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圣火药业集团官网:云南省博物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3:20:15
云南省博物馆——佛光普照           云南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天然宗教博物馆。遍布全省的文庙自不必说是儒家的殿堂;传说云南最早的寺庙供奉的竟然是书圣王羲之,据考证,他是早期道家一支----五斗米教中的神仙;而后传入的佛教、伊斯兰教,甚至近代西方来的天主教、基督教,加上本地各民族原来信奉的原始宗教,林林总总,世界各大宗教全在云南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寻找到了自己的一方净土,或多或少地留下了足迹。
           云南省博物馆《南诏与大理》展示的主要是大理崇圣寺三塔出土的佛教文物,三塔始建于南诏王劝丰祐时期(公元824—859年),先建了大塔“千寻塔”,高69.13米,是座方形密檐式砖塔,共16层。稍后又建了南、北小塔,均高42.19米,是一对八角形的砖塔,都是10级。三塔浑然一体,气势雄伟,具有古朴的民族风格。修建三塔,除了佛家所宣扬的可以成佛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理古为“泽国多水患”。这三座大塔,从修建至今,除历经上千年日晒风吹雨淋外,还经历过30多次强烈地震的严峻考验。其中,明朝正德年间的大地震,大理古城房屋绝大部分倒塌,千寻塔也折裂似破竹,可十天后竟奇迹般自行复合如初。1925年的大理大地震,城乡民房倒塌达99%,可千寻塔,只震落了顶上的定宝刹。这对于没有石基础而直接修建的三塔来说的确是一个奇迹。崇圣寺以及三塔建成后直至明代,寺院一直保存完好。史料记载其规模达方圆七里,有三阁七楼九殿,房屋八百九十多间,有佛一万一千四百蹲。大理国时曾有九个国王禅位为僧,任崇圣寺住持。在佛教盛行的大理国时期,百姓不论贫富,家家户户都有佛堂;不论男女老少,都手不释数珠,因此大理国有“佛国”之称。而崇圣寺又有“佛都”之誉,古人有道是“南中梵刹之胜在苍山洱水、苍山洱水之胜在崇一寺”,而寺中的三塔,鸿钟、雨铜观音、证道歌碑和佛都匾、三圣金像,被视为五大重器亦即五大宝物。1925年地震,塔顶地震,塔顶震落,残破益重。建国后政府对三塔保护十分重视,1978年对其进行了大规模维修。这次维修中在千寻塔基座中发现了南诏、大理时期的佛教文物600余件,其中有大量的佛像和写本佛经,其中有一尊金质观音像,重1135克,高24厘米,极为珍贵。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南诏国和大理国时期文物中最为丰富的一批,价值极高,为中外所瞩目。这些发现,揭开了古代大理这个“佛国”的一道神秘面纱,也成为研究南诏和大理国历史的历史资料。
     帝释众木雕版(2块)   明代    木雕韦陀像    明代 

银背光金阿嵯耶观音立像   时期:大理国
尺寸:高29.5厘米
出土地:大理崇圣寺千寻塔
此尊立像高发髻,戴化佛天冠,面作女相,受结妙音天印。下着裙,束花形腰带,赤足。足下有二方形榫。舟形背光,银制镂空,内作莲花纹,向外分别为优罗钵花、联珠纹和火焰纹。重1135克。是目前已知最大的一件宋代以纯金铸造的佛像,也是大理国最珍贵的佛教艺术瑰宝。

   

银鎏金嵌珠金翅鸟立像    时期:大理国
尺寸:高18厘米
出土地:大理崇圣寺千寻塔
      此尊银质金翅鸟,头饰羽冠,颈细长,翅膀向内卷,作欲飞状;两爪锋利有力,立于莲座之上。尾、身之间插有镂空火焰形背光,其上饰水晶珠五粒,整器鎏金,显得珠光宝气,雍容华贵。金翅鸟是最具大理特色的金器,高18.5厘米,重125克,通体鎏金。金翅鸟是印度佛教中的神物,因翅翼金色而得名。大理人因当地易发水灾,以为龙在作怪,遂将金翅鸟尊为保护神,用以降服诸龙,消除水患。出土的金翅鸟造型精美奇特:鹰首、羽冠、火焰尾,呈展翅状,双足立于莲座之上。火焰尾镂空,镶有五粒水晶珠,加之周身金黄,十分光彩夺目。

