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西电器:名老中医经验集-董廷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18:01:35

名老中医经验集-董廷瑶

时间:2010-07-30 19:53点击:262 次

  

  名老中医经验集卷四   董廷瑶       推理论病的儿科专家董廷瑶   王霞芳整理   编者按董廷瑶,浙江省宁波人,出生于中医世家,从事儿科临床七十载,学验俱丰。现任上海市中医文献馆名誉馆长,上海市中医门诊部顾问,上海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专家委员会名誉委员,全国500名老中医药专家之一,上海市名中医。已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儿科专著《幼科刍言》、《幼科撷要》两册。前者曾获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二等奖,后者荣获1994年上海市卫生局科技三等奖。其“独特手法治疗婴儿吐乳症的临床研究及其机理探讨”的课题,荣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度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上海市科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董氏家学渊源,具有扎实的文史功底及中医基础理论,临床强调明理、识病、辨证、求因、立法、选方、配伍、适量、知变。四诊首重望诊,尤其对察面色观舌苔,积验甚多。治疗小儿热病急症,主张为病邪找出路,给病人存津液;调理儿科杂病,崇尚扶土健脾,法当轻清;对新生儿吐乳症,创用按压舌根“火丁”法,取得95%的有效率,并荣获科技成果奖。其总结的轻、巧、简、活、廉、效的儿科用药六字诀,是董氏几十年临床经验之结晶。本文介绍的惊痫、喉梗、喘憋、腹痛、热病、肾积石等6个案例,对我们了解董氏的学术经验颇有启迪。   医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处处有推己及人的想法。必须谙之于医理,娴之于实践,更须有仁者之心,灵变之术,方可无负于人民赋予自己的崇高职责。   ———董廷瑶《幼科撷要》   董廷瑶,男,字德斌,号幼幼庐主,1903年出生于浙江宁波中医世家,其先君水樵公于天命之年方获独子,钟爱倍至,然督教严厉。幼年时即聘请饱学老秀才,教读经、史、子、集,唐、宋范文,自此晨昏勤读背诵,进而能文作赋,为学习中医打下扎实的古汉语基础。15岁起,严父亲自督教医经典籍及汉唐方书,精读《素问》、《伤寒论》等经典,继而各家学论,尤以宋明以来的《小儿药证直诀》、《幼幼集成》等儿科专著,均一一教研,并在临证时悉心传授,指点迷津,使其尽得家传。三年后,慈父不幸弃养,不得不在弱冠之年独立应诊。自觉涉世未深,学识犹浅,旋于诊余游学于同邑儿科前辈石霖汝先生门下,又遍访名师,虚心求教,勤学苦研,参悟各家的临床经验,博采众方,结合祖传,运用于临床,持之以恒,医艺日进,登门求治者日众,名扬浙宁城乡。   抗日战争开始,为避战祸迁沪,继续悬壶业医,兢兢业业,撷伤寒、温病学说为核心,以家学第四卷431遗训为羽翼,精通哑科,擅治热病重症。1958年负责麻疹抢救工作,对麻疹逆症昼夜观察,苦思冥想,辨患儿两颧苍白,乃气血阻滞,疹毒不能外泄,旋向内陷,危殆立至,遂创用活血解毒法,辄能疹透热降,力挽危症,使死亡率大为下降,取得突出成就,得到市卫生局表彰,光荣出席全国传染病大会,交流发表了“中医中药治疗麻疹的体会”[上海中医药杂志(3):1959]和“麻疹辨证论透”[上海中医药杂志(1):1962]。多年临床实践对小儿疳、泄、惊、痫诸病的诊治均有独到之处及有效验方,每获奇效,医术造诣精湛,董氏儿科成为沪上颇具影响的流派。   1959年晋升为上海首批主任医师之一,任静安区中心医院中医科主任;1980年被聘为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馆长、上海市中医门诊部顾问、市中医学会儿科学会顾问;1983年任上海市高级科技职称评委会委员、上海中医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名誉委员。历任静安区第三至七届人民代表,上海市政协委员。现退任上海市中医文献馆名誉馆长、被聘为上海市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   董氏虽已耄耋之年,仍寝馈岐黄,老犹不辍,70年临诊实践,学验丰衍,诊治儿科诸疾,师古而创新,推理论病,推理论治,选方用药,辄能得心应手,疗效卓著,于急病危症重在识病明理,匠心独具,对疑难顽疾,常另辟蹊径,创立新法,屡建奇功,活儿无数。