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有汽车赛道吗: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史要——支援邻国之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6:33:08
支援邻国之战

  本章导读

  中国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争取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战争政策、侵略政策和扩张政策,反对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干涉别国内政和侵略、欺负、颠覆别国的行径。对于国与国之间的纠纷和争端,中国历来主张通过协商和平解决。新中国成立后,应朝鲜、越南、老挝等国的请求,中国政府和人民派出了部队,参加上述国家反侵略救国战争。支援邻国的反侵略战争的正义行动,粉碎了美国的侵略企图,保卫了上述国家,为世界和平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显示了新中国爱好和平、反对侵略战争的决心和勇气,为维护世界的和平事业做出了贡献,使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

  一、抗美援朝

  抗美援朝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场具有国际性的局部战争,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最为典型的一场战争。
  危局与决策
  朝鲜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朝鲜国内政治斗争的继续,是两种政治势力斗争的必
  然结果,而且,这种斗争还带有国际性质。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关于朝鲜统一问题、统一于谁的问题。这种斗争从朝鲜解放那天起便开始了,而且还紧紧地同国际间的政治斗争相联系着。
  朝鲜南北局面的形成。1945年8月10日,日本宣布投降。为了在朝鲜受降,美苏商定以“三八线”为苏美两军占领区域的分界线,苏军进入北半部,美军进入南半部。这条线把朝鲜人为的分割成了南北两部分,并逐渐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政治体制”。两种势力就围绕着国家的独立、统一开展了尖锐斗争。开始,双方都在谋求政治解决,但是,达不成协议,也不可能达成协议。以后,美国便采取了暂时维持分裂现状,以待时机进行武装统一的政策。1948年8月15日,美国扶植李承晚上台,成立了大韩民国政府;接着,9月9日朝鲜北半部也成立了自己的政府———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并且双方都建立了自己的军队。这样,朝鲜局势便由此正式发展成为两种社会制度的对抗。南朝鲜(韩国)政府成立不久,李承晚就公开打出了“北进统一”的旗号,叫嚷“南北分割必须用战争来解决”。于是,积极地进行战争准备,并不断地进行武装挑衅。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反对美国和李承晚集团的战争政策。但是,面对李承晚集团不断武装挑衅和全面战争的威胁,也做了充分准备。由于双方经常发生武装冲突,终于于1950年6月25日全面爆发战争。朝鲜战争爆发的原因,是朝鲜的统一问题,爆发的过程是,武装对峙、武装冲突,并由小到大,逐渐升级,最后发展到全面战争。然而,朝鲜战争爆发时,不是国与国之间的战争,而是国内战争。美国出兵干涉之后,朝鲜战争由国内战争转化为以反对外来干涉、反对外来侵略为主的战争。
  战争爆发的第2天,即6月26日,美国就以其空军开始进行武装干涉了,并以其第七舰队侵占我国领土台湾。6月30日,派出了地面部队。战争第7天之后(7月2日)美步兵第24师加入作战,7月7日,又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组成侵朝“联合国军”的决议,随后是美25师、美骑兵第1师、美第2师、美海军陆战队第1师、美第7师及英军第27旅、菲律宾的部队投入战争。到9月中旬,美、英等国侵朝军队共达10万多人。这样,朝鲜战争一下便发展成为以反对外来干涉、外来侵略为主的战争。也就在这时,战争打成了僵局,相持在洛东江地区。
  美国武装干涉朝鲜之后,中共中央及时地分析了世界战略格局,认为朝鲜战争趋于复杂化,远远超出了南北朝鲜之间的范围,已成为国际斗争的焦点,至少是东方斗争的焦点。对战局的发展作了两种可能的估计:一是速决,即朝鲜人民很快取得胜利;二是持久,即美国不会轻易认输,必将进行反扑,扩大侵略战争的规模。据此中共中央认为:我国人民不能不有所准备。为防患于未然,在朝鲜军队战斗发展顺利,美国侵略军节节败退之际,于7月7日和10日,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主持召开了两次军委会议,讨论了保卫东北边防问题,决定组建东北边防军。立即从广东、广西、湖南、河南、黑龙江等地,抽调第13兵团之第38、第39、第40军和第42军、炮兵第1、第2、第8师和一个高射炮兵团、一个工兵团、一个运输兵(汽车)团,共25万余人,于7月底至8月初,集结于鸭绿江北岸一带,准备保卫我国东北地区安全和在必要时援助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者。8月下旬,中央军委根据代总参谋长聂荣臻的建议,又决定将上海地区的第9兵团和西北地区的第19兵团,分别调到津浦、陇海两铁路沿线,以策应东北边防军。9月上旬,中央军委为加强东北边防军的力量,又决定将湖北荆沙的第50军编入东北边防军序列,集结于吉林西南辽源地区。
  9月中旬,朝鲜战局发生急剧变化。美国不甘心最初的失败,于9月15日集中美军7.5万余人,在260余艘舰艇,500余架飞机配合下,在朝鲜仁川登陆。9月27日攻占汉城,29日进抵“三八线”。10月1日和7日,南朝鲜军和美军先后越过“三八线”,兵分东、中、西三路,疯狂地向朝中边境进犯。同时,美军飞机更加频繁地轰炸东北边境地区的城镇和乡村,公然将战火烧到我国东北大门口。中国的国防安全已受到了严重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办,具体说,要不要起而抗美援朝,要不要出兵参战,就非常严肃地摆在了中国人民面前。
  根据上述严重形势,及朝鲜劳动党和政府出兵援助的请求,10月上旬,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毛泽东主席主持下,连续多次召开会议,讨论出兵参战问题。中共中央政治局从全球战略格局的高度分析世界形势。认为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力量最强的国家,拥有第一流的现代化技术装备的军队,它想称霸世界,企图以武力扑灭朝鲜人民革命力量,进而威胁和侵略中国。而中国革命胜利刚刚一年,长期战争创伤尚未恢复,财政经济状况相当困难,整个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亟待进行,军队装备相当落后。同时国民党残余部队和土匪还在新解放区为患。要与美国这个最强大的帝国主义进行战争较量,存在着许多困难,我国面临的战略形势十分严峻。在这重大的危急关头怎么办?毛泽东和中共中央认为朝鲜是我们的友好邻邦,不仅与东北相连接,有利害关系的问题,而且关乎整个东方和世界反帝斗争和人民解放事业的重大问题。如果让整个朝鲜被美国占去了,朝鲜革命力量受到根本的失败,则美国侵略者将更为猖狂,于整个东方都是不利的。东北主要工业基地也将直接处于侵略威胁之下,国家就不可能安安稳稳地进行和平建设。从朝鲜人民利益和中华民族当前和长远利益的需要,我们尽管有很多困难,国内建设暂时要受到损失。但是,我们决不能坐视不管。党中央审慎地权衡利弊,从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立场出发,毅然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战略决策,立即将东北边防军改组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同朝鲜人民一道,抗击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的侵略。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事实证明,党中央和毛泽东对当时世界战略格局的深刻分析和对朝鲜战局的战略预见,及其采取的应变措施和果断出兵参战的战略决策,是非常英明正确的。

  影响远东及世界格局的辉煌胜利
  抗美援朝战争的几点基本情况:①战争的起止时间,抗美援朝战争于1950年10月25日开始,至1953年7月27日停战止,共打了两年零九个月。如果加上朝鲜人民军独立作战的时间,则为三年零三十三天。②作战地区:北起鸭绿江,南至“三七线”,以后转到“三八线”附近。③作战兵力:对方是以美国为首的打着联合国旗号的侵略军,共16个国家的军队。除了
  美国以外,还有它的15个仆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荷兰、菲律宾、泰国、土耳其、新西兰、澳大利亚、比利时、哥伦比亚、埃塞俄比亚、卢森堡、希腊、南非联邦,通称16国,还没有把南朝鲜算为一个国家。如算在内,即为17个。另外,还有5个派有医疗队的国家,即丹麦、印度、意大利、挪威、瑞典。这些国家的军队,都有着现代化的技术装备,特别是美国,除了有现代化技术装备的陆、海、空军以外,手里还握有原子弹。对方在朝鲜战场上的最大兵力达111万余人,其中美军54万余人,南朝鲜军51万余人,仆从国军队4.8万余人;美国侵朝兵力占它全部陆军的1/3、空军的1/5、海军的近半数;我方参战为,中国、苏联(出动了一些空军)、北朝鲜军,在朝鲜战场上的最大兵力180余万人,其中志愿军134万人,朝鲜人民军45万人。志愿军先后入朝的部队共有:步兵27个军、空军12个师、炮兵15个师、铁道兵10个师、坦克3个师、公安军2个师、工兵14个团。先后入朝部队占全军陆军的70%、空军的41%、炮兵的73%、防空军的60%、坦克兵的30%、工兵的57%、公安军的11%、铁道兵的100%。在战争期间敌我双方陆续投入到战场上的总兵力:敌我双方均已达300多万人。敌我总兵力对比为1∶1.4,地面部队则为1∶1.7,我优于敌人。④作战的武器装备,我则远远劣于敌人,对方战争开始时(1950年10月),有飞机785架、舰艇106艘、坦克886辆、火炮10388门,对方最多坦克达1543辆,最多火炮达19530门,最多舰艇达310艘(其中美军210艘,南朝鲜军67艘,仆从国33艘),最多飞机达2082架(其中美军1823架,南朝鲜军146架,仆从国军113架)。战争中,对方共出动飞机104万架次,平均每天出动800架次,最多一天出动达2400架次。我方没有海军,战争开始时也没有坦克和空军,只有火炮3510门;后期我方第一线和二线飞机最多达1043架(其中志愿军366架,朝鲜人民军397架,苏军280架),火炮最多19702门(其中志愿军14986门,朝鲜人民军4716门),坦克最多达792辆(其中志愿军430辆,朝鲜人民军362辆)。美国使用了除原子弹以外的所有先进武器装备。16个国家的军队、现代化的技术装备,这样的作战对象,在人民解放军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抗美援朝战争基本战况。战争的进程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战略反攻阶段(运动战);第二阶段,是战略相持阶段(阵地战)。
  战略反攻阶段(运动战)。这一阶段从1950年10月25日开始,到1951年6月10日结束。解放军的作战方针是“以运动战为主,与部分的阵地战、游击战相结合”。作战的性质,基本上属于战略反攻性质,其特点是:战役规模的夜间作战和很少有战役间隙的连续作战。一共打了5仗,即5个战役。这5次战役,虽然比解放战争时期在作战规模上要小,但基本上都属于战略性质的战役。因为每个战役都关乎着整个战争的全局,决定着战争进程。这5次战役的特点和简要经过是:
  第一次战役,从1950年10月25日开始,至11月5日结束,共12天。这次作战的特点是,敌我双方在运动中由遭遇进入交战。我之基本意图为稳定局势,站住脚跟,掩护朝鲜人民军北撤整顿,为尔后作战创造条件。志愿军参战部队共6个军18个师,敌方参战部队为4个军10个师另1个旅1个团。敌我兵力为1∶1.2(敌海空军未计在内)。10月19日,志愿军在紧急情况下入朝,原准备抢占龟城、泰川、球场洞、德川、宁远、五老里一线,组织防御。后因敌人已越过志愿军预定组织防御的地区,并继续分兵冒进,志愿军即采取了在运动中歼敌的作战方针,利用敌未估计到志愿军参战这一战略上的突然性和敌分兵冒进的弱点,以一部兵力(第42军之第125师)于东线黄草岭地区进行防御,阻敌前进。同时集中主力(第38、第39、第40军、第50、第66军和第42军之第125师)于西线之宣川、龟城、博川、云山、温井、熙川等地区,在运动中将敌各个歼灭。此役于10月25日打响,志愿军实施大胆的战役迂回,配合正面主力坚决勇猛地进攻,取得了战场上的主动权,赢得了初战胜利,歼敌1.55万余人。把敌人从鸭绿江边赶到清川江以南,粉碎了敌妄图于“感恩节”(11月23日)以前吞并朝鲜、结束战争的计划。
  第二次战役,从1950年11月6日开始,至12月24日结束,共29天。这次作战的特点是,诱敌深入、正面突击与战役迂回相结合。第一次战役后,敌虽遭志愿军沉重打击,仍错误地判断志愿军兵力不大,轻视志愿军力量,发动了所谓“圣诞节”(12月25日)攻势,妄图占领整个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对此,志愿军决定采取故意示弱、诱敌深入和集中兵力各个歼敌的方针,争取将战线推进到平壤、元山地区。在战役布势上,志愿军以刚入朝之第9兵团(辖第20、第26、第27军)于东线长津湖地区争取在运动中歼敌一部;同时,集中主力于西线博川、价川、德川、宁远地区,向敌实施反突击。根据第一次战役的教训,西线采取双层战役迂回,以两个军(第38、第42军)从敌翼侧薄弱部(德川、宁远地区)突破,向敌纵深猛插,断敌退路,主力四个军(第39、第40、第50、第66军)由正面配合,实施战术上的分割合围,各个歼灭敌人。东线采取分割包围的战法。西线和东线参战部队在缺乏冬装的情况下,冒着零下40度的严寒气温,艰苦战斗,战胜了敌人,歼敌3.6万余人,收复了三八线以北除襄阳以外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全部领土,迫敌于“三八线”以南转入防御,基本上扭转了战局。
