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olution口红:人教版历史选修6教师用书第一单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6:27:05

高中电子书:人教版历史选修6教师用书第一单元第1课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 

  2.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世界遗产公约》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及意义;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标准。

  难点

  《世界遗产名录》的登录标准。

  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课教材从三个方面介绍了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大举措;《世界遗产名录》和登录标准;中国丰富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文化环境与自然环境,是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讲授1课时。

  本课引言由图片与文字两部分组成,简要地介绍了我国的一项世界文化遗产天坛,除了指出其独特的建筑艺术成就,还着重指出其四周古松环抱,古柏参天,成为文化与环境协调一致的经典范例,旨在切入本课的主题:人与自然、文化与环境的协调一致,是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追求的目标,也是制定《世界遗产公约》的目的。建议教师指导学生观赏图片,结合文字的阅读,了解天坛建筑的特色,并提问学生:为什么说天坛是文化与环境协调一致的经典范例?然后引入课文的学习。

  第一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大举措”,讲述《世界遗产公约》产生的历史背景、它的制定和主要内容。

  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个时代的人们都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文明,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人类创造的文化遗产,和大自然的神工鬼斧造就的自然遗产,构成了后人生存和发展的文化和自然环境。然而,难以抵御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战争,使许多宝贵的文化或自然遗产不断遭到破坏。例如古希腊人记载的地中海地区七大奇迹:埃及的金字塔、巴比伦的空中花园、以弗所(小亚细亚)的阿泰密斯神庙、奥林匹亚的宙斯神像、哈利卡纳苏(小亚细亚)的摩索拉斯陵墓、罗得岛的太阳神铜像、亚历山大港的灯塔,如今除埃及的金字塔,其他六个奇迹都已消失了。特别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更使破坏的速度大大加快,许多古老的城镇、村落和名胜古迹、自然景观,在顷颏之间便灰飞烟灭。结果造成环境污染,生态失衡,人类的生存也受到严重的威胁。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人们逐渐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互相依存的,必须和谐共处。在人类的生存环境里,文化与自然又是密切相连的,必须协调一致,融合为一。正是有了这种认识,《世界遗产公约》才得以诞生。

  《世界遗产公约》的全称为《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是1972年在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第17届大会通过的。它的内容非常丰富,主要有以下几项:①各缔约国负有保护本国文化和自然遗产的责任,必要时可以利用国际的援助和合作。②将一部分“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加以重点保护。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世界遗产委员会,要对保护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这些遗产的保护提供经费和技术的援助。为了保证《世界遗产公约》的实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按照《公约》的规定,成立了世界遗产委员会,并设立一个常设的执行秘书处──世界遗产中心。

  教学时,建议教师先指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北京圆明园图片,提问学生:它是如何遭到破坏的?再由此图联系到中国古代的六大都城长安、洛阳、开封、杭州、南京、北京,分析它们遭受破坏的两大因素:一是自然的破坏(如开封古城,由于黄河的泛滥,已被掩埋在地下,现在的开封城,是清代道光二十三年即1843年所建);二是人为的破坏(如圆明园的被焚毁)。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只剩下北京城尚还保存完好。随着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许多门楼和城墙又被扒拆掉,整个城市的面貌也随之大变,难以再恢复历史的原貌。然后导出保护文化遗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讲到《世界遗产公约》的制定及其主要内容。

  第二目“《世界遗产名录》和登录标准”,先讲《世界遗产名录》的登录标准,再讲《世界遗产名录》先后公布的世界遗产数量,最后讲《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定和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

  1972年的《世界遗产公约》,将世界遗产划分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三大类型。1992年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6届大会又将某些原先归入文化遗产或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的遗产,单独划为文化景观的新类型。文化遗产倾注于文化内容,自然遗产倾注于自然内容,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兼含这两方面的内容,文化景观代表“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它的视角在于文化与自然的关联和紧密结合,更强调人与环境的共存共荣。我国的庐山,就属于这种类型。这样,世界遗产就有四种类型。这四种遗产均属于物质遗产,如再加上后面讲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有五种类型。但教材限于课时与篇幅,略去文化景观未讲,教师不必加以补充。由于文化景观这一类遗产与文化遗产、双重遗产有比较直接的关联,文化景观遗产的遴选,又往往运用文化遗产和双重遗产的条件,教材中将它们分别归入文化遗产或双重遗产,如庐山即归入文化遗产。教材实际讲到的世界遗产,只有四种类型。

  关于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遗产公约》确定其定义为:“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成分或结构、铭文、窟洞以及联合体;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的或连接的建筑群;遗址: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第1条)。这个规定比较抽象,不具备可操作性,于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制定一个补充文件《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规定凡提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项目,必须符合下列一项或几项标准方可获得批准:(1)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2)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3)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4)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5)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典范,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6)与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只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或该项标准与其他标准一起作用时,此款才能成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理由。)此外,《操作指南》还规定,每一个申报世界遗产的项目,必须将“真实性和完整性”作为“列入理由”,写进提名表之中。也就是说,要想申报世界遗产,首先必须具备真实性和完整性。

  关于世界自然遗产,《世界遗产公约》确定其定义为:“从审美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由物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从科学或保护的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为受威胁的动物和植物生态区;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分的自然区域。”(第1条)《执行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又规定,登录《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遗产必须符合下列一项或几项条件:(1)构成代表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2)构成代表进行中的重要地质过程、生物演化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互相关系的突出例证;(3)独特、稀有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的地带;(4)是尚存的珍稀或濒危动植物种的栖息地,是生物多样性的真实体现。此外,登录《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遗产,也同样必须具备真实性和完整性。

  关于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世界遗产公约》未专门给出定义,顾名思义,当然是指同时含有文化和自然两方面因素和内容的遗产,要登录《世界遗产名录》,就必须既符合文化遗产也符合自然遗产的标准。

  世界遗产的申报和认定,根据《世界遗产公约》规定,有着严格的手续。所在国首先必须签字承认《世界遗产公约》,成为公约缔约国,承担和进行本国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工作。只有缔约国才有申报世界遗产的资格。具体的申报和认定过程十分繁杂,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1)各缔约国预先拟定《世界遗产预备清单》,开列本国今后五到十年准备申报的遗产项目,送交世界遗产委员会的执行秘书处──世界遗产中心备案。(2)每年2月1日之前,从中挑选条件已经完全成熟的项目,提交正式的申报文本。(3)世界遗产中心审核之后,将有关文化遗产的申报文本呈递给国际遗迹和遗址委员会,有关自然遗产的申报文本呈递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有关双重遗产的申报文本同时呈递以上两个组织;两个组织派遣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审核,写出评估报告呈递世界遗产中心。世界遗产中心再根据评估报告,向世界遗产委员会进行推荐。(4)世界遗产委员会于第二年7月进行审议,认为完全符合标准的予以确认,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公布。

  1978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公布第一批《世界遗产名录》,此后每年公布一次。至2004年7月,先后公布了788项,分布在世界各大洲。其中,以文化遗产数量最多,共611项,欧洲数量最多,占了一半多,其次才是亚洲。自然遗产的数量次之,共154项,以美洲、澳洲和非洲的数量较多,而且覆盖面也较广。双重遗产的数量最少,仅有23项,许多世界遗产大国如欧洲的意大利、德国、葡萄牙、俄罗斯和亚洲的印度等国,都没有双重遗产,法国和西班牙也仅具有一项双重遗产,即比利牛斯—珀杜山。

  《世界遗产公约》的制定,是人类文明进步历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为世界遗产的认定和保护制定了一个全世界文明国家共同遵守的标准,确立了文化与自然协调一致的原则,遗产的保护工作奠定了国际法基础,有力地推动了全球有形的物质遗产的保护工作。但是这个公约不包括也不适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相对滞缓。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通过民间口头形式传播下来的无形文化遗产,它蕴藏着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代表着民族普遍的心理认同和基因传承,代表着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是人类另一种伟大的精神创造,其内容、内涵比有形的物质遗产更为博大精深和丰富多彩。但是进入20世纪特别是其后半个世纪以来,随着现代工业和交通的发展、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全球经济趋向一体化、超级大国的文化渗透、国际标准化的推广、持续不断的武装冲突、世界旅游业的高速发展,都使得几千年来以口传身授为主要特征的非物质文化,面临着急剧流变和消失。许多缔约国对此忧心忡忡,希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采取积极拯救措施,并制定相应的公约。于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9年的25届大会上通过了《关于保护民间传统文化的建议》,要求各会员国采取法律手段和一切必要措施,对容易受到威胁的口头遗产进行保护。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9届大会又通过建立“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决议。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正式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公约的第二条明确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与此同时,从2001年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每两年一次评选并公布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至今已公布了两批共47项,分布在43个国家。

  通过上面的叙述,应该明确一个概念,即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它所属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代替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并不是所有古老的文物遗迹和著名的、壮丽的自然景观都可以成为世界遗产。比如西安古城墙、贵州黄果树瀑布、云南石林就都不是世界遗产,因为它们没有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属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的确认。

  教学时,建议教师着重讲解文化遗产的登录标准,因为这是本课重点之一。关于真实性与完整性,可点到为止,具体内涵留到下一课有关部分再一并详细讲解。讲述四项登录标准时,可选择五张分别代表一种突出的艺术成就(如长城);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如平遥古城);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或至少特殊的见证(如秦始皇陵);可作为一种建筑物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如布达拉宫);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典范(如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的图片,用计算机、投影仪或幻灯机打到屏幕上,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把握各项标准的准确含义。由于文化遗产中的双重遗产涉及到自然遗产的登录标准,但它毕竟不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的“历史纵横”栏目,不必细加讲解。