晚年笔耕不辍,已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儿科专著《幼科刍言》及《幼科撷要》两册,阐发其诊治心得,体会经验,皆真知灼见。前者获上海中医药研究院的著作二等奖,后者荣获1994年上海市卫生局科研三等奖。其“独特手法治疗婴儿吐乳症的临床研究及其机理探讨”的课题,业已完成,荣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度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并获上海市科委科技进步三等奖。因其对中医药事业的重大贡献,1991年10月国务院颁发表彰特殊津贴证书,被选为全国首批名老中医药专家。   学术精华   一、明理识病证治九诀董氏家学渊源,精研医籍,70年临床实践,理论臻于化境,再度升华。每曰:“中医学乃实践科学,贵能愈疾,方药为治病工具,欲遣药以愈疾,全赖理论指导”。其主要学术论点概括为九诀,详述于下。   1明理:景岳曰:“万事不外乎理,而医之于理为尤切。”董氏谓:医者首要明古人治病之理,必须精读参透中医经典,如《内经》、《伤寒》、《温病》等学说理论,掌握整体观念、脏象学说、阴阳传变、五行生克等,包括病理、脉理、方理、药理等整套医理。如热病有因外感内伤;外感热病又须辨伤寒与温邪,其感染途径不同,治则亦当应区别。伤寒须汗,温病则下不嫌早。另如腹泻或菌痢,多也发热,泄泻初起,每多伤食或感邪,伤食须消积导滞,泻止而热退;感邪则疏化邪热,其泻自和;菌痢初起,古有“痢无止法”之训,宜通逐为主,使菌毒排出体外,其痢渐清。都应明其病理,推理论病,因病施治,方药合辄效如桴鼓。   2识病:识病乃是凭藉医家对医理、病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各种疾病都有其本质和发第四卷432病机理,病情发展过程中亦有规律可循,临床面对纷繁复杂的证候,但需掌握疾病本质和发展规律,自能制定出正确的治疗方案,并测知预后。医者必须不断深化对疾病本质的认识,才能不断提高证治水平。   3辨证:祖国医学最大特点是整体观念。藏象学说明示,人体各部之间保持密切而有机的联系,相互资生,相互制约。某部位发生病理变化,可以影响到其他器官,甚至全身;而全身的状况,又能影响局部病变。中医治病,运用四诊,望形察色,观舌看苔,切脉闻声,结合主诉,全面收集症状,按五脏所主,八纲分型,作出诊断和治则,此即祖国医学诊治疾病的辨证法。以幼儿不能自诉病苦,是谓“哑科”,又,3岁以内其脉气未充,四诊中更应突出望诊。进而言之,小儿稚阴稚阳,易虚易实。如面赤口渴、气粗烦扰、腹胀便结是属实证;而面白光不渴、虽实亦易转虚,传变迅捷,观察亟须周详,见微知著,方能判断正确,临诊不致偾事,此为儿科与内科辨证最大区别之要点。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为病证大纲,董氏补充勿忘气血二纲,虽在阴阳中包含气血,然不如明白列出而醒目,初病在气,久病入血,疑难之病常由血分论治,活血养血,祛瘀生新而获效。   4求因:任何疾病都有发病原因,病因不明,治多不当,故曰:“治病必求于本”。董氏熟谙《内经》,临证遵循:“从内之外者调其内;从外之内者治其外;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先调其内而后治其外;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中外不相及则治主病。”此条经文说明,任何疾病在治疗上均有规律可循,无论病情变化如何复杂,关键是探求病因属内属外,掌握标本先后以定治则步骤。如治一小儿高热4天,黄疸昏迷,尿三胆阳性,血胆红素、SGPT均明显升高,西医诊断为传染性肝炎、肝昏迷。董氏视其高热神昏,狂躁肢搐,肤目黄染,目睛了了,舌红绛,苔黄腻,脉象数实,小溲短赤,便秘5天,显系阳明经腑实热,亟予大剂白虎合大承气汤直折泻火,加紫雪丹辟瘟解毒,2剂后下宿粪大半盂,热势即退,神志顿清,目睛明了,续进清利而愈。此乃湿热邪毒炽盛于内为病本,黄疸高热狂躁是标,证按“从内之外者调其内”,以大剂泻实清里,釜底抽薪,遏其鸱张之势,急黄得退。有曰“从外之内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治其内”,临床常见新生婴儿,即病腹泻,一日数次,虽连泻四五月却无脱水征象,中西药物罔效,后考虑泻在儿身,根在母乳(属脚气型泄泻),嘱令停哺母乳,其泻即止,倘再吸乳则又泻。可知病从外因起,影响内脏,外因致泻是病本,祛除外因,则泄泻自和,再予温扶中土,培补元气,调其内。其他数条自可隅反,不再赘述。 章意 的个人图书馆地址:http://www.360doc.com/userhome/562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