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av迅雷下载地址:经典精萃短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1:18:34
    经典精萃短文(19)   编辑制作:林夕梦




“1”为什么大于“300”
如果给甲1个机会,给乙300个机会,那么,谁更有可能把握机会呢?
如果要你回答,你会选谁呢?我想,你一定会选乙,因为乙拥有比甲多得多的机会,当然乙也就更有可能把握机会了。在判断你的答案是否正确之前,我们先来读读以下两个故事吧。
从前,一个年轻人爱上了一个财主家的女儿,便上门去求亲。财主说,他家有9头牛,明天早上他打开牛栏门。9头牛会陆续从牛栏里走出来,只要年轻人能抓住其中一头牛的尾巴他就答应把女儿许配给他。第二天早上,年轻人按时守在牛栏门口,见第一头走出来的牛过于高大,而第二头牛又过于强壮,第三头牛又太威猛……年轻人迟迟不敢上前去抓,心想,等下一头再说。在等待观望中,一头又一头牛从他的眼鼻子底下走过。等到第9头牛出来,刚好是头小牛。年轻人喜出望外,伸手便去抓牛的尾巴,可却抓了个空,原来这头小牛没有尾巴。年轻人之所以没有抓住牛的尾巴,就是因为财主家的牛太多,财主给他的机会太多,如果他在眼花缭乱中,一次次错失了良机。
第一次射击运动员,开始时,教练每天给他300发子弹进行训练,可他训练起来,总是漫不经心,还没对准靶心就随意地发射,结果射击成绩一直得不到提高。后来,教练对他改变了训练方法,每天仅给他一发子弹,如果没有射准靶心,就不准离开训练场。因为只有一发子弹可以发射,只有一次发射的机会,所以训阿练起来他变得格外认真,再也不敢有丝毫马虎。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他的射击成绩的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提高。1952年.,在第15届奥运会上,他获得了大口径步枪300米3×40项目的金牌,成为前苏联第一个奥运会射击冠军。这位射击运动员就是鲍格丹诺夫。
“1”为什么大于 “300”?就是因为“1”是“唯一”,失去了这“唯一”,就什麽也没有了,所以这“1”也就格外看得珍重。而如果换上"300”,失去其中的一个又一个“1”   也就漠然视之,正因为这种漠然视之的态度,而最终失去了全部.
生活中,珍惜“1”,珍惜“唯一”——珍惜唯一的爱,珍惜唯一的珍宝,珍惜唯一的机会,会让我们拥有更多的幸福、快乐和成功。
你能喝到几罐可乐
朋友是一位企业家,一次,我问他事业成功的秘诀。朋友没有直接回答我的问题,而是出了一道游戏题:假设可乐2元钱1罐,2个空罐可以换1罐可乐。如果给你6元钱,你最多能喝几罐可乐?
我在心里推算起来:6元钱可以买来3罐可乐。先喝掉2罐可乐,再用2个空罐换1罐可乐,于是有了第四罐可乐,再喝掉剩下的2罐可乐,又用2个空罐换来l罐可乐,于是获得了第五罐可乐。
“最多可以喝5罐可乐。”我说。
“我可以喝到6罐可乐。”朋友说。
这怎么可能呢?朋友说:“怎么不可能。喝下第五罐后,你还有1个空罐。”“但1个空罐并不能换来1罐可乐呀!”我说。
“世上哪有没用的资源呢。”朋友说,“你有1个空罐,别人也可能有暂时闲置的空罐,你可以先管别人借1个空罐,便能用这2个空罐换来第六罐可乐,喝完可乐后,再把空罐还给别人。这样.你不就可以成功地喝到6罐可乐吗?”
听了朋友的分析,我恍然大悟:一个能够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又能够充分借助外力的人,怎么可能不成功呢?
犹太人为何精英辈出
犹太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人口仅占世界的0.3%,长期受歧视、遭迫害,浪迹天涯。但是,这个民族人才济济,精英辈出。世界级画家拉斐尔和毕加索、“千年第一思想家”马克思、科学巨人爱因斯坦、举世闻名的外交家基辛格、音乐大师门德尔松等等,都出自这个弱小的民族。
据联合国统计,美国百万富翁有20%是犹太人;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竟有17%是犹太人;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中,犹太人占33%;美国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犹太人占27%;斯大林时期,苏共24个政治局委员中,有16个是犹太人。
联合国人口专家的调查研究发现,犹太人之所以聪慧过人,关键是这个民族讲究优生优育。
1、亲属间禁止通婚。早在远古时期, 犹太法典规定,亲属之间禁止通婚。犹太人在婚姻与生育上的禁忌之多,是其他民族无法相比的。“为了让女儿嫁给聪明人, 即使倾家荡产, 也会毫不犹豫;为娶学者的女儿为妻, 纵然付出最有价值的财产,也在所不惜。” 这句犹太格言,既是该民族热爱知识的生动写照,也是他们的一种追求。
犹太人理想的婚配是,学者与学者的子女结为夫妻,或有学问的孩子同富商的孩子婚配。许多犹太精英的父母都属这样的婚配。如195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斯捷尔纳克,其父是著名画家、美术学院教授,其母是有名望的钢琴家;1922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尼尔斯·玻尔,其父是丹麦皇家科学院院士,其母是银行家多才多艺的女儿。