  最后一目“中国丰富的世界文化遗产”,首先讲述我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的过程,再讲我国已申报成功的世界遗产数和准备申报的世界遗产预备清单。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地区之中历史不曾中断的国家,文明发达较早,成就辉煌,加上国土辽阔,自然景观丰富多样,民族众多,民族文化多姿多彩,拥有大量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潜在资源。但是,1972年《世界遗产公约》通过的时候,正值我国“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正遭受惨重的破坏,没有也不可能加入这个公约。“文革”结束并实行改革开放以后,1985年在第六届全国政协会议上,著名学者罗哲文、侯仁之、阳含熙、郑孝燮向大会提交第663号提案,建议我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1985年,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正式作出决定,批准联合国科教文组织1972年通过的《世界遗产公约》,从而成为这个条约的缔约国。从此,我国开始取得了申报世界遗产的资格。

  我国自加入《世界遗产公约》以来,在20年的时间,申报世界遗产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已拥有世界遗产32项,包括文化遗产22项、自然遗产4项、双重遗产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在拥有世界遗产的数量上仅次于西班牙和意大利,居世界第三位,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遗产大国。不仅如此,我国的世界遗产还在世界遗产的历史上创造了几项世界第一:(1)是拥有世界遗产类型最齐全的国家,世界遗产的四个类型(如算上文化景观则为五个类型),我国全部都有,这在《世界遗产公约》的缔约国之中是独一无二的。(2)是拥有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共有四项,位居《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的前茅。(3)北京是世界上拥有世界遗产最多的城市,共有周口店、长城、故宫、天坛、颐和园和十三陵等六项世界遗产,这在世界名城之中也是位居第一的。此外,我国目前还有世界遗产预备清单一百多个项目,其中澳门历史建筑、广东开平碉楼、殷墟、福建土楼和红河哈尼梯田等五个申报项目,已被世界遗产中心受理。

  教学时,建议教师利用图片资料展示,引导学生了解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文化遗产资源,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参观附近的一处文化遗产或列入预备清单的遗产项目,撰写一篇观感。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本课“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到世界遗产是一个新的文明理念,树立人与自然共处共荣,文化与环境协调一致的观念;并且知道我国不仅是一个文明古国,同时也是一个世界遗产大国,培养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豪感。全课的教学,应该紧紧围绕这两个目标进行。

  “联合国教科文的重大举措”,可先指导学生阅读第一段课文,归纳出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两大危害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因素,并请学生列举从书本上读到的或在所在地周围见到的实例加以说明,再用谈话法引导学生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认识到保护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紧迫性。然后讲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世界遗产公约》及其主要内容,从而引出“世界遗产”的新概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它所属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物质的或非物质的遗存。

  “《世界遗产名录》与登录标准”,讲解时要强调三大类世界遗产的“突出的普遍价值”,讲述登录《世界遗产名录》的标准时,要强调必须具有真实性和完整性。根据1997年制定的执行《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准则》的规定,这两个原则在定义上与遗产类型有着对应的关系,真实性原则对应于文化遗产,完整性原则对应于自然遗产,后来,发现两个原则不能截然分开,就把两个原则结合起来,一并运用于世界遗产三大类型遗产的评价和保护、监督之中。所谓真实性和完整性,都是要求排除人为因素的影响。讲到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登录标准时,重点讲文化遗产的登录标准。由于这些标准比较抽象,可逐条列举我国已登录《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加以说明。(1)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我国长城、秦始皇陵、布达拉宫和大昭寺、颐和园、明清皇陵都符合这项标准。(2)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长城、平遥古城、颐和园都符合这项标准。(3)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长城、故宫、秦始皇陵、颐和园、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明清皇陵都符合这项标准。(4)可作为一种建筑物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长城、故宫、秦始皇陵、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平遥古城、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都符合这项标准。(5)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容易损坏,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就符合这项标准。(6)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长城、秦始皇陵、布达拉宫和大昭寺、明清皇陵都符合这项标准。还应向学生指出,“与具有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的遗产,并不一定是人类的伟大创造、伟大贡献。人类的灾难、战争、罪恶的遗迹等,也可按这项标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如本书后面要讲的作为西方殖民罪恶见证的戈雷岛、德国法西斯的杀人工厂奥斯威辛集中营等。对自然遗产的登录标准,可指导学生阅读“历史纵横”的有关记载,不必过多讲解。至于世界遗产的申报和认定过程,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再归纳总结。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指导学生阅读“学思之窗”栏目有关定义的叙述,并着重强调这种遗产与前述三种类型的物质遗产的区别在于无形与有形,最后提问学生:世界遗产有几种类型,它们各是什么?

  “中国丰富的世界文化遗产”,可先提问学生: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资源丰富还是不丰富,为什么?你知道我国现在拥有哪些世界遗产?然后再讲述我国签署《世界遗产公约》和已登录《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并指导学生阅读“中国的世界遗产名录”和“历史纵横”栏目的我国世界遗产预备清单,以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本课附有四幅插图,应指导学生观看,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有条件的学校,教师还可从有关的书本复制或从网上下载一些有关的图片,结合课文的讲述放给学生观看,以增加感性认识。如讲述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对遗产的严重威胁时,指导学生观看“北京圆明园”插图,让学生知道什么叫人为破坏,再放映一幅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意大利古罗马庞贝城的图片,让学生知道自然灾害对文化遗产的危害。再如讲述“《世界遗产名录》与登录标准”,谈到世界遗产的分布时,除指导学生观看课本的“印度阿旃陀石窟”和“西班牙埃斯科里亚尔修道院”两幅图片外,还可选放非洲、美洲和澳洲的世界遗产各一幅,这样世界五大洲的世界遗产就都有所涉及了。此外,课本中的世界遗产公约标志图案,简洁明快,而又寓意深刻,应指导学生观赏,并把握其深刻的内涵。

  最后小结用“世界遗产──新的文明理念”来概括《世界遗产公约》的诞生及其实施的意义:它标志着人类从惨重的历史教训中警醒,开始自觉地保护千百年来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和亿万年来大自然创造的美妙景观,追求人与自然的共处共荣、文化与环境的和谐一致,从而跨入一个新的文明时代。

  2.教学案例

  案例一讲述自然灾害、战争和工业化、城市化对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的破坏,用计算机、投影仪或幻灯机打出四幅图片。

  图片1:《公元79年被维苏埃火山灰掩埋的古罗马庞贝城》

  图片2:《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的圆明园》

  图片3:《已被拆除的北京古城墙》

  图片4:《某城市挺拔密集的高楼》

  通过观看图片提问学生:对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的破坏,造成了什么严重后果?人们从中应该引出什么教训?

  案例二阅读《中国的世界遗产名录》,说出各项遗产所在省市的名称。

  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想一想,为什么要大力保护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解题关键: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另外一种伟大的创造。

  思路引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艺术、人种学、社会学、语言学或文学艺术方面具有特殊的价值。

  答案提示:非物质文化和培育它的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血脉相连,保护它有助于对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认识,对人类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的保护有着重要意义。

  【学习探究总结】

  一、本课测评

  1.《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解题关键:世界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思路引领:保护世界遗产不仅是所在国的责任,也是国际社会的共同义务。

  答案提示:详见〔教材分析与建议〕。

  2.登录《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必须符合哪些标准?

  解题关键:世界文化遗产必须是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遗产。

  思路引领:世界文化遗产的突出的普遍价值有各种各样的具体表现形式。

  答案提示:详见“《世界遗产名录》与登录标准”一目课文的有关叙述。

  二、学习延伸

  1.探究活动(略)

  2.阅读与思考

  你认为,我国当今所面临的威胁遗产地保护和管理的新问题是什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加以克服?

  解题关键:世界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不仅是所在国的国宝,也是全世界的财富,不仅属于当代人,也属于子孙后代。我们在利用这些遗产时,必须考虑如何把它完好地传承给后代。而文化遗产又是不可再生的,一旦遭到破坏,其价值也就随之丧失。因此,保护是第一位的。

  思路引领:一旦颠倒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关系,将开发利用放到第一位,就必然导致对遗产的严重破坏。

  答案提示:在商业化时代,某些遗产地的管理者把珍贵的文化遗产单纯看作是一项旅游资源进行无节制的开发,以追求眼前的最大经济效益,从而导致对遗产的破坏。具体表现多种多样,如在遗产地乱建宾馆、索道、电梯和不协调的假古墓,无限制地吸纳游客,超过遗产的承载量,造成环境的污染、生态的失衡,等等。克服的办法是:加强世界遗产的保护宣传,提高全社会对遗产资源的保护意识;严格遵守国际和国家有关世界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禁止违背法律、法规的开发建设;强化行业执法监督和管理职能,建立并完善世界遗产保护和管理机制;发挥世界遗产地的综合功能,努力搞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各世界遗产地之间的学习交流,互通信息,强化合作,共谋促进中国世界遗产地的整体发展和保护工作的新途径。

高中电子书:人教版历史选修6教师用书第一单元第2课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2.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保护原则。

  难点

  如何理解和把握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的保护原则。

  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课教材用三个子目,讲述了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保护原则和当今所面临的艰巨保护任务,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新的文明理念,确立自觉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识,并落实到实际行动之中。讲授1课时。

