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蝇和蜜蜂高中作文:品味谈吃 2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8:59:17
《神农本草经》称豆芽为“大豆黄卷”。中国发明豆芽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创造发明者已不可考。最早的豆芽,是以黑大豆作为原料。《神农本草经》中,把“大豆黄卷”列为“中品”,记做法说:“造黄卷法,壬癸日壬、癸,天干的第九、第十位。壬是阳气潜伏地中、万物怀妊之意。癸是万物闭藏、怀妊地下、揆然发芽之意。壬癸日,指的是冬末春初之时。,以井华水浸黑大豆,候芽长五寸,干之即为黄卷。用时熬过,服食所需也。”对其名解释为:“大豆作黄卷,比之区萌而达蘖者,长十数倍矣。从艮而震,震而巽矣,自癸而甲
    ,甲而乙矣。艮、震、巽,卦名。艮是停止,震是震动,含阴阳交合的意思。巽是进入。癸、甲、乙分别是天干的第十位、第一位和第二位。从癸到甲,甲是草木破土而萌的意思,乙是草木初生、枝叶柔软屈曲的意思。这里指豆芽发生的过程。始生之曰黄,黄而卷,曲直之木性备矣。木为肝藏,藏真通于肝。肝藏,筋膜之气也。大筋聚于膝,膝属溪谷之府也。故主湿痹筋挛,膝痛不可屈伸。屈伸为曲直,象形从治法也。”
    早时豆芽首先是用于食疗。《神农本草经》说豆芽主要治风湿和膝痛。李时珍在此基础上,称豆芽为“豆黄”。造法:“用黑豆一斗,蒸熟,铺席上,以蒿这里是泛指草。覆之如腌酱法。待上黄,取出晒干,捣末收用。”气味:“甘温无毒。”主治:“湿痹膝痛,五脏不足,脾胃气结积。壮气力,润肌肤,益颜色,填骨髓,补虚损。”附方为:“脾弱不食,大豆黄二升,大麻子三升,熬香为末。每服一合,饮下,日四五服,任意。”
    其次用于道家养生。《延年秘录》记:“服大豆,令人长肌肤,益颜色,填骨髓,加气力。补虚能食,不过两剂。大豆五升,如作酱法,取黄捣末,以猪肪炼膏,和丸梧子大,猪肪:猪油。梧子:梧桐子。每服五十丸至百丸。温酒下,神验秘方也。肥人忌服。”另外还记一服法:“六月六日,以洗净大黄豆煮熟,取出候冷,以面为衣,摊于席上,以衣盖之。又用青蒿腌一七,取出晒干,搓去面黄。入缸煎紫苏盐汤候冷,浸豆与水平。每豆一斤,用盐六两。浸过一夜,取出和食香拌匀,装净坛内。令日晒四五日,从新搜过一次。再晒再搜,四五次用。”
    豆芽作为素菜食用,较早见于林洪的《山家清供》:“温陵人家,中元前数日,以水浸黑豆,曝之。温陵:指今福建泉州。中元节,即旧历七月十五。及芽,以糠皮置盆中,铺沙植豆,用板压。长则覆以桶,晓则晒之,欲其齐而不为风日损也。中元,则陈于祖宗之前,越三日出之。洗,焯以油、盐、苦酒、香料可为茹,卷以麻饼尤佳。色浅黄,名‘鹅黄豆生’。”同样文字,亦见于《双槐岁抄》。
    《东京梦华录》中称豆芽为“种生”:“又以绿豆、小豆、小麦于瓷器内,以水浸之,生芽数寸,以红蓝草缕束之,谓之‘种生’,皆于街心彩幕帐设出络货卖。”
    陈元靓《岁时广记》中,则称“豆菜”为“生花盆儿”:“京师每前七夕七夕,即旧历七月初七。十日,以水渍绿豆成豌豆,日一二四易水,芽渐长至五六寸许,其苗能自立,则置小盆中,至乞巧可长尺许,谓之‘生花盆儿’,亦可以为菹。”
    在宋朝时,食豆芽已相当普遍。豆芽与笋、菌,已并列为素食鲜味三霸。方岳因此有《豆苗》诗:“江南之笋天下奇,春风匆匆催上篱。秦邮之姜肥胜肉,远莫达之长负腹。先生一钵同僧居,别有方法供斋蔬。山房扫地布豆粒,不烦勤荷烟中锄。手分瀑泉洒作雨,覆以老瓦如穹庐。平明发现玉髯砾,一夜怒作堪水菹。自亲火候瀹鱼眼,带生入晴云碗。碧丝高压涎滑莼,脆响平欺辛螫。晚菘早韭各一时,非时不到诗人脾。何如此隽咄嗟办,庾郎处贫未为惯。”
    宋元时食豆芽,主要用于凉拌。《易牙遗意》记其方:“将绿豆冷水浸两宿,候涨换水,淘两次,烘干。预扫地洁净,以水洒湿,铺纸一层,置豆于纸上,以盆盖之。一日洒两次水,候芽长,淘去壳。沸汤略焯,姜醋和之,肉燥尤宜。”豆芽菜谱中,有一道菜,叫做“熘银条”,在秦菜中颇有盛名。原料是绿豆芽、葱丝、精盐、白醋、花椒、线辣椒、芝麻油。此菜先用旺火,将辣椒炸成深红色,豆芽入锅后即烹醋引火,要求四五十秒钟就熘成,以保留豆芽脆嫩。
    炒豆芽一般配以鸡丝。“银苗鸡丝”、“掐菜炒鸡丝”、“鸡绒银条”、“银针拌鸡丝”,各地有各地的名称。鲁菜中也有粘蛋糊而用以油炸的,清嘉庆年间,有 “缕豆芽菜使空,以鸡丝、火腿满塞之”的做法,实在难以设想其操作方法。《清稗类钞》中有一则某贵人以豆芽为奢侈品的故事:“京师贵人某,一日访其戚,留午餐,肴有豆芽。某戚固曾乞贷于某者,至是,某责之曰:‘君屡言贫而肴馔何奢侈乃尔?’戚力辩为非贵品。某曰:‘此为吾所常食,每盘需银一二钱,何得谓非贵品?’戚以未烹者示之,且曰:‘所值实仅钱二三文耳。’某悟厨人之奸,归而欲逐之。厨人乃取豆芽截其须,以辣椒丝覆其上,又调以麻油酱油,别取不截须者渍以盐水,悉盛于盘以献之,指不截须者而言曰:‘此贱物,即三文尚嫌贵,主人所见者此也。若主人平日之所食者,则确为贵品。’某不知其诈,遂复留厨人。” 这其实是一个厨师欺骗贵人的故事。某贵人一日访其亲戚,因为这个亲戚问他借过钱,吃饭时他见桌上有豆芽,就问这个亲戚:你平日老叫穷,吃饭怎么还用这等奢侈品。这是我常用的,每盘一二两银子。亲戚就跟他说,豆芽很贱,其实只要二三文钱。贵人回家问厨师。厨师截豆芽须,把辣椒丝盖在上面,加上麻油酱油,说三文钱还嫌贵的是那种穷人吃的用盐渍的豆芽,主人平日吃的这种豆芽的确是贵品。因此而欺骗了贵人。
    西方称豆芽是中国食品的四大发明之一。另三个分别是豆腐、酱和面筋。其实,中国之食品发明,远不止此四种。豆芽据说也是李鸿章在光绪庚子后使欧时传入西方的。因有“李鸿章杂碎”之说,现加拿大魁北克一带,干脆就称豆芽为“杂碎”。
