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内篮球场:中国古典园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6:28:55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切换到宽版 请 登录 后使用快捷导航
没有帐号?注册(请用中文)

 找回密码  注册(请用中文)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导航
  • 门户Portal
  • 论坛BBS
  • 群组Group
  • 家园Space
  • 应用Manyou
  • 专栏
  • 网络电视
  • 排行榜Ranklist
  • 字典
本版 热搜: 教案试题复习课件

使用道具 举报

秋上心 秋上心 当前离线
最后登录
2011-9-22
注册时间
2004-12-8
在线时间
52 小时
威望
3745 点
槐币
111821 元
阅读权限
150
积分
99501
日志
1230
好友
77
帖子
12281
主题
3590
精华
273
UID
76448
IP卡 狗仔卡

超级版主

  • 串个门
  • 加好友
  • 打招呼
  • 发消息
3# 发表于 2007-5-29 11:27:38 |只看该作者 下载本站的压缩文件无法解压问题的解决办法

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

      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从不同角度看,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一般有两种分类法。
一、按占有者身份分
      1.皇家园林
      是专供帝王休息享乐的园林。古人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统治阶级看来,国家的山河都是属于皇家所有的。所以其特点是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建筑体型高大。现存为著名皇家园林有:北京的颐和园、北京的北海公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
      2.私家园林
      是供皇家的宗室外戚、王公官吏、富商大贾等休闲的园林。其特点是规模较小,所以常用假山假水,建筑小巧玲珑,表现其淡雅素净的色彩。现存的私家园林,如北京的恭王府,苏州的拙政园、留园、沧浪亭、网狮园,上海的豫园等。
二、按园林所处地理位置分


      1.北方类型
      北方园林,因地域宽广,所以范围较大;又因大多为百郡所在,所以建筑富丽堂皇。因自然气象条件所局限,河川湖泊、园石和常绿树木都较少。由于风格粗犷,所以秀丽媚美则显得不足。北方园林的代表大多集中于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其中尤以北京为代表。
  
      2.江南类型
      南方人口较密集,所以园林地域范围小;又因河湖、园石、常绿树较多,所以园林景致较细腻精美。因上述条件,其特点为明媚秀丽、淡雅朴素、曲折幽深,但究竟面积小,略感局促。南方园林的代表大多集中于南京、上海、无锡、苏州、杭州、扬州等地,其中尤以苏州为代表。


      3.岭南类型
      因为其地处亚热带,终年常绿,又多河川,所以造园条件比北方、南方都好。其明显的特点是具有热带风光,建筑物都较高而宽敞。现存岭南类型园林,有著名的广东顺德的清晖园、东莞的可园、番禹的余荫山房等。

[ 本帖最后由 秋上心 于 2007-5-30 11:33 编辑 ] 我的三槐博客      http://3hj.cn/?uid/76448

使用道具 举报

秋上心 秋上心 当前离线
最后登录
2011-9-22
注册时间
2004-12-8
在线时间
52 小时
威望
3745 点
槐币
111821 元
阅读权限
150
积分
99501
日志
1230
好友
77
帖子
12281
主题
3590
精华
273
UID
76448
IP卡 狗仔卡

超级版主

  • 串个门
  • 加好友
  • 打招呼
  • 发消息
4# 发表于 2007-5-29 11:30:49 |只看该作者

中国造园的构成要素



      一、筑山
      为表现自然,筑山是造园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秦汉的上林苑,用太液池所挖土堆成岛,象征东海神山,开创了人为造山的先例。
      东汉梁冀模仿伊洛二峡,在园中累土构石为山,从而开拓了从对神仙世界向往,转向对自然山水的模仿,标志着造园艺术以现实生活作为创作起点。魏晋南北朝的文人雅士们,采用概括、提炼手法,所造山的真实尺度大大缩小,力求体现自然山峦的形态和神韵。这种写意式的叠山,比自然主义模仿大大前进一步。唐宋以后,由于山水诗、山水画的发展,玩赏艺术的发展,对叠山艺术更为讲究。最典型的例子便是爱石成癖的宋徽宗,他所筑的良岳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巧、以石为主的假山。明代造山艺术,更为成熟和普及。明人计成在《园冶》的“掇山”一节中,列举了园山、厅山、楼山、阁山、书房山、池山、内室山、峭壁山、山石池、金鱼缸、峰、峦、岩、洞、涧、曲水、瀑布等17种形式,总结了明代的造山技术。清代造山技术更为发展和普及。清代造园家,创造了穹形洞壑的叠砌方法,用大小石钩带砌成拱形,顶壁一气,酷似天然峭壑,乃至于可估喀斯特溶洞,叠山倒垂的钟乳石,比明代以条石封合收顶的叠法合理得多、高明得多。现存的苏州拙政园、常熟的燕园、上海的豫园,都是明清时代园林造山的佳作。
  
      二、理池
      为表现自然,理池也是造园最主要因素之一。不论哪一种类型的园林,水是最富有生气的因素,无水不活。自然式园林以表现静态的水景为主,以表现水面平静如镜或烟波浩淼的寂静深远的境界取胜。人们或观赏山水景物在水中的倒影,或观赏水中怡然自得的游鱼,或观赏水中芙蕖睡莲,或观赏水中皎洁的明月……自然式园林也表现水的动态美,但不是喷泉和规则式的台阶瀑布,而是自然式的瀑布。池中有自然的肌头、矾口,以表现经人工美化的自然。正因为如此,园林一定要省池引水。古代园林理水之法,一般有三种:
      (一)掩。以建筑和绿化,将曲折的池岸加以掩映。临水建筑,除主要厅堂前的平台,为突出建筑的地位,不论亭、廊、阁、榭,皆前部架空挑出水上,水犹似自其下流出,用以打破岸边的视线局限;或临水布蒲苇岸、杂木迷离,造成池水无边的视角印象。
      (二)隔。或筑堤横断于水面,或隔水净廊可渡,或架曲折的石板小桥,或涉水点以步石,正如计成在《园冶》中所说,“疏水若为无尽,断处通桥”。如此则可增加景深和空间层次,使水面有幽深之感。
      (三)破。水面很小时,如曲溪绝涧、清泉小池,可用乱石为岸,怪石纵横、犬牙交错,并植配以细竹野藤、朱鱼翠藻,那么虽是一洼水池,也令人似有深邃山野风致的审美感觉。
  
      三、植物
       植物是造山理池不可缺少的因素。花木犹如山峦之发,水景如果离开花木也没有美感。自然式园林着意表现自然美,对花木的选择标准,一讲姿美,树冠的形态、树枝的疏密曲直、树皮的质感、树叶的形状,都追求自然优美;二讲色美,树叶、树干、花都要求有各种自然的色彩美,如红色的枫叶,青翠的竹叶、白皮松,斑驳的粮榆,白色广玉兰,紫色的紫薇等;三讲味香,要求自然淡雅和清幽。最好四季常有绿,月月有花香,其中尤以腊梅最为淡雅、兰花最为清幽。花木对园林山石景观起衬托作用,又往往和园主追求的精神境界有关。如竹子象征人品清逸和气节高尚,松柏象征坚强和长寿,莲花象征洁净无暇,兰花象征幽居隐士,玉兰、牡丹、桂花象征荣华富贵,石榴象征多子多孙,紫薇象征高官厚禄等。
      古树名木对创造园林气氛非常重要。古木繁花,可形成古朴幽深的意境。所以如果建筑物与古树名木矛盾时,宁可挪动建筑以保住大树。计成在《园冶》中说:“多年树木,碍箭檐垣,让一步可以立根,研数桠不妨封顶。”构建房屋容易,百年成树艰难。除花木外,草皮也十分重要,平坦或起伏或曲折的草皮,也令人陶醉于向往中的自然。
  
      四、建筑
      古典园林都采用古典式建筑。古典建筑斗拱梭柱,飞檐起翘,具有庄严雄伟、舒展大方的特色。它不只以形体美为游人所欣赏,还与山水林木相配合,共同形成古典园林风格。
      园林建筑物常作景点处理,既是景观,又可以用来观景。因此,除去使用功能,还有美学方面的要求。楼台亭阁,轩馆斋榭,经过建筑师巧妙的构思,运用设计手法和技术处理,把功能、结构、艺术统一于一体,成为古朴典雅的建筑艺术品。它的魅力,来自体量、外型、色彩、质感等因素,加之室内布置陈设的古色古香,外部环境的和谐统一,更加强了建筑美的艺术效果,美的建筑,美的陈设,美的环境,彼此依托而构成佳景。正如明人文震亨所说:“要须门庭雅洁,室庐清靓,亭台具旷士之怀,斋阁有幽人之致,又当种佳木怪箨,陈金石图书,令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归,游之者忘倦。”
      园林建筑不像宫殿庙宇那般庄严肃穆,而是采用小体量分散布景。特别是私家庭园里的建筑,更是形式活泼,装饰性强,因地而置,因景而成。在总体布局上,皇家园林为了体现封建帝王的威严,和美学上的对称、匀衡艺术效果,都是采用中轴线布局,主次分明,高低错落,疏朗有致。私家园林往往是突破严格的中轴线格局,比较灵活,富有变化。通过对、呼应、映衬、虚实等一系列艺术手法,造成充满节奏和韵律的园林空间,居中可观景,观之能入画。当然,所谓自由布局,并非不讲章法,只是与严谨的中轴线格局比较而言。主厅常是园主人宴聚宾客的地方,是全园的活动中心,也是全园的主要建筑,都是建在地位突出,景色秀丽,足以能影响全园的紧要处所。厅前凿池,隔池堆山作为对观景,左右曲廊回环,大小院落穿插渗透,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空间。苏州拙政园中园部分,就是这样一个格局,以“远香堂”为主体建筑,布置了一个明媚、幽雅的江南水乡景色。
      古典园林里通常都是一个主体建筑,附以一个或几个副体建筑,中间用廊连接,形成一个建筑组合体。这种手法,能够突出主体建筑,强化主建筑的艺术感染力,还有助于造成景观,其使用功能和欣赏价值兼而有之。
      常见的建筑物有殿、阁、楼、厅、堂、馆、轩、斋,它们都可以作为主体建筑布置。宫殿建在皇家园林里,供帝王园居时使用。它气势巍峨,金碧辉煌,在古典建筑中最具有代表性。为了适应园苑的宁静、幽雅气氛,园苑里的建筑结构要比皇城宫廷简洁,平面布置也比较灵活。但是,仍不失其豪华气势。

      五、书画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是在幽静典雅当中显出物华文茂。“无文景不意,有景景不情”,书画墨迹在造园中有润饰景色,揭示意境的作用。园中必须有书画墨迹并对书画墨迹作出恰到好处的运用,才能“寸山多致,片石生情”,从而把以山水、建筑、树木花草构成的景物形象,升华到更高的艺术境界。
      墨迹在园中的主要表现形式有题景、匾额、楹联、题刻、碑记、字画。匾额是指悬置于门振之上的题字牌,楹联是指门两侧柱上的竖牌,刻石指山石上的题诗刻字。园林中的匾额、楹联及刻石的内容,多数是直接引用前人已有的现成诗句,或略作变通。如苏州拙政园的浮翠阁引自苏东坡诗中的“三峰已过天浮翠”。还有一些是即兴创作的。另外还有一些园景题名出自名家之手。不论是匾额楹联还是刻石,不仅能够陶冶情操,抒发胸臆,也能够起到点景的作用,为园中景点增加诗意,拓宽意境。
      书画,主要是用在厅馆布置。厅堂里张挂几张书画,自有一股清逸高雅、书郁墨香的气氛。而且笔情墨趣与园中景色浑然交融,使造园艺术更加典雅完美。

[ 本帖最后由 秋上心 于 2007-5-30 11:30 编辑 ] 我的三槐博客      http://3hj.cn/?uid/76448

使用道具 举报

秋上心 秋上心 当前离线
最后登录
2011-9-22
注册时间
2004-12-8
在线时间
52 小时
威望
3745 点
槐币
111821 元
阅读权限
150
积分
99501
日志
1230
好友
77
帖子
12281
主题
3590
精华
273
UID
76448
IP卡 狗仔卡

超级版主

  • 串个门
  • 加好友
  • 打招呼
  • 发消息
5# 发表于 2007-5-29 11:33:00 |只看该作者

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类型

      园林中建筑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满足人们生活享受和观赏风景的愿望。中国自然式园林,其建筑一方面要可行、可观、可居、可游,一方面起着点景、隔景的作用,使园林移步换景、渐入佳境,以小见大,又使园林显得自然、淡泊、恬静、含蓄。这是与西方园林建筑很不相同之处。中国自然式园林中的建筑形式多样,有堂、厅、楼、阁、馆、轩、斋、榭、舫、亭、廊、桥、墙等。