2、全家忍饥挨饿为后代。孕期的营养状况,对胎儿的脑发育至关重要。犹太人为了给孕妇提供营养, 甚至长者都要带头作出牺牲。与其他民族相比,犹太人重视少而精,而不是广种薄收。
3、遵守优生的婚龄。犹太民族散居世界各地,生活很不安定, 加之犹太人选择婚姻非常慎重,年轻人宁愿独身,也不会失去理性。据统计,欧洲犹太人的结婚年龄,男性为28.4 岁,女性为24.5岁。研究证实,这是最有利于优生的婚姻年龄。
4、注意异族通婚。散居世界各地的犹太人,虽然民族凝聚力非常强,却提倡与其他民族的优秀人士通婚。马克思的父母便是这种异族通婚的例子(父亲为犹太人、母亲是荷兰人)。190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拜耳和1944年诺贝尔生物医学获得主厄兰格的父母,都是异族通婚的例子。
由于该民族讲究优生优育,所处的恶劣环境又迫使其必须事业有成,竞争能力不断提高,所以犹太人的遗传基因和教养普遍高出其他民族,虽屡遭劫难,依然精英辈出。
一个苹果三种商机
三个年轻人结伴寻找发财机会。在一个偏僻的山村,他们发现一种又红又大,味道香甜的苹果,由于地处山区,信息交通部发达,这种优质苹果在当地销售 价格非常便宜,
第一个年轻人,立刻倾囊而出,购买了10吨最好的苹果,运会家乡,并且比原价高出2倍的价格出售。这样往返数次,他成了家乡第一名万元户。
第二个年轻人,用了一半的钱,购买了100棵最好的苹果树,运回家乡,承包了一片山坡,把果苗栽种上,头三年没有挣到钱。
第三个年轻人,用了1元钱,从果园主人那购买了1000克种苹果树的泥土。带回家乡,并把泥土送到农科院作分析,泥土的成分,湿度等条件,然后也承包了一片山坡,也用了三年的时间,但才开垦,培育出与那1000克泥土一样的土壤。然后,才在上面栽种上苹果树苗(本地树苗)。
。。。。。。。。。。 10年过去了,三位年轻人命运迥然不同:
第一位靠购销运作苹果生意的年轻人,因为后来当地的信息和交通发展,已经竞争很激烈了,竞争者太多了,每年赚得的钱越来越少,
第二位购买树苗并拥有自己果园的年轻人,因为土壤的不同,长出来的苹果有些逊色,但仍然可以获利相当。
第三位购买泥土并也拥有自己果园的年轻人,种植出的苹果 果大 味美,和原来的苹果不相上下,每年秋季引来无数竞相购买者。
这种同样产品呈现不同市场销售与盈利的状况,是由于经营思想对市场的“加工”深度不同决定的。开拓市场时,应为经营者思维认识总是有局限性 。所以往往浅尝辄止,给别人留下许多商机,谁善于在“前人”止步的地方起步,进行“深加工”,谁就很有可能耐赢得市场。
善于沿着自己的现实产品进一步观察潜在需求,进行市场“深加工”,新的市场就会凸现在眼前。
内在的洁净
有一次,我得到一个邀请,担当某服装委员会的顾问。会上,坐在邻座的是一位对服装颇有研究的先生,我问他,你们每年的权威发布,都依照什么原则呢?
那位先生一笑,说,流行色并没有你想象的那样复杂,不过就是一个概念。你想啊,服装这个东西,是要提前做准备的。不能天气已经很热了,才做薄薄夏衣。也不能寒风刺骨了,才张罗棉袄。那么,大家根据什么来制订计划呢?就要开一个会,讨论一番,定一个主色调,然后还有一些辅助的色系,最后就按这个原则去生产了。到了那个季节,街上就都是这种色系的衣服,流行色就开始流行了。
我听得似懂非懂,如果这个色彩今年流行不起来怎么办呢?那位先生可能觉得我顽固不化,蔼然教导说,这怎么可能呢?只要所有的厂家都齐心合力,都出产这个颜色的衣服,当然就会流行起来啊!再有了,我们会大张旗鼓地宣传,比如说环保啦,沙漠啦,海洋啦,太空啦……找概念啊,开动一切机器来轰炸。另外还有一个法宝,就是让偶像代言,年轻人当然会趋之若鹜……
那位先生看我茅塞顿开的样子,表示满意,说,如果你是生产厂家,你会怎样想?
我说,那还用问?当然是希望买我衣服的人越多越好。
那位先生说,对啊,人心同理。要是谁都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服装厂还不得关门?所以,每年的流行色一定要和上一年的有所不同,让你不能以旧充新,鱼目混珠。再有就是造舆论,让你觉得自己穿的不是流行色,就有一种自卑感,不入流,被社会抛弃……
我说,如果我硬是不买流行色,你们能怎么样呢?
那位先生和气地笑起来,说,那我们一点儿办法也没有。不跟着流行色走的人,通常分两类。一种是特别贫穷,他们原本就没有能力不停地置换服装,所以,也不是服装行业的消费者,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再有一种,就是特别有品位的人,他们不在乎流行什么,只在乎什么东西对自己是最适合的。对这后一种人,我们也是鞭长莫及无可奈何啊。
这位先生犹如奸细,让我获取了关于服装的真实情报。我想我似乎不能算作买不起衣服的人,但也绝对不是有独立见解,能孤傲挺立于潮流之外的人。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如何在光怪陆离的现代服装海洋中,安然自得地驾着自己的小船,吟唱渔歌呢?
我想最好的方式,就是保持衣物的洁净,不追赶时髦。因为流行色的实质,多是商人的利益。如果你的衣服有污渍,无论它多么华贵,在没有清洗干净之前,不要穿着它出门。华贵表达着你的财富,而洁净证明着你的品质。
衣服只是外包装,内在的精神洁净才是最重要的。

林夕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