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火车站到汽车站:中考复习文言文专题3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3:33:00

2009年中考复习文言文专题

1、曹刿论战

(选自《左传》。《左传》,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

一、词语。

1、齐师伐我(师:军队  我:指鲁国)  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肉食者: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之:这件事。间:参与)  3、肉食者鄙(鄙:目光短浅)

4、何以战(凭借什么作战?以:凭借。)5、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安:有“养”的意思。弗:不。 专:个人专有) 6、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偏:通“遍”,遍及、普遍。从:跟从。)  7、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加:虚报。信:实情。)8、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信:信用。孚:为人所信服。福:赐福、保佑)9、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狱:案件。虽:即使。以:按照。情:实情判断)10忠之属也:(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11、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可以:可以凭借。从:跟随)12、公将鼓之(鼓:击鼓进军。之:助词,无实义)13、齐师败绩(败绩:大败)公将驰之(驰:驱车追赶)遂逐齐师(遂:于是。逐:追赶追击)14、既克,公问其故(既:已经 克:战胜  故:缘故,原因)15、夫战,勇气也(作战,要靠勇气。夫:发语词,无实义)16、再而衰(再:第二次)彼竭我盈(竭:衰竭。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17、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测:推测、估计。惧:惧怕。伏:埋伏,焉:在那里)18、望其旗靡,故逐之(其:他们,指齐师。靡:倒下。故:所以)19、古今异义。①牺牲:古义:古代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指为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②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③鄙:古义:目光短浅。今义:品质恶劣。④师:古义:军队。今义:老师。⑤再: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又一次。⑥忠:古义:指尽力做好分内的事。今义:忠诚。⑦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

20、一词多义:之:①小大之狱(的)②公将鼓之(助词,无实义)③公与之来(他,指曹刿)④登轼望之(指齐军)⑤忠之属也(的)⑥故逐之(指齐军)

二、翻译。

1、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译:他的同乡说:“做大官的人会谋划这件事,何又何必参与呢?”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译:做大官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译: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4、小惠未偏,民弗从也。(译: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众您的。)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译: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

6、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译:这点诚意难以使人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7、小大之狱,虽不能查,必以情。(译: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 一明察,也一定要依据实情来处理。)

8、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译:这才是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随前往。)

9、公与之乘,战于长勺。(译: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与齐军交战。)

10、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译: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又登上战车横木远望齐军。)

11、既克,公问其故。(译:已经打了胜仗,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

12、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译:作战,要靠勇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时勇气减弱,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已经枯竭。敌方的勇气已经枯竭,而我方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打败了他们。)

1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译:齐国是大国,难以猜测,怕有埋伏。)

14、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译: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远望他们的军旗已倒下,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三、整体感知。

1、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

①曹刿请见的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全文中的作用:为下文写鲁庄公作铺垫,表现曹刿的远见卓识。)

②(了解)鲁庄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哪些方面?(A、取信于臣B、取信于神C、取信于民)或(A、臣子拥护B、神灵保佑C、人民信任)

③曹刿认为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是:取信于民

④“忠之属也”指的是什么内容?(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的实质是:取信于民

⑤本段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原因(用原文四个字):忠之属也。

⑥(了解)“十年春,齐师伐我”交代了战争发生的时间、作战对象、战争性质

2、第二段:记叙长勺之战的全过程。

①本段用“将鼓”“将驰”表现鲁庄公的不察敌情,急躁冒进;“未可”“可矣”表现曹刿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善于抓住战机。

齐师败绩遂逐齐师的结局证明了曹刿指挥的正确,突出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着重记叙了击鼓和逐师两件事。

③在遇到齐军时,曹刿为什么要阻止庄公击鼓进军?(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所,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④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⑤庄公要追赶齐军,曹刿说:“未可”,后双说“可矣”,他认为“可矣”的原因是: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⑥你能否从“齐人三鼓”的现象中揣摩出齐军战时的心理?(用“三鼓”一语表现出齐军依仗数量上的优势想急切取胜的心理)

⑦作者为什么不具体描写战争的规模和场面,反而多次写曹刿阻止鲁庄公的举止?(文章的中心是要表现曹刿的远见卓识。战争的规模和场面与此关系不大,如果写了,反而会冲淡文章的主题,使文章主次不分。)

⑧文中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机,后发制人,详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也就是说适时出击,适时追击。)

3、第三段:曹刿论述长勺之战取胜的原因

①有利于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有利于追击的时机:辙乱旗靡。②“彼竭我盈”指的是什么时候:齐军第三次击鼓进军后,鲁军才第一次击鼓之时。③“辙乱”“旗靡”是怎么发现的?(辙乱:曹刿下车后仔细察看车印中发现的,旗靡:曹刿登上车前横木远望中发现的。)④“公问其故”这表明鲁庄公是见识浅陋,昏庸无能的人。⑤文中成语:一鼓作气  彼竭我盈  辙乱旗靡⑥鲁国长勺之战取胜的原因:(A、战前政治上取信于民。B、战争中善于抓住战机,后发制人,详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⑦有人认为鲁庄公虽“鄙”,却并非昏君,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我赞同这种说法。鲁庄公虽然目光短浅,但能在政治上做到取信于民,因此得到百姓的拥护支持,为长勺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4、文中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举例分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战前:鲁庄公浅陋,曹刿有远谋;战时:鲁庄公不察敌情,急躁冒进,曹刿详察敌情,抓准时机;战后:鲁庄公茫然不知,曹刿细说原委。通过对比,突出了曹刿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5、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①赤壁之战②官渡之战③淝水之战。

6、(了解)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惧有伏焉(用原文,限四个字)

7、在文中找出和《孙子兵法》中“以逸待劳”,毛泽东“敌疲我打”战术相近的句子。(①齐人三鼓。刿曰:“可矣”②彼竭我盈,故克之。)

8、(了解)文中哪些句子能看出“肉食者鄙”?(①公将鼓之②公将驰之③公问其故)

9、“既克,公问其故”此句在文章结构的内容上的作用分别是什么?(结构:承上启下。内容:暗示庄公之鄙。)

10、你认为“长久之战”的胜利与鲁庄公有关吗?说说理由。(答案一:有关,由于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给予曹刿施展才能的机会,才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答案二:无关,鲁庄公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完全是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11、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答案一: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是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正所谓人心齐,泰山移。答案二: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适时出击,适时追击,正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答案三:统治者要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

12、根据上文有关内容,发挥合理想像,在“齐师败绩”前简要补写出战斗的经过。(可以运用文中原有的字词灵活组合或用自己的话叙述)(例:公鼓之,鲁师一鼓作气,齐师士气已竭。)

13、参考“示例”,根据所给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另写一个含这个字的成语。(示例:遂逐齐师—随波逐流)①既克—攻无不克(克敌制胜)②难测也—深不可测(高深莫测)③望其旗靡—所向披靡(望风披靡)

14、曹刿这个人物,无论是在战前,还是战中、战后,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请结合原文,就他性格的某一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或曹刿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点是什么?结合上文略作分析)(答案一:有爱国心与责任感。在敌国入侵时,立即“请见”,参与“肉食者”所谋之事,并主动请战。答案二:对作战的条件有深刻的见解。把取信于民作为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见卓识,其见解高于“肉食者”。答案三:有很高的说话技巧。对乡人,是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对国君,是启发诱导,以理服人。)

15、曹刿认为弱国怎样才能战胜强国?

答: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把握战机,后发制人,详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

16、 曹刿说:“夫战,勇气也。”你同意这种观点吗?把你的理由说出来。

我赞成这种观点。古时战争胜负取决于人的因素,武器落后,所以“勇气”是取胜的关键。这与高科技武器决定战争胜负不同。

17、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8、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请见请从

19、你认为曹刿、鲁庄公各是怎样的人?