  本课引言,由世界上许多历史名城的老城区登录《世界遗产名录》说起,联系到我国北京城无法整体申报世界遗产的问题。北京有着三千多年的建城历史和八百多年的都城历史,在都城的规划设计上堪称为杰出的典范,其宏伟的城墙、高大的门楼、巍峨的宫阙、笔直的大街、幽深的四合院,无不令世人叹为观止。上世纪初,瑞典美术史家喜仁龙在他的专著《北京的城墙和城门》一书中,就赞叹北京的城墙说:“纵观北京城内规模巨大的建筑,无一比得上内城城墙那样雄伟壮观。初看起来,它们也许不像宫殿、寺庙和店铺、牌楼那样赏心悦目。当您渐渐熟悉这座大城市以后,就会觉得这些城墙是最动人心魄的古迹──幅员广阔、沉稳雄勃,有一种高屋建瓴、睥睨四邻的气派,……缓慢的节奏在接近城门时突然加快,并在城门外达到顶峰;但见双重城楼昂然耸立于绵延的垛墙之上。其中较大的城楼像一座筑于高大城台上的殿阁。城堡般巨大的角楼,成为全部城墙建筑系列的巍峨壮观的顶点。”讲课时,教师可将这段文字和引言中梁思成那段话用投影仪、计算机或幻灯机投放到屏幕上,再提问学生:为什么现在的北京不能整个城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从而引申出世界遗产的登录条件和保护原则──真实性和完整性,然后进入课文的学习。

  第一个子目“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课文以《世界遗产公约》对文化遗产定义中强调的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为主题,围绕这个主题,从帮助人们认识历史文化、增进各国互相了解和学习、推动学术研究发展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1)世界文化遗产是人们认识历史文化的无比珍贵的教科书。

  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内容,这就为人们提供了认识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源。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到长城、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莫高窟,到明清故宫和皇陵等一系列世界遗产,为我们认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提供了最直观、生动的历史见证。例如,目前世界上发现直立人化石、用火遗迹和原始文化遗存最丰富的古人类文化遗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既为人类进化理论提供了有力实证,也为研究和了解我们先人的早期历史提供了可靠资料。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最大的一个帝王陵园秦始皇陵及其兵马俑坑,其巨大的规模、丰富的陪葬物,都位列历代帝王陵寝之首,为人们研究和认识秦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作为世界最伟大的建筑奇迹之一的长城,见证着中国历史的风风雨雨,成为人们探索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的重要资料。青城山和都江堰中的青城山,是我国本土宗教道教的发祥地之一,东汉的张道陵曾在这里结茅著书,创立最早的道团五斗米教,后来此地逐渐发展为中国道教十大洞天的第五洞天,留下了十多处宫观建筑群和众多道教遗迹和文物经典,为人们研究道教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而都江堰则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率众修建的,至今仍在发挥着巨大作用的水利工程,成为我国古代水利建设高超水平的历史见证。曲阜的孔庙、孔府、孔林,则以庞大的建筑群和众多的碑刻文物,向人们展现了儒家思想形成、发展乃至被定于一尊,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产生深刻影响的历史进程,并以其保存的大量古代文书档案和碑刻为人们提供了研究儒学的丰富资料。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和敦煌莫高窟,其丰富、生动的雕刻,壁画和题记、碑刻,可让人们了解和认识佛教传入及其中国化的发展过程,也为人们研究古代美术、书法、音乐、服饰、医药、建筑和中外交通提供了实物资料。北京故宫和明清皇陵突显皇权的规划设计,可以让人看到封建专制的高度强化;而故宫博物院近百万件珍贵文物和大量图书、档案,更是研究古代文化的宝藏。苏州古典园林和颐和园,让人们看到民间和皇家两种园林的不同风格。平遥古城和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又可让人窥见明清晋商和徽商昔日的风采。高句丽王城和王陵、布达拉宫和大昭寺、丽江古城和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等,又为我们研究和认识我国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以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提供了最可靠的实物资料。例如高句丽王城和王陵就展示了我国东北古老的少数民族高句丽兴衰的历史,布达拉宫和大昭寺、罗布林卡以其独具特色的雄伟建筑和丰富的文物典籍,为人们展现了一部藏族历史的画卷,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铁证。丽江古城不仅以高原水乡的特有景色著称,更以文化底蕴深厚的纳西古乐和东巴文化而闻名遐迩,成为研究纳西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源,承德避暑山庄曾是清朝的第二个政治中心,清朝皇帝每年都有大量时间在此处理军政要事,接见边疆少数民族政教首领和外国使节,见证了清朝的鼎盛和衰落,见证了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最后形成,也亲历了中国近代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是“中国18世纪后由盛到衰的历史缩影”,以致有“一部山庄半部清史”的说法,因此它也就成为清朝兴衰历史及其文化的实证材料。这样,通过众多的世界文化遗产,人们不仅可以加深对中国历史的认识,而且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提高人文素养,弘扬民族精神,培养爱国主义的情怀。

  (2)世界文化遗产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进行交流、促进了解、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宝贵资源。

  世界上的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由于自然环境和历史背景的差异,他们的历史发展道路各不相同,文化也是各具特色,从而构成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文化只有发展阶段的不同,发展快慢的不同,而没有优劣之分。在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的今天,我们尤其应该重视保存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以保持人类社会文化生态的平衡和发展的活力。因此,世界各国既要互相尊重,和平共处,又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这就要求人们了解各国的历史文化。世界文化遗产正好为人们提供了互相交流、彼此了解的桥梁,提供了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教材。比如,从埃及的孟斐斯和吉萨到代赫尔的墓地金字塔、阿布辛拜勒至菲莱的努比亚遗址,人们可以了解古埃及文明;从伊拉克的哈特拉、亚述古城,可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从印度的阿旃陀石窟、桑吉佛教古迹、泰姬陵,可以了解古印度文明;从希腊的雅典卫城、奥林匹亚遗址,可以了解古希腊文明;从意大利的罗马历史中心、庞贝、埃尔科拉诺、托雷安农济亚考古地区,可以了解古罗马文明;从墨西哥的墨西哥历史中心及霍奇米尔科区、特奥蒂瓦坎古城、奇琴伊察古城、秘鲁的库斯科城、马丘比丘历史圣地,可以了解古玛雅文明。至于反映中世纪和近代各国历史文化的世界文化遗产,数量就更多了。如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历史中心和梵蒂冈城,就反映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文化。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不同民族或国家之间由于宗教信仰的不同,有时会产生误解甚至对立。国外一些反华势力为了孤立、打击和肢解我国,更是对我国的宗教和民族政策进行歪曲和攻击,使一些不明真相的人对我们产生误解。而我国对民族地区的一些宗教建筑的保护,则以雄辩的事实给予了有力的回击。例如拉萨布达拉宫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之后,有位印度专家前来考察之后,就激动地说:“来西藏之前,我带了满脑子的疑问。来这考察之后,我的疑问全没有了。”就是一个突出的事例。

  (3)世界文化遗产是进行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源。

  世界文化遗产包含丰富的文化内容,涉及到历史、文化、民俗、宗教和民族等许多方面,从而为人们进行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源。例如研究人类的进化和早期原始人类的生活,缺乏文字资料,就必须依靠考古资料。而分布在我国和印度尼西亚、埃塞俄比亚、摩洛哥、南非、肯尼亚、坦桑尼亚、澳大利亚等国的八项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古人类遗址,出土了许多早期原始人类的化石、食用动物的遗骨和旧石器等,正好为人们提供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又如古代埃及和巴比伦的历史,从前人们所知不多,19世纪人们发现并释读了古埃及和古巴比伦文字以后,就把这个领域的研究工作大大向前推进了。古玛雅文字至今尚未全部释读,研究玛雅文明的历史,更是有赖于美洲各国保存的玛雅遗迹和文物。再如研究宗教,尼泊尔的佛祖诞生地兰毗尼、加德满都谷地,印度的阿旃陀石窟、埃洛拉石窟群,孟加拉国的巴格哈特古清真寺之城、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寺庙群,柬埔寨的吴哥古迹、耶路撒冷的耶路撒冷古城及其城墙、英国的坎特伯雷大教堂、德国的科隆大教堂、法国的亚眠大教堂、意大利的阿奎拉古迹区及长方形天主教堂以及我国的一些宗教建筑类的世界文化遗产,都为宗教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特别是1900年我国莫高窟藏经洞大量文书的发现,成为研究中古时期我国西域乃至全国的历史、民族、宗教、文学艺术的重要资料,更在国际上掀起一股敦煌研究热,形成一门新兴的“敦煌学”。

  本目内容,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在教学中,建议教师从网上下载或从有关世界遗产的画册中复制有关的图片,用计算机、投影仪或幻灯机打到屏幕上,指导学生观看,并阅读课文,然后展开讨论,教师再加以补充和归纳,以加深对世界文化遗产价值的理解,领悟其“突出的普遍价值”。

  第二目“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教材讲述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必要性和基本原则,《世界遗产公约》有关保护文化遗产的规定。

  教材首先从两个方面论述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必要性。第一,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其突出的普遍价值不仅属于其所在的主权国家,也属于其他国家,既属于当代人,也属于未来的人类,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我们在利用这些遗产时,就要考虑到如何把它完好地传承给下一代的问题。第二,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的价值是依附于遗产本身而存在的,遗产一旦遭到破坏,其价值也就随之丧失。任何重建、仿造或者复制的东西,都不具备其原有的突出普遍价值。因此,在利用与保护之间,保护永远应该摆在第一位,在保护的前提下加以利用。这样,才能保证其价值不致丧失,我们也才能继续加以开发利用,并使之传承给后代。