    明清之后,有之为羹者,有以油炸之,亦有以鸡汁和豚汁烫而食之。诸种豆芽中,豌豆苗相比更为鲜美。《清稗类钞》记:“豌豆苗,在他处为蔬中常品,闽中则视作稀有之物。每于筵宴,见有清鸡汤中浮绿叶数茎长六七寸者,即是。惟购时以两计,每两三十余钱。”
    食豆芽须掐去根须及豆,因此到清代称做“掐菜”。到了明清,文人们就开始讲究豆芽要入汤融味。《随园食单》有豆芽条称:“豆芽柔脆,余颇爱之。炒须熟烂,作料之味才能融洽。可配燕窝,以柔配柔,以白配白故也。然以其贱而陪极贵,人多嗤之,不知惟巢由正可陪尧舜耳。”巢由,指巢父与许由,此两人都是隐士。尧要把君位让给巢父,巢父不受。尧要把君位让给许由,巢叫许由隐居。
面筋又称麸。《事物绀珠》说,面筋乃梁武帝制创。武帝当年作断酒肉文,创造了麸替代鸡豚。梁武帝初创的麸之形态及做法,现无文献印证,早见文字者,是宋人寇宗 《本草衍义》:“生嚼白而成筋,可粘禽虫。”沈括《梦溪笔谈》:“凡铁之有钢者,如面中有筋。濯尽柔面,则面筋乃见。炼钢亦然。”元贾铭《饮食须知》:“麸中洗出面筋,味甘性凉,以油炒煎则性热矣。多食难化,小儿病人勿食。”李时珍《本草纲目》:“面筋,以麸与面水中揉洗而成者。古人罕知,今为重要食物。”
    江浙有传说,说面筋乃张士诚手下的厨师所创。张士诚是江苏秦州人,盐贩出身,元末起兵称王,割据范围曾南到浙江绍兴,北到山东济宁,后被朱元璋击败。传说张士诚运粮船经过兴化得胜湖,风浪大作,粮船一一倾没。风浪过后,张士诚下令军士下湖打捞,捞起的面经浸泡已成浆饼,张士诚手下厨师因此而发觉这种浆饼比面团更为柔韧,洗去浮浆后入锅,煮成后柔韧滑润,厨师因此称之为面中筋骨,于是就叫面筋。
    其实,宋代,面筋的制作与食用已相当普遍,城中已有专门生产面筋的麸面作坊,也已有以销售面筋为业的商贩。在吴自牧的《梦粱录》中,已记有种种面筋吃法:鼎煮羊麸、乳水龙麸、五味熬麸、糟酱烧麸、麸笋素羹饭、麸笋丝假肉馒头、笋丝麸儿。宋人已多咏面筋的诗。王炎有《山林清供杂咏·麸筋》:“色泽似乳酪,味胜鸡豚佳。一经细品嚼,清芳甘齿颊。”葛长根有《咏麸筋》:“结庵白云处,山供味味新。嫩腐虽云美,麸筋最清纯。”后元人宋无亦有咏麸筋诗:“山笋麸筋味何深,箸下宜素又宜荤。黄润光亮喜入眼,浓汁共炙和鸡豚。”
    面筋有生面筋、熟面筋之分。生者,即经水揉洗而成的水面筋;熟者,系水面筋发酵起孔后入笼蒸熟,今称做烤麸。洗面筋时须先和成以面团,和时要入盐,饧半小时左右,再在清水中揉洗。生面筋发酵,切忌过火。过火则变酸、发硬。
    面筋之食法,《易牙遗意》记:“麸 ,麸切作细条,一斤,红 未染过。杂料物一斤:笋干、萝卜、葱白皆切丝。熟芝麻、花椒二钱,砂仁、莳萝、茴香各半钱,盐少许,熟香油三两,拌匀供之。”“煎麸:上笼麸坏指发酵之后。,不用石压,蒸熟。切作大片,料物、酒浆煮透,晾干。油锅内煎浮用之。”
    这两种,前一种是生面筋,后一种类似于今之面筋泡。
    林洪《山家清供》中,有一道菜叫做“假煎肉”,原料是瓠瓜和面筋。瓠瓜也叫“扁薄”、“夜开花”。瓠瓜和面筋薄批,各和以作料。面筋用油煎,瓠瓜用脂熬,然后葱油入酒共炒。炒熟之后,据说和煎肉的味道难以分辨。
    清薛宝辰《素食说略》中,有面筋的食法四种:一、“面筋用水瀹过,再以白糖水煮之,则较美。”二、“五味面筋”:“面筋切块,以酽茶浸过,再以糖、醋、酱油煨之,略加姜屑,味颇爽口。”三、“糖酱面筋”:“煮熟面筋,以糖及酱油煨透,多加熬熟香油起锅,可以久食。”四、“罗汉面筋”:“生面筋,擘块,入油锅发开,再以高汤煨之,须微塔芡。京师素饭馆大味斋作法甚佳。”
    元人无名氏《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有“炙脯”条:“熟面筋随意切,下油锅掠炒,以酱、醋、葱、椒、盐、料物(擂烂)调味得所。腌片时,用竹签插,慢火炙干,再蘸汁炙。”
    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有面筋三法:“一法,筋入油锅炙枯,再用鸡汤蘑菇清煨。一法,不炙,用水泡,切条入浓鸡汁炒之,加冬笋、天花。”另一法是“加虾米泡汁,甜酱炒之甚佳”。 清人顾仲《养小录》有“响面筋”、“熏面筋”。“响面筋”:“面筋切条压干,入猪油炸过,再入香油碟。笊起,椒盐、酒拌。入齿有声,坚脆好吃。”“熏面筋”:“面筋切小方块,煮过。甜酱酱四五日,取出。浸鲜虾汤内一宿,火上烘干。再浸鲜虾汤内,再烘十数遍。入油略沸,熏食。亦可入翻碟。”
    清人《调鼎集》中有“生面巾”和“大烧素面巾”做法。“生面巾”:“生面巾元,入木耳、荸荠或嫩笋尖、山药等,加豆粉油炸,焖。生面巾入苏州香糟罨复时,焖。生面巾每块切如灰干大,四面细花划开,菜油炸松,撕成小块。油盛起,下清水煮烂,加金针菜、香蕈、青笋,俱用热水泡开,入大茴等物。火候既到,仍下熟油收软,腐皮拆开,破三二张,起锅下酒酿或洋糖,面上加小磨油。”“大烧素面巾”:“面巾(大者十块,小者十五块),秋油一斤,大茴四两,皮酒三斤,麻油半斤,天水二茶杯,以酱和之。先将面巾分作两半边,刀切麻酥块,入沙锅,加皮酒一斤,酱和天水两茶杯。竹隔底,面巾摆上,文火煨滚。入麻油四两、皮酒一斤,盖好,文火煨。俟锅内将干,再添皮酒一斤,放大茴四两。烧数滚,则将大火掣去,文火煨之。面巾透熟,将沙锅拿起,又添油四两,冷时可用。”这里,秋油就是好酱油。秋油又名母油,黄豆发酵制酱油,在缸里置露天,因经“日晒三伏,晴则夜露,至深秋得第一批最好”,所以叫秋油。天水就是雨水。皮酒,疑是啤酒。光绪二十三年,青岛已产啤酒。