曹刿:具有爱国思想,政治上拥有远见卓识,具有卓越军事才能的贤臣。

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的君主。

课文选自《左传》—左丘明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文中写“长勺之战”

课文翻译: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进宫廷去见庄公。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来分给别人。”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曹刿说:“这点诚意难以使人信服,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说:“这是(对人民)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您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过三通战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啦。”齐军大败。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又登上车前横木了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以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鲁刿答道:“打仗,要靠勇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勇气,第二次击鼓时勇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已经枯竭了。敌方的勇气已经枯竭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齐是)大国,难以摸清(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2、醉翁亭记(欧阳修—北宋文学家)

一、词语。

1、环滁皆山也(环:环绕)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茂盛的样子)3、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临:靠近。于:在)4、饮少辄醉(辄:就)5、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6、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领会。寓:寄托)7、野花以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芳:香花。秀:滋长)8、至于负者歌于途(负:背  于:在)9、伛偻(yǔlǚ)提携:这里指老老少少的行人。伛偻:腰背弯曲,指老人。提携:指小孩。10、山肴野蔌:野味野菜。蔌:菜蔬。11、杂然而前陈者(杂然:乱七八糟的样子。陈:摆开)12、宴酣之乐,非丝非竹(酣:尽兴地喝酒。丝竹:指音乐。丝:弦乐器。竹:管乐器)13、射者中,弈者胜(射:投壶。弈:下棋)14、苍颜白发,颓然乎期间者(苍颜:脸色苍老。颓然:原意指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形容醉态。)15、树林阴翳,鸣声上下(翳:遮盖。上下: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16、太守谓谁?(谓:是)17、名之者谁(名:命名)18、乐:①山水之乐(乐趣)②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以……为乐趣)③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欢乐)

二、句子翻译。

1、环滁皆山也。译: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译: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座落在泉水边上的,是醉翁亭

3、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醉翁。译:太守与宾客到此来喝酒,喝得少也总是醉,而年龄又最大,所以自取别号叫“醉翁”

4、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译: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于山水之间啊

5、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译: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而寄托在喝酒上

6、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译:像那太阳一出来,林中的雾气就消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

7、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译:野花开了,散发出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水势低落,溪石显露出来,这就是山间的四季景色

8、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译:早晨进山,傍晚归家,四季的景象不同,而其中的乐趣也是没有穷尽的

9、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译:至于那些背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行人在树下休息

10、伛偻提携,往来而绝者,滁人游也。译:老人弯着腰,小孩由大人抱着领着,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的人们登山游玩

11、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译:到溪边去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水酿造酒,泉水香甜美酒清洌

12、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译:野味野菜,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这是太守在举行宴会

13、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译: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14、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译: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洲人的乐趣

15、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译:游人只知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16、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译: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来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

三、课文理解

(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只是表象,“乐”才是实质。)

1、主题:文章以极其生动地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抱负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心情。

2、亭的周边环境: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3、第一段:(1)本段中点明题旨的句子: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2)本段中的成语:峰回路转、醉翁之意不在酒——文中的意思: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现在的意思: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彼或别有用心。(3)第一段写景的顺序:由远到近

4、第二段:(1)写朝暮之景的句子: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2)写春夏之景的句子: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3)成语:水落石出(比喻事情真相大白)(3)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之景时抓住什么来写?——写早晚抓住“明”“晦”的特点,写四季抓住春花、夏木、秋风霜、冬水石等景物来写,更富表现力。

5、第三段:(1)本段分为四层,依次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勾画出一幅与民同乐图,其中“太守醉”是核心,其余皆是陪衬,写“醉”也是写“乐”,“醉”是表象,“乐”是实质,一个“乐”字贯穿全文。(2)与“伛偻提携”意思相近的一词“黄发垂髫”;“非丝非竹”中“丝竹”指音乐,《陋室铭》中也有相似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3)就地取材的有:肥鱼、冽酒、山肴野蔌。做的游戏:投壶、下棋。(4)写宴饮的畅快、无拘无束: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

6、第四段:(1)“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写出了醉罢万归的情景,笔调闲散,淡雅而有情致。(2)本段紧扣一个“乐”字,以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以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曲折地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心情。(3)“醉能同其乐”,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全文的主旨。

7、用自己的话说出醉翁亭在滁州的详细地理位置。(在滁州城西南方向的琅琊山,沿山行六七里处的酿泉边上)

8、太守醉并非因酒而起,而是由于美丽的山间景象太平盛世,政治清明,百姓安定富足的生活。(为山水之景而醉,为滁人欢乐而醉,为宴会的丰盛而醉,为宴会中宾客的欢乐而醉。)

9、欧阳修是因为支持范仲淹的改革而被贬滁州,但选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境界,很似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议论的古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

10、欧阳修旷达人生观对你有何启示?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面对困难,面对挫折,我们应该保持乐观心态,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笑对生活,奋发有为。)

11、《岳阳楼记》一文中,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试比较欧阳修的“与民同乐”,谈谈二者之间的异同。(相同的是都谈到了与天下人同乐;不同的是欧阳修仅与天下黎民百姓同乐,而范仲淹则是先忧后乐。)

12、本文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情趣与境界?(体现出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趣与境界。)

13、就全文而言,作者“乐”有三方面:(1山水乐2宴酣乐3乐人之乐,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

14、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也写到了“饮酒”,同是写“饮酒”,两篇文章所体现出的情趣与境界有什么不同?(陶渊明:忘怀宠辱,自得其乐;欧阳修:寄情山水,与民同乐)

15、文中第二段说“乐亦无穷”,其原因是山间朝暮,四时之景不同

16、前人说《醉翁亭记》“句句是记山水,却句句是记太守”。纵观全文,请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看法。(文章主旨是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通过记亭子,写山水,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政治理想。)

17、“醉能同其乐”这句话把“醉”与“乐”联系起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把“醉”与“乐”联系起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与民同乐。
   18、“太守自谓也”在文中作用是什么?答:制造悬念,引出下文。
   19、请写出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 答: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0、第三段文字一共描绘了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核心又是什么?
   答:四幅。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其中核心是太守醉。
   21、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22、本文主旨是“与民同乐”,写“滁人游”与本文的主旨有什么联系?
   *“滁人”如此兴高采烈地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这与太守的励精图治、勤政爱民是分不开的。
   23、“太守醉”中的“醉”有两层意思,一层是“喝酒醉了”,另一层意思是陶醉于山水之中了,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醉心山水的政治理想。
   24、第③段写了哪些人?请用一个字概括他们共同的心情。
   *写了滁人(游人)、太守、众宾。他们共同的心情是“乐”。
  25、请举出本课的两个成语,并说说现在人们常用它表达什么意思。
   “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通常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水落石出”现在通常用来表示:事情真相大白
   26、依据文章内容,请对出下联。
   上联: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   下联:
   27、本文语言形式优美,尤其是对偶句充分体现了汉语言的美感。请以“欧阳修与百姓同乐命”为上联,联系《岳阳楼记》一文,拟一个下联。
   上联:                                   下联:
   *宽对即可,例如:“范仲淹以天下为忧”或“范仲淹先天下而忧”等。

 28、“太守之乐其乐也”中“乐”的含义是什么?(这里“乐”指作者寄情山水之乐,与民同乐之乐。)

29、结合学习语文的经验,谈谈本文语言中可以学习和借鉴什么?(可以借鉴本文简洁凝练,含义丰富,生动传神,参差多变的语文特色。)