  接着,教材讲述了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即真实性与完整性原则。为了有效地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遗产委员会制定的《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将真实性与完整性列为登录《世界遗产名录》的基本条件和保护原则。《操作指南》第一部分“世界遗产名录的设立”第三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的文化遗产的标准”规定,根据《世界遗产公约》所定义的纪念碑、建筑群或遗址,“在被提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世界遗产)委员会将在认定其符合以下一条或多条标准(即确认世界文化遗产的六条标准)并检验其真实性后,根据《公约》承认其具有突出普遍价值”。在第四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的自然遗产的标准”又规定,根据《世界遗产公约》所定义的自然遗产在被提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将被认为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符合《公约》宗旨,但必须符合以下一条或多条标准,并满足以下提出的完整性条件(即确认世界自然遗产的四条标准)”。第七项“提名的格式和内容”,还规定凡是申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项目,都必须将“真实性/完整性”作为列入理由,写入提名表格之中。《操作指南》第二部分《监督和定期报告制度》,规定每个缔约国应每六年一次,通过世界遗产中心向世界遗产委员会提交关于《世界遗产公约》执行情况的定期报告,包括位于其领土内的世界遗产的保护状况,其中的一项内容就是“真实性/完整性说明”。因此,可以说真实性和完整性是《世界遗产公约》的核心。真实性和完整性既是衡量遗产价值的标尺,也是保护遗产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关于真实性的含义,1994年在日本奈良召开的关于世界遗产真实性的国际会议通过一个《奈良宣言》,对此作过详细的解释。《奈良宣言》第13款指出,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指的是遗产产生时及随后形成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意义和信息来源,包括形式与设计、材料与实施、利用与影响,传统与技术、位置与环境、精神与感受。根据这条规定,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指的是必须保持遗产形成时和后来历史形成的特征,即历史的原貌。如南京的明孝陵,建国以后陆续修建一些水泥路面,空中架设了许多电线、电缆,还建了一些新建筑,已改变了历史的原貌。在申遗之前,南京市有关部门为了恢复历史的原貌,便挖掉水泥路面,将电线、电缆埋入地下,将新建筑全部拆除。洛阳龙门石窟,在上世纪60年代以来,在石窟保护区内相继修建了大量新的建筑物和公路、铁路、桥梁、隧道,破坏了石窟的原始地理风貌,与石窟景观不相协调。在申遗之前,洛阳有关部门只得耗资1.5亿元人民币,将129座非遗产建筑拆除。完整性一词,是表示尚未被人扰动过的原始状态。它最早主要是用于评价自然遗产,涵盖同遗产密切相关的周围空间,完整地保护和体现该项遗产形成的自然环境。后来,完整性原则应用到文化遗产上,就包含了两层涵义,一是指范围上的完整性,建筑、城镇、工程或者考古遗址等要尽可能的保护其组织成分与结构及其周围环境的完整,这是有形的。二是指文化概念上的完整性,要尽可能的保持遗产地理位置上互相连接的相关部分,完整地体现其文化价值,这是无形的。比如长城,作为一项世界文化遗产,其完整性不仅体现在各个朝代在各地修建的城墙、烽燧、关隘,还体现在这些实物之上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包括长城本身的建筑布局、造型、雕饰、绘画、碑刻,以及与长城有关的诗词、歌赋、戏曲说唱、民间传说,等等。又如泰山,作为一项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其文化价值体现在佛教、道教、封禅以及世代吟诵的诗词歌赋等的互相结合、融为一体上,除佛教的寺庙,道教的宫观和景物外,众多的碑碣、摩崖石刻、登山路线的变换、封禅祭祀过程中酝酿、登天和到达仙境等三个阶段的递升,以及“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等千古绝唱,都凸显了这项文化遗产概念上的完整性。可以看出,对遗产的保护而言,真实性是更为基础的东西,而完整性是对真实性的强化。其核心则是强调排除人为因素的影响,反对对遗产本身及其周围环境的任何改动,反对增加新的不协调的建筑,反对滥加假古董,甚至反对不必要的“修复”,以保持其原貌。

  此目最后讲述《世界遗产公约》有关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规定。为了督促各缔约国按照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原则,对世界遗产进行有效的保护,《世界遗产公约》第29条规定:“本公约缔约国在按照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大会确定的日期和方式向该组织大会递交的报告中,应提供有关它们为实行本公约所通过的法律和行政规定和采取的其他行动的情况,并讲述在这方面获得的经验。”后来在《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中,更具体规定缔约国需每六年提供一次报告,世界遗产委员会将分区域审查这些报告,并将审查结果通知有关国家,请它们给予说明和纠正。《世界遗产公约》第11条还规定,“委员会应在必要时制定、更新和出版一份《处于危险的世界遗产名录》”。《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又进一步规定,当文化遗产遇到以下两种情况中的一种时,就可将它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1.确知危险──遗产面临特殊的且证明正在临近的危险;2.潜在危险──遗产面临有害于其固有特征的危险。截至2004年7月,已有19项世界文化遗产被列入濒危遗产的清单之中。并规定:当遗产已恶化到失去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所具有的特征,或者当一处世界遗产景点的固有质量在提名时已受到人类行为的威胁时,有关国家本应采取的必要矫正措施未在建议的时间内实施时,则将该项遗产从《世界遗产名录》中删除。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和被从《世界遗产名录》中删除,是有损遗产主权国名誉的事,主权国的遗产一旦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一般都会采取积极的措施对遗产进行抢救,争取尽快从濒危名录中删除,而不致被从《世界遗产名录》中除名。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这些措施,对各缔约国保护所在地的遗产,是个有力的推动和促进。

  教学时,建议教师先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答为什么要对世界文化遗产进行大力保护,然后着重讲述真实性和完整性这两个保护原则的深刻内涵。所谓真实性,是指遗产产生时以及后来形成的特征,即保存遗产的原貌,反对在遗产地增添新的非遗产建筑(包括宾馆、饭店、水泥路面)和改变景观面貌的设施(如铺设水泥路面、架设索道、修建公路、在空中拉电线、电缆等)。这点只要列举一些具体事例加以说明,学生不难理解。对完整性的内涵,学生较难掌握。可让学生先阅读有关的课文和“学思之窗”栏目有关长城的完整性的小字,并让他们以我国的一项世界文化遗产为例来说明文化概念上的完整性,展开讨论,真正弄清完整性所包含的两层涵义,即有形的范围上的完整性和无形的文化概念上的完整性。最后,在讲述《世界遗产公约》为保护遗产所作的几项规定时,要着重讲出执行这些规定何以能起到有效保护遗产的作用。

  最后一目“艰巨的保护任务”,讲述申遗热的兴起、保护遗产的艰巨任务和我们的责任。

  《世界遗产公约》的制定,对文化遗产保护所起的推动作用。它为世界遗产的认定和保护制定了一个标准,确立了文化与自然协调一致的思想,也为遗产的保护奠定了国际法基础,这就促进各缔约国重视审视自己的文化遗产和自然环境。同时,《世界遗产公约》又将世界遗产确定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规定各缔约国负有共同保护遗产的任务,各缔约国不仅有责任保护自己领土的世界遗产,同时也有义务援助其他国家进行遗产的保护工作。这样,各缔约国不仅加大对本土遗产的保护力度,同时也积极援助其他国家抢救濒危的遗产。塞尔维亚和黑山的科托尔历史自然与文化保护区、克罗地亚的杜布罗夫尼克古城、波兰的维利奇卡盐矿、柬埔寨的吴哥遗迹群、阿曼的拜赫莱要塞、乌干达的鲁文佐里山国家公园都曾列入濒危遗产清单,后经国际社会的支援得到修复,而从濒危清单中删除。因此说,《世界遗产公约》的制定,是人类文明进步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此外,还应看到,某项文化遗产一旦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即刻闻名世界,身价百倍,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从而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如承德避暑山庄和周围庙宇,1994年申遗成功后,第二年游人就增加了1/10,山西平遥古城1997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第二年门票收入就从原先的18万元跃升至500万元,当年旅游综合收入更高达4800万元。许多国家申报世界遗产的热情于是空前高涨,每年都有大量申报资料送到世界遗产中心。为了保证登录《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质量,也为了使遗产的保护工作真正地落到实处,世界遗产委员会不得不做些限制,于2001年规定,每年只受理30个申报项目,每个缔约国每年只能申报一项。2004年7月改为每年受理45个申报项目,每个缔约国每年只能申报两项,但其中至少要有一项自然遗产,就文化遗产而言,申报的数量仍保持每个缔约国每年申报一项的数额不变。

  申遗热的高涨,这自然是大好事。但文化遗产的保护形势仍然不容乐观。频繁发生的自然灾难,继续威胁着世界文化遗产。1984年贝宁的一场龙卷风,给阿波美王宫造成巨大破坏。2000年阿塞拜疆发生地震,使巴库城墙及希梵尔王宫和少女塔受到损坏。2003年,伊朗的巴姆文化景观也因地震受到破坏。另外,马里的廷巴克图受到沙漠化的影响,秘鲁的昌昌考古区受到空气和雨水的侵蚀,都处于濒危的险境。城市化和基本建设,也严重地威胁着世界文化遗产。印度曾在亨比古建筑群的保护范围内修建道路和两座悬桥,将一座重要的古建筑拆除和重建,使遗产的完整性受到破坏。巴基斯坦1999年拓宽拉合尔古堡和夏利玛尔公园南侧的马路,使公园的古蓄水池受到损坏,公园的围墙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埃及阿布米奈的基督教遗址所在的城市,由于发展农业,导致水位的急剧上升,加上城市内原有的古蓄水池被破坏,使得土壤中水分增长,破坏地基的稳定性,使许多古建筑面临倾废的危险。德国曾在科隆大教堂的保护范围内,修建与宗教风格不协调的高层现代建筑,也导致大教堂被列入濒危名单。武装冲突更使文化遗产遭到惨重的破坏。阿富汗的巴米扬山谷就是一个突出事例。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不仅使伊拉克国家博物馆惨遭洗劫,而且使亚述古城也遭到炮火的严重摧残。柬埔寨的吴哥古迹群,也因长期遭到外国侵略和内部的战争,而破坏严重。阿尔巴尼亚1997年发生武装动乱,国家博物馆的展柜被劫匪打开,一些文物被劫走,世界遗产布特林特的保护状况也极为恶劣。