      :是满足会客、宴请、观赏花木或欣赏小型表演的建筑,它在古代园林宅第中发挥公共建筑的功能。它不仅要求较大的空间,以便容纳众多的宾客,还要求门窗装饰考究,建筑总体造型典雅、端庄,厅前广植花木,叠石为山。一般的厅都是前后开窗设门,但也有四面开门窗的四面厅。
      :是居住建筑中对正房的称呼,一般是一家之长的居住地,也可作为家庭举行庆典的场所。堂多位于建筑群中的中轴线上,体型严整,装修瑰丽。室内常用隔扇、落地罩、博古架进行空间分割。
      :是两重以上的屋,故有“重层曰楼”之说。楼的位置在明代大多位于厅堂之后,在园林中一般用作卧室、书房或用来观赏风景。由于楼高,也常常成为园中的一景,尤其在临水背山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与楼近似,但较小巧。平面为方形或多边形,多为两层的建筑,四面开窗。一般用来藏书、观景,也用来供奉巨型佛像。
      :多借周围景色构成,一般都是在水边筑平台,平台周围有矮栏杆,屋顶通常用卷棚歇山式,檐角低平,显得十分简洁大方。榭的功用以观赏为主,又可作休息的场所。
      :园林建筑中舫的概念,是从画舫那里来的。舫不能移,只供人游赏、饮宴及观景、点景。舫与船的构造相似,分头、中、尾三部分。船头有眺台,作赏景之用;中间是下沉式,两侧有长窗,供休息和宴客之用;尾部有楼梯,分作两层,下实上虚。
      :是一种“虚”的建筑形式,由两排列柱顶着一个不太厚实的屋顶,其作用是把园内各单体建筑连在一起。廊一边通透,利用列柱、横楣构成一个取景框架,形成一个过渡的空间,造型别致曲折、高低错落。廊的类型可分为双面空间、单面空间、复廊和双层廊等等,从平面来看,又可分为直廊、曲廊和回廊。
      :体积小巧,造型别致,可建于园林的任何地方,其主要用途是供人休息、避雨。亭子的结构简单,其柱间通透开辟,柱身下设半墙。从亭的平面来看,可分为正多边形亭、长方形和近长方形亭、圆亭和近圆亭、组合式亭等等,从立体构形来说,又可分为单檐、重檐和三重檐等类型。
      :是重要的佛教建筑。在园林中往往是构图中心和借景对象。
      :在园林中不仅供交通运输之用,还有点饰环境和借景障景的作用。
      :园林的围墙,用于围合及分隔空间,有外墙、内墙之分。墙的造型丰富多彩,常见的有粉墙和云墙。粉墙外饰白灰以砖瓦压顶。云墙呈波浪形,以瓦压饰。墙上常设漏窗,窗景多姿,墙头、墙壁也常有装饰。

[ 本帖最后由 秋上心 于 2007-5-30 11:32 编辑 ] 我的三槐博客      http://3hj.cn/?uid/76448

使用道具 举报

秋上心 秋上心 当前离线
最后登录
2011-9-22
注册时间
2004-12-8
在线时间
52 小时
威望
3745 点
槐币
111821 元
阅读权限
150
积分
99501
日志
1230
好友
77
帖子
12281
主题
3590
精华
273
UID
76448
IP卡 狗仔卡

超级版主

  • 串个门
  • 加好友
  • 打招呼
  • 发消息
6# 发表于 2007-5-29 11:35:56 |只看该作者

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景方法


      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中国早在步入春秋战国时代,就进入和亲协调的阶段,所以在造园构景中运用多种手段来表现自然,以求得渐入佳境、小中见大、步移景异的理想境界,以取得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效果。构景手段很多,比如讲究造园目的、园林的起名、园林的立意、园林的布局、园林中的微观处理等。在微观处理中,通常有以下几种造景手段,也可作为观赏手段。
      一、抑景
      中国传统艺术历来讲究含蓄,所以园林造景也绝不会让人一走进门口就看到最好的景色,最好的景色往往藏在后面,这叫做“先藏后露”、“欲扬先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采取抑景的办法,才能使园林显得有艺术魅力。如园林入口处常迎门挡以假山,这种处理叫做山抑。
      二、添景
      当甲风景点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文的塔,如没有其他景点在中间、近处作过渡,就显得虚空而没有层次;如果在中间、近处有乔木、花卉作中间、近处的过渡景,景色显得有层次美,这中间的乔木和近处的花卉,便叫做添景。如当人们站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南岸的垂柳下观赏万寿山远景时,万寿山因为有倒挂的柳丝作为装饰而生动起来。


       三、夹景
       当甲风景点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文的建筑(如塔、桥等),它们本身都很有审美价值,如果视线的两侧大而无当,就显得单调乏味;如果两侧用建筑物或树木花卉屏障起来,使甲风景点更显得有诗情画意,这种构景手法即为夹景。如在颐和园后山的苏州河中划船,远方的苏州桥主景,为两岸起伏的土山和美丽的林带所夹峙,构成了明媚动人的景色。
      四、对景
       在园林中,或登上亭、台、楼、阁、榭,可观赏堂、山、桥、树木…… 或在堂、桥、廊等处可观赏亭、台、楼、阁、榭,这种从甲观赏点观赏乙观赏点,从乙观赏点观赏甲观赏点的方法(或构景方法),叫对景。


      五、框景
      园林中的建筑的门、窗、洞,或乔木树枝抱合成的景框,往往把远处的山水美景或人文景观包含其中,这便是框景。
       六、漏景
      园林的围墙上,或走廊(单廊或复廊)一侧或两侧的墙上,常常设以漏窗,或雕以带有民族特色的各种几何图形,或雕以民间喜闻乐见的葡萄、石榴、老梅、修竹等植物,或雕以鹿、鹤、兔等动物,透过漏窗的窗隙,可见园外或院外的美景,这叫做漏景。
      七、借景
      大至皇家园林,小至私家园林,空间都是有限的。在横向或纵向上让游人扩展视觉和联想,才可以小见大,最重要的办法便是借景。所以计成在《园冶》中指出,“园林巧于因借”。借景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之分。借远方的山,叫远借;借邻近的大树叫邻借;借空中的飞鸟,叫仰借;借池塘中的鱼,叫俯借;借四季的花或其他自然景象,叫应时而借。
我的三槐博客      http://3hj.cn/?uid/76448

使用道具 举报

秋上心 秋上心 当前离线
最后登录
2011-9-22
注册时间
2004-12-8
在线时间
52 小时
威望
3745 点
槐币
111821 元
阅读权限
150
积分
99501
日志
1230
好友
77
帖子
12281
主题
3590
精华
273
UID
76448
IP卡 狗仔卡

超级版主

  • 串个门
  • 加好友
  • 打招呼
  • 发消息
7# 发表于 2007-5-29 11:39:46 |只看该作者

中国园林建筑艺术的美学思想

                        一、飞动之美

      中国古代工匠喜欢把生气勃勃的动物形象用到艺术上去。这比起希腊来,就很不同。希腊建筑上的雕刻,多半用植物叶子构成花纹图案。中国古代雕刻却用龙、虎、鸟、蛇这一类生动的动物形象,至于植物花纹,要到唐代以后才逐渐兴盛起来。
      在汉代,不但舞蹈、杂技等艺术十分发达,就是绘画、雕刻,也无一不呈现一种飞舞的状态。图案画常常用云彩、雷纹和翻腾的龙构成,雕刻也常常是雄壮的动物,还要加上两个能飞的翅膀。充分反映了汉民族在当时的前进的活力。
      这种飞动之美,也成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


      《文选》中有一些描写当时建筑的文章,描写当时城市宫殿建筑的华丽,看来似乎只是夸张,只是幻想。其实不然。我们现在从地下坟墓中发掘出来实物材料,那些颜色华美的古代建筑的点缀品,说明《文选》中的那些描写,是有现实根据的,离开现实并不是那么远的。
      现在我们看《文选》中一篇王文考作的《鲁灵光殿赋》。这篇赋告诉我们,这座宫殿内部的装饰,不但有碧绿的莲蓬和水草等装饰,尤其有许多飞动的动物形象:有飞腾的龙,有愤怒的奔兽,有红颜色的鸟雀,有张着翅膀的凤凰,有转来转去的蛇,有伸着颈子的白鹿,有伏在那里的小兔子,有抓着椽在互相追逐的猿猴,还有一个黑颜色的熊,背着一个东西,蹲在那里,吐着舌头。不但有动物,还有人:一群胡人,带着愁苦的样子,眼神憔悴,面对面跪在屋架的某一个危险的地方。上面则有神仙、玉女,“忽瞟眇以响象,若鬼神之仿佛。”在作了这样的描写之后,作者总结道:“图画天地,品类群生,杂物奇怪,山神海灵,写载其状,托之丹青,千变万化,事各胶形,随色象类,曲得其情。”这简直可以说是谢赫六法的先声了。
      不但建筑内部的装饰,就是整个建筑形象,也着重表现一种动态,中国建筑特有的“飞檐”,就是起这种作用。根据《诗经》的记载,周宣王的建筑已经像一只野鸡伸翅在飞(《斯干》),可见中国的建筑很早就趋向于飞动之美了。
      二、空间的美感之一
      建筑和园林的艺术处理,是处理空间的艺术。老子就曾说:“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室之用是由于室中之空间。而“无”在老子又即是“道”,即是生命的节奏。


      中国的园林是很发达的。北京故宫三大殿的旁边,就有三海,郊外还有圆明园、颐和园等等,这是皇帝的园林。民间的老式房子,也总有天井、院子,这也可以算作一种小小的园林。例如,郑板桥这样描写一个院落:
      “十笏茅斋,一方天井,修竹数竿,石笋数尺,其地无多,其费亦无多也。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彼千金万金造园亭,或游宦四方,终其身不能归享。而吾辈欲游名山大川,又一时不得即往,何如一室小景,有情有味,历久弥新乎?对此画,构此境,何难敛之则退藏于密,亦复放之可弥六合也。”(《板桥题画竹石》)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小天井,给了郑板桥这位画家多少丰富的感受!空间随着心中意境可敛可放,是流动变化的,是虚灵的。
      宋代的郭熙论山水画,说“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林泉高致》)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这也是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园林中也有建筑,要能够居人,使人获得休息,但它不只是为了居人,它还必须可游,可行,可望。“望”最重要。一切美术都是“望”,都是欣赏。不但“游”可以发生“望“的作用(颐和园的长廊不但引导我们“游”,而且引导我们“望”),就是“住”,也同样要“望”。窗子并不单为了透空气,也是为了能够望出去,望到一个新的境界,使我们获得美的感受。
      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有了窗子,内外就发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颐和园乐寿堂差不多四边都是窗子,周围粉墙列着许多小窗,面向湖景,每个窗子都等于一幅小画(李渔所谓“尺幅窗,无心画”)。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看出去,景色都不相同。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增多了。
      明代人有一小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窗子的美感作用。

一琴几上闲,

数竹窗外碧。

帘户寂无人,

春风自吹入。

      这个小房间和外部是隔离的,但经过窗子又和外边联系起来了。没有人出现,突出了这个小房间的空间美。这首诗好比是一幅静物画,可以当作塞尚(Cyzanne)画的几个苹果的静物画来欣赏。
      不但走廊、窗子,而且一切楼、台、亭、阁,都是为了“望”,都是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的美的感受。
      颐和园有个匾额,叫“山色湖光共一楼”。这是说,这个楼把一个大空间的景致都吸收进来了。左思《三都赋》:“八极可围于寸眸,万物可齐于一朝。”苏轼诗:“赖有高楼能聚远,一时收拾与闲人。”就是这个意思。颐和园还有个亭子叫“画中游”。“画中游”,并不是说这亭子本身就是画,而是说,这亭子外面的大空间好像一幅大画,你进了这亭子,也就进入到这幅大画之中。所以明人计成在《园冶》中说:“轩楹高爽,窗户邻虚,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
       这里表现着美感的民族特点。古希腊人对于庙宇四围的自然风景似乎还没有发现。他们多半把建筑本身孤立起来欣赏。古代中国人就不同。他们总要通过建筑物,通过门窗,接触外面的大自然界。“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诗人从一个小房间通到千秋之雪、万里之船,也就是从一门一窗体会到无限的空间、时间。像“山川俯绣户,日月近雕梁。”(杜甫)“檐飞宛溪水,窗落敬亭云。”(李白)都是小中见大,从小空间进到大空间,丰富了美的感受。外国的教堂无论多么雄伟,也总是有局限的。但我们看天坛的那个祭天的台,这个台面对着的不是屋顶,而是一片虚空的天穹,也就是以整个宇宙作为自己的庙宇。这是和西方很不相同的。
      三、空间的美感之二
      为了丰富对于空间的美感,在园林建筑中就要采用种种手法来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例如借景、分景、隔景等等。其中,借景又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镜借等。总之,为了丰富对景。