30、作者写《醉翁亭记》39岁,为何他要以壮年之身号“翁”呢?(欧阳修政治上遭受贬抑,内心难免充斥抑郁之情,此时,酒成了他解除烦忧的良药,醉成了他忘却失意的方式。因此,酒映照着他娱情山水和以酒释怀、以酒消愁的失落与痛苦;同时,在以“翁”自嘲的背后,隐匿着他功业未建、韶华已逝、岁月蹉跎的慨叹。)

 

 

3、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明初文学家,文体:赠序)

一、词语。1、通假字。①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②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

2、词类活用。腰白玉之环(腰:腰佩)

3、古今异义:①走送之(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②媵人持汤沃灌(汤—古义:热水  今义:汤汁)

4、重点词语。

1、余幼时即嗜学(即:就 嗜:爱好,喜欢)2、无从致书以观(致:得到  以:来)3、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假借:借假:借 每:常常 于:向 之:的)4、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弗:不。之:指代抄书。)5、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走:跑。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6、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是:因此 以:把 假:借 余:我)7、余因得遍观群书(得:能够)8、既加冠:指已成年。加冠:表示年已二十。9、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担心,硕师:学问渊博的老师。硕:大)10、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趋:快走。先达:指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执:拿。叩:请教)11、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填:满,塞。 辞色:言语和脸色)12、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援疑质理:提出疑问,询问道理。援:提出质:询问)13、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叱咄:训斥,呵责。至:周到)14、俟其欣悦(俟:等待)15、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故:所以  卒:终于)16、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之:助词,无实义。负:背。箧:箱子。曳:拖。屣:鞋子)17、足肤皲裂而不知(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18、至舍:(到学舍)19、以衾拥覆(以:用。衾:被子)20、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容臭:香袋。臭:指香气。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21、余则  袍敝衣处其间(  :旧絮。敝:破)22、略无慕艳意(慕艳:羡慕)23、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盖:大概。之:的。若:像。此:这样)

二、翻译。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译: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来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自己新手抄写,计算着日子按期归还

2、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译:抄写完毕,赶快跑去送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译: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给我,我也因此能够广泛阅读各种书籍。

4、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译: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5、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译:又担心没有与大师、名人交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6、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译: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问,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

7、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译:有时遇到他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敬,礼节更加周到,不敢多说一句话;等到他高兴了,就再去请教

8、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译: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

9、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译:到了客舍,四肢僵硬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泡洗,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才暖和过来

10、余则  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译:我却穿着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不羡慕他们

1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译:因为我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12、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译: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

三、课文理解
 1、为什么作者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略无羡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文章从几个方面表现了作者的求学之苦和用心之专?
   (幼年得书之难,借书抄录,读书的艰难;成年从师的艰难;求学生活条件的艰难表现作者求学之勤苦;求师艰难,毕恭毕敬,表明作者求知的渴望和决心。)
 3、“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这句话有何表达效果?(用反衬的手法,写老师的严厉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生动地表现了他的虔诚和恭敬的态度。突出了他求师的艰难。)
  4、从几方面概括作者求学时的客观条件?路途:遥远艰难。衣着:破旧不能御寒。饮食:每日两顿,毫无滋味。
  5、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
  (学习条件不好,仍然能学习好,像宋濂那样;学习条件好,却不一定能学得好,像某些“太学生”那样。学习条件好坏对学习能够有所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学习成功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坚”专心致志,这是宋濂起身体会,也是古今学有所成的人的共同体会。)
  6、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增强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7、课外积累。古人刻苦求学的事迹。
   东周时代,苏秦读书欲睡锥刺骨。 西汉,孙敬昼夜苦读,以绳系头悬屋梁。
   西汉,匡衡勤学无烛凿壁偷光读书。 晋朝,车胤(yìn)囊萤读书。
   晋,孙康家贫,映雪读书。
   (古人苦学的做法不必要后人效仿,但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要从他们的事迹中获取勤奋学习,立志上进的动力。)
 8、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秘诀?
   我的感悟:学习要勤奋,求师应诚心,求学须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
9、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
  我的看法:(1)不可取。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2)可取。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子。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10、作者写此文,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在《三国演义》中有那么一段,孙权通过自身体会劝说手下一员大将读书的故事,后来这员大将设奇计袭荆州,大败关羽为东吴建下奇功。那么这员大将叫什么名字?从他身上你能获得哪些启示?(吕蒙启示: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勤能补拙,学能治愈;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11、想一想,你觉得是何种理由促使作者写了这样一篇赠序?(原因有三:马生的德才兼备;作者的爱惜人才;同乡之情。)

12、作者是从哪三个方面写出自己成年之后求学的艰难的?(各用四个字概括回答)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鼓励马生刻苦、勤奋地学习

13、你如何看待文中“乡之先达”的教学方法?开放性试题,赞成或反对都可以。但一定要有充分的理由。

如:(正面)需要这样的严格的老师,因为严师出高徒

   (反面)这样的教学可能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影响学生的学业。

14、作者对老师的态度是“俯身侧耳以请;或遇起叱咄,色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对此,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认识。

答:这是中国旧式教育的普遍现象。其中有尊师重教的积极因素,但也显得过于迂腐。学生完全可以老师平等交流,甚至可以激烈的讨论。因为老师也不是圣人,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15、作者在写自己的清苦生活时,为什么要写同舍生奢华的生活?(通过对比更足以突出作者不慕富贵,专心学习的思想品质。)

16、写出有关“勤学”的诗句、名言和事例

勤学诗句: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勤学事例:唐朝李白铁杵磨成针      西汉匡衡凿壁偷光  

名言:  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华罗庚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韩愈

17、“卒获有所闻”这里的“闻”指什么?    (得到知识,明白道理。)

18、读完全文;你觉得应该学习作者的什么精神和品质?  (不畏艰苦,刻苦勤奋的求学精神和坚守信约,谦虚有礼的美好品质。)或(不畏艰难、刻苦勤奋、坚守信约、谦虚有礼。)

19、与作者当年的学习条件相比,今天的你有哪些优越的地方?说说现代中学生有怎样的苦乐观?  

(吃穿无忧,国家、学校、家长、老师的全力支持,设备先进,资源广泛,信息灵通等。

珍惜时间,虚心善学,苦中作乐,以苦为乐。)

20、对对联:上联——苏秦刻苦锥刺股    下联——宋濂勤奋手录书

21、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三条理由(四字短语)

⑴刻苦学习⑵博览群书⑶虚心求教

22、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请你有简洁的语言概括。

⑴幼时得书之辛⑵成年叩问之难⑶旅途奔走之艰⑷住读生活之苦

4、三 

选自《水经注疏》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

一、词语。

1、通假字: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阙通“缺”中断。)

2、一词多义。

①自:A、自三峡七百里中(从、在)B、自非亭午夜分(若、如果)

②绝:A、沿溯阻绝(断绝)B、绝  多生怪柏(极高)C、哀转久绝(停止)

③疾: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快)B、君有疾在腠理(病)

3、重点词语。

①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略无:毫无。阙通“缺”,中断)②自非亭午夜分(自:若,如果。亭午:正午。夜分:半夜)③不见曦月(曦:日光,这里指太阳)④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襄:上。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⑤或王命急宣(或:有时)⑥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虽:即使。奔:这里指飞奔的马。不以:不如、比不上)⑦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素湍:白色的急流。素:白色。湍:急流。清:清波。绝  :极高的山峰。绝:极高。飞漱:急流冲荡。)⑧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良:的确、实在。峻:高而陡峭。)⑨每至晴初霜旦(至:到。晴初:天刚晴。霜旦:下霜的早晨)⑩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属引:接连不断。属:连接。引:延长。绝:停止,消失。)

