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欧蓝德:论有效教学的特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9:44:47
                            论有效教学的特征
   
        有效教学的特征指有效教学的独特征象、标志等,即有效教学区别于低效、负效、无效教学的方面,王要包括正确的目标、充分的准备、科学的组织、清楚明了、充满热晴、促进学生学习、以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高效利用时间、激励学生。  [关健词]有效教学  教学目标  教学策略  激励           有效教学的特征指有效教学的独特征象、标志等,即有效教学区别于低效、负效、无效教学的方面。鉴于有效教学是教师通过教学过程的合规律性,成功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相对有效地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的教学,是符合教学规律、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学,笔者认为,有效教学的特征应是最符合有效教学的这一涵义,最有助于有效教学目标实现的特征,它是通过教师的具体教学行为来体现的。在众多的特征中,有一些是最基本的、最主要的特征,它们是:           一、正确的目标          关于准确的目标应是怎么样的问题,教育者们一直争论不休。教学目标上的模糊也是不争的事实。研究已经表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明了程度不仅与学生的成就存在密切的关系,与学生的满意度也存在密切的关系。正确的教学目标可以对教师开展有效教学提供指导。正确的教学目标可以从教学目标的指向性和教学目标的全面性两方面理解。          先言教学目标的指向性。鉴于教学目标是教学要达到的结果和标准,教学目标的指向性即指这种结果和标准是什么。教学是教师组织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学习的活动,教学的本质是学而不是教,“为学生学习而教”是教育的核心理念,也是教学的核心理念。为学生学习而教决定了教学的目标不是教师教什么,有没有教完教学内容,而是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学学到了什么,即是否掌握了教学内容。这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教育的真实目的是改变学生的行为,使他们能够完成那些在教育之前不能完成的事情”。根据这一思路,有效教学的目标不是教师在教学中教了什么:不是他们的教学是否努力,是否认真,是否科学;不是课堂是否活跃:不是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是否努力,是否认真,是否投入,是否科学;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教学处理后的学习进步和发展。简言之,有效教学的目标指向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有无进步和发展是对有效教学质的规定,进步和发展的程度是对有效教学量的把握。主张有效教学的目标是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发展,而不是教师教什么和如何教,也不是学生如何学,并不意味着后者与有效教学没有关系,也不是误导教师和学生忽视后者。相反,这意在使师生意识到学生学习进步和发展这一有效教学目标的实现,以教师认真努力、科学有效教学和学生勤奋刻苦、科学有效学习为基础,离开了教师的有效教学和学生的有效学习是不可能实现学生进步和发展这一目标的。因此,实现有效教学的目标,需要教师认真负责地、科学有效地教学,也需要学生勤奋刻苦地学习、科学有效地学习。          次说教学目标的全面性。正确的教学目标不仅要将教学目标定位在学生进步和发展上,而且要使学生的这种进步和发展具有全面性,是全面的进步和发展。从学习结果的角度来界定和细化学生进步和发展是可行的。布鲁姆和他的同事正是从学习结果的角度对教学目标进行了分类,他们提出了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的目标。 熊川武 教授认为,“由于布氏等人的教育目标非常具体,因而可视为教学目标”。 熊 教授还认为,我国的教育目标为使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都得到发展,德智体素质虽有自身特殊之处,但也有共同因素,即它们都包含知情行,其中知情与布氏的认知、情感一致,“行”与布氏的动作技能的含义虽然有一定区别,但也有某些类似之处。这一观点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中表达的思想――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们成为一个完善的人”不谋而合。根据这种观点,学生进步和发展应体现为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方面,是学生知情行三个方面的进步和发展。就认知目标而言,它关注学习者应该知道和理解教学内容,包括:知识――学习者能回亿学过的知识:理解―― 学习者理解了知识,并能用他们自己的语言来解释知识:应用――学习者能应用知识:分析――学习者能将复杂的知识分解成简单的知识,或者分解成相互存在联系的部分:综合――学习者能将各成分组合成一个新的整体:评价――学习者能做出评价。简言之,有效教学的认知目标是:学生应掌握教学内容,提高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认知能力,真正理解、分析、综合、评价和应用知识。可以从学生掌握知识的丰富性、巩固性、迁移性以及认知能力发展程度来评判。从情感目标来说,它关注学习者应该感受到或者看重的内容,与学习者的态度、感情和价值目标有关,包括:接纳――学习者愿意注意或接受学习内容;反应――学习者通过积极参与,对信息作出积极的反应;价值评价――学习者对于某事物价值的态度或者想法;组织――学习者能对他们所持有的态度或价值观进行比较或者整合,从而内化这种价值;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学习者能将他们的价值观付诸实践行为。简言之,有效教学的情感目标是:学生应看到学习内容的价值,欣赏学习、渴望学习,发展情感,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用价值观指导行为。可以从学生情感的丰富性和健康性、态度的积极性、价值观的科学性来评判。就动作技能(行为)目标来看,它关注学习者应该掌握的动作技能,包括:知觉――学习者能运用感官获得关于客体、质量或关系的信息;定势――面临学习活动,学习者能调整自己的心态,做好准备,以便有效地进行活动;指导下的反应――学习者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出相应的动作;机制――学习者对从事的某种操作活动已有一定的信心,并已达到熟练的程度;复杂的外显反应――学习者在学习中表现出较复杂的动作或用最少的时间与精力完成这种动作;适应――学生能自觉改变动作以符合新的问题情境的要求;创造――学习者能根据所学技能创造新的技能。