      玉泉山的塔,好像是颐和园的一部分,这是“借景”。苏州留园的冠云楼可以远借虎丘山景,拙政园在靠墙处堆一假山,上建“两宜亭”,把隔墙的景色尽收眼底,突破围墙的局限,这也是“借景”。颐和园的长廊,把一片风景隔成两个,一边是近于自然的广大湖山,一边是近于人工的楼台亭阁,游人可以两边眺望,丰富了美的印象,这是“分景”。《红楼梦》小说里大观园运用园门、假山、墙垣等等,造成园中的曲折多变,境界层层深入,像音乐中不同的音符一样,使游人产生不同的情调,这也是“分景”。颐和园中的谐趣园,自成院落,另辟一个空间,另是一种趣味。这种大园林中的小园林,叫做“隔景”。对着窗子挂一面大镜,把窗外大空间的景致照人镜中,成为一幅发光的“油画”。“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人镜中”(王维诗句)。“帆影都从窗隙过,溪光合向镜中看”(叶令仪诗句)。这就是所谓“镜借”了。“镜借”是凭镜借景,使景映镜中,化实为虚(苏州怡园的面壁亭处境偏仄,乃悬一大镜,把对面假山和螺髻亭收入境内,扩大了境界)。园中凿池映景,亦此意。
      无论是借景,对景,还是隔景,分景,都是通过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扩大空间的种种手法,丰富美的感受,创造了艺术意境。中国园林艺术在这方面有特殊的表现,它是理解中华民族的美感特点的一项重要的领域。概括说来,当如沈复所说的:“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也”(《浮生六记》)。这也是中国一般艺术的特征。
我的三槐博客      http://3hj.cn/?uid/76448

使用道具 举报

秋上心 秋上心 当前离线
最后登录
2011-9-22
注册时间
2004-12-8
在线时间
52 小时
威望
3745 点
槐币
111821 元
阅读权限
150
积分
99501
日志
1230
好友
77
帖子
12281
主题
3590
精华
273
UID
76448
IP卡 狗仔卡

超级版主

  • 串个门
  • 加好友
  • 打招呼
  • 发消息
8# 发表于 2007-5-29 11:42:10 |只看该作者

中国古代园林的艺术特色

      一、造园艺术,师法自然
      师法自然,在造园艺术上包含两层内容。一是总体布局、组合要合乎自然。山与水的关系以及假山中峰、涧、坡、洞各景象因素的组合,要符合自然界山水生成的客观规律。二是每个山水景象要素的形象组合要合乎自然规律。如假山峰峦是由许多小的石料拼叠合成,叠砌时要仿天然岩石的纹脉,尽量减少人工拼叠的痕迹。水池常作自然曲折、高下起伏状。花木布置应是疏密相间,形态天然。乔灌木也错杂相间,追求天然野趣。


      二、分隔空间,融于自然
      中国古代园林用种种办法来分隔空间,其中主要是用建筑来围蔽和分隔空间。分隔空间力求从视角上突破园林实体的有限空间的局限性,使之融于自然,表现自然。为此,必须处理好形与神、景与情、意与境、虚与实、动与静、因与借、真与假、有限与无限、有法与无法等种种关系。如此,则把园内空间与自然空间融合和扩展开来。比如漏窗的运用,使空间流通、视觉流畅,因而隔而不绝,在空间上起互相渗透的作用。在漏窗内看,玲珑剔透的花饰、丰富多彩的图案,有浓厚的民族风味和美学价值;透过漏窗,竹树迷离摇曳,亭台楼阁时隐时现,远空蓝天白云飞游,造成幽深宽广的空间境界和意趣。
      三、园林建筑,顺应自然
      中国古代园林中,有山有水,有堂、廊、亭、榭、楼、台、阁、馆、斋、舫、墙等建筑。人工的山,石纹、石洞、石阶、石峰等都显示自然的美色。人工的水,岸边曲折自如,水中波纹层层递进,也都显示自然的风光。所有建筑,其形与神都与天空、地下自然环境吻合,同时又使园内各部分自然相接,以使园林体现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特色,并收到移步换景、渐入佳境、小中见大等观赏效果。



      四、树木花卉,表现自然
      与西方系统园林不同,中国古代园林对树木花卉的处理与安设,讲究表现自然。松柏高耸入云,柳枝婀娜垂岸,桃花数里盛开,乃至于树枝弯曲自如,花朵迎面扑香,其形与神,其意与境都十分重在表现自然。
      师法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表现自然——这是中国古代园林体现“天人合一”民族文化所在,是独立于世界之林的最大特色,也是永具艺术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我的三槐博客      http://3hj.cn/?uid/76448

使用道具 举报

秋上心 秋上心 当前离线
最后登录
2011-9-22
注册时间
2004-12-8
在线时间
52 小时
威望
3745 点
槐币
111821 元
阅读权限
150
积分
99501
日志
1230
好友
77
帖子
12281
主题
3590
精华
273
UID
76448
IP卡 狗仔卡

超级版主

  • 串个门
  • 加好友
  • 打招呼
  • 发消息
9# 发表于 2007-5-29 11:46:23 |只看该作者

中国诗文与中国园林艺术

      中国园林,名之为“文人园”。它是饶有书卷气的园林艺术。北京香山饭店,是贝聿铭先生的匠心。 因为建筑与园林结合得好,人们称之为有“书卷气的高雅建筑”,我则首先誉之为“雅洁明净,得清新之致”,两者意思是相同的。足证历代谈中国园林总离不了中国诗文。而画呢?也是以南宗的文人画为蓝本。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归根到底脱不开诗文一事。这就是中国造园的主导思想。
      南北朝以后,士大夫寄情山水,啸傲烟霞,避嚣烦,寄情赏,既见之于行动,又出之以诗文。园林之筑,应时而生。续以隋唐、两宋、元、直至明清,皆一脉相承。白居易之筑堂庐山,名文传诵。李格非之记洛阳名园,华藻吐纳。故园之筑出于文思。园之存,赖文以传。相辅相成,互为促进,园实文,文实园,两者无二致也。


      造园看主人。即园林水平高低,反映了园主之文化水平。自来文人画家颇多名园,因立意构思出于诗文。除了园主本身之外,造园必有清客。所谓清客,其类不一,有文人、画家、笛师、曲师、山师等等。他们相互讨论,相机献谋,为主人共商造园。不但如此,在建成以后,文酒之会,畅聚名流,赋诗品园,还有所拆改。明末张南垣,为王时敏造“乐郊园”,改作者再四。于此可得名园之成,非成于一次也。尤其在晚明更为突出。我曾经说过那时的诗文、书画、戏曲,同是一种思想感情,用不同形式表现而已。思想感情指的主导是什么?一般是指士大夫思想,而士大夫可说皆为文人,敏诗善文,擅画能歌,其所造园无不出之同一意识,以雅为其主要表现手法了。园寓诗文,复再藻饰,有额有联,配以园记题咏,园与诗文合二为一。所以每当人进入中国园林,便有诗情画意之感。如果游者文化修养高,必然能吟出几句好诗来,画家也能画上几笔明清逸之笔的园景来。这些我想是每一个游者所必然产生的情景,而其产生之由就是这个道理。
      汤显祖所为《牡丹亭》而“游园”、“拾画”诸折,不仅是戏曲,而且是园林文学,又是教人怎样领会中国园林的精神实质。“遍青山啼红了杜鹃,那荼靡外烟丝醉软”,“朝日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其兴游移情之处真曲尽其妙。是情钟于园,而园必写情也, 文以情生,园固相同也。
      清代钱泳在《覆园丛话》中说:“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最忌堆砌,最忌错杂,方称佳构。”一言道破,造园与作诗文无异,从诗文中可悟造园法,而园林又能兴游以成诗文。诗文与造园同样要通过构思,所以我说造园一名构园。这其中还是要能表达意境。中国美学,首重意境,同一意境可以不同形式之艺术手法出之。诗有诗境,词有词境,曲有曲境,画有画境,音乐有音乐境,而造园之高明者,运文学绘画音乐诸境。能以山水花木,池馆亭台组合出之。人临其境,有诗有画,各臻其妙。故“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中国园林,能在世界上独树一帜者,实以诗文造园也。
      诗文言空灵,造园忌堆砌。故“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风荷举”。言园景虚胜实,论文学亦极尽空灵。中国园林能于有形之景兴无限之情,反过来又生不尽之景,恍筹交错,迷离难分,情景交融的中国造园手法。《文心雕龙》所谓“为情而造文”,我说为情而造景。情能生文,亦能生景.其源一也。
      诗文兴情以造园。园成则必有书斋、吟馆,名为园林,实作读书吟赏挥毫之所。故苏州网师园有看松读画轩,留园有汲古得绠处,绍兴有青藤书屋等。此有名可徵者。还有额虽未名,但实际功能与有额者相同。所以园林雅集文酒之会,成为中国游园的一种特殊方式。历史上的清代北京怡园与南京随园的雅集盛况后人传为佳话,留下了不少名篇。至于游者漫兴之作,那真太多了,随园以投赠之诗,张贴而成诗廊。


      读晚明文学小品,宛如游园。而且有许多文字真不啻造园法也。这些文人往往家有名园,或参予园事,所以从明中叶后直到清初,在这段时间中,文人园可说是最发达,水平也高,名家辈出。计成《园冶》,总结反映了这时期的造园思想与造园法,而文则以典雅骈骊出之。我怀疑其书必经文人润色过,所以非仅仅匠家之书。继起者李渔《一家言·居室器·玩部》,亦典雅行文。李本文学戏曲家也。文震亨《长物志》更不用说了,文家是以书画诗文传世的,且家有名园,苏州艺圃至今犹存。至于园林记必出文人之手,抒景绘情,增色泉石。而园中匾额起点景作用,几尽人皆知的了。
      中国园林必置顾曲之处,临水池馆则为其地。苏州拙政园卅六鸳鸯馆、网师园濯缨水阁尽人皆知者。当时俞振飞先生与其尊人粟庐老人客张氏补园,(补园为今拙政园西部),与吴中曲友顾曲于此,小演于此,曲与园境合而情契,故俞先生之戏具书卷气,其功力实得之文学与园林深也。其尊人墨迹属题于我,知我解意也。
      造园言“得体”,此二字得假借于文学。文贵有体,园亦如是。“得体”二字,行文与构园消息相通。因此我曾以宋词喻苏州诸园:网师园如晏小山词,清新不落套;留园如吴梦窗词,七层楼台,拆下不成片段;而拙政园中部,空灵处如闲云野鹤去来无踪,则姜白石之流了;沧浪亭有若宋诗;恰园仿佛清词,皆能从其境界中揣摩得之。设造园者无诗文基础,则人之灵感又自何来。文体不能混杂,诗词歌赋各据不同情感而成之,决不能以小令引慢为 长歌。何种感情,何种内容,成何种文体,皆有其独立 性。故郊园、市园、平地园、小麓园,各有其体。亭台楼阁,安排布局,皆须恰如其份。能做到这一点,起码如做文章一样,不讥为“不成体统”了。
      总之,中国园林与中国文学,盘根错节,难分难离。我认为研究中国园林,应先从中国诗文入手。则必求其本,先究其源,然后有许多问题可迎刃而解,如果就园论园,则所解不深。
我的三槐博客      http://3hj.cn/?uid/76448

使用道具 举报

秋上心 秋上心 当前离线
最后登录
2011-9-22
注册时间
2004-12-8
在线时间
52 小时
威望
3745 点
槐币
111821 元
阅读权限
150
积分
99501
日志
1230
好友
77
帖子
12281
主题
3590
精华
273
UID
76448
IP卡 狗仔卡

超级版主

  • 串个门
  • 加好友
  • 打招呼
  • 发消息
10# 发表于 2007-5-29 11:48:18 |只看该作者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

