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了蜂王浆治好癌症:刍议大企业税源专业化管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5:18:30

刍议大企业税源专业化管理

信息来源:宁夏回族自治区地方税务局 发布于:2010-08-26 17:17

●宁夏地税局直属征收管理局 王立新 李永刚

 

        经济全球化使更多的超大企业、大企业在经营规模上急剧地进行着战略扩张和重组,在管理方式上更加注重以专业化的团队从事着各项复杂的业务,针对税收业务也毫不例外地以团队的形式同税务部门开展着长期化、精细化的博弈,也促使税务部门在税收征管与服务上不断探索出新的模式。笔者认为,在对大企业的税源管理方式上也必然迈上专业化。本文试图通过对大企业管理和税源专业化管理理念及关系的理解,谈几点体会和认识。

        一、对大企业管理和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理解

       (一)对大企业及其风险管理的定义

        国家税务总局对大企业管理的表述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对大企业管理的定义,是指在国家税务总局的统一领导下,全国各级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按照总局大企业税收管理司的要求和标准,对大企业实施实时的、全面的、有针对性的、动态的税收管理,以实现降低征纳成本、优化纳税服务、防范税收风险、提高纳税遵从度的目的;二是对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定义,是指税务机关运用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对大企业纳税遵从风险实施管理的过程。包括收集风险管理信息、开展风险评估、确定个性化应对措施、实施针对性管理、反馈和改进风险管理等五个步骤。从方式和内容上看,大企业管理有三个关键词,一是纳税遵从,二是风险管理,三是管理信息。提高纳税人纳税遵从是目标,风险管理是导向,管理信息是手段。目前,国家税务总局定点联系大企业管理工作己深入开展并取得实效,省级以下大企业管理工作正处于启动和探索阶段(尚无固定模式)。各地在总局的指导下,一方面积极做好总局定点联系企业的服务和监控工作,另一方面,积极研究省级以下大企业管理工作思路。

       (二)关于对大企业管理与税源专业化的理解

        对基层税务部门来说,大企业管理是新事物,但无论采用什么方式,税源管理仍是核心。没有科学的大企业管理机制,税源专业化形不成气候,没有税源专业化,大企业管理也得不到有力支撑和开展。目前,税源专业化管理也没有固定模式,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管理模式和有关专家学者的观点看,专业化管理的基本思路是:是以促进纳税遵从为目标,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信息管税为抓手,以纳税评估为税务部门的主要任务,规范和优化税收征管程序,按照纳税人规模、行业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创新管理方法,完善运行机制,建立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不断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从这个思路上看,也强调了纳税遵从、风险管理、信息管税,但较大企业管理又增加了纳税评估、分类分级管理等内容。税源专业化管理相对大企业管理在理念上是一致的,但前者在覆盖面上侧重于整体,不仅仅局限在大企业。某种程度上看,大企业管理是税源专业化管理的一部分,二者不能绝对分割,但前者更具国际性、更有针对性、更加个化性。

       二、税源专业化管理是推动整个税收专业化管理进程的必然途径

       基层税务部门的主要职能是税收征收管理,税源管理是征收管理的核心任务之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提出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深入发展,纳税人数量不断增多,企业集团大幅增加,企业组织形式、经营方式呈现多样化,特别是经济主体跨国家、跨地区、跨行业相互渗透。面对国际化的社会大生产,面对企业的集团式发展和跨地区经营,税务部门“高筑城墙”这种“封闭防御式”的管理方式己难以适应。目前由税收管理员一人管户,一个主管税务机关“包户”的管理方式,将面临着能不能管好税收、科学管理和发挥好税收职能作用的诸多挑战。

        税源管理是税收征管工作的核心,只有核心实现专业化,才能推动整个税收征管专业化,才能使我们的税收工作更加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税源专业化管理是推动整个税收专业化管理进程的必然途径。从国家税务总局金税三期建设目标可以看出,总局的发展战略就是以税源专业化管理为突破口,推动整个税收管理的专业化。可以说,实行专业化是始于科学发展的要求,源于适应世界发展潮流的现实需要。

        三、正确认识税源专业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正确处理专业化与其他“化”的关系。专业化与科学化、精细化、信息化等“化”之间是紧密联系的。“化”在汉语中的解释是用在名词或形容词后,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化”的过程是推进的过程,去掉“化”字,专业、精细与集约就仅处于原始状态,实质上没有发生转变。科学化要按规律办事,不能做违背规律的事,要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没有科学化的指导,不按规律办事,就不能做到专业化,只有专业化了,才能提高效率,才能促进精细化,而信息化是支撑专业化的手段,没有信息化,专业化很难实现。目前,全世界己进入信息化时代,这些“化”互为依存,共同发展。

        二是人的素质。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但落后的人加  落后的作业方式,是不会提高生产力的。生产力三要素第一个劳动者,对税务部门来说,是从事税收征管工作的干部。目前,税务干部知识结构与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相比己凸显老化,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不够甚至消极排斥等问题日益突出,整体素质需要大幅提高。队伍建设要有手段,最有效的就是激励机制,没有激励,学习培训没有效果,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很难产生一支高精尖的税源管理队伍。持续提高干部素质,培养一个团队,把专业化管理这项事业做下去,是历史赋于税务干部队伍的光荣使命。

        三是技术手段。代表当今税收工作先进生产力的是税收征管信息化。信息化建设包括起步、发展、集成、智能化四个阶段。我国正处在第二向第三阶段迈进阶段,一方面总局在全面整合,另一方面各地仍在加大软件研发力度。这种实践的积极意义是为全国税收信息化建设提供了经验和思路,消积方面是缺乏统筹规划,闭门造车,投入大,积少成多,缺乏规范标准,集成难度大。随着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的开展和金税三期建设的加快,流程再造发生变化,各地的信息化建设方向和思路也发生转变,二次甚至三次修改研发工作将会进一步持续,必然产生一系列的应用和技术问题,要加以积极研究和解决。

        四是条件和环境。亚当斯密认为,专业化是有条件的。在推进专业化管理过程中,不同地区应差别推进。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不能一味的追求共同模式。对大企业管理,发达省份的情况与欠发达地区是有区别的。发达省份的精力可能会集中到跨国或跨省集团企业,而欠发达地区除做好总局定点联系企业的服务监控外,可能会更侧重于省内中小型企业的管理,要把大企业管理的方式方法逐步引入到各个层面。同样,对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探索及配套的信息化建设也是如此。专业化管理不是对过去征管实践经验的摒弃,而是更好的继承和发展,要充分总结发掘现有资源,按照总局工作思路,切实把工作开展起来,不断加以巩固深化和提高,并抓紧、抓实、抓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