  第三次战役,从1950年12月31日开始,至1951年1月8日结束,共8天。这次作战的特点是,主要从政治上考虑必须打过三八线,中朝部队向预有防御准备之敌发起进攻。战役企图为粉碎敌人利用三八线既设阵地进行的防御,不给敌以喘息机会。中朝两军以5个军(第38、第39、第40、第50军和人民第1军团)于西线向东豆川、汉城实施主要突击;以4个军(第42军、第66军和人民军第2、第5军团)分别向济宁里、加平、春川方向和自隐里、洪川方向实施突击。作战中,经短促炮火准备后即全线发起进攻,突破敌防御后,迅速投入第二梯队,
  向敌纵深实施穿插迂回,切断敌人退路。全线进至“三七线”附近时,即停止了追击,转入积极防御作战。此役,是志愿军入朝后首次大规模向预有防御准备之敌的进攻。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并肩连续作战7昼夜,歼敌1.9万余人,向前推进80至110公里。
  第四次战役,从1951年1月25日开始,至4月21日结束,历时87天。这次作战的特点是,一翼进行坚守防御,从侧翼实施反突击和作顽强的机动防御作战。在三次战役中,敌遭中朝部队连续打击,损失惨重,被迫退至“三七线”,将兵力集中后稍事整顿,即趁志愿军转入休整之际,向北发起进攻。志愿军因连续进行了3次战役,减员甚大,极度疲劳,部队未得到休整和必要补充,又值严寒季节,工事构筑不易,粮食缺乏,且运输线延长,补给十分困难,在战役第一阶段,以3个军(第38、第50军和人民军第1军团)在西线汉江南北地区进行坚守防御,箝制敌主要进攻集团;在东线横城地区诱敌深入,集中主力6个军(第39、第40、第42、第66军和人民军第3、第5军团)实施反突击。东线反突击取得了胜利,但进攻砥平里受挫,未能打破敌全线进攻。战役第二阶段,志愿军全线转为机动防御,节节阻击敌人。经过艰苦奋战,制止了敌人的进攻,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南北地区。此役共歼敌7.8万余人,敌每天前进不到1.5公里,志愿军赢得了掩护战略预备队集结的时间。
  第五次战役,从1951年4月22日开始,至6月10日结束,共50天。这次作战的特点是,为粉碎敌军登陆计划,提前发起进攻战役。参战部队共15个军,即除使用原有的志愿军第9兵团和第39、第40军,人民军第1、第2、第3、第5军团外,还投入了刚入朝的2个兵团6个军(即第3兵团的第12、第15、第60军,第19兵团的第63、第64、第65军)。战役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以一部分兵力突破敌防御后,直向战役纵深发展进攻,割裂敌整个防御体系,集中主力对预期歼灭之敌实施两翼迂回,配合正面突击,分割包围,各个歼灭敌人。战役共分3个阶段:第一阶段,解放军集中3个兵团12个军(内人民军一个军团)于西线实施主要突击,经7天激战,推进50余公里,歼敌2.3万余人,造成东线之敌翼侧暴露,迫敌主力退至春川、汉城地区组织防御。第二阶段,敌为破坏志愿军的进攻,继续北犯,志愿军迅速调整部署,转移主力,以第3、第9兵团和人民军金雄集团向东线之敌实施主要突击。首先集中主力一部割裂美军和南朝鲜军的联系,歼灭县里地区之敌,尔后向纵深发展。以第19兵团在西线箝制美军主力,积极配合行动。此阶段歼灭南朝鲜军第3师、第9师大部,将第5师、第7师击溃。第三阶段,实行战略转移。敌及时以战役预备队堵塞了缺口,形成东西相连的防御体系。解放军经连续作战,粮弹基本用完,继续进攻亦有困难,决定停止进攻,以一部兵力进行机动防御,掩护主力转移休整。转移中,志愿军第180师遭受了严重损失。此役共歼敌8.2万余人,消耗与缴获了敌大量物资装备,锻炼了刚入朝参战的部队。
  通过上述运动战五次战役作战的重大收获,主要有两点:一是歼敌23万余人,把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赶回到了三八线,并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二是迫使敌军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并接受了停战谈判。
  战略相持阶段(阵地战阶段)。这个阶段从1951年6月11日开始直到停战。为什么出现了这样一个阶段呢?这是敌我力量消长的结果,是战争形势的发展所决定的。朝鲜战争进行到1951年6月,敌我双方经过5次战役的较量,力量综合对比已趋于均势(敌44万,我80万,1∶1.8)。美国已被迫承认单纯依靠军事手段难以解决朝鲜问题,而战争的持久又对其全球战略不利,因此采取了两手策略,除了加强其作战活动外,提出了停战谈判。从我方来说,虽然已取得了很大胜利,但从历次战役中可以看出:“敌人不被大部歼灭是不会退出朝鲜的,而要大部歼灭这些敌人,则需要时间。”当时,军委指示“至少要准备两年”。其次,从历次战役中还可以看出: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军队实行战略和战役性的大迂回。一次包围美军几个师,或一个整师,甚至一次整团,都难以达到歼灭任务”。如要达到这样的任务,在志愿军来说,还需要有个由打小歼灭战到打大歼灭战的过程。战争的持久性越来越明显。另一方面,形势的发展,亦可看出,只有军事斗争没有政治斗争的配合也是不行的。所以,在五次战役后,党中央和毛主席便明确地提出了“充分准备持久作战和争取和谈达到结束战争”这一总的战争指导方针,以及“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为了贯彻这一战略方针,在作战指导上还提出了由小歼灭战,逐渐向打大歼灭战过渡“零敲牛皮糖”的方针,在力量使用上提出了“轮番作战”的方针。就这样,由于敌我力量对比的均势,再加上停战谈判(7月10日开始)这个因素,战争就形成了相持局面。

  这个阶段,作战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军事斗争与政治斗争交织进行,打谈结合,以打促谈;第二,战线相对稳定,没有运动战时期那样大的进退,敌我双方的作战行动大多是局部性质,而且都是以阵地作依托;第三,在长期对峙中,敌我双方都为夺取主动,想方设法打破对方防御。敌人耍尽了招数(除了原子弹,所有现代化武器都用上了,所有的手段都用上了,如什么“绞杀战”、“细菌战”等),志愿军也动用了相当力量,采取了许多措施,无论在技术上或战术上都有不少新的创造(如“地下长城”、“钢铁运输线”等)。第四,
  随着战争的发展军队技术装备逐渐得到改善,军队愈战愈强,日益主动。
  在这个阶段,大的军事行动有六个:
  第一,1951年夏、秋季防御作战,从1951年8月开始,至11月底结束,共约4个月。敌被迫于1951年7月10日在开城与我方进行停战谈判。在谈判中,敌方毫无诚意,狂妄地提出将军事分界线划在志愿军阵地后方,企图攫取我方12000平方公里土地。在遭到我方严词驳斥后,敌即施行“军事压力”,相继向志愿军东线之麟蹄、杨口以北及铁原以西天德山、马良山和北汉江东西地区发动夏、秋季攻势。志愿军一面坚持谈判,一面争取军事胜利。为粉碎敌人进攻,志愿军除第20兵团(辖第67、第68军)入朝参战外,并有一些部队陆续入朝轮番作战。当时,朝鲜遭受罕见的水灾,加之敌机昼夜封锁和破坏我方交通运输线,参战部队在后勤保障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依托野战筑城阵地进行坚守防御,粉碎了敌之攻势,并进行了有限目的的反击和进攻。这次防御作战,共歼敌25万余人,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南北地区,取得了阵地防御和对敌坚固阵地进攻的初步经验。
  第二,反“绞杀战”斗争。从1951年8月至1952年6月。“联合国军”依赖其航空兵实施战略轰炸,以我方铁路干线为主要目标,先普遍轰炸铁路桥梁,再重点封锁铁路枢纽,最后突击轰炸铁路两头。针对敌之行动,志愿军除以航空兵在清川江以北上空参战外,还以高炮部队机动作战,重点保卫目标,同时组织部队抢修、抢运,加强伪装等。从而粉碎了敌之企图,建成了一条打不垮、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使后方供应进一步得到改善。
  第三,1952年春、夏季巩固阵地和反细菌战斗争。从1951年12月开始,至1952年8月基本结束,共8个月。敌为破坏志愿军防御的稳定性,打破相持局面,以大量航空兵实施轰炸,妄图切断志愿军的后方补给线;在前线,进行频繁的袭扰活动,同时实施了细菌战。为粉碎敌之阴谋,志愿军一方面发动群众在全战线加强构筑坑道工事,逐步完善以坑道工事为骨干的支撑点式的防御体系;另一方面则采取积极手段,开展小分队战斗以及狙击和游动火炮活动,挤占敌我中间地带,攻占敌突出的连、排支撑点,把斗争焦点推向敌人阵地。这次作战,共歼敌11万余人,使阵地得到空前的巩固,并初步取得了依托坑道工事进行攻防战斗的经验,还战胜了美国于1952年初在朝鲜前后方实施的细菌战。
  第四,1952年秋季举行全线性的战术反击作战和上甘岭防御战役,从1952年9月18日开始,至11月25日结束,共77天。当时的战场局势是:经过1952年春、夏季的一系列斗争,志愿军阵地更趋巩固,东西海岸也重点构筑了坑道工事,增强了翼侧防御;后方供应进一步改善,兵员充实,特种兵逐渐加强,不仅可以坚守防御作战,而且具备了依托阵地实施进攻的有利条件。此时,敌防御工事亦有较大加强,其基本阵地已形成环形支撑点式的防御阵地,并加强了防守力量。战役企图:为了粉碎敌军可能的局部进攻计划,主动打击与大量杀伤敌人,锻炼部队,取得经验,为尔后进攻创造条件,在志愿军司令部统一组织指挥下,举行了全线性的战术反击作战。此次作战共44天,先后对敌连、排支撑点和个别营阵地60个目标发动了77次进攻,歼敌2.7万余人,并在反复争夺中巩固了17个阵地。这期间,还进行了上甘岭防御战役(即粉碎敌“金化攻势”作战)。此役从10月14日起至11月25日止,分为抗击敌连续冲击与反冲击、坚持坑道斗争和恢复与巩固阵地3个阶段。敌我双方在上甘岭这个不到3.7平方公里的狭窄地段上,先后投入10万余人的兵力(敌6万余,我4万余),反复争夺43天。敌军共发射炮弹190万发(最多一天达30万发),投掷炸弹5000枚(最多一天500枚),最后以伤亡2.5万余人的代价仅占去两个班的阵地。
  第五,1953年春季反登陆作战的组织与准备,从1952年12月中旬开始,至1953年4月底结束,4个多月。由于防御阵地日趋巩固,敌已不可能从正面突破,乃企图利用其海空优势,从侧后实施登陆作战,并为此进行了一连串的活动与准备。为粉碎敌之登陆企图,志愿军进行了大规模抗登陆的组织与准备,如研究和制定了周密的抗登陆作战计划,训练了大批干部;增调了部队,使志愿军陆军总兵力达到20个军;组织了东西两个海岸指挥部,加强了海防部署,西海指辖陆军7个军(含人民军),东海指辖陆军4个军(含人民军);加强了战场建设,仅西海岸即增筑坑道总长200公里,纵深增修了两条铁路,加修4条公路;抢运储备作战物资,全军共储存了7个月的主副食。与此同时,正面战场亦以积极的战斗行动进行配合,仅1至4月即在全线组织大小战斗760余次,歼敌5万余人,并先后攻占上浦防东山、马踏里西山等战术要点。由于充分准备和战场上的积极配合,最后迫使敌人不得不放弃登陆企图。
  第六,1953年夏季进攻战役,从1953年5月13日开始,至7月27日结束,共75天。战役企图是:配合停战谈判,促进停战早日实现;改善阵地,以便在斗争中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锻炼刚入朝部队,吸取作战经验。在作战指导上采取“稳扎稳打”、“由小到大”的方针。为了增大战役的持续性与主动性,整个战役分3个步骤进行,每一步骤大体上以一个兵团为单位,对当面之敌选择数点进行反击,时间在7至10天,然后看情况再动。如果敌不进行大的反扑,则以另一兵团在另一地段上进行反击;敌若进行大的反扑,则趁敌反扑机会,集中优
  势火力大量歼灭和消耗敌人。整个战役,经过充分准备,连续对敌实施了3次进攻。第一次由东线之4个军在统一计划下,分散攻歼敌20个连排支撑点;第二次仍以东线为重点,先后攻歼了敌团以下防御阵地51处,给南朝鲜军第5、第8师以歼灭性打击;第三次主要是为了打击李承晚集团妄图破坏停战谈判的实现,并拉平金城以南战线,以6个军(第21、第24、第54、第60、第67、第68军)在1000多门火炮支援下,迅速突破了敌人4个师正面25公里的防御阵地,突入敌纵深达15公里,拉平了金城以南战线。整个夏季战役,参战兵力先后为12个军(含人民军2个军团),在宽达200公里的正面上进行了大小进攻战斗139次,共歼敌12.3万余人,收复了240平方公里的土地,改善了阵地,促进了朝鲜停战的实现。
  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一道,团结奋战,抵抗侵略,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总计中朝人民军队在战争中共歼灭敌军1093839人(内美国军397543人、英澳军21099人、法国军368人、加拿大军3660人、土耳其军3060人、菲律宾军419人、荷兰军110人、泰国军406人、希腊军89人、比利时军344人、哥伦比亚军448人、南朝鲜军667293人)。美军的伤亡数比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伤亡要多3万余人,比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44个月的太平洋战争中的伤亡要多1倍多;还击落击伤敌人飞机10162架,击毁击伤敌人坦克2006辆、装甲车44辆、汽车3165辆、各种火炮588门、船只14艘;缴获敌人各种火炮4037门、枪73262支、汽车5256辆、坦克245辆、装甲车51辆、飞机11架、船12艘、火焰喷射器109具、通信器材5128件、各种炮弹381214发、枪弹18960095发、地雷12862枚、手榴弹134927枚。美国在战争中消耗各种作战物资7300多万吨,开支战费830多亿美元。美国在军事、政治和道义上遭到严重挫败以后,不得不签订停战协定。侵朝美军总司令克拉克在签字后颇有感触地说:我是美国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议上签字的司令官。
  志愿军为夺取战争胜利也付出了相当代价,在战争中壮烈牺牲和光荣负伤及失足被俘的共36万余人(其中亡11万余人),损失火炮4351门、枪87559支、汽车12916辆、坦克44辆、飞机382架(毁231、伤151),消耗各种物资560多万吨,开支战费人民币62亿元。