二、句子翻译。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译:在三峡七百里当中,两岸都是连绵不断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

2、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译: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天空的太阳和月亮。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译:到了夏天,江水涨到山上,上行和下行的船只者被阻断,不能通航。

4、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译:有时皇帝有命令要急速传达,早晨坐船从白帝出发,傍晚就可以到达江陵,两地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5、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译: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6、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译: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

7、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译: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的确趣味无穷。

8、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译: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片清凉和寂静。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

9、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译:所以渔人在渔歌里唱道:“巴东三峡,巫峡最长;猿猴声声哀鸣,让人听了泪水沾湿衣裳。”

三、课文理解。

选自郦道元的《水经注·江水》。郦道元是北魏地理学家。三峡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

1、 总写三峡地貌的语句: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第一段:总写三峡的特点:山高岭连,中间狭窄。第二段写夏季三峡情景:水涨流速,交通阻断。第三段写春冬时三峡情景:水退潭清,风景秀丽。第四段写秋天情景:水枯气寒,猿鸣凄凉

3、写作特点:(1)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特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写出三峡的奔放美、清悠美、凄婉美。(2)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3)语言精练,表现力强,充满生气,多用对偶句式,兼有散句,有节奏感。

4、唐代李白有一首七绝也是写三峡,与本文有异曲同工之妙: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文章的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季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啼。)

5、作者在文末引用渔者歌词,有什么作用?(突出三峡秋景的凄清萧瑟。)

6、请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三峡的山”和“夏季江水”的特点。(三峡的山特点是连绵不断,高耸峻拔;夏季江水的特点是江水盛大,水流湍急。)

7、作者从水势突出了三峡夏季景色,先写江流的浩淼险恶,然后写江水湍急。最后一段写秋景,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渲染了三峡秋景的肃杀气氛,也融入了作者的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8、以比较的手法写出三峡之水水流湍急的句子是:其间千二百里,岁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文中写出三峡水具有色彩美的句子: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9、“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渲染了三峡秋天山谷空旷,清幽寂寥的气氛。

10、请写出你所知道的和三峡有关的诗句。

    1)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2)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1、文中第三、四段从春、冬、秋三个季节来写景,其中春冬的三峡的景物特征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作者直接描写了这一特征。秋季三峡的景物特征是林寒涧肃,猿啸哀转,作者采用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写这一特征。其中“清荣峻茂”一句共写出四个对象,它们依次是水、树、山、草

12、本文的描写手法用得灵活而美妙,开篇落笔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正面形象而概括地描绘出三峡的地貌特点是山高岭连,峡窄水长;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则从侧面烘托了三峡峰峦绵延,隐天蔽日的山势;而“素湍绿潭”一句“湍”和“潭”则从动与静的角度对比描写出了三峡水流溅起的雪白浪花的特点。

13、仿照例句,对三峡的美进行简单描写。

    例句:三峡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连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提示:可以用水美,树美,声美,高猿美,瀑布美,民谣美,秋天美……)

    (参考答案:三峡的云美,你看,那漂浮在十二峰上的白雾,似烟非烟,似云非云,多么妩媚多情,多么幽深秀丽。)

14、文中对三峡景物的描写很有特点。请从文中再选出两处景物,仿照例句进行描写,例:碧绿的潭水,怪异的松柏。

    (参考答案:(1飞悬的瀑布,悲凉的渔歌;(2险峻的山峰,凄厉的猿啼。)

 15、理解性默写:

(1、文中侧面写山之高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文中侧面写出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写三峡全景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4、写两岸连山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 5、写山高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 6、由三峡水流汹涌湍急联想到李白的诗歌是:《早发白帝城》
   (7、作者写了春冬之时八种景物的特点和给予作者的感受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8、写三峡景物一般特色的句子是: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9、三峡夏季江水的特点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0、从视觉角度写两岸连山的句子是: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 11、描写夏季三峡景色的句子是: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2、描写三峡春冬之景的句子是: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 13、描写三峡秋季景色的句子是: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4、文章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静景,也描写了“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16、本文写春冬之景,用素、绿、清、影四字突出其特点。写秋季景色,用寒、肃、凄、哀四字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出来。
   17、结合文章内容,用一句话概括三峡的景色特点:雄奇险峻,清幽秀丽。
  18、作者先写夏季景色的目的是:首先展现长江奔腾的气势和蓬勃的活力。
 19、为什么后写秋天?(目的在于让读者感受三峡寒静肃穆、似含秋思的风致。)
 20、合写春冬的目的在于:展现风平浪静时节三峡的山光水色、清幽宜人的景物特点。
 21、作者描写了春冬之时的八种景物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怪柏、悬泉、瀑布。
   22、作者写三峡秋景什么最突出:猿啸
   23、本文写凄异哀转的猿声的目的是:使哀愁和悲秋融为一体。
   24、渔歌使用的修辞方法是引用,其作用是强调、渲染了三峡秋天的凄凉、悲愁。
   25、对文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A、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节的特点。
   B、文章使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骈散句,语言清新俊逸。
   C、文章的第二段关于三峡江水的描写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D、文章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特点。
  26、从全文看,第4段中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
   *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27、本文写景的特点是:在四季变化中展现三峡奇异鬼谲的山水美景,寓静态于动态之中,动静结合。
  28、为什么不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而是从夏、春冬写到秋?
   *主要根据三峡江水的特点来选择写作顺序的。
  29、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表达了祖国山水风光的热爱,寄予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30、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个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
   理由1:水流急(或速度快或水势迅猛或水流湍急等相同意思均可)
   原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理由2:落差大(意思相同即可)

 

5、爱莲说(周敦颐—北宋哲学家)

一、词语。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之:的。蕃:多。)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之:助词,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染:沾染。濯:洗涤。清涟: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3、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蔓:长枝蔓。枝:长枝节。远:远播。清:显得清芳。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立。亵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焉:助词。)4、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谓:认为。隐逸:指隐居的人。)5、莲,花之君子者也。(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6、陶后鲜有闻。(鲜:很少。)7、宜乎众矣(宜:应当。)

二、句子翻译。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译: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2、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译:晋朝陶渊明惟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都喜欢牡丹。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译:我却只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

4、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译:它的茎内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芳;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啊。

5、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译: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译: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爱好,当然人数就众多了。

三、课文理解。

1、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作者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表现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品德。

2、“独爱菊”“独爱莲”中,用两个“独爱”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两个“独”字,都表现出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但“我”爱莲与陶渊明爱菊又有所不同。)

3、具体说说作者写莲的哪些美好形象。

①从生长环境方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高洁、质朴)

②从体态香气方面: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正直)香远益清(芳香)

③从风度方面: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清高)

4、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作者把菊花比喻象征成隐士,把牡丹比喻成富贵的人,把莲花比喻象征成君子。)

5、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作者对爱莲是极力赞赏,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6、作者说:“莲,花之君子者也。”从他对“莲”的赞美来看,你认为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这样的品格在当今时代是否过时了?(这种君子应鄙弃那种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这种品格不过时,在当今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还需要保持清正、廉洁的作用,洁身自好,不受社会歪风邪气的污染。)

7、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引人注意和思考,突出作者的写作目的

8、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怎样看待?(答:我并认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种观点。因为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决定因素,很多人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比如周恩来,他们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成为时代的骄子。)9、本文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最能概括莲的高贵的品质的一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本文中作者拿菊和牡丹跟莲对比。前者是正衬,后者是反衬作用是突出莲的高贵品质。“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结尾这一句的感叹,表达作者对追逐功名富贵世俗的鄙弃。

10、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请你另举出两种花,并说出他们各自的象征意义。(康乃馨—母亲的爱;百合花—百年好合、纯洁)

11、作者认为,菊是“花之隐逸者”,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同意,菊花不争春,只在秋天默默地绽放。独自抗击寒霜,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隐居逃避,所以说是“花之隐逸者”。)

12、用“出淤泥而染”比喻君子不随时俗,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用“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洁身自好,不阿谀逢迎权贵。用“中通外直”比喻内心通达、行为正直。用“不蔓不枝”比喻君子纯正无邪,不拉拢勾结。用“香远益清”比喻君子品格高尚、声名远扬。用“亭亭净植”比喻君子卓然挺立,坚守节操。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比喻君子端庄严肃,被人敬重。文中感叹无人仰慕君子德行的句子: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13、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指谁?文中的“鲜”与哪个词语构成反义词?