      运用乔灌木、藤木、花卉及草皮和地被植物等材料,通过设计、选材、配置,发挥其不同功能,形成多样景观,是我国古典园林的重要表现手法。
     “有名园而无佳卉,犹金屋之鲜丽人。”(《花镜》)康熙和乾隆对承德避暑山庄72景的命名中,以树木花卉为风景主题的,就有万壑松风、松鹤清趣、梨花伴月、曲水荷香、清渚临境、莆田丛樾、松鹤斋、冷函亭、采菱渡、观莲所、万树园、嘉树轩和临芳墅等18处之多。这些题景,使有色、有香、有形的景色画面增添了有声、有名、有时的意义,能催人联想起更丰富的“情”和“意”。诗情画意与造园的直接结合,正反映了我国古代造园艺术的高超,大大提高了景色画面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园林风景布局方面,有的突出枫树,温彩流丹;有的突出梨树,轻纱素裹;有的突出古松,峰峦滴翠;湖岸边植垂柳,婀娜多姿。利用花色、叶色的变化、花型、叶状各异,四时有景。

      古典园林种植花木,常置于人们视线集中的地方,以创造多种环境气氛。如故宫御花园的轩前海棠,乾隆花园的丛篁棵松,颐和园乐寿堂前后的玉兰,谐趣园的一池荷花等。在具体种植布局,则“栽梅绕屋”、“移竹当窗”、“榆柳荫后圃,桃李罗堂前”。玉兰,紫薇常对植,“内斋有嘉树,双株分庭隅”。许多花木讲究“亭台花木,不为行列”,如梅林、桃林、竹丛、梨园、橘园、柿园、月季园、牡丹园等群体美。
      古人造园植木,善寓意造景,选用花木常与比拟,寓意联系在一起,如松的苍劲、竹的潇洒、海棠的娇艳、杨柳的多姿、蜡梅的傲雪、芍药的尊贵、牡丹的富华、莲荷的如意、兰草的典雅等。特善于利用植物的形态和季相变化,表达人的一定的思想感情或形容某一意境,如“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表示坚贞不渝;“留得残荷听雨声”、“夜雨芭蕉”,表示宁静的气氛。海棠,为棠棣之华,象征兄弟和睦之意。枇杷则产生“树繁碧玉叶,柯叠黄金丸”;石榴花则“万绿丛中红一点,动人春色不宜多。”树木的选用也有其规律:“庭园中无松,是无意画龙而不点睛也。”南方杉木栽植房前屋后,“门前杉径深,屋后杉色奇”。利用树木本身特色“槐荫当庭”;“院广梧桐”,梧桐皮青如翠,叶缺如花,妍雅华净,赏心悦目。

     随着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园林绿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丰富园林景观,必须讲求园林的意境美,再这点上,古典园林的意境美是需要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我的三槐博客      http://3hj.cn/?uid/76448

使用道具 举报

秋上心 秋上心 当前离线
最后登录
2011-9-22
注册时间
2004-12-8
在线时间
52 小时
威望
3745 点
槐币
111821 元
阅读权限
150
积分
99501
日志
1230
好友
77
帖子
12281
主题
3590
精华
273
UID
76448
IP卡 狗仔卡

超级版主

  • 串个门
  • 加好友
  • 打招呼
  • 发消息
11# 发表于 2007-5-29 11:51:09 |只看该作者

中国园林的山水精神


        中国古典园林最终成为“模仿自然,高于自然”这样一种艺术形式,其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不能不提到三个最重要的意识形态方面的精神因素——崇拜自然思想、君子比德思想、神仙思想。

      崇拜自然思想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人与自然的关系向来密切。中国人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很早就积累了种种与自然山水息息相关的精神财富,构成了“山水文化”的丰富内涵,在我国悠久的古代文化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我国古代把自然作为人生的思考对象(或称“哲学命题”),从理论上加以阐述和发展,是由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与集大成者庄子,在他们构建的哲学观念中提出来并完成的。老子时代的哲学家们已经注意到了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首先是面对自身赖以立足的大地,人们的悲喜哀乐之情常常来自自然山水。老子从大地呈现在人们面前的鲜明形象主要是山岳河川这个现实中,用自己对自然山水的认识去预测宇宙间的种种奥秘,去反观社会人生的纷繁现象,感悟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万物本源之理,认为“自然”是无所不在,永恒不灭的,提出了崇尚自然的哲学观。庄子进一步发挥了这一哲学观念,认为人只有顺应自然规律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主张一切纯任自然,并得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观念,即所谓“大巧若拙”、“大朴不雕”,不露人工痕迹的天然美。
      老庄哲学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几千年前就奠定了的自然山水观,后来成为中国人特有的观赏价值观和对美的追求目标。
      君子比德思想是孔子哲学的重要内容。孔子进一步突破自然美学观念,提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种“比德”的山水观,反映了儒家的道德感悟,实际上是引导人们通过对山水的真切体验,把山水比作一种精神,去反思“仁”、“智”这类社会品格的意蕴。孔子的哲学思想以“仁”为核心,注重内心的道德修养,不论对人还是对事都要恪守仁爱的美德。这种博爱思想几乎贯穿于孔子的哲学思辩中。孔子又是一个对山水情有独钟的人,“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高山巍巍培植了他博大的胸怀;“君子见大水必观焉”,江河荡荡孕育了他高深的智慧。孔子由此把厚重不移的山当作他崇拜的“仁者”形象,用周流不滞的水引发他无限的哲理情思,触发他深沉的哲学感慨。有智慧的人通达事理,所以喜欢流动之水;有仁德的人安于义理,所以喜欢稳重之山。这种以山水来比喻人的仁德功绩的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无限深广的影响,深深浸透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人们以山水来比喻君子德行,“高山流水”自然而然就成为品德高洁的象征和代名词。“人化自然”的哲理又导致了人们对山水的尊重,从而形成中国特有的山水文化。这种山水文化,不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无不带有“道德比附”这类精神体验和品质表现,特别是在文学、诗词、绘画、园林等艺术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园林史的发展中,从一开始便重视筑山和理水,是中国园林发展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神仙思想由来已久。大约在仰韶文化时代(约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先民从万物有灵观念中生发出山水崇拜,并引发出原始宗教意识和活动的重要内容。在古人的想象中,那些不受现实约束的“超人”,飘忽于太空,栖息于高山,卧游于深潭,自由自在,神通广大。他们把自然界种种人力不能及的现象,归属于神灵的主宰,并创造出众多的山水之神,还虚构出种种神仙境界。随着神仙思想的产生和流传,人们从崇拜、敬畏到追求,神仙思想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我国的文献中,关于山川之神的记载,远比其他自然神要多,有关的活动也更早。传说舜曾巡视五岳(《尚书·舜典》);殷墟卜辞中已有确凿的祀山记录;战国时期的楚国,每年都要举行大规模的祭典,包括天神、地祗(山川之神)、人鬼三大类,现存《楚辞·九歌》即是当时用以娱神的乐歌。“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被列为古代帝王的“八政”之一。在个人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如对现实的不满,生活的艰辛、理想的破灭等等,而企求神仙、得道升仙来摆脱个人的困境和解脱。于是,自然界的名山大川都成了方士、信徒们养心修炼、求神拜佛的地方。在造园活动中,也时常出现以蓬莱、方丈、瀛洲东海三仙岛为蓝本的山水景观,或表现园主的避世心态,或表现园主的求仙思想,或表现园主的飘飘欲仙的人生理想。
我的三槐博客      http://3hj.cn/?uid/76448

使用道具 举报

秋上心 秋上心 当前离线
最后登录
2011-9-22
注册时间
2004-12-8
在线时间
52 小时
威望
3745 点
槐币
111821 元
阅读权限
150
积分
99501
日志
1230
好友
77
帖子
12281
主题
3590
精华
273
UID
76448
IP卡 狗仔卡

超级版主

  • 串个门
  • 加好友
  • 打招呼
  • 发消息
12# 发表于 2007-5-29 11:55:24 |只看该作者

欧美的中国古典式园林

      中国的园林艺术,曾于17世纪左右在欧洲刮起“中国热”的旋风,当时在欧洲各国建造了不少中国风格的园林和建筑。1980年后,中国建筑的精华之一的造园艺术再次被介绍到西方世界。不同时期的两次“中国热”成为中西建筑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
      17至18世纪在欧洲文化史上有一个词语颇为引人注意,这就是chinoiserie——中国风。当时中国的瓷器、壁纸、刺绣、服装、家具、建筑等风靡了以英国和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其中特别重要的是中国的园林,它深刻影响了欧洲的造园艺术,使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园林艺术受到欧洲人的关注和喜爱,他们也开始了创作的实践。短短几十年间,欧洲大陆上兴建了不少中国式园林。英国的实践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自然风致园,设计师的代表是坎特和勃朗。这个时期可以看作是中国园林艺术对西方世界的第一轮冲击波。18世纪之后,欧洲的“中国热”渐渐消退,以后的一两百年间,中国一直处于被侵略、鄙视的地位,中国文化的价值呈现出弱势的状态。西方人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再次在自己国家见到中国式园林。而这次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西传,无论原因、背景、影响、结果都和18世纪的那一次完全不一样。



      1980年,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在介绍中国传统绘画的同时介绍中国园林,陈从周先生推荐具有明式典型的网狮园殿春簃移植到博物馆陈列,取名“明轩”,既作为陈列品介绍苏州园林的成就,又作为休息厅供观众驻足观赏。这样,第一次在海外由中国人建造了一座完整的中国传统园林。其后,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增多,中国园林频繁出现在世界舞台上。至2000年,我国已设计并在国外建成园林五十多处,分布在五大洲的二十多个国家,在欧美也有数十件作品。这可以算作是中国园林对西方世界的第二次冲击。
      中国园林两次传到欧美国家,相比较而言,第二次影响的范围更趋广泛。第一次(17—18世纪)西传,受到中国园林艺术影响最大的是英国和法国,其它还包括德国、瑞典和俄国。而第二次中国园林已经分布到了美国、德国、英国、荷兰、澳大利亚、瑞士等多个国家。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它们在英法的影响不像过去那么大,而在美国则颇多建构(第一次西传不包括美国)。
      18世纪的欧洲花园多为庄园府邸的附属花园,供主人游览观赏之用,多数为私家的。1980年后修建的中国式园林内容更为丰富,大致有以下几种:展览厅、园艺节参展作品、城市之间的友好赠建、纪念性的修建、观光园林。
      18世纪欧洲的中国园林,在很大程度上融合了中国园林和西方园林的特色。由于部分花园是从古典式改建而来,还在局部保留了古典主义的手法,东西合璧的做法比较多见。总的来说,这时的欧洲中国园林,多数是在局部模仿,手法比较简单。自然风致园相对中国传统园林而言,处理过于粗糙,类似荒野的景色,缺乏中国园林的精心布置。图画式园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些中国建筑,不过模仿得不太地道。
      第二次西传的中国园林,一般都能抓住中国园林的某种特点很好地加以表达。比如以中国典型的江南苏州古典园林为蓝本的美国纽约市明轩、加拿大温哥华市逸园、加拿大蒙特利尔梦湖园,模仿北方皇家园林的英国利物浦市燕秀园,以岭南园林为蓝本的澳大利亚悉尼市谊园,表现云南园林特色的瑞士苏黎世市中国园,以楚地风格为基调的德国杜伊斯堡市郢趣园等等,不一而足。这些园林或以山水为主,或突出建筑物,风格上有的倾向朴素淡雅,有的明快开阔,变化丰富,基本上反映出中国园林多姿多彩的面貌。