    清人《筵款丰馐依样调鼎新录》中,记有面筋菜十二种。“满烩面筋”:“加鸡、切条、肚花、肉花、桃仁、青豆,挂芡上。”“十景面筋”:“用各样配合切丝,蛋丝配合,精烩上。”“回汉面筋”:“面筋打花,切象牙块,加火腿、笋、鸡片配合,走油,挂支子上。”“素烩面筋”:“加水豆腐配合,挂芡上。”“凉拌面筋”:“面筋切片,加火腿、鸡、笋片配合,香油凉拌上。”“响铃面筋”:“面筋走油,炸小汤元搭走,加糖醋支子上。”“罗汉面筋”:“面筋出水,煮元,外加配合,清烩上。”“炸熘面筋”:“切丝走油,加糖汁盖面,外配合,溜支子上。”“白菜面筋”:“加白菜,走油、火腿、鸡、笋片配合,清烩上。”“鸽虎面筋”:“用猪蹄子炖肥鸽蛋,切棋子块,红汤上。”“果子面筋”:“加白菜、扁豆、莲子、桃仁、苡仁,挂糖支子上。”“酿面筋”:“肉泥包面筋,加蛋清豆粉酿,加火腿、笋片,清汤上。”这里所说的“支子”,就是现在“滋汁”的意思。
    面筋性甘凉,可解热和中,宽中益气。清王士雄《随息居饮食谱》记:“面筋性凉解热,止渴消烦,劳热人宜煮食之。但不易化,须细嚼之。误吞钱者,以面筋放瓦上炙。存性,研末,开水调服,在喉者即吐出,入腹中从大便下。”
    今人之面筋吃食,著名者有“珍珠面筋”:水面筋揪成珍珠粒,入锅煮熟,和青豆、冬笋、胡萝卜烧制。有鲁菜“素排骨”:以山药为骨,以面筋缠在上面为肉,下油锅炸至金黄
    ,下糖醋、鸡汤汁。有金陵菜“脆鹅皮”:将油面筋切开油炸,炸后撒糖,再浇上酱醋卤汁。另有“素十八罗汉”:以核泡大面筋泡十八个,入各种不同的素馅,封口后扒制,是斋食中的佳品。 皮蛋的早名叫做“变蛋”,现在北方人又称“松花蛋”。皮蛋大约发明于14世纪,也就是明代初,发明人已不可考。至今能查找到的最早见诸文字的记录,是1504年成书的《竹屿山房杂部》:
    混沌子:取燃炭灰一斗,石灰一升,盐水调入,锅烹一沸,俟温,苴于卵上,五七日,黄白混为一处。
    这种“混沌子”,就是最早的皮蛋。用炭灰与石灰混合,涂在蛋上,利用强碱性材料,促使蛋内成分出现化学变化,封藏五七三十五天,使蛋黄蛋白交融在一起。
    这以后,明末戴羲所作的《养余月令》上,又有“牛皮鸭子”的制法:
    牛皮鸭子:每百个用盐十两,栗炭灰五升,石灰一升,如常法腌之入坛。三日一翻,共三翻,封藏一月即成。
    “牛皮鸭子”当然也就是皮蛋。
    至清初,提出“宙时间。轮于宇空间。”,认为“宙即在宇中,宇即在宙中”的思想家、科学家方以智所著《物理小识》中,把皮蛋称做“变蛋”:“池州今安徽铜陵一带。出变蛋,以五种树灰盐之,大约以荞麦谷灰则黄白杂揉;加炉炭石灰,则绿而坚韧。”方以智认为使用不同的炭灰,蛋内会产生不同的化学变化,形成两种不同的产品。方以智另认为这种“变蛋”是在古时“咸杭子”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他在叙述“变蛋”之前有这样一段话:“《老学庵笔记》、《齐民要术》有咸杭子法,以杭皮渍鸭卵,今吴人用虎杖根渍之亦古遗法。”
    查《老学庵笔记》卷五:“《齐民要术》有咸杭子法,用杭木皮渍鸭卵。今吴人用虎杖根渍之,亦古遗法。”陶宗仪《辍耕录》也记:“咸杭子,今人以米汤和入盐、草灰以团鸭卵,谓曰咸杭子。按《齐民要术》用杭木皮淹渍,故名之。”
    再查《齐民要术》卷六:“杭木皮,净洗细茎,煮取汁,率二斗。及熟,下盐一升和之,汁极冷内瓮中(贾思勰说明:汁要是热,入瓮中,卵则会渍败,不堪久停)。浸鸭子一月任食,煮而食之,酒食俱用。盐彻则卵浮。盐渗入则蛋自己会浮起来。”
    那么杭木皮是什么呢?贾思勰注曰:“《尔雅》曰:‘杭,鱼毒。’”郭注曰:“杭,大木,子似栗,生南方,皮厚汁赤,中藏卵果。”无杭皮者,虎杖根牛牛:疑是误。并作用。《尔雅》云:“荼:虎杖。”郭注:“似红草,粗大有细刺,可以染赤。”《玉篇》释“杭”:“木名,出豫章。煎汁、藏果及卵,不坏。”沈如筠《异物志》:“杭子音亢,盐鸭子也,以其用杭木皮汁和盐渍之。今吾乡处处有此,乃如苍耳、益母,茎干不纯是木。小人争斗者,取其叶擦皮肤,辄作赤肿如被伤,以诬赖其敌。至藏鸭卵,则又以染其外,使若赭色。”杨万里有诗:“深红杭子浅红 ,难得江西乡味美。”杭皮汁是红的,一可以防腐,二可以染色。用杭皮汁浸腌的鸭蛋,皮是红的,因此也叫“杭子”。《猗觉寮杂记》:“南人以盐收鸭子曰咸杭子。”可见“咸杭子”就是咸鸭蛋。
    杭皮也是偏碱性的,说咸鸭蛋是皮蛋发明的前提,自然也有道理。
    至清代,有更详细的关于皮蛋制作的记载。《调燮类编》:“鸭蛋以硇砂画花及写字,候干,以头发灰浇之,则黄直透内。做灰盐鸭子,月半日做则黄居中,不然则偏。”以头发灰搀水,使硇砂的黄色素渗入蛋壳,对蛋进行印染。而草木灰调盐产生强碱,再使蛋白凝成琥珀色半透明胶体,使蛋黄变成蓝黑色。“月半日做则黄居中”的说法,根据的是潮汐原理。每逢农历初一、十五,月亮与太阳对地球的引力最大,这时候鸭蛋的黄可以居中,其他时间都要偏离。 此时,对配料的比例已规定得很明确。《农桑衣食撮要》:鸭蛋“每一百个用盐十两,灰三升,米饮米汤。调成团。”《居家必用事类全集》:“灶灰筛细二分,盐一分,拌匀。却将鸭卵于浓米饮汤中蘸湿,入灰盐滚过,收贮。”《醒园录》:“用石灰、木炭灰、松柏树灰、垄糖灰四件(石灰须少,不可与各灰平等),加盐拌匀,用老粗茶叶煎浓汁调拌不硬不软,裹蛋。装入坛内,泥封固,百天可用。其盐每蛋只可用二分,多则太咸。又法:用芦草、稻草灰各二分,石灰各一分,先用柏叶带子捣极细,泥和入三灰内,加垄糖拌匀,和浓茶汁,塑蛋,装坛内半月,二十天可吃。”
    此时的制作与今日已无多少差异,柏叶带子化学反应于蛋内,其花纹,就是今名之“松花”。