陶渊明。文中与“鲜”构成反义词的是:众(蕃)

14、             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15、“予独爱莲”中的“独”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

   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1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现了莲花什么特点?

   庄重、高雅(清高)。

17、作者把莲和牡丹对举,其用意是什么?

   批判贪图名利、追求富贵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18、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图富贵,他追求什么?

   在污浊的世间,坚贞不渝的保持自己的操守。

19、作者以自况,表现了他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委婉地批判了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20、文中的莲花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不追求名利,在污浊的环境中,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的高尚品德的君子。

21、作者写莲表白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写菊表白自己不愿隐逸的生活态度,写牡丹表白自己对追逐名利世风鄙弃的生活态度。

2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慨叹品德高尚的君子太少,含蓄地表明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人太多。

23、怎样理解作者在文尾的慨叹?

  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想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向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24、用原文语句回答。

1) 莲象征什么?  君子的美好品德。

2) 文中比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随俗浮沉,又庄重、质朴,不孤高自许、哗众取宠(或表现莲的高洁,概括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贵品德和坚贞操守)的名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 高度概括莲高贵品质的句子(点明中心的主旨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4) 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或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5) 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 “世人甚爱牡丹”,这是因为牡丹是: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予独爱莲”的根本原因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25、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本文用菊花牡丹来衬托莲,其中菊花属于正衬,牡丹属于反衬。

26、细细考虑,“菊之爱”可以有两重含义:①做一个避世的隐士;②像陶渊明那样保持独立的人格。你赞成哪一种说法?谈谈看法。(自圆其说既可。)

    如:赞成两重都有道理。作者意思是:避世者不染世尘之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境界更高。

27、鲁迅有诗:“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好问濂溪称净植,英随残叶坠寒塘。”这首诗称颂的是哪一种花?     ------莲花。

28、喜欢哪一种花是人的志趣的表现。你喜爱哪一种花?说明喜爱的原因(包含骈句)。

   梅花。它顶风冒雪,“凌寒独自开”。(傲雪盛开人皆颂,迎寒绽放世堪扬。)

   蒲公英花。花朵虽小,却遍布各地,有极强的生命力。(花小能怡情,叶瘦能医疾。)

     菊花。在万花纷谢之时独自开放,决不随波逐流,且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百花凋谢始露面,孑身盛开也吐香。)

29、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答法一:同意孟子的观点。人的思想受环境的影响,“孟母择邻”说的即是这个道理。

   答法二:同意周敦颐的观点。只要人保持坚贞的操守,洁身自好,即使处于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不受其影响。如《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

30、理解性默写
   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全文的中心句是:花之君子者也。
   3)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6)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
   7)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8)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9)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10)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补充《三峡》: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2、第一段中三峡的山具有怎样的特点?( 连绵不断,遮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一特定环境下的情景综合表现了三峡怎样的特点?

    山的“连”“高”“窄”。

3、第一段作者采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三峡的特点?(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三峡的夏水有何特点?((1)水涨(襄陵,沿溯阻绝)(2)流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写“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作用是什么?这是什么写法?你由此想到了李白的哪首诗?

    (作用:烘托夏天的水涨流急,也突出了三峡夹江对峙、狭窄险要的特点。写法:侧面描写。想到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5、第三段作者是抓住三峡的那些典型景物描写的?表现了三峡怎样的季节特点?

    (抓住了碧水、怪木、飞瀑来写的。表现了春冬三峡的风光秀丽。)

6、总括春冬之景的四个字是什么?     -------清荣峻茂。

7、“良多趣味”表现在何处?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8、第四段写什么季节的景色?作者是从哪一角度写景的?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

    (秋季。听觉。表现了幽静、寂寥、凄异的特点。)

9、作者为什么先写夏水?又为什么先写山,后写水?

   ( 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为写水势,先写山势,这既能揭示水急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岭相互映衬,能形成一幅险峻壮奇的图画。)

10、分别概括三峡夏、春冬、秋三段时间三峡景物的美点。

    ①奔放美 ②清悠美 ③凄婉美

11、第一段和后三段是什么关系?   (总分关系。)

12、本文在语言运用方面有怎样的特点和作用?试作简析。

    本文多用四字句式,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读起来收放有致,很有节奏感。语言精练,表现力强,充满生气。

13、文中提到了巫峡,另两峡是什么?(瞿塘峡、西陵峡。)

 

6、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北宋文学家)

一、词语。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户:这里指门窗。欣然:愉快地)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念:考虑、想到。遂:于是。至:到。寻:寻找)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寝:睡觉。相与:共同、一起。于:在。中庭:院里)

4、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如:像。耳:罢了。)

二、句子翻译。

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译: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译:庭院地面犹如一池空灵澄澈的积水,水中藻、荇交织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译:哪个今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翠竹和青柏呢?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译:只是很少有闲人能像我们二人这样罢了。

三、课文理解。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幅月夜图,作者没有直接写月,却处处在写月,这样写妙在何处?(这里运用比喻的手法,用“积水空明”比喻月色,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比喻月影,写出竹柏之影参差交错。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充满诗情画意。)

2、全问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1)句子: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2)句子:怀民亦未寝。   理由:心境、欣赏趣味相同。

   3)句子: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密切。

   4)句子: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知趣相投,命运相同。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作者称自己为“闲人”是因为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仕途失意的他落寞,当然也是他自我排遣的旷达胸襟的体现。这体现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和自我排遣的旷达。)[“闲人”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4、如何理解文中的“闲人”(“闲人”的含义),文中哪些语句表现“闲”?(“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有关语句: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清楚,两人都很“闲”。)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5、本文写月突出其,写境突出其,写影突出其,写人突出其,写情突出其。(请各用一个字回答)

6、“月色入户”表现了怎样的情味?

    运用拟人,似乎月亮也懂得作者寂寞无聊,悄悄进门与他为伴。

7、“欣然起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寂寞寒夜中难得的喜悦与兴奋。

8、从“念无与为乐者”中揣摩作者的心情。

    作者可能想:与谁一同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宵?在这谪居的寂寞中,谁能与我同赏明月?透出忧愁孤寂的心情。

9、表明“念“的结果的句子是什么?     ----- 遂只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0、为什么不假思索地去“寻张怀民”?   ----- 同是被贬之人,也是知心朋友。

11、作者“解衣欲睡,欣然起行”,“怀民亦未寝”,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

    (二人心有灵犀。)

12、“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什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

    “积水空明”比喻月光。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

     “藻荇交横”比喻月影。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全句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13、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目的是什么?

    虚景:清澈的水,水中的植物;实景:竹柏之影。衬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

14、写景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清静、舒适、愉悦。

15、想像一下作者与张怀民散步是什么心情。     悠闲自得、无忧无虑。

16、“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文尾通过“闲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寻求解脱的旷达……各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

17、结尾惋惜无人赏月,暗示了什么?