简言之,有效教学的动作技能目标是:学生应学会动手能力或实践操作能力,即应能运用知识动手解决社会实践和生活实际中的问题。是否实现了这一目标可以从学生动作技能的多样性、熟练性和创造性来评判。           二、充分的准备          充分的准备指教师为确保一门课程或一堂课有计划地进行而对教学活动的精心谋划。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不是即席演讲,不能靠临场发挥,因而有效教学要以充分的准备为前提条件。从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来看,备课是教学的首要环节,充分的准备才能保证备好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研究表明,教师授课前精心备课、事先计划和组织好教学,可以减少教师授课后用在课堂组织和管理上的时间,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教学,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或机会进行学习,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相反,教师事先没有计划,在开始授课后花在教学组织上的时间越多,学生就越不可能注意课堂教学内容,就越可能丧失学习机会和表现出破坏性行为。  充分的准备有以下意义:首先,由于教师在教学的准备中认真研究了教学内容,找到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就有可能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并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其次,教师若在教学前考虑了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需要等,在教学中就更有可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选择教学方法。再次,如果教师作了充分的教学准备,制定了合理的教学计划,对教学进行了全面的考虑,就可以减少教学时的不确定感,产生更高的自信心和教学热清,增强他们的教学效能感。还有,假设教师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或教学变异事先进行了估计或预测,并考虑、计划了备选的教学处置方式,那么就可以减少课堂因它们而出现的中断或骚动,保证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因此,一个成功的教师从来不打无准备之仗,而是花大量时间作教学准备,一堂课的课前准备时间可能几倍甚至十倍于课堂教学时间。充分的教学准备主要凝结在教师的教学计划中,主要表现为:教学目标的确定与阐述、教学材料的处理与准备(包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主要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编制以及教学方案的形成等。具体包括在研究一门课程或一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的基础上,明确教学的目标、重点和难点,筹划开展有效教学的具体方式,如课的结构、采取的教学方法或师生的相互作用;设想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处理的对策。充分的教学准备尤其表现为在备课时研究学生,既研究学生的已知和未知,研究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发展要求,研究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变化,又研究学习的一般规律,关注不同层面、不同特点的学生。           三、科学的组织          科学的组织指教学实施时保证了教学内容、活动、策略、秩序等的合理性、科学性,尤其指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有效安排。  教学准备与教学组织是紧密相连的,教学便是根据确定或准备的教学计划进行的,是执行教学计划的过程。然而,如果教师准备了一门课或具体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其他所有教学材料,但如果不善于组织甚至对教学缺乏组织,那么,也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教学是动态的活动,是尝试性的过程,无论怎样周全的教学计划也难以预料复杂、动态、变化的教学过程,意外的情况总会出现,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情境的变化,修改教学计划,重新组织教学,灵活地开展教学。L McalPine et al(1999)对榜样型教师进行研究后发现,近23%的教学方法和内容的变换是没有计划好的,也不是事先准备好了的,这些变换的实施是在教学中进行的。科学地组织教学活动可使课堂井然有序,减少教师用于课堂管理上的时间和精力,降低干扰学习的活动,使学生专注于教学内容的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时间的利用率,更好地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         科学的组织表现为:有条不紊地安排教学和学习活动,合理分配教学讲授和辅导、学生思考和参与的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专注于教学内容,解决学生的疑问,处理教学中出现的突发问题,注重课堂管理,防止课堂干扰,减少教学中的中断,使教学按照教学计划设定的方向顺利正常的进行。           四、清晰的讲解         清晰的讲解就是教师清楚地讲授、解释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达到正确的理解、牢固的掌握和顺利的应用或迁移。Rosenshine & Furst(1971)将清晰的讲解简单地定义为:“教学清楚和易于理解”。         教学是传授知识、开发智能、培养能力、发展情感的过程,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清楚地理解和牢固地掌握概念、原理、理论和方法等,增进其知识、培养其能力和熏陶其情感,因此,教学必须做到清楚明了。教育实践和大量研究表明,教学清晰明了能促进了学生更好的学习,提高和改善学生的学习成绩,是有效教学的最重要特征。Rosenshine & Furst(1973)小结了教师教学与学生成绩关系的多项研究,他们发现,教学的清晰讲解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Musella & Rusch (1968)的研究表明,教师清楚解释的能力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品质。