   

大理国写经 时期:大理国
尺寸:宽23厘米
出土地:大理崇圣寺千寻塔
   佛教的经书典籍作为佛教三宝之一,是记录佛陀及其思想的载体,也是佛教传播的重要手段。这件写于大理国天开十年(公元1214年),经文中夹写梵文,为云南佛教密宗写经、刊经的一大特色。


 

宋代黄金  阿嵯耶观音像

 

铜鎏金阿嵯耶观音立像

在大理佛教诸佛菩萨中,阿嵯耶观音是最有特色的一尊菩萨。
      首先,是“阿嵯耶”称号特殊。观音是名号最多的菩萨,如甘露观音、水月观音、鱼篮观音、送子观音……等,不下数十种称谓。但“阿嵯耶观音”只有大理独称。“阿嵯耶”是梵文Acarya译音,意为“轨范正行,可矮正弟子行为,为其轨则、师范高僧的敬称。”他是最早进入云南传播佛教的西域莲花部尊菩萨,经历了千难万险,终于使佛教在云南成为南诏、大理国普遍崇奉的第一宗教。
   其次,是“阿嵯耶观音”的造像特殊。在我国数十种观音造影中,早期多男性菩萨,唐宋以后,逐渐为女性菩萨,性征明显。而大理“阿嵯耶观音”的性征却很大难辩视:他具有宽大肩,平坦的胸,大而有力的足,像是男性;但他又有纤细的腰、戴有耳环、手镯、项圈等女性饰物,又像女性。他曾化身为男性梵僧和铸像老人,也曾化身为女性负石退兵的老奶。服饰上也差别很很大,各地观音多为披巾著袍,而“阿嵯耶观音”上身露,下身穿裙,头戴饰有阿弥陀坐像的菩萨冠,赤足。经过国内外学术界研究认为:“阿嵯耶观音”的造像可能有印度尼西亚、老挝的佛教造像的影响,但又具有很强的大理特点。
       最后,“阿嵯耶观音”受到的崇敬更特殊。在大理地区佛传故事中阿嵯耶观音的传说是最多的;说他曾用智慧战胜了专吃人眼的恶魔罗刹,缔造了千年依旧的三月街“观音古市”;说他曾化为梵僧为细奴逻父子授视,使之创建了13代南诏的治理;说他曾赐予南诏公主风瓶,想吹开洱海水去看望化为石骡的情人苍山猎人;说他也曾助段思平避开大杨明的追杀,又得神枪、宝马,建立起传了22代的大理国,说他曾化为身负巨石吓退敌失而使大理人避免了战祸。不难看出这些观音传说中,都包含着大理地区对观音的敬意。南诏、大理国期间,王室外铸佛献寺时,铸造的多半是“阿嵯耶观音”铜像,甚至在崇圣寺出土了一躯高28厘米、重1115克,纯金铸造的“阿嵯耶观音”像。至今,洱海周围的村落中,凡乎每村都有“莲池会”的民间组织,因此,“阿嵯耶观音”获得“云南福星”尊称。
    大理的“阿嵯耶观音”铜像已有不少流出国,成为美国、日本等著名博物馆的藏品,如藏于美国加里弗尼亚州圣第安哥博物馆中就藏有一件珍品。大理南诏风情岛坚立了一座通高17.56米的汉白玉阿嵯耶观音立像,供游客瞻仰。云南省博物馆收藏有六尊。

大理国 铜鎏金阿嵯耶观音像

 

阿嵯耶观音像的发现

据了解,大理三塔自从建成后,经历了30次以上的地震。据《南诏野史》记载,明清两朝期间,对震后发生裂痕和损坏的三塔都进行了一些修复工作。

  然而,1925年3月16日发生在大理的7.1级地震,使三塔主塔千寻塔塔刹震落,塔身倾斜、劈裂,塔檐坍塌下沉。“塔刹震落后,掉落出大量的古董文物,并造成哄抢事件。陈浩说,经过这些劫难,没有人还会认为三塔里再藏有文物。

