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蜂螨图片:山腰盐——中国南方海盐的佼佼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8:45:42
山腰盐——中国南方海盐的佼佼者www.fjsen.com 2011-01-17 15:19 孙 虹 苏巧凤 来源:炎黄纵横 

盐工在收集运送结晶后的海盐

福建泉州泉港区是一颗镶嵌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版面上的耀眼明珠。这里不仅有国家大型石化基地,还有一座两百多年历史的盐场——山腰盐场。

汽车行驶在泉州沿海大通道泉港段公路上,盛夏时分的山腰盐场热浪烧人。一望无垠的盐场水渠纵横,密密麻麻的盐山好似一座座白色的金字塔。烈日下,辛勤的盐工们正在盐场里挥汗如雨,制卤、收盐、修滩,为这片银色的世界增添了不少生气。

据史料记载,唐、五代时期,福建中南部沿海民间便有农户从事“煎制海盐”,直至明嘉靖年间,民间制盐由煎制改为日晒。明末清初,惠安县产盐户181个,其中山腰地区131个。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起,山腰地区陆陆续续用20年时间围海建盐埕10644公亩,这是山腰地区成规模围海建盐田的开始,史称山腰盐场的诞生之年。山腰盐场所在的海湾滩涂广阔,潮水和气候条件十分适宜盐业生产。连场长介绍说,“从清朝到民国年间”,山腰地区各盐户或单独或联户不断小规模围海,扩大滩场面积,但都属于个体经营。家家户户设有储水池、蒸发池、结晶池等制盐滩场设施,势单力薄,盐的产量少,质量也比较低劣。

逐渐走向规模化生产

这种“各自为政”的生产方式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后。1959年,山腰盐场通过走合作化道路,由一家一户个体经营转为国营企业,生产方式也从零散生产转为集中经营。生产滩场迅速被改造成自流化的生产线,至此,盐场跨越了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逐渐走向规模化和产业化生产之路。

新中国成立后,山腰盐场还开始了大规模围海扩建。从不断攀升的数字中,我们可以想象到当时围海扩建滩场热火朝天的场面。到上世纪80年代,山腰盐场共辖9个盐业工区、67个生产单元,滩场总面积从新中国成立前的33000公亩发展到97000多公亩。

与此同时,山腰盐场的制盐设备和生产工艺也在不断创新。从风车、翻斗车,到电机水泵、压滩机、自动抓斗等生产工具的运用,大大解放了盐工们的劳动力,也使工作效率大幅度提高;根据南方气候特点,工人们总结并创造了一套适合南方海盐的生产技术,使山腰盐的产量及质量不断提升。近7年来年均达到1.2吨/公亩,高于省水平线的1/3,高于其他南方海盐生产省水平线近一倍。
烈日下,盐工在进行筛盐作业

推广盐类新品种基地

“福建省推广盐类新品种,都先在山腰盐场试点”。盐场工作人员对此十分自豪,“我们生产的盐是南方海盐的佼佼者”,从上世纪60年代起,山腰盐就供应日本、韩国、菲律宾、香港及广东、浙江、上海等地。近年来,由于品质上乘,服务优良,逐步发展成为福建省唯一一个专供上海盐和出口日本盐的盐场。

山腰盐场如今的主要产品有绿标海晶盐、洗涤盐、自然盐、优质细白盐、滩晒精盐等。1992年日本报刊上登载一篇文章,盛誉“闽盐”为“福之盐”。该文章赞:“由中国的自然风土晒制而成的天然盐,它是生命之源大海与太阳赐予我们人类的礼物。”文章还从“福之盐”对人体健康的维持、促进、美容,增加食物鲜味等功效倍加赞誉,尤其强调“没有苦味、口感好”这一其他井矿湖海盐难以媲美的特点。

山腰盐之所以有以上特点,连场长介绍说,单从食盐而言,海盐优于井矿湖盐,南方海盐又胜于北方海盐。因为南方是多雨气候,其食盐生产工艺是随结晶随扒收,它通过掌握卤水的进坎(进结晶池)浓度(食盐结晶的高峰浓度,其他杂质结晶的低峰浓度)来控制质量;通过旋盐(不断旋动卤水)控制盐结晶体的白度及粒度。它产出的盐只须过筛、稍为烘干、加碘即可包装上市。它既保留着海水中70多种有益人体的矿物质,又最大限度减少杂质的产生。这种生产工艺已有几百年历史,虽经多次改进,但其生产流程,手工操作基本不变,加上泉港优质的海水,良好的环境,其产品自然而然成为“海的骄子”。

正是泉港区山腰盐场善于把纯天然的生产工艺和严格的管理巧妙结合,使之相继开发的一系列新品种长期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被誉为闽盐的“代表作”和“拳头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