  在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也面临种种困难。有些地方,在争得世界遗产的荣誉之后,并没有把保护放在第一位,而是把它看作一种纯粹的旅游资源,把开发利用放到了第一位,以争取眼前利益的最大化,使文化遗产和周围的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由于游客数量的激增,丽江地区生命之源的玉龙雪山出现了雪线上移的现象,敦煌莫高窟的有些壁画和彩塑也因游客过多和滞留时间过长,引起洞窟内气候环境的变化,导致色彩的慢性销蚀,遭到难以弥补的损失。在泰山,修建了三条索道和一条公路,还有大量的宾馆、饭店、娱乐城、电影院等非遗产的商业建筑,使自然景观变得面目全非。在黄山不仅修建三条索道,造成地形、生态破坏和视觉污染,还在山顶修建星级宾馆、饭店、商店,在山腰溪谷间修建水库、蓄水池,破坏当地的水系、生态和花岗岩体。在曲阜孔庙、孔府、孔林,旅游公司竟然用水龙头冲洗文物古迹。在武当山古建筑中,其重要建筑遇真宫主殿甚至于2003年1月19日被大火焚毁,化为灰烬。这种种状况,引起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无限忧虑。遇真宫大殿失火后,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一位文化专员曾“建议中国暂停申报世界遗产”。一位国际专家在对我国某项遗产进行监测考察时,也曾谆谆告诫说:“这是你们的一只金鸡,你们可不要杀了它来取蛋啊!”

  教材最后着重指出,保护世界遗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的战略措施,关系到人类的命运问题,决不可等闲视之。我们必须切实地肩负起这个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更新观念,提高国民素质,严格遵循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把保护放到第一位,利用放在第二位,在充分保护的前提下进行适度的开发利用,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保护工作,以促使人和自然、文化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教学时,建议教师用“喜”与“忧”两个字作为基本线索进行讲述,“喜”指的是世界遗产的影响力和申遗热潮的高涨,“忧”指的是世界遗产遭到的破坏。可结合本省区的世界文化遗产或准备申遗的项目(可从后面参考资料或报纸、网站上查找)进行讲解,以便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达到增强保护意识、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目的。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之一。教师应适当补充材料,并展示一些典型图片,围绕文化遗产对于人们认识历史文化、不同民族和国家展开交流和学习以及开展学术研究所起的作用,说明其所具有的“突出普遍价值”。其中,讲到高句丽王城和王陵及贵族墓葬群、布达拉宫、丽江古城、盛京三陵、清东陵、清西陵、承德避暑山庄和周围庙宇等,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我国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历程的最可靠的实物资料时,可以提问学生:这些文化遗产是我国的哪个少数民族创造的,它们在现今的哪个省市自治区?以便加深认识和理解。讲到文化遗产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进行交流、互相学习的宝贵资源时,应指导学生阅读“历史纵横”中印度专家考察布达拉宫之后的感言,这是一个极为生动深刻的例证。讲到文化遗产是进行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源时,除课文所提到的古埃及、古巴比伦文字的解读和敦煌文书的发现的学术价值之外,最好再举出有关玛雅文明的文化遗产作为例证,因为古玛雅文字至今尚未全部释读,研究玛雅文明主要还得依靠地上和地下发现的文物古迹。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又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先从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不仅属于当代人,还应传承给后代,而文化遗产又不可再生,遭到破坏也就失去其价值,故应将保护放到第一位,再引出真实性与完整性的保护原则。相对于完整性而言,真实性比较容易理解和把握,其内涵的关键是保持历史的原貌,也即保持该项遗产形成时和此后所形成的特征,不要附加当代人添设的东西。教师可举洛阳龙门石窟和南京明孝陵申遗之前清理拆除当代所铺设的水泥路面、架在空中的电线、电缆、新建的宾馆、饭店等建筑物为例加以说明。完整性的涵义有两层,一是范围上的完整性,二是文化概念上的完整性。前者是有形的物质的,后者是无形的非物质的,是从前者衍生出来的。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学思之窗”有关长城完整性的叙述文字,并让学生列举我国的另一项文化遗产说明文化概念上的完整性,展开讨论,以加深认识。尔后再讲述《世界遗产公约》有关保护文化遗产的规定,使学生树立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艰巨的保护任务”,教师可用“喜”与“忧”来概括《世界遗产公约》制定以来文化遗产的保护形势。喜的是各国普遍加强了保护遗产的力度,并积极参与濒危遗产的抢救工作,申遗热潮空前高涨。忧的是文化遗产的保护形势仍然不容乐观。教材展示了“巴米扬西大佛”和“敦煌莫高窟”两幅图片,教师可利用这两幅图片作为线索,并适当补充材料,说明自然灾害的持续不断,国际形势动荡不安,局部战争频繁发生,国内遗产景区的过度开发,对遗产所造成的破坏,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保护世界遗产的紧迫性,激发他们保护世界遗产的历史使命感。

  2.教学案例

  案例一学习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时,可先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提问:(一)什么叫真实性?(二)什么叫完整性?然后结合“学思之窗”所提的问题,让学生列举具体事例说明文化概念上的完整,并展开讨论。如果学生一时举不出具体事例,教师可适当给予提示:“十三陵申遗时缺了一个陵行不行?”“曲阜孔庙、孔府、孔林申遗时只申报孔庙和孔府,去掉孔林行不行?”“泰山申遗时只申报与佛、道有关的古迹遗址,不包括封禅的线路与文物遗迹行不行?”最后再提问:为什么要把真实性和完整性作为登录《世界遗产公约》的基本条件和保护原则?

  案例二讲述我国遗产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时,可以提问学生:(一)黄山申遗成功后,修了三条索道,并在坡度很大的山腰溪谷间修建水库和蓄水池,开崖凿壁,垒坝蓄水,这种做法对不对,为什么?(二)泰山的地方官曾提出“把风景的泰山,改造成经济的泰山”、把“岱顶建成热闹非凡的天上城市”的口号,并修建了三条索道和一条公路,修建了大批宾馆、饭店、娱乐城、电影院,使非遗产的商业建筑远远超过了遗产建筑,这种做法对不对,为什么?(三)洛阳龙门石窟申遗之前曾在宾阳中洞、惠简洞、万佛洞中重塑早已遗失、毁坏的本尊佛像,在联合国专家前来评审前才匆忙撤出,这种做法对不对,为什么?(四)颐和园万寿山智慧海的“无梁殿”外壁上的千尊琉璃小佛像,因遭英法联军的破坏而残缺不全,至今仍然保存原貌而未加修复,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在学生回答之后,再让他们朗读“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一目课文中的一段文字:“就是要反对对遗产本身及其周围环境作任何的改动,反对增加新的不协调的建筑,反对滥加假古董,甚至反对不必要的‘修复’。”

  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1.你能以我国的一项世界文化遗产为例,说明其文化概念上的完整性吗?

  解题关键:有形遗产所产生的无形的文化价值。

  思路引领:这种无形的文化价值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提示:见教材分析与建议。

  2.请谈谈你对这个事件(雪铁龙汽车开上老龙头的广告片在法国某电视台播出,引起法国观众的怒斥)的感想和看法。

  解题关键:汽车开上老龙头对长城的破坏。

  思路引领:中法两国国民素质与遗产保护意识的巨大差距。

  答案提示:自由发挥。

  【本课测评】

  1.世界文化遗产的突出的普遍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解题关键:世界文化遗产的突出的普遍价值是什么?

  思路引领:世界文化遗产的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提示:参看“教学设计与建议”。

  2.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是什么?

  解题关键: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思路引领:如何保证世界文化遗产完好地传承给后代?

