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喉炎的原因有哪些:[转载]雨过天青云破处:宋瓷之美,卓绝古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19:54:45
转载]雨过天青云破处:宋瓷之美,卓绝古今 (2011-07-09 05:38:22) 转载▼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雨过天青云破处:宋瓷之美,卓绝古今作者:唐风宋月

    终于要展示对瓷器的整体理解了。——无须讳言,就是缺少以下经过思辨的认识与澄清,现在的瓷器产业、收藏陷于元清之艳俗繁缛而有违现代设计简约等理念,影响了瓷器之美向年轻一代又一代的传承,甚至不如在历史上早被瓷器打败不得翻身的玻璃等材质。
    人类文明每一次进步都与容器相关,容器每一次发展都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容器的革命是人类文明坐标中非常重要的革命。陶瓷从诞生之日起就率领我们民族从愚昧走向文明,中国的陶器史就是中国的文明史,是数千年文明的见证,我们无法充分想象陶瓷在文明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是外国人在不了解中国文化科学技术的情况下总结的,有片面性。中国的发明很多,比四大发明重要的发明也有很多。更重要、使用得更为广泛的发明,是我们的瓷器。中国的英文名就叫China(瓷器)。商代出现了原始的青瓷,东汉有了真正意义的瓷器,距今2000年,这是一个划时代的贡献。欧洲烧出真正意义的陶瓷,晚于我们千年以上。
    国人对瓷器的亲近感与生俱来,它的优点无与伦比:在日常生活十分实用;瓷器克服了陶器(不是我们发明的)吸水的缺点,增加了一定条件下能够透光的优点,它的强度大于陶器;与其他任何材料相比,瓷土取自自然,没有高分子人工合成材料的弊端,量大易得成本低廉,材质均匀有极强的一致性,而且生产随心所欲,加工容易,基本能做成任何设计的造型,耐腐耐久,易于清洁和保洁这些是金银铜铁、竹木牙角、玉石玛瑙、漆器和人造材料等所有材料都不可相比的。比如很多人喜欢西方的玻璃器,以为中国古代不能生产玻璃,却不知道其实早在战国、汉唐,我国就已有了十分精美的玻璃,而美丽如玉一般的影青——这种带有玻璃质感和玉一样色泽的瓷器——它的出现彻底断送了历史上玻璃在中国的前程。瓷器与玻璃相比,首先,瓷器质地更为坚硬,强度超过玻璃,玻璃脆,易碎,在温度的作用下容易炸裂,而瓷器不会;其次,玻璃导热系数高,承装热的东西烫手,又凉得快,保温性不好;第三,玻璃发生轻微碰撞易破,口子容易伤人,瓷器常常还能继续使用,相对好得多;最后,制造瓷器的成本远低于玻璃。西方人生产玻璃,是因为一直生产不出瓷器。当时欧洲人没见过这么好的瓷器,认为是类似宝石的东西,但不知道是怎么造出来的,有很多误解,有的认为瓷器本来是一种液体,埋在地里时间长了,就成了固体,还有人认为瓷器是用蚌壳、石灰和鸡蛋皮的碎末,研在一起做成的东西。宋代景德镇的出现,使中国玻璃的发展就戛然而止了。了解了这个缘由的人,很容易立刻对瓷器发生兴趣。
    瓷器是中华民族最富有魅力的器物,是中华民族最美丽的瑰宝,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是中国文明对世界文明的一个贡献,它在实用当中强调审美,美不胜收。它体现出中国文化中以柔克刚、沁入人心的努力。
    瓷器到了宋代,突然起了一个很大的飞跃性的变化,宋代是中国陶瓷的第一个高峰期,主要表现是官、民两大系统都蓬勃发展。宋瓷有两大系统,一个是官窑系统,就是我们常说的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还有一个民窑系统,分为八大窑系,正好以长江为界,北方四个:磁州窑、耀州窑、钧窑、定窑,南方四个:饶州窑、龙泉窑、建窑、吉州窑,中国千年瓷都的那个景德镇窑,就是这个饶州窑。因此,“官窑”一词,广义指相对与民间窑口的官窑系统,官窑制度下官方的窑系,狭义指宋代官窑系统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中的官窑。

    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崇尚天然真实而鄙薄雕琢伪饰,反对雕馈满眼而崇尚质朴无华,把平淡自然朴素之美作为理想之美的典范,作为艺术的最高境界。这种对自然美的崇慕和追求,对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和中国艺术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几千年来,瓷器美学追求的角度很多,现在也有很多误区。我们要澄清的有以下八点:

    第一,釉色和开片是至今最适合于瓷器的艺术表现形式,素色刻花纹饰次之。

    造型和装饰是瓷器首要的表现形式,瓷器物立剖面两侧的曲线是前者关键,耳和腿、口和流、肩和腹是后者的重要部位,二者的手法都很丰富,但它们在各种工艺品都适用,不是瓷器本质特有的表现形式,也不是区别不同瓷器的关键。相对画面图案、文字内容等其他任何艺术表现形式,釉色和开片才是至今最适合于瓷器的艺术表现形式,素色刻花纹饰次之。

    一般人会认为,有画有图案花纹的瓷器就比素的好,认为直接写有文字甚至诗歌的就好,或者认为诗书画人物故事情节齐全最好。甚至现在很多制瓷工艺名家以瓷器为载体表现中国画的感觉,而没有强调陶瓷本身的材料语言,这与国际当代陶瓷艺术的走向大相径庭。在这一点,古人的认识比我们深刻。实际上,宋画的写实造诣、意境境界和艺术成在中国美术史上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宋徽宗就兼任国家画院的院长和首席画家,美术届至今、包括日本和欧美最推崇的也是宋画,最有条件将瓷器上的中国画画好的,也就是宋人,但宋人并没有将自己最擅长的画移到瓷器上去(可能宋人也是因为有着古往今来最好的绘画作品,而无须舍近求远地从瓷器上寻找绘画的效果吧)。要认识到,瓷器有立体、有光影明暗、四面可观、多圆状、有造型、可实用等特点,瓷胎的表现能力肯定不如宣纸和画布,要在瓷器上追求绘画或书法效果有时会缘木求鱼甚至南辕北辙,艺术表现形式必须遵循瓷器本身的规律性。把单一颜色作为艺术的表现形式,如同绘画上的石膏静物素描,特别能反映瓷器自身立体的光影明暗,能表现不同角度光线映照下色泽的变化,可以不受图案纹饰的干扰和影响,充分展示瓷器造型的美感。另一方面,形式上的简单却能表达更有内涵的意象。青花虽为单色,但线条纹饰繁密。而青瓷的收敛、温厚、宁静、含蓄,以颜色作为表现形式,强调的是内心的感受,在审美上属于较高的层次。欧阳修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道尚取乎反本,理何求于外饰。”意思是说:我们追求的道,就是返璞归真;我们追求的理,不用加任何装饰。这个追求的道理影响了宋代官窑的烧造。

    “冰裂纹”形容瓷器上的开片有如冰块之晶莹透亮作层层开裂状,犹如寒冬时节江河冰面开裂时的纹线,纵横交错,变化万千。开片并非人工有意描绘或刻划,实际上是陶瓷烧造中由于胎和釉的膨胀系数不同,所以瓷器出窑以后,釉就会开裂。如果看过出窑的人就会觉得非常神奇。哥窑刚一出窑,釉面炸裂的声音都听得清清楚楚。买过一个新的哥窑搁在家里,夜深人静时,就能听见“嘣”的一声、“嘣”的一声,一直要持续一两年的时间,这是很多人不能想象的。哥窑能够呈现金丝铁线,原因就是它要炸两年。当它出窑冷却以后,过去直接搁入炭黑水,现在直接搁进墨汁里,拿出来以后,瓷器就形成大块的黑开片,非常清晰。很细小的开片,由于间隙过小,颜色进不去。所以就搁在那儿,时间长了,气体进去以后,会氧化成黄色。金丝铁线因此而形成,它是时间造成的。我们从这点可以判断,如果没有黄线,它的烧造时间就很近。那么,有黄线是不是就很古老?不一定。现在有人能加速金线的氧化过程。有人用几个月的时间,用烟熏制,强化它的氧化过程。所以看到金丝铁线全部完美的东西,也不一定是真的。
    开片的这种缺陷,被文人赋予一种美的追求,叫缺陷美,在审美上属于最高的层次,反过来实际也是一种自然美。如果瓷器上只裂出一道或几道纹线的话,这种缺陷就不会给人以美的感受,而真正是缺陷了,但宋人在这个缺陷之中发现了美的蕴藏,于是有意为之,把生活中的冰裂等自然现象重现在瓷器上,使人们感到意外的清新生动,把缺陷发展成了美。金丝铁线大开片中套小裂纹,紫黑色裂纹包围着金黄色细丝状裂纹,使本来就不规则的冰裂纹效果更显出变化的丰富、造化的奇妙。开片既是人工作用的结果,又不完全人所能控制变化的,它有人为的因素,但又不露任何人工造作的痕迹(这就是巧夺天工的深刻含义),看上去宛如天然,表现出自然天成的美感和趣味,达到了大巧若拙的审美境界,体现了中国人追求着与自然融合的天人合一的审美观念,这与中国整个哲学观念一致,这就是开片的可贵之处。