  抗美援朝战争的辉煌胜利,对远东及世界局势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具有重大的国际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彭德怀在1953年12月全国军事系统党的高干会议上说:“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不论从国际或国内来说,也不论从政治、军事或经济上来说,其意义是十分巨大的。”其重大意义主要有如下4个方面:
  第一,粉碎了美国妄图征服全部朝鲜、进而扩大侵略的计划,保卫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保卫了我国的安全,而且打出了国威军威,我国国际威望空前提高。
  第二,减杀了美国的威风,打破了它“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世界人民、特别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反帝反殖斗争,为世界的和平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第三,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政治觉悟,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精神和民族自尊心。同时,也促进了全国正在进行的民主改革和经济恢复工作,加快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的到来。
  第四,取得了进行现代化战争的经验,造就了一大批适应现代作战需要的军事指挥人才,军队作战能力、军事学术思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促进了我国的国防建设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现代化战争的宝贵经验
  抗美援朝,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史册上的光辉篇章,有丰富而宝贵的现代化战争的经验。认真研究其经验,特别是毛泽东、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卓绝的军事战略指导经验,对于加强人民解放军建设和夺取未来反侵略战争的胜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根据朝鲜战场的实际情况,制定战略指导方针,适时进行战略转变,争取和掌握战争主动权。毛泽东曾指出:一切战争的敌我双方,都力争在战场、战地、战区以至整个战争中的主动权,这种主动权即是军队的自由权。抗美援朝战争中,面临着新的敌人、新的战场,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美军将全部陆军的三分之一、空军的五分之一和海军近半数投入朝鲜战场,实施陆、海、空联合作战,火力强,运动速度快,战场激烈紧张,变化急速。中央军委、毛泽东从朝鲜战场上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出发,着眼于朝鲜战争的特点和发展,及时制定战略指导方针,并适时进行战略转变,实行正确的战略、战役指导,因而争取和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毛泽东根据参加的这一场国际性局部战争的特殊的历史条件,在志愿军作战之初,于1950年10月23日,即提出“我们应当在稳当可靠的基础上,争取一切可能的胜利”的战略指导方针。毛泽东之所以提出“稳”和“争”的战略方针,是因为这场战争比人民解放军历史上进行的历次战争更为复杂和艰巨。不打冒失仗,不做那些办不到的事,避免大的失误和风险。这一方针是正确的,志愿军的作战始终遵循了这个战略指导方针。

  志愿军入朝参战之初,中央军委曾估计敌人占领平壤、元山线后继续向北推进时,尚需一定时间,并根据志愿军初次出国作战,情况不明、人地两生、装备落后等情况,决定志愿军入朝后采取以积极防御、阵地战与运动战相结合,以反击、袭击、伏击来歼灭与消耗敌人有生力量的作战指导方针,即先在北朝鲜的龟城、泰川、球场、德川、宁远、五老里一线,利用易守难攻的有利地形组织防御,制止敌人进攻,稳定战局,以争取时间,掩护朝鲜人民军北撤整顿,为尔后作战创造条件。在入朝之前,根据朝鲜敌我情况的地理环境,确定第一个时期采用上述作战方针和作战形式,无疑是稳妥的。但是,在志愿军10月19日入朝后,敌人前进甚速。10月20日,西线南朝鲜第2军团已进到顺川、成川和破邑之线,距离军队预定防御地区只有70~100公里;东线南朝鲜军首都师已进占预定防御地区五老里、洪原等地。而志愿军已过江的5个师刚刚到鸭绿江南岸,距离预定防御地区还有120~270公里,已不可能先敌到达预定地区。此时,敌军尚未发现志愿军入朝,正大胆冒进,兵力分散,而且中路南朝鲜军3个师态势突出,其东西线之间敞开一个80余公里的大缺口,利于志愿军利用突然性,从运动中各个歼灭。根据战场情况的新变化,毛泽东审时度势,当机立断,于10月21日电示志愿军改变原定先组织防御的计划,决定利用战略上突然性采取在运动中各个歼敌的作战方针,迅速实施战略反攻。彭德怀遵照其电令,迅即于21日21时改变部署,决定以一部分兵力阻击东线之敌,而集中主力于西线,诱敌深入,从运动中各个歼灭敌人,先打南朝鲜军,后打美、英军。志愿军在开进中及时变更部署,捕捉战机,先机制敌。10月25日,志愿军一部在温井与敌遭遇,初战获胜,揭开了入朝作战的序幕。交战后志愿军采取了分途歼敌、逐步扩大战果的战法,掌握了战役的主动权。经过连续13个昼夜的艰苦作战,首战告捷,歼灭敌1.5万余人,使军队在朝鲜站稳了脚跟,把疯狂进犯的敌人从鸭绿江边,打退到清川江以南。第一次战役后,彭德怀及时总结了初战胜利的经验,提出了运动战为主,与部分阵地战、敌后游击战相结合的战略方针。志愿军照此方针,于11月下旬至1951年6月初,又连续实施了4次战役,连战连捷,将战线推进并稳定在三八线附近,为夺取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到1951年6月上旬,经过5次战役,歼灭敌军23万余人,给敌以沉重打击,剥夺了敌人的战争主动权,迫使敌人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接受停战谈判。这时,从军事上看,中朝在兵力数量上虽占优势,总兵力共达112万人,敌我兵力对比1∶1.6,但在技术装备上仍处于异常悬殊的劣势,敌人有轻迫击炮以上火炮3560余门,坦克1130余辆、飞机1670余架,舰艇270余艘。志愿军仅有少量的坦克和飞机,火炮的数量、质量亦远不如敌人。制空权、制海权完全握在敌人手里。敌我装备悬殊,暂时还不可能围歼敌军重兵集团,也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全部消灭或将敌人赶下大海去;而且朝鲜地形狭长,回旋余地不大,打运动战受到一定限制;特别是第五次战役后,敌退守三八线,利用朝鲜地势狭窄的条件,收缩战线、调整部署,兵力、火力更趋集中。在这种情况下,如按前一时期的方针打下去,显然是不利的。根据战场出现的新的情况,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及时提出了“充分准备持久作战和争取和谈达到结束战争”的战略指导方针,和采取“零敲牛皮糖”打小歼灭战作战指导思想。由过去的运动战转为实行“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阵地战。这一战略转变,在战争指导上正确地解决了是持久还是速决的这个重大问题。在这个战略方针指导下,就能利用朝鲜山多林密的有利地形构筑坚固工事,更有效地发挥作战特长,打小歼灭战,成排、成连、成营地歼灭敌人。阵地战时期,志愿军依托坚固的坑道攻势,既可以同具有现代化装备的敌人屹然对峙,不断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粉碎敌人的疯狂进攻,又可以积极反击敌人,大大减少伤亡(每天伤亡减少41.6%),把战线步步向前推进。连侵朝美军总司令克拉克和第8集团军司令范佛里特也不得不承认:“敌人的防御工事实在太巩固了。原子弹在朝鲜作战术性的使用,大概也不会发生效力。”阵地战,使志愿军牢牢地掌握了战场主动权,达到了最后战胜敌人的目的。
  2、军事斗争与政治、外交斗争融为一体。战争从来都不是单纯的武装力量的对抗,它包含了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以至文化的各个方面的斗争。朝鲜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最大的一场国际性的局部战争,它带有国家集团和国家集团间的战争性质。所以受政治、外交因素的制约更为明显。聂荣臻元帅指出:抗美援朝战争是军事、政治、外交、文化等各种斗争的总体战。在这场战争中,美国一方面极力企图扼杀朝鲜人民的革命力量,进而为扩大战争作准备;另一方面,在当时两个阵营(社会主义和帝国主义)对垒的状况下,它进行这场战争又不能不受其全球战略的制约,自然便出现了军事斗争与政治斗争、打与谈交织进行的现象。其斗争的特点是:政治、外交斗争不但表现在战争之前,而且贯穿于战争全过程。其表现形式亦随着战争的发展而发展,而每一形式又有着各种不同的新内容。战争的前一阶段,主要表现在国际外交方面的斗争,而后一阶段,主要表现在历时两年多的谈判与战斗同时较量。但是政治、外交斗争的胜利要以军事斗争为后盾,必须有作战行动相配合。
  抗美援朝战争,面对强大而蛮横的对手,同它进行政治、外交斗争,无疑是非常困难的,经过尖锐的军事较量,它才讲一点理。所以在抗美援朝战争的全过程中,中共中央始终贯彻了“能战方能言和”的思想,坚持了军事斗争与政治斗争双管齐下的方针。志愿军参战之前,采取“先礼后兵”的原则。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即以陆、海、空军大举侵入朝鲜,同时用武力霸占了我国的领土台湾。在美军入侵朝鲜的第3天,毛泽东即向全世界表明了我国的严正立场,指出:“全世界各国的事物应由各国人民自己来管,亚洲的事应由亚
  洲人民自己来管,而不能由美国来管。美国对亚洲的侵略,只能引起亚洲人民广泛和坚决的反抗。”中国人民“既不受帝国主义的利诱,也不怕帝国主义的威胁”。他号召:全国和全世界的人民团结起来,进行充分的准备,打败美帝国主义的任何挑衅。在表明了我国的政治立场以后,立即在军事上作了应变的准备。9月中旬,美国军队在仁川登陆并加速向北推进时,周恩来对美国发出了严正警告: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为争取避免出现中国被迫出兵的情况,中国决定通过外交途径向美国再一次提出警告。10月2日深夜,周恩来紧急约见印度驻华大使潘尼迦,请印度转告美国:如果美军越过三八线,中国一定要管。但是,美国无视中国的警告,于10月7日越过三八线,并向中朝边境疯狂冒进。面对美国的疯狂挑衅,中国人民忍无可忍,只好举起反侵略的旗帜来制止美国的侵略,用战争来保卫和平。
  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之后,同敌人在军事和外交两条战线上进行了尖锐的较量。志愿军进入朝鲜后及时地捕捉战机,第一仗就把敌人由鸭绿江边打退到清川江以南。敌人遭到第一次军事打击后,美国在联合国诬蔑中国人民志愿军是干涉朝鲜,是侵略。这样,我国又在联合国与美国进行了第一次较量。为了阐明中国抗美援朝行动的正义性,我国又派伍修权在联合国安理会发表演说,控诉美国侵略我国台湾和武装干涉朝鲜的罪行,指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行动是完全合理的和正义的,同时再次重申了中国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主张。我国代表在联合国讲坛上义正辞严的发言,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同情和支持,使美国完全处于被告地位。这是我国在联合国第一次与美国交锋。这次外交较量,我国获得了重大的胜利。志愿军入朝至1951年6月,连续发动了5次战役,把敌人打退到三八线,敌人付出了重大伤亡,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沃克中将在败退中丧命,总司令麦克阿瑟被撤职。美国统治集团承认:朝鲜战争是个“无底洞”,“看不到联合国军有胜利的希望”,只好接受停战谈判。当时《美国新闻与世界导报》不禁慨叹地说:“一个美国司令官,在美国政府的命令下挥起白旗前去和敌人谈判,在美国立国175年的历史中,这是第一次。”停战谈判的局面,是军事斗争的胜利造成的。
  1951年7月,敌我双方在三八线上开城进行停战谈判后,美国并不甘心在朝鲜战场上的失败,因此谈判一开始,它便采取了拖延和讹诈的政策,不肯公平合理地解决朝鲜问题,企图用谈判来掩护军事进攻,以军事压力来迫使志愿军屈服。因而战场上便出现了边打边谈、军事斗争与谈判斗争交织进行的复杂局面。针对这种情况,彭德怀提出了“政治斗争与军事斗争双管齐下”的方针。在这一方针指导下,志愿军又以新的形式同敌人在两条战线上展开了激烈的较量,即面对面的桌上谈判和枪对枪、刀对刀的战场较量。
  当谈判进入军事分界线这一实质问题的讨论时,美国以所谓的“谋求海空优势的补偿”为借口,妄图将军事分界线划入志愿军阵地后方,不战而获得1.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一无理要求遭到我方驳斥和拒绝后,美方便狂妄地发出了“让炸弹大炮和机关枪去辩论吧”的叫嚣,连续发动了夏季攻势和秋季攻势。志愿军坚决地粉碎进攻后,它回到了谈判桌上来。之后,又以沿海岛屿不受军事分界线限制为由,企图强占朝鲜北部沿海岛屿。针对这一情况,志愿军以军事进攻收复了这些岛屿,粉碎了敌之无理要求。1952年,美方又在战俘遣返问题上进行讹诈,拖延将近一年。为了配合这一谈判斗争,志愿军于1952年秋进行了全线性的战术反击作战和上甘岭战役。接着于1953年春迅速做好反登陆作战准备,粉碎了敌人的登陆冒险。敌人又被迫于1953年4月回到谈判桌上来,恢复了停战谈判。可是,当停战谈判接近成功之时,敌人又进行阻挠,李承晚集团竟公然强行扣留我方被俘人员,破坏停战协议的签字。为了促进停战的实现,志愿军又发动了1953年夏季攻势,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美方被迫于7月27日同我方签订了停战协议。