    清曾懿《中馈录》认为:“制皮蛋之炭灰,必须锡匠铺所用者。缘缘:因为。制锡器之炭,非真栗炭栗树烧制之炭。不可,故栗炭灰制蛋最妙。盖制成后黑而不辣,其味最宜。而石灰必须广灰广灰:结块的优质生石灰,碱性较强。,先用水发开,和以筛过之炭灰、压碎之细盐,方得入味。如炭灰十碗,则石灰减半,盐之减半。以浓茶一壶浇之,拌至极匀,干湿得宜。将蛋洗净包裹后,再以稻糠滚上,俟冷透装坛,约二十日即成。”
    皮蛋与咸鸭蛋一样,都是高邮为好。高邮这个地方出大麻鸭,大麻鸭产的蛋大,也光洁。《随园食单》称:“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这是咸鸭蛋。高邮做皮蛋,除用石灰、松柏灰、豆秸灰、盐外,还用红茶灰与桦菜,制成以后蛋白透明,蛋黄色绿。康熙《高邮州志》:皮蛋“入药料腌者,色如蜜腊,纹如松叶,尤佳”。
    湖南益阳也出好皮蛋。关于皮蛋的制作发明,益阳有两种民间传说。一说乃有一户农家造屋,屋后有石灰池,晚间鸭子把蛋下进石灰池中,后来主人在石灰池中发现,剥开,蛋白蛋黄都已凝固,就此发现了皮蛋的制作奥秘。一说有一位开茶馆老翁,每日将喝剩茶叶倒在门口稻草灰堆上,他家喂养的鸭子喜欢晚间在此安卧产卵。老翁后来发现灰中有蛋,剥开一尝无盐味,就泡在盐水里。过几天有盐味,就是皮蛋。
    皮蛋的吃法,剥皮切瓣,入盘浇以香油和醋,还应撒以切得极细的姜末。也可入锅烹制,如“熘松花”:松花切瓣,挂上面粉,再挂上水团粉糊,入油锅炸至金黄,再入锅加用葱蒜姜醋等调料配好的芡汁轻熘而成。昔清末名臣大儒郭嵩焘素好皮蛋,自创熟食之法,曰“炒皮蛋松”。其做法,皮蛋蒸熟后切成拇指尖大小方丁,猪肉也切成如此大小方丁。皮蛋与猪肉丁分别过油,配以笋丁、茭白丁、莴笋丁、黄瓜丁、虾仁与香菇,以及葱花、姜米、干辣椒。同炒一锅,入以盐、酒、糖、醋,香嫩软滑,滋味别具一格。 “素”字,本意是指白色细密而有光泽的丝织品,后才引申为无酒肉之食。唐人颜师古释:“草素食,谓但食菜果糗饵之属,无酒肉也。”
    《诗经》中早就有素餐说。《魏风·伐檀》:“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这是对那些不劳而获者的责问。这里的素餐,按传统的解释为“白”,也就是“吃白饭”。其实,素与当时的血食是成为对照的,一荤一素,一白一红。最早的素食,
    有奴隶食用的粗劣食品的意思。所谓血食,是王公贵族用的,素餐、素食,是奴隶用的。
    周代,素食与斋戒联系在了一起。《礼记·坊记》:“齐(斋)戒以事鬼神。”当时祭祀有七日戒、三日斋之说。斋戒事先数日要沐浴、更衣、独寝、戒酒、素食。同时,办丧事规定也要吃素。《仪礼·丧服》说,亲人死后,要守灵,在舍外寝,要朝一哭夕一哭,食疏食。什么是疏食呢?喝粥,朝一溢米,夕一溢米,食菜、果。《论语·乡党》中也说:“齐必变食。”如何变呢?当初,什么样的身份吃什么肉,都是有等级规定的。《礼记·王制》中说,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据周礼规定:有资格吃牛肉的是天子。诸侯平时只能吃羊肉,每月初一才能吃牛肉。大夫平日只能吃猪肉狗肉,每月初一才能吃羊肉。而百姓庶民呢?孟子说,五十者才可以衣帛,七十者才可以食肉。当时他们都是吃“白食”的,斋戒变食,指的是吃血食的天子诸侯大夫。
    当时的蔬食,主要是菜羹。《齐民要术》中记有十一种当时的蔬食做法。其中有葱、韭、胡芹和瓠做的羹,冬瓜、越瓜、瓠、菘菜。,就是入少量的水,用文火焖熟,还有菌与茄子。
    中国素菜的起源,其实并非在寺院。佛教自汉代始传入中国,其时素菜早已有之。且据佛学经典《戒律广本》,佛主并不要求一定食素。昔释迦牟尼与他的弟子都是每天早晨沿门托钵,接受其信徒们的供奉,寺院内并不开伙,施主给什么就吃什么,遇荤吃荤,遇素吃素。汉时佛教初入中国,来自西域的沙门极守戒律,寺院内不蓄钱财,都是靠托钵维持生活的。西晋之后,佛教日盛,寺院日多。许多寺院建于名山大川之中,远离人烟,乞食之制难行,才开始自办伙食,自耕自食。寺院自办伙食,取“香积佛及香饭之义”,称“香积厨”。寺院有“香积厨”后,刚开始也并非只吃素不茹荤。《十诵律》中说,凡是没有看见、没有听见、没有怀疑是杀生的肉,就是净肉。净肉就可以吃。
    寺院开始吃素,其实是梁武帝萧衍所倡导。梁武帝晚年笃信佛教,甚至三次放弃皇帝宝座,舍身于建康同泰寺为奴,都被朝廷以重金赎回。佛经中有不杀生之教义,梁武帝因此而不穿丝绸衣服,因为取蚕丝要烫杀蚕蛹里的蚕蛾。佛经中吃斋,午后禁食,梁武帝就严守一日一餐。当时梁武帝以大护法、大教主自居,曾下诏令《断酒肉文》。文中说:“凡出家人所以异于外道者,正以信因信果,信经所明。信是佛说,经言行十恶者,受于恶报;行十善者,受于善报。此是经教大意如是。若出家人犹嗜饮酒,食鱼肉,是则为行,同于外道,而复不及。何谓同于外道?外道执道常见,无因无果,无施无报。今佛弟子酣酒嗜肉,不畏罪因,此事与外道见同,而有不及。外道是何?外道各信其师。师所言是,弟子言是;师所言非,弟子言非。《涅经》言,迦叶,我今日制诸弟子:不得食一切肉。而今出家人犹自肉。《戒律》言,饮酒犯波夜提。犹自饮酒,无所疑难。此事违于师教,一不及外道,又外道虽复邪僻。”梁武帝当年下诏后,又令僧众展开荤素之辩,最终以皇权强制寺院禁断了酒肉。寺院断酒肉后,素馔有了很大发展。