      附:国外的中国园林
      1.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明轩
      明轩1980年4月竣工于美国纽约的大都会艺术馆北翼。它是以苏州“网师园”为蓝本而建造的,占地400平方米。因以明代建筑风格为基调,故名为“明轩”。这座庭园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古典造园艺术,凝聚了匠师们的心血,作为代表中国传统文化、民族特色的永久性珍品,所产生的政治意义和深远影响是无法估量的,时至今日,仍为世人所瞩目。它也是中国园林走向海外的开山之作。
      2.慕尼黑芳华园
      芳华园位于慕尼黑的西公园内,是欧洲的第一座中国公园。公园占地面积700平方米,是为1983年在慕尼黑西公园举行的国际园艺展览会,由广州园林局设计并承建的一座小巧玲珑、具有江南风格的中国公园。园内有钓鱼台、方亭、船厅等传统建筑小品,配以中国园林中传统的花木,如松、竹、梅、玉兰、丹桂等,形成具有强烈中国特色的园林空间,布局合理,轻巧明朗,花木繁茂,景致优美。
      公园象征四季的景观布局很有特色。迈进芳华园高敞的竹门,一块刻有“起云”二字的褐色山石首先映入眼帘,似在恭候来客。一座平板小桥静卧在前。伫立桥上,满园风光尽收眼底:一汪清池居中,四时胜景傍依。园中建筑均有金黄瓦顶、五彩飞檐。走进园中的小小亭台,可见月洞门内精细的壁石,错落有致。滴水穿石入池,声韵不凡。此春水飞溅小景,令游客欣然“入趣”。园中主体建筑——水上石舫,装饰非常精美。船尾饰有镀金双龙戏珠木雕,栩栩如生。石舫前后门框分别镶以流金溢彩的梅花喜鹊木雕和古色古香的松鹤木雕。舫内8块印花玻璃,映现着古代中国园林的秀姿和青铜器皿的图影。两盏宫灯高悬于舫首顶端。凭栏可极目远眺,临碧赏月、对奕……夏之纳凉乐趣,由此便可领略。浓郁的秋意从一堵盖有金黄砖瓦的镂空花墙周围溢出。墙后树丛中彩叶多姿,与墙前花坛浑为一体,后内兰花簇拥着一块多孔山石,蕴含秋之清冷。经秋墙,登坡台,步入园内地势最高的四方亭,脑中便涌出“高处不胜寒”的诗句。又见亭旁“岁寒三友”松竹梅,不由为冬亭叫绝。雅坐亭内,登高四望,听亭边石壁流泉,风声作响,正是“一亭诗境”。
      3.新加坡蕴秀园
      蕴秀园的整个工程建筑材料和砖均来自中国。园内的叠石和假山全是出自中国太湖的太湖石。园中的亭楼和一房山水将会与多个盆景区互相搭配,给游人一种浑然一体的感觉。盆景区将分为:微型盆景、树木盆景、精品盆景和水式盆景。“蕴秀园”除苏州式的景观盆景之外,亦采用中国岭南派、川派、杨派、苏派和海派设计的盆景。
      4.法兰克福春华园
      春华园选址在法兰克福古老的贝特曼公园内。原址内有池塘、树林和草地,规划设计充分利用原有条件,营造出中国徽州水口园林的气氛。园名“春华”,喻欣欣向荣之意。园内建筑造型为徽州园林的传统形式,提炼了较多的当地民居建筑元素,除采用大木作的营造制度,还多用徽州的“砖、木、石、竹”四种雕塑点缀,体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因是首次在欧洲建造徽派园林,令人耳目一新,备受青睐。
      5.纽约斯坦顿岛寄兴园
      寄兴园自1985年开始策划至1998年建成,历时13年之久,几经周折。其间中美双方多次相互考察,选定建造苏州园林风格的中式园林。造园资金由当地华人团体主持筹措,并由我公司捐赠部分人工及材料费用,最终促成了该园的建成。寄兴园为典型的苏州古典园林风格,依地就势,堆山理水,所有的驳岸和叠石所用太湖石均由国内运去,其间的亭台堂榭、曲桥飞廊、花街铺地、云墙月洞应有尽有,在大洋彼岸共同构成了具有浓郁中国风情的园林空间,受到了当地各界的极大关注和赞赏,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及许多美国政府要员也亲临参观,以高度评价。
      6.德国郢趣园
      郢趣园作为友好城市的礼物,由武汉市赠送给德国的杜伊斯堡市。由于古楚之国都称郢,故名郢趣园。为体现古韵楚风,在色彩、雕刻、摆件、小品等方面颇下功夫,全园采用孔雀蓝色琉璃瓦,木作以棕黑为基调,明显区别于皇家园林和苏式园林,别具特色。
      7.日本熊本县孔子公园
      孔子公园为泗水町政府投资兴建的一个以纪念中国古代伟大先哲孔子为主题的城市公园。整个公园由纪念广场、祭祀区、展示区和演出区几部分组成。祭祀区中的高台上设有大式重檐六角亭一座,供奉高达3米的孔子石像,周围有回廊和方亭供人停留和观赏。另有一组四合院式建筑作为展示和资料研究。结合建筑布局亦有小桥流水的园林景观,所有古建都是按清代北式建筑风格加以设计的,为弘扬中国文化、推动中日友好作出了贡献。
      8.英国燕秀园
      英国燕秀园1984年建于英国利物浦的黑赛河畔,占地共920平方米。“燕秀”题名喻其风格具有我国宫廷园林的神韵,园中的建筑是仿照北京北海公园静心斋建造的。
      9.日本横滨友谊园
      横滨“友谊园”位于横滨市民公园的人工湖上,按照上海园林风格兴建,由九曲桥、湖心亭、玉兰厅三部分组成。厅堂正门是一座牌坊门,进门是古色古香的小庭院,院内正面是主建筑玉兰厅,对面立着一块太湖石。步出玉兰厅,沿着九曲桥,便来到湖心亭,在亭内可观赏园内景色和眺望人工湖美景。此外,在横滨著名的三溪园内有片“中国梅园”,每年绿梅盛开时节,吸引着众多游人。
      10.美国西雅图西华园
      西华园位于西雅图之南社区学院,占地6英亩,并公开征求园名,最后名为“西华园”。“西”指西方或“西雅图”,“华”指中华或华州。1994年设计图获得通过。拟定建设两栋主要楼堂,其一将作为展览及教育之用。围内并有多座假山及小径,溪水流经莲花池,通过岩峡,成为一股瀑布,流注为一大湖。另一为一楝三层之华丽宝塔及数座凉亭。此园以四川园艺为蓝本,并在园内遍植松、柏、枫、竹等中国树木。
      11.加拿大温哥华逸园
      加拿大温哥华有座享有盛名的中国古典园林—一逸园。它坐落在温市华埠与市中心之间的中山公园内,是加中两国携手合作于1986年4月建成的,曾荣获国际城市中心协会1987年度“特别建设奖”。逸园建筑精致,景色秀美,风格独特,幽静典雅,已成为加拿大著名的游览胜地。
      逸园面积不大,占地仅两亩多,按照苏州名园模式设计,整体布局利用假山、水池、花木和中国传统的亭台楼阁、榭廊桥洞有机组合,并形成“多方景胜,咫尺山林”的意境,充满诗情画意。全园划分为入口主堂区、复廊水榭区、书斋庭园区和曲池山林区等四大景区,相互穿插,有合有开,疏密相间,各具特色。
      温哥华市中山公园圆月形洞门西侧入口处,黑色大门上端嵌有砖砌“逸园”二字,显得古色古香。入园门有一小院以曲尺形走廊与主厅华枫堂相连。堂坐北朝南,面阔三间,内四界前后带轩廊。堂南侧是园内主要景况空间,右翼垒石造山,一亭枕山,左翼曲池复廊,一榭浮水,对面水轩,是观赏全园景色的最佳处。
      复廊水榭区复廊曲折起伏、变化多端,曲直有序,步移景换。南边歇山式建筑涵碧榭,两面临水,前后空透,水面湖光波影;岸畔垒山堆石,山水相映,妙趣横生。水面架有一桥,迂回曲折,花木配置虚实有致。水轩面北而筑,与华枫堂、云蔚堂互为对景,是逸园主要观赏点之一。
      书斋庭园区建筑精致,造型美观,古朴淡雅。书斋门上悬有“四宜书屋”匾额。屋内一侧为坡邹角亭,另一侧湖石散置,松竹梅兰等花木点缀,景色别致,幽雅宜人。
      曲池山林区主要由东部岛山和西部壁山组成,以山洞水溪相隔,池水缭绕山间,水随山转,山因水活,浑然一体。岛山峭壁之西有一花洞,佐以石崖道,游客可涉水而入,观瀑听涛,天趣信然。岛山顶部建有云蔚亭,游客在此可眺望中山公园和逸园景色全貌。
      12.澳大利亚悉尼谊园
      谊园1988年初在澳大利亚悉尼市达令港畔落成,占地1万平方米。总体布局共分六个大景区:门庭导引区、主景区、竹林小院区、山涧瀑布区、山林野趣区、楼台水庭区。
我的三槐博客      http://3hj.cn/?uid/76448

使用道具 举报

秋上心 秋上心 当前离线
最后登录
2011-9-22
注册时间
2004-12-8
在线时间
52 小时
威望
3745 点
槐币
111821 元
阅读权限
150
积分
99501
日志
1230
好友
77
帖子
12281
主题
3590
精华
273
UID
76448
IP卡 狗仔卡