  抗美援朝战争的经验证明,谈判的局面是军事斗争胜利造成的,同样,停战的实现也要靠军事斗争的胜利来争取。但是,军事斗争必须服从政治斗争,政治斗争必须靠军事斗争来配合。
  3、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抑制敌人技术装备优势的发挥。抗美援朝战争,在武器装备上敌优我劣相差较以往所进行的任何一次战争都要悬殊。对此,如何充分地发挥优势和特长,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想方设法抑制或减少对方现代化武器装备的威力和作用,有效地进行作战,是中央军委在军事战略指导上的一个关键问题。在战争中,中央军委、毛泽东和彭德怀等,特别强调发挥夜战、近战、速决战的特长和政治工作的优势,并创造性地提出了轮番作战的战略指导方针。
  以劣势装备战胜高度现代化的敌人,在战役、战术指导上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就必须根据敌我情况及主客观条件来想办法,即如何削弱敌人的优势,抓住敌人的弱点;如何发挥优点,克服弱点;如何利用客观的有利条件等。当决定出兵抗美援朝以后,面临的首要问题是采取何种战法,能避开敌人强大的空军优势。因此,志愿军刚一入朝,尚未同敌人进入交战时,中央军委就把敌人杀伤我之人员、妨碍我之活动究竟有多大,以及利用夜间行军作战之熟练程度,作为争取转变朝鲜战局的先决条件,指示志愿军要广泛地
  进行夜间作战。夜战、近战和速决战,是人民解放军在20年国内革命战争中惯用的作战原则,是擅长的传统战法。而朝鲜战场上最突出的问题是,敌人有大量空军掌握了制空权,步兵机械化程度高。如:美军步兵一个师就有坦克144辆,火炮230余门、飞机18架、车辆4100余辆,机动快,火力突击力强;但其步兵战斗力不强,怕近战、夜战和被包围切断退路。志愿军步兵一个师只有火炮100余门,但作战勇敢、有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擅长夜战。夜间作战,对敌人飞机、火炮和坦克威力的发挥有一定的限制。故充分地利用夜间作战,敌我相较,对我有利。所以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的作战基本上采取了夜战,不仅用于战术范围,而且发展到战役规模,贯穿着抗美援朝战争的全过程,形成抗美援朝战争中作战的特点之一。即:进攻通常在白天准备,黄昏出动,一般是利用一两个夜间,从战役上大胆实施穿插迂回,割裂敌战役布势后,再用几个夜间在战术上分割包围,各个歼敌,完成战役任务;防御时,主要是利用夜间实施反冲击,歼灭敌人,恢复阵地,并组织增援和补给,增强防御力量。朝鲜战场的经验证明,夜间作战是劣势装备的军队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的有效方法之一。
  与此同时,志愿军还运用了近战和速决战的作战方针,朝鲜战争中,敌人步兵作战,对其空军、炮兵的依赖性很大,所以千方百计地使敌人飞机、大炮、坦克的火力难以发挥作用,这是志愿军战役、战斗上的关键问题。针对美军“铁多气少”的特点,彭德怀在志愿军出国之前即提出:要“敢于近战、用炸药,拼刺刀,投手榴弹,这些都是敌人害怕的”。在运动战的条件下,力求调动敌人,充分利用夜间的条件,在运动中迅速分割、包围、歼灭敌人;在阵地战利用坑道工事避开敌人的火力杀伤,抓住时机与敌步兵战斗。在战役、战斗中力争速战、速决,防止蛮干,避免与敌人久战不决拼消耗。特别强调战术上的分割合围,口子不要开得过大,多头、分口吃掉。一般不企图求战役的合围,聚而歼之。这样大大发挥了传统战法的威力,极大抑制了敌人技术装备优势的发挥。敌人惊呼:“这种前面拦住、后面堵住的打法,是从未见过的。”
  为了发挥兵员雄厚的优势,中央军委提出了轮番作战的战略指导方针。根据朝鲜战场狭小,三面环海,不便于大兵团进行广泛机动,战线只一条,使用兵力的规模受到限制,以及美国兵员不足、兵力少、难于坚持持久作战等弱点,充分利用我国兵员资源雄厚、兵力充足、利于持久作战的长处,周恩来于1951年2月7日提出了轮番作战的方针。指出:从目前正在进行的战役中,可以看出,敌人不被大部消灭,是不会退出朝鲜的。为坚持长期作战以达逐步消灭之目的,拟在朝鲜采取轮番作战的方针。同时,他对志愿军轮番作战的部队亦做出了具体的部署,说明轮番作战的好处:如此轮番作战,我现有生力军,又能得到切实整补,即不致陷于被动,且能保持旺盛的机动性和持久性。志愿军遵照上述指示精神,从1951年4月起,广泛地实行了轮番作战的方针,先后轮流到朝鲜作战的部队达到步兵27个军又1个师、炮兵15个师,坦克兵3个师,工程兵15个团,铁道兵10个师,公安军2个军又1个师,空军12个师等。入朝的人数近300万。在战役、战斗中,亦实行了轮番作战、轮番攻击和轮番休整的方针。这样,不仅使志愿军始终保持了第一线作战部队具有坚强的战斗力,有效地解决了作战与休整的矛盾和坚持长期作战问题,而且,使国内更多的部队获得了入朝与现代化装备的美军进行实战锻炼的机会,有利于锻炼与提高战斗能力。毛泽东赞扬说:抗美援朝战争是大学校,在那里实行大演习,这个演习比办军事学校好。轮番作战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重要战略措施之一,是在现代化局部战争中兵力运用上的一种创新。
  4、建立与现代战争相适应的后勤体制,组织现代化的后勤保障。后方勤务工作在现代战争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之一。彭德怀曾指出:朝鲜战争的经验证明,现代战争如果没有后方充分的物资保证,是不可能进行的;后方有充分物资,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后勤组织工作,以保证第一线的充分供应,是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现代战争的后勤组织与工作,不仅单纯组织物资和伤病人员的运输和分配,而且要与敌人的空降、轰炸作严重的斗争,要指挥防空兵、铁道兵、工兵和步兵的活动和作战。如果没有精干的、通晓战争知识、科学知识和有战斗经验的干部,是不能担任和完成这种严重指挥任务和补给任务的。这段话,既是对抗美援朝战争后勤工作的高度概括,又为军队后勤工作指出了方向。
  抗美援朝战争中由于作战对象是具有现代化装备的美军,所以后勤工作出现了与国内战争许多不同的新问题。主要有:一是战争物资消耗大大超过了国内任何一次战争,在整个战争中,物资消耗达260万吨,品种达9600多种。仅金城反击战,一次火力急袭就消耗弹药1900余吨。二是敌人拥有绝对优势的空军,不分昼夜地空袭对我交通运输的破坏非常严重,给后勤供应造成了严重困难。三是所需的作战物资既不能就地供给,又难取之于敌,几乎全部靠国内供应。据此,志愿军必须由过去“小米加步枪,仓库在前方”的时代转变到彭德怀提出
  的指挥战斗、组织供应、保证战争胜利的更高阶段,才能适应朝鲜战争的客观需要。抗美援朝战争中,周恩来、聂荣臻等中央军委首长和志愿军首长对志愿军的后勤建设、后勤保障供应倾注了大量的精力,作了多次指示,想了很多办法,使志愿军的后勤建设实现了向现代化后勤的历史性转变,从而较好地保障了战争的胜利。主要经验有:
  第一,建立与抗美援朝战争要求相适应的后勤体制。为了改变抗美援朝战争前期,志愿军的后勤工作与作战不相适应的状况,1951年5月19日中央军委做出了《关于加强志愿军后方勤务工作的决定》。《决定》提出:成立志愿军后方司令部,负责管理在朝鲜境内之一切后勤组织与设施;志愿军后方司令部直接受志愿军首长领导;加强各大站及军、师、团各级后勤工作的领导。各分部副部长兼任各大站站长,军、师、团后勤部(处)长,由各级副职兼任;凡配属志愿军后方勤务部之各部队,统归志愿军后勤的建制序列。根据此决定,志愿军即成立了后方勤务司令部,由志愿军副司令洪学智兼任司令员;志愿军从上到下各级后勤组织机构迅速建立起来。志后直属部队发展到18万余人。这样,志愿军不仅有了与作战指挥相适应的后勤供应机构,而且形成了上下贯通的指挥体系,从而有效地组织后勤供应工作。
  第二,实现后勤工作战斗化。在现代条件下作战,后方供应有着特殊的战略地位。而后方供应能否适应现代化战争的需要,其中心问题是要有畅通无阻的交通运输线。而建成这样的运输线的关键又在于组织好对空防御。为此,中央军委提出:配属志愿军后勤部之各部队(如工兵、炮兵、公安、通信、运输、铁道兵、工程部队等),统一由志愿军后勤司令部指挥。同时,加强了后方交通运输线上的防空力量,组成了严密的对敌机斗争的整体,形成了一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美第8集团军司令范佛里特曾供认:虽然联军的空军尽了一切力量企图阻断共产党的供应,然而共产党仍然以难以置信的顽强毅力把物资送到前线,创造了惊人的奇迹。
  第三,实行分区供应与建制供应相结合的供应办法。抗美援朝战争,志愿军作战是在一个三面临海的狭长半岛上,又处于敌空军严重封锁破坏的情况下进行,要能源源不断把物资送往前线,保障部队的需要,这是志愿军后勤工作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根据运动战时期供应的经验教训,转入阵地战后,志愿军的后勤供应采取了分区供应和建制供应相结合的办法,即把整个战区后方地域划分为战役的、战术的两个层次,从祖国口岸至一线各军后勤之间为战役后方,从军队后勤至前沿阵地之间为战术后方。把这两个供应层次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既减少了物资转运和发放层次,又减少了物资的损失,提高了供应效率。这种分区供应与建制供应相结合的供应办法,是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一个新发展。
  第四,建设兵站运输网。把整个战区后方建设成为统一的四通八达的兵站运输网,是兵团联合作战、组织后勤供应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措施。抗美援朝作战转入阵地战以后,后勤工作在“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指导下,在志愿军司令部统一组织指挥下,以铁道兵、工兵为骨干,发动全军修复和新辟道路,改变道路布局,使整个战区后方逐步形成了网状道路布局。建设了纵横交错的交通道路,把各供应区联络成网。并沿主要交通道路线上配置兵站、医院、汽车团以及高射炮兵、工兵、防空哨所等部队,形成分区供应的整体部署。通过科学的组织指挥,把后勤各种力量组成一个强有力的对敌斗争、物资供应和医疗后送的统一体系。实践证明,建设兵站运输网,对于战胜敌人破坏、搞好分区供应、保证作战任务的完成起了重要的作用。正如叶剑英在一首诗里所写的:苦战三年依后勤,敌机拦阻且投菌。组成网状交通站,保证弹粮给军队。
  在中央军委的指导下,志愿军的后勤工作逐步实现了向现代化后勤的转变,即:由单一的陆军后勤转变为各军兵种的合成军队后勤;由主要组织物资、卫生保障,转变为既要组织物资、卫生、技术等保障,又要组织指挥后方的对敌斗争;由少数业务部门和勤务分队组成的保障部门,转变为既包括多勤务部门和部队,又包括防空军、铁道兵、工程、公安警卫部队等组成的联合部队。这些历史性的重大转变是军队现代化后勤建设的重大进步和飞跃。
  5、正确处置正面战场与侧面战场的关系,使两个战场密切配合。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共中央和彭德怀密切关注正面战场,处置十分英明。在朝鲜正面战场是主要战场,对整个战局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在重视正面战场的同时,还必须要确保军队侧后的安全,方才不出大的闪失。朝鲜战争中,敌人有绝对优势的海、空军,制空权、制海权完全掌握在敌人手中,并且美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曾经有过数次登陆成功的经验。朝鲜半岛地形条件特殊,三面环海,地幅狭长,而蜂腰部宽只有170公里,海岸线长1.7万多公里,便于登陆作战。鉴于便于敌登陆的有利条件,中共中央在指挥抗美援朝战争中,在重视正面战场的同时,始终充分重视侧后海岸防御,严防敌人的登陆,使正面战场得到了可靠保障。
  毛泽东和彭德怀无论在前期、中期或后期,均把防止敌人从侧后登陆作为战争指导的一个重要问题。毛泽东早在战争初期,就指出要防止敌人从我侧后登陆。第3次战役后,1951年1月15日,彭德怀在中朝高级干部会议上指出:“考虑到朝鲜是一个狭长半岛,东西海岸到处可以登陆,海岸必须防御。海岸暴露,无海军保护,一旦敌人乘我后方空虚登陆,那就重复了过去的教训,所以,以上三个战役均未取猛追和连续进攻的作战,而采取有阶段的作战,只相机追至适当位置而停止。”在第四次战役中,敌人又计划从侧后登陆,以配合其正面
  进攻,企图在朝鲜蜂腰部(即元山至平壤一线)建立新防线。为粉碎敌之阴谋,志愿军决定,在敌人登陆之前军队实施反攻。为此于4月22日开始发起了第5次进攻战役,集中了15个军的兵力,连续奋战50天,歼灭敌8万余人,粉碎其妄图从侧后登陆的计划。转入阵地战以后,敌常在日本保持有一至两个步兵师的预备队,进行两栖登陆训练。为此,志愿军更加提防敌人在侧后登陆进攻这一着,利用正面战场比较稳定的机会,加强了东西海岸的防御。1951年9月17日,中央军委决定:分别成立东、西海岸指挥所,并调集部队加强了东、西海岸的防御力量。1952年夏,正面战线基本形成了以坑道为骨干的支撑点式的坚固防御阵地体系后,即从正面战线又抽出一部分兵力,加强东、西海岸的防御,并构筑永久性的防御工事。1952年冬,艾森豪威尔上台后,美军又企图以侧后登陆方式,打开战争僵局。中共中央立即给志愿军下达了《准备一切必要条件,坚决粉碎敌人登陆冒险、争取战争更大胜利》的指示。指出:美帝国主义采用了很多办法和我们斗争,没有一样不遭到失败。现在剩下从我们侧后登陆的一手,它想用这一手来打击我们。只要我们能把它这一手打下去,使它的冒险归于失败,它的最后失败的局面就确定下来了。志愿军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动员全军迅速地展开了大规模的反登陆作战准备工作,在东、西海岸设置了两道防御阵地,纵深达10公里;在东、西海岸和正面绵亘1130多公里的弧形防线上,已形成了以坑道或钢筋水泥工事为骨干、支撑点式的防御体系;物资囤运任务已超额完成;担任海岸防御的部队进行了紧张的反登陆训练和演习,制定了反登陆的作战方案。到1953年4月胜利地完成了反登陆作战的各项准备工作。这次反登陆作战准备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远胜于任何一次战役准备,使志愿军从根本上处于主动地位。敌人见正面战场攻不动,两翼海岸森严壁垒,未敢登陆。1953年4月26日,恢复停战谈判。从而,为尔后朝鲜停战的实现铺平了道路。由于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在指挥整个抗美援朝战争过程中始终把防止敌人侧后登陆作为军事战略的一个重要问题来对待,在兵力部署、工事构筑等方面有了充分的注意和准备,致使敌人的登陆阴谋始终未能得逞,从而使志愿军立于不败之地。