    唐宋时期,茹素之风兴盛。《梦粱录》记:当时已有专卖素点心从食店,卖“丰糖糕、乳糕、栗糕、镜面糕、重阳糕、枣糕、乳饼、麸笋丝、假肉馒头、裹蒸馒头、菠菜果子馒头、七宝酸馅、姜糖、辣馅糖馅馒头、活糖沙馅诸色春茧、仙桃龟儿、包子、点子、诸色油炸素夹儿、油酥饼儿、笋丝麸儿、果子、韵果、七宝包儿等点心”。陈达叟《本心斋蔬食谱》记当时他认为鲜美的、无人间烟火气的素食二十品,每品都配有十六字赞。这二十品是:一、啜菽(豆腐条切淡煮,蘸以五味);二、羹菜(凡畦蔬根叶花实皆可羹也);三、粉(粉米制成的米团、糍糕,加糖如饴);四、荐韭(早春的韭菜,一名钟乳草);五、贻来(来,小麦也,今水引蝴蝶面);六、玉延(山药也,炊熟,片切,渍以生蜜);七、琼珠(圆眼干荔也,擘开取实,煮以清泉);八、玉砖(炊饼方切,椒盐糁之);九、银齑(黄齑白水,指泡菜,椒姜和之);十、水团(秫粉包糖。秫粉,糯米粉,香汤之);十一、玉版(笋也,可羹可菹);十二、雪藕(莲根也,生熟皆可荐笾);十三、土酥(芦菔也,白萝卜,做玉糁羹);十四、炊栗(蒸栗子,蒸开蜜渍);十五、煨芋(煨香片切);十六、采杞(枸杞也,可饵可羹);十七、甘荠(荠菜也,东坡有食荠法,此物为幽人山居之福);十八、粉(绿豆粉也,铺姜为粉);十九、紫芝(荨也,木荨为良。荨:菌蕈也);二十、白粲(炊玉粒,沃以香汤。白粲,就是好大米焖成的饭)。陈达叟称,这二十品,不必求备,得四之一斯足矣。林洪《山家清供》中,记有当时大量的素菜名馔。其中有“假煎肉”:“瓠子、麸薄批,各和以料煎。麸以油煎,瓠以脂乃熬,葱油入酒共炒熟。”“素蒸鸭”,鸭其实是葫芦所代。“玉灌肺”是“真粉、油饼、芝麻、松子、胡桃、莳萝六者为末,拌和入甑蒸熟,切作肺样块,用枣汁供”。“胜肉”:“焯笋蕈同截入胡桃、松子,和以酒、酱、香料,擦面作子。试蕈之法,萎数片同煮,色不变可食矣。”“罂乳鱼”: “罂粟净洗磨乳,先以小粉置缸底,用绢囊滤乳下之,去清入釜。稍沸亟洒淡醋收聚,乃入囊压成块,乃以小粉甑内下乳
    蒸熟,略以红面水酒,又少蒸取出,起作鱼片。”
    自宋代起,素菜开始讲究菜名,讲究“色香味形”。《清异录》中记:“居士李巍,求道雪窦山雪窦山,在浙江奉化西。中,畦蔬自供。有问巍曰:‘日进何味? ’答曰:‘以练鹤一羹,醉猫三饼。’”“练鹤羹”是菜羹名,意思是常食此羹,可练得身似鹤形。“醉猫三饼”,指的是以莳萝、薄荷制成的饼,因旧称猫吃薄荷就醉,所以叫“醉猫饼”。《清异录》中,称茄子为“昆仑紫瓜”,韭菜为“一束金”,石发为“金毛菜”,蒌蒿、莱菔、菠合起来又叫“三无比”。
    《清稗类钞》:“寺庙庵观素馔之著称于时者,京师为法源寺,镇江为定慧寺,上海为白云观,杭州为烟霞洞。”其中,烟霞洞之席价最昂贵,“最上者需银币五十圆”。
    寺院素菜一般都取名雅致,并多少有些诗意,如白菜配以冬菇、冬笋,冬菇冬笋称“二冬”,加上雪白的大白菜,叫“二冬白雪”。若加上冬粉丝,又叫“丝雨孤云”。因为日本人称冬粉丝为“丝雨”,以谐音“孤”字代替“菇”字。豆腐,在寺院菜中都称为“莲花豆腐”,因与莲花挂起来,豆腐羹就称做“芙蓉出水”,或者叫“南海金莲”。发菜豆腐汤又称“白璧青丝”,豆腐称为“白璧”,因女人青丝又称“云髻”,又称做“白璧青云”。
    寺院素菜流传较有名气者,有“五祖四宝”。五祖指禅宗的五祖弘忍,四宝指“煎春卷”、“烫春芽”、“烧春菇”、“白莲汤”。“煎春卷”用几种野生地菜配豆腐干、豆豉汁等为馅,以青菜叶为皮,在松枝火中用小磨香油煎制而成。“烫春芽”取一种“佛香椿”鲜叶嫩芽,须在大雨后采摘,洗净后用沸水烫过,拌以香油、精盐、白醋、红酱。“烧春菇”用松茸配以荸荠、春笋。“白莲汤”据说须用五祖当年亲手所植、五祖寺后白莲峰顶白莲池中的白莲,用白莲峰飞瀑与飞虹桥下的涌泉交汇成的法泉水,用宜兴砂钵,以罗浮松松果做燃料,煨汤时松果的清香渗入汤中,回味无穷。昔五祖创建的五祖寺在今湖北黄梅。五祖寺另有一道名菜,叫 “桑门香”,乃用寺后白莲峰上清明前后的桑叶,清水漂净后拖一层薄面糊,入锅炸至微黄。食时外黄内绿,先酥后嫩,桑叶配以面糊调料,鲜咸香甜苦辣涩麻八味齐备,乃佛门佳品。
    吃素菜,一般先上凉拌小菜,诸如拌黄瓜、拌笋尖、拌菠菘、拌川芎、拌水萝卜之类。然后上大菜,冬菇面筋、香菇菜心、什锦豆腐是少不了的。讲究一点的,还有一道“罗汉全斋”,发菜、冬菇、冬笋、素鸡、鲜蘑、金针菇、木耳、熟栗、白果、菜花、胡萝卜等在沙锅内烩做一锅,口味极为丰富。
    近年王世襄先生有文,记他在北京广济寺就斋,其菜单是:冷盘,一大七小,其七小碟颜色搭配讲究,分别是炝芹菜、炸杏仁、卤冬笋、酸辣黄瓜、糖拌西红柿、酱蘑菇、卤香菇。八个热炒是三色芙蓉(用蛋清、青菜和木耳)、奶油烤菜花、草菇栗子(佐以胡萝卜丁、白果)、雪中送炭(绿豆芽两头掐净,上覆香菇切成的黑色丝条)、青椒凤尾(青椒切成拇指大片,凤尾菇亦切薄片)、炸素果(豆腐卷卷成扁卷,入油锅炸)。压轴是什锦火锅,以黄豆芽吊汤,锅内有香菇、粉丝、白菜、菠菜、豆制品等主料辅料十多种,以汤而取胜。
    李渔《闲情偶寄》中辑饮馔一卷,后肉食而首蔬菜。李笠翁感叹道:“声音之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为其渐近自然。吾谓饮食之道,脍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渐近自然也。草衣木食,上古之风。人能疏远肥腻,食蔬蕨而甘之,腹中菜园,不使羊来踏破,是犹作羲皇之民,鼓唐虞之腹,与崇尚古玩同一致也。所怪乎世者,弃美名不居而发异端,其说谓佛法如是,是则谬矣。”李笠翁是反对把素菜与寺院佛教联系在一起的。他认为,以草茅为衣,以树果为食,是上古人的风气。人能远离肥肉荤油,以吃蔬果野菜为美,使腹中那块菜园,不被羊肉之腥来践踏,就好比上古羲皇之民,在尧舜盛世吃饱了肚子,这同爱好古玩者有同样的意趣。 腊八粥,佛门称做“佛粥”。按佛门说法,腊月初八,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一般说法,释迦牟尼姓乔答摩(Gautama),名悉达多(siddh rtha),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即今之尼泊尔。净饭王的儿子。相传他二十九岁时痛感人世生、老、病、死各种苦恼,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及梵天创世说教,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道。经过六年苦行,最终在佛陀伽耶菩提树下成道。其成道之日,正是腊月初八。据这种说法,释迦牟尼成道之日,在成道之前曾喝了一位牧牛女人奉献的粥。经过长时间苦修,这位佛祖身形消瘦,疲惫不堪。
