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unt打折用法:家庭教育自助基础读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01:42:14
对于家长来说,在教育的问题上,只有一个真正尖锐的问题:你是否心甘情愿地让自己的孩子,接受当前的教育?
如果不愿意,你总不能老是骂娘,然后,什么都不做。
因此,无论是什么“州际导弹”下课,还是什么“贵人”上台,别高兴早了。
在中国,教育是一道成功的窄门。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国际歌》是怎么教导我们的呢: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
也不靠神仙皇帝
要创造人类的幸福
全靠我们自己
卡尔·威特的教育-------早教经典读物。本书可能存在的危险是:教育出的天才大多都成了科学家和教授。

(一)
对于家长来说,在教育的问题上,只有一个真正尖锐的问题:你是否心甘情愿地让自己的孩子,接受当前的教育?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重新思考教育的边界和责任,要问自己几个问题:
【1】教育是为谁服务的,它的目标是什么?
【2】教育的目标满足了什么,有哪些不足?
【3】我希望我的孩子能接受怎样的教育?
【4】在现在的条件下,我能做些什么?
(二)
作为最伟大的资源,教育为人服务,主体是学生,它的目标应该是为人提供两种基本的社会准备:素质教育和知识教育。
素质教育不是弹钢琴、学奥数、当体育特长生。这些都是属于知识教育里的专才教育。
素质教育是指那些在人的一生的各个时期,都能持续加强的基础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外语能力、观察和综合能力、自学能力、团队组织能力。
简单地说,就是一种面对问题,可以自己下手找解决方案的能力。
毫无疑问,现在的学校教育,无论从课程的组织和实施,包括高考的应试方面,都主要偏重知识教育。
显然,两种教育层面,要求的东西和内容组织的方式会截然不同。
素质教育要求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老师组织项目,配合学生分组实施、讨论,给以多种可能性的选择,而非给出标准答案。
在这样的教育中,对教师来说是一个不可避免的挑战,他必须学习新的知识,不再局限在自己过去的专业知识领域里。他自己就必须适应甘当绿叶的方式,而不需要一个人从头讲到尾,唱独角戏。
或许这是艰难的,但是,并非不可能,而且,一定是未来的方向。
对于现在的知识教育方式,不论是灌输,还是强制记忆的方式,有一种说法是:这样做的结果是,基础会比较扎实。
这种说法,不敢苟同,这要看是哪些方面的知识,如果是学文的,可能是读老文章的好,如果是学理科,扎实的结果就是笑话:
据说我们高校的计算机教材20年都没变过了,这也太扎实了。这样的知识学得越扎实,祸害越大。
我从来就跟学生说,看不懂的东西就不要看,放一边,以后自然就懂了,完整性、系统性,对初学者,没有想像得那么重要。老师从来没有告诉过你们吗?知识在变的,昨天的知识,不合理,就被今天的知识给更新了。
你只要理解知识为什么要变,想清它变的理由,你就可以自己去梳理出一个关联的结构,并且可以预言和发现新的改变趋势。
这样,你就不会象个跟屁虫一样,成天累死累活,刚学了新东西,又来了新东西,学个不停,而自己不但累,而且没有真正的长进。
不要动不动就先翻书,先动手做做看,自己想,有了实践基础,再看书不迟。我从来没有看见过动手能力强的人,知识学的不扎实的。
学习到最后,不是比知识多,而是是否能综合应用这些知识和能力,用于创造。
这才是教育应该到达的一种效果。
(三)
想想我们过去如何受教育,想想我们工作后,如何重新在社会中锻造,弥补基本能力的不足。
素质教育和知识教育这两者的鸿沟是非常明显的。
我们是这样走过的,我们也看到了问题。但是,作为家长,好像从来没有觉得自己可以是教育的主要部分。
且不说情感教育,只是素质教育而言,最好的教育场所,是家庭,而非学校。
就目前而言,穷于应付高考的学校,对升学率感兴趣的程度,远远大于学生自身的成长。
所以,如果想让孩子接受更全面的教育,家长们应该自我觉醒。
这种觉悟的心态,在于:看清,而非简单抱怨外界条件的不足,同时,把孩子教育的问题,当作是自己的问题。
优良的家庭教育,并不在于教育者需要多高的学历和知识水平,而是在于:建立良好的教育对话环境。
我们可以想到的细节如下:
【1】跟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模式;
任何情况下,向孩子承诺永远不使用暴力来解决问题;建立相互信任和沟通的亲子关系;父母双方都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
【2】不要把自己的压力转嫁到孩子身上;
爱不是控制,也不是权力。锻炼孩子的独立自理能力,但不是把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不顾实际地转嫁到孩子身上。
自己要给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
【3】象园丁一样,对孩子的成长,施肥、剪枝、剔除杂草;
用心在孩子身上,就是要对其环境给以注意,帮助他辨识不安全和不健康的因素,保障其顺利成长。
在狂风来临的时候,需要遮挡就要遮挡;当它需要阳光的时候,就不要把它包得太紧;当它有点随意生长,东倒西歪的时候,需要及时地干预、扶正。
你不能等到问题出来了,就把孩子送行走学校。不要等孩子都已经染上了,才送去戒除网瘾。
多一点时间陪伴孩子,你和孩子今后的路都会好很多。
【4】建立长远的心态,支持孩子的成长,主动放弃那些成功的窄门;
成长的路有千万条,为什么要逼迫孩子去走那些成功的窄门?而且,只要我们想到教育的最后结果和目标,我们更应该变得有耐心和爱心。
当然了,我们也可以什么都不做,就当什么都不知道,也不去想,不去心烦。
就按现在这样?谁又会说你呢?
最后,扪心自问,还是又回到那个尖锐的问题上:你是否心甘情愿地让自己的孩子,接受当前的教育?
(四)
读完《卡尔威特的教育》,我有一种相见很晚的感觉。也有一种幸福的感觉:因为我自己就是在用这种方式教育孩子。
在这本伟大的家庭教育著作里,强调了一些与众不同的观点: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在教育中的作用,比起学校的教育来,有价值的多。
在整个8月,我读了这样一些关于教育孩子的书籍:《英才是怎样造就的》、《朱成在哈佛》、《我的事业是父亲》等等。
在这些中国式精英成才的背后,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只要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合理地开发孩子的兴趣和潜能。孩子不但发展全面,反而总是能轻松越过那些成功的窄门。
这些书的作者,都提到他们的教育理念的来源:卡尔威特的教育。
如果说你只读一本关于家庭教育的书,那我推荐这本《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横跨三个世纪的经典,当之无愧。
在这本书读完后,我做出了一个决定,今后这类的书不需要再看了。我只需要把这本书,当作实习手册,反复地阅读、理解和消化,最终转换成一种更加合理的方式,融入到孩子的教育中。
这本书说的是一个家庭如何培养天才的故事:只要有合理的方式,任何孩子都可以成为天才。
教育的歧途
(一)
几年前,各地高校出现了软件学院大跃进。一时师资不够,于是就有很多外聘的机会。
在大学里工作的朋友顺便就抓了我的壮丁,让我去给软件学院的本科生上一门专业课:《系统分析和设计》。
我说:可以啊,答应我两个条件,我就去。
朋友说:什么条件?
我说:一是怎么教,我说了算。二是钱少了,我不干。
朋友大笑:我们给你按外教专家的标准。帮帮忙,我也只有这个权限了。上课,教材是学校里定的。但是,怎么用,怎么讲,你可以自己定。
我答应下来有两个原因:一是我以前当过老师。离开老师的讲台有十多年了,现在再回去,有点怀旧的感觉;二是我自己在企业里面工作了很久,一直觉得有些东西很奇怪,我不知道现在的大学到底怎么了,我们平时招聘的时候,经常有这样的感觉:你很难发现一个真正训练有素的大学毕业生。或许,近距离的观察,能看出点什么问题。
开学前,我去教务处了一趟。有老师告知我教材是国外的教材,大概有600页的厚度。课时总共才19节课。上我班的学生有两个班,100多号人吧。
教务处的老师特别提醒我:“要用英文上课!”
我嘴上答应,心里在做一个计算:如果要把这本书从头到尾讲完的话,我每堂课平均要讲30页的内容。
我有两个选择:
【1】照本宣科。教材上覆盖的面实在是太丰富了,即使你念一遍,也不一定就能把它讲完。
【2】教给学生们一点真正有用的东西。让他们了解到一门课程的全貌,跟现实工作的连接部分。看到他们要学的这门课,是如何思考的。他们需要什么样的知识,或者说需要用到哪些已经有的知识和能力。
我希望学生们上完课后,能觉得知识原来是这样来用的。
(二)
第一节课,我问学生想从这门课学点什么。
坐在后面的男生,大声说:“我们要学C++,我们要学Java!”
我坏笑着说:“我很遗憾地告诉大家,这不属于这门课的内容。我可能不会教你们写一行代码。”
下面有人在叹气。
我说:“有没有人问过自己:为什么要上这门课呢?”
有人嘀咕:不上课,俺们毕不了业。
我问:“呵呵,你们有没有问过自己,为什么要上大学?”
有学生说:“爸妈让我们上的。”一片哄笑。
我也笑了。
我说:“好的,我知道了。这样吧,我宣布几个规则。大家听好了。”
“第一个规则是关于上课的。首先,如果课堂有问题,觉得听不懂,或者我讲错了,可以马上说出来。其次,如果你不想听课,可以从后面离开。只要不干扰他人。没有任何问题。”
“第二个规则是关于考勤和作业。考勤中间抽查,记录但是不定性。作业不多,但是要求自己或者是合作的小组独自完成。革命要自觉。”
“第三个规则是最后的考试。我保证你们从书本上找不到任何一道题的标准答案。我也保证平时只要跟着做过的人,可以轻松过关。成绩最后这样计算:有一个合作的练习项目,占成绩三分之一;平时作业三分之一;最后考试三分之一。”
“我不要求你们背任何东西。会了,比什么都好。”
然后,我给学生留了一个摸底的测试:
【1】找了一段计算机方面的英文,让大家翻译;
【2】把他们上课做的当堂笔记,发一份给我
我让学生做好以后,发到我的邮箱里,邮件的主题该用什么格式,我特意交代了一下。
(三)
晚上,我陆续收到学生的电邮。感觉头大:没有几个人是按照你的说法交付邮件的。邮件既没有我的称谓,也没有主题,也没有落款。直接发了些压缩包了事。
很显然,他们没有接受过做事的规范训练。或者说,没有人教过他们该如何做。
翻译的英文差极了,看出来都是一个单词一个单词从辞典里找出来的。句子要么不懂,要么不通顺。第一次上课,我已经注意到学生手上都抱着一本很厚的四级考试的单词书。
课堂笔记,很多人忘记了。有发过来的,都是记录我的一些原话。没有归纳什么的。
我想:学生们缺乏很多基本的训练。难怪很多企业都不要应届毕业生。
很多小的问题,都是到了大学毕业后,才发现,很多教育的细节都被我们忽略了。
我不相信,考上大学的学生真的那么差。我宁愿相信,是教育没有这样要求过:他们身上有很多东西,都是象散件一样,仅仅为了考试,堆放在人生旅途的各个阶段。没有人告诉他怎么整合,做事情应该有一个怎么样的规范,或者过程?
现在,他们需要一个自我调整的机会。或许,需要的只是适当地点拨。
我想我的课程就从这里开始。
(四)
第二节课,我先说了邮件格式的问题,然后接着说了下面的话:
“在我眼里,《系统分析和设计》是一门很简单的课程。我觉得我还没有开始讲任何内容前,你们大多数人都具备了很多关于这门课的潜质。”
底下的同学眼睛都大了,看着我怎么说。
“可能你们都以为这门课要涉及到多少复杂的公式或者什么高科技的东西。我告诉你们:没有!学好这门课需要的基础,在你们读中学的时候,就全部具备了。”
底下持续地惊讶。
“我会用六堂课的时间,教你们如何按一个系统分析师的方法去做一件事情。你们自由组合,几个人一个小组,自己去找一个题目。然后,按照我说的基本流程去做。我给大家提供一个基本的模板。”
“这六堂课,我会指导你们做这样一些事情:如何去发现一个问题?如何根据问题去搜集相关信息?如何去界定一个系统的范围,如何为一个需求点,设计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最后,把你们的工作成果做成PPT,你们从小组中选一个人出来,展示给大家看。大家来提问,我来点评。”
底下有人说:“有点好玩。可以自己选,怎么开始呢?”
“很简单,这些练习的题目就在你们身边。我举个例子。你们都有手机。好的,你们就做一个关于手机的项目如何呢?”
“你们先找几款不同品牌的手机,先做功能对比,用一张表,把手机参数和功能列表拉出来。”
“然后呢?做对比,可以选择你感兴趣的各个领域来做研究。研究功能、研究用户选择、手机样式,都可以。”
“你可以问自己:为什么手机都要这么些功能菜单呢?什么样的功能菜单操作更方便呢?手机中的输入法哪种更好呢?为什么有些手机可以换彩壳,有些不换呢?”
“做系统分析,跟平时不同之处,是要多问一句:为什么呢?”
“通过比对、选点后,得出你的结论:你认为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哪些是功能问题,哪些是交互设计的问题。对于未来的手机,你有怎样的期待。”
“我不要求大家做具体的功能分解。你们只需要构造一副生活的场景,秀给大家看看。”
学生都跃跃欲试。大家开始嚷着开始分组。有人说要分析网站,有人说要比对网络游戏。
六周课上完了,每次课,我都只是讲基本的方法,给出一个思考的基本框架,让学生们自己下去填内容。我觉得,我更象一个教练。
六周课后,项目汇报开始了。学生在台上,我在台下。
项目多达20多个,很少重复。看得出来,学生们的能量被释放出来了。因为没有课程的边界,结果,他们大大地超出了这门课所设定的边界。
很多东西,被融汇贯通在一起。学生感受到的是一个真实、完整的自我学习的过程。
课程中间,有老师来听课,让他目瞪口呆,他问我:看起来学生很热情,但是这样行吗?
我说:“有何不妥?我只不过是教学生如何通过做一件事情来学习。事实证明,他们比我们想象的更能学习。我觉得,只要他们自己感觉能学到东西,对自己的未来有用。他们总是能自觉地学好。”
在我看来,课堂上是否是应该教授知识,并不重要。如果我能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思考方式,一些基本的做事的方法,如果他知道怎么应用知识。哪怕他只是潜意识地应用知识,又有何妨呢?
古语说: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
作为老师,我认为老师应该调教学生的思维,而不是让学生成为他们的信徒。学生们热不热爱某门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可以从这门课里学到什么真正有用的东西。
(五)
“通过做一件事情来学习。”不是专门用来调教大学生的方法,只要你想,你可以从任何年龄开始。
我这样教学生,也这样教儿子。
小学的时候,老师布置作业:让孩子给班上老师寄信。儿子写完后,把信递给我:“爸爸,你帮我寄一下吧。”
我说:“为何你不自己去寄呢?”
儿子说:“我不知道邮局在哪儿!”
我说:“你可以问,也可以到网上去查!有很多办法。”
儿子嘟哝了一句:“我们同学都是家长交的!”
爷爷过来帮腔:“我帮你交。要过马路呢,小孩不安全。”
我说:“好吧,这次,我带你去。下不为例。”
我们先是到网上去查,找到离家最近的一个邮局。儿子说:“就在广场那边,好近,我平时都没注意。”
我还告诉他,可以打电话到114,问邮局在哪儿。
我和儿子去了邮局,我告诉他要先去排队买信封和邮票。买好邮票后,儿子在信封上填写。
第一封还没写完,儿子就说:“糟糕了。”
他没有计算好字数,邮寄地址排列得不好看。我提醒他,每次写之前,应该大致估算一下字的大小和位置。
后面的填写很顺利。儿子刷刷刷,很快写好。然后,涂抹胶水,把邮票贴正。最后,再用沾满胶水的手,拎着信一封封投放到邮箱里。
那次,儿子第一次使用真正的邮票,第一次了解什么是明信片、首日封。真正地了解了邮局有什么用。
我们花了比写信更多的时间,来了解寄信的整个步骤和过程。我从不觉得这是在浪费时间。正是在做事情的过程中,我们对事情的认知能力,才有了真切的感受。
在我看来,教育就是随时随地进行:它不是为完成某次功课而准备的,它是为了适应生活而准备的。
你不能把很多东西拆得七零八落,而不告诉孩子们,这些东西本身是什么。
为了灌输知识,而忘记了教育的根本,这是教育最大的荒谬。
(六)
儿子在他14岁生日到来之际,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宣告了自己的独立:他在银行办了一张真正属于自己的储蓄卡。他想通过自己存钱来了解银行是如何运作的。
事先,他只是在数学课本上了解过什么如何计算利率。但是,他还想知道ATM机是如何存钱的。股票又是什么东西。为什么巴菲特能赚钱,其他大多数人只是赔钱。
他问:“存钱,银行真会给你利息吗?”
我说:“为什么不试试看?”
跟以往的原则一样:不懂的问题,可以自己去问,去试,放手去干。
不懂的事情,可以通过做它来接近它。你要对自己有信心。
重要的不是老师怎么说,专家怎么说,标准答案如何。
如果你拥有基本的思考能力和原则,很多东西你会自己习得,也会得出自己的结论。
周末的时候,儿子从学校拿了一张调查表,是布置给家长的作业。让家长给老师提意见。那天晚上,我正在看网上一篇报道说:现在的中学文理分科导致了人文精神的丧失。
我想:应试教育,正在摧残下一代,连做人的基本素质都不够格,还谈什么人文精神。
我们的教育是不及格的教育。我们的教育早已经走上了祸国殃民的歧途。
儿子告诉我周一,不能带某类教辅资料。学校说是迎接上面检查。
我一声长叹,在意见栏里写下一句话:
应试教育不改,学校奈何,老师奈何,家长奈何,学生奈何!
窗边的小豆豆
小豆豆在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就被退学了。然后,她来到了巴学园。她在巴学园学到的一切,奠定了她的一生。
