常寂。常寂而照,常照而寂,无量光无量寿。谈到这个地步,你想阿弥陀佛无量光无量寿,是不是法界实德?何必疑惑呢?下面还有一点,今天时间过了,不过我们还没修学完。

这个「如《维摩经》云,从无住本立一切法。又论云,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你讲这段文的时候,千万要注意到,这里有三乘义,三乘境界和一乘境界。大家讲讲看,你是三乘人?是一乘人?谁讲?

闻师:
这里是引《维摩诘经》一段话「从无住本立一切法」,法没有高下,一真法界当下就是万法繁兴,万法繁兴就是一真法界。毕竟空就是诸法,诸法就是毕竟空,所以说从无住本立一切法。

什么叫无住呢?无住出两种中道,在一乘教义里面,中道不可以分。为什么把它分成俗谛中道、真谛中道?因为只会到无性,落入断灭;只会到缘起,落入常边。所以说真谛中道和俗谛中道是方便。

中道是无分别义,就是平等义。无分别就是无住,无分别不碍一切分别。所以中道之法,说缘起,一切皆缘起,这是讲到俗谛中道。如果说无性,一切法皆无性,这是真谛中道。事实上把它分开来讲,就是要会归一乘教义。

下面引的是《中论》「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这个空,不同于二乘的偏空。空是毕竟空,空有亦空空,名毕竟空,它当下就是万法繁兴。所以,以有空义故,万法繁兴。阿弥陀佛!

师父:
「如《维摩经》云,从无住本立一切法。」你如果会到以无住之本成立一切法,这是三乘。你怎么会呢?从无住本立一切法,从一切法立无住本。换句话说,无住就是一切法,一切法就是无住,这才是一乘。因为什么呢?说无住,一切皆无住;说一切法,一切皆一切法。如果你说从无住的根本立一切法,那无住不是一切法,是三乘义,有次第,声闻、缘觉、菩萨乘了。

所以你徇文不见,没有见地。这个意思从那会的?各位想一想,不在文字上会到,在你性里出的。他的文仅仅讲的什么呢?「从无住本立一切法」,这是他的文。你会到无住本是一切法,一切法就是无住本。这是你性上有的,不是从文字上出的。死于文下,如狗逐块,会不到。

如果着文字言语相,你被老和尚的笔尖转了,不会法。这个法在那里呢?在你性里,不在言语文字相上。言语文字相的用意是什么呢?敲门砖。禅宗说「敲门瓦子」,用它敲门就是了。

下面论云他就提出来了,《中论》「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假如你会到「以有空义故」,因为空所以一切才成,三乘义;如果你会到空就是一切法,一切法就是空,一乘义。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这个法在那儿?不在文字上。大家仔细看,是不是不在文字上?在你的性里头,你性里头有智慧。所以《大般涅盘经》说,由智慧解知佛性啊!完全在你的性里头。

你的性有智慧差别,智慧高会到一乘,智慧低会到三乘。低一点会到大乘菩萨乘;再次一点的会到理,会缘觉乘;再低的话,仅仅会到言教,声闻乘;再低就没有地方低了,就凡夫了。

所以大家确实相信,这个真正的法,不在经上,不在文字上。在那里?在你的性,去开发你的性就知道了。所以禅宗说:「三藏十二部,废纸!」三藏十二部皆是闲文,就是这个意思。不是说三藏十二部没有用,它是敲门砖,仅仅是助缘。

我们今天修学到这里。你如果天天依二谛学,深入二谛以后,开见地,是明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