  但是,1978年由云南省文物处牵头对大理三塔进行修缮工作时,一个天大的意外发生了。专家在对塔身修缮时,在主塔千寻塔的顶层发现了这尊被外国专家称为“云南福星”的 “阿嵯耶观音”。

  “虽然,我没有参与这次修缮工作,但很容易想象,当时专家们对这尊观音的出现是何的惊叹。”陈浩说,这是云南出土的最大一尊纯金“阿嵯耶观音”,重1286克(图一那尊)。1992年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看到这尊观音时,立即将其定为国宝级文物。

  是什么人物将这样一件贵重的宝物放进了佛塔?“毫无疑问是南诏、大理国皇室成员。”陈浩说,铸一尊纯金的 “阿嵯耶观音”,和南诏、大理国的兴起有关。一个兴起的皇权,一定会祈求皇权的长久和国运的昌盛, “阿嵯耶观音”就是一个象征,一个保护神。

  他说,从观音造像的历史来看,观音像是从元明之后才开始走向民间的,分类上有16种之多,而且老百姓所拥有最多的是送子观音和扬柳观音,占到观音总数的50%%以上,而 “阿嵯耶观音”是规范僧,是求国泰民安、富贵昌盛的皇室专用品,因此,产量极少。

  “还有两个因素也能证明此观音一定是皇室供奉,就是它1286克的金身和铸造方法。”他说,能用1286克黄金来塑一尊观音像,恐怕也只有皇室成员能有这个经济实力。至于铸造方法上所体现出的特点,更是充满了十足的阔气,因为这尊观音像所采用的是铸造法,通过冶炼、熔和铸的工艺,进行一次性铸造,甚至于连打磨都没有,突出其金光闪闪的感觉。

  对于目前出土的 “阿嵯耶观音”像的总数,有不同的说法,有说近20尊的,也有说11尊和12尊的,还有说15尊的。但不管多少尊都没有超过20尊,且其中的6尊都在云南省博物馆收藏。

博物馆标注为“明 铜净水观音立像”,但我认为应是“净瓶观音”或“杨柳观音”才对。

“净瓶观音”,亦名“杨柳观音”,因菩萨手上的净瓶是插有杨柳的。杨柳取其柔顺,是象徵观音慈悲救苦,众生之意,所谓 「金刚怒目,菩萨低眉」。净瓶,在「释氏要览」中说:「净瓶梵语军迟,此云瓶,常储水,随身用以净手」。又杨柳枝,在印度叫做齿木,常用以刷牙以表清洁。在中国,佛徒常念观音大悲咒,求咒水治病或洒净道场,故请佛菩萨亦用「杨枝净水」。大约六朝隋唐佛法盛行之世,观音菩萨已家喻户晓,好事的画家,或即本此原意,画出「净瓶观音」或「杨柳观音」了。
        杨柳观音。从隋、唐开始,便盛行一手持柳枝,一手持净瓶的观音造像。民间的杨柳观音,辄称柳枝为杨枝(在植物学上杨与柳不同:杨叶向上,柳叶垂下),把二者混淆,但在隋唐时,二者皆有洁净与祛病的含意,现时所称之杨枝甘露,实应为柳枝。净瓶内盛净水,象征净化身心。其后观世音的柳枝甘露,便成为民间最受喜爱的形象。据说观音手中的柳枝“可医病,显示可解除苦难”。《隋书·真腊传》载:“每旦澡洗,以杨枝净齿,读诵经咒”。观世音遍洒甘露法水,令众生了悟菩提,是代表慈悲为怀,普洒佛法。但后来民间大众误以为那是掌握天气睛雨的法宝,于是每逢旱天便纷纷向观世音求雨。