    世人大多热中名利,为俗务所累。

18、文中紧扣“闲”字组织文章,“闲人”是点睛之笔,,“闲”表现在何处?(摘引文中句回答)

    “解衣欲睡”,见“月色入户”则“欣然起行”;与“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很仔细。这些都说明是“闲人”。

19、根据本文创作一副对联。

例:月色懂人心潜窗入户,谪人共婵娟遣忧逐愁

20、从文中可见当时作者思想怎样?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
    苏轼被贬,心情忧郁。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他月夜游寺正是消释抑郁的具体行为。在政治漩涡中损伤了的心灵只有在清凉的无所挂碍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复,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的寄托。作者不是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中,而是寻求解脱,使这篇散文显得潇洒、隽雅。

本文启发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不能一味消沉,要以良好的心态去调节自己,树立进取之心,从而迎来希望的曙光,走上光明的前途。

 

7、出师表

1、作家作品。课文节选自《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诸葛丞相集》,表,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2、文章大体介绍。

①本文写作时间:蜀汉建兴五年(227年)第一次出题伐魏之前。

②本表文的写作目的:希望刘后主亲贤远佞,修明政治,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使“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得以实现。

③贯穿全文的感情是“报先帝”“忠陛下”;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报先帝忠陛下”的一往深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坚定决心。

3、文中诸葛亮向刘后主提出了三条建议:①广开言路—开张圣听;②严明赏罚—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③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作者反复陈述的是亲贤远佞

4、后人对《出师表》的评价。

①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②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

③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5、列举有关诸葛亮的典故、成语、名言警句及俗语。

①典故。初出茅庐、火烧新野、借东风、空城计、失街亭、气周瑜

②成语: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名言警句。A、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B、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C、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④俗语: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⑤跟诸葛亮有关的故事。A、三顾茅庐B、舌战群儒C、三气周瑜D、草船借箭E、挥泪斩马谡

6、下面对联中具体指的什么事件?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①收二川—指收东川、西川  ②排八阵—指摆设八阵图

③六出—指六出祁山,七擒—指七擒孟获

④三顾)—指三顾茅庐

⑤东和—指东和东吴,北拒—指北拒曹魏

(刘备的名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7、文言知识:

<1>通假字:①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简”通“拣”,挑拣。)

②必能裨补阙漏(“阙”通“缺”,缺点)

③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

<2>古今异义: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秋—古义:时刻、时候。今义:秋季)

②诚宜开张圣听(开张—古义:扩大。今义:开始营业。

③引喻失义(义—古义:适宜、恰当。今义:意义)

④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恨—古义:痛心遗憾。今义:非常憎恨。)

⑤由是感激(感激—古义:感动激动。今义:非常感谢)

⑥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古义:身份低微,见识短浅。今义:品质恶劣。)

⑦深入不毛(毛—古义:长草木、长庄稼。今义:毛发。)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对)

奉命于危难之间(在)

还于旧都(到)

<3>一词多义。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任务)

恐托付不效(实现)

不效则治臣之罪(成效)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给予)

深追先帝遗诏(遗留)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用来)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的原因)

塞忠谏之路也(以致)

昭陛下平明之理(来)

光先帝遗德(用来)

悉以咨之(拿来)

咨臣以当世之事(用、拿)

愚以为宫中之事(认为)

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把)

受命以来(表时间的界限)

 

 

 

<4>重点词语解释。

 

 

 

 

 

 

A、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先帝:指刘备。崩殂:死)

②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益州:指蜀汉。诚:的确。秋:时刻、时候。)

③盖追先帝之殊遇(盖:原来。殊遇:优待、厚遇。)

④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诚:确实。宜:应该。开张:扩大。光:发扬光大。)

⑤恢弘志士之气(恢弘:发扬扩大。)       ⑥此皆良实(良实:善良诚实的人。)

⑦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是以:因此。简拔:选拔。遗:给予。)

⑧必能裨补阙漏(裨补:弥补)⑨性行淑均(性:性情。行:品行。淑:善。均:平)⑩亲贤臣,远小人(亲:亲近。远:疏远。)

B、①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倾颓:衰败。)

②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贞良死节: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

③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布衣:平民。躬:亲自。于:在。)

④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以:因为。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知浅。猥:降低身份。顾:拜访。于:到)

⑤由是感激(感激:感动、激动。)

⑥遂许先帝以驱驰(遂:于是。许:答应。驱驰:奔走效劳。)

⑦后值倾覆(倾覆:兵败)             ⑧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尔来:那时以来。)

⑨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故:所以。寄:托付)

⑩深入不毛(不毛:不长草的地方)

C、①夙夜忧叹(夙夜:早晚)

②庶竭驽钝,攘除奸凶(驽钝:比喻才能平庸。驽:劣马。钝:刀刃不锋利。攘除:排除、铲除。)

③至于斟酌损益(损:除去。益:兴办、增加)

④以彰其咎(彰:表明、显扬。咎:过失。)

⑤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咨诹:询问。道:道德。察:明察。纳:采纳。雅言:正言。雅:正确。)

8、文言解释。

(1)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译: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蜀汉地区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的确是形势危急、决定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候啊

(2)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译:但是,侍卫大臣在宫廷里毫不懈怠,忠诚的将士在边境舍生忘死,这是因为他们追念先帝的特别厚待,想要把它报答给陛下啊

(3)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译:陛下的确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用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鼓舞志士的勇气,不应该自己随便看轻自己,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了忠诚进谏的道路

(4)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译: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有所不同。(臧否:善恶。)

(5)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译:如有作坏事违纪的,或尽忠心做善事的,应该一律交给主管部门加以惩办或奖赏,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

(6)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译: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志向、心思都忠诚纯正,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

(7)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译: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愿陛下亲近信任他们,那么汉室的兴隆昌盛就能够指日可待了

(8)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译: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想在诸侯中扬名显贵

(9)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译:先帝不因为我身份低微,见识短浅,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来拜访我,向我征询对当今天下大事的意见

(10)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译:我因此十分感激,于是答应先帝愿为他奔走效劳

(11)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译:后来正遇上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之际奉命出使东吴

(12)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译: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小心,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13)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译: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于陛下的职责啊

9、课文剖析。

A

第一段:分析当前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

(1)当前形势:A不利的客观条件:①先帝崩殂。②天下三分。③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B有利的主观条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原因: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2)本段从正反两方面提出建议,其语句是(正面):诚宜开张圣听(反面):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3)成语:妄自菲薄:毫无根据地自己看轻自己,自轻自贱。

(4)诸葛亮提出的“开张圣听”的主张,有何现实意义?(答: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我们学生都应该广开言路,广泛听取他人意见,虚心改正自己的缺点,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我。)

第二段:提出严明赏罚的建议

(1)“作奸犯科”照应“”,“忠善”照应“”。

(2)作者认为该“刑”的是作奸犯科的人,该“赏”的是为忠善的人

(3)“内外”指宫中府中;“宫中”指皇宫,“府中”指朝廷中

(4)成语:作奸犯科。

(5)《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与《出师表》中“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一致。

第五段:提 亲贤远佞的建议。

(1)先汉兴隆的原因:亲贤臣,远小人;后汉倾颓的原因:亲小人,远贤臣

(2)诸葛亮以先汉的“兴隆”和后汉的“倾颓”作对比,意在说明什么?(答:说明亲贤远佞关系到国家兴亡,使刘后主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大业。)

(3)“亲贤臣”换成成语:任人唯贤、唯才是举、知人善任。

(4)列举我国历史上的贞良死节之臣。(A、岳飞、精忠报国、抗击金兵。B、文天祥、拒绝降元,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言。)