超级版主

  • 串个门
  • 加好友
  • 打招呼
  • 发消息
13# 发表于 2007-5-29 11:57:53 |只看该作者

世界造园艺术的三大体系



      关于世界造园体系,国际园景建筑家联合会1954年在维也纳召开的第四次大会上,英国造园家杰利克在致辞时把世界造园体系分为:中国体系、西亚体系、欧洲体系。



      中国体系:典雅且精致
      中国古代造园活动最早始见于3000年前。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已经有了囿、圃、苑、园这样一些延用至今的园林用词,但是,稍微分析一下,便能看出,这些字的甲骨文含义,与现代又有所区别。
      商朝末年,帝王和奴隶主开始圈地蓄养禽兽,种植刍秣,纯粹成为供他们狩猎游乐享用的地方,这样的场所称作“囿”。《诗经》曰:“囿,所以域养禽兽也。”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卜辞中多有“田猎”的记载,可以看出,殷代的帝王、贵族都喜欢狩猎。在田野中打猎,千军万马难免践踏庄稼因而引起民愤,于是帝王和贵族开始圈地建囿。一般都是利用自然的山峦谷地围筑而成,范围很大。天子的囿方圆百里,诸侯的囿方圆40里。
      公元前11世纪,周灭殷,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奴隶制王国。与此同时开始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营建城邑和皇家囿苑活动。周文王在今西安以西曾修建过规模甚大的“灵囿”,方圆70里。《诗经》有具体的描写:“王在灵囿,鹿攸伏。鹿濯濯,白鸟翯翯。王在灵沼,於.鱼跃。”可见囿中的鹿、白鸟、跃鱼等动物已成为观赏的对象。文王以后,囿的大小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政治地位的象征。学术界认为,囿是中国园林最初的形式,到了秦汉时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囿的生产功能逐步消退,观赏游乐功能成为主要目的。
      秦汉时期,专为帝王游乐的场所又有了“苑”的名称。古代的苑、囿二字本意是相通的,均指蓄养禽兽、供打猎的场所而言。从秦开始,直到最后一个王朝——清代,仍将皇家园林称作“国朝苑囿”。历史上,一般都将苑囿归入皇家园林,而把“園”归入文人士大夫和官僚富商的私家园林。童寯在《江南园林志》中写道:園(园)之布局,虽变幻无尽,而其最简单需要,实全含于“園”字之内。今将“園”字图解之:“口”者围墙也。“土”者形似屋宇平面,可代表亭榭。“囗”字居中为池。“ 衣”在前似石似树。古老的汉字多么奇妙!构筑园林的几大要素山、水、建筑、花木,都蕴涵在一个字中。这个“園”字,我们可以从众多的私家园林中找到诠释。
      私家园林最早出现在汉代。《西京杂记》记载西汉文帝第四子、梁孝王刘武喜好园林之乐,在自己的封地内广筑园苑,其中“兔园”,园中山水相绕,宫观相连,奇果异树,瑰禽怪兽毕备。魏晋南北朝时期,老庄哲学得到发展,隐逸文化盛行,士大夫钟情山水,竞相营建园林以自乐,私家园林一时勃兴。北魏首都洛阳出现了大量的私家园林,成为我国第一次私家造园的高潮。当时的园林虽已基本具备山水、楼榭、花木等造园要素,但园林不仅是游赏的场所,甚至作为斗富的手段,造园艺术尚处粗放阶段。西晋石崇的金谷园,是历史上著名的私家园林。唐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国力鼎盛的时代,园林的发展也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与当时的文化艺术并驾齐驱,园林创造追求诗情画意和清幽、平淡、质朴、自然的园林景观,著名诗人、画家王维与辋川别业是那个时代的典型,并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宋代徽宗在汴京兴建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人工假山——艮岳。由于宋代重文轻武,官员多半文人,私家造园进一步文人化,促进了“文人园林”的兴起,特别是江南园林的发展,已基本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明清两代,园林的发展由宋代的盛年期升华为富于创造的成熟期,特别是江南园林艺术达到了典雅精致、趋于完美的境界,出现了一大批具有典范意义的园林,皇家园林如“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私家园林如拙政园、留园、何园、个园、瞻园、寄畅园、豫园等等,至今,在全国范围内保存完好或尚好的仍有百来座。
      西亚体系:植物和水法
      西亚体系,主要是指巴比伦、埃及、古波斯的园林,它们采取方直的规划、齐正的栽植和规则的水渠,园林风貌较为严整,后来这一手法为阿拉伯人所继承,成为伊斯兰园林的主要传统。
      西亚造园历史,据童寯教授考证,可推溯到公元前,基督圣经所指“天国乐园”(伊甸园)就在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伊拉克幼发拉底河岸,远在公元前3500年就有花园。传说中的巴比伦空中花园,始建于公元前七世纪,是历史上第一名园,被列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相传,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为博得爱妃的欢心,比照宠妃故乡景物,命人在宫中矗立无数高大巨型圆柱,在圆柱之上修建花园,不仅栽植了各种花卉,奇花常开,四季飘香,还栽种了很多大树,远望恰如花园悬挂空中。支撑花园的圆柱,高达75英尺,所需浇灌花木之水,潜行于柱中,水系奴隶分班以人工抽水机械自幼发拉底河中抽来。空中花园高踞天空,绿荫浓郁,名花处处。在空中花园不远处,还有一座耸入云霄的高塔,以巨石砌成,共7级,计高650英尺,上面也种有奇花异草,猛然看去,比埃及金字塔还高。据考证,这就是《圣经》中的“通天塔”。空中花园和通天塔,虽然早已荡然无存,但至今仍令人着迷。
      作为西方文化最早策源地的埃及,早在公元前3700年就有金字塔墓园。那时,尼罗河谷的园艺已很发达,原本有实用意义的树木园、葡萄园、蔬菜园,到公元前十六世纪演变成埃及重臣们享乐的私家花园。比较有钱的人家,住宅内也均有私家花园,有些私家花园,有山有水,设计颇为精美。穷人家虽无花园,但也在住宅附近用花木点缀。
      古波斯的造园活动,是由猎兽的囿逐渐演进为游乐园的。波斯是世界上名花异草发育最早的地方,以后再传播到世界各地。公元前五世纪,波斯就有了把自然与人为相隔离的园林——天堂园,四面有墙,园内种植花木。在西亚这块干旱地区,水一向是庭园的生命。因此,在所有阿拉伯地区,对水的爱惜、敬仰,到了神化的地步,它也被应用到造园中。公元八世纪,西亚被回教徒征服后的阿拉伯帝国时代,他们继承波斯造园艺术,并使波斯庭园艺术又有新的发展,在平面布置上把园林建成“田”字,用纵横轴线分作四区,十字林荫路交叉处设置中心水池,把水当作园林的灵魂,使水在园林中尽量发挥作用。具体用法是点点滴滴,蓄聚盆池,再穿地道或明沟,延伸到每条植物根系。这种造园水法后来传到意大利,更演变到神奇鬼工的地步,每处庭园都有水法的充分表演,成为欧洲园林必不可少的点缀。
      欧洲体系:规整而有序
      欧洲体系,在发展演变中较多地吸收了西亚风格,互相借鉴,互相渗透,最后形成自己“规整和有序”的园林艺术特色。
      公元前7世纪的意大利庞贝,每家都有庭园,园在居室围绕的中心,而不在居室一边,即所谓“廊柱园”,有些家庭后院还有果蔬园。公元前3世纪,希腊哲学家伊比鸠鲁筑园于雅典,是历史上最早的文人园。公元5世纪,希腊人通过波斯学到了西亚的造园艺术,发展成为宅院内布局规整的柱廊园形式,把欧洲与西亚两种造园系统联系起来。
      公元6世纪,西班牙的希腊移民把造园艺术带到那里,西班牙人吸取回教园林传统,承袭巴格达、大马士革风格,以后又效法荷兰、英国、法国造园艺术,又与文艺复兴风格结成一体,转化到巴洛克式。西班牙园林艺术影响墨西哥以及美国。古罗马继承了希腊规整的庭院艺术,并使之和西亚游乐型的林园相结合,发展成为大规模的山庄园林。公元2世纪,哈德良大帝在罗马东郊始建的山庄,广袤18平方公里,由一系列馆阁庭院组成,园庭极盛,号称“小罗马”。庄园这一形式成为文艺复兴运动之后欧洲规则式园林效法的典范。其最显著的特点是,花园最重要的位置上一般均耸立着主体建筑,建筑的轴线也同样是园林景物的轴线;园中的道路、水渠、花草树木均按照人的意图有序地布置,显现出强烈的理性色彩。
      欧洲其他几个重要国家的园林基本上承袭了意大利的风格,但均有自己的特色。
      法国在15世纪末由查理八世侵入意大利后,带回园丁,成功地把文艺复兴文化包括造园艺术引入法国,先后在巴黎南郊建枫丹白露宫园、巴黎市内卢森堡宫园。路易十四世于1661年开始在巴黎西南经营凡尔赛宫,到路易十五世王朝才全部告成,历时百年,面积达1500公顷,成为闻名世界的最大宫园。
      英国在公元五世纪以前,作为罗马帝国属地,萌芽的园林脱离不了罗马方式。首见载籍的是十二世纪英国修道院寺园,到十三世纪演变为装饰性园林,以后才出现贵族私家园林。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园林仍然模仿意大利风格,但其雕像喷泉的华丽、严谨的布局,不久就被本土古拙纯朴风格所冲淡。十六世纪的汉普敦宫,是意大利的中古情调,十七世纪又增添了文艺复兴布置,十八世纪再改成荷兰风格的绿化。十八世纪中叶以后,中国造园艺术被英国引进,趋向自然风格,由规则过渡到自然风格的园林应运而生,被西方造园界称作“英华庭园”。之后,这种“英华庭园”通过德国传到匈牙利、沙俄和瑞典,一直延续到19世纪30年代。
      此处还要顺便说一下美国园林。从十七世纪初,英国移民来到新大陆,同时也把英国造园风格带到美洲大陆。美国独立后逐步发展成为具有本土特色的造园体系:“园景建筑”,造园作为一项职业,在美国影响深远,并使美国今日“园景建筑”专业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我的三槐博客      http://3hj.cn/?uid/76448

使用道具 举报

秋上心 秋上心 当前离线
最后登录
2011-9-22
注册时间
2004-12-8
在线时间
52 小时
威望
3745 点
槐币
111821 元
阅读权限
150
积分
99501
日志
1230
好友
77
帖子
12281
主题
3590
精华
273
UID
76448
IP卡 狗仔卡

超级版主

  • 串个门
  • 加好友
  • 打招呼
  • 发消息
14# 发表于 2007-5-29 12:06:31 |只看该作者

烟雨园林中

      园林中的美是与雨分不开的。雨是云的化身,烟雨朦胧,犹如仙境,具有文人士大夫追求的远离尘世的意境。
      园林的雨境,具有别样的情趣,特殊的含义,或看,或听,烟雨朦胧,淅淅沥沥,雨水如柱,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收获,别具诗意,使人联想无边,回味不尽。
      柳宗元在《钴潭西小丘记》中曾对这类意境作了很好的诠释:“清冷之状与目谋,滢滢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这“目”、“耳”、“神”、“心”的直接感触,便有了愉耳悦目怡心神的体验,而升华为诗情画意的意境美。烟雨缭绕,几乎成了古人所向往的人生乐园之态。造园者更是极尽能是,营造雨境,可谓园林何处无烟雨:
      博雅腾声数杰,烟波浩淼,浴鸥晴晖,三万顷湖裁一角;
      艺圃蜚誉全吴,霁雨空蒙,乳鱼朝爽,七十二峰剪片山。―――苏州艺圃对联之一紫髯夜湿千山雨铁甲春生万壑雷―――苏州网师园对联之一卧石听涛,满衫松色开门看雨,一片蕉声―――苏州耦园对联之一
      在赏景中,看雨别有诗意:细雨垂杨、疏雨戏鱼、斜雨落花、骤雨垂帘……,雨,自然之物,却使园景中的平常物体有了动静之韵、虚实之韵、曲直之韵、藏露之韵,与人的情趣融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美妙的境界。雨,不仅能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之外,还能时时散发出清新与芬芳的气味,那特殊的风雨气味,也是令人陶醉的。
      雨声,更具有诗意,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明代诗人李东阳写过一篇《听雨亭记》,惟妙惟肖地道出了听雨时的心境:静观子既辟北轩作亭,亭之前杂植群卉,而性独爱荷,置二盆池,种者常满。尤爱雨,雨至众叶交错有声,浪浪然,徐疾疏密,若中节会。静观子闲居独坐,或酒醒梦觉,凭几而听之,其心冥然以思,肃然以游,若居舟中,若临水涯,不知天壤间尘鞅之累为何物也!
      借着亭前小小的荷池听雨,如梦如醉,恍若仙境,心灵自由翱翔,摆脱了尘世的一切烦劳。



      拙政园有两处著名的雨境景观,一处是“听雨轩”,一处是“留听阁”。听雨轩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小院,轩为四面开窗的建筑,前后植芭蕉,轩前有小池。每当雨天,“蕉叶半黄荷叶碧,两家秋雨一家声”,聆听雨打芭蕉,便有一种别样的雅兴,一种舒心的享受。杨万里曾有《芭蕉雨》诗,对雨打芭蕉作了最好的注解:“芭蕉得雨便欣然,终夜作声清更研。细声巧学蝇作纸,大声铿如山落泉。三点五点俱可听,万籁不生秋夕静。”
      留听阁是一单层阁建筑,体型轻巧,四周开窗,便于观景。阁东有水池。盛夏时满池荷花,鲜丽夺目。园林主人却偏偏不去渲染这种绚丽,而是别出心裁地在“残荷败叶”上作文章。秋意浓浓时,美艳的花朵败落了,秋塘枯荷成为另一种意境―――残缺美。历史上许多文学艺术家钟情于这种意境,创造出令人心动的作品,李商隐的“留得残荷听雨声”便是最著名的诗句之一。在留听阁听雨,秋雨的凝愁,枯荷的落寞,冷风的萧瑟,如歌如泣,动人心弦。如此境界,即便没有领略过悲喜人生的人,也会有“无可奈何花落去”的真切感觉,产生冷寂清幽之美感。




[ 本帖最后由 秋上心 于 2007-5-29 15:37 编辑 ] 我的三槐博客      http://3hj.cn/?uid/76448

使用道具 举报

我是路人 我是路人 当前离线
最后登录
2011-7-4
注册时间
2007-5-16
在线时间
10 小时
威望
31 点
槐币
886 元
阅读权限
50
积分
919
日志
6
好友
1
帖子
330
主题
18
精华
1
UID
165433
IP卡 狗仔卡

槐花飘香

槐花飘香, 积分 919, 距离下一级还需 81 积分
  • 串个门
  • 加好友
  • 打招呼
  • 发消息
15# 发表于 2007-5-29 13:14:15 |只看该作者 不错啊,可以学习下

使用道具 举报

秋上心 秋上心 当前离线
最后登录
2011-9-22
注册时间
2004-12-8
在线时间
52 小时
威望
3745 点
槐币
111821 元
阅读权限
150
积分
99501
日志
1230
好友
77
帖子
12281
主题
3590
精华
273
UID
76448
IP卡 狗仔卡

超级版主

  • 串个门
  • 加好友
  • 打招呼
  • 发消息
16# 发表于 2007-5-29 15:43:55 |只看该作者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算来是十多年前的往事了。暮春三月,网师园初开夜花园,主事者邀请苏州大学昆曲班去殿春簃表演一段昆曲,指定曲目是《牡丹亭?游园》。傍晚时分,我带着学生去踏看场地。夕阳池馆,静谧无人,笛声起处,花气袭衣。平素活泼新潮的女孩子,脸上蓦然显现出一种我期待已久的端庄娴雅,举手投足之间流露着一种从容含蓄的古典美。想不到课堂上说不明教不会的昆曲艺术的内在精神,无意间竟得之于名园之中。这给我以挥之不去的深刻感受。那位大学毕业后随父母移居海外升学就业的女学生也念念不忘那神秘的“顿悟”式的入戏,在来信问候或回苏探望时,常常提及这个问题:昆曲和园林,它们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关联呢?
      回答这个问题,既容易又困难。昆曲与园林植根于同一片文化土壤,数百年来,作为苏州文化的两翼,它们有力地托起并支撑着苏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和江南文化中心的不争地位,并且从吴中走向全国,走向海外,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响亮品牌。它们之间自当有千丝万缕割舍不断的内在关联。也许正因如此,《牡丹亭》所讲述的不朽爱情故事是从女主人公春日游园发端的。汤显祖借杜丽娘之口道出“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名句,然后唱起那支脍炙人口的〔皂罗袍〕。