银净水观音坐像

铜持荷观音坐像

 水月观音 佛经谓观音菩萨有三十三个不同形象的法身,画作观水中月影状的称水月观音。水月观音,又称水吉祥观音,或水吉祥菩萨。这是观世音一心观水相的应化身。其形像有多种。有一种是站立在莲瓣上,莲瓣则漂浮在海面,观世音正在观看水中之月。另一种是以莲华坐姿趺坐在大海中的石山上,右手持未敷莲华,左手作施无畏印,且掌中有水流出。此外又有坐相、三面六臂相等种。其所以命名为水月观音的缘由,也有不同的说法,有说是因为其形像作观看水中之月状,也有说是由于其形像浮在海上,犹如水中之月云云。
水月观音的由来
  一天,观音菩萨来到姑苏城(今南京),看到因为战火,有数十万百姓遭到金兵的杀害。
  观音菩萨心生慈悲,要施法力解救这些冤魂。于是,菩萨化作一个美丽的妇人,手持杨柳净瓶,来到冤魂集中的地方。她用石头叠成数丈高的高台,然后跏趺于石台之上,念诵《大悲咒经》。每念一千遍,菩萨便用杨柳在净瓶中蘸一下甘露,洒向空中;然后插好杨柳,继续诵念。
  当地百姓看见一个美丽的妇人建台念经,十分不解,于是在旁围观,并且议论纷纷。观音菩萨对众人说道:“你们现在受金人欺侮,有数十万人冤死,非常可怜。这些亡魂三界不收,六道不管,流散在外。我今天有缘来到此地,决心超度他们,所以发愿筑台,诵经四十九天,遍洒杨柳甘露,使他们早日脱离苦海。我既不是要募捐,也不是要化斋。等四十九天后,我再与你们详细解说。”众人知道她是在无偿替姑苏人做功德,就不再议论了。
  四十九天后,菩萨诵经期满,众人也如期而至。观音菩萨向众人详细解说了所诵经文。其中一人悟到:这个美丽的妇人就是观音菩萨的化身。于是,他走上前拜道:“我听说观音菩萨时常云游人间,常常现出宝相,不知今天我们是否有福气得见您的真身?”菩萨说道:“可以。”然后指了指河边:“那河水中央不就是菩萨吗?”
  众人顺着菩萨指的方向望去,看见水中有一个影子,呈现出观音菩萨的宝相。众人急忙下拜。当时水中正巧有一轮月影,非常明亮,菩萨的宝相渐渐隐没于月影中,慢慢消失了。等到大家起身,发现石台上美丽的妇女也消失了。众人这才明白,美丽的妇女正是观音菩萨的化身。于是,众人在菩萨诵经的地方建造了一座寺庙,观中供奉着一尊观音菩萨诵经洒水的法像,民间称之为“洒水观音”或“滴水观音”。
  在河边看到菩萨现出宝相的人中有一位擅长绘画的人,名叫丘子靖。他为了让世人看到菩萨的宝相,就将菩萨在水月中的呈现的宝相用工笔画出,所绘制的画作出神入化,栩栩如生,众人无不叫绝。这幅水月中显现的观音菩萨像,世人称之为“水月观音”。后来,百姓纷纷向丘子靖求画,并在家中供奉。
  至今,苏杭一带的民间所供仍以水月观音居多。

铜彩绘普贤坐像 (这尊和下面一尊文殊像也极具地方特色,其像少了佛像的宝像庄严,多了一点世俗,仿佛如邻家老大妈)

   普贤菩萨为我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是释迦牟尼佛的右胁侍,再加上佛的左胁侍文殊菩萨,合称为“华严三圣”。与文殊的智德、证德相对,普贤主一切诸佛的理德、行德,也就是说他代表“德””和“行”。德,据说普贤有延命之德;行,据说普贤发过十种广大行愿,要为佛教弘法尽力。所以,他的尊号是大行普贤。
  相传普贤在中国显灵说法的道场在四川峨嵋山,其中有万年寺(晋代始建时名普贤寺),寺中所塑普贤像是有代表性的法像:普贤坐在大象背负的莲台上,手执如意;象身白色,六牙,四足分踏在莲座上。