    此外,我们还看到很多美丽的瓷器,是通过在素雅的单色釉下,清淡的刻花纹饰来表现的。这同样象绘画上的石膏静物素描,瓷胎雕刻后凹凸面有自身立体的光影明暗,而且不同角度入射到其表面的光线射出来,要通过透明的玻璃釉两次的折射,丰富了色泽变化,综合起来会达到一种非常美妙的玉质半透明效果。但在视觉距离的因素下,清淡的刻划容易被忽略,表现力不如釉色和开片。

    第二,在审美层次上,含蓄高于艳俗,自然高于造作,素净高于热闹,宋瓷高于青花和彩瓷。
    我们对今天艺术品市场被炒得乱七八糟均有不满。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大部分人不是真正懂或喜欢艺术品的文化,而是附庸风雅或冲着有利可图。另一方面是,是因为审美需要长期的学习。20世纪,建国至文革,文物给很多人和家庭带来了灾难和痛苦,80年代以前,文物仍不值钱,无人关注(除了马未都这样的有心人),改革开放先富起来的人90年代进入了收藏市场,进入21世纪后,新藏家更是大量出现。将市场炒高炒乱的这是这拨人,而他们的审美是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提高的过程,并不能象他们的财富那样快速增长。审美最低的层次是“艳俗”,这是最简单的审美,新藏家看得懂处于这一层面的热闹浓艳的元青花和明清色彩斑斓的五彩、斗彩、珐琅彩、粉彩,看着漂亮,他们就愿意多花钱;而对属于更高等级的审美层次“含蓄”的宋瓷,新藏家都不愿意出钱。随着“鬼谷下山”元青花大罐创下中国艺术品拍卖的纪录,一切青花成了市场的宠儿。殊不知历史上唯一卖过的一件汝窑——烧拧了的直径8厘米的盘子,就超过了当时“鬼谷下山”的15倍。青花改变了宋瓷含蓄、自然的美学观,强调浓艳、奔放。
    第三,宋瓷的审美境界与美学成就是最高的,高山仰止,卓越千古。