      值得一说的是,《牡丹亭》并非是选择园林作为故事背景的惟一昆曲剧本。昆曲传世名作如《西厢记》、《浣纱记》、《红梨记》、《玉簪记》、《长生殿》、《桃花扇》等都不约而同地把主要情节或主要场次安排在园林里展开。剧作家们用饱蘸才情的笔墨写下了无数描写园林景致的佳句名篇,数百年间传唱不息。
      春夏秋冬,风花雪月,——经高手写入曲中,化为活动的场景,由此导演出许多悲欢离合的人生故事。在这里,已难以分清孰是曲情,孰是园景,两者如水乳交融,进入了浑然一体的境界。
      戏台小人生,人生大戏台。在现实生活中,不但昆曲歌唱着园林之美,园林也诠释着昆曲之美。昆曲和园林就像一对情投意合的才子佳人,互为映衬,相得益彰,并肩展示着人生的真谛和情趣。正如一位美国学者在观赏网师园夜花园的昆曲演出之后所发出的赞叹,这是“在最美的舞台上进行着最美的表演”。当然,昆曲与园林珠联璧合之美并非肇始于今日,更不局限于此地。苏州各名园中门窗上随处可寻的戏文浮雕已经透露出个中消息。据史料记载,拙政园的看楼戏亭,留园的东山丝竹戏厅,惠荫园的享堂戏台,遂初园的补闲堂轩厅,天平山庄的逍遥亭,怡园的藕香榭等,都曾是搬演昆曲的歌舞场,其中有的至今遗迹可寻。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我们还曾在曲园春在堂内铺上红氍毹,张灯夜演昆曲折子戏,招待远道来访的台湾朋友。至于拍曲清唱之所,那就更多了,随便列举一下就有拙政园的卅六鸳鸯馆,怡园的坡仙琴馆,沧浪亭的藕花水榭,鹤园的扇厅和四面厅,其中后者至今是曲社活动的场所。每逢周四下午,曲家云集,笛声缭绕,足为古城生色。离鹤园仅一巷之隔的听枫园,系苏州国画院所在。已故老院长张辛稼先生晚年酷爱昆曲,时常邀集曲友小聚。
      城北平门内旧有一个园林,传为汉代张长史隐居植桑之地,名叫五亩园。北宋时归梅氏,曾以“园林第宅卓冠一时”(顾震涛《吴门表隐》)。后屡有兴废,清咸丰十年(1860)毁于兵燹。荒芜日久,如今已罕有知晓者。然而在昆曲界,它却是鼎鼎有名。我曾见过昆曲老艺人倪传钺先生所绘五亩园图,怪石崚嶒,古木槎枒,远山映带,几间小屋散落在古城墙脚下。1921年,苏州昆剧传习所在此建立,四十余名贫家子弟应召入所习艺。五年出科,积戏约六百出。他们就是后来名闻海内外的传字辈艺人。正是这看似偶然的民间行为延续了昆剧的香烟,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戏曲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无独有偶,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城西的另一座名园―――艺圃又一度成为昆曲薪传的重地。作为苏昆剧团的驻地,这儿培养了又一代昆剧传人——继字辈演员。台湾戏曲学家洪惟助教授在游览艺圃后深有感触地说:到这儿才懂得为什么惟有苏州才能产生昆曲那样的艺术,才能培养出张继青那样的表演艺术家。
      昆曲与园林结缘的最高典范当推虎丘中秋曲会。自明嘉靖至清嘉庆的两百馀年间,“四方歌曲,必宗吴门”。一年一度,戏曲界在虎丘摆开较艺立名的考场,使中秋节成为名副其实的昆曲节。
      其实,在昆曲全盛的明清时期,中秋以外的其它季节,虎丘山千人石上也常举行唱曲活动。与中秋相比,也就是规模稍小而已。
      2000年,中断二百余年的虎丘曲会得以恢复,我率领苏州大学学生四十多人,登上千人石高歌一支《琵琶记?赏秋》〔念奴娇序〕,拉开了曲会的序幕。连续数天,来自海内外的昆剧演员和业余曲家千馀人欢聚一堂,古城内外处处笛声悠扬。2001年,昆曲艺术实至名归地荣登首批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榜首,国家文化部随将中国昆剧艺术博物馆、中国昆剧艺术节以及昆曲艺术的主要研究发展和人才培养基地定点于苏州举办。2002年,虎丘曲会伴随全国昆剧评比展演连续第三年隆重举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自始至终直接参与了为期八天的盛会。2003年,第二届中国昆剧节暨首届中国昆曲国际学术研讨会同时在苏州升起帷幕。2004年,第二十七届世界遗产大会择地苏州举行,苏昆版《长生殿》和《牡丹亭》相继唱红两岸三地。11月初,海内外曲家连续第五度相聚虎丘,共展歌喉。苏州文化正以它特有的魅力向世人展现着二十一世纪的如许春色。
我的三槐博客      http://3hj.cn/?uid/76448

使用道具 举报

秋上心 秋上心 当前离线
最后登录
2011-9-22
注册时间
2004-12-8
在线时间
52 小时
威望
3745 点
槐币
111821 元
阅读权限
150
积分
99501
日志
1230
好友
77
帖子
12281
主题
3590
精华
273
UID
76448
IP卡 狗仔卡

超级版主

  • 串个门
  • 加好友
  • 打招呼
  • 发消息
17# 发表于 2007-5-29 15:48:44 |只看该作者

冷然玉泉碧一泓

       苏州古典园林中的“园井”,和单纯作为生活用水的住宅井不同,更多地具备缀景功能,是园林小品中的一种特殊的“园景”。井,景也,境也。早在唐代,著名诗人苏味道就写过具有“苏式味道”的《咏井诗》。其中有一句:“澄澈泻银床”(井栏)。园林古井,是园林文化中骄傲的印章。
      设于园林庭院内的水井,环境幽雅。明代造园家文震亨在《长物志》中有精辟论述:“凿井须于竹树之下,深见泉脉……”老树下,几块峰石,一眼清泉,自成一组佳景。清洌的古井,是园林的诗眼。
      庭园水井,除了用于浇灌花木,还有一些特殊功能。女眷漫步庭院采花插鬓后,以井为镜自赏,则更添妩媚娇容。孩童在井台玩耍,两小无猜,演绎“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童趣。古井还具有象征意义,折射出俗文化的传统心理。在吴方言中,“井水”与“进士”发音差不多。园林水井一般都是单眼,也是为了讨一个“独占鳌头”的口彩。此外,井还可以用来祭祀先人。《长物志》:“井有神,井旁可置顽石,凿一小龛。遇岁时,奠以清泉一杯,亦自有致。”
      井栏(井圈)又叫银床、井床,是水井的重要构件。其材质,有青石、黄石、武康石、花岗石,甚至还有湖石。不管哪一种,均以“古”为贵。《长物志》:“取旧制最大而古朴者置其上。”其外形构造也同样丰富多彩,有六角形、八角形、圆筒形、外方内圆形、内圆外六角形,甚至还有更艺术化的动植物和器物造型。不少井栏上还雕刻文字和图案,形成“石古字秀图美型奇”的井栏四绝。井栏上的深深绳痕,更铭刻下了岁月沧桑。一些古井还配置井亭,形成井与亭的完美结合。








      苏州古典园林中的水井,以拙政园为最。东部花园内的“天泉”,相传为元代大弘寺东斋古井遗物,现镶嵌明式井栏。井亭柱间有坐栏可憩。中花园的“园林博物馆”庭院内,有古井两眼。其中一眼井栏为六角形青石,形制类似须弥座,井栏平面浮雕荷花。远香堂东南侧牡丹花台旁,有一口珍贵的“玉泉”古井,系明代园主王献臣建园时开凿,“文化大革命”中,古井被封。如今,根据明代书画家文徵明的写实作品《拙政园园景图》,按原址原样巧妙恢复。其高达60厘米的明式高腰青石井栏,系从西山一古民居庭院中觅来,安在井口天衣无缝。井栏所镌“玉泉”二字及文徵明咏拙政园诗,拓自原文徵明手写楷书:“曾勺香山水,冷然玉一泓。宁知隔瑶汉,别有玉泉清。”完整再现的玉泉古井,丰富了拙政园的“地泉”和“明井”奇观。夏日,游人来到井旁,不但能欣赏到古井的绰约风姿,还能放绳垂桶,品尝“井中吊水”的无穷乐趣。修绠汲水,汲出园林水井的独特风景。
我的三槐博客      http://3hj.cn/?uid/76448

使用道具 举报

秋上心 秋上心 当前离线
最后登录
2011-9-22
注册时间
2004-12-8
在线时间
52 小时
威望
3745 点
槐币
111821 元
阅读权限
150
积分
99501
日志
1230
好友
77
帖子
12281
主题
3590
精华
273
UID
76448
IP卡 狗仔卡

超级版主

  • 串个门
  • 加好友
  • 打招呼
  • 发消息
18# 发表于 2007-5-29 15:57:42 |只看该作者

文墨涵濡草木秀

      沿阶草,百合科沿阶草属,常绿多年生草本,地下有连珠状根,叶如韭而更细长,性柔韧,丛生一团,色翠绿鲜润,叶有淡黄色条斑,穗状花序,六瓣而小,花呈淡紫色,花后结碧色果,晶莹如宝石。
      沿阶草,形态似锦墩,一名秀墩草,植之庭砌,蓬蓬四垂,颇堪清玩。若以细泥常加其中,则层次生高,真如秀墩可爱。(《花镜.书带草》)






      沿阶草在园林中是不可或缺的构景植物,无论是假山石缝、石峰基部、墙脚边、阶下、树根四周、庭院角隅、溪边斜坡,只要有沿阶草点缀,不仅使景物增加了层次,且画意横添,顿生无限雅致。书带草不仅可以增假山生趣,锦上添花,还可以掩饰假山堆叠的疵病处,有山水画中点苔的好处。(陈从周《园林谈丛第76页》)
      沿阶草生于山野荒郊,抗逆性强,耐寒、耐热性均好,可在微碱土壤中生长,喜光且耐阴。所求者少,一点点细雨斜阳、些许黄土,就够它开淡紫色的穗状小花,展示如兰叶般秀劲的风姿,常年无私地贡献出它的翠色秀润,陈从周所谓“温柔敦厚朴素大方,是民族风格的特有象征”(《天意怜幽草》),诚为至论。
      沿阶草有个非常风雅的名字——书带草,与汉代的经学大师郑玄(127一200)有关。郑玄,字康成,汉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市)人。自小勤奋好学,通音律,擅琴瑟,13岁能诵五经,有“神童”之称。他博学多才,名满九州。他的学术成就被后学叫做“郑学”,他为后人留下很多有价值的著作。如有其注释的《诗经》、《周礼》、《仪礼》、《礼记》,被后人重视。黄巾大起义后,郑玄同其门徒迁往胶东不其山(今青岛城阳区铁骑山),避难隐居。他在山中建立书院,一面讲学,一面整理古代历史文献,同时将自己大半生的学经收获记载下来,著书立说,慕名前来求学者达千人。书院被称为康成书院,北倚不其山,南临墨水河,附近的居民点也被称为书院村,村北的小屯叫“演礼村”,是郑玄向追随者传授、表演礼仪的地方。据说郑康成的侍儿都读书,能用《诗经》与她的博学的主人说话。《世说新语?文学》载,玄尝使一婢,不称旨。使人曳箸泥中。须臾,复有一婢来,问曰:“胡为乎泥中?”答曰:“薄言往诉,逢彼之怒。”“胡为乎泥中”出《诗经.邶风.式微》,“薄言往诉,逢彼之怒”出《诗经.邶风.柏舟》,其情形跟中世纪学者彼此以拉丁文对话一样。
      传说郑玄在康成书院讲学著述时,经常到书院附近的野地采集一些草叶用于编竹简。据传,郑公书院晒书台畔就有这种比较特别的薤草,叶子细长,十分坚韧,而且四季常青,郑玄就是用这种草编作草绳用以捆书,因为这种草对郑玄的读书用书帮助很大,所以,后来的人们便将这种草叫“康成书带”,又称“书带草”、“郑公草”。又《三齐记》载:“郑康成教子处有草如薤,谓之‘郑康成书带’。”相传崂山不其山一带因郑玄在康成书院的讲学,“文墨涵濡,草木为之秀异”。小小的书带草,长期受到郑公书香的熏染,自然也带有书香墨气,成为文人青睐之雅物,植之园林、书屋周围,并迭见于大诗人的歌咏,如唐李白有“书带留青草,琴堂幕素尘”,宋苏轼有“庭下已生书带草,使君疑是郑康成”,明王世贞有“仍栖故垒学庚桑,书带沿街薜荔墙”等诗句,让人咀嚼玩味。
      书带草以肉质根入药,是一味名贵传统中药材,为养阴生津之要药,泽枯润燥之上品。自东汉以来为历代医药肘后之物。块根麦门冬,性微甘味苦,寒。养阴,润肺,清心,除烦,益胃生津,清渴。治疗肺燥干咳、吐血、虚滞烦热、热病津伤、咽干口燥、便秘等。
我的三槐博客      http://3hj.cn/?uid/76448