    喝了这碗粥,他一下子如受甘霖,身体光悦。此典之源,已无可考,我国佛典中,萧梁时僧佑《释迦谱》中记曰:
    尔时太子即释迦牟尼。心自念言:“我今日食一麻一米,乃至七日食一麻米,身形消瘦,有若枯木。修于苦行,不得解脱,故知非道。”……时彼林外有一牧牛女人,名难陀阿罗。时净居净居,传说中的天人,他指引了释迦牟尼的出家。天来下劝言:“太子今在于林中,汝可供养。”女人闻已,心大欢喜。于时,地中自然而生千叶蓬华,上有乳糜。女人见此,生奇特心,即取乳糜至太子所,头面礼足而以奉上……太子即复作如是言:“我为成熟一切众生,故食此食。”咒愿讫已,即受食之,身体光悦,气力充足,堪受菩提。
    按这种说法,牧牛女人是接受了净居神的指示,而且净居说完之后,地上自然就冒出千叶莲花,千叶莲花之上有乳粥,那么这粥,其实是神所奉献的了。释迦牟尼是喝了这神粥,才成道的。
    佛寺因此而腊月初八日要煮粥、喝粥。喝粥,一表示对佛祖的纪念,二期望神灵的降临,三表示像佛祖那样艰苦修行的决心。但此俗是否从印度传入,何时传入,均无史料记载。查《荆楚岁时记》,腊八日并无喝粥的记载。最早见于文字者,大约是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
    十二月,街市尽卖撒佛花、韭黄、生菜、兰芽、勃荷、胡桃、泽州饧。初八日,街巷中有僧尼三五人,作队念佛,以银铜沙罗或好盆器,坐一金铜或木佛像,浸以香水,杨枝洒浴,排门教化。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
    此说,不知如何与浴佛联系在了一起。俗传释迦牟尼的生日应该是四月八日,是日僧人以水灌洗佛像,谓之浴佛,又称灌佛。《荆楚岁时记》:“荆楚以四月八日诸寺各设斋,香汤浴佛,共作龙华会,以为弥勒下生之征也。”设想,宋代释迦牟尼成道之日从另一角度庆贺佛诞,也因此送腊八粥。七宝乃佛教名词,在佛经中说法不一。《法华经》以金、银、琉璃、砗磲(砗磲壳)、码(玛瑙)、真珠、玫瑰为七宝。《无量寿经》以金、银、琉璃、玻璃、珊瑚、码、砗磲为七宝。《阿弥陀经》、《大智度论》以赤金、银、琉璃、玻璃、砗磲、珠、码为七宝。《般若经》以金、银、琉璃、砗磲、玛瑙、虎(琥)珀、珊瑚为七宝。五味:酸、苦、辛、咸、甘。显然,金银琉璃等是不能煮粥的。那么,所谓“七宝五味”都是些什么原料呢?周密《武林旧事》中记:“八日,则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
    胡桃、松子、乳蕈(蘑菇)、柿、栗,再加粟米与豆,便是七宝。元人熊梦祥的《析津志》中,则记这一日喝“红糟粥”和“朱砂粥”:
    腊月皇都飞:腊的异体字。雪,铜铜:盛水之器。冻折寒威冽。八日朱砂香粥啜,宫娥说,毡帏:堵,佛塔。下休教揭……是月八日,禅家谓之腊八日,煮红糟粥,以供佛饭僧。都中官员、士庶作朱砂粥。传闻,禁中一如故事。
    红糟,又称红米,是在稻米上培植的红色曲米。《本草纲目》:“红曲本草指《神农本草经》。不载,法出近世……其法用白米一石五斗,水淘浸一宿作饭,分作十五处,入曲母三斤,搓揉令匀,并作一处,以帛密覆,热即去帛摊开,觉温急堆起,又密覆。次日日中,又作三堆,过一时,分作五堆,再一时,合作一堆,又过一时,分作十五堆,稍温又作一堆,如此数次。第三日用大桶盛新汲水,以竹箩盛曲,作五六分蘸湿完,又作一堆,如前法作一次。第四日如前,又蘸,若曲半沉半浮,再依前法作一次,又蘸,若尽浮则成矣,取出,日干收之。”《本草求原》:“米加酒曲窨造,变为真红,能走营气以活血,燥胃消食。”此即红糟粥。朱砂又名丹砂,是矿物质,《本草正》:“朱砂,入心可以安神而走血脉,入肺可以降气而走皮毛,入脾可逐痰涎而走肌肉,入肝可行血滞而走筋膜,入肾可逐水邪而走骨髓。”朱砂要研成粉末用,朱砂少量入粟米熬粥,要配以猪心。
    熊梦祥,江西人,号松云道人,他提及的红糟粥和朱砂粥都是药粥。同是元人,孙国敉的《燕都游览志》中就提及:“十二月八日,赐百官粥,以米果杂之,品多者为胜。”
    到明代,刘若愚《明宫史》中记:
    初八日,吃腊八粥。先期数日,将红枣捶破泡汤。至初八日,加米、白果、核桃仁、栗子、菱米煮粥。供佛圣前,户牖、园树、井灶之上,各分布之。举家皆吃,或亦互相馈送,夸精美也。这说明,明代腊八粥,除供佛圣外,还需祭园树、祭井灶。至清代,有关腊八粥的记载,见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腊月八日为王侯腊,家家煮果粥。皆于预日拣簸米豆,以百果雕作人物像生花式。三更煮粥成,祀家堂门灶陇亩,阖家聚食,馈送亲邻,为腊八粥。”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江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切不可用莲子、扁豆、薏米、桂元,用则伤味。每至腊七日