铜彩绘文殊坐像

   文殊菩萨,全称文殊师利,梵文 Ma?ju?rī 的译音,又译作曼殊室利。意为妙德、吉祥。据说他出生时家中出现许多吉瑞祥兆,因此而得名。
   在大乘佛教中,文殊菩萨有很高的地位。他是众菩萨之首,被认为是如来"法王"之子,因此常称他为“法王子”。他是智慧的化身,经常协同释迦宣讲佛法。在《维摩诘经》中,他又代表释迦佛,率领弟子们前去探望病中的维摩诘,并与维摩诘反复讨论大乘佛教教义,宣说大乘佛法玄理。
在佛教图像中,他常常与普贤菩萨一起,作为释迦佛的胁侍菩萨,随侍于释迦身边。单尊的文殊菩萨像在五台山各寺庙中则供奉较多。文殊的形象,有种种差别。按其顶髻的形状,可分为一髻文殊,五髻文殊,八髻文殊等。密宗则依据真言陀罗尼(咒)的字数,分为一字文殊、五字文殊、六字文殊、八字文殊等。其中以五字五髻文殊为本体,最为常见。一般的文殊菩萨像多为头戴五髻宝冠的童子形。五髻表示内证五智(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童子形则喻天真纯洁。左手执青莲花,花上放般若经梵箧,表示般若之智一尘不染。右手执宝剑,以金刚宝剑能斩群魔,比喻大智慧好像一把锋利的宝剑,能断一切无明烦恼。身坐白莲台,表示清净。但大部分文殊菩萨像都是身骑狮子,以狮子勇猛,表示菩萨智慧威猛。另外还有一种依据《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而作的骑金色孔雀的文殊像。

明 木漆金韦陀天王立像

   韦陀是佛的护法神(佛教中另外还有一位护法天神韦天将军。相传他姓韦名琨,是南方增长天王属下八大神将之一,位居32员神将之首(四大天王每人手下有八神将)。有的人把韦陀与韦天将军相混。据说,在释迦佛入涅时,邪魔把佛的遗骨抢走,韦陀及时追赶,奋力夺回。因此佛教便把他作为驱除邪魔,保护佛法的天神。从宋代开始,中国寺庙中供奉韦陀,称为韦陀菩萨,常站在弥勒佛像背后,面向大雄宝殿,护持佛法,护助出家人。
    有一个好笑的规举与君分享,那就是:看韦陀菩萨的韦陀杵的方向:如果韦陀杵扛在肩上,表示这个寺庙是大的寺庙,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三天;如果韦陀杵平端在手中,表示这个寺庙是中等规模寺庙,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一天;如果韦陀杵杵在地上,表示这个寺庙是小寺庙,不能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
   还有一个与昙花有关的传说也与大家分享:昙花原是一位花神,她每天都开花,四季都灿烂。她还爱上了每天给她浇水除草的年轻人。后来此事给玉帝得知,玉帝于是大发雷霆要拆散鸳鸯。玉帝将花神抓了起来,把她贬为每年只能开一瞬间的昙花,不让她再和情郎相见,还把那年轻人送去灵鹫山出家,赐名韦陀,让他忘记前尘,忘记花神。
  多年过去了,韦陀果真忘了花神,潜心习佛,渐有所成。而花神却怎么也忘不了那个曾经照顾她的小伙子。她知道每年暮春时分,韦陀总要下山来为佛祖采集朝露煎茶。所以昙花就选择在那个时候开放。她把集聚了整整一年的精气绽放在那一瞬间。她希望韦陀能回头看她一眼,能记起她。可是千百年过去了,韦陀一年年的下山来采集朝露。昙花一年年的默默绽放。韦陀始终没有记起她。
  昙花一现,只为韦陀。所以昙花又名韦陀花。

明 铜鎏金无量寿佛坐像

   无量寿佛,又称无量光佛,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主佛,代表智慧,意思是光明无限,寿命无限,无量寿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现在佛。此佛舍国之王位而出家,名法藏法丘,在佛前发愿,成就极乐净土,接引愿往净土的众生往生。后经无数劫修行,满其诸愿而成佛.