  答案提示:真实性和完整性。

  第一单元资料与注释

  1.原始资料

  《世界遗产公约》的制定宗旨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大会于1972年10月17日至11月21日在巴黎举行第17届会议,注意到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越来越受到破坏的威胁,一方面因年久腐变所致,同时变化中的社会和经济条件使情况恶化,造成更加难以对付的损害或破坏现象;

  考虑到任何文化或自然遗产的破坏或丢失都有使全世界遗产枯竭的有害影响;

  考虑到国家一级保护这类遗产的工作往往不很完善,原因在于这项工作需要大量手段而列为保护对象的财产的所在国却不具备充足的经济、科学和技术力量;

  回顾本组织《组织法》规定,本组织将通过保存和维护世界遗产和建议有关国家订立必要的国际公约来维护、增进和传播知识;

  考虑到现有关于文化和自然财产的国际公约、建议和决议表明,保护不论属于哪国人民的这类罕见且无法替代的财产,对全世界人民都很重要;

  考虑到部分文化或自然遗产具有突出的重要性,因而需作为全人类世界遗产的一部分加以保护;

  考虑到鉴于威胁这类遗产的新危险的规模和严重性,整个国际社会有责任通过提供集体性援助来参与保护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这种援助尽管不能代替有关国家采取的行动,但将成为它的有效补充;

  考虑到为此有必要通过采用公约形式的新规定,以便为集体保护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建立一个根据现代科学方法制定的永久性的有效制度。

  ──《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前言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国家保护和国际保护

  第四条本公约缔约国均承认,保证第一条和第二条中提及的、本国领土内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的确定、保护、保存、展出和遗传后代,主要是有关国家的责任。该国将为此目的竭尽全力,最大限度地利用本国资源,必要时利用所能获得的国际援助和合作,特别是财政、艺术、科学及技术方面的援助和合作。

  第五条为保证、保护、保存和展出本国领土内的文化和自然遗产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本公约各缔约国应视本国具体情况尽力做到以下几点:

  1.通过一项旨在使文化和自然遗产在社会生活中起一定作用并把遗产保护工作纳入全面规划计划的总政策;

  2.如本国内尚未建立负责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保存和展出的机构,则建立一个或几个此类机构,配备适当的工作人员和为履行其职能所需的手段;

  3.发展科学和技术研究,并制定出能够抵抗威胁本国文化或自然遗产的危险的实际方法;

  4.采取为确定、保护、保存、展出和恢复这类遗产所需的适当的法律、科学、技术、行政和财政措施;

  5.促进建立或发展有关保护、保存和展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国家或地区培训中心,并鼓励这方面的科学研究。

  第六条

  1.本公约缔约国,在充分尊重第一条和第二条中提及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所在国的主权,并不使国家立法规定的财产权受到损害的同时,承认这类遗产是世界遗产的一部分,因此,整个国际社会有责任合作予以保护。

  2.缔约国根据本公约的规定,应有关国家的要求,帮助该国确定、保护、保存和展出第十一条第2和第4款中提及的文化和自然遗产。

  3.本公约各缔约国,不得故意采取任何可能直接或间接损害本公约其他缔约国领土内的第一条和第二条中提及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措施。

  第七条在本公约中,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国际保护应被理解为建立一个旨在支持本公约缔约国保存和确定这类遗产的努力的国际合作和援助系统。

  ──《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

  第四、五、六、七条

  将文化遗产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的标准

  81.当委员会发现如《公约》第1条和第2条定义的世界遗产的状况满足以下两种情况中的至少一个标准时,可将其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

  82.就文化遗产而言:

  Ⅰ.确知危险──遗产面临特殊的且证明正在临近的危险,如:

  a.材料受到严重毁坏;

  b.结构或装饰特点受到严重毁坏;

  c.建筑或城市规划的一致性受到严重破坏;

  d.城市或乡村空间,或自然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e.史实性受到严重损失;

  f.文化重要性受到严重损失。

  Ⅱ.潜在危险──遗产面临有害于其固有特征的威胁,如:

  a.遗产的修复或法律地位削减了其受保护的程度;

  b.缺少维护性政策;

  c.区域规划项目带来的威胁性结果;

  d.城镇规划带来的威胁性结果;

  e.武装冲突的爆发或威胁;

  f.地质、气候或其他环境因素的逐渐改变。

  ──《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

  第八十一、八十二条

  世界遗产的徽志、名称、标志及其使用

  127.委员会在其第二届会议上采纳了由米盖尔·奥利夫先生设计的徽志。该徽志标志着文化与自然遗产间的相互依赖:中间的方形是人造物,圆形象征自然,两者密切相联。徽志呈圆形,如同世界,同时又象征保护。委员会决定由设计者提议的徽志(见附2)可根据用途、技术要求和艺术考虑以任何颜色或大小使用。徽志应一直与“WorldHeritage.PatrimoineMondial”连用。“PatrimonioMundial”法文,“世界遗产”。所占位置可翻译成徽志使用国的通用语言。

  ──《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第一百二十七条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

  在本公约中,

  1.“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在本公约中,只考虑符合现有的国际人权文件,各群体、团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按上述第1款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

  (a)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b)表演艺术;

  (c)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d)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e)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第二条

  世界遗产的监督和定期报告制度

  A.监督制度

  68.本监督制度,是指由世界遗产中心、教科文组织的其他部门以及其他顾问机构向主席团及委员会就那些处于受到威胁的遗产的状况进行报告的制度。为此,各缔约国将通过世界遗产中心向委员会就有关遗产的保护状况发生不寻常变化以及修复工作有可能对遗产保护状况产生的影响的具体报告。如同在第48至56条中所列示的那样,在考虑从世界遗产名录上删除某个遗产时所采用的工作程序中,也是用此项报告制度。同样,如第86至93条所列示的那样,在考虑某个遗产是否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中和对已列入该名录的遗产的管理,也是用此监督报告制度。

  B.定期报告

  69.第11届《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大会和第29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审议了《世界遗产公约》第29条提及的定期报告事宜。大会通过以下决议:

  请《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缔约国遵照《公约》第29条的规定,通过世界遗产委员会秘书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报告其在执行《公约》时所采纳的立法和行政规定以及采取的其他行动,包括对其领土内的世界遗产财产进行的保护活动;

  以及要求世界遗产委员会确定就《世界遗产公约》的执行情况、世界遗产的保护情况所进行的定期报告的周期、形式、性质和范围做出具体规定,并根据国家主权原则对报告进行审查和反馈。

  70.委员会在1998年12月举行的第22届会议上决定了定期报告的周期、报告的处理和审查以及定期报告的形式。

  ……

  73.请缔约国每六年一次,通过世界遗产中心向世界遗产委员会提交关于《世界遗产公约》执行情况的定期报告,其中包括位于其领土内的世界遗产的保护状况。就此目的,缔约国可以要求秘书处或顾问机构提供专家建议。秘书处亦可根据与缔约国的协议提供专家建议。

  ──《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第68~73条

  将遗产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中的规则

  86.在考虑将一个遗产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时,(世界遗产)委员会应尽可能与缔约国协商制定并采纳改善性措施的方案。

  87.为制定上一段所述的方案,委员会应尽可能与缔约国合作,要求秘书处确定财产的当前状况,遗产受到的威胁和采取改善性措施的可行性。委员会可进一步决定是否派由来自IUCN,ICOMOS,ICCROM或其他组织的专家组成的小组前往对遗产进行考察,评估威胁的性质和程度并就采取何种措施提出建议。

  88.秘书处将得到的信息与缔约国和咨询组织的意见一起提交委员会。

  89.委员会应对得到的信息进行审查,并就将遗产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事宜做出决定。任何决定都应按多数原则做出,即由三分之二的出席并参加投票的委员会成员做出。委员会将就采取的改善性措施方案做出规定。该方案将反馈给有关国家,促其立即实施。

  90.委员会应按照《公约》第11.4条将委员会决定通知有关国家,并立即发布决定通告。

  91.委员会应从世界遗产基金中拨出数目可观的专款,用于资助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财产所提供必要援助。

  92.委员会应定期检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中的遗产的情况。如委员会认为必要,该检查应包括检查程序和派出专家小组。

  93.以这些定期检查为基础,委员会应与有关国家协商决定是否:

  Ⅰ.需要采取其他保护遗产的措施;

  Ⅱ.在遗产不再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将其从《濒危世界遗产名录》中删除;

  Ⅲ.在遗产已经损坏到决定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的特征已消失殆尽时,按照上述第46段至第56段将其从《濒危世界遗产名录》和《世界遗产名录》中删除。

  ──《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第86~93条

  遗产被从《世界遗产名录》中除名的条件

  46.(世界遗产)委员会在以下情况下用以下程序将遗产从《世界遗产名录》中删除:

  a.当遗产已恶化到失去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所具有的特征时;

  b.当一处世界遗产景点的固有质量在提名时已受到人类行为的威胁,而有关国家本应采取的必要矫正措施,未在建议的时间内实施时。

  ──《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第46条

  2.课文注释

  《世界遗产公约》

  针对世界遗产面临的威胁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遭受的破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1945年成立以来开展了一系列努力,例如发起制订了关于战争时期保护工作的《军事冲突时期文化遗产保护公约》,即1954年《海牙公约》。1972年11月16日,在巴黎召开的第十七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正式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简称《世界遗产公约》。这是一个全球性保护世界遗产的权威法律文件,被称为国际三大公约之一。《公约》主要包含了六部分内容:1.确立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定义和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条件;2.指出缔约国在确立、保护、保存世界遗产中的责任和作用;3.阐述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功能;4.关于世界遗产基金的使用和管理;5.世界遗产的国际援助;6.世界遗产教育。

  世界遗产委员会和世界遗产中心

  为了保证《世界遗产公约》的实施,1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按照《公约》的规定成立了世界遗产委员会。这是一个各国政府间的国际合作机构,由缔约国大会选举21个国家的代表组成,每年举行一次会议。世界遗产委员会内由7名成员构成主席团,主席团每年举行两次会议。

  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1.审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名单;2.监测各国世界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工作;3.确定受到严重威胁的世界遗产项目,把它们列入《濒危世界遗产清单》;4.管理世界遗产基金,对为保护遗产而申请援助的国家实施技术和财力援助。

  与此同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成立了一个常设的执行秘书处,由31个成员组成,称为世界遗产中心,隶属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的总部,负责《公约》实施的日常工作。

  世界遗产委员会和世界遗产中心由三个国际组织担任顾问团工作,它们是国际遗迹和遗址委员会(ICOMOS)、保护和恢复文化遗产国际研究中心(ICCROM)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世界遗产基金