    ,则剥果涤器,终夜经营,至天明时则粥熟矣。除祀先供佛外,分馈亲友,不得过午。并用红枣、桃仁等制成狮子、小儿等类,以见巧思。”这里所记,生料、熟料各八种。《光绪顺天府志》记:“腊八粥,一名八宝粥,每岁腊月八日,雍和宫熬粥,定制,派大臣监视,盖供上膳焉。其粥用米杂果品和糖而熬。民间每家煮之,或相馈遗。”《燕京岁时记》也记:“雍和宫喇嘛,于初八日夜内熬粥供佛,特派大臣监视,以昭诚敬。其粥锅之大,可容数石米。”
    其实,当时雍和宫腊月初一就开始搭棚垒灶,支上六口丈二大锅。等到腊月初七鸡啼生火,六口大锅内“杂诸豆米,并果实如榛栗菱芡之类,矜奇斗胜,多至数十种,皆渍染末碧色,糖霜亦如此”。豆米入锅后要不断火地煮十二个地支(也就是整整二十四个小时),到腊八的拂晓出锅,第一锅粥要献佛,第二锅粥才进献皇帝。接着,第三锅粥赏赐大臣,第四锅粥敬奉施主,第五锅粥赈济贫民,第六锅粥才是寺内僧众自食。
    昔道光皇帝爱新觉罗·宁曾有《腊八粥》诗,诗曰:“一阳初复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应节献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济众普。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蔬纷纷聚。共尝佳品达沙门,沙门色相传莲炬。童稚饱腹庆升平,还向街头击腊鼓。”
    《红楼梦》第十九回中,贾宝玉向林黛玉讲腊八粥,说是林子洞中的耗子精要熬腊八粥,山下庙里果米最多,“米豆最多,果品却只有五样,一是红枣,二是栗子,三是落花生,四是菱角,五是香芋”。说耗子精要偷庙里的果米熬腊八粥,实在有些对佛祖不恭。
    腊八粥虽源于佛教,但流入民间,其实已完全改变了原来的意思。进入腊月,农事忙完,年节临近,喝腊八粥便有许多喜兴色彩。正宗的腊八粥,熬成后应是红的,旧时有钱人家要撒以青丝红丝,再在粥面上用白糖撒上“喜”、“寿”、“福”字,然后馈送亲友。腊八粥,最后以糖调味,应该是甜的,但南方也有以青菜、荠菜、黄花、木耳、火腿与菱角、荸荠、瓜子、栗子、白果等合煮一锅者,称做“咸腊八粥”。 冷饮在古时称为“冰食”。冷食之传统其实源远流传,至今起码有三千多年之历史。
    早在《诗经·豳风·七月》中,就有这样的诗句:“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豳风·七月》是当时的奴隶们唱的一首农事诗,二之日、三之日指的是旧时夏历的十二月、正月。翻译过来就是:十二月,把冰凿得通通地响;正月里,把它藏进冰窖。“凌阴”的“阴”是“窨”的借字,也就是藏冰室。把它藏进冰窖干什么用呢?供贵族们在夏天时
    享用。古时贵族的冰食,首先依赖于藏冰。《礼记·月令》:“季冬之月;冰方盛,水泽腹坚,命取冰。”《周礼·天官·凌人》:“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凌:冰室。三其:三倍。,春始治鉴春天献羔而启冰。。”凌人是周王朝专司冰事的职官,主掌斩冰、藏冰、启冰、颁冰诸事。今人考,当时周王朝之司冰事的机构有凌人近一百人。有两个主管,名“下士”;两个秘书,称“府”;两个文书,称“史”;八个领班,称“胥”;每班十个劳力,称“徒”。
    今在陕西凤翔,发掘有秦时一处凌阴。此凌阴掘于一个夯土台基(16.5米×17.1米)的中央,深约2米,窖口10米×11.4米,底8.5米×9米。窖周围夯土成隔温墙,厚3米。窖上有瓦顶建筑,窖底铺板岩,窖口有五道可启落的闸门,闸门下有排水道,可供融水排出。冰窖周围有大量腐殖质,大约是昔日用麦草做保温层的残迹。据计算,这样一个窖,藏水量约两百立方米,按《周礼》藏冰量是实际用冰量三倍,那么可用冰六十多立方米。
    当初,按节令,夏历十二月凿冰,正月藏冰,三月启冰。藏冰时,按《仪礼》,要祭司寒之神。祭品用黑色的公羊和黑色的黍米。因寒气来自北方,司寒之神就是北方之神。北方的土是黑的,北方的神也是黑的,故称“玄冥”。“玄冥”也就是水神。《左传》:“共工之子,为玄冥师。”待启冰时,要献礼,献礼用羔羊春韭,在窖口要挂上桃木弓、荆棘箭,以辟鬼邪。启冰时取出的第一批冰,要托以祭盘,于太庙祭祀先祖。
    当时各地贵族都修凌阴。《左传·襄公二十一年》记,楚臣申叔豫夏日就在冰室以冰为床,穿皮衣而躺在冰床上。除专门的凌阴外,宫中还有冰厨即冷库。,内有冰井。井内以陶制井圈叠套成井壁,下有与之同大的陶鉴做井底。昔曹操专门在邺城今之河北临漳。建有冰井台,《水经注》记:“邺城西北有三台,皆因城为基,巍然崇岸,其高若山。建安十五年魏武所起,其中曰铜雀台,南则金虎台,北曰冰井台。”“朝廷又置冰室于斯阜,室内有北井。”“冰井台亦高八丈,有屋一百四十五间。上有冰室,室内数井,深十五丈,藏冰及石墨焉。”
    除冰室、冰井之外,还有“冰鉴”。“冰鉴”即冷藏食品的大冰盆。今有昔吴王夫差的青铜冰鉴(高44.8厘米,口径76.5厘米,底径47.2厘米)。另有出土的曾侯乙冰鉴两个,呈方箱形(高61.5厘米,长宽均为76厘米)。这种冰鉴有盖,里面装一方壶。盖的中间是空的,盖上盖,方壶的壶盖正好从中间露出。很显然,这壶是用来盛酒的,冰鉴对壶中的酒起到了冰镇作用。
    最初的冷饮比较简单。《楚辞·招魂》:“挫糟冻饮,酎清凉些。”韩愈《楚辞集注》:“挫,捉也。冻,冰也。酎,醇酒也。”这也就是一种冰镇清酒。东汉蔡邕《为陈留县上孝子状》:“臣为设食,但用麦饭寒水。”寒水,指的是冰水。《周礼》中,王有六饮:水、浆、醴、凉、医、酏。浆、醴、凉、医、酏,其实都是酒。浆是味稍酸的酒。煮米成干饭酿的酒叫醴,煮米成稀粥酿的酒叫酏。医是可以治病的酒,凉是用水搀淡的酒。又有冬天饮六浆、夏天饮六清之说。六清是薄荷水、嫩藜、糯米、甜酒、梅汁、桃滥(寒粥与冰屑拌和而成)。