使用道具 举报

秋上心 秋上心 当前离线
最后登录
2011-9-22
注册时间
2004-12-8
在线时间
52 小时
威望
3745 点
槐币
111821 元
阅读权限
150
积分
99501
日志
1230
好友
77
帖子
12281
主题
3590
精华
273
UID
76448
IP卡 狗仔卡

超级版主

  • 串个门
  • 加好友
  • 打招呼
  • 发消息
19# 发表于 2007-5-29 16:01:34 |只看该作者

金秋十月赏菊花

       菊花,别名菊华、秋菊、九华、黄花、帝女花等,是中国传统名花。菊花不仅有飘逸的清雅、华润多姿的外观,幽幽袭人的清香,而且具有“擢颖凌寒飙”、“秋霜不改条”的内质,其风姿神采,成为温文尔雅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菊花也被视为国粹,自古受人爱重。
      “春兰兮秋菊,传葩兮代苞……”(屈原《九歌.礼魂》)春兰高洁清雅,秋菊隽美多姿,是上古人民祭祀迎神的圣洁之花。
      菊花不以娇艳的姿色取媚于时,而是以素雅坚贞之品性见美于人。屈原汲汲于修养,“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离骚》),“秋菊之落英”为人格修养之佐餐。餐菊落英还曾引来诗坛一场有趣的公案。宋代王安石《残菊》诗有“黄昏风雨瞑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句,欧阳修笑曰:“百花尽落,独菊枝上枯耳。”因戏曰:“秋英不比春花落,为报诗人仔细看。”向有“拗相公”之称的王安石反唇相讥曰:“是岂不知楚辞‘餐秋菊之落英’,欧阳几不学之过也。”中国菊花品种之多,难倒了博学的欧阳修。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辞官归田后的陶渊明,采菊东篱,在闲适与宁静中偶然抬起头见到南山,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达到了王国维所说的“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无我之境。这种自然、平和和超逸的境界,犹如千年陈酒,能让人品味出无限韵味,人们从中获得的文化快感涌动于心底千余年,这是中国文化人生存意义上的美学观,一种生存哲学。于是,陶渊明被戴上“隐逸之宗”的桂冠,菊花也被称为“花之隐逸者”。
      菊花的品性,已经和陶渊明的人格交融为一,真如明俞大猷《秋日山行》所说:“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因此,菊花有“陶菊”之雅称,“陶菊”象征着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岸骨气。东篱,成为菊花圃的代称。“昔陶渊明种菊于东流县治,后因而县亦名菊。”(《花镜.菊花》)陶渊明与陶菊成为印在人们心里美的意象。
      陶菊在历代文人诗词中都被人格化,或赞其品貌,或美其风神,或借以言志:朱淑真“宁可抱香株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黄花》);南宋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寒菊》)她“不与百卉同其盛衰”(宋史正志《菊谱前序》),“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冷霜留晚节,殿岁夺春华”,一身傲骨,特别是“晚艳出荒篱”、“伴蛩石缝里”(唐王建《野菊》)的野菊花,生命力更为旺盛。
       菊花在九九重阳应节而开,所以有“节花”之名。“九”与“久”、“酒”谐音,所以,重阳除了赏菊、登高外,必饮菊花酒,以求延年益寿。宋李清照在佳节重阳日思念远在外地做官的丈夫赵明诚,填了一阕《醉花阴》词函寄明诚,其中有“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因思念而消魂憔悴得比秋风摧残下的菊花还瘦,清丽高雅,文雅优美,透出脱俗的人格襟怀。
       重阳赏菊自唐宋以来成为风俗,苏州亦很盛。清顾禄《清嘉录.菊花山》记载苏州赏菊之俗:“畦菊乍放,虎阜花农已千盎百盂担入城市。居人买为瓶洗供赏者,或五器、七器为一抬……或于广庭大厦,堆叠千百盆为玩者,绉纸为山,号为菊花山,而茶肆尤盛。”明唐寅《赏菊图》,画面上二株长松,前后遥接,间以点点红枫,写出一片秋意。长亭坡间石上,二翁并坐,一人扬手欲语,一人穆坐似聆听然。右侧有石桌,罗列杯盘,一童生火,二童正料理品茗,另一童则捧瓶灌溉。数丛秋菊散植岸边,以朱黄二色点出满园金黄。塘边巨岩用大斧劈,墨色上重下轻,墨气蕴藉,以苔点攒簇石罅暗处,更显苍劲。远处化去,仅在松颠微露峰头,和色点出青峰三四,隐没云际。诗云:“满地风霜菊锭金,醉来还弄不弦琴。南山多少悠然趣,千载无人会此心。”
       菊花在园林中不仅地栽、盆植,而且大量出现在建筑小品和雕刻图案上。菊花与兰花、梅花和竹通称为“四君子”。成为历代文人画家不倦的创作母题。宅园大厅里陈设的清式太师椅靠背上,往往是四把椅子一套,其中就有靠背上分别雕刻着“梅、兰、竹、菊”图案,象征着四君子,以映衬人物。古代神话传说中,菊花又被赋予吉祥、长寿的含义,常常成为组合图案中的吉祥符号,如菊花与喜鹊组合表示“举家欢乐”,菊花与松树组合就成为“益寿延年”的象征等,园林漏窗也不乏菊花图案。
       菊花华丽、闲寂的风度十分投合日本皇室贵族和文人墨客的情趣,长期成为日本皇室的象征,平安朝的宫廷贵族、文人墨客仿效中国重阳节饮菊花酒的习俗,赋诗探韵,酒为菊酒,杯为菊杯。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抒发出的归隐情趣,也引起不少古代日本人的共鸣,他们在园林中广植菊花,以营造野趣。在江户初期画家菱川师宣所画的《余景作庭图》中,有一园画满菊花,并注明:“此名为菊水之庭……池之周围结菊篱以植菊,以陶渊明之诗心而作。”






       菊花能却老延龄。据东汉应劭的《风俗通》记载,“南阳郦县有甘谷,谷水甘美。其山有大菊,水从山上流下,得其滋液。谷中有三十余家,不复穿井,悉饮此水,上寿百二、三十,中百余,下七八十者,名之大天。菊花轻身益气,令人坚强故也。”成书于秦汉时期的《神农百草经》列菊花为百草上品,名医陶弘景说菊花主治“风眩,能令头发不白”。中医把菊花看作为一种神经强壮药和清凉解热药,认为它对防治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动脉硬化、血清胆固醇过高症等,有很好的疗效,对胸闷、心悸、气急、头晕、头痛、四肢麻木,以及感冒、喉咙疼痛等缓解效果明显。《澄怀录》载:“秋采甘菊花,贮以布囊,作枕用,能清头目,去邪秽。”菊花还是空气“卫士”呢!
       文人爱菊、种菊蔚为风气,历史上艺菊专书近40种,宋刘蒙、史正志《菊谱》、范成大《范村菊谱》,明黄省曾《艺菊书》、陈继儒的《种菊法》,清陆廷灿的《艺菊志》等。
陈淏子的《花镜.菊花》总结道:“菊有五美:圆花高悬,准天极也;纯黄不杂,后土色也;早植晚发,君子德也;冒霜吐颖,象贞质也;杯中体轻,神仙食也。”
我的三槐博客      http://3hj.cn/?uid/76448

使用道具 举报

秋上心 秋上心 当前离线
最后登录
2011-9-22
注册时间
2004-12-8
在线时间
52 小时
威望
3745 点
槐币
111821 元
阅读权限
150
积分
99501
日志
1230
好友
77
帖子
12281
主题
3590
精华
273
UID
76448
IP卡 狗仔卡

超级版主

  • 串个门
  • 加好友
  • 打招呼
  • 发消息
20# 发表于 2007-5-29 16:07:05 |只看该作者

假山王国狮子林

      始建于元代的狮子林,以气势磅礴的假山闻名于世。“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其假山总面积广达1153平方米,峰峦叠嶂、洞壑幽深、奇峰林立、怪石嶙峋,素有“假山王国”之称。
      狮子林内的假山,除少量为黄石,几乎全用太湖石堆叠。这些具有“瘦、皱、透、漏”特色的湖石,大部分为宋代朱勔力花石纲遗物,是湖石堆叠假山的精品。园内姿态各异的狮石狮峰,竟多达500余座。玉壶《吴船集狮子石语》云:“当高宋南巡,翠华临幸。此园以狮林名,乃一一指点全园山石,若者为太狮,若者为少狮,若者为狮吼,若者为蹲与睡,若者为搏球,若者在相斗,殆具五百种形相……”于是狮子林之名愈著。相传,这五百座石狮各有其名,隐含着五百尊罗汉的身形。






       狮子林假山,大致分为东南、西部和北面三大部分,园内最大的假山群,坐落于东部并蜿蜒至池中。西部的假山,则以石包土为典型特征。北部真趣亭前,也有一座相对独立的小型假山。同时,还有若干堪称经典的湖石小品,而更多的零星湖石,或点缀于厅前堂后,或错落于曲径两侧,或镶嵌于花台水榭,甚至连厅堂的台阶,也选用高低不平的湖石。无处不石,无地不山,蔚为大观。
      狮子林假山三面环水,“取势在曲不在直,命意在空不在实。”其中,随季节而变化的水假山,更是经典一绝。每当雨季来临,池水盈溢。一部分假山则由旱变水,浸淫入池。于是,水得石而媚,石赖水以变,池畔的十二生肖石,就会奇迹般地你隐我现,我露他藏,不能得其全而妙不可言,一些湖石被分割为水中的汀步,更有一种涉险而越的野趣。在园西假山群顶部,还有一处“瀑布假山”。湖石巧叠涧谷,构成高低不平的三层台阶。瀑布飞流直泻,跌落至这一泓碧潭。水声如琴鸣奏,发出激越的曲调。这是苏州古典园林内唯一的人工瀑布。
      狮子林的假山,可分成上中下三层。高者立峰突兀于山顶,低者石矶沉浸于水中。九条曲折盘旋的磴道,或升或降,构成九条趣味不同的进山路线。景区内,有八卦阵、棋盘洞等景观,向有“桃源十八景”之说。据统计,园内有21个深邃通幽的石洞。亭亭玉立的石笋多达34个,大小石梁多达22座。而大大小小的立峰,更难以尽数,仅高度在1.5米以上的立峰,就多达32峰,除雄冠群峰的狮子峰外,吐月,含晖、禅窝等,皆为园内名峰,历代文人多有歌咏。






      1917年,贝润生在买下狮子林后,又在庭院内增添了一些湖石小品,其中不乏佳作。在小方厅北院花坛内,有一湖石立峰。峰内或立或伏或跃,隐藏着九头不同姿态的狮子,故称“九狮峰”。在立雪堂庭院内,还有“对牛弹琴”、“狮子静观牛吃蟹”等湖石小品。
      对狮子林假山的堆叠,尽管沈复在《浮生六记》中持否定态度,但大多数评价还是以肯定为主。倪云林的《狮林图》,绘出假山之大成。乾隆南巡六游狮子林,共为狮子林题匾3额、留诗10首,并摹倪云林图1幅。他对假山的评价是:“假山岁久似真山”。《吴船集狮子石语》:“吴中园林之以石名著,端推狮子林为第一。”晚清著名学者俞樾也持肯定态度:“五复五反看不足,九上九下游未全。”



我的三槐博客      http://3hj.cn/?uid/76448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请用中文)

优秀版主奖

版主工作出色

忠实会员奖

多年一直活跃在本站

关闭

站长推荐

花椒子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札记(连载)
浙江省百年名校杭州高级中学的钟峰华老师(网名花椒子),先后在本站开设两个专贴,详细记载了作者本人亲历浙江高中语文新课改革的全过程,其中有教案文本、课堂实录、教学反思和网友互动等等。此帖精心打造,历时数年,经久不衰,跟帖学习交流者达数千人之众。

查看 »


三槐居语文网 ( 苏ICP备05072054号 )

GMT+8, 2011-9-28 00:53 , Processed in 0.137890 second(s), 7 queries , Eaccelerator On.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积分 0, 距离下一级还需 积分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