    论工艺,乾隆鼎盛时期官窑的工艺技术达到了前无古人的高度,代表了中国陶瓷史上陶瓷工艺的最高境界;论审美,宋代的境界是最高的,中国美学的第一次高峰在此时形成,宋瓷的美学成就是公认的后来不可企及的。宋瓷美学风格具有沉静雅素的特点,它那优美的形体、沉静的颜色、含蓄的纹理,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第四,汝窑质量并非最高。
    汝、官、哥、钧、定,“汝窑为魁”。比汝窑稀少的瓷器还有,但并不值钱,汝窑的质量也不比其他宋官窑高,是既有名又有量等因素对它起了关键作用。
    第五,史上比汝窑更名贵的是柴窑。
    柴窑据说是后周柴世宗(柴荣)所烧的御瓷。柴荣在位仅六年,他死了以后,赵匡胤陈桥兵变,拿下江山,当了宋太祖。清人朱琰《陶说》中记载:“柴世宗时烧者,故曰柴窑。相传当日请瓷器式,世宗批其状曰:‘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当时底下人跟皇上请示,瓷器要做成什么样的呢?柴世宗就说了这样一句话:“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者”,相当于今天的“这”。就是说按照下雨放晴后云层中透出的那个天空的颜色,把瓷器做出来。期盼战后新建的国家能象雨过天晴一样蒸蒸日上,国运昌盛。真正见过“雨过天青云破处”那一“处”的景象和颜色的人,会觉得十分美丽,令人震撼。
    明代宫廷在整理古董时,《宣德鼎彝谱》记载:“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六种瓷器,第一是柴窑,是排在宋代五大名窑之前更名贵的瓷器。明朝人文震亨《长物志》说:“柴窑最贵,世不一见。闻其制: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未知然否?”清兰浦、郑廷桂在《景德镇陶录》也说柴窑:“滋润细媚,有细纹,制精色异,为诸窑之冠”,还说柴窑瓷久不可得,得到残件碎片,也当珍宝,用作服饰、帽饰;柴窑瓷片光芒夺目,如飞箭一般。董其昌在《骨董十三说》里也说“世称柴、汝、官、哥、定”,把钧窑给去掉了。但柴窑既没有发现实物,也没有发现窑址。
    理论上讲,汝窑的颜色最接近于柴窑。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说:“谁见柴窑色,天青雨过时。汝窑磁较似,官局造无私。”谁见过柴窑啊,不都说雨过天青色吗?想一想,也就是汝窑比较接近了。
    现在有专家研究,认为景德镇的影青瓷就是柴窑,还没有定论。
    第六,是官窑和哥窑而非其他代表着宋代官方最高的审美标准,一千年来至高无上。
    这里说的官窑是狭义官窑。
    宋代的审美观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宋代的宫廷审美,它代表着官方和贵族的利益。青瓷受到宋徽宗个人的喜好而提倡,这是宋代官方陶瓷美学的一个写照,注重精神至上。宋代的民间审美则跟官方不同,百姓都比较实际,强调世俗的感受,所以重纹饰,比较艳俗。比如民窑瓷器对文字的装饰就特别感兴趣,表达直接,可以取悦于大众,取悦于市场。这两种审美,构成了宋代陶瓷美学的丰富多彩。
    官窑和哥窑恰恰是以最适合于瓷器的釉色和开片作为艺术的表现形式,既要有釉色的美丽,又要有开片的美丽,以双重标准作为该艺术表现的准则,因此将瓷器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官窑颜色比汝窑透亮一些,显得更青绿一些。官窑有开片,有“紫口铁足”的特征:“紫口”是指口部由于釉薄,露出紫色的胎骨;“铁足”是指圈足露胎的部分,呈现铁褐的颜色。哥窑第一个特征是“金丝铁线”,这是它的典型特征:“金丝”是指细碎的开片,呈黄色;“铁线”是指大块的开片,呈黑色。金丝铁线在古代还叫“文武片”,指的是开片的大小。哥窑的第二个特征也是“紫口铁足”,官窑也有这个特征。官窑哥窑都有开片,都有紫口铁足,因此有“官哥不分”的说法,可见类似程度非常高。实际上还是能区分的,一般的说法是:开大片为官,开小片为哥,这是一个简单的判断。
    一千年来,宋官窑的地位至高无上,大部分都进了世界级的博物馆,进入市场的几乎没有。实际上民国初年以及20世纪80年代,人们的审美是对艳俗的藏品还不很重视,而重视这种高古的,所以宋瓷在当时的价格都非常高,一只宋官窑洗就曾创造了中国瓷器的世界纪录并保持了很久。早晚有一天,实际也不需要很长时间,人们的审美会回归于本来,宋官窑一定会重新确立它江湖老大的地位。
    而巧得很,唐风宋月家族与官窑别有渊源。

    第七,玉质是瓷器的标杆,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不是瓷器的追求。

    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是老年的文化,象琴棋书画诗歌辞赋,不到一定年龄是做不到、欣赏不来的。中国文化、文人士大夫以内敛为要、以含蓄为美,象闪亮的玻璃、金银、珍珠、宝石并非国人审美最爱。

    就所有材料和艺术品材质而言,玉在中国人心目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宋瓷就是以玉为标杆,追求玉的色泽、质感、效果。由此可见,薄如纸并非就好,因为纸并不如玉;明如镜不是要象镜子一样全反射光,还应该有一定的透光率,体现半透明的玉质效果;也无须声如磬,因为你不是用来敲钟;不一定要白如玉,因为玉石并都是白的,白色也不是瓷器最美好的颜色(关于瓷器颜色的高下,请看《者般颜色说将来:素肌玉骨,千峰翠色》),要温润如玉才好。

    第八,今未必不如昔,新未必不如旧。
    历史上最好的真品都在博物馆,根本不会在市场上出现。今天科技工艺的进步已经超越了历朝历代,工艺品的模仿水平登峰造极,可以作出历史上任何的精品而让专家肉眼不能分辨,也没有任何仪器可以作出百分之百的判断。在这种情况下,除非是为了文物研究或者炫耀财富、投机,否则,只要是自用的、实用的、欣赏把玩的,新品最宜。看过上述介绍后的人,会认同没有必要追求那些审美层次较低、艳俗的真品,而应返璞归真,选择釉色、开片双美的就好,一种是高仿品,一种是用高于历史的最先进的工艺制造的。
    此外,关于瓷器颜色的高下,请看下一篇《者般颜色说将来:素肌玉骨,千峰翠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