  为了对世界遗产保护提供财政援助,根据《世界遗产公约》规定,世界遗产委员会设立了世界遗产基金。

  基金大部分来自缔约国的会费,还有部分来自一些国家、组织机构或个人的捐赠,联合国其他组织(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捐赠以及募捐、基金会活动收入等。捐款者可提出自己的款项用于援助的计划或项目,但不得附带任何政治条件。基金用于对世界遗产保护工作的专门研究,提供或培训专家、技术人员,提供设备,或在特殊情况下提供无偿补助和贷款。

  几十年来,基金会已经在遗产保护工作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如援助埃及努比亚遗址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搬迁、印度尼西亚婆罗浮屠的抢救、柬埔寨吴哥古迹的整修等。不久前,基金会决定斥资200万美元挽救《濒危世界遗产清单》榜上有名的三处遗产地:厄瓜多尔桑盖国家公园、印度玛纳斯野生动植物保护区和洪都拉斯里奥·普拉塔诺生物圈保护区,就是最近的拯救举措之一。

  《濒危世界遗产清单》

  对处于濒危状态,需要采取重大活动加以保护并给予援助的世界遗产,世界遗产委员会制定了一份《濒危世界遗产清单》,并对它不断增删更新。列入这个《清单》的遗产必须是载于《世界遗产名录》中的项目,其濒危的程度已达到十分必要通过特殊努力和紧急行动,以及国际的援助和合作来加以拯救。首先,要本国濒危遗产地提出援助申请,由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任一成员或世界遗产中心提出,最后由委员会讨论决定。被列入濒危遗产清单,虽然可以获得资金和技术援助,但实际上也是世界遗产委员会对遗产地所在国家保护不力的严厉警告和批评。如果经过一系列努力措施,解除了危险和威胁,可以又从《清单》中去除。

  世界遗产委员会对濒危遗产的评定,都充分考虑遗产地主权国政府的意见,认真听取主权国的陈述和看法,但并不完全取决于它。这是因为,有些国家认为本国的世界遗产被列为濒危遗产,有损自己国家的声誉,往往对此持反对态度,故不能完全以其意见为准。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选标准

  非物质遗产主要奖励两种无形的文化遗产表现形式:

  1.一种定期发生的文化表现形式,如音乐或戏剧表演,宗教仪式或各类节庆仪式;

  2.一个文化空间,定义为一个集中举行流行和传统文化活动的场所,也可定义为一段通常定期举行特定活动的时间。这一时间和自然空间是因空间中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存在而存在的。

  评选的标准主要有两个:

  其一,为具有杰出的文化代表性,对有关群体和文化多样性具有特殊价值;

  其二,为需要保护的紧迫性,特别是因面临社会变革等因素缺乏保护而将消失的文化艺术形式。

  具体的评选标准一共有4条:

  1.参选作品应该具备体现人类的创造天才的优秀作品的特殊价值。

  2.具有特殊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中体现。

  3.在历史、艺术、人种学、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及文学方面有特殊价值的民间传统文化表达。

  4.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规则的5项条件:

  (1)表明其深深扎根于文化传统或有关社区文化历史之中。

  (2)能够作为一种手段对民间的文化特性和有关的文化社区起肯定作用,在智力借鉴和交流方面有重要价值,并促使各民族和各社会集团更加接近,对有关的群体起到文化和社会的现实作用。

  (3)能够很好开发技能,提高技术质量。

  (4)对现代的传统具有唯一见证的价值。

  (5)由于缺乏抢救和保护手段,或加速的演变过程,或城市化趋势、或适应新环境文化的影响而面临消失的危险。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规定,“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每两年宣布一次;一个国家每次一般只被确认一个项目。

  中国的世界遗产预备名单(部分,2003年4月7日)

  云居寺塔及石经(北京房山)

  北京古观象台(北京建国门)

  卢沟桥(北京丰台)

  北海公园(北京西城区)

  安济桥(河北赵县)

  开元寺塔(河北定州)

  独乐寺(天津蓟县)

  云冈石窟(山西大同)

  佛光寺(山西五台县)

  牛河梁遗址(辽宁朝阳市)

  佛宫寺释迦塔(山西应县,即“木塔”)

  丁村民宅(山西襄汾县)

  元上都遗址(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闪电河)

  铜录山古铜矿遗址(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县)

  永乐宫(山西芮县)

  西安碑林西安古城墙汉长安古城遗址(西安)

  汉大明宫遗址(西安)

  殷墟(河南安阳)

  神农架自然保护区丝绸之路(中国)

  杭州西湖良渚遗址(浙江余杭)

  路南石林(云南路南)

  程阳永济桥(广西三江,即风雨桥)

  江南水乡城镇(苏州周庄、同里)

  桂林漓江(广西)

  客家土楼(福建)

  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

  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主要分布在吉林省集安市以及辽宁省桓仁县境内,于2004年7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高句丽是我国一个古老的民族,很早就生活在今东北富尔江、浑河、鸭绿江一带。公元前108年,汉武帝置玄菟郡,在高句丽生活的地区置县。前37年,以今吉林市为中心的夫余族的王子朱蒙,在高句丽生活区的玉女山(在今辽宁桓仁县境内)筑城称王,建立高句丽政权,仍隶属玄菟郡。此后,高句丽几经盛衰,都城也由玉女山城迁至国内城(今吉林集安),再迁至丸都山城(在集安稍北),最后于427年迁至平壤,对中原王朝时服时叛。668年为唐朝所灭。作为一项世界遗产,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包括玉女山山城、国内城、丸都山城、12座王陵、20座贵族墓葬、好大王碑和将军墓1号陪冢。

  丽江古城

  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是由白沙古镇、束河古镇、大研古城三个相对独立的城建单位共同组成的统一体,主体部分是大研古城。古城地处云贵高原,四周无城墙。北高南低,水源由城北象山脚下的玉泉河分成三股入城后,又分成许多支流,穿街绕巷,流布全城。主街傍河,小巷临渠,还有354座大小石桥与河水绿树、曲巷、古屋相依相映,形成高原水乡的特有景色,有桥城之称。古城在明代已具相当规模。现有居民约三万,主要是纳西族。纳西族的民居建筑群,皆随地势高低而就,登高俯视,只见坡顶灰瓦,错落有致,连成一片,被中外建筑家誉为民居博物馆。城中的木氏土司,占地46亩,其建筑群体更是辉煌典雅,有丽江“大观园”之称。古城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尤以纳西古乐和东巴文化最为著名。丽江在古代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之一,唐宋以后是茶马古道的要冲,至今仍在对外文化的友好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清盛京三陵、清东陵、清西陵

  清盛京三陵、东陵、西陵都是清代陵墓。盛京三陵指永陵、福陵和昭陵。永陵在今辽宁新宾永陵镇西北启运山南麓,陵内葬有清太祖努尔哈赤的远祖猛寻帖木儿、曾祖福满、祖父觉昌安、父塔克世等清皇室的祖先。福陵又名东陵,在辽宁沈阳东北11公里的丘陵地上,埋葬清太祖努尔哈赤与皇后叶赫那拉氏。昭陵又称北陵,在沈阳市北部,内关外三陵中最大和最完整的一座,埋葬清太宗皇太极和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入关后的清朝皇帝,则埋葬在关内两大陵区,一处是东陵,在河北遵化县城西北昌瑞山的马兰峪附近,建有帝陵五座、皇后陵四座、妃园寝五座、公主园寝一座,共15座陵寝;另一处是西陵,在河北易县梁各庄西边的永宁山,有四座皇帝陵、三座皇后陵、三座妃园寝、四座王爷、公主、阿哥园寝,共14座陵寝和两座附属建筑(永福寺、行宫)。清东陵、西陵和明显陵于2000年11月以“明清皇陵”之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盛京三陵于2004年7月增补为这项世界遗产的扩展项目。

  承德避暑山庄和周围庙宇

  承德避暑山庄,又称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坐落于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区以北、武烈河西岸一带狭长的谷地上。1994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据说当年康熙皇帝在北巡途中,发现承德这片地方地势良好,气候宜人,风景优美,又直达清王朝的发祥地,是满清皇帝家乡的门户,还可俯视关内,外控蒙古各部,于是选定在这里营建行宫。避暑山庄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至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建成康熙三十六景与山庄城墙,雍正时代一度暂停营建,乾隆六年(1741年)到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又继续修建,增加了乾隆三十六景和庄外的外八庙。整个避暑山庄营建历时近90年,形成占地面积584公顷,规模宏大、风格独特的皇家园林杰作,在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笔。山庄周围建有12座风格各异的寺庙,当时清政府为了团结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区的少数民族,利用宗教作为笼络手段而修建的。其中的8座由清政府直接管理,故被称为“外八庙”。

  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不仅具有高超的建筑艺术价值,还具有丰厚的政治历史价值。其园林建造实现了“宫”与“苑”形式上的完美结合和“理朝听政”与“游息娱乐”功能上的高度统一,寺庙建筑具有鲜明的政治功用。避暑山庄兴建后,清帝每年都有大量时间在此处理军政要事,接见外国使节和边疆少数民族政教首领,使这里成为中国清朝的第二个政治中心。避暑山庄见证了清王朝的鼎盛和衰落,也见证了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最后形成,亲历了中国近代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因而也更加具有厚重的历史韵味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它被公认为是“中国18世纪后由盛到衰的历史缩影”,甚至还有“一座山庄半部清史”的说法。另外,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还是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实物资料。山庄及周围寺庙的建造都不仅仅是素材与技艺的单纯运用,而是把中国古典哲学、美学、文学等多方面文化的内涵融注其中,使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