非常抱歉
(一)
国庆前一周的一天下午,接到学校的电话,说:儿子发烧,都上38度了。现在,让他回家了。请家长送到医院去检查是否得了甲流。
早上都还好好的,怎么会突然发烧呢?
我在家等。15分钟后,儿子回来了。他一进屋,就说:我没事!
我说:怎么回事情?
儿子说:我们上体育课,跑得有点急,我不舒服,想吐。老师觉得我不对,让我去校医室。校医给我量的体温,说38度,马上就给班主任说了。他们打电话了,让我马上回家了。
我给儿子量一下体温:36.7度。
儿子一看,马上就炸了:我真的没事!!!我要回去上课!
我说:你今天就别想了。老师刚才电话给我说了,要去医院开证明。否则,你明天连学都上不了了。
我们小区的附近,就有一家社区医院。很近。5分钟就走到了。
挂了号,门口的流感特别征询处的人都不在了。去内科病房要了温度计,再考一次。
人不多。很快就轮到我们了。
医生看了看温度计:36.6度。医生说:没发烧。
医生又检查了一下口腔,说喉咙有点轻微的红肿,为了避免扁桃体引起发烧,开了点消炎药。
我向医生要了体温证明。医生说:还要去楼上的医务办公室盖章,才有效。
办完了事,回家。
晚上九点过,又给儿子量了一下体温:36.4度。
然后,我给班主任老师发了一个短信,大意是:回家后没有发烧。已开具医院证明。如明天早上不发烧的话,正常上学。
(二)
第二天一早,儿子精神抖擞地去了学校。昨天回家早,没做作业,很早就睡了。
早上走的时候,量了体温,是36.4度。太正常了。
早上八点没到。儿子又被赶了回来。
儿子一进屋就说:“……××……&@,有病。我根本就没有发烧!”
我看见儿子的头上都在冒汗。手挨上去,额头都是凉的。
我说:你忘了带体温证明了?
儿子说:我给了。他们说是昨天的。我把今天填的体温登记表也给他们看了。他们也不认。让我考温度,用电子的扫,我是正常的。用温度计考,一考就是38度。他们就不让我进去了。
这学期开始,我每天又多了一项签字任务。每天早晚都要填写体温表格。不填的,学生不准进学校。
我说:“你们的温度计会不会有问题?你怎么不申辩呢?自己重考一次呢?”
儿子说:“他们根本不听。人太多了,也不给你重考。直接让你回家去医院开证明!说要到正规的大医院检查才行!”
我只好又带着儿子去社区医院。
8点,医院刚上班。门口流感征询处的医生问:谁感冒了?
我指了指儿子。医生马上就笑了:“头上都在冒汗,怎么可能发烧嘛?”
医生用电子检测仪扫了一下:36.3度。
医生说:没发烧。体温是正常的。
我们又去内科开证明。遇到好几个学生,都是这样的:没发烧,但是,都被学校赶出来了。
开证明的医生说:今天都好几起了。说不定是,温度计用了没有把水银甩下去呢。
一个家长在一边说:那学校的医生在干啥呢?自己都不专业,还让我们往大医院开证明。连个发烧和不发烧都判断不了。折腾死人了。
另一个家长也说:现在学校,都这样,有什么事情,都往家长身上推。
我们开好了证明,又上楼盖好了章。
儿子准备回学校,这一次,我让他带上了家里的温度计。而且重点提醒他,使用温度计之前,要用力甩一甩。
中午的时候,我给班主任老师打了一个电话。老师说:小子是咆哮着走进了教室。大叫“冤枉啊!冤枉”。
当天,儿子耽误了两节课。
(三)
国庆前的一周对儿子他们班上来说,是多事之秋。他们班上有位同学,离家出走了。
儿子说那个同学平时成绩中等,喜欢打游戏。
儿子后来回忆说,同学出走的当天,他就觉得很奇怪。因为儿子发现他,那天上体育课,居然脱了三件外套。
还有一点最奇怪的是,同学当天没有背书包回家。没有背书包回家,就不可能完成功课。而胆敢不做功课的学生,只能写检查、请家长,扣操行分。
儿子的同学离家出走了。据班上的其他同学说,那个同学身上只有一百多块钱。
老师发动大家提供线索,发动大家都到周边的网吧里去找一找。
可是,班上没有人知道同学去了哪儿。
儿子说:我们不知道,就是知道了。也不会和老师说。决不当叛徒。
儿子说:“我们每天都在考试,每天晚上都是快七点都才放学回家。有时,还要做清洁。很多离校远的,晚上1、2点钟还在做作业。我们自己都忙不过来,谁管得了谁。”
儿子说:“每天都是翻来覆去的做试卷,作业多的,你都想撞墙。等我考上高中,我就把初中的书给烧了。”
儿子说归说,每天的作业还是能在12点前完成。做不完的,也不让他做了。每天在学校呆12个小时以上,每天晚上做4个小时以上的作业。就是大人都要喘口气,这他妈的学得太混帐了!
儿子的同学在国庆节大假的第二天,被警察在市内的一家网吧里抓到了。早已经走投无路的父母把他领回了家。
学校建议该名同学回家休养一个月。儿子他们在班上热议:逃一次学,附送一个月的大假。
儿子说:该出走同学的操行分,永远定格在了D。
儿子说:这一意味着他没有机会进任何一所重点中学。
我说:老师们怎么看呢?
儿子说:老师说,没有他才好呢。
(四)
今年的国庆,儿子很轻松。在家看书。
儿子问我是看《羊脂球》好,还是看《呐喊》好。我说:其实,都好。
《羊脂球》没找到,只好看《呐喊》了。我给儿子拿了《鲁迅全集》,让他看有《呐喊》的那本。
我说:你们老师怎么跟你们讲鲁迅呢?
儿子说:老师讲两种。一种是教参上那种,对付考试的,说反封建、旧社会,瞎扯淡那种。还有一种是老师自己讲的理解。
我说:你们老师,还是不错,还能讲真话。
儿子说:其实,老师都能讲真话。只要不考试的,都可以讲真话。但是,老师跟我们都打了招呼了。说考试的时候,要写教参上的那种,才是正确答案。现在,就这个德行。
我说:你觉得,鲁迅的文章好看吗?
儿子说:好看,我发现鲁迅说的都是真话。
(五)
连续三年的国庆,儿子都在家做动画。今年,他没有计划,想休息一下。
然而,他们班上其他的同学,都在家赶做电脑作品。
从明年起,成都开始改革了。以往中考,什么三好生、优秀学生干部,还有一些所谓的科技模型项目的加分可能都要取消了。
儿子他们学校以前不重视加分,所以,觉得自己吃了大亏。象有些学校,以往加分的人数比例惊人。而且是明码实价:1500元,一个加分名额。
现在取消加分的趋势很明显。尤其是那些可以任意买卖的加分项目。
很多同学眼看到手的加分不保了。学校号召大家都去参加电脑制作比赛。得了市里比赛的一等奖就可以加分了。
所以,老师给每一个没有加分的同学一个任务:每个人都要参加电脑比赛,争取赢得加分。
儿子班上有位同学,在作品交工的头天晚上,一夜没睡。熬了一个通宵。
我说:简直疯了!
儿子说:其实,他们都根本没戏。临时抱佛脚。除非你找人替你做。几万个人参加比赛,一等奖不超过10人。
我说:可不可以不参加?
儿子说:不可以。老师说,明明有一个机会,你为何不去争取呢?你的意志品质不坚定。
我说:这根本就不是机会。
儿子说:没有办法。老师根本不会问你想不想干,必须干。不完成,扣你的操行分。
儿子说:他们会说,我们都是为了你们好。
儿子说:我们在学校上课的时候,只有两个老师的课不敢睡觉。一是语文老师,班主任,二是化学老师。
我说:为什么呢?
儿子说:他们太歪了。大家都怕。其实,大家都太困了,想睡觉。但是不敢说。
(六)
儿子的话,让我不寒而栗。
我不知道,这样的学校教育,还有何意义?
学校是一个仅仅提供知识的必要场所吗?在现在的时代里,哪怕是家长自己教育或学生自学,都不会逊色于学校的专业老师的。
学校存在的意义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人完成社会化,让每个人真正成人。
学校在塑造社会的未来,它所赋予人的价值观体现在每个人的生活里面。
如今学校提供了什么样的示范:冷漠、自私,谎言、投机,责任的匮乏,对尊严和信任的无情抛弃。
我们根本就没有树立起一个有希望的样子。这真是令人沮丧!
我读过《窗边的小豆豆》,知道任何有爱心的老师都不会给孩子的操行分打成D等的。
任何一个象巴学园的学校,到处都散发着人性的光芒,和生命的尊严。希望象温暖的阳光,照亮每个人成长的路。
巴学园,美好的事物,如高原的空气一样稀薄。
巴学园告诉我们:其实,真正的改变,是可以从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开始的。有时,人唯一可依靠的是自己的良知。
我们的每一个细胞都要检讨。
孩子们有什么错呢?
孩子们没有在牛奶里加三聚氰胺给大人们吃。也没有造一震就倒的房子,让大人们住。
孩子们可知道谁教会了他们弄虚作假,对做恶的人忍气吞声?
孩子们的生活都由大人们做主了,在恐惧和唯唯诺诺中成长,到末了,大人们说:你们真是垮掉的一代!
这真是颠三倒四的混帐逻辑。
很多时候,我们都欠缺给孩子一个真诚的承诺:非常抱歉,让你们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了!
这是我们的错。为了你们的未来,我们没有什么好怕的了。
没有人愿意生活在如此冷酷的社会里。我们要努力让一切都好起来。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中国式家庭教育的绝佳案例。告诉你如何在抗争和妥协中开展教育。
作者告诉我们:家长是孩子的保护伞,对教育中的暴力行为,要说不。
好家长,胜过所有的学校教育。
学校是靠不住的---写给2009年教师节
(一)
这些天,成都还在秋老虎。气温已经接近摄氏40度。
对儿子来说,比气温更恼火的,是他们的作业。
开学一周后,儿子他们班上写作业的方法已经出现了二种。第一种方法,就是一直写,一直写,写到12点半,或者1点半。
第二种方法是这样的:
晚上的作业,先写到11点半,然后去睡觉。上好闹铃,到3点半,然后起来把作业做完,大概到5点过,如果写完了,还有时间的话,就再睡一个回笼觉。起床,上学。
儿子用的第一种,基本上晚上7点半开始写,写到12点过一点,算是动作快得了。我本来是不准他写太晚了。叫他写不完就不要写了。儿子说:老师不高兴,说写不完,就扣操行分。
我们家离学校很近。儿子骑车5分钟就到家了。班上最远的孩子,上学需要1个小时,都是以前小升初,通过电脑摇号摇到这所学校来的。
这些同学,每天上学,来回都需要1-2个小时。
儿子说:他们班上成绩十名以后的同学,都要抄作业。
儿子说,每天早上,他到学校,就有同学来找他要作业本。以前他不愿意,后来,也不管了。
儿子说:人家那么远,也没有办法。
跟去年一样,今年也是一开学就考试。考的是假期里补课的内容。老师说:考试就是收心。
儿子他们其实是31日就报到了。上午报到,下午就搞开学典礼的排练。
儿子回家的时候,衣服都能拧出水来。儿子说:有一个班上,有两个同学中暑,昏倒了。
开学第一天开始,上午开学典礼,下午考试。晚上的作业很少。
第二天晚上,儿子的作业就写到了12点。我在家校本上,写了一些话,大意如下:
希望老师能整体协调一下。每门课的作业,如果都做一个小时,5门课就是5个小时。这不合适。
做作业,关键不在数量,而是要让学生有时间思考、总结、归纳。
这样的疲劳战术,对孩子长期的成长不利。
第三天,儿子回家来说:昨天晚上,老师的手机,都被家长打爆了。都问为什么以前做到11点半,现在做到12点过,甚至1点过。
老师说:刚放假回来。大家还不够紧凑。
儿子说:老师已经放话了。上了初三,到了最后关键的时候,你们每天做好只睡5-6个小时的准备。
我以前在网上学习过一个高中生介绍发明的分段时间睡觉法。我还半信半疑。
开学一周后,儿子他们说班上的同学有不少的同学都采用两段时间睡觉的办法做作业。
这几天,成都的气温都接近40度了。
儿子每天早上7点出门,在学校呆上12个小时,然后回家,再做4-5个小时的作业。连吃饭、洗澡和上厕所的时间都要计算好。
每天晚上作业完成后,我在家校本上签字的时候,都只能想起两个字:残酷。
开学那天,学校里要求大家收看电视:《开学第一课》。
报上登了,网上也发了。电视上也在说。学校也要求看,老师也说了。
我问儿子:看不看?
儿子说:那么多作业,根本没时间看。
我想也对:这些烂鸡巴电视不看也罢。还不如早点做完功课,睡觉。
(二)
就在开学两天前,儿子的生活,都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
8月27日晚,我们去机场接他。他从北京飞回来。
之前,我们约定:如果是白天回来,就自己打车回家;如果是晚上,刚好我们又有空的话,就去接他。
这个假期,他独自飞了两次,一次飞山东,参加全国电脑制作比赛决赛的面试,拿回了一等奖。白天回家的,自己搭了同学家的便车,就回来了。
从山东回家后,写了一周功课,又飞北京。去姑姑家。
他去北京,下了飞机,就说:姑姑,我又坐了一盘三排的大飞机!
说完,人就焉了。
儿子开始发烧,姑姑陪他在医院输了三天液。还好不是甲流。
一周以后,又活蹦乱跳了。
病好后,姑姑一家带他去了参观了一下全国闻名的五道口理工学院。
儿子说:那里好大。只能坐观光车了。
后来,我问他:有没有看见朱自清的月色荷塘。
儿子说:看见了。
我说:什么感觉?
儿子撇了一下嘴,笑而不答。
我说:有没有看鸟巢?
儿子说:看了,近看,没那么好看。没进去。
儿子说:姑姑让我以后考到北京来。
我说:你怎么想呢?
儿子说:北京的气候,我还比较适应,我的鼻子都不那么过敏了。吃什么面食的东西,也不上火。北京的东西还能吃吧。应该还不错吧。北京就是有一点不好:房子太贵了,都2万多了!
儿子:姑姑说,如果考北京的话,就送一个冰箱给我。让我在学校里开始打工,卖冰棍。
我说:这主意倒是不错。这能帮我们家省不少钱。我看好你哦。
(三)
儿子他们是31日开学报到。还有三天修整时间。
28日,儿子睡了一个上午。起来后,我跟他商量了一下这几天的安排:
【1】读一本书。我跟他推荐了一本,陈志武的《24堂财富课》。以前作者在博客上发表的时候,就给儿子打印过。
儿子这个假期看了不少的书,《明朝那些事儿》、《水浒传》、《福尔摩斯侦探案》,有些看完了,有些没看完。
《24堂财富课》是作者写给女儿的。里面谈论什么是商业模式。
我也经常和儿子谈论google是怎么赚钱的。开一家网吧,从哪些地方可以收钱,等等。
我不太喜欢孩子只是狭隘地看之乎者也的国学。
我跟儿子说,在全球化时代里,不懂商业,可能比不懂国学,还要糟糕。
【2】看电影《特种部队》
这个假期,儿子的学生电影卡利用率很高:《变形金刚2》、《冰川时代3》、《哈利波特》一卡打尽。
他早就在盼望《特种部队》。他说,里面的动画都是maya做的特效,棒到不能再棒了。一定不能错过。
儿子只要一说到电脑动画,眼睛里就冒光。
当天下午,儿子心满意足地观看了《特种部队》。
晚上我们一起看了一个bbc的视频《人类消失以后的世界》。我们就人类可能是地球的第几代居民,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儿子花了两天的时间,就把《24堂财富课》读完了。这超过了我的预计。
我问他:能看懂吗?他说:能。我很喜欢。
我想他肯定不能完全明白,不过,这没有关系,我想让他知道,生活的周围,有那么多有趣的秘密。
我没有检查他的作业。因为他已经告诉我,暑假作业都已经完成了。他说过的话,我都愿意相信。
我看了看他打在电脑里的读书笔记。我告诉他,写的不错。只是开头的部分,有些重复,看能不能删去。
我跟他说:写文章,重要的是要有真实的情感,你有表达的愿望。其次,才是技巧。
有一天晚上,我和儿子散步。
我跟儿子说:你这个假期过的很充实。有些东西,你要总结一下。
我说:你电脑得奖,说明了两件事情。一件事是你看见了自己有多大的能力,要相信自己能做到;另外一件事就是凡事先有因,才有果。你只有付出了,才能得到这样的结果。如果你去年不做这个动画,今年就没戏。
我说:开学后,你们学校肯定会表彰你。我们当然很高兴了。不过,不要老想着这件事。你要想:这已经是过去的事情了,今后的路还长呢,别走着走着,忘记了自己的目标。
我说:那些重复的作业,你可以自己掂量一下,没必要做的,可以不做。
(四)
我一直觉得,现在的中国教育,完全被高考给绑架了。
孩子们的整个成长都围绕着三场考试:小升初(奥数变相)、中考、高考。
所有的人,都知道这里面有太多的问题,但是,所有的人,都觉得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简直跟中了邪一样。
以至于,到了最后,还有这样的说法:中国只是大学教育不好,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很好。
我觉得这种说法简直荒唐!
你的基础很好,怎么到了最后,你反而突然变得不好了?人家基础不好,怎么到了大学一下就好了?
稍微想一下,也不合逻辑!
我想真实的情况可能是这样的:
中小学应试教育,反应出来的高分,掩盖了很多真实的东西。我们所谓的那些很好的基础教育,其实,很单薄,弱不禁风。
中国大学里面学生表现出来的自我管理的松懈和对未来人生的茫然,其实只是外部强制约束消失后的自然表现。
孩子们都是填鸭喂大的,那些自然生长过程中应该拥有的东西都丢失了:责任的建立、自我管理的培养、对世界的观察、失败的历练等等。
他们就象那些现代化喂养出来的鸭崽一样,离开了笼子,连走路都困难。
前一阵在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最有感受的就是其中一篇。
作者描写了中国教育中司空见惯的一幕:老师为了惩罚学生,让学生完成大量的抄默作业,等等。
作者称之为:暴力作业。
这本书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反击,对那些触目惊心的教育误区的有效控诉。
我觉得,总有一天,所有的家长们都会明白一点:学校是靠不住的。
(五)
我一直认同这样的观念:好的教育应该扮演的是领路人的角色。
在教育的过程中,好的老师教学生真正要解决的只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兴趣,一个是习惯。
兴趣决定了人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习惯决定了一个人可以走多远。
可惜,我们的教育者对此,毫不在意。
孩子,现在只能在狭小的假期中飞翔。开学了,一切属于他这个年龄应该的成长,都被扼杀在一张一张的试卷上。这些垃圾一样的废纸,荼毒着我们的未来。
现在的学校是有罪的。学校所呈现的,不是信任和扶持,只是暴力和屈从。
又到教师节了。我一直想跟那些良知尚存的老师们说一些话。
如果我们不能确定教给孩子正确的东西,还不如这样去做:
把属于孩子们的时间,还给他们。
如果有家长愿意自己来帮助孩子,也请尊重他们的选择。
给孩子们时间看世界,给他们时间读课外书,给他们时间慢慢地成长。
他们会比我们自认的,还要好很多。
不要去纵容那些别无选择的鬼话,未来比我们能想象的更长远,世界比我们以为的大很多。
洛克菲勒留给儿子的38封信
一个成功父亲的教育箴言:学校里永远不可能教给你的人生常识。