(5)列举几个“亲小人”而误国的例子。(商纣王、楚怀王、隋炀帝)

(6)与“计日而待”意思相同的成语:指日可待。“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答:表达了作者希望刘后主亲贤的恳切之情。)

第六段:自述本志及先帝“三顾草庐”之恩。

(1)表明诸葛亮淡泊名利的句子:不求闻达于诸侯;“遂许先帝以驱驰”的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表明作者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句子: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概叙跟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目的说明创业的艰难,进一步表达了作者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

(3)“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是千古名句,你能体会作者的感情吗?(答:表达了诸葛亮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与先帝患难与共的思想,同时也表达了创业的艰难的思想。)

(4)历史上还有谁像诸葛亮耕作于田间,并乐在其中“(陶渊明)

第七段:追忆白帝城托孤,并表兴复汉室的决心

(1)作者回顾了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①三顾茅庐。②临危受命。③临崩寄臣以大事。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表达了作者对先帝知遇之恩的感激和忠于刘备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帝创业的艰难激励后主

(2)作者叙述“受命以来”的心情凤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和行动:(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目的说明自己时时以先帝为念,深感使命沉重

(3“出师”的目的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4)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其中“报先帝”一词响应前文“三顾草庐”和“临崩寄臣以大事”。

B

1、写出文中与“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一词相呼应的语句。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2、作者认为可以出师北伐的条件是什么?    *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3、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4、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
5、在中国男子足球队冲击世界杯屡遭失败的情况下,米卢出任了国家队主教练,这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6、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7、作者是怎样感激先帝的知遇之恩的?*遂许先帝以驱驰

8、作者受命以后,为什么“夙夜忧叹”?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9、诸葛亮认为“陛下亲之信之”的具体做法应当是:①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② 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10、你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怎样的贤臣?
   *诸葛亮是一位知恩图报、忠诚坚贞、尽心尽职的贤臣
11、结合《出师表》全文,说说诸葛亮为什么要在出师之前竭力规劝刘禅任用贤能。
      ①为了解除后顾之忧 ②为了汉室之隆
12、回忆全文内容,从诸葛亮对刘禅“宜开张圣听”、“不宜偏私”、“宜自谋”、“不宜妄自菲薄”、“亲贤臣,远小人”的谆谆教导中,你悟出了哪些做人的道理?
   *虚心听取别人意见,不自私,要自信、自立、自强,要审慎交友。(除此四点外,有新的感悟也可。)

8、《马说》

一、文学常识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 韩柳。
二、通假字
   1、食马者(“食”通“饲”,喂,喂养) 2、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表现)
   3、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通“才”,才能)
   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吗。
三、 重点词语解释:
   1、策:(1)策之不以其道 (用鞭子打、驱赶) (2)执策而临之(马鞭)
   2、世有伯乐 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
   3、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
   4、祗辱于奴隶之手 祗:只是 辱:辱没
   5、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两马并驾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
   6、不以千里称也 以:凭,凭借 称:著称
   7、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食:吃一顿 尽:吃尽
   8、才美不外见 才:才能,美好的素质
   9、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常:普通的 等:等同,一样
   10、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有时
   11、策之不以其道 道:正确的方法
   12、食之不能尽其材 尽:竭尽
   1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鸣:马鸣叫 通:通晓
   14、执策而临之 临:面对
   15、其真不知马也 知:识别,了解
   四、理解性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0、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1、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2、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3、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4、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5、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6、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尽粟一石。
   17、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8、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19、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五、课文内容理解
   1、这篇文章表面是在谈马,其实是在谈人才,韩愈在文中强调了识别(发现)人才和善待(尊重、正确对待)人才的重要性。
   2、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喻指
   “千里马”指 人才 ; “伯乐”指 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
   “食马者”指 愚妄无知,平庸浅薄封建的统治者 。
   3、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4、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
   *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5、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6、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7、第三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
   8、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9、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10、“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11、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12、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13、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借千里马为喻对封建统治者“不知马”,埋没人才的行为作了有力的揭露。
   14、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要具备日行千里的素质;要展示才华的机遇;要有识才、爱才、用才的伯乐。
  15、作者以千里马喻人才,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展现才华最需要的是什么?
   * 在讲究“素质”的今天,一匹真正的千里马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中,适应环境,发挥潜能是最重要的。没有遇到伯乐,怎样才能避免“骈死于槽枥之间”,最终能以“千里称也”?首先,马必须调节自身条件与跑步情况的比例,尽可能在吃不饱的情况下,跑出与常马等的水平,自己呢利用食马者偶然的“加餐”,跑出更胜一筹的速度。千里马最终成功了。显然,策不以道,食不尽材,鸣不通意的境况,才是真正考验千里马的素质时。
  16、对对联。
   上联:无才难做千里马 下联:有志可成万里驹
  17、清代龚自珍的诗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与本文所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试加以说明。
   *两种方法不一致,《马说》中通过伯乐发现人才;而龚自珍表现的人才选拔是不拘一格,即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选拔。
  18、古往今来,许多怀才不遇者用自己由衷的笔调,抒写出自己心中的愤慨并流传为千古名句。请你写出你熟悉的两句,并标明作者和出处。
   *如: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岳飞《满江红。咏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19、读完本文后,你认为伯乐应具备怎样的才能?请联系你自己的读书实际,列举一位大家熟悉的伯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事迹。
   * 伯乐必须具备知人善用的才能,任人唯贤,要善于发现并重用人才。如:齐桓公发现并重用管仲,使齐国强盛起来。
   20、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畅谈你的看法?可举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如:我认为千里马更重要。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人才,而千里马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试想如果没有爱迪生发明电灯,我们寻找光明的眼睛不知还要在黑暗中徘徊多久。再如:如果没有那些群策群力的科学家,我们不知能否破解DNA的奥秘.

21、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需要高素质的、具有综合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⑴管理者应提高鉴别人才的能力,知人善任,这样方能挖掘人才的潜能,尽展其才。

⑵社会应给人才一个施展才能的舞台,创造一个公平、公正、自由竞争的环境。

⑶人才也要学会表现自己,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22、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会怎么做?

⑴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华。⑵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并不断完善自己,做得更好⑶不气馁,保持平和心态,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23、文中“呜呼”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你结合文本加以分析。(蕴含着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不满与愤慨。)

24、如果想成为“千里马”,你认为最需要的主观和客观条件个是什么?

主观条件:把握机遇,自强不息。

客观条件:需要适合成长的环境和识才爱才用才的伯乐。 

25、你认为21世纪的我们应具备什么素质,才能成为“千里马”?

⑴要具备日行千里的素质⑵要坚持不懈地努力⑶要善于把握机遇⑷要有团队合作精神。

26、千里马只有伯乐才能被发现,这种观点在今天看来是否正确?