  二、援越抗美

  援越决策
  中国和越南是山水相连的邻邦,十月革命后,中越两国人民和革命者建立了浓厚的战斗友谊和团结。1925年5月,胡志明在广州创立了“越南青年革命同志会”。1930年1月,越南共产党在香港正式成立,并随即在中越边境地区领导了革命运动,得到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在以后的中国抗日战争中,越南党和人民也给予了大力支持,不少越南革
  命者直接参加了中国的抗日战争。1945年2月,越南民主共和国宣告成立。9月23日,法国殖民地主义者对越南南方发动侵略战争。1946年12月,进而发动了对越南的全面武装进攻。越南劳动党和胡志明主席领导越南人民进行了抗法斗争。中国解放战争中,越南北方的中越边境附近地区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粤桂纵队和滇桂纵队等边境武装力量活动和抗击敌人的基础,并受到越南党中央和越南边境人民的热情支援。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使中越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有了进一步发展。胡志明主席曾热情赞扬越中两国人民的友谊是:“越中情谊深,同志加兄弟。”新中国一诞生,就把支持越南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作为自己应尽的国际主义义务。1950年初,越南的抗法战争正处在困难之际,胡志明主席到北京同我国党政府领导人交换意见,毛泽东主席决定向越南提供全面无私的援助。
  根据越方的要求,中国政府先后派出了以陈赓、韦国清为首的军事顾问团和罗贵波为首的政治顾问团,协助越南党、政府和人民军指导抗法战争。陈赓、韦国清及军事顾问团先后帮助组织指挥实施的边界战役、奠边府战役等,取得了重大军事胜利。与此同时,中国还向越南提供了大批武器装备和粮食、被服等物资。至1954年上半年,援越抗法战争取得了胜利,越南北方基本获得解放。1954年5月至7月,中、苏、英、法、美、越南、老挝王国和柬埔寨王国代表团在瑞士日内瓦举行会议,讨论印度支那问题。由于中国、苏联和越南民主共和国代表团的共同努力,至7月21日,会议达成了一系列协议,越法交战双方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日内瓦会议实现了越南北方的完全解放,胜利结束了越南抗法战争,为越南人民解放南方统一祖国建立了一个可靠的基地。
  1955年,法国军队按照日内瓦协议的规定开始撤出越南以后,美国公然违反日内瓦会议通过的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国家和平的协议,以提供军事援助为手段,趁机迅速渗入南越,取代法势力,加强对南越的控制,扶植西贡政权,阻挠越南南北统一,阴谋变南越为美国的殖民地和军事基地。对此,南越人民被迫起来反抗,组织反美武装斗争。为了扑灭南越人民的斗争烈火,美国于1961年5月,在越南南方发动了由美国出枪、出钱、出顾问,南越出人的“特种战争”,让越南人打越南人。美国在南越进行的“特种战争”失败后,于1964年8月5日,借口它的军舰在北部湾越南沿海遭到北越海军的攻击,所谓“北部湾事件”,派出大批飞机开始轰炸越南北方。这是美国武装干涉的又一升级。1965年3月上旬,美国派遣海军陆战队3500名在岘港登陆,派其地面部队进入南越参战,同时加紧对越南北方的轰炸。从此,美国侵越战争演变为美军为主体、“南打北炸”为特点的全面战争。与此同时,美国军用飞机也不断侵入中国海南岛地区和云南、广西上空,投掷炸弹和发射导弹,打死打伤中国船员和解放军战士。美国报纸则趁机大肆宣传在越南战争中将不再有朝鲜战争中那样的“庇护所”,美国军队将实行“穷追”,等等。中国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英雄的越南人民,在胡志明和越南劳动党的领导下,积极投入了“保卫北方,解放南方,统一祖国”的抗美救国斗争。与此同时,越南政府不断向世界人民揭露和控诉美国的侵略罪行,并呼吁国际援助。
  1965年4月,越南劳动党第一书记黎笋、政府副总理兼国防部长武元甲等,受胡志明主席委托,率党政军代表团访问中国,要求中国扩大援助规模并向越南派出支援部队。黎笋说,“我们想请一些志愿军飞行人员、志愿军的战士……其他方面的必需人员,包括公路、桥梁方面的人员都在内。”中国党和政府满足了越方的要求。在4月8日举行的中越两党会谈中,中共中央副主席刘少奇代表中国方面明确表示:援助越南进行抗美斗争,“这是我们中国应尽的义务,中国党应尽的义务”;“我们的方针就是,凡是你们需要的,我们这里有的,我们要尽力援助你们”;“你们不请,我们不去。你们请我们哪一部分,我们哪一部分去。”这次会谈,中越双方签订了向越南派出中国支援部队的有关协议。4月12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加强备战工作的指示,号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在思想上和工作上准备应付最严重的局势,发扬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尽一切可能支援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国斗争。
  为了统一组织支援越南,和统一处理有关援越的涉外事宜,周恩来总理决定,由中央、国务院和军队有关部门组成“中央国务院支持越南小组”。这个小组由外交部、铁道部、交通部、邮电部、物资部、外贸部、经委、计委、对外经委、总政治部、总后勤部、海军、空军、铁道兵、工程兵、总参作战部、军务部、装备部、军交部、通信部、情报部等21个单位的有关负责同志组成。据此,中国人民解放军赴越南北方执行援越抗美任务的准备工作全面展开。人民解放军总部机关根据中央军委的决定,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援越部队的组建、开动和任务等工作。4月18日,总参谋部下达了援越工程、铁道部队预先号令,决定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工程队”,赴越执行抢修、改建铁路,构筑国防工程和修筑机场的任务。7月6日,总参谋部又下达了组建10万工程部队援越修筑公路的预先号令。同时,总部命令已集结待命的高炮部队作好出动的一切准备。总政治部颁发“援越抗美部队人员纪律守则”。接受了援越任务的单位人员,雷厉风行,在很短的时间里迅速地完成了赴越执行任务的备战准备工作。

  二、援越抗美

  秘密赴越
  美国以“南打北炸”的侵略越南战争愈演愈烈。1967年美国所耗战费约为300亿美元。在越南南方,美军地面作战部队逐次投入,到1967年3月,在南越的美军已达56万人,另有澳大利亚、新西兰、南朝鲜等国军队7.2万余人;美国空军对越北的轰炸,由北纬20度线以南地区逐步向北推移,一直扩展到中越边境的缓冲地带。开始时列为禁炸区的也成为了狂轰滥炸
  的目标。据美国国防部宣布,1965年2月至1968年11月,美国空军对越南北方的空袭,已达到10.77万次,投掷炸弹258万吨,越北平均每平方公里落弹16.2吨,投弹密度远远超出了历史上任何一次战争,越南北方硝烟弥漫,南方战火四起,越南民族面临着空前的劫难,越南战争演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继朝鲜战争之后又一场侵略与反侵略的大规模局部战争。
  面对美国的武装侵略,胡志明为首的越南劳动党中央领导越南南方和北方人民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抗美救国战争。同时越南政府要求中国政府派支援部队援助。为此,从1965年6月至1973年8月,中国先后派出了高炮、工程、铁道、扫雷、后勤等部队,总计32万余人,最高年份达17万余人,在越南北方执行防空、作战、筑路、构筑国防工程、扫雷及后勤保障等任务。中国支援部队在越南艰难而光荣的历程,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65年6月开始到1970年7月结束。这一阶段是越南战争最激烈最艰难的阶段。据此,中国共派出了32万支援部队,在越南北方执行防空作战、修建和抢修铁路、机场、通信、工程、设防工程等任务。其战况是:
  防空部队,赴越协助越北防空作战,保护交通线。根据中越两军协议和1965年7月14日越军总参谋部的请求,援越高射炮兵部队首批于1965年8月1日入越。第一批系第六十一、第六十三支队,分别从云南、广西开赴北越作战,至1966年2月回国;第二批,高射炮兵部队于1966年2月入越作战,至1966年10月回国;第三批,高射炮兵部队于1966年10月入越作战,至1967年6月回国;第四批,高射炮兵部队于1967年1月入越作战,至1967年8月回国;第五批,高射炮兵部队于1967年5月入越作战,至1968年1月回国;第六批,高射炮兵部队于1967年6月入越作战,至1968年1月回国;第七批,高射炮兵部队于1967年8月入越作战,至1968年3月回国;第八批,高射炮兵部队于1968年1月入越作战,至1969年2月回国;第九批,高射炮兵部队于1968年3月入越作战,1969年2月回国。至1969年4月止,高炮部队入越轮换作战,计有16个支队、辖63个团和50个队属高炮营、及部分高机连和勤务分队等,总计15万余人。主要担负河内至友谊关铁路线北宁至谅山段、河内至老街铁路线安沛至老街段、新建的克夫至太原铁路线以及太原钢铁基地的防空作战任务,并掩护中国援越工程部队的施工。
  美机对越南北方的轰炸,战术变化多端。对地面目标实行狂轰滥炸;对防空部队,实施电子干扰炮瞄雷达,使用“百舌鸟”反雷达导弹;对人员,使用杀伤力大的钢珠子母弹、气浪弹和蝴蝶弹等。针对美机的战术变化和杀伤力强的新式武器及狂轰滥炸等特点,高炮兵部队采取重点设防与机动作战相结合的战术和集火近战的打法,从被动中争取主动,歼灭美机,保卫目标的安全。在历时3年9个月的援越抗美防空作战中,共作战2153次,击落美机1707架,击伤1608架,沉重地打击了美国侵略者,保卫了越南北方领空,有力地支持了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国斗争。1968年3月31日,美国政府迫于国内和国际压力,对越南北方的轰炸开始“逐步降级”。5月31日,越美两国政府在巴黎开始和平谈判。从11月1日起,美军停止轰炸越南北方。据此,经中越两国政府商定,中国援越高炮部队于1969年4月底前陆续回国。
  帮助修建内排、安沛两个现代化机场和飞机洞库。越南北方的原有机场不能起降喷气式飞机,对抗美作战影响很大。应越南政府要求,中国空军和民用航空局于1961年至1965年间,派专家组进行设计、指导,并提供成套设备和材料。机场之飞机洞库,于1968年9月16日至1969年11月5日由中国支援第七支队修建。1965年1月,越南要求中国在安沛援建一个空军机场。5月,承建该机场工程的中国支援第三支队先遣人员抵达安沛,开始现场勘察设计。安沛机场地形复杂,濒临红河,群山环抱。安沛又是美机空袭的重点之一,市区又被炸成一片瓦砾。第三支队于11月22日正式动工,经过3年6个月的艰苦奋战,于1969年5月21日全部竣工。该机场飞机洞库于1968年9月开工,于翌年10月27日提前完工,工程质量优良。
  中国支援部队第一支队赴越抢修、改建、新建铁路。1965年初,美国侵越战争升级,连续对越北进行空袭,仅4月3日至6日,出动大批飞机连续轰炸5座铁路桥梁。由于敌机轰炸破坏,越南北方仅有的几条铁路基本上处于瘫痪状态。4月27日,中越两国政府签订了关于帮助越南修建铁路和提供运输设备器材的议定书。中国帮助越南在河内以北地区修建的铁路工程项目达100个,第一支队于1965年6月23日,兵分两路,从友谊关河口赴越,执行对河内以北地区铁路的抢修、抢建任务。指战员们克服美机轰炸、酷热多雨、洪水泛滥以及不易就地取材等困难,奋战至1970年6月5日,提前完成了各项工程。共计完成了新建铁路117公里、改建铁路362公里、抢建铁路战备工程98公里,新建铁路桥梁30座、隧道14条、新建扩建铁路站段20个、架设通信线路1023对、敷设水底通信电缆近8公里。各项铁路援建工程的圆满完成,不但使越南河内以北地区铁路干线长度由508公里增长到554公里,而且使主要路段联络成网,使运输能力成倍提高,仅河(内)友(谊关)线铁路运输能力由原来的146万吨提高到280万吨,有力地保障了越南抗美战争的运输需要。

  二、援越抗美

  同时,第一支队按照中越两国协议,担负了上述铁路干线的维护工作,圆满地完成任务,保证了河内以北地区各条铁路的畅通,为越南抗美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于1970年7月1日,全支队奉命回国。
  工程部队修筑友谊公路。中越两国政府于1965年5月30日,签订了《关于中国援助越南修建公路的协定》和议定书,由中国派出工程兵部队帮助越南修建公路任务。新建和改建友谊
  1号、3号、7号、8号、10号、11号、12号7条公路。预计总长为1211公里,其中新建664公里,改建547公里。担负援越筑路任务的中国后勤部队第四、第五、第六支队,辖16个团、1个民工总队、25个测量设计队和4个钻探队,配属6个高炮营及部分高机分队等部队,共8万余人。在中国后勤部队修路工程指挥部的率领下,从1965年9月开始相继入越,投入施工。四支队担负1号公路(表仪至坂质)、3号公路(伯行至飞干)修建任务;5支队担负7号公路(朗达至班菲)、11号公路(平卢至巴溪)修建任务;6支队担负8号公路(老街至孟康)、10号公路(老街至巴丹)、12号公路(班南贡至西庄)修建任务。
  在越南担负修建公路任务,是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的。工程筑路部队全部完成了两国协议规定的筑路任务后,于1968年10月全部回国。在3年多时间里,中国后勤修路工程部队为越南建成了7条干线公路及附属防护设施,并保证了这7条公路及2号公路北段的畅通,共计修路1206公里,桥梁305座、总长6854米,涵洞4441座、总长46938米,完成土石方3050万立方米。此外,还完成了协议以外10号公路放丁至莱云桥的公路接线工程,和太原至同登16号公路的维修任务。越方代表验收认为:上述所建公路,工程质量优良、美观。1968年7月23日,胡志明在庆祝实现“中国援助越南修建公路协定”时说:“你们为越南虽然只修了1200多公里的公路,可是你们的情谊胜过几千公里、几万公里!”