小狗钱钱----一本教育孩子理财的基础读物。学习理财,就是学会自我选择。

主要内容:吉娅是一个普通的12岁女孩,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救助了一只受伤的小狗,并给它取名叫“钱钱”。没想到,钱钱居然是一位深藏不露的理财高手,它彻底改变了吉娅一家人的财富命运……“欧洲第一理财大师”博多·舍费尔用生动的理财童话,教会你如何从小学会支配金钱,而不是受金钱的支配;如何像富人那样思考,正确地认识和使用金钱;如何进行理财投资,找到积累资产的方法,早日实现财务自由!
荣登德、英、法、日、韩各大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 欧美最畅销的财富启蒙读物!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财富、创造财富的“金钱童话”!
《小狗钱钱》德语版一出版即登上德国各地销售排行榜榜首,随即在全球引发了一场“金钱童话”的热潮,成为欧洲最畅销的理财图书!2002年,《小狗钱钱》中文版出版,立刻引起巨大反响,长时间位居卓越网等各大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媒体好评如潮,更受到读者的喜爱!
最近,成都市青羊区教育局推出了一项素质教育的举措:凡是没有两项体育运动技能、一项艺术特长以及一项家务小技能的小学生,考核不合格者不发毕业证。
看到这样的消息,我总是相信:官老爷们的出发点是好的。
他们希望学生能做点家务,懂点理财什么的。他们总是觉得现在的小孩都怎么了,都一个个特爱做作业,一做就几个小时,还都不爱锻炼。这些学生是不是太有竞争意识了?!
不过我也相信,教育局总是自娱自乐惯了,素质教育说到天,最终的结果也是没边的事情。好多时候,只能瞎嚷嚷。
来不了软的,就来硬的。本来没素质,一罚就有素质了。
因此,在我看来,这事是个绝妙的讽刺:本来是素质教育的举措,结果只能用考试来要挟、检验---办了件最没有素质的事情。
我觉得他们其实可以先做一些简单的事情:比如,规定中小学生,每天晚上过了某个时候,就可以上床休息。管它什么作业都可以不做了。
少做一些应付考试的试卷,把教育的时间还给家长,还给学校。如何让应试教育真正下课,才是他们应该考虑的事情。
我一直认为,学校的教育里面最重要的不是教授知识,而是一些更为重要的东西,比如:如何树立信心、如何建立彼此的信任和学习自由选择,理解责任和禁忌等等。
我们的学校以填鸭为荣,以命令和服从为荣。学生是菜鸟,但是,他们的长辈更菜。
教育局给出的要求,从来不要求以身作则,我们的长官们展示的是权力和意志,唯独没有沟通和理解。
说具体一点,即使要求学生懂一点理财,至少也应该指出哪里有适合他们的材料。
有段时间,我一直在给儿子找理财方面的书(我发现生活中很多重要的东西,学校从来都不会教。)。我找到了三本适合所有人都可以看的书:一本是《穷爸爸、富爸爸》,一本是《管道》,还有这本据说是专门写给孩子的《小狗钱钱》。
读完这三本书,我有一个感觉,就是:对金钱的认识,可以有一种更为广义的理解。人们可以理解如何才能积累财富,理解成本或者代价。理解做事的策略和心态。每一个认识金钱力量的人,也可以拥有一种选择的力量。
其实,关于金钱本身的知识并不是很多,在它的周围,更多的是软性的东西,跟人性有关:你怎么树立目标,怎么去从容选择,如何抵御恐惧或者贪婪。到底是什么东西,让你做不成自己想做的事情。
简而言之:一些做就事情必须的基本态度、策略和方法,比赢得成功更为重要。因为它们才是真正的素质,成功的基石。
这些东西,在人生的过程中,反复出现。我们需要认识它,发现它,理解它。
上学不应该只是往一个人的脑子里面装满垃圾。而是让人知道如何完整地做好一件事情。好的教育,让你对自己越来越自信,你会找到很多办法,驾驭金钱或者机会,让自己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擅长。
以下为《小狗钱钱》的读书后写下的摘要,其实是很多书的综合。
如何实现你的梦想?
很多事情,一说都知道。问题的关键是,你是否真正相信,并去做。不管实现梦想的法则有多少,重要的只有一条:梦想是一种实践。
【1】写下你的梦想清单
写下最近2-3年内的10个梦想,你希望并相信自己能够实现它,比如说:
给自己买一台笔记本电脑
和父母或女友去国外旅行
买一套房子
存一笔读书的钱.....
【2】最先实现的三个梦想
从10个上述清单中,选择三个你最迫切实现的梦想。在心里问自己:我是否愿意为之而奋斗,努力?
问自己:如何才能做到?
计划,安排好时间,然后去做。
【3】不说不可能
事情只存在做或者不做,不说不可能,而是问:如何才可能。
实现梦想,并不在于你有多聪明,也不在于你是否知道多少知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心和做事的策略。
如果没有自信,过后看来再简单的事情,对你而言,也没有机会。因为不信,所以,你根本不会去做。
一个人做事除了信心外,还有做事的基本策略:
(1)尝试为别人解决一个难题,从中获取利益;
(2)把精力集中在你知道的、你会的和你拥有的东西上。
【4】做喜欢做的事情
很多事情总不是一帆风顺的,当困难来临的时候,坚持的理由就非常重要。
很多时候,做事太功利,就会急于求成,看不清未来,很容易放弃。
而由衷的喜爱则往往能把迷茫的时刻变得非常简单,象罗盘一样固执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5】每天花10分钟去做对未来意义重大的事情
模式化的生活,容易让人懈怠。所以,无论如何,每天要抽10分钟去做对未来意义重大的事情:
锻炼身体
读书并思考
在饭桌上和家人交流
跟孩子谈心
在网上了解一下正在发生的各种趋势
重要的不是每天一定要获得什么,而是养成一种习惯:跳出来,重新想象,保持对现实的接触,对未来的敏感。
【6】理财就是拥有一种选择的力量
财富不是指你挣多少,而是你最后剩下多少。
评估一下,当你停止工作,你身边的钱能支持你生活多久。
理解资产和负债:凡是帮助钱从你口袋里出去到别人那里去的东西,都是负债,凡是帮助钱从外面留到你口袋里的东西都是资产。
积累你的资产,减少你的负债。仔细评估该不该买车,应该如何合理贷款购买个人消费品。
合理理财:
(1)尽可能不用信用卡:大多数情况下,信用卡只能使人消费得更多,使你的负债越大;
(2)日常收入:50%储蓄,40%分配到投资,10%零用;
(3)尽可能先支付自己:有投资的机会,让钱为自己工作;
金钱是财富的一种形式,也是一种选择的力量。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拥有它、驾驭它。
没有太多的金钱的时候,可以考虑为自己的未来存储其他的财富。财富有很多隐蔽的名字,它们是:青春、健康、经验和幸福。
【7】比平时付出更多
不要老是幻想不劳而获,也不要抱怨不公平。不公平是生活的常态,你最大的自由是可以选择改变自己。
天下掉馅饼的事情即使发生,也只会发生在充分准备而努力工作的人身上。
【8】认识恐惧和贪婪的能量
恐惧总是在我们设想事情会如何不顺的时候出现。对失败想得越多,就越害怕。
因为害怕,而选择盲目从众的安全感,是一种自我放弃。
任何时候,坚持独立的思考和常识性的智慧,知道何时应该恐惧,何时应该贪婪。
【9】给自己足够的压力
如果你没有做今天这件事情,你就永远不会知道给自己压力之后,你能够做到什么。
给自己足够的压力,看看能把自己逼到什么程度。
很多时候,做一件事情,不仅仅会使人发疯抓狂,而且还能能逼迫你释放全部的能量。
一个人了解自己的最佳做法是:让自己做那些看起来最艰难的事情。
【10】跨过生活的很多“墙”
生活中有很多“墙”挡在你面前,让你做不成自己想做的事情,这些墙可能是你的同学、老师、父母,甚至就是你本人,你周遭的环境。
但是:“砖墙之所以存在,是为了阻挡那些其实没有那么想要这件东西的人,目的在于让我们有机会证明自己多么想要一件东西。”
功夫熊猫
对孩子而言,成功的秘密就是:没有秘密。
对家长和老师而言,你希望孩子怎样,他就是怎样的。你觉得孩子是大侠,他就是大侠;你觉得他是狗熊,他就真的可能变成狗熊。
功夫熊猫2:相亲相爱
功夫熊猫2:神秘记忆
功夫熊猫2:益智拼图
梦工厂智力乐园•功夫熊猫(2):勇者无敌(5岁以上)
梦工厂智力乐园•功夫熊猫(2):欢乐大迷宫(低阶版)(适合4岁以上)