教师清楚讲授的能力比其他有效教学的特征更重要,清楚明了既是一种教学手段,又是学生要达到的目的。这就是说,有效教学是要通过教师清晰的讲解这个手段达到学生清楚明了地掌握教学内容的目的。这正如GePhart et al(1981)指出的那样,教学中的清楚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更准确无误地学习,并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教师通过清楚明了的教学,就能使学生更清楚、更准确地理解,就能使学生获得学习进步和发展,就能提高教学的教学有效性。清晰的讲解包括教学目的明确,给学生提出的学习任务和要求明确,教学中学生知道自己应该掌握的内容和学习的重点。教师系统而有条理地讲授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获得结构化的知识。教师对概念、命题、理论、原理的阐述简明、准确而不含糊,使学生易于透彻理解和正确掌握。讲授时表现出思维的逻辑性、表述的条理性,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产生了积极影响。            五、饱满的热情           饱满的热情指教师教学时通过语言、情感、动作等显示自己爱学科、爱教学、爱学生的热情,使教学充满感染力、影响力。教学是师生参与的智力活动,虽然课堂教学环境主要是信息、知识环境,要实现认知的目标,但教学总是在师生一定的情绪背景下进行的,师生的情绪状态这一智力活动的动力因素影响着教学的成败、效率。因此,进行有效教学,引起师生的积极情绪无疑是十分必要的。另一方面, Good & Brophy(1986)对教师行为与学生成绩研究综述后指出,教师在教学时的热情与学生的学习成绩关系密切。Harlan(1996)认为,教师有效教学的一个关键特征是教学的热情。R Ballentyne et al (1999)在对澳大利亚的优秀大学教师进行研究后指出,教师改进教学和进行有效教学的最初动机来自他们的内在动机,即他们对所教学科和教学工作本身的热爱,以及他们对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关注。这种动机既是促使他们有效教学的重要动力,也是构成有效教学的最基本特征。          饱满的热情表现为对教学内容表现出真正的兴趣,教学时流利、兴高采烈的言语表达,炯炯有神、动人的眼神,表现出惊讶、兴奋的面部表清,丰富、饱满、爆发性的激清和充沛的精力,等等。教学充满热清的教师在课堂上很活跃,言谈中表现出丰富的感情,教学趣味性高。            六、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促进学生学习是指教学关注和满足学生的需要,围绕学生组织和实施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作用于学生,其效果主要从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体现出来,因此,有效教学应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生通过积极建构学习新知识,而不只是被动地接受或照搬从教师或课本获得的知识,因此,教学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促使他们参与学习。教学促进学生学习表现为:  (1)注意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和学生的适配性。教学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能力相适应,将教学建立在学生的知识背景、理解水平、接受能力的基础上,其教学内容能为学生接收、理解,并通过变化课的难度、进度,调整教学方式和方法,以适应学生。  (2)了解、关注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需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需要是学习的动力,有效教学研究、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要,通过充满热清的教学传递教师对学科、对知识的爱和投入,从而引发学生爱知识、爱智慧、爱学科、爱学习;通过说明、发掘教学内容的意义、作用,从而引起和增强学生的兴趣;通过刺激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兴奋、好奇,从而引发和强化了他们的需要;通过生动和充满挑战性的教学,从而吸引学生,促使他们主动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关注学生对教学的反应,根据教学情境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从而避免学生厌倦、走神和分心通过教学后虚心倾听学生的意见或建议,从而避免重犯类似的教学错误。  (3)既面向全体学生学,又因材施教。在班级授课条件下,教学不应只面向少数学生(特别要防止只关注少数优秀学生、忽视差生),而应面向全体学生,珍视每个学生的学习权利,使每个学生从教学中获益;在个别教学条件下,根据学生的特点、优势、特长,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对每个学生进行指导、辅导、点拨和培养,使他们有所进步和发展。  (4)帮助学生摆脱困难,克服学习障碍。在教学中,教师正视学生的困难,帮助他们克服学习的障碍。有效教学的目的实现了――学生愿意学习且在教学结束后能从事教学前所不能从事的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牛继续学习的动机,使他们产牛继续学习的愿望,增强主动肩负起学习的意识;同时,通过方法论教学,介绍学习方法和策略,使学生掌握继续学习的技能,能够卓有成效的学习。           七、融洽的师生关系          现代师生关系理论表明,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前提,是制约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师生关系状况直接影响课堂气氛和教师教、学生学的积极性,从而影响教学效果。融洽的师生关系要靠教师主动地去构建,一旦构建了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师就会充满热情,并促使学生好学、乐学,使课堂气氛积极、活泼,学生也才会有轻松、愉悦的心理环境,因而它是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条件。“理想的教师不仅拥有所教学科的精深知识和使教学生动有趣的娴熟能力,而且他们显示出对学生的尊重,对学生谈论和思考的内容格外感兴趣和好奇以及对学生基于职业上的关心和关环”。有效教学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教学在融洽的师生关系基础上进行。