不正确。这个道理古今都是一样的。但是时代不同,人的观念也改变,我们不能坐等机遇的来临,更不能坐失良机,要努力学习,不断增强才干要抢抓机遇,毛遂自荐,增大成功的希望。

 

9、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课文下面注释:

1、《论语》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子:先生,指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3、时习:经常地复习。 4、说( yǜe ):“悦”的古字,愉快。

5、愠(  yǜn   ):生气、发怒。6、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7、吾:人称代词,我。8、日:每天。

9、三省(xǐng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

10、信:真诚,诚实。   11、传( chuán):老师传授的知识。

12、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13、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4、殆:有害。

15、女:通“汝”,人称代词,你。

16、是知也:这是聪明的。是,此、这。知,通“智”。

17、见贤思齐焉: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

18、弘毅:刚强,勇毅。  19、凋:凋谢。

20、其恕乎:大概就是“恕”了。其,大概、也许。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附加练习

1、阅读理解。

①选文中讲学习方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讲学习乐趣的句子是。

③讲学习态度的句子依次是

④讲思想道德修养的句子依次是

2、写出出自选文的六个成语,并任选其中三个造句或写话。

成语:

造句或写话:__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有过不同看法。请你联系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观点。

答案:

1、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④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温故知新    见贤思齐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择善而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回答时应该要肯定这种说法。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聪明的智慧."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孔子说:"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译: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 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这以后(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呢?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10、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课文下面注释:

1、 选自《战国策》。讽,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纳,接受。

2、 修:长,这里指身高。  3、 昳( yì   )丽:光艳美丽。

4、 朝( zhān)服衣冠:早晨穿戴好衣帽。服,穿戴。

5、 窥镜:照镜子。  6、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

7、 旦日:第二天。   8、  明日:第二天。

9、 弗如远甚:远不如。  10、美我:认为我美。

11、私:动词,偏爱。

12、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的后边省去了“我”。

13、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的人) 14、蔽:受蒙蔽,这里的意思是因受蒙蔽而不明。

15、面刺:当面指责。

16、谤讥于市朝:在公众场所议论(君王的过失)。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讥,谏。谤讥,在这里指“议论”,没有贬意。市朝,公共场合。

17、闻: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   18、时时:不时,有时候。

19、间( jiàn )进:偶然进谏。间,间或、偶然。

20、期(  jī )年:满一年。     21、朝于齐:到齐国来朝见(齐王)。

22、战胜于朝廷:在朝廷上战胜(别国)。意思是内政修明,不需用兵就能战胜敌国。

译文:邹忌身高八尺多,体形容貌美丽。有一天早上,他穿好衣服,戴上帽子,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跟城北的徐公谁漂亮?”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你呀!”原来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自己信不过,就又问他的妾说:“我跟徐公谁漂亮?”妾说:“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位客人从外边来,邹忌跟他坐着聊天,问他道:“我和徐公谁漂亮?”客人说:“徐公不如你漂亮啊。”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认为不如他漂亮;再照着镜子看自己,更觉得相差太远。晚上躺在床上反复考虑这件事,终于明白了:“我的妻子赞美我,是因为偏爱我;妾赞美我,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赞美我,是想要向我求点什么。”    

于是,邹忌上朝延去见威王,说:“我确实知道我不如徐公漂亮。可是,的我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求我,都说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的国土方圆一千多里,城池有一百二十座,王后、王妃和左右的待从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上的臣子没有不害怕大王的,全国的人没有不想求得大王的(恩遇)的:由此看来,您受的蒙蔽一定非常厉害的。”   

威王说:“好!”于是就下了一道命令:“各级大小官员和老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得头等奖赏;书面规劝我的,得二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评论(我的过错)让我听到的,得三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言规劝,官门口和院子里象个闹市;几个月后,偶而才有人进言规劝;一年以后,有人即使想规劝,也没有什么说的了。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拜。这就是人们说的“在朝延上征服了别国。”

 

课文理解:

1、邹忌用什么方式来讽谏齐王?这有什么作用?

答案: 以家事喻国事,由自己的切身体会进行类比推理,由小及大,现身说法,启发诱导,委婉规劝。既不失对齐王的敬重,又让齐王愉快地接受了意见。

作用: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含蓄委婉。

2、试分析邹忌和齐威王的人物形象。

邹忌: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实事求是、头脑冷静、善于思考、观察细致,忠于职守、勤于王事,果断坚决、胸怀坦荡。

齐威王:是一位有魄力的开明君主,闻过则喜,勇于纳谏,勇于改过。

3、齐国最后能取得“战胜于朝廷”的成就,根本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意,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

(因有勇于善于讽谏的邹忌,勇于纳谏勇于改过的齐威王,贤臣明君精诚团结,从而使齐国内政修明,国力强盛,吸引各诸侯国前来朝见齐王。)

4、邹忌成功说服齐王纳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着怎样的启示?

(我们在劝说他人时力求语言委婉,用语得体,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

5、邹忌的讽谏艺术有什么特点?

(从小事入手,以小见大,以家比国,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

6、文章写齐威王下令后有哪些变化?从这些变化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经历了由开始“门庭如市”,继而“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的变化过程。

启示:齐王纳谏后朝政弊端越来越少,说明广开言路的重要性。)

7、邹忌的进谏为什么能让齐王称“善”?

⑴从日常小事入手,一家比国,以己比君。⑵使用排比的方式,增强语势,有力阐明了自己的观点。⑶语言委婉含蓄,使对方受到启发。⑷处处为国君着想,晓以利害。

8、邹忌向齐威王进谏的方式与《出师表》中诸葛亮向刘禅进谏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⑴邹忌以自身小事和切身感受对齐威王委婉讽劝;

⑵诸葛亮则用奏表向刘禅直接进言劝谏。

9、妻、妾、客都认为邹忌“美于徐公”,说话语气有什么不同?

(妻子用的是反问句式,表示一种十分肯定、不用怀疑的口气,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赞美;小妾也用的是反问句式,表现了她低微的地位和畏怯、顺从的心理;客人用的是一种陈述的语气,语气平淡,只表示一种应酬、逢迎的态度。)

10、对联:上联——邹忌现身说法巧进谏

         下联——齐王开张圣听振国威(臣民面刺齐王受上赏)

11、你从本文中得到了什么启示?(⑴人贵有自知之明,时刻保持冷静清醒ding头脑;

⑵要善于接纳他人合理化的建议;⑶劝说他人要讲究劝说的方式、方法。)

12、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贬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有自知之明。)

13、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从语言运用的角度,邹忌的进谏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阅读本文后,你对“忠言逆耳”这个成语有又有了怎样的理解?)

(忠言不一定逆耳。在向对方提出意见或建议时,如果能讲究说话方式,语言委婉含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那么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从而使对方愉快接受,达到很好的劝说效果。)

14、“门庭如市”的字面意思:门口和庭院莉像市场一样热闹。现在多形容交际来往的人很多

15、齐王虚心纳谏表现在哪些方面?受到了什么效果?

齐王称赞邹忌的建议好。并下令臣民凡能指出君主错误的,都能得到奖赏,并根据提意见的方式设立奖赏等级。

群臣纷纷进谏。一年后,人们赵不到意见可提。燕赵韩魏都纷纷来朝见齐王。

16、王曰“善”,请你结合文章,品析“善”的表达作用。

体现了本文语言精练的特点。一个“善”,既表现了齐王的赞同和诚意,又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矜持和尊贵。

17、对比文中的邹忌和齐威王,你更欣赏谁?请简述理由。

答案一:喜欢邹忌——他有勇气,说话讲究技巧,有自知之明。

答案二:喜欢齐威王——他胸怀宽广,虚心纳谏,有富国强兵的愿望。

18、揣摩“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说说这段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活动,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这段描写中人物的活动分为三个层次。邹忌对徐公“孰视之”,表明他的认真,也表明了徐公的美;“窥镜而自视”是为了作比较,显示邹忌虽不自信但也不轻信;“暮寝而思之”则表明他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

2009年重庆中考必背20首古诗词

1、关 雎(《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蒹 葭(《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3、观沧海 (三国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4、饮酒(东晋 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5、次北固山下(唐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6、使至塞上(唐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7、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9、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 韩 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0、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1、雁门太守行(唐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12、赤壁(唐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3、夜雨寄北 (唐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4、相见欢(唐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5、渔家傲(宋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6、水调歌头(宋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7、过零丁洋(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8、天净沙·秋思(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9、山坡羊(潼关怀古)(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20、己亥杂诗 (清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