每一个孩子都是功夫熊猫
(一)
这学期一开始,儿子就变成了一个大麻烦。
对于我来说,以前的乖娃娃,在你眼皮底下,一夜之间,就变成了问题少年。一时很难相信,也很难接受。
开学不久,我就接到儿子班主任告状的电话,说他从上学期开始,人变得极其自我。开学的时候,同学人人都争当班干部,他连申请都不写,跟刚入中学的时候,判若两人。儿子上学期是班干部,老师都喜欢用他。
我说:“这是他自己的选择。他说这学期想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我想也可以吧。”
我还安慰老师说:“可能是过青春期吧,总有一些自以为是的奇怪想法,以前我们每周还要一起散步,现在,他不了,自己一个人,什么事情都躲躲藏藏的,经常把屋子的门关上。或许,过了这阵就好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估计儿子依然故我。于是,班主任在开家长会的时候,把我留了下来。
我对老师说:“从上学期期末后,我也感觉他变化很大。我不知为什么。我想知道,他到底在学校上课怎样?”
老师对我说:“英语老师说他上课老是爱接嘴,还不时说谁也听不懂的英语。同学们都认为他很傲慢。”
我说:“他这样做真是不好,干扰了老师的上课。他告诉过我:学校的教材太简单了。他说的那些听不懂的英语,是在背《六人行》。他在家也是这样,就当其他人不存在一样。”
老师又接着说:“还有语文,他语言表达有问题,写的东西,逻辑混乱。不知你注意没有?”
我说:“我注意到了。每天晚上家校本上写的文字,糟糕透了。在很少的文字里面。放了那么多的东西。”
老师说:“就是这样。”
我说:“是的,连小学的时候都不如。不过,奇怪的是,他假期中写的东西,还可以。他最大的问题是动作比较慢,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写一篇像样的东西。”
老师说:“这样考试的时候,要吃大亏。”
儿子每天作业完成后,我在家校本上签字,会看看儿子写的读书笔记,我认为他在应付,写得东西干巴巴的,完全是武功尽失的梦游状态。
儿子偶尔也有神来之笔,不过,我和老师感觉一篇文字好坏的差异很大:往往儿子胡编乱造的东西,居然可以得A。儿子搞不明白。说到底,我也不太明白。
老师跟我交换完状况,跟我说:“他好像不能承受什么压力一样。现在我们老师这学期也都是被压疯了。不过,大家都还是咬牙在坚持。”
我说:“要不这样吧?是否可以让他减免一下功课?让他自己调整一段时间。”
我想老师明白了我的意思,她同意了。
在心里,我本能地拒绝了给儿子下一个过早的结论:凡事总有原因的。
(二)
回家后,一条一条跟儿子交换意见。儿子没有啃气。
这样不鸟人的态度,真是让人心头上火。
我跟儿子说:“你要提高效率!不要每天我们都要睡觉了,你都还在做作业!”
儿子咕哝了一句:“我又不是班上最晚的!”
我说:“你怎么不和班上最好的比呢?”
我给儿子布置了一个任务,让他第二天去学校调查同学做作业的时间。儿子照办了。当天的功课,班上最早的在11点完成,最晚的过了12点。也就是说,如果从晚上7点开始做功课的话,每天的作业时间是4-5个小时。
我在心里骂了一声:“TMD,作业那么多,真是变态!”
我跟儿子说:“不管如何,你的动作慢,自己也有原因。我给你定一个规矩:最晚11点半,上床睡觉。做不完,拉到,不做了。每天8个小时睡眠都不能保障,第二天怎么学习,简直是乱弹琴!”
儿子狡辩了一句:“不干。做不完,作业不合格,第二天还要罚。还要扣操行分。”
我知道素质教育改革后,很多学校把做作业的分数变成了素质教育的积分了。
我说:“扣分也不做。我跟你们老师讲一下:那些低水平重复的题目就不要做了。”
儿子嘴巴一撅:“我都不算怕扣分的了。好多同学,做不完就抄呢。”
理论完了,我给儿子写了一份文档,主要的内容是关于针对他目前每门课的问题,提出的解决办法。我打印了一份,递给了儿子,叮嘱他好好看看。
儿子很不耐烦地把那两张纸,放在一边,忙作业去了。
几天后,我问他看了我的建议有何感想,儿子在他的书桌上找了半天,然后,又在桌子边的垃圾桶里翻了一下。
我觉得自己头发上面在冒烟。
我又打印了一份,我咬牙说:你再丢看看!
(三)
儿子老实了几天,又回到了拖沓的节奏中。
我把《六人行》没收了,规定他一周上网的时间不超过2小时。
不让动电脑,儿子的气焰顿时颓了一半。我抓紧时间,每晚的饭桌上,每逢周末,抓住时机,给儿子做思想工作。
但是,儿子俨然长成了一个小大人:他有了跟我一样的身高,他觉得自己已经是大人了。
我跟他喷口水的时候,他用沉默就把我打败了。
有时,真想踹小这兔崽子一脚。
最后,还是去我请教身边的朋友。有人说:初二的小孩都这样,青春期,正叛逆呢。过了,就好了!没什么大不了!
我心里稍觉安慰。
我想起在《功夫熊猫》中,乌龟大师对师傅说过这样的话:
你的想法就像这水面,我的朋友,
当它摇曳时,很难看清楚;
但是如果你顺其自然归于平静,答案自会清晰见底。
(四)
我想:或许,我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
我觉得要甄别一下:儿子的问题到底有多严重?儿子的问题只是他一个人的问题吗?
就拿外语课来说,儿子学英语很早,小学一年级就开始,每天一堂课。每周一堂外教。小学的老师很有方法,重视听说,把基础打得很好。今年暑假前,我买了一套《六人行》,告诉他可以用2年的时间听完,一定会有收获。结果,他一口气看完了所有季,第一季的内容记得滚瓜烂熟,连做梦都在说英文。
英文好,不是坏事,问题在于我教育儿子的方式,跟学校教育的方式,大相径庭。儿子有点不知所措。
儿子很单纯,学好一点东西,难免沾沾自喜。未必象我们大人那样认为的是要故意捣蛋。人为自己的长处有所表现,有什么错呢?但是,如果你因为自己的长处受罚,当然有点委屈。
我发现儿子的问题,部分原因在我:因为我从来认为学校的教育问题多多,应该有更好的选择。但是,儿子不知所以,把学校教育跟学习对立起来。我让他产生了很多误解。我需要当面承担责任,并解释清楚。
我想好了以后,在一天晚上,搬了板凳到儿子的书房。
我对儿子说了下面的话:
儿子,爸爸其实认为你一直有能力做好跟学习有关的任何事情,只要你愿意做。你看看,你小学就能自学Flash。你学3dmax,自己建模的能力,爸爸现在也做不到。
爸爸一直认为你很棒,以你为骄傲。
但是,现在,爸爸认为你遇到了一些麻烦。爸爸认为你现在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你失去了目标,二是你缺少自律。
过去,你学很多东西,都是自己在学,或者爸爸在教你。爸爸也一直在不断的批评学校的教育。爸爸认为学校应该让你们拥有到更广阔的视野,你们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不应该满足于记忆答案。社会上也不会要这样的人。
但是,爸爸并不是说读书没用。学习不是学校的事情,也不是老师的事情,不是家长的事情,只能是你自己的事情。
你觉得学校不适合你,你就讨厌它,回避它,不是办法。你每天都在这样的体制中学习和生活,你要么被它拖垮,要么超越它。
爸爸其实真的不在乎你考试多少名,我在乎的是,你每次是否在进步,你是否为了自己的未来在努力。
你还记得你上中学时,我们谈过吧?爸爸提醒过你:不要忘记自己的梦想,不要失去自己的阶段目标。
你可以把考试考砸,这没有关系。但是,你问问你自己,你是否带着怨气在学习呢?
爸爸觉得你不知不觉,把自己的目标给丢了。你对自己要求不高:我上次给你推荐的书,边上都还是新的。是的,你喜欢听英语,但是,我问你,你告诉我,你是否记下了新的单词,你每周每天是否妥善的安排了自己的时间。每次考试后,是否为自己整理了错题集。
梦想,不是只用来想的。而是要用来督促自己去努力拿到它。你用那个标准来要求自己,你的很多问题都有解决办法。
作业很多是不是?那为什么不想想该如何提高效率?你永远不要奢望学校能理解你,你只能想办法超越。如果你做不到的话,为什么不跟老师商量一下,降低一些目标,让自己更有效呢?
如果你自己能安排好学习,看很多书,真的在长进。你对自己也更有信心,是不是?
你的问题在于对自己要求不高,对待学习还有小学生的依赖思想。自己没有主动学习,没有主动想办法学习。
(五)
谈话后,我帮儿子制作了一张表。要求儿子每天这样填写:
首先,每天在作业前,对每门课作业时间做预估。然后,记下开始和结束的时间,最后,记下最后完成的时间。
我这样做,并非出于对孩子的不信任,而是另有用途:【1】让孩子有个时间意识;【2】找问题。
一周后,我拿着儿子填好的表格,看出了一些问题:
【1】数学和英语时间占用过多
数学每天要花1-1个半小时才能完成,英语也是40分钟-1小时。很大的问题是学校的问题:题海战术,每天一套或几套试卷。
我跟班主任反映了一下。说不应该这样。这样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孩子学习。
考试只是几年的事情,而身体健康是一辈子的事情。
【2】写读书笔记的时间过长
30分钟-40分钟,才写了不到6行字。这是儿子的问题,明显反应迟钝。我建议儿子平时少写多看,多做笔记。每周争取写好一篇。而不是想每天都做好的,把标准降低一些,慢慢改进。
【3】作业时间过长
每天作业长到4-5个小时,很显然,这是学校的普遍问题。
学生每天那么长的时间做功课,做完的作业,老师也从来不看,让学生相互批改。量大,但是从来不问效果如何。只是交差应付考试。
每天的时间都被作业消耗完了,那么,你怎么有时间复习、预习。每天都落在一个恶性循环的学习方式中。如果你不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方式,学习的效率又从何而来?
不能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准,找到循序渐进,提供效率的方法,这是教育的失职。
如此教育,我无话可说。
(六)
经过一段时间调整,儿子慢慢缓了过来。我们一度紧张的父子关系得到了很大的缓和。
儿子在饭桌前不再埋头吃饭,跟大家说学校里的事情。我有时也故意问他一些细节。我发现,只要他愿意,他能说的很好,很清楚。
以前那个儿子又回来了。
上一周,儿子在看《小狗钱钱》。看完后,他直接学着做了一笔小生意。他投资了7块钱,在同学上计算机课的时候,以低于学校价格一毛的优势把鞋套卖给了同学。他说他上周赚了4.5元。
我知道,儿子做数学算利率的题很差,经常算错。但是,这次的数学题,做的相当漂亮,令人心喜。
我高兴的是:他不但理解了书本,自己还动手试了一次。
有一天,我重看《功夫熊猫》,发现这个故事不仅仅是部励志电影,也是一部教育电影。
师傅总想按自己心目中的样子来找神龙大侠,他不相信阿宝就是那样的材料。
所以阿宝说:每次你往我头上丢砖头,这很伤我的心。可最伤我心的是,我每天努力练习,却还是这个我。
连乌龟大师也对他说了这样的话:
乌龟:是的,看着这棵树,我不能让树为我开花,也不能让它提前结果
师傅:但有些事情我们可以控制,我可以控制果实何时坠落,我还可以控制在何处播种,那可不是幻觉,大师
乌龟:是啊 不过无论你做了什么,那个种子还是会长成桃树,你可能想要苹果或桔子,可你只能得到桃子,那个种子还是会长成桃树
师傅:可桃子不能打败太郎
乌龟:也许它可以的 ,如果你愿意引导它、滋养它、相信它。
我想,我或者老师们,都是那个固执的师傅,我们都只想看到孩子希望的样子,我们不愿意看到孩子本身的样子。
对于孩子来说,他的成长的过程,首要的问题就是树立信心,发现自我,打败各种各样的太郎:懒惰或者轻易放弃。
既然是这样,那么除了知识的教育之外,我们是否应该教给孩子一些更加重要的东西,比如:自信和自律的方法。而不只是一味的要求改变。
我们是否真正愿意引导、滋养或者相信过?
大人们往孩子头上扔砖头,可他还是原来的那个他。如果你不相信他,就什么也得不到。
每个孩子都有可能是那个平凡的阿宝,但每个孩子都不妨碍成为功夫熊猫,或许我们的教育只愿意培养做面条的人,那为什么不让孩子去尝试点别的什么呢?
我们可以用各种各样的包子,去引导、滋养,相信他们。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大人应该如何跟孩子沟通呢?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珍藏版)
孩子的错都是父母的错: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附CD光盘1张)

