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贡大渔乡的导游词:语文课堂,重在引爆学生的思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7 06:18:45

语文课堂,重在引爆学生的思维

——蛟川书院教学创新周观课有感

范维胜

       11月28日,有幸参加了镇海蛟川书院的教学创新周语文展示课活动。听了四节语文课。其中一节是散文教学《散步》,一节是小说教学《杨修之死》,一节是作文课《记叙文中的小中见大》,一节是综合活动课《一封信的故事——“我爱我家”综合活动》。四节课可谓饕餮大餐,让我美美消受了一顿。茅立忠老师的朴素深刻、李薇老师的沉稳缜密、张淑瑶老师的激情大气、钱臻臻老师的亲切和感染力在我的脑海中久久地拂之不去,各位老师在课堂这一有限的空间,引爆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各有妙招。

       第一,入情入理地解读教材,确立了有效的教学内容。

       例如《散步》教学,茅老师从三个方面确立教学内容: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品读探究,圈点勾画,研究语言情感;3.深度理解孝道文化。教学内容的确定简约有效。《杨修之死》教学,张老师重点带领学生解读了杨修之死的原因,虽然课堂时间有点匆促,但也点破了人物的性格特性,并且落实了文言字词,教学内容的确定实实在在。教学《记叙文写作中的小中见大》时,李老师抓住了何谓小,何谓大(小处着笔、大处着意);怎么小,怎么大(聚焦凡人小事,关注社会现实;观察身边景象,感悟人生哲理;捕捉生活细节,抒写人性至情);如何想,如何写(由表及里、由物到人、由个体及社会、由形象及精神等);写一写,评一评。教学内容充实有序,学生学有所得。《一封信的故事》综合活动课,钱老师用写给父母亲的一封信,串起了四粒晶莹的珍珠——姓名的来历、照片的故事、电话那头的叮咛、爱的礼赞,教学内容丰盈饱满,趣味盎然。

       第二,巧妙而又合理地为学生创设有效思考的起点。

       没有准确的教学内容的确立,就没有课堂思考起点的设计;没有巧妙的思考起点的设计,便不可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空进行有效高效的思考。四位老师都独出心裁地为学生设计了思考的起点。《散步》的教学,茅老师重点从“孝”字的拆字入手,引爆学生的思维点,张扬学生的思维力度。在学生的“子女是老人的全部支撑”和“父母为子女遮风避雨”的讨论中,让学生从课文中明白“善事父母者,孝也”的道理。《杨修之死》的教学,张老师由学生对于“鸡肋事件”的讨论引发学生思考杨修的性格和命运的关系,思维张力大,思维力度强。《记叙文教学中的小中见大》教学,李老师引发学生的思考点在于小中见大的写作图式的构建,让学生明白这种写作的体式和事理,思考实实在在,充实饱满。《一封信的故事》的教学,钱老师从父母送给孩子的第一个礼物——名字入手进行思维的扩张,名字的含义、来历以及自己的心声,一下子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学生思维之花开的绚丽多彩。思考的起点有效度,学生的思想才会有深度。

       第三,引领学生思考和研究人物、情感、写作的支点、活动的机制非常精准。

        语文课堂的思考离不开教师的引领,教师的疏浚学生思维渠道很有必要。《散步》的教学,茅老师重点在尊老、爱幼、亲情、责任、孝顺的研究把握上特别精准,学生对于课文情感的把握能由浅入深,形成共鸣。《杨修之死》的教学,张老师引入了李贽、陈寿、易中天的对于杨修的评价,对于小说中人物的研究非常精准,学生对于人物的评价和认识更深刻。《记叙文教学中的小中见大》的教学,李老师对于学生写作支点的研究也是精准的,她从自己生活、自然景观、社会百态入手,每一个细微之处可能都是写作的支点,都是能撬动你思想杠杆。《一封信的故事》的教学,钱老师对于活动的调控研究精准度也是极高的,学生的说、写、读、评辐射面大,特别是一段母亲的电话录音的介入,课堂氛围在静默中,学生的思潮在涌动中。四位教师在教学重点的引领中表现出了应有的匠心和机智。

      第四,教师课堂对于学生思考的点明拨正机智高明,可谓目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手下有招数。

        语文的课堂在难点处更离不开教师的点明拨正,高明的教师不经意的轻敷一笔,实则有扛鼎之力度,化解难点,学生愤悱之际,豁然开朗。《散步》的教学,茅老师点拨的“熬”字时,深情款款地诉说的“老外婆冬天的经历”,加深了学生的感动,启迪着学生去感恩。所以我说,茅老师将语文老师的文化传承者、灵魂导游者的角色扮演的十分精彩。《杨修之死》的教学,张老师在学生说曹操嫉恨杨修而杀死杨修时,张老师引入了陈琳和荀彧的例子,一个将曹操十八代祖宗骂个遍,一个与自己的政见格格不入,为什么曹操反而重用他们。这样的点拨四两拨千斤。《记叙文写作中的小中见大》的教学,李老师对于蜘蛛结网的两个感悟,为什么第二个感悟就是好的这一难题的化解上,颇用一番心思,她引导同学反刍材料,推敲感悟点,水到渠成破解难题。《一封信的故事》的教学,钱老师更是用自己的故事来点化学生,钱老师讲述了自己的照片的故事,如数家珍似的动情地讲述母亲为她一遍又一遍理婚纱,细细地为自己穿红鞋的情景,讲述了父亲和自己打电话的感受,以此来激发学生心中对于父母的情感涟漪,可以说,钱老师把语文教师的活动共舞者的角色扮演到了极致,回味起来,久而弥笃。

       当然,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完美的课堂是不具有生命特征的课堂,那是雕琢的模特或者说蜡像。假如《散步》的教学再让学生多读一读,读走大路、走小路的选择的心理刻画,读背母亲、背儿子的细节及其议论,学生的情感品味是不是更深一点?因为优美的散文入情入味的读对于学生的心灵更具震撼。假如《杨修之死》的教学再让学生多评一评,在学生归纳事件时,评读杨修或者曹操的个性特征,学生对于人物的认识是不是会更感性一些?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假如《记叙文写作中的小中见大》的教学再让学生多想一想,学生的思维辐射发散面是不是会更广一些?因为第一幅照片不仅表现那植物的顽强的生命力,还可以看到大山的生机······假如《一封信的故事》的教学再让学生把整体的一封信展示出来,是不是更完美呢?因为一封信的前承后起的关联片段教学无法估计,一篇作文的书写规范也是我们重要的教学内容。

       不成熟的思考,敬请老师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