清 铜鎏金绿度母坐像(这是我在云博中看到的我最喜欢的一尊佛像)

绿度母(Green Tara)为观世音菩萨的修行伴侣。度母,梵名Tara,全称圣救度佛母,据说,白度母和绿度母是观音菩萨的两滴眼泪所化现。绿度母,是一位救世大菩萨,她坐在白色的莲花座上,依其本誓,是观世音菩萨因慈悲天下众生,伤心时掉下眼泪的变化身,所以是最慈悲的。
    绿度母的法相,是一头二臂,双手各持莲花和结印,身体是玉青色,纤细而庄严。
  左手持支盛开着的莲花,莲花上又有两朵莲花,一朵未开,一朵半开,均意味着未来、现在、过去三世均是如此的依止着佛法的誓愿而行。绿救度母,头上戴着小五佛冠,饰以珠宝庄严异常,身子放射出虹光。她脚向下伸,意味着随时应机去救度众生,她右手放在她的右膝上,掌心向外,是与愿印且持莲花,是将莲花施与天下的意愿。

清 铜鎏金白度母坐像

   白度母藏音译卓玛嘎尔姆,“度母”,亦称“救度母”、“多罗母”等,白度母据说性格温柔善良,非常聪明,没有能瞒得过她的秘密。人们总爱求助于她,故又称为救度母;白度母身色洁白,面目端庄祥和,双手和双足各生一眼,脸上有三眼,因而又称为七眼佛母。相传额上一目观十方无量佛土,其余六目观六道众生。她的形象为头戴花蔓冠,乌法挽髻,双耳坠着大环,穿丽质天衣,上身袒露,颈挂珠宝璎珞,斜披珞腋。双脚盘坐在盛开的莲座上,右手膝前施接引印,左手当胸以三宝印抚乌巴拉花,花茎曲蔓至耳际。左持一朵曲茎莲花,右手掌向上,表示原意帮助人解难。形象典雅优美。修度母法者,一切罪业消灭,一切魔障消灭,能救一切灾难。而且无子息者,求男得男,求女得女,求财得财,长受富贵,皆能遂愿,成就急速,其功德利益无量。
  白度母(White Tara)
  白度母藏名音译卓玛嘎尔姆,“长寿三尊”之一。相传白度母是观世音菩萨左眼眼泪所化,因佛母面、手、脚共有七目,所以又称七眼佛母。相传额上一目观十方无量佛土,其余六目观六道众生。白度母身色洁白,穿丽质天衣,袒胸露腹,颈挂珠宝璎珞,头戴花蔓冠,乌发挽髻,面目端庄慈和,右手膝前结施愿印,左手当胸以三宝印捻乌巴拉花,花茎曲蔓至耳际。身着五色天衣绸裙,耳珰、手钏、指环、臂圈、脚镯具全,全身花鬘庄严,双足金刚咖趺坐安住于莲花月轮上。
  修持白度母法,能消除病因灾劫,能增长寿命及福慧,斩断轮回之根,免除魔障瘟疫,凡有所求无不如愿。

清 铜释迦牟尼佛坐像

清 铜漆金上师坐像

金刚上师就是为自己传过密法的人,上师指为自己传过任何佛法的人。
这种人的资格,弥勒菩萨《大乘庄严经论》中说,
上等者具足十种:戒;定;慧;于三藏等成就多闻;通达真实性;功德较弟子增上;善巧说法;悲愍;利他心极勇悍坚固;能堪忍说法之劳累。
中等者具足五种:戒;定;慧;通达真实性;悲愍。

清 铜鎏金佛坐像

南诏 石雕阿閦佛坐像

閦 chù 属于佛教用语,一般只有“阿閦佛”这个组词
阿閦佛,又称不动如来,梵语为Aksokhya,音译阿閦,意为"不嗔恚"。是初期大乘经典中主持东方净土的佛陀。阿閦佛在因地时,受大日如来的开示而萌发"对众生不起嗔恚"的誓愿,经过累劫的修行,终于在东方的阿比罗提(妙喜)世界七宝树下成佛,佛刹名为"善快"。由于他的愿力所感,这一佛刹中没有三恶道,大地平正柔软,一切人都行善事,……环境极其殊胜。依《大宝积经》所说,往生妙喜世界的因缘多种,但是最根本的因缘则是"应学不动如来往昔行菩萨行,发弘誓心愿生其国"。释尊时代著名的维摩诘居士就是从阿閦佛的妙喜世界转生此土的。因阿閦佛的妙喜世界转生,故能使人们生活快乐,身体清净,内心安静祥和。