面对
(一)
有一个教育儿童的经典案例是这样说的:
小孩子跌倒在地,年轻父母的反应是不同的。
妈妈说:哎呀,宝贝,伤哪里了。妈妈看看,打死这地板,把我们宝贝伤着了。
妈妈一边用手佯装拍地,一边搂着孩子拍着。孩子本来没声的,这样一说,好像更痛,于是放声大哭。
一般来说,爸爸的做法又不同。
爸爸说:“没事。快起来。”
看见孩子还在地上呢。接着说:“起来,没事的。不怕痛。怕痛,就不是我儿子。”
孩子哭了。爸爸大怒:“长大了,肯定没出息。这么点小事都扛不住。快起来,再不起来,我揍你了啊。”
爸爸正说呢,妈妈过来了。对着老子说:“你干嘛啊?想把孩子吓着啊?凶巴巴的。”
对孩子说:“宝贝快起来,妈妈抱抱。”
爸爸火起,对妈妈说:“都是你惯的。以后有你受的。”
(二)
在《如何说孩子才肯学》这本书里,开篇讲的也是类似的例子。
书上说:其实,妈妈和爸爸两个人的做法都有问题。
孩子跌倒了,妈妈把责任推给了地板。孩子会觉得自己受了天大的委屈。而爸爸过于坚强,抹杀了孩子疼痛的感受。
妈妈、爸爸或许应该先说的一句话是:“不小心跌倒了,有时真的很痛。”
跌倒了,真的很痛。可是,这已经发生了。孩子的情绪得到了舒缓,疼痛不会持续得太久。
第一次书看到这儿的时候。我一直半信半疑,不能确定:为何要这样做呢?话只说了一半,既然知道怎么做,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孩子呢?
我想起儿子小时候的一件事情:那时,他大约4岁。有一天早上,儿子起床,我看见奶奶在帮他穿衣服。我眼睛一瞪。
儿子马上指着奶奶说:“她惯使我!”
父母总是这样:对自己的子女百般挑剔,对自己的孙儿则万般宠爱。
我也不例外:有时,为了训练儿子的胆量,老是逼着他做些不敢做的事情。有时,给他设置一些很特别的要求,比如三岁前,记住26个英文字母。
很多年后,我才豁然开朗,突然明白了上面这个案例,其中自有深意:
跌倒了,会疼。让孩子坦然接受自己的真实感受。什么也不需要多说,一个能接受真实感受的人,他不会埋怨,也不会强迫自己。他能和谐、独立地学习、处理好任何事情。
其实,这人生的第一课,都被我们忽略了。
为了记住这有意义的一课,我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做:面对。
(三)
儿子上中学后,作业开始变得很多了。现在,学校都是口头上素质教育,实际上是轰轰烈烈的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有几大多:课外辅导多、作业多、考试多。
作业多,每天做作业时间都是3-5个小时。作业多,难免抄作业的就多。
这学期,儿子回来讲:班上抄作业的同学越来越多了。
儿子老老实实做作业,他看见同学抄作业很轻松,操行分一点都不少,心里很气愤,觉得不公平。他在家校本里写了大家抄作业的事情。
老师希望儿子把抄作业的同学“揭发”出来。我跟儿子说:一个都不准说。
儿子不明白,那眼神似乎在说:“难道抄作业,还对了?”
我说:“抄作业,当然不对。但是,你想想看,哪些人才抄作业?”
儿子说:“有些是做不起,家长忙,或者不懂,就干脆不做。作业不合格,要扣分,就只好抄了。”
我说:“还有呢?”
儿子说:“有些同学抄,因为家离学校太远了。上学每天来往2个小时。放学晚点,吃完饭都8点过了。开始一大堆的作业。没办法,不抄,也要写检查。”
我说:“每个人都有原因。重要的是,你去告同学,同学以后也要找茬子告你。儿子,记住,不要成为一个告密者。”
儿子没有“揭发”同学,老师也没有再问。然后,班上发动班委来“解决”抄作业的问题。
儿子说,班委里有人建议,干脆不要把作业做完作为素质评分。这样,大家就不会抄作业了。
我说:“这主意真棒!是个好想法!”
儿子说:“老师一听就火了,不扣分了,你们还不翻天了。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
一周后,儿子从学校里带回来一个单子,让家长写建议。单子是班上班委写的。我一看就皱眉,说的就是抄作业的事情,单子上写的很严重,好像都是些犯罪分子做的恶事一样,十恶不赦。
单子下面是留白,意思是:让家长们提一下建议,看看该怎么办!
我写了一段话:
抄作业,是个不好的现象。作为家长特别愿意配合老师告诉孩子抄作业有哪些坏处。当然,做作业本身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知识。现在教室里学生多,学习的能力参差不齐。所以,避免抄作业有一个办法就是: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跟老师协商一下,决定哪些作业可以不做。成绩好的做一些低水平的作业是浪费时间,而成绩不好的,基础的都完成不好,数量再多,也没有意义。如果能帮助他们自我调整、选择,增强他们学习的能力和信心。我相信,抄作业的现象是会大大减少的。
跟成人的世界没有任何不同,你鼓励什么规则,人们就按照你鼓励的那个要求去适应。好的,学习现在都变成了家长的事情、学生的责任。学校可以一古脑儿把什么都推干净。好了,都是你们教的好,坏了,都是家长不配合,学生不是那个材料。如果这样想问题,我们干嘛要上学呢?
是的,孩子要面对的是该不该抄作业的问题。那么,家长、老师、学校,一个国家的教育又应该面对什么样的问题呢?!
我们是否需要为了孩子好,把学生变成“特务”。是否需要为了完成教育指标,布置那么多的无聊的作业,而不顾学生的身心的成长。
大人们说:我们没有办法。大人们都干些不负责任的事情,还要孩子们负责任。
这是个可耻的理由。
我们都不应该推卸责任,尤其是我们知道错了,还觉得自己是在做正确的事情。
是时候了,是到了大人们面对现实的时候了,请以身作则吧。
(四)
有朋友经常会在网上聊天。他总是在遇到麻烦的时候,来找我。
每次,我一边听着,一边忙自己的事情。
他唠唠叨叨的说自己的不幸遭遇,我总是说:“哦,是这样啊。”
“看来这件事把你气坏了。”
“你很为难。”
后来,他跟我说:“谢谢你。我感觉好多了。我想到解决的办法了。”
我知道,有时,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听众,或者一个感情的垃圾桶。除非我愿意,我不愿意当任何人的垃圾桶。我只是听着,说一些无关痛痒的“哦”。
或者把他的内心感受,描述出来。从来不在一开始就告诉答案。因为我从来不知道答案。答案不在我这里,而是在他自己心里。
这就是“面对”教给我的一切:人的情感过程就是这样的,事情发生了,你总是无法接受。你需要倾诉,你需要倾听。甚至需要暴烈的发泄。情绪被排解出来,得到认同。然后,你终于肯低下头来,接受自己的感受,你让步了。坦然面对现实,然后想:下一步,该如何呢?
一个推卸责任的人不会这样去做,一个强迫他人和自己的人不会这样去做。一个自然情绪的调整过程,使事情变得可以圆满、通融。
(五)
拿出一张纸,去发现或写下这样一个“面对”的过程;
【1】目前我觉得最恼火的事情是什么?
【2】我觉得那些我觉得难以面对的东西,哪些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哪些是我觉得“不能”妥协的?
【3】找一个好朋友当听众,实在没有,拿一面镜子也好,开始说出你的麻烦问题?让你一次说个够!
【4】如果我还是想解决这个麻烦,我是否能找到一条可以迂回的办法,我是不是真的“无法”改变,还是真的“不愿”改变?
【5】接受现实,接受自己的选择,让这件事成为一种美好的经历,或者永远过去。
如果能这样做,相信你,一定会学到很多。你会看到自己的勇气、智慧,和无畏的力量。
让我们做的更好一些
(一)
中国历来有句古话,叫:黄金棍下出好人。意思是:人的教育主要是靠打,或者是训出来的。
我们这一代,在家调皮或读书不认真,挨打是家常便饭。再上一辈,过去的私塾和学堂里面,老师叫背书,背不上来。或者学生调皮捣乱。老师就拿条子打手板。如果是在家里犯了错,不管多大的人,脱了裤子打屁股,也是常有的事情。
自古天地君亲师,打人的自己都觉得这事是天经地义的:都是为了你好。如果不挨打,怎么能长记性。
挨打的人开始的时候,嘴里还犟着呢:老子就是不服,就是不服。还想申辩两句,结果挨的更多。打得越痛,恨得越深,越久。不过,过不了多久,他就不这么干了:切肤之痛呢,惹不起,躲得起。再犯错,他就思索:怎么才能逃脱。能逃脱最好,实在不行。就咬牙坚持住,也不罗嗦了,打死也不说什么了。反正说了也没用。再后来,他就习惯了。
然后,时间过去。挨打的人长大了,变得成熟,好像过去的所有毛病都消失了。小时候挨打的经历,逐渐在心目中演变出一种难忘的成长经历。
“要是没有父母、老师的严格管教,我们不会有今天。”
然后,大家都认同:“挨打,都是为我们好啊!”
多年之后,很多在挨打中成长的家长,还是会选择用打骂的方式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对他们来说,如果孩子实在不听话,用这种方法镇压比较管用,而且不需要任何道德和心理上的负担。
(二)
对每个人来说,接受惩罚,是人生的必修课。
小孩子的世界是没有规矩的,杂乱的。会让大人抓狂的。而且,小孩从来都是不按规矩办事。也不想被人控制。
而大人的世界是讲求秩序的,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在什么地方,做什么才是合适的。这些对于小孩来说通通不懂,也不感兴趣。
对于大人的任务来说,就是要教育小孩认识这个世界的规则。当然,给小孩讲了,如果不听的话,通过皮肉之苦来引导,算是一个比较简单经济、实用高效的做法。棍子是建立秩序的有效武器。
处罚是有效的:它一定会让受罚者把某种规则和施教者的偏好联系起来。会使受教育者在某种程度上,比较听话。
虽然,这个做法,根本不考虑小孩的感受。从大人的眼里看,我才不管你是天性,还是为了吸引注意故意捣乱。我才懒得去想你为何会这样去做。难道我不是比你更有经验,更有智慧吗,难道我不可以随时指点你一下吗。我会帮助你得到一个好的结果,所以不要对我的解决方法进行质疑。
所以说,对于家长和老师,惩罚学生而言,普遍上都是广有市场的:我是对你好,所以,不管我对你做了什么,你先忍着吧。可能没有用,也不会有太大的坏处。
显然,这可能并不算是一个好的方案,但一定是一个简单的方案,没有太多心理负担的方案。既然那么多的人都是这样做的。就是做错了,也是容易得到理解和原谅的。
在这样的行为模式下,大多数人都会屈从于一个勉强的方案,而非比较好的方案。因为,在教育和被教育者之间,被教育者是弱势群体。他们就如同孙猴子,脑袋上套了一个紧箍咒,教育者就是唐僧。
被教育者明白了:别跟自己的领导理论。理论是没用的。如果跟领导的看法不一致,也是没用的。领导给你选出的路,就是你的范围。越界是要被处罚的。
惩罚的目的是为了纠正错误,达到正确。结果,多半被用来作为管教的工具,最后变成了剥夺思想的工具,导致对目标的偏离。惩罚变成了一种噤声的工具。
而且,对所有的人带来的是生活中比较典型的负面思维方式。影响到我们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
(三)
什么是负面思维方式?
【1】说“不可能”
有一天,孩子说:长大了,要到火星上去。你立马给他一盆冷水:就凭你,数学才考80分,哼!别做你的春秋大梦了!快去写作业!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用否定的词语去表态:
“不可能”
“没希望”
“就凭你......”
【2】指责他人
有家软件公司,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想出了一个方法:给测试人员定了一个指标,每天要测试出多少个bug,检查的数量越多越好。而对开发人员则进行相反的检查。开始的时候,错误很快地被检测出来,大家都相安无事。到了后期,错误越来越少。测试人员和开发人员的矛盾就出来了:把一个小错,放大成多个错误。开发人员是按错误来扣奖金的。大家都急红了眼。两边都是热锅上的蚂蚁。
公司的本意是好的,只是这样的利用人性弱点的博弈,是值得商榷的。忘记了自己管理目标是什么?如果行动的结果,使人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处罚上面,就没有人会去想更好地办法去改进工作的流程。
因为面对处罚,人的天性就是为自己拼命开脱,指责他人。
同样,如果处罚只是为了听话,受教育者只考虑教育者的选择,不会去选择应该可能的最佳选择。
教育是树立人的自信,还是让你感觉自己是个笨蛋?!
【3】猜疑
在不平等的层级中,人跟人缺乏的是耐心和信任的心态。猜疑是潜台词是这样的:凡事都是故意的。
对孩子的粗心,大人们气急败坏:我怎么养了你这么个笨蛋?你是不是故意的?
两个成年人闹别扭,也是这样想:你以前不是对我挺好的吗?怎么现在这样了?你是不是变心了,故意这样的了?
如果你不相信别人,你对人的方式,肯定也是不信任的。彼此彼此。
【4】焦虑和急就
没有控制感的人,就会焦虑。而且很多事情,一旦发生,总是希望马上回到正确的轨道。
唯一遗憾的是,急就的人希望没有过程,或者过程很快。
当天的事情,要当天解决。其实,很多事情都不是当天能解决的。积累下来那么多的东西,当天是解决不了的。
对很多人来说,解决焦虑的方法就是急就,就是强制转换:你不听我的,我就把你修理成听我的。这招对小孩可能管用,因为小孩太弱势了。
但是,大人们相互之间会怎样呢?多半鸡飞蛋打,各奔一方!
(四)
很多时候,我们的生活笼罩在一些对我们自己并不有利的选择中:负面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妥协的方式,而且还是一种前仆后继的习惯方式。
就如同我们可以选择不用棍棒来教育孩子一样,我们同样可以选择一种正面的思维方式来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命运:
【1】调节心理预期,主动接受现实结果
孩子粗心是天性,每个人都是这样过来的。是的,孩子考试考得差,那说明有问题了,好的,暴露问题是好事。
所有的结果都接受下来:这不是妥协,而是接受现实,马上开始下一步。
人会被最初的情绪所控制,但不要为这种情绪一直左右。因为发泄是容易的,但不是你要的结果。如果拿起棍棒就能解决的话,教育倒成了最简单的事情。
【2】寻找问题或替代方案
解决问题的方法肯定不是一个,而是多个。相信受教育者,或需要帮助的人,和他们一起去发现问题,找到一些可以操作的方法,去试验它,验证其有效性。
寻找的过程,就是不要放弃。相信自己,也相信别人,这需要善良和勇气。没有人会故意跟自己为难。
【3】延迟你的决定
人和人的冲突是难免的。但是,事实证明,没有人是你的敌人,真正的敌人在于自己:如果只是充满了征服的欲望,那么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延迟你的决定,思考别人的立场,或改变一些方法。你可以说服别人,也可能被别人说服。
认为自己不可改变或别人不可改变,往往才是最大的问题。
不要去追求你自己心目中的最完美的答案,而是去找到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有效的答案。
用积极和开放的心态去迎接多元化的思维,你的视野和影响会更宽更广。
【4】尊重人的天性
什么是人的天性?就是每个人都会犯错、粗心。做错事。
对人苛责,要有的放矢。如果所有人都犯的错,就是常态。反过来,你就不能要求大家改变,而是你自己去改变思路:去找到一种不让大家出错的方式。
改变自己,总是比改变别人容易的多。
(五)
在我所接触到的很多优秀的教育著作中,都有一个基本相同的看法,那就是:孩子本身都没有太大的问题。教育的问题大都是出在教育者本身思维及其行为方式上。
我们看见一个问题,就把自己当成了一个灭火队员。或者更甚的是:把问题当成了一个炸药包。
如果我们有少许的思索就会有不同的感觉:好的,即便是这样,又如何呢?让我们来看看问题到底在哪儿?我们是否可以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或者我们是否需要外界的帮助。
是的,我们的问题,不是证明老师或家长比孩子更聪明。而是,希望孩子有独立的那一天:他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世界,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做出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举动。他在天空下,自由地成长。
难道,还有什么目标比这个目标更基本,更实在?
为了这个目标,我们该如何利用生活中每次的负面经历,把这些都经过调节,尽可能转换为正面的经验?
我们是否可以说:我们不用棍棒,或恐吓,也可以引导一个人的成长。其实,这也是我们自己的成长。想想我们自己如何在工作和家庭中生存或者挣扎。我们就知道,生活的选择不完全是偶然的。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会说?》给了我们重新理解教育的机会,这不仅是一部极佳的家庭教育手册,也是一次心智认知之旅:孩子其实有时是一面镜子,照见我们曾经的过去。让我们看到需要改进和积极弥补的地方。在那些学校教育不能覆盖到的地方,家长的确需要新的智慧:从这一代开始,让我们把教育中那些粗糙、暴力、迂腐而又于事无补的东西隔断吧!我们可以做的再好一些,更好一些。
放牛班的春天----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大人。