    因当时冰之收藏不易,所以唐以前,能享用者并不多。当时皇宫举行冷宴,以食冰为主,皇帝即以冰颁赐部下,以示皇恩。隋唐以后,城中开始有卖冰的铺子。但夏冰价格仍很高。《云仙杂记》:“长安冰雪,至夏日则价等金璧。白少傅即白居易。诗名动于闾阎,每需冰雪,论筐取之,不复偿价,日日如是。”《迷楼记》还记这么一则故事,叙隋炀帝晚年,筑迷楼,醉迷于女色。“大业八年,方士进大丹,帝服之,荡思愈不可制,日夕御女数十人。入夏,帝烦躁,日引饮几百杯,而渴不止。医丞莫君锡上奏曰,帝心脉烦盛,真元太虚,多饮即大疾生焉。因进剂治之,仍乞置冰盘于前,俾帝日夕朝望之,亦治烦躁之一术也。自兹,诸院美人,各市冰为盘,以望行幸。京师冰为之踊贵,藏冰之家,皆获千金。”宫女们为得炀帝之宠爱,争相置冰盘,因此使卖冰之家都发了大财。
    至唐代,中国已有人造冰。《杜阳杂编》:“盛夏安镬,用水晶如掌者汲水煮沸,取越瓶盛汤,油帛密封,复煮千沸,急沉涧底,平旦冰结矣,名寒筵冰。”中国人造冰与欧洲人造冰相比,大约早了五个世纪。
    初创冰雕者,其实是唐代的杨国忠子弟,把夏冰雕成艺术品,在食用之前可玩赏一番。《开元天宝遗事》记:“杨国忠子弟,以奸媚结识朝士。每至伏日,取坚冰令工人镂为凤兽之形,或饰以金环彩带,置之雕盘中,送与王公大臣。惟张九龄不受此惠。”另“杨氏子弟,每至伏中,取大冰使匠琢为山,周围于宴席间。坐客虽酒酣,而各有寒色。亦有挟纩者披锦被者。”。皇帝们在盛夏因为多食冰水,就容易暴病。《宋史·施师点传》记,施师点任礼部侍郎后,孝宗皇帝很器重他,经常与他长谈。“一日入对后,殿上曰:‘朕前饮冰水过多,忽暴下,幸即平复。’师点曰:‘自古人君当无事时,快意所为,忽其所当戒,其后未有不悔者。’上深然之。”《本草纲目》也记,宋徽宗因食冰多而致病脾,国医久治不效,召杨介诊之。杨介怎么治呢?以冰块煎药,所谓“疾因食冰,臣因以冰煎此药,是治受病之原也”。以冰治冰,结果治好了徽宗的脾。
    唐宋时,著名的冰食,有“雪泡梅花酒”(见《梦粱录》),有“凉水荔枝膏”(见《东京梦华录》),有“冰调雪藕丝”杜甫诗《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有“冰镇珍珠汁”《续夷坚志》:“临洮城外洮水,冬月结小冰子,如芡实,圆洁如一耳垂之珠。洮城中富人收贮。盛夏以蜜浆调之,如珍珠粉。”。
    至于冰淇淋,对其发明权,今人乃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发明者是14世纪初的意大利人邦塔伦蒂;有人认为是古罗马的奴隶,他们在从阿尔卑斯山向都城运冰的过程中,将果酱加入冰,创造了冰淇淋。其实,冰淇淋之最初的发明权在中国,是1295年,马可·波罗将其制法带回意大利的。
    冰淇淋的名称,是从英文音译过来的,冰加上奶油的意思。国外有人考,这种冰冻的奶食,原名叫“冰酪”,原是元代宫廷的冷食。马可·波罗回国前,元世祖忽必烈偷偷把其制法传给了他,马可·波罗将它献给了意大利王室。
    查元宫廷确实有“冰酪”。陈基有诗:“色映金盘分外近,恩兼冰酪赐来初。”这位陈基是给皇帝讲经的经师,这首诗就是说他给皇帝讲经时,讲到“冰酪”的恩典。他说,冰酪盛于金盘,黄白相映,赐食的地方离圣上很近,这真是难得的殊荣。查元人忽思慧所作《饮膳正要》,其中记有“酥油”、“醍醐油”、“马思哥油”的制法:“牛乳中取浮凝,熬而为酥。”“取上等酥油,约重千斤之上者,煎熬,过滤净,用大磁瓮贮之。冬月取瓮中心不冻者,谓之醍醐。”“取净牛奶子,不住手用阿赤打油木器。打取浮凝者,为马思哥油马思哥为蒙语。,今亦云‘白酥油’。”后人朱彝尊在《食宪鸿秘》中记乳酪的制作:“从乳出酪,从酪出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牛乳一碗,搀水半钟,入白面三撮,滤过,下锅,微火熬之,待滚,下白糖霜。然后用紧火,将木杓打一会,熟了再滤入碗。糖内和薄荷末一撮最佳。”
    若冰冻之后,很显然就是原始之冰淇淋。
    清代,由于藏冰业的高度发展,冰不再是罕贵之物,冰饮业一跃而上,变得非常普及,冰价也为之暴跌。严辰《忆京都词》注:“京都夏日……宴客之筵必有四冰果,以冰拌食,凉沁心脾。且冰亦可以煮食,谓之冰核。冰窖开后,儿童舁卖于市,只须数文钱,购一巨冰。”《燕京岁时记》:“京师暑伏以后,则寒贱之子担冰吆卖,曰冰胡儿。”这种冰胡儿,就是比较原始的冰棍。
    清代北京的冷饮佳品,一是酸梅汤。《道咸以来朝野杂记》:“北京夏季凉饮,以酸梅汤为佳品。系以乌梅和冰糖水熬成,外用冰围之,久而自凉,不伤人,且祛暑也。” 《燕京岁时记》:“酸梅汤以酸梅合冰糖煮之,调以玫瑰、木樨、冰水,其凉振齿。以前门九龙斋及西单牌楼五家者为京都第一。”二是西瓜汁,西瓜去籽拧汁,入于冰中镇凉。高贵者汁用文火炼熬,至黏稠时倾入碗内,冰镇之后凝结如琥珀,名“琥珀糕”。三是“杏仁豆腐”。朱彝尊《食宪鸿秘》记:“京师甜杏仁,用热水泡,加炉灰一撮,入水,候冷,即捏去皮,用清水漂净。再量入清水,如磨豆腐法带水磨碎,用绢袋榨汁去渣。以汁入锅煮熟。加白糖霜或量加牛乳。”此种冷冻后叫杏酪,切成小块配以冰水,即杏仁豆腐。四是“什锦冰盘”,主要盛以夏时河鲜,即果藕、菱角、鸡头米、莲子。若是全冰碗,还需加杏仁、鲜核桃仁、甜瓜、蜜桃。这些东西都切成薄片,盛以冰块之中,真是夏令之佳品。
    昔什刹海是北京最大的冷饮市场,什刹海会贤堂的什锦冰盘非常有名。送冷饮上门者,旧称“送冰盏儿”。送冰盏儿者手执两枚铜碗,两碗相叠,大指小指卡住下碗,二指三指挑动上碗,频频相击,有断有续,发出“儿铮——铮”的声音。敲击铜碗的声音,在赤日炎炎之中,听起来就十分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