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子现在的价格:“国漆”何时融入生活(艺坛走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2:14:57
“国漆”何时融入生活(艺坛走笔)
邱春林
《 人民日报 》( 2011年01月16日   08 版)
漆工艺乃至漆文化是中国贡献给全人类的瑰宝之一。
漆器具有色泽光亮、防腐、耐酸、耐碱、轻巧的特点。至少在7000年前,我国就有了用漆的历史。大禹时期已出现“墨染其外,朱画书其内”的美观漆器。漆工艺成熟于战国时期,至两汉达到高峰,标志是出现了夹纻、戗金、堆漆、金银铜扣、金银片嵌饰等主要的髹漆工艺。唐代发明了“剔红”,宋代出现了“剔犀”,元明时期更是中国漆工艺集大成时期,官府作坊中云集了来自浙江、安徽、云南等地的髹漆大匠,黄大成还写成了漆工艺名著《髹饰录》。目前,传统漆工艺主要分布在北京、福州、扬州、成都、平遥、宜春、上海、大方、宁波、厦门等地,还有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如四川凉山的漆工艺以其民族特色而引人注目。
全国漆器行业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有了欣欣向荣的局面。近十年来,各地的漆器生产得到恢复,甚至出现繁盛局面,传统漆工艺基本恢复,一些失传已久的工艺和漆器种类也得到挖掘。2006年,金漆镶嵌髹饰技艺(北京)、雕漆技艺(北京)、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扬州漆器髹饰技艺、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等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漆艺有继承,有发展,但不充分。值得重视的是,针对日本市场生产的低附加值漆器成为生产主导,此外,针对大型场馆而设计平面装饰漆画的现象较普遍,真正面向国内百姓日常生活的日用漆器的开发做得很不够。由此造成一个结果就是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空间里难得一见传统漆器的影子,甚至对于多数百姓来说,漆艺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陌生事物。在号称“中国漆艺之都”的福州市,也很难在普通市民家中见到实用漆器的影子。如此下去,中国传统漆器文化何谈振兴?
中国漆器设计和制作亟需走民用化、日用化的道路。诚然,中国漆艺既可以做高端艺术品为藏家收藏,也可以瞄准海外市场赚取外汇,但还应想办法走入寻常百姓家。只有人人认识,家家使用,漆工艺和漆文化才能真正扎根于沃土。
在弘扬漆文化方面,邻国日本别开生面。日本人自汉代开始学习中国漆艺,此后便逐渐发展出了富有特色的漆器工业。漆器在日本人生活中占有特殊地位,在他们的民族文化认同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日本人酷爱漆器,建筑装饰、室内装饰品、家具、礼品、天天使用的餐具茶具、盘、盒等都离不开漆器,现在人均拥有漆器的数量是世界最多的。由于推行漆器日用化,所以日本漆器市场巨大,仅漆器餐具年销售就达1000万件。
日本人之所以在漆艺日用化之路上走得很好,除民族个性使然外,政府决策起到很大作用。上世纪70年代日本进入高收入社会之后,日本政府适时地制定了传统工艺产业振兴法律,对凡具有100年历史以上的传统工艺品均采取保护和发展政策。1975年又成立了日本传统工艺振兴协会。在这一政策导向下,尽管日本人的当代生活日益现代化和欧化,但把传统漆器作为日常生活用具的良好习惯并没有改变。传统漆工艺文化因有了大众的广泛参与和深度认同,得到很好的传承。
如何在全社会营造一种浓郁的漆文化氛围,使国人对本国的漆工艺有高度的文化认同感,是我国应重视的文化战略问题。推动中国漆工艺的民用化和日用品化可能是落实这一战略的有效途径之一。当有一天中国每个家庭都能拿出一件(套)漆器时,才无愧于“最早形成漆文化的国家”这一历史荣誉,天然大漆也才无愧于“国漆”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