',1)">
Les Choristes(放牛班的春天)精彩片段
不平凡的春天
(一)
在经历了有史以来最短的寒假以后,我和儿子同时迎来了开学的日子。闭上眼睛,我都能看见即将开始的新学年,跟过去的学期一样,儿子背着他的沉重的大书包,开始象陀螺一样的旋转:中午将被无数的定时作业填满,而晚上,以考试试卷为中心的作业,开始粉墨登场。在长达数小时的作业后,儿子会把一摞的试卷和功课本摆放在我的面前。
我会按照家校联系本上的要求一一写上规定的内容,并附上我的潦草的大名。
根据要求,我必须准确的填上孩子回家的时间,以及作业完成后的时间。在某次家长会上,我还被告知,为了预防孩子们相互抄袭,家长的签字要有严格的技巧:孩子的作业拿给你后,你要紧挨着作业尾巴签字,好像只有这样,才算尽到了一个家长的责任。
当我第一次听说这样的要求时,我都以为我听错了。我想,老师们大概是身经百战,对小孩的把戏已经是了若指掌,经验丰富的无与伦比。我惊愕得不知所措。
在家长会上,我被告知:不能只签署自己的大名。而是要写上具体的内容。比如在英文作业本上,要写上:已背诵,已默写,或者听读了15分钟。
老师特别强调:做完一项,就签一项。这样才斗硬。
我想老师的好意是这样的:如果你小子不这样干,让你老爸签字,就刚好抓你个现行。
老师们的认真和执着,让我没有丝毫的感激,而是很不舒服的感觉:我觉得自己都象一个从来没读书,也没受过管教的孩子一样。在光天化日之下,被拽来拽去。
我跟儿子说:你每天做完作业后,我一块儿给你签字。你完全用不着做完一次就过来确认一下。爸爸相信你!
我的想法很简单:在某些事情上,我必须无条件地相信孩子。至少我比老师更了解他,我相信我比他更老练、更有计谋、也更狡猾。所以,除非是我的问题,我无法获取他的信任,那么他才有可能对我隐瞒或者撒谎。
有时,老师和家长总是陷入一种貌似的两难:我们并非要如此,而是现实逼迫我们如此。为了小孩的好,我们不得不如此提防。
有时,我就在想:老师的做法,对学生和家长有过起码的尊重吗?对小孩的监管,是否是真的关怀?在林林总总的举措中,又在传递什么样的态度和价值呢?
我可以理解这种做法背后的好心,但我无法苟同这样的行为。因为这行为的后面就是冷漠和猜忌。
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每个人都需要善意的理解和沟通。人的成长中,有很多比知识的技能教育更为重要的东西,比如:尊重和宽容,还有爱。
(二)
每当我在儿子的作业本上飞快地签字的时候,我就想起《放牛班的春天》来。这是一部法国电影,据说,当年上映时,曾经轰动一时。860万法国人涌进电影院去看这部简单的电影。
这部电影讲述的就是一个关于理解、沟通、尊重和宽恕的故事,一部经典的教育诗篇。
失败的音乐家克莱蒙·马修来到了“池塘底教养院”当教书先生,面对他的是一群调皮得有些危险的问题孩子。在学校里,有一句著名的口头禅:犯错,惩罚!从校长开始,到学监,每个人都相信这句话!
孩子们使坏,一旦发现,就被校长拧小鸡一样,抓起来,关禁闭,体罚,然后,参加劳动。当然,这样的处罚,并没有减少孩子们恶作剧的次数。每个小坏蛋,完成处罚后,都象英雄一样归来。
马修老师的做法有些不同:他会找到那个故意捣乱的孩子,他会想办法在粗暴的校长面前遮掩过去,但他会让孩子去承担自己的过错。
他总是用尝试用理解的方式去和孩子们沟通,最后,他发现了音乐。他建立合唱团。孩子们的天性给了他很多久违的快乐和灵感。他开始为孩子们写歌,教孩子们演唱。
孩子们突然变得安静了。那些恶魔的天性,似乎在一天天消失。在合唱团里,每个孩子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他们不再争强斗狠,而是变得安详,从内心散发出天使的光辉。
孩子们在歌中唱到:
感受午夜的激情
希望的波动
生命的热情
感受着旅途的荣耀
孩提的幸福时光
太快遗忘和磨灭
万丈光芒闪耀
在道路的尽头
最后,马修老师被校长开除了。校长不准他和孩子们告别。马修拎着自己的皮箱,还在想:为什么孩子们不来送他。他想:难道人的冷漠象冰山一样坚硬,即使是温暖的音乐也不能融化?
他走着,突然,发现地下无数的纸飞机,他抬头看见无数的飞机正从学校的教学楼的窗口飞出来。还有那些不停晃动的小手,在向他告别。在那些小飞机上,写着祝福和想念的话语。
风中飞舞的风筝,请你不要停下
飞往大海,飘向高空
一个孩子在望着你
率性的旅行,醉人的回旋
纯真的爱啊,循着你的轨迹飞翔
风中飞舞的风筝,请你不要停下
飞往大海,飘向高空
一个孩子在望着你
在那暴风雨中,你高昂着翅膀
别忘了飞回我的身旁
(三)
很多时候,我都觉得,我们的眼睛不应该总是盯着一些阴暗的地方。
当我们把聚光灯和放大镜放在孩子身上的时候,我们能看见什么呢?我们又希望看见什么呢?
我们是在传授一种工作的技能,一种你死我活的竞争心态。我们为了能获得一望到底的成功人生,也在牺牲童年的幸福和欢乐。
如果把聚光灯打在我们身上,我只能看见这样的事实:我们在推卸责任。
我们小时候也做不到,长大了也不断犯错,或许,也算不上成功。我们以为现在的一切,跟以前都是逻辑相连。我们开始把自己的曾经的梦想和希望,转嫁到孩子身上。
我们也信奉这样的做法:犯错,处罚。再犯错,再处罚!无数的犯错,可以考虑连坐,鼓励学生间相互告密,然后,最后把家长也拖拽进来。
好像有个声音在说:看嘛,我们总是绞尽脑汁,在为孩子负责。如果他还这样,我们已经尽力了。如果他还这样,这人没的救了。
的确,我们关心责任,我们也关心为孩子在做什么。但,好像没关心他需要什么。
真的在教育上,没别的办法了?!
我常常想起《放牛班的春天》的那首优美的歌曲,歌中唱到:
瞭望你人生未来的道路
被遗忘和迷失的孩子们
请对他们伸出你的援手
引领他们走向美好未来
我一直觉得所有的老师和家长都应该好好看看这部电影:的确,我们无法否认的现实是,现在的教育已经非常变态了。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老师、学生和家长的关系,已经变成了相互折磨。而孩子是最大的受害者。
或许,我们不一定要用音乐,就能放弃那些固执的习惯:我们可不可以不用体罚来教育学生,我们可不可以多给学生一些尊重和理解,甚或是一些宽恕。
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象马修老师一样,给孩子一个合适的位置,看到他存在的价值:在不平凡的春天里,我们播种,除虫,施肥。然后,从三月到十月,穿过那些阳光和风雨交接的日子,耐心迎接收获的来临,在我们满含喜悦的泪水中,孩子们健康成长。
给教师的建议
一个前苏联教育家的伟大作品。告诉老师们:
学校里从来就没有抽象的学生。
一个老师该如何教给孩子观察、阅读、动手和独立思考。该如何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完整的人。
很多教育的细节,都被我们无情抛弃了。
爱弥儿---一本让康德着迷的教育学经典。

民主·经验·教育

杜威说:教育是社会进步及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
杜威说:教师不仅仅是在培养个体,同时还在培养正确的社会生活。
举全村之力:如何培养健康、快乐、活泼的孩子----这本书阐述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没有什么问题比一个国家如何照顾自己的儿童更重要。

教育是谁的事情?
(一)
很多时候,儿子在去上学或回家的路上,奶奶叮嘱得最多的话,是:骑车小心。
儿子上初中的学校,离家很近。从小区大门口出去向左,一条路下去,即使是走路上学,也只需要15分钟左右。
说多了,儿子不耐烦了。就说:我知道了。我都多大了。
到学校的这条路,需要过两个路口,都有红绿灯信号。但是,我也曾反复提醒儿子过马路要千万小心。
我说:就算是绿灯亮了,你也要注意横向是否有汽车通过。尤其要注意右转的汽车,特别要注意公共汽车。一般说来,这些车从来都是横冲直撞的。他们是大爷,不会给行人让路的。
说多了,儿子也不耐烦了。说:我知道了。我都多大了。
有一天晚上,儿子放学回来。跟我说:
“爸爸,你说的是对的。我今天早上,看见一辆公交车,把我们学校同学的赛车,都给压烂了。差点伤到人。”
拜生活所赐,儿子以前不懂的事情,一下就全明白了。
我相信:儿子以后过马路,认识、态度和方法上都没有问题了。我不知是喜是忧。
现实已经给了他这样的认知教育:
先是在书本上,或者课堂上。老师说:过马路的时候,要红灯停,绿灯行。而现实告诉他:其实,交通信号灯,是不算数的。人要过马路的话,还是需要自己去判断。绿灯亮的时候,如果有车过来,你还是不能想走就走。
对任何人来说,从来就没有什么过马路的安全办法,你得牢记这样的常识:在一个不安全的世界里,不要轻易相信谁。唯一靠谱的做法是把书本上印的东西忘掉,提高警惕,才能保护自己。
(二)
教育部考试中心的主任说:高考要改革了。不再是一考定终身。而是要在各省实行新课改后,给学生做综合水平测试,把平时的成绩算成是20%或30%,计入高考成绩中。
高考终于要改革了,这是好事情。跟曾经的很多好事情一样好,比如说:在巴望了许多年后,我们的义务教育,终于变成了免费的义务教育。
但是,好事情,还是有很多让人不放心的地方。那种担心,就如同我们过马路一样,从来没有什么安全感。
已经有人出来说了:这样高考肯定不是一次考试了。而是变成两次、三次,或者更多次数的考试。
这样的担心不无根据:教育是没有什么公平可言的。北京的高考升学率都快80%了。其他地方才多少呢?伟大的首都的教育投入是多少,其他地方又是多少呢?
所以,我敢说:反对取消高考,或高考改革的人,并不总是认为高考是好的。恰恰是因为相信:这是所有最不好选择里面相对好一些的选择。因为不管奥数如何猖獗,不管学生的学业如何沉重,只要是用考试来选拔人,只有这么一条出路的话,那么,还是选稍微公平一点的吧!
这种逻辑,简单和直率到令人痛心。
在一个普遍缺失公平、正义感的社会里生存,人们宁可要不好的东西,宁可保持现状,也不愿意轻易改变。因为没有谁可以相信改变,能抓住点实际的东西,就抓住吧。
谁知道,过马路的规则会变成什么样子。谁知道,别人会用什么办法过马路。
你是老老实实被告知要遵守交通规则,人家却坐着公共汽车、私家车,横冲直撞。
如果过马路本身就不安全,我为什么要过马路?
如果马路对面是看不清楚的未来,我凭什么要承担呢,我凭什么要我的孩子承担呢?
(三)
现在的电视,充斥了很多触目惊心的社会新闻。关于教育的,也是林林总总。
有老师罚大学生连坐下跪的事情,也有家长追着把老师打疯的,有大学生跳楼的,也有小学生集体出走的。这个世界真是太疯狂。
这到底是怎么了?
或许家长们全都太忙了。忙到忘记了,孩子不光是需要学习知识。很多时候,孩子们的内心没有什么指望,他们只能跟老人们在一起,或者只能在网吧里认识朋友和世界。
或许老师们都是出于好意。他们总是苦口婆心地教育学生要努力学习,实在听不进去,才让孩子们写检查、连坐、打手板、扣操行分。这都是为你好。我们也没有办法!
媒体成天都在忙于制造消费事件,成天忙着想如何让大人们高兴,如何提供更多的模仿秀,更多的卡拉OK。关心教育?疯了吧?!我们为何要做不赚钱的事情?
连新进的互联网的大佬们也听不进去批评的声音,网络成瘾凭什么责任要怪罪到网游上面呢?我们在大把大把地赚钱呢,我们在创造财富呢。我们又不是教育部。我们又不是网瘾少年的爹!
大学则张开了血盆大口,说:我们已经产业化了。结果呢:大学生去参加招聘会,早晨去的时候觉得自己是一个人才,到了中午,觉得自己只是一个人,到了下午觉得自己连人都不是了。
每个人都在抱怨,都在谈论教育的问题。
家长说:现在的学校,糟糕透顶。
老师说:现在的家长,一点都不负责。什么事情,都赖在学校和老师身上。
大学说:国家的投入不够。我们也没有办法。
国家说:我们已经G2了,但是,根子上还很穷,我们目标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教育,先悠着点吧。
所以说,教育最后成了谁的事情?
答案是:别人的事情。
(四)
上周,看了一期《岩松看美国》,其中一期说的是美国黄色校车的故事。
美国校车的故事告诉我们:教育不是某个人或组织的事情,是每一个人的事情。
首先,教育是政府的责任:黄色校车作为义务教育的标志性内容,国家和地方政府立法超过300个相关法律条例,并建立相应的实施机制;
其次,教育是参与企业的责任:校车的设计,是万无一失的:不可能在受外力冲击的情况下爆炸,安全系数的水准是远远高于任何其他车辆的,而且对车辆持续地投入检查、更新;
再三,教育是每个成年的公民的责任:校车到了下车的地方,车身上的“stop”标牌自动打开。路旁的来往两边的车辆,都自觉停下来。等待学生通过。
记者问驾驶者对此有何看法。受访者说:当然应该停下。因为这是法律规定的事情。
教育是每个孩子的事情:乘坐校车的孩子,从小就开始接受安全素养的训练。每隔一段时间,就反复练习。孩子们下车后,等待司机的指挥。等司机竖起了大拇指后,学生们观察路段安全后,才通过马路。而马路来往的车辆,早已经停下,耐心等待孩子们通过。
.......
好的教育,永远是言传身教。
你要教导孩子具有怀疑精神,你根本不用告诉他什么,你只要骗他一次,下次,他就有怀疑精神了。
看校车故事的同时,我想起很多耳熟能详的事情:地震中那些坍塌的学校,那些根本没有水泥的预制板。很多因为吃了三鹿奶粉,患上肾结石的婴儿。没有时间照顾孩子的父母,成天只顾着升学率的老师们,还有忙着数钱的黑网吧......
看一个国家的文明,只需要看它如何对待孩子就行了。
美国的黄色特权校车,和希拉里的《举全村之力》,它所展示的对教育认知的境界,对教育所做的事情的宽度和深度:一个和谐社会所表现出的良好价值观和优雅的秩序,让我们汗颜不已。
如果你看过,你就会明白:我们对教育的期待是如此的缺乏信心和要求。奥运会举办了,太空人出舱也感觉良好,最近连海洋也和谐了。
可那又怎样?
我们还是不敢轻易过马路。
(五)
“举全村之力”来自于非洲的一句谚语:养育一个孩子需举全村之力。
这本书从政府、企业、学校、媒体、家庭等各个社会角色,讨论了一个最根本的问题:
没有什么问题比一个国家如何照顾自己的孩子更根本。
换句话说:教育是谁的事情?
教育是每个人的事情。每个公民的责任,每个家庭的责任,每个企业的责任,更是政府的责任。是整个社会的责任。
这本书似乎在提醒我们在掘金的道路奋力开拓的时候,在拯救产业的时候,在大学扩招的时候,在大把大把赚钱或者花钱的时候,遗忘了什么。
我们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
我们耐以存在并延续的根基何在?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价值基础,可以让孩子和其它所有的人都轻松过马路?
我们到底要给孩子留下一个怎么样的世界?
请让我慢慢长大----一本介绍华德福教育的实践书。告诉我们:教育可不只是为了考试,升学。
真正好的教育是一种良性的社会生活方式。