  中国后勤部队援助越南东北群岛和红河三角洲地区,紧急构筑永久性设防工程。担负这项施工任务的第二、第七支队,奉命于1965年6月9日和1966年12月15日,先后赴越。第二支队负责的永备工事、海底电缆、通信线路的施工任务,分散在15个岛屿和8处岸防要点上。经过艰苦奋战,第二、第七支队均超额完成了援越施工任务。完成的主要工程有:坑道239条、总长2.5万多米,坑道口露天炮阵地138个,掘开式永备工事149个,海底通信电缆15条、总长103公里,永久性道路和施工道路171公里、桥梁14座、涵洞21个、码头9座。共计完成土石方84.76万立方米。相当于沿越南北方845公里长的海岸线,堆筑了一道高宽一米的护墙。越方对各项工程的评价说:“工程抗力均超过越方要求,工程质量高,坚固,适用,伪装好。”
  中国通信工程大队援助越南架设通信线路。1965年7月31日,中越双方商定,由中国派出一个通信工程大队,帮助越南在莱洲、山萝和奠边府等地区修建通信设施。中国通信工程大队担负了这项任务,于1965年8月18日入越施工。指战员们为改善越南西北地区的军事通信条件,保障作战中的通信联络,克服了种种困难,于1966年7月10日提前并超额完成了施工任务,共架设了通信线路330杆公里,挂线894对公里,安装了4个载波电话站,还架设了由其中一个电话站至越南西北军区驻地的中继线。该大队完成任务后,于7月全部回国。
  中国支援部队在越南艰苦战斗岁月里与越南人民和军队并肩作战,取得了辉煌的战绩。使美国在越南投入高达56万之多的部队,年度所耗战费多达300亿美元,但依然不能使战局朝着它所希望的方向发展;伤亡人数骤增,到1968年下半年,每周平均死亡200多人,仅这一年美军死在战场上的就有14592人;引起了美国国内反战情绪不断高涨。在此情况下,美国不得不在1968年11月宣布,无条件停止对越南北方的轰炸和炮击。中国支援部队在越南完成了第一阶段既定的任务后,于1970年7月全部撤离回国。
  第二阶段:从1972年5月开始至1973年8月结束。美国1968年底停止了对越南北方的轰炸,1969年初在巴黎与越南民主共和国开始谈判。从此,越南战争进入了边打边谈判的阶段。到1972年3月底,越南南方武装力量在越南北方的支援下,发动了全面攻势,接连取得了重大胜利,沉重地打击了美伪政权。美国为了切断来自越南北方的支援,保住阮文绍傀儡政权,在大举增调海、空兵力,恢复轰炸越南北方的同时,于5月9日开始对越南北方沿海航道、港口、河道实施大规模的水雷封锁。仅5月9日清晨就出动美海军舰载机100余架,各型舰只6艘,在对海防、广安、鸿基、涂山等沿海地区进行轰炸和炮击之后,即以舰载机40余架实施布雷,并逐步扩大范围,先后封锁了海防、勒苗等重要航道及太平河、马江、格会口、格梭口、筝河、日丽河、城门河、红河口、文奥河、茶李河、勒县河、格禁河。其后还多次进行补充布雷。美国对越南北方重要港口及内河航道布设水雷,实行全面海上封锁,使越南北方接受外援物资和对越南南方支援的主要运输线被切断,企图以此迫使越南在巴黎谈判桌上让步。停熄3年多的战火又在越南北方重新燃起。越南政府于美国布雷的当天,就要求中国派海军部队帮助扫雷。根据越方的要求。为了帮助越南人民打破美军的海上封锁,中国政府同意立即按计划再次开通中越间隐蔽的海上航线,向越运送粮食和其他物资。同时依照中越两国军队总参谋部达成的协议,中国人民解放军除抽调汽车部队在两国边境地区担负援越公路运输任务外,又承担了协助越军扫除沿海的美军水雷和抢建野战输油管的任务。
  中国扫雷队各艇轮番作战,指战员夜间出海扫雷,白天还要在空袭威胁下抢修机器。中国援扫雷队取得节节胜利,引起了美军的不安,美机经常在扫雷队锚地和扫雷区域侦察盘旋。8月20日开始,每天都有美机前来低空侦察,夜间投照明弹。8月27日上午,美机悍然投弹轰炸了扫雷队黄洲指挥所。中国扫雷队仍坚持不懈地进行战斗。1973年5月17日,扫雷工作全部结束。8月27日,中国海军扫雷工作队胜利回国。在越南的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里。共出海586艇次,总航程2.78万余海里,其中扫雷526艇次,航程近1.75万海里;扫除各种水雷42
  枚,另与越方共同摸扫5枚;相继疏通了越南北方最大海防、鸿基、锦普等港口至东北群岛的各条航道,总清扫面积达201平方公里,并多次引导中越运输船只安全进出上述各港,为打破美军的海上封锁做出了贡献。
  帮助铺设野战输油管。美军对越南北方实行海上封锁后,越南紧急请求中国帮助铺设5条野战输油管,经广西边境向越南输油。中国克服了困难,迅速生产出铺管所需的全套设备和专用车辆,并以最快的速度向广西边境调拨了充足的援越油料。按照越方的要求和中越两国军队达成的铺管协议,从1972年5月31日至1973年2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抽调部队和民兵8000多人次,并配备大批机械、车辆,在凭祥至友谊关、防城港至滩散两地段,铺设了5条援越野战输油管,总长159公里,连同新建扩建的油库、泵站、通信设施和铁路专线等工程,共完成土石方10多万立方米。防城输油管全长99公里。这两个地段的输油管,分别于1972年6月15日和11月6日开始向越南输送油料。
  1973年1月27日越美巴黎协定签字后,美军完全停止了对越南北方的战争行动,越南的海上石油运输逐渐恢复正常。应越方要求,中越边界野战输油管输油至1976年6月30日才停止。4年间,中国通过输油管向越南输送的汽油、柴油总计近130万吨,占越南抗美战争期间中国援越石油总量的一半多,有力地支持了越南保卫北方、解放南方、统一祖国的伟大斗争。
  在中国海军扫雷工作队的支援下,越南军民不仅没有在美国的轰炸和海上封锁面前屈服,反而越战越勇,终于迫使美国政府承认侵略战争的彻底失败。1973年1月27日,越南民主共和国、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美国、南越阮文绍政权四方在巴黎签署了《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3月,侵越美军部队开始撤出越南南方。1973年8月,在越执行援越抗美任务的中国支援部队全部撤回国内。
  中国支援部队在援越抗美的艰苦年月里,在战场上打仗英勇顽强,在工地上艰苦奋战,涌现出许许多多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人物。中国支援部队4000多名指战员血洒越南的土地,有1000多名烈士至今还长眠在越南山岗。在援越抗美期间,中国支援部队时时事事以增进中越两国人民的友谊为重,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爱护越南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像对待祖国同胞一样关心越南人民群众,在民房被炸起火时,战士们总是冒着生命危险一次次抢救越南人民和物资;在部队和越南群众都遭到空袭的情况下,总是让担架队首先抢救越南的负伤人员。指战员们还利用战斗和施工的间隙进行爱民活动,帮助越南人民种地、兴修水利、修房盖房、修车修路、理发治病、办夜校、送书籍、教唱歌、放电影、演节目等,做了大量的好事,中国支援部队受到越南人民的热诚拥戴和大力支援。这一切,将永远作为两国人民之间的佳话而传之后世。胡志明主席曾称赞说:“来时人人敬爱,走时人人想念的革命军队。”
  中国支援部队的将士们与越南军民并肩作战,用生命和鲜血捍卫了越南北方领空和领土的安全,保障了越南北方交通运输的通畅,使越南人民军得以抽调大批部队支援南方人民的作战,帮助越南人民取得了抗美救国战争的胜利。中国支援部队援越抗美战争的光辉业绩,将永远铭刻在中国人民和越南人民的心中。
  在越南抗美救国民族解放战争中,全国先后20多个省、市、自治区和数千家科研单位、工厂担负了援越抗美的任务。不管军工产品还是民用产品,只要越南需要,有现成的要供给,没有现成的就立即生产,没生产过的也得上马研制。而当时,越南要求中国援助的所有东西中,有个显著的特点:品种多,数量大,时间紧,要求高。承担任务的单位人员,几乎都是把它当做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加班加点、不折不扣地完成。
  援越抗美的运输任务十分艰巨。据1965年至1979年不完全统计,铁路共运输援越物资约3.05万余车,其中仅1972年1月至10月,经铁路运输的各种物资就达91300余车。据广州军区仅5年的统计,经水路运输的援越物资共达12.5万余吨。1972年8月开始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仅从中越边境地区开辟的5条公路运输线,运入越境各种物资62万余吨。
  中国对越南的援助,是对外援助中时间最长、数量最大的。据统计,到1978年止,中国对越的援助总值达200亿美元左右(按当时国际市场价格计算),其中无偿援款占93.3%,无息贷款占6.7%。
  反空袭斗争经验
  援越抗美这场反空袭作战情况的复杂性、斗争的艰苦性、作战手段的多样性等,对人民解放军来说都是少见的。因此,加强对这场空袭与反空袭、轰炸与反轰炸斗争的研究,特别是对美军空袭北越的特点和中国援越防空部队对空防御作战的经验研究,对未来的国防与军队建设和现代战争条件下的反空袭斗争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美军对北越空袭的主要特点有:
  第一,采取逐步升级的战略。逐渐升级战略是美国对北越进行的严重武力讹诈。每一级别的空袭都是先前讹诈无效的结果,同时又包含着将进行更高级别空袭的新讹诈。在1965年5月中旬之前,美军主要是集中空袭越南北纬20度线以南地区,每日出动飞机由30余架次增加到240余架次。5月中旬以后,美军空袭的范围向北突破了北纬20度线,扩大到河(内)老(
  街)线、河(内)友(谊关)线及除河内、海防半径30公里所谓“禁区”外的重要城镇。同时,多次空袭靠近越中边境的老街地区。这样空袭已逐步扩大到整个越南北方。从1966年6月底至1968年3月底,美军对北越加大了“全面轰炸”的强度,轰炸范围扩大到整个越南北方的各个地区,平均每天出动飞机300架次,最多一天达700余架次,在飞行架次和投弹数量方面也表现得很清楚。美军的空袭使北越遭到巨大破坏。
  第二,使用最先进的武器装备和轰炸技术。美军使用了除核武器以外的几乎所有最先进的航空兵器和技术,把越南北方作为其航空技术装备的试验场。一些新式空袭兵器与技术刚刚装备部队即投入侵越战争。如作战飞机有F—105、F—4C、F—111等型战术轰炸机,SR—7I型战略侦察机和RF—101C型战术侦察机等;炸弹有气浪弹、电视炸弹、带伞穿甲弹、带伞水雷、布面地雷、“百舌鸟”空对地导弹和“响尾蛇”空对空导弹等;以及若干种新式的通信、导航、瞄准、电子侦察、照明等设备,并广泛使用了电子干扰。除使用EB-66型、EF-103型等专用干扰机外,1966年10月后,美军在每架攻击机上都安装或外挂了各种干扰机,以加强干扰效果。先进飞机,飞行速度快,在高炮火力范围内停留时间短,减少了高炮对其打击的威胁;飞机上大都装有电子干扰装置,能有效地干扰雷达工作,突防能力大为提高;有些型号的机载炸弹有制导装备装置,不仅命中率高,而且投弹飞机能在高炮火力圈外,实施攻击;一些飞机上装有“百舌鸟”导弹,能对高炮炮瞄雷达实施致命攻击。
  第三,空袭的重点是军事、交通线等重要目标,包括铁路、公路、桥梁、仓库、军营、机场、工业地区等,对重要目标不断地进行反复空袭,狂轰滥炸。另外,对其他目标也进行轰炸破坏。1965年3月底,参谋长联席会议提出了“切断交通线计划”。据此,首先猛烈空袭北纬20度线以南的北越铁路和公路,然后一周一周地将轰炸范围向北延伸,直至切断中越之间的交通线,计划的目的是阻止北越向南越输送物资和从中国得到物资援助。到1966年春,北越在河内、海防以南的重要交通线已全部遭受到空袭。尔后,空袭集中于河内、海防地区的北越油库,损害北越支持南方作战的能力。1967年初,约翰逊批准了参谋长联席会议旨在“急剧敲掉”北越战争能力的大部分建议,在所谓“春季空中攻势”中,河内、海防地区及其邻近的重工业企业和其他一些重要目标遭到猛烈袭击。