银鎏金大日如来坐像


      金阿閦佛坐像

铜鎏金释迦佛坐像

一组近现代精品木雕刻作品


 

 

 

 

走进云南省博物馆__金玉满堂   

    

      云南省博物馆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是云南省唯一的大型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云南唯一的国家一级博物馆,作为民族文化大省,考古发掘已证明了云南历史文化呈现的多样性与多民族省份是相一致的。50余年来,云南省博物馆经过多年的考古发掘、调查征集、社会收购和接受捐赠的青铜器、古钱币、陶瓷器、古书画、碑贴、邮票及各类工艺品已逾19万件之多,是云南省收藏文物最多的博物馆。在数以千计的珍贵文物中,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的约1千余件。该馆的历史文物藏品绝大多数来自考古发掘。



      晋宁石寨山出土的鎏金骑士贮贝器、江川李家山出土的牛虎铜案、大理三塔出土的大理国金阿嵯耶观音立像、呈贡王家营沐氏墓地出土的明代嵌宝石金发冠、元代黄公望剡溪访戴图轴等文物,堪称国宝级文物。云南省博物馆的藏品最具特色的是滇文化青铜器,南诏与大理国时期的佛教文物,以及近现代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文物精品。

      此次介绍的就是云南省博物馆三大基本陈列之《金玉满堂》,该展分为三个部分:金属工艺、珠宝玉器、雕刻工艺。

金属工艺

  金属工艺包括金器、银器、铜器。年代均为汉代和明代。如:汉代葫芦金饰、汉代梅花金片饰、汉代兽形金片饰、汉代压花金剑鞘等。其中,最具特色的要数云南呈贡王家营,沐氏墓葬中出土的明代金镶红蓝宝石冠、明代金镶宝石耳环,其工艺之精,令人感叹。银器以少数民族饰品为主,如:傣族镶石银鎏金项圈、傣族银臂箍、傣族银披肩、佤族手镯等,每件展品都体现出不同民族的不同审美态度和文化习俗。铜器展品有红铜、黄铜、紫铜等多种类型,其工艺更是丰富多彩,如斑铜工艺、乌铜走银工艺等。

 

沐氏墓葬中出土明代金镶红蓝宝石冠       明代     国家一级文物

      沐氏家族的发迹起于沐英,沐英:明安徽凤阳定远县人,年少父早死,随母避兵乱,母又死,八岁时被朱元璋收为义子,从朱姓,在朱元璋夫妇身边生活。当时朱元璋已投郭子兴部下为兵,沐英小时是在战乱、兵营、征途中度过的。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攻下集庆(今南京),改为应天府,派徐达攻占镇江,取得战略性的胜利。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麾下曾经聚集一群熠熠闪光的战将,可打下江山后不久,这群功高盖世的大将陆续被杀害,甚至被满门抄斩,惟一将功名传世的开国功臣就是朱元璋的老乡、也是他的义子沐英。洪武三年(1370),沐英被授镇国将军,任大都督府事;次年升大都督府同知。大都督府是明初军事中枢,掌天下兵马,当时府中机务繁积。沐英在府中七年,处事果断,剖决无滞,深得朱元璋器重。洪武十四年(1381)九月,朱元璋以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蓝玉、沐英为副将军,率三十万军征讨云南。

