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南县法院网站:新概念:孔子原来也是个旅行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1:38:00



新概念:孔子原来也是个旅行家   

 

 

孔子 (前551年9月28日至前479年4月11日),字仲尼。排行老二,文革期间,曾经有“孔老二”之说。汉族,春秋时期鲁国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幼年时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的时候,学识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同时,鲜为人知的是孔子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英勇,臂力过人,远非后世某些人认为的文弱书生的形象。并且,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但孔子从不以武勇和酒量为豪。

 

一直以来,人们给孔子评过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等许多职称,就是漏评了旅行家称号。两千多年前,在交通十分不便的条件下,他带着十多个弟子,花了十四年的工夫,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那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是,他通过周游列国,确实也游历了不少名山大川,丰富了人生阅历,提出了不少对旅游颇有启迪的见解,在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从《孔子历史地图集》书内“孔子周游列国图”标注的线路图来看,孔夫子当时周游的,有卫、曹、宋、郑、陈、蔡、楚诸国。说起来不算少,但大多是蕞尔小国。孔子从55岁到68岁,历时十多年,足迹不过在今天的山东省和河南省境内。楚算是大国,但孔子只到了楚国的边境。就是今天的河南信阳。孔子还打算西去晋国,但由于时局不好,结果只是在黄河边上感慨了一番,“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命也夫!”最终连黄河也没过。

 

孔子周游列国,虽然不是今天人们所说的旅游,但是孔子的思想和在旅途中的作为却给我们许多启示,我们可以从他那里学习“形神兼备”的旅行。游山玩水、放松休闲是人们旅游的最初目的;而获取知识、增长见识则为“智慧旅者”的境界。在周游列国途中,学习是孔子及其弟子的常态。他们面对不同的人群,接触百态的人性,了解各地的民俗,领略滚滚的风尘,天地万物都是他们的学习对象。

 

孔子对旅途中的射箭和驾御马车非常内行。孔子的弟子们大都继承了他善射的传统。《史记·孔子世家》记载:“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司马迁曾亲临考察,观孔子乡射的遗风。清代学者颜元对孔子的旅游思想曾作出客观的评价,说:“孔门司行礼、乐、射、御之学,健人筋骨,和人血气,调人情性。”可见孔子认为旅游的意义,除了强身健体之外,还有陶冶情操,催人奋进,启迪思考的作用。

 

孔子周游列国,实际上是在鲁国受到排挤后的无奈举动。周游列国也是孔子人生中一段不得意的时期,其间让孔子郁闷的事不少。上世纪70年代“批林批孔”,那些大批判文章经常拿这些困窘段子出孔子的丑。在卫国,孔子本想通过卫灵公的宠姬南子得到卫灵公的信任,结果卫灵公邀孔子出游,自己与南子同车,让孔子跟在后面的车上,气得孔子说:“我没见过如此好色不好德的人。”在郑国,孔子和弟子们走散了,独自等在城门口,郑人向子贡形容孔子说,“累累然若丧家之狗。 ”孔子在当时也算名人,但在匡地,他被人误作坏人给围了起来;在宋国,宋人把他曾在下面休息的大树砍倒以示驱赶;在陈国,甚至好几天断了粮。看来,春秋时代的旅行环境,实在太差,名人离开故土,虎落平阳被犬欺是常事,不必介意。

 

周游列国前,孔子大约三十来岁时,曾经有过两次出游。一次是向西,到了东周的王都洛邑(即今天的河南洛阳),见识了大批周朝的礼器文物。据说就在此行中,孔子与老子有过一次历史性的会面。不过后世学者对会面之事多持怀疑态度,历代众说纷纭,争论不休。一次是向东,到了齐国的都城临淄,听音乐听得入迷,吃肉都不觉得是美味了。这是孔子一生出行的东至和西至。

 

在旅途中,孔子把周围的一切作为自己的老师,从这些老师的身上总结和悟出一些道理。学习不仅仅为了获取知识,而是为了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力。同时培养自己的定力。旅游看似轻松,其实充满了诱惑:美景的诱惑、便宜的诱惑、优越生活的诱惑、不同价值观的诱惑,而这些诱惑本身也是一种考验,考验生活的信念和定力。我们不是常说:“诱惑是一剂慢性毒药!”今人应当牢记。

 

孔子说过:“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此语的含意是,“智者”能从水的源源不断,看到一股进取精神;“仁者”则能从山的岿然屹立,看到坚定的品格。山水本是无情之物,欣赏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从中找到与人相类似的东西,把自然景物人格化、道德化,使人在自然中陶冶性情。这些,恐怕对我们也不无启示吧!

 

历时十多年,足迹不过两省之间,孔子的旅游地图在今天的“驴友”看来,不过是小菜一碟。但是古今的旅行环境不同,我们不必苛求于古人。问题是古今生活节奏的不同。我们今天出外旅行,大抵三五天搞定,至多十天半月。国家领导人出访,也不过如此。但在古人,则长年累月,不在少数。比孔子稍晚的战国时代,秦王邀赵王在渑池见面。秦国势强,赵王不敢不去,由蔺相如陪同出行。大将廉颇送行,在边境上说,“这一去一回的路程,加上会见的时间,估计得30天。如果你们30天还回不来,我就立太子为王,让秦王无从要挟。”这里所说的边境是哪里不得而知。但即使从赵都邯郸算起,到河南渑池的距离,不过三百多公里。今天走高速公路,只有不到半天的路程。而在廉颇的概念里,少说也得七八天。古今不同,可想而知。

 

周游列国之后的孔子干啥去了?好在鲁国的政局有了改善。孔子回到了鲁国,删编《诗》、《书》,改定《春秋》,作学问,并且教诲弟子三千。孔子没有实现的,是更进一步的远游理想:“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看来旅游的最高境界应是这样的哲学之旅:在青山绿水间,在街头小巷中,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虚心学习,锤炼意志,坚定信念,享受美感,感受责任,寻求那宁静与思考的空间吧。

 

晚年,孔子的最得意弟子颜回不幸早逝,得意门生子路死于卫国内乱,儿子孔鲤亦早逝,孔子在“道不行”和这一连串的打击之下,孔子的身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于公元前479年,73岁的孔子与世长辞。

 

 

附:孔子格言欣赏

 

谈政治:1、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2、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3、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4、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学习: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说做人: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看人生: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