中国英才家庭造一本体制内的家庭教育读本。

一岁就上常青藤---什么是美国的精英教育

(一)
清明节放假前的周末晚上,儿子从学校里带回了两样东西。
一个是盒子装的科技活动制作的器材。我拿起来看了看,盒子上印的是:智力拼装极速快艇。旁边有几行字,其中有这样的文字:8岁以下儿童组装是大人应在旁边说明指引。
我马上就笑了:“这是8岁小孩玩的东西。怎么样?比你小学玩的四驱车还简单吧。”
盒子打开后,是几个塑料片制成的所谓快艇,还有玩具马达之类的。
这是儿子放假期间要完成的作业之一。
儿子带回来的第二样东西,也是一项作业。不过,这作业不是他的,而是我的。
作业是一张单子。单子上面印着通知,大概的意思是:假期期间,某天早上大概6点30分,四川教育台要放某个记忆专家的独家秘籍,有助于学生提高成绩之类的。
通知后面,是三个选择题,最后,是家长感言。
(二)
因为儿子已经上到初二了,所以说,我算是不止一次,见识到了现在学校里的这些把戏。
我觉得,理解了这些把戏,你就基本上理解了中国目前的学校教育的目的、手段,和水准。
先说科技制作器材是怎么回事情。
首先,现在在学校里,尤其是中小学,推广什么科技制作活动,本身的目的,肯定不是为了培养科技素质。目的中最重要的是要得奖,然后,获得升学必须的加分。
正如学奥数,肯定不是因为喜欢数学,而是参加奥数如果拿了奖,那么,升学就有优势;
参加科技竞赛也是一样,如果在市上、省上,或国家什么比赛中获奖,升学就有加分;
当然,如果学生在市上、区上当了三好生,优秀学生干部,也可以加分。
出色的孩子理应得到额外的奖赏,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很多人都把这些经给念歪了。
先说当三好生和优秀学生干部吧,为了扩大命中率,儿子的班上这学期出现了七个班长。这些班长不是说给同学帮忙的班长,而是增加获奖命中率的班长。
科技竞赛比三好生难混,比如说你要制作电脑Flash,3d模型,编程,创造发明之类的。这些好多是干货,不好混。你得真才实料地摆出来。
不过,老师们不这样想。
儿子从小学起参加各级电脑比赛,每次不是特等奖,就是一等奖。老师号召广大的家长向我们学习:好像我们是那么深谋远虑,孩子刚上初一,就拿了省上比赛的一等奖,早早就把中考的15分踹在兜里。
我感觉那架势是说:深谋远虑都嫌少了,简直是老奸巨猾。
儿子上初二,还是去参赛。老师说:你都拿了15分了,还要去啊。
老师的言语间,是不解,也有不满。那意思是:你去了,不是白占一个得奖的名额吗?
儿子问我:爸爸,我还去不去呢?
我说:当然要去。你别忘了自己的目标和承诺。
儿子在小学六年级电脑比赛获奖后,承诺自学3dmax,三年后,再重做动画。
儿子后来做到了。我知道,只要他参赛,肯定会占用一个一等奖或特等奖的名额。但我们认为这是正常合理的竞争,没有必要考虑到谁的情绪,或想到要特别眷顾谁。
很多人这样想:因为这个特长,中考的时候,一下要加15分,这也太划算了。但是,如果是用1年的时间来完成一个作品的话,我想,没人会觉得简单。
儿子获奖加分,极大地刺激了老师们的想象。老师们甚至总结出这样一个结论:学校跟其他中学升重点高中的比率,可以通过发动大家参加科技竞赛获奖的办法来得到提高。
这真是一个很大胆,而且有想象力的想法。
学校里,迅速开展了如火如荼的科技竞赛月。儿子还被请去给老师和学生讲动画制作。
当然,也有老师建议儿子,是否可以帮助更多的同学获奖,比如说帮他们制作一下作品?
我给儿子的建议是:老师和同学问制作技术上的问题,可以教他们,这没有问题。作品的修饰和调整,也可以参与。但是,如果是包办,那就算了。
儿子听从了我的策略:老师说的时候,装得没听懂一样,左顾而言他。久了,老师,也不好强求。
或许是制作动画,太难了。学校今年的作品数虽然很多,但是,在区上,就过滤掉了一大半。儿子可能是他们学校里,硕果仅存的。
学校这边,科技竞赛活动并没有结束,老师们不抛弃,不放弃,迅速转向了航模制作。
为了提高成功率,首先要提高覆盖面。老师在家长会上,号召家长们要舍得投入。
老师们建议每个学生买10套科技制作模型(就是前面我们提到的那种弱智玩具)。老师说:每套20多,10套才250。
花了250,如果能在中考上加个10分、15分的,那当然是相当划算。
家长会上,校长也出来鼓动大家。看家长也没什么反对,就当大家一致赞成通过了。
儿子跟老师说:“我已经有加分了,我不需要买模型了。”
老师说:“你还是买一套吧,都已经订好了。”
于是,就有了开头的一幕:儿子把模型拿回来了。
我看了看这模型,这能有什么科技含量,初中生还拿这个当科技,只有脑残含量。
儿子把东西拆开后,看了看,然后,扔一边去了。
(三)
再说说看教育电视讲座的事情。这种事情,也不是一两次了。
我记得第一次看类似的教育电视讲座的时候,大概是某个星期天的早晨,大概7点过一点。
是四川教育频道。为什么要安排到这个时间看呢?鬼才知道。我好不容易爬起来,一个人到客厅看,还做笔记。
电视里,是北京某个教育机构的老师,在口吐白沫地讲他的教学理念和发明。
他的发明是几张大字报一样的东西。他说:这上面总结了从初中到高中的重要的知识点。只要大家能记住了,就会有用。
这种节目都是这样的:开始,都是冠冕堂皇的,讲了一大堆为你好的教育理念。末了,才知道,别人才不傻,早就挖好坑,把你往沟里带。
其实呢,作为家长,并不反对谁推荐教育产品。如果真的有用,对孩子好。家长自己心甘情愿掏腰包。
但是,做事情呢,别太龌龊。
这些人还是有相当的能量的。我掐指一算,少不了下面的很多见不得人的流程:
他们先是在电视台购买垃圾时间,或者是些不好意思见人的时间,然后,通过收买地方上的教育局,或者学校。强行摊派到学生的头上。
看类似的讲座,你会有一种好奇:是狐狸,就一定会有露出尾巴的时候。你别看他们多么关心教育,多么关心下一代成长。再怎么人模狗样的,绕啊绕啊,但最后,都会回到一点上:交钱吧。
或许经历多了,我的情绪已经从开始的厌恶,慢慢变得充满了娱乐精神。
后来,我在回答调查问卷的时候,回答得越来越轻松愉快。
没看过,还不允许我随便打勾啊,随便勾几个。
发表感想的部分,我写的更简洁:已阅。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签字了事。
有一回,我实在按耐不住了,就在上面多写了几个字:
讲的真是太好了。推荐到央视新闻联播时间播放!!!
儿子看了大笑。他说,他们班上的同学,好多都是拿了纸就开始往上直接填写。这是最好完成的作业。
我也笑了。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的孩子的眼睛也是雪亮的。
(四)
这学期开始,儿子的语文老师给学生增加了一个内容,背诵《论语》。他们用的是一本国内的推荐读物《论语通译》。
每天晚上,都见儿子背得摇头晃脑、昏天黑地的。
我看了,也是在摇头。
我问儿子:“你知道有首歌,里面有这样一句,就是论语里面的话: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儿子接着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想儿子知道这句,他们的老师肯定知道。老师知道,学校也该知道。
儿子每天在背孔子的“忠恕”之言。很多人,以为国学的复兴,就是人人都能背诵这些经典。我记得,现在某些地方的地方官也要求集体背诵。
我觉得这些都些没谱的事情:他们要求背的东西,跟他们干的事情大多是相反的。
很多美好的经典,在我们的眼里只是一张皮,一个可以道貌岸然的工具。从来没有真正变成我们生活的法则。
我们的智慧深邃而遥远,我们的行为处处都是精神分裂。
(五)
前段时间,看了一本书《一岁就上常青藤》,主要是谈在美国如何教育子女的。
看了后,我觉得有些东西很有教益,是值得我们的学习和借鉴的:
首先,教育不应该只是学校的问题。在美国,大多数中产阶级以上,文化程度高的家庭,家长投入教育的时间比较长;
其次,教育不只是知识教育。家庭和学校的教育非常注意孩子的全方位的成长,而且评价的指标是多元化的;
然后,整个教育的导向,非常重视人与人的合作,每个人的公民意识的培养。每个学生都要学习关于社会的权利和禁忌;
小时候,注意培养孩子自立的能力和习惯。长大了,给孩子提供随时进入社会的打工的机会,鼓励社区服务意识。
既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发展,也兼顾了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育的重心是:关心一个人的成长。
反观,我们的教育呢?
我们教育的学生,可能考试很厉害,但是,实践动手能力很差。可以学习很多的课程,但是,基本的生活技能一样也不会;
我们教育的学生,只顾自己,把周围的人,都看成是人生路上的对手,而不是伙伴。
小学而大遗。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现在的学校,已经堕落成一个四不象的商业机构,人不人,鬼不鬼的。
其实,鬼亦有道。没有人性的教育,师道不存,真的连鬼都不如。
来吧孩子 --作家池莉的家庭教育故事:如果你无法接受,你可以用脚投票。