  第四,空袭的战术多种多样。美军在北越的空袭中,使用了多种多样的战术和手段。首先,根据不同的目标,使用不同的空袭力量。空袭大型目标时,一般出动100~120架飞机,通常一个攻击波即出动飞机40~50架,有时达70余架,最高达96架。对小型目标空袭时,通常出动飞机40架左右。同时攻击2~3个目标时,每个目标使用20架。小编队多点攻击时,通常一个攻击波出动飞机10~30余架,对1个目标攻击为几架至10架左右。其二,对重要目标空袭时,采用小编队、多批次、多方向临空袭击的战术。攻击一个目标一般使用2~6批,多则十几批。通常2~4架飞机组成编队,也有3机品字队形和5机斜梯队形。编队出动每隔1~3分钟或1~5分钟一次,最短30秒钟出动一次,不分昼夜地对目标进行连续攻击。其三,空袭目标的队形,主要有两种:一是普遍采用单机纵队跟进,双机梯次跟进,斜梯队疏开队形;二是“一”字和双“人”字疏开队形。其四,根据被攻击目标的性质,防御火力的强弱以及地形和气象等条件,空袭主要采取两种攻击方式:一种是从一个方向、成纵队队形鱼贯进入,连续轰炸,每架飞机时间间隔6~8秒,每批飞机时间间隔2~3分钟,这种方式便于进行连续集中攻击;另一种是从一个扇形方向,以2~3路(每路4~8架),形成一个夹角,穿插、交替进行空袭,这种方式可集中攻击并分散地面火力。其五,采取偷袭战术。美机空袭时,除在航线上降低高度、隐蔽飞行外,还常常利用山头、阳光、云团实施突然偷袭攻击。一般低空下滑投弹时,多利用山头、阳光方向进入中空俯冲投弹,多绕至阳光方向和云团作掩护,突然进入目标区,对目标实施攻击。其六,主、佯配合的攻击战术。美军空袭目标时,多采取一批主攻击、多批佯攻的战术。有时佯动机占出动量的3/4。佯动机一般飞行较高,故意让越方雷达发现,以吸引其注意力,主攻机低空接近,突然爬高攻击。或采取佯动机先于主攻机到达攻击目标附近,在火力边缘盘旋,主攻机伺机攻击。
  中国援越防空部队防空作战的宝贵经验。
  第一,在战略上藐视敌人,树立敢打必胜的信心。援越抗美防空作战的对手是现代化装备的美国空军,人员训练有素,军事素质高,空袭中使用的是20世纪60年代新装备先进飞机,飞行速度快,技术性好,炸弹威力大。依仗其空中优势,掌握了制空权,飞机多,炸弹多,为了摧毁目标,不惜一切代价,实施狂轰滥炸。中国援越高炮部队的防空武器装备很落后。使用的37毫米和85毫米苏式高炮,是三四十年代设计的。而最多的又是37毫米单管高炮,性能落后,火力单薄。有的入越高炮部队虽装备了性能较好的57毫米和100毫米高炮,但数量很少,且有的性能亦不稳定。如双管37毫米高炮不具备全天候自动作战能力,射速、瞄准跟踪速度较慢,弹丸威力小;57毫米、100毫米高炮的炮瞄雷达和指挥仪性能落后;100毫米高炮自身过重等等,影响反空作战。开始时,有的人认为,用30年代设计的高炮,对付60年代美军在越南战场上大量使用F-105、F-4型等先进的超音速攻击机,心里没有底数。对此,在出国之前,各部队进行深入的思想政治动员,特别是组织学习毛泽东关于在战略上要藐视敌人、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的战略思想,辩证地认识问题。侵越美国空军武器装备先进,军事素质好,但有一个致命的弱点:贪生怕死。中国援越高炮部队虽然武器装备落后,但是最大的优势:有人民解放军“以劣胜优”的传统经验,有敢打硬仗、打恶仗的战斗作风,有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广大指战员有不怕苦、不怕死的英勇精神,有一批参加过1964年大比武锻炼的军事骨干,只要勤学苦练,抓紧做好临战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就能够把美国飞机打下来。许多援越防空部队由于出国之前解决了上述问题。入越后,不畏强敌,敢打敢拼,首战告捷,战士越打越勇,仗越打越精,战果越打越大。援越抗美防空作战胜利的实践经验证明,首先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从战略上敢于藐视敌人,在思想上树立了敢打必胜的信心,思想过了硬,行动上勤学苦练,军事技术上精益求精,劣势装备的缺陷可以得到很大程度上的弥补。
  第二,恰当部署与使用防空力量,形成防空火力网。恰当部署防空火力,对取得对空防御作战效果、保卫目标、打击空袭美机等,具有重大的作用。为了部署好中国援越高炮部队的兵力火力,中央军委炮兵领导机关先后两次组织人员入越进行现场勘察,对防空掩护的重要地区、目标和美机的机型、性能,空袭的战术手段以及可能出现的情况等,进行细致的了解、深入的分析研究、正确的判断。在此基础上,对防空力量进行了正确的部署。根据中国援越防空高炮部队担负的掩护北越铁路交通运输线和中国入越工程、筑路部队的施工安全之
  主要任务,和越南东北和西北地区两条铁路点多线长等特点,在铁路沿线上和重要目标地区,部署主要兵力火力,进行重点掩护和分段掩护。同时,以部分兵力与各施工部队的防空分队相结合,掩护工程、筑路部队的施工安全,以形成较强的对空防御火力网。整个防空作战期间,东西线方向经常保持1个高炮支队的指挥机构、3个以上的高炮大队,同时,在重点防区至少部署2至3个大队的防空兵力。在重点保卫区,不但加强防空火力力度,并实行高、中、低火器配备,在高度上、距离上,形成多层次、多梯次的火力体系,形成强大的火力网。同时在一般地区的其他保卫目标,也布署相应防空力量。在力量部署上突出重点,点面结合,高低结合,以形成火力网,有效打击空袭美机。如安沛是安老线上的重要转运站,当时正在修建军用机场,是美机轰炸的重点。援越高炮部队则在安沛防区集中2至3个大队的兵力,实行重点保卫;而从安沛以北至老街的地段上,只在某几个重要的点上,部署2个大队左右的兵力。实践证明,安沛防区的战机多,战果也大。谅山至克夫铁路线,是美机重点攻击的目标,援越高炮部队集中主兵力重点保卫谅山、宁化铁路桥和克夫铁路转运站,以部分兵力布防于外苏、温县、谅佳地区,有效地歼灭了美机,掩护了主要目标的安全。在保证重要目标安全的情况下,对其他目标也部署一定力量进行保护,有力地打击空袭的美机,从而保证了防空作战任务的完成。
  第三,采取重点设防与机动作战相结合的方针,更有效地打击美机。在援越抗美防空作战中,高炮部队指战员针对美机战术多变和狂轰滥炸等特点,研究了对付的作战方针。为了扬长避短,发挥解放军英勇善战和机动灵活等优良作风,为了发挥有限的防空力量之作用威力,采取了重点设防与机动作战相结合的作战方针。对一些重要的固定目标,采取重点设防,重点保卫,固定坚守。在重点保证防区作战任务完成的前提下,在一定地区的范围内,积极摸索美机的行动规律,特别是在美机往返的必经之路和可能被偷袭的地段上,适时派出兵力,寻机伏击,歼灭美机。机动伏击,即打即离,打一仗换一个地方,白天打,晚上撤,预先挖好预备阵地,不断变换阵地位置,灵活机动,出敌不意,掌握作战主动权。此种战法,主要解决部队掩护交通运输线点多线长与兵力不足的矛盾。在北越许多目标,如铁路、公路、车站、桥梁、交通枢纽、隘路、涵洞口、渡口、指挥机关、兵站、基地、仓库、机场、军营、炮兵阵地等等,都需高射炮兵掩护。无论采取“分兵把口、全线保卫”,还是“集中兵力、保卫重点”都难以完成任务。只有贯彻“重点保卫,高度机动”的方针,才能解决这个矛盾。而且,也有利于发挥越部队指战员有高度的政治觉悟,有不畏强敌、英勇顽强、连续作战的传统作风,能充分发挥人的能动作用和聪明才智。通过广泛机动,从被动中争取了主动,出奇制胜,争取更多的战机,取得更大的战果,沉重打击美国空军猖狂活动,配合固定掩护的部队,保卫了重点目标和广大地区小型目标的安全。在援越抗美的防空作战中,采用上述两种战法,作战效果和射击的命中率大大超过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在朝鲜战场上,击落1架美机平均消耗炮弹1500余发,在越南战场上只用600余发。1966年5月31日美机出动30批109架,对正在修筑中的安沛机场实施猛烈轰炸,担负防空任务的高炮第607团和第619团经3个小时的奋战,击落美机16架;1967年3月10日和11日,美军出动飞机33批共107架对太原钢铁基地进行轰炸,并一再发射反雷达导弹,保卫该基地的高炮第62支队,经过两天奋战,击落美机18架,这是入越防空作战最大的一次胜利。又如实施机动作战的部队提高了作战效力,大大减少人员伤亡。空军高炮第35支队组织机动作战96次,击落美机的数量占该支队击落美机总数的47%。陆军第39师高炮营在莱州和奠边府等地机动作战,共击落击伤美机15架,自己无1人伤亡。
  第四,贯彻集火近战的作战原则,发挥旧式火炮的威力。“集火、近战”,是在中国援越高炮部队防空作战中,以劣势装备打击优势装备美国空军的一条重要作战原则,也是有效歼灭美机的一条主要经验。“集火”是运用毛泽东“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作战原则,在高炮对空作战中的具体运用,是克敌制胜的法宝。“集火”,就是把有限高炮、高机集中,组成火网,形成火力拳头,只要美机一进入防空武器的有效射程之内,就等于进入了火网,就会遭到猛烈的火力围攻打击。一般以营为单位集火射击,从射击指挥的实践来看,一个营比较容易实现集火,做到“三快”、“三齐”,即捕捉目标快、求出诸元快、射击动作快和齐打、齐停、齐转移,统一指挥,统一行动,令行禁止,叫打即打,叫停即停。另外,一个射击营所发射的炮弹,完全可以击毁击伤一架敌机。近战,能发挥指战员不怕死、刺刀见红的英勇精神,发挥防空武器最佳的作战威力,把美机放进高炮、高机的有效射程之内来打,发挥指战员过硬的精益求精的军事技术效能。近战具体说就是“三打、三不打”和“三多打、三少打”的原则。即放到有效射程内打,打临近、不打临远,打主攻、不打佯攻,打低空、不打高空;多打近头(俯冲机)、少打追尾(临远机),多打威胁大的、少打威胁小的,多打短点射、少打长点射。做到以己之长,击敌之短,扬长击短,打得准,打得狠。实现不打则已,打则必歼,炮“响”机落。入越高炮部队作战的经验证明,“集火近战”,是防空作战中击落敌机实现歼灭战思想的重要因素,取得了显著的战果。否则,会贻误战机,遭致攻击受损失。
  第五,采取严密防护措施,减少空袭危害。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是战争中最基本的一条原则。在反空袭对空防御作战中,严密防护自己十分重要。在北越,军队无制空权、防空力量有限和装备落后的情况下,要对付强大的美国空军的攻击,并赢得反空袭战斗的胜利,必须实行严密防护。对人员、物资、阵地等防护,这是实施对空防御作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劣势装备的军队发挥自己优势的必然做法。援越防空部队采取的主要防护措施有:一是疏散隐蔽,严密伪装。无论机关、部队,都利用地形作疏散隐蔽配置。人员、武器、物资
  、车辆与各种工事,均以应用器材或制式器材和地物进行确实伪装,以适合自然景况,使美军侦察机难以发现,使美机变成瞎子,以利于出奇不意地打击来犯之美机。夜间进行灯火管制,一律用防空灯。部队一切较大行动于夜间进行,夜行晓宿。必须在白天进行时,确实伪装与注意疏散。二是建立对空情报网,加强对空监视。实行地面雷达、前方地空监视哨和阵地观察哨,三位一体,密切监视空情,形成空情监视网,不漏过任何空情。做到美机临空之前,及早发现目标,及时发出警报,部队提前进入阵地,提前做好战斗准备,待美机临空时,能从容射击空袭之机。三是构筑坑道和掩蔽部,防御敌机轰炸。作战部队转入一等战备、进入炮阵地时,其他人员均应转入坑道或掩蔽部,团以上机关均筑坑道式的防空洞,仓库、医院也尽量利用矿洞和坑道转入地下,交通线上构筑车辆及人员的待避工事,开设隐蔽的迂回线路。充分利用坑道进行防空,减少被敌机轰炸扫射所造成的伤亡和损失。四是加强阵地管理,严格防空纪律。实行防空纠察制度,对炮阵地、工事,火炮、汽车、帐篷等均要进行严密伪装,任何人不准暴露目标。昼夜实行烟火管制,夜间严格灯火管制,将门窗、坑道口等透光之处,严密遮蔽,使美机无法侦察到火炮阵地。