      沐英率所部于洪武十五年进入昆明后,派东川侯曹镇、宣德侯金朝兴分道进取临安路。通海是明军进取临安必经之路,明洪武十五年,也就是1382年,明军进入通海。 当时,明军已按驻军编制总额的一定比例装备火铳,是一种金属管状火器,类似于后来的青铜火炮。据《明会典》卷 192 记载,明廷于洪武二十六年( 1393 )规定,在每个百户所中,火铳手 10 名、刀牌手 20 名、弓箭手 30 名、枪手 40 名,其中火铳手占十分一。军队装备这样多的火铳,在当时的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通海县令张恩铭识时务,率士民出迎明军,使通海人民免除了一场炮火之灾。明军进入通海后在通海设御屯田,隶属临安卫。其屯田范围:西逾河西,东抵宁州(今华宁),南连建水。屯驻军2228名(其中马步旗军387名,七分屯军1841名,舍丁(眷属)1325名,军役(预备役)1500名,合计5053名,按明制规定:驻军“军户”是“永充”的,并强制士卒随带家属,共同屯垦,不得改变,不得返回,不得与当地民户混居。实行七分屯垦,三分戍守操练,即七人所种之粮除自己食用外还需供养三人之口粮。沐英的大兴屯田,劝课农桑,对西南安定做出了贡献。后卒於任上,安葬南京,追封黔宁王,谥昭靖。

 傣族镶石银鎏金饰品

珠宝玉器

  珠宝玉器包括玉石、琥珀、玛瑙、水晶。所选展品多为明代和清代材质上乘、雕工精良的藏品。如:明代白玉镂雕花卉带版、明初玉雕鹭鸶如意头、明代鱼龙人物座屏等。清代玉雕的最具特色,如:清代翠玉长命富贵笔掭、清末翡翠帐钩等。   
明代鱼龙人物座屏
 

雕刻工艺

  雕刻工艺包括竹、木、牙、石、角、骨等不同材质、不同形制的藏品数十件。“牙雕行草书嵌挂屏”是展览中的亮点,其高198厘米,宽58厘米,共12幅,均为云南当地名家所书写。书法精湛,雕刻精美,是难得一见的珍宝。    
其他工艺品包括犀角杯、竹雕、牙雕等涵盖各种类型的明清珍宝,这些物品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云南与汉族地区在文化交流方面慢慢融合和发展的过程,在此不一一详释。           

 

  

 明国 象牙雕睡美人像

清代 镂雕龙纹云形翠玉带钩

牙雕十象桥

象牙雕白菜蝈蝈罐

象牙镂雕

象牙镂雕云龙纹转心球

 

  斑铜腾越马

明代 犀角雕松鼠葡萄杯

福建沈绍安雕漆描金云龙盘

银丝透雕松鹤纹盖罐

银丝透雕松鹤纹盖罐局部

傣族錾花银槟榔盒

银透雕图案六棱盘

银透雕图案六棱盘局部

银錾花帽箍

 

 汉代 压花金剑鞘 

金剑鞘

金藤编耳饰

清末 竹根镂雕群仙祝寿槎

蚌壳浅雕花鸟图

民国 象牙雕六子戏弥勒像

明代 玉雕鱼龙人物座屏

玛瑙及蚀花石髓珠串饰

清代 镂空雕竹林七贤笔筒

 

鼻烟壶 

近代 玛瑙兽耳含环鼻烟壶

清代 青玉雕篆文鼻烟壶

 

玛瑙蟾蜍

云南省博物馆的金玉满堂展厅分为三个部分:金属工艺、珠宝玉器、雕刻工艺。
  金属工艺包括金器、银器、铜器。年代均为汉代和明代。如:汉代葫芦金饰、汉代梅花金片饰、汉代兽形金片饰、汉代压花金剑鞘等。其中,最具特色的要数云南呈贡王家营,沐氏墓葬中出土的明代金镶红蓝宝石冠、明代金镶宝石耳环,其工艺之精,令人感叹。银器以少数民族饰品为主,如:傣族镶石银鎏金项圈、傣族银臂箍、傣族银披肩、佤族手镯等,每件展品都体现出不同民族的不同审美态度和文化习俗。铜器展品有红铜、黄铜、紫铜等多种类型,其工艺更是丰富多彩,如斑铜工艺、乌铜走银工艺等。
  珠宝玉器包括玉石、琥珀、玛瑙、水晶。所选展品多为明代和清代材质上乘、雕工精良的藏品。如:明代白玉