(一)
七月,又到了放暑假的时候。我和儿子每天晚上又开始打乒乓球了。
感觉好久都没有这样了。平时里上学,孩子每天晚上花4-5个小时做作业。好不容易到了周末吧,又遇到专门过来练球的。不容易赶上有空闲球台的时候。至少每周2次的打球就落下了。
有一次,跟儿子聊起体育课。我说我上初中的时候,最喜欢足球。还吹牛说:除了曲棍球和橄榄球没碰过,其他球基本上都玩过。
儿子说,他喜欢篮球,不过,学校的篮筐少,基本上都是高年级的同学玩。他还是比较喜欢乒乓球。
儿子说,他们最多的运动就是跑步。每天下午某个时段,体育老师就出来了。据说跑步的长短,是由当天的其他课老师决定的。比如说,数学老师让同学间考试做PK,谁输了,赢得那个人就可以罚失败者跑多少米。
儿子说,他经常让对手跑步。我说你个傻儿,把别人身体锻炼好了。好歹,自己也输几回,把自己身体弄结实了再说。
我说我中学的时候,班主任恐吓我,说我长不高。我每天放学后,就跟同学踢足球,一直踢到估计大人要下班了,才回家。
儿子说:老师不让我们踢。因为足球不容易踢好。中考的时候,也不会加分。还是篮球容易一些。
无语!这是他妈的什么狗屁逻辑!不加分,就不准孩子踢足球了吗?中国足球又找到一条不胜的理由。
话说回来,现在的中学,操场都是弹丸之地。虽然地上都是花费百万铺的不怎么环保的昂贵的塑胶跑道。但是,基本的运动设施,还是远远不能保障。
儿子上初中以来,我简直太了解中国的应试教育了。这种思维,已经渗入到学校教育的每一个毛孔。
其实,每天就时间来看,你也不可能有锻炼的时间。每周一般有两次体育课,说不定,遇到什么事情,就会被其他主课,当仁不让的挤掉。我在想,如果不是中考体育要算分,估计连体育课本身,也可能要消失了。
对于所有的家长,下面的事情都是再熟悉不过了: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孩子每天晚上就开始做一张一张的试卷。不论语文,还是数学、英语。所以的教学和作业,最终都落脚到一点上:为了几年后的升学考试。
为了考试,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可以理解了:你可以去假期学各门功课的衔接班;可以参加各种艺术、体育、英语和科创大赛,争取获得额外的加分;家长们必须每天晚上陪太子攻书,在每门卷子后面签字,完成监督的任务,履行家长应尽的责任。
归纳起来一句话:凡是考试的,我们就学得越难越好,越熟练越好;凡是不考试的,就不用管它。
有些时候,真的很高难。儿子遇到比较难的题目的时候,我也一直抓脑袋。比如说,某个古人,在什么时候,说的一句话。我哪儿记得了那么多呢。
不过,有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去网上搜。结果,让我发现了一个大秘密:很多作业的答案,都可以在百度知道里面查到。
你恍然大悟:作业题这些年就没怎么变过,哪里的学校,哪里的老师,都不重要,题目和答案都是一样一样的。
在辛苦读书的日子里,还是有一些可乐的事情。比如说,一般期末考试的作文题目,都是老师们平时里让大家写过了。如果在要考试前,反复要求重写。那么,可以肯定的是,考试的题目也八九不离十。
儿子他们的期末考试的题目是:尝到了....的滋味。班主任说她不用看,就知道大部分人的题目都是:《尝到了成功的滋味》。
一般都是这样写的:某次考试失败了,经过家长的严格要求,老师的循循善诱,自己的努力,终于考进了班上多少名,比上次进步了多少名。终于尝到了成功的滋味。
我想,老师也肯定尝到了麻木的滋味。
当然,不止作文如此。整齐划一的思想无处不在。你只要略为留意,就会发现:各类的科创比赛,只要是涉及到环保的,多半是在谈论哭泣的森林、受伤的小鸟。或者是这样的题目:用一张纸,设计一个可以负重的桥梁。
放假了,开家长会。儿子受到了表扬。理由是:参加科创比赛,在省内获奖,已经获得了中考的加分。老师夸奖我说,有远见。那么早就在行动。她号召家长假期的时候,多去外面参加培训。争取下一届比赛的时候,多一些机会。
我简直被雷倒了。回家告诉儿子:你树立了一个不太好的标杆。大家都知道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但他们相信,身边的罗马是可以速成的。
儿子跟计算机课的老师说,他今年还要继续参加比赛。老师说:你都拿到加分了,你简直疯了!
因为可以拿到加分,他们班上学习电脑的激情高涨。在期末评三好的时候,儿子被认为不需要再浪费一个名额,被交换成了优秀学生干部。
儿子回来老不高兴。我安慰他说:没事。你电脑上,不过是矮子里面充高人,在其他方面,不比别人强多少。不要去比,把精力放在调整自己身上。
期末考试,儿子考得不理想。我是一直坚持不让他去外面补习。
我说:要不,还是去外面补一下?你自己选择。去还是不去。
儿子说:不去。
我说:那你列一个计划,我看看。自己学会调整。
在中学开始,我给儿子设定了三个基本的大目标:
【1】锻炼好身体;
【2】学会自我管理:培养自学能力,学会自己管理时间;
【3】在阅读、口头表达、英语听力上下功夫;
在学校里,如果能认真听讲,消化掉课堂内容,处于中等水平,是没有啥问题的。
我已经知道,如果要在学校里名列前茅,只需要这样干:
提前学习,参加课外辅导班,然后,多做题。跟我们以前学习一样,不过是,要更加变本加厉。
不过,这只是应试的逻辑。不是教育的逻辑。
我经常在脑海里,做这样的选择题:
若干年后,我希望站在我面前的是怎样的一个年轻人?
他有着硕士学位,或是博士学位,还在问哪里有适合的工作?如果是这样的人,估计我会踹他两脚:老子白养你了,吃了那么多年的饭,还不知道自己该干啥,你读书有个屁用!
还是,他有自己热爱的事情可做,精力充沛,视野开阔,言谈举止都带有自信,自发为自己的目标而奋斗。他忙他的,我忙我的。
哪种更好呢?
(二)
对于僵硬、懒惰的中国教育管理部门,我一直有一种猜疑:他们怎么就那么能无动于衷,那么无耻的自得其乐。每天哗啦啦的题海在成千上万的孩子手上流动,做教辅的出版社多少次在梦中笑醒。多少忘子成龙的家长在孩子大学毕业即失业的现实中,口袋空瘪,哑口无言,精神和物质都一贫如洗。
如果我是老师,我给他们的分数只能是不及格。如果中国教育是股市,那么我将毫不犹豫地唱空它。
我一直在想:如果我是学校的话,我该如何来定义教育的目标?我该如何使学生成长,家长满意呢?
我们不妨来一次反向的探讨。
我举一个例子,来说明社会上需要的工作,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这样便于理解。
比如说,一家软件公司,其部门的构成一般是这样的:有开发部、测试部、市场部、人力资源部等。每个部门,每个岗位对人的要求都不同。
刚毕业的大学生,只要不是去顶级的公司,你在大学里学的那些属于专业的东西,几乎会被忽略不计。因为学校里的东西不但是陈旧,而且是纸上谈兵的多,老师也不过尔尔。
你在学校里很得意的那些毕业设计,那些一个人从头干到尾的小小小项目,值得表扬半秒钟。但在真正的专业人员面前,嘴上不说,心里就当是南瓜,不折不扣的南瓜!
一般公司看中不外乎两点:【1】看中你自己都可能不知道的潜能。【2】新人是白纸,就算重头开始,也比较好塑造和管理;
新人就是看你的可塑性。其他没啥。
稍微要求高一点的,会看你整个人的基本素质: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做事的态度,你的视野在哪一个层次,目前,可以从哪里开始。
专业?会要求一些,但是,基本上是看你有没有基本的概念。如果你认为就学校里学的那些可以随便得A的课程就行了。那么你就是傻子。专业,学起来其实是比较快的。
如果你跟着好的师傅实际干上半年,抵得过你在大学所学的专业课的总和。
在一个公司里面,经常的工作就是完成项目。项目组是各式各样的人,有些人擅长做人际关系,善于跟人沟通。有些人善于出谋划策,做分析和设计。有些人喜欢编码,具体做技术。
细心的人做测试,做设计的人比较唯美。而领导一般比较全面,经验比较丰富。
每个人各得其所,各施其责。
在这样的团队里面,有竞争关系,但更多的是合作,而且必须合作、协同。你怎么跟外部交流,怎么把外部的意见和需求,转化到内部。内部的流程如何走,每个环节如何实施和控制。
这是一个系统运行的过程。需要综合的能力的协调和判断。很多问题,并不是很明显就摆在哪里的,它需要你发现它。
一个团队,需要去考察,去发现问题,确立问题的关键元素,然后,开始讨论、思考,找出解决方案。
很多时候,没有什么正确的答案,也没有说哪本书上有,就可以直接搬过来用的。市场不同,定位不同,产品和服务的形式不同。甚至组织的人的特质,会决定到每个内部的环节和偏好上,都有明显的差异。但最重要的是,你能交付结果。
好了,不用多说了。如果我们认同这样的观点:学习教育是让学生满足适应社会的基本能力要求。如果我们认同这一基本底线时,我们就会清楚的看到。我们的教育,有点找不到北的感觉。
我们自认为的扎实的基础教育,还劳命伤财、呕心沥血的教育,到底提供了多大的价值?
是的,我承认,通过上学,你没有成为文盲,真是可喜可贺。可你也付出了巨大的财富和浪费了很多年的时间。
让我来剥一下学校里热火朝天的主课们的皮吧:
先说语文。我觉得标准很简单,就是阅读、说话和写作。阅读可以培养自学,开拓视野。说话,就是自我表达,语文之所以存在的理由。写作,就是可以说自己的心理话。可以系统的思考。
且不说现在的学生没时间阅读,就是阅读,也是整齐划一,统一思想的。有一回,周国平被邀做中学生的阅读题,结果,他自己写的答案,被老师评为错的。
比较喜剧的是,周国平做题的这篇文章就是他自己写的。这不滑稽了吗?周国平自己写的文章,他自己不知道表达了什么。反而是考卷的标准答案知道什么是对的。
没有比这个更神经错乱的逻辑了。不过,孩子们每天就在这些神经错乱中学习。
说到数学,也没有比从小就学奥数更荒唐的了。
说到学奥数,一般打的旗号是:可以开拓学生的逻辑思维。家长一听:对啊,逻辑啊,好高深啊,这是好事啊。逻辑的人,肯定也比不逻辑的人更容易找工作啊。
一句“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变成了“让所有的孩子都疯在起跑线上。”
我是做电脑软件的,我在这个行业呆了十多年。如果我说我数学比较好,肯定大家都不会有太大的意见。今天,我要说的是:做奥数好的人,跟数学好的人,跟逻辑好的人。没有直接关系。
从知识本身来说,这里面藏着一个真实的谎言,如果我们不仔细辨别,就让那些从事奥数事业的人给忽悠了。
我们提到数学,觉得就是记公式,做题,然后,比谁熟练。有很少提及到数学的概念发展的历史的。更没有人说:数学里面有很多假设的东西。数学里面也是门派林立。
其实,很多问题,只要仔细一想,就清楚了:你想想看,我们从大学毕业后,用到了多少高等数学的知识。巴菲特说,如果投资要用到高等数学的话,他早就不干了。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用的最多的是加减乘除,还有一些初中的数学常识。
但我们知道即使是这样,我们可以做很多复杂的工作。数学不是简单的公式计算,这只是对数学的侮辱,也不仅仅限于某个高深的算法。
我不是想贬低数学的价值。我只是说通过要死要活,拼命做题的方式去完成训练思维,这种受虐狂的方式,难道就是一个唯一的好方法?
我只能相信这是要死要活的心态,是一个盲目、变态的要求。当我在写这篇文字的时候,我想知道哪个数学家可以写一个数学公式,或建立一个数学模型,来模拟出我此刻的脑中的计算模式。
那些从小被老师批评为数学不好的同学,被老师逼向文科的同学,可以写出逻辑严密,结构合理,感人肺腑的文字。这样的计算模式,逻辑层次。是任何奥数,甚或数学也完成不了的。很多神话后面都藏有狂妄,或是不可告人的秘密。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觉得做算法计算的人总是少数。大多数人,甚至是专业从业人员。需要的是另外一种数学:结构化的,逻辑的。它可以从阅读中学到,从工程中学到,从唱歌中学到,也可以从电影中学到。
数学是需要想象的,需要真正的思考。你成天玩熟练工,就能培养起真正的数学思维?
我们可以想一想,为何我们拍不出《功夫熊猫》的电影?我觉得不怪电影人,你只要看看我们的教育就可以了:从中学起,就开始文、理分科。
一部电影,就是软实力,软实力的根在教育身上。一部电影,需要很多东西:好的商业策划,好的素材整合、对文化的理解和消化、好的商业运作方式、好的故事讲述能力、好的制作条件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方法等等。无数多面手和专才在密切合作。光有钱不行。你有加工动画的能力也不行。最大的财富,在于充满想象力的创造,并有能力系统的整合起来。真是差得不是一星半点的事情。
社会的工作要求的是一个系统。你却把这些拆开,让学生从小到大,都没看见过什么是完整的。我们的教育,把每个人都变成了一个孤立的人,一个沉默的人,一个视野狭窄,自大而没有思想的人。把同学都变成对手,或者是敌人。
再说英语。N年了,别提了。
任何一个专业,只要不是白痴,如果干了七年,你还是门外汉,那你就最好别干了。我们的英语一般是学了十年,还是哑巴、聋子。
综上所述,我对中国教育的印象是:单薄、狭窄。每门课都是各顾各的。缺乏方向感。培养出来的人,既缺乏基本的人文素养,也缺乏基本的技术素养。
好吧,我承认这教育只能达到这种水平,大家也认了,但请不要要死要活得了。让孩子们尽量学得开心一些吧。别把家长也拽进来,让他们担负起半个甚至全部老师的责任。
拜托,不要象中国足球那样,让我们永远都感受不到希望。专业一点,好吗?
(三)
前一段时间,看到池莉出了本关于教育女儿的书:《来吧,孩子》。以前看过她的小说,很有些城市的生活气息。
这本书比较真实:你会看到中国教育里面到底有哪些潜规则。
比如说:千万别以为义务教育了,就是不交钱了。很多学校是要收择校费的,还有很多学校需要家长们慷慨赞助了,连白条都不打的。
如果你有小孩要上中学了,你要知道小升初,要很早就开始跑关系。要中考的时候,最好能有市上的关系,去拿到一些特别的名额。
不过,池莉并没有这样做,她有一个健康的心态,还有一个信心十足、聪明能干的女儿。书中是一个几近完美的故事:她们最终逃离了中国教育的泥潭。在异国他乡,让生命之树盛开。
我一直在想:可能这也是一条比较好的出路吧。
我以前公司的老大是农村出身的,后来他成绩好考上清华,然后,公派出国,然后,把父母接了出去。
我相信,过去这样比比皆是的故事,在中国的现在,估计会是一个绝迹的神话。因为,在城市里面,如此的教育拖累,不论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都是不堪重负。更不消说农村的孩子。每年发榜的时候,有多少农村的父母,巴望着自己的孩子不要考上大学。
从读幼儿园开始的掘金大路,一直开通到博士后。这又是谁的幸福大道呢?
不过,我相信一点:21世纪,将是以经济为中心作为唯一发展要素的终结的开始。无论是国家,还是某个行业。过份的贪婪,给自己留下的结果,都是自作孽,不可活。
我同样相信,无数的人,早已觉醒:学校教育不过是人生教育的一部分。它的懒惰和贪婪,一定会被抛弃。直到它自己被改变。
我相信已经有很多人在上演胜利大逃亡了。
等到这一代无所作为的教育官员们下台,中国教育才可能有转机。(说实话,这是一句安慰话)那我们现在干嘛呢?去做俯卧撑,还是去哼一哼国歌:
起来!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30个微软小子的成长故事:所有的天才都是可以教育出来的。
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打败别人,而是做最好的自己。
我们既然无法改变教育,那就改变对教育的看法。

亲爱的安德烈---一位母亲和18岁儿子的对话。一个亲子沟通的范本。

一声叹息
(一)
上周中考后,语文老师又给儿子他们发了一张单子,让他们背下来。
原来,中考的题目中,有一道题是这样的:要求大家为四川的名小吃写一则广告语。
他们老师不知在什么地方,搜罗了一大堆现成的成都名小吃广告,一单子打尽。
我看了,心底下那个敬佩如滔滔江水延绵不绝:连“夫妻肺片”怎么整,都帮你们搞定了。你们老师应试的速度,真是越来越神速了。
儿子在一边笑,一边摇头晃脑背阅读题。他们马上要期末考试了,正进入疯狂的复习阶段。
我离开的时候,似乎在听他背什么:李白为了理想而跟统治阶级做斗争如何如何之类的。我浑身起鸡皮。
我们的语文课一直是那么强:阅读填空,居然都有标准答案。
也许是见多不怪了,我现在也非常了解学校里,怎么对付考试:
哪里是考学生,纯粹是在考老师!
一旦进入到复习统考阶段,老师比学生还紧张。总是忙着给基础题打题,给作文打题。
考试前,老师总是要学生反复修改某两篇作文。作文都是写成万能的那种:名言+气势豪华的排比句。然后,只要稍微调整一下,就可以变成好几种主题都可以适用的万能作文。
有一次,儿子准备考试用的作文,主题是“生活中的。。。感受”之类的。儿子觉得生活太大了,不好写。来问我写点什么好呢。
(当时,我还是抓了一下脑壳,心想:这题目,也TMD太宏伟了。中学生有什么生活?成天两点一线,抱个破书在背,每天电视不看、报纸不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有个屁生活!)
我给儿子指了条路:你不是爱听音乐吗?不如写点对音乐的感受。音乐就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对生活的感谢,也包含在对音乐的体会中。
儿子眼前一亮,他没控制住自己:一口气写了好多。最后,我看了,觉得写得还不错。
儿子写了三个片段:这一刻,庄严雄伟;这一刻,温暖阳光;这一刻,哭泣和悲伤。。。
他写了很多对雅尼音乐的感受,那些在自己头脑中形成的画面。他提到在悲伤的故事后面,人们反复播放的那首曲子。
我觉得尽管写得有些粗糙,但是,都是那种音乐对人的感染和表达,还是写出来了。
结果第二天,老师给了一个很低的分数,希望他整改。两个原因:一是,文字写得太长了。写那么长,考试的时候,只能耽误更多的时间,没有意义。
二是不能这么写:不能去写对音乐的体会,对音乐的感受,怎么会等于是对生活的感受呢?
你要这样去写才对:你听了一首歌,然后,去做了一件什么事情,遇到困难的时候,是歌曲给了你克服困难的力量。这样,就把你和这首歌,给联系起来了。
儿子一脸沮丧地改他的作文。他必须要改成老师认可的那个样子。
这太为难儿子了,一方面是掌握了他身杀大权的只看三毛从来都不写作的老师:你想入非非的话,有你死的好看。
另一方面,是一年读几百万字图书多少还写点东西的老爸的,跟老师不太相同的一些看法。
他到底听谁的呢?
最后,我给儿子提了一个建议:
考试的时候,按老师的整。平时练习,就按我教的方法整。实在整改不了的作文,就不改了。
(二)
有一次,儿子跟我说起,他们上讨论课。现在的学校里上课,他们还是经常分组讨论的。
上思想品德课,他们老师让他们讨论大学生失业的问题,还给他们播了一个短片:是一群大学生在网上开店的报道。
老师播完后,大家按组讨论。
儿子他们这组有人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人不离开房间,就可以做生意,而且,还可以赚很多钱呢?
他们几个小子讨论的热火朝天。短片,儿子以前在网上看过,我们还讨论过这个问题。我以前也跟他讲过,网上是做生意怎么回事情。
儿子就跟几个同样略懂的家伙切磋起来了。
老师当时就不高兴了。说谁让你们讨论做生意了。你们要讨论的是大学生失业的现象。你们要从中总结出这样的结论:现在不努力学习,今后就找不到工作。
老师很不高兴,马上就扣了小组的操行分。扣小组的分,都要分到每个人头上。
儿子回来跟我提起,我简直都无语了。
还有一次是历史课,老师让大家对国际形势展开讨论。老师希望大家讨论一些关于非洲的事情,结果同学们都关心朝鲜发射导弹的事情。老师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有一天,我和儿子一起散步。儿子用一种幡然醒悟的口气跟我说:爸爸,我现在才知道操行分有多重要。
儿子说:如果操行分低于60分,中学就不发毕业证。
我知道儿子初一的操行分是班上第一名。初二下滑了很多,80分左右。部分原因是因为他有时在上课接嘴。还有作业做过了11点,我经常让他不做了上床睡觉。这些后果都是操行不好的一种表现,直接扣分处罚。
还有,就是象上讨论课那样,如果不听招呼,直接流窜到老师不喜欢的话题上,那么,操行分就仔细了。
不过,如果上课积极抢答。遵守课堂纪律,按时完成作业,考试得高分,参加竞赛得奖,这些操行分就可以增加。
我很早就知道:操行分,就是我们所说的素质教育。这是多么伟大、合理、正确的素质教育啊。
儿子给我讲操行分的时候,我心里说不出什么滋味。我觉得他在学校里面学的大部分都是狗屎,而且,花了绝大部分时间,还没怎么搞懂。但是,学校里的这些潜规则,他全懂了。
(三)
我从不承认,儿子现在上学,是在接受什么教育。我觉得,他能少被洗点脑,少受点摧残,就谢天谢地了。
我也并不怪他们老师:每个人都需要一口饭吃!
最近,在看龙应台和她儿子的书:《亲爱的安德烈》。看得我是一声长叹。
我知道了在德国,一个18岁的普通青年可能是这样的:已经周游了世界上半数国家,眼界开阔。可以和自己的妈妈讨论革命、战争、信仰、音乐,无所不谈。世界和社会已经纳入在自己的眼中。他已经具备相当的能力:他如何看待自己的优势、缺陷。他清楚自己的迷茫。
关键是,他已经在意识上,真正独立了。成为了自己。
我在想:在中国,18岁的孩子,在干什么呢?
说不定,正在高考场上,挥汗如雨地回答那些本身就幼稚而拙劣的作文题吧。
因为有了这种对比,我才忍不住一声叹息。我想问:我们含辛茹苦的教育,到底教给孩子们什么真正有用的东西呢?
一种教育,如果它只是强调记忆知识,或者听话。那么,这种教育本身就是脑残的。它为社会提供的只能是奴才和机器。
我们的教育毫无羞耻地浪费孩子的青春,而且还没有丝毫的罪恶感。
有时,表面上也能做些很时髦的改革,但是,总有一根绳子套在你的脖子上,随时可以把不听话的人吊起。
我们真的是差得太远了,远得让人绝望:那个标尺的距离,我觉得,差不多有50年那么远。
我不知道,是不是,要到了我儿子的儿子的儿子,那一代,这种情况才会有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