  第六,轮流作战,是取得援越防空作战胜利的战略措施。轮流作战,是一种好的作战形式,在援越抗美的防空作战中得到充分的运用。中共中央军委根据越南战场美国空军力量强大、空袭北越的长期性与激烈性,以及中国援越高炮队反空袭作战的艰苦性和紧张性等特点,决定采取轮流作战,援越高炮部队一般在越作战的时间为7个月左右,极少数部队一年左右。在3年零8个月的援越防空作战中,先后有9批高炮部队轮流入越作战,使中国援越高炮部队,始终保证齐装满员,体力充沛,有充裕、旺盛的作战生力军。援越抗美作战胜利的经验证明,轮流作战是以弱胜强、以劣势装备打败优势装备之敌的重要战略举措。在与美军空袭的激烈战斗中,部队虽有伤亡,但士气高昂,连续取得反空袭防空作战的胜利。在援越抗美中,国内的高炮部队绝大多数轮流到越南去参加反空袭防空作战,使部队受到现代战争环境的考验和锻炼,掌握了美军的战略战术、空袭武器的性能和特点,积累了与美国空军作战和反空袭斗争的经验,等等。这不仅有利于提高防空部队的反空袭作战能力,而且有助于促进防空部队的建设和发展。
  第七,发挥群众智慧,仗越打越漂亮。援越防空作战中空袭与反空袭、轰炸与反轰炸的斗争十分激烈。美军倚仗其空中优势和现代化装备,空袭和轰炸中不断变换手法和使用最先进的轰炸技术,规模越来越大,战争局势紧张激烈。援越高炮部队大多数指战员在战前没有反空袭作战经验,干部战士的新成分比例很大,武器装备落后,性能差,火力弱。在越南战场上,既要反侦察,又要反轰炸;既要打小仗,又要打大仗;既有晴天打,又有雨天战;既有白天打,又有夜间打。反空袭斗争的情况瞬息万变,往往在分秒之间就是一场酣战,战机稍纵即逝。越南北方地处亚热带,作战地区大部是山区,气象复杂,天气炎热,作战条件非常艰苦。入越防空部队发扬人民解放军“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的光荣传统,依靠广大指战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刻苦学习现代战争知识,勤学苦练精益求精的军事技术,深入探讨与美机斗和恶劣环境斗的特点与规律,及时总结作战经验,在斗争中不断解决碰到的各种问题与难点。从而在反空袭防空战中,仗越打越精,越打越巧,越打越漂亮,创造了用劣势装备对付优势装备美国空军的许多光辉的战例,取得辉煌的战绩,探索了多种多样战法,总结了一系列反空袭作战的经验与战术。如:解决防“百舌鸟”导弹攻击炮瞄雷达和钢珠弹对炮阵地人员杀伤的问题。
  “百舌鸟”导弹是美国空军在1966年3月开始使用的一种专门用于攻击高炮炮瞄雷达的十分先进的空对地导弹。导弹依靠炮瞄雷达波束寻找目标,靠导弹片和气浪摧毁器材和杀伤人员。“百舌鸟”导弹命中精高度,破坏力大,对援越部队的炮瞄雷达威胁很大,部队急需对付它的办法。中央军委炮兵立即组成工作组,深入援越防空部队,一起研究这种导弹攻击的原理与特点,很快研究出对付“百舌鸟”导弹的3种办法:一是改进了雷达天线与机体联接方法,二是改进雷达操纵手发现敌机发射后导弹的操作方法,三是改进了雷达工事的构筑,和炮瞄雷达“早开机、近升压、快捕、稳跟、快打”的一整套反、防“百舌鸟”导弹的战术和技术,使美机无法瞄准,发射的导弹难以跟踪目标,有效地防范了“百舌鸟”导弹对高炮阵地的攻击。只能循脉冲波飞行的“鸟”成为“盲蝇”,纷纷坠地爆炸,大大降低了“百舌鸟”的命中率,雷达较少受到损失。美国后来承认:北越不久就找到了“怎样对付‘百舌鸟’导弹的手段”,“减少了‘百舌鸟’导弹以前……所造成的威胁”。
  在越南战场上,美空军对高炮阵地广泛使用钢珠弹,对人员杀伤较大。对此,军委炮兵领导机关与有关部门和作战部队通力协作,在较短的时间即研究出了对付钢珠弹的有效办法。如采用尼龙避弹衣、围裙式火炮防盾板和宫灯式火炮掩体等措施,有效地防避与减轻了钢珠弹对人员的杀伤作用。
  三、援老抗美

  老挝是一个长期遭受外强侵略的国家。老挝人民为争取国家独立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在1954年7月关于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上,与会国承认老挝王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日内瓦会议后,法国殖民主义者撤出老挝。美帝国主义趁虚而入,在印度支那发动了一场旷日持久的特种战争,镇压老挝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
  面对美国的侵略,老挝人民在老挝人民党和爱国战线的领导下,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抗美救国,逐步建立和发展了自己的武装力量。但在武器装备、军用物资、军事训练和交通运输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困难。为了长期坚持抗美救国斗争,并夺取最后胜利,老挝人民党和爱国军民请求中国给予军事、物资援助,并帮助修建公路。
  老挝是中国的友好邻邦。为了支持老挝人民的抗美救国斗争,保卫中国的安全,应老挝人民党和老挝国王政府的请求,中共中央和中国政府决定从物资上和军事上给予大力支援。从1959年起,在向老挝爱国部队提供大量武器装备援助和帮助训练其军事技术人员的同时,还于1962年至1978年派出工程、地面警卫、防空和后勤部队及民工大队,共11万余人,无偿地为老挝修筑高标准公路800余公里。中国人民和人民解放军为老挝人民取得抗美救国斗争的胜利和发展老挝经济,做出了积极贡献。
  帮助修建公路。老挝是个内陆国家,没有出海口,也没有铁路。交通运输主要靠公路和乡村路。应老挝人民党和政府请求,自1962年至1978年,中国无偿地为老挝修筑了7条沥青路面公路。
  修筑丰帕公路。这条公路由丰沙时至帕卡,由云南省派出的技术考察团负责勘察设计,由昆明军区和铁道兵各组织1个工程大队,共4300余人,另有1个民工大队,共同担负筑路施工任务。施工于1962年2月开始,于1963年3月15日,全线竣工。公路全长81公里,有桥涵209座。老挝首相将这条公路命名为“老中友谊路”。
  修筑孟赛分别至波亭、孟夸、孟洪的三条公路。这3条公路由中国交通部第2公路勘察设计院负责勘察设计。担负筑路施工任务的有援越筑路的第5支队、云南省第1民工总队及部分后勤部队。他们于1968年9月下旬开始动工。经过3年多艰苦奋战,于1972年3月,3条公路全部完成,全长293公里,从而使老挝北部的交通状况大为改观。
  修通北线和孟北线公路。这两条公路以老挝发展地方经济,开展抗美救国斗争有重要作用。由贵州、山西、云南3省交通局负责勘察设计。中国援老筑路指挥部率4个工程大队和云南省民工总队,共同担负施工任务。于1971年10月动工。经过2年多的紧张施工,到1973年底,孟北线和北线公路同时竣工。孟北线全长51.5公里,有桥梁14座,涵洞191个;北线全长115.5公里,有桥梁21座,涵洞373个。
  修筑新东线公路。该线由纳双至孟献,长度约为300公里,要反复跨越高山峡谷,工程特别艰巨。1973年7月7日,工程兵和昆明军区在北京共同召开援老筑路工作会议。会议由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昆明军区副司令员查玉升主持。会议总结交流了以往援老筑路经验,研究了援建新东线的具体部署。该线的勘测设计任务由贵州省交通局承担。中国先后动用了6个工程大队施工,5年完成任务。新东线公路于1978年3月胜利竣工,全长280.867公里,桥梁32座,涵洞904个。其中楠乌河大桥9孔256米,是中国援老修建的桥梁中最长的一座。新东线交付使用后,老挝政府将其命名为“老中友谊一号公路”。老挝公共工程和交通运输部部长萨南在交接仪式上说:“中国援建的‘老中友谊一号公路’是中国筑路干部和工人阶级国际主义精神和英勇精神的历史标志,它将永远树立在这块英雄的老挝土地上。”
  至此,中国人民解放军完成了援老筑路的全部工程。从1962年2月到1978年5月的16年中,中国先后派出18个工程大队,3个民工大队,直接施工力量7万人,投入主要施工机械2250多台,总计为老挝修建公路822.4公里,桥梁131座,涵洞2677个,铺设沥青路面485万多平方米。平均每公里的造价为当时中国人民币31万余元。
  防空作战。为了保障筑路工程的顺利进行和施工人员的安全,根据老挝人民党的要求和中老双方协议,中国人民解放军自1969年3月至1973年11月,先后派出第705大队和第302、第303、第304支队,担负援老筑路工程的防空作战任务。
  1968年,老挝人民接连取得的巨大胜利,引起了美国和万象当局的极度恐慌和不安。美国和万象当局不断派出飞机对中国筑路部队进行空中袭扰,平均每月达100多批,400~500架次。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705大队奉命于1969年3月进入老挝,担负对空掩护任务。至年底,该大队防空作战共8次,击落敌机3架,击伤5架。此后,第102、第302、第303、第304支队,先后入老防空作战。在4年多的时间里,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派出援老高射炮兵部队2.1万余人,对空作战共95次,击落敌机35架,击伤24架,有效地保障了中国筑路部队和民工大队的安全。
  为了支援老挝人民的抗美救国斗争,中国人民付出了重大的代价和民族牺牲。无论是在3年经济困难时期,还是在10年动乱时期,中国人民节衣缩食,尽量满足老挝人民抗美救国斗争的需要,援老部队在艰苦的施工和对空作战中,顽强奋战,许多人员负伤致残,有269人牺牲,其中210人长眠在老挝孟塞和班南舍的烈士陵园里。
  援老部队还利用施工和作战间隙,为老挝盖小学校舍32所,修便道40公里、便桥130座,
  挖水井100多口,修水渠5万余米,助民劳动3万多人次,修理车、船和机械1万多台件,出动运输车2500多台次,治病26万人次,某部副政治指导员杨金堂带领战士在老挝抗洪救灾中牺牲。
  老挝人民革命党和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政府,对于中国人民为老挝人民所做出的贡献,给予很高的评价。1974年10月10日,老挝人民解放军最高指挥部参谋部写信给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信中说:“中国人民的援助,是在真正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基础上的援助。”老挝人民革命党代表团在老挝的烈士陵园向中国烈士献花圈时表示,“对于中国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我们子孙后代将永远铭记在心。”1978年3月17日,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主席苏发努冯签署了《关于表彰中国工程队先进单位和个人的决定》,授予中国筑路工程队指挥部一级自由勋章,第725、726、727、732、733、734大队及7个分队一级劳动勋章,17个单位和2名个人二级劳动勋章,黄小毛烈士等3人一级英雄勋章,另外207位烈士二级英雄勋章。政府总理凯山·丰威汉签发了给中国筑路工程队2498位立功人员的奖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