在教学中,教师关心、爱护、信任、尊重学生,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与学生建立亲密的友谊,形成融洽的关系,从而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爱其智、乐其教”,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具体表现为:  (1)关爱学生。关爱学生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关爱学生就是要把学生视为自己的朋友,视为有个人价值的生命个体,既与他们建立真诚的友谊,又使其个人价值完全实现。在教学中,为学生的幸福和利益着想,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智慧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及时解决学生在教学中的困难,为学生的发展和成才提供最适合的、最多的机会,创造最佳的条件,支持帮助学生的学习,使他们顺利地、高效地学习。  (2)信任学生。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和期望是一种教育力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就。在教学中,信任表现为教师对学生充满信心,相信学生的才能和创造能力,对学生有较高的期望,相信学生能学得好,并通过言语和非言语手段传递信任;留一定难度的学习任务让学生独立完成,并以此促进学生的发展;给学生一定的学习自主权,让学生充分挖掘和展现自己的学习潜能。  (3)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就是平等地对待学生,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把学生视为有尊严、有个性、理当得到尊重的个体;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认知偏好和个人愿望,不强行灌输知识;尊重学生的个人选择,帮助学生在选定的发展方向和道路上得到最佳发展。  (4)与学生交流。师生交流不仅为完成教学任务所必需,而且是沟通思想、联络感情、传递信息、形成融洽关系的重要手段。有效教学的教师善于运用言语和非言语信号,有效地传递教学信息,表露对学生的关爱、赞美、好感、友清、信任等,达到既有助于教学目的实现又促进师生融洽关系形成的双重目的。           八、高效的利用时间         “时间是教育王国的金钱,教育需要时间……教师用时间提供教学服务,学生用时间购买学习。”高效利用教学时间指教学时间利用的高效率,在单位时间内教学造成了最佳的教学效果。很多研究表明,教师在教学中高效利用时间是有效教学的一个关键特征,并且能不能高效利用时间成为区分有效教学和无效教学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教学中,高效利用教学时间表现为:  (1)教学活动最大程度地指向教学内容,教师在课堂上过多地实施课堂管理并因此造成教学中断、偏离教学内容的闲扯却会占用、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不是有效教学的表现。  (2)将更多时间用于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师生相互作用和与学习直接相关的活动上,减少用于课堂管理、维持学习秩序、交流学习规则以及与学习无关的活动的时间。  (3)通过教学的生动有趣、对学生产生吸引力以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来促使学生对学习更投入,增加他们的有效学习时间。  (4)通过事先制订教学时间管理计划、教学实施计划、教学后评估时间利用情况来有效利用时间,及时消除导致时间浪费的因素。  (5)向学生灌输时间重要性的观念,并通过对他们进行学习指导,既增强他们的效率意识,又培养他们单位时间的学习能力。             九、激励了学生的学习          西谚说:“你可以把一匹马牵到河边去,但你不能使其一定喝水。”同理,恰当的课程和好的教学非常必要,但并不能充分保证学生学好,如果教学不能激励学生,使学生参与,教学就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反之,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动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才能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学习,并学得更好。所以有效教学以激励学生为特征。激励学生是指教学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促进了他们对学习的主动参与和全身心投入。学习只有在学生感兴趣、有学习愿望和动机并主动投入的情况下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Brewer et al(1970)在研究中发现,学生、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都一致认为,生动有趣、激发思维的教学是成功的教学。StiPek(1993)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那么,学生就会注意教学,主动参与课堂中的教学活动,并为努力实现教学目标而坚持不懈地努力。大量研究和教学实践证明,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学若能激发学生的动机,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学激励学生表现为:在教学中阐述教学内容的意义、作用并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热爱所学的内容,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有认知的愿望;教学中通过新颖有趣的教学内容、带有情绪感染力的讲授、提问等来引起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挑战性和刺激性的教学,向学生提出智力上的挑战,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他们求解问题;让学生完成一定难度的任务,产生成功的愉悦;适当的强化如表扬、赞许等。          综上所述,有效教学的最主要、最基本特征是正确的目标、充分的准备、科学的组织、清晰的讲解、饱满的热清、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融洽的师生关系、高效的利用时间和激励了学生的学习。一般而言,有效教学要表现出这九大特征,但也并非所有的有效教学都必须要有这九大特征,有效教学还可能有其他特征。这意味着,教师迈向有效教学必须使自己的教学逐步具备或表现这些特征,但也不必寻求一致的模式,完全可以表现出具有个人风格的有效教学,即教学展现出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