  敦煌学

  敦煌有记载的人类聚居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夏代(公元前2100~公元前1600年)。自公元前121年敦煌归入中国西汉王朝以后,由于敦煌地处连接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乃至欧非国家的丝绸之路的关键性枢纽位置,因此一直是东西方之间的商品贸易中心,并进而成为文化交流中心。中原的儒教与道教,印度的佛教,波斯的摩尼教,栗特人的(火)祅教,以及西方早期基督教中的景教,都先后进入敦煌,历经了长期的融汇过程。在敦煌,设馆授学的传统,写经的传统,开窟造像的传统,得到长期坚持。即使中原战乱,但偏于边隅的敦煌不乱;即使敦煌数度由少数民族主政,但上述传统,尤其是写经与开窟造像的传统,甚至得到更有力的提倡。敦煌是自中国元朝(1271~1368)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而逐渐衰落的。最终使历史上辉煌的敦煌成为辉煌的文化遗产。

  敦煌遗产可以概括为两类:敦煌石窟与敦煌文献。敦煌石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连续营造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的佛教石窟群。仅就作为敦煌石窟主体的莫高窟而言,窟群南北长1680米,营建石窟735个,彩塑2000余尊,壁画4.5万平方米。壁画的内容包括尊像画、故事画、经文画、佛教史迹画、神话传说画、供养人画、装饰图案等7类。以1900年敦煌藏经洞出土为主的敦煌文献,是敦煌遗产的另一主要组成部分,计有5万余件,5000余种。其中,90%为宗教文书,10%为非宗教文书。后者的内容包括官私文书、四部书、社会经济文书、星图、云图、文学作品、启蒙读物。文书除汉语写本外,还有吐蕃文、于阗文、梵文、回鹘文、栗特文、突厥文、龟兹文、叙利亚文、希伯莱文等写本。此外还有一批木版画、绢画、麻布画、粉本、丝织品、剪纸等作品。

  敦煌遗产在时间上绵延1400余年,在空间上囊括中原、西域、中亚、南亚乃至欧、非,在内容上涵盖宗教信仰和世俗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语言上包括古代中亚地区的多种民族语言,这使它为宗教学、历史地理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语言学、中国史、边疆史、中亚史、中外交往史、思想史、吏制史、民俗史、文学史、艺术音乐史、科技史等学科提供珍贵资料。可见,敦煌遗产所蕴含的知识信息是百科全书式的,对敦煌遗产的研究形成了百科全书式的敦煌学。敦煌学的意义,不只在于可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纪录起补史证史、校补典籍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为上述诸学科研究有着重大的开拓性意义。

  我国的申遗热

  自上个世纪末,世界遗产的字样开始在我国频频见诸报端。而随着中国的诸项世界遗产申报成功,中国的许多文物保护单位和著名旅游景区,也开始注意到世界遗产的招牌对文物保护工作所带来的推动,在申报世界遗产问题上,开始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媒体上有关各地申报世界遗产的报道接连不断,形成了一股持续不断的“申遗热”。在报纸上,不断出现这样的报道:

  “731”遗址记录日军二战罪行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广州“海上丝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贺兰山岩画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宁波拟将梁祝文化申报世界遗产

  推出中国故宫第二,辽宁今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晋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进入倒计时

  泸沽湖申报“双遗产”

  全国有35个中山公园,其中4个申报世界遗产

  西湖何时能成为世界遗产

  河南登封少林寺塔群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乐业天坑群申报世界遗产

  泉州申报世界遗产,海上丝绸之路接受考察

  澳门妈祖庙、港务局大楼等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新疆坎儿井正面临绝境,应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大规模修缮永定客家土楼

  拥有国内仅存明版纸经,云居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京郊千年古刹云居寺正式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过度的商业开发对丽江古城造成的破坏

  新华社曾发表一篇《丽江,不能承受商业之重》的文章,反映过于浓厚的商业气息对丽江古城生态平衡和传统生活方式的破坏。文章写道:

  “走在古城街道上,你看到的是一幅与真实纳西人无关或变异了的旅游商品交易图。”云南省生物多样性和传统文化研究会的生态学者李波说。

  游人如潮,意味着商机无限。古城里原来居住着6000多户纳西族居民,自从旅游业蓬勃发展起来,主要街道上的1600多家户主纷纷开起了店铺和客栈。政府部门统计,这其中有70%以上都是外来人口在经营。王冬海告诉记者,他家门前这条街上的店主,几乎都是近几年从福建和大理迁来。而且铺面出租,合同往往一订就是几十年。

  纳西人迁出了祖祖辈辈居住的老屋,搬到新城里崭新明亮的商品房中。那长满青苔的台阶、井沿,见证了百年风云的雕花木门窗,已被翻修一新,迎接八方来客。古朴宁静的古城,正在变成游客和商贸的街区。只有站在小小的四方天井,摒弃了外面世界的喧嚣嘈杂,仰望澄净蓝天,才能重新体会到这高原小城本来的美。

  夜幕降临,河边的饭馆、酒吧灯红酒绿、觥筹交错。“我对书中描写的香格里拉充满了向往。今年暑假一个人来到这里,可没想到看到的尽是外地人。那小桥流水人家的安静生活,几乎是看不到了。”来自广州的女孩何莉莉不无遗憾地说。

  原丽江古城保护行动计划办公室主任段松廷对此感到非常担忧,“人口的置换和空间污染,如果再不进行有效控制,将导致古城文化主体的转移和失落。而这正是古城作为文化遗产最有价值的部分。”

  我国援助柬埔寨抢救吴哥古迹群

  1988年,柬埔寨吴哥古迹群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法国、日本、中国等参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援助行动。中国政府出资1450万人民币,并派古建筑专家率领一支文物保护工作队,对吴哥的周萨神庙进行维修。这项维修工程从2000年开始动工,将于2005年底完成。这一援助行动,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柬埔寨政府的高度称赞。

  3.图画说明

  印度阿旃陀石窟

  印度阿旃陀石窟位于孟买市东北约三百公里处。始建于公元前2至1世纪,公元5至6世纪笈多王朝时又规模扩建、修饰。石窟分为佛殿、僧房两大类,有大量精美的建筑、雕刻和绘画,为佛教艺术的经典之作。雕刻和绘画,以宣扬佛教内容为主,有关于释迦牟尼诞生、出家、修行、成道、降魔、说法、涅槃的壁画,也有反映古代印度人民生活及帝王宫廷生活的画面、人物、花卉、宫廷、田舍、飞禽、走兽都刻画得栩栩如生,令人赞叹。唐代高僧玄奘西游时,曾到过阿旃陀石窟,在《大唐西域》中记述了他的见闻。到8世纪,随着佛教的衰落,阿旃陀石窟趋于荒废,长期沉睡在撒哈丹的深山老林之中。19世纪时,英国的殖民官员到那里狩猎,才无意间发现了这片古老的艺术天地。后来,人们发现石窟寺门外的石像,同玄奘的记载完全相同。

  西班牙埃斯科里亚尔修道院

  西班牙的埃尔·埃斯科里亚尔修道院,位于马德里市西北约五十公里处的瓜达拉马山南坡,是集王宫、修道院和王陵三位一体的皇家古建筑。这座修道院是16世纪中叶遵照西班牙国王费利佩二世(1556~1598年在位)的敕令修建的。费利佩二世继位不久,于1557年一举占领法国的圣金廷城,此时正是258年基督徒圣洛伦索被东罗马帝国皇帝迫害致死的蒙难日,他因此决定修建一座以圣洛伦索为守护神的大型修道院。修道院最后一位设计师胡安·德·埃雷拉曾两次到过意大利,他的设计方案吸收了许多意大利著名建筑大师的长处,充分体现了费利佩二世的要求──“形式的单纯,整体的严谨,高贵而不自大,威严而不卖弄”。整座建筑于1582年完成,平面呈长方形,长206米,宽161米,四周用一列灰色花岗岩建成的四层楼房环绕。长方形四角上,各耸立着一座高55米、尖顶竖立着一个直径1.4米的金属球体的七层角楼。修道院是一个封闭而整齐的巨大建筑群,包括教堂、国王行宫、先王祠、祈祷室、博物馆、图书馆等主要部分。长方形建筑群体的四堵正面墙上共有2600扇窗户,内有15条回廊、16个庭院、88个喷泉、86座阶梯、1200扇门。西边的门是修道院的主要大门。正门上方立着用灰色花岗岩雕刻的圣洛伦索像,脸部和手均用白色大理石雕成,教堂是修道院内的主体建筑,位于整个建筑群的中央。教堂为边长各50米的方形建筑,屋顶上方耸立着一座直径为19米的圆形塔楼,上有高高的尖顶。教堂内部有大量精美的壁画及雕像,主座底下的先王祠,埋藏着从16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大多数西班牙国王的遗骨。

  埃斯科里亚尔修道院的雄伟建筑,以其朴实无华、线条简洁而著称。它的布局严格对称,曾为西班牙和欧洲其他地区的许多修道院乃至凡尔赛宫等世俗建筑所效仿。

  4.参考书目

  刘纪婴、王健民著《世界遗产概论》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年版

  上海交通大学世界遗产学研究交流中心主编《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手册》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张晓、郑玉歆主编《中国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管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徐嵩龄、张晓明、章建刚编《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经营──中国实践与理论进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国家文物局法制处编《国际保护文化遗产法律文件选编》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版

  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编《世界遗产相关文件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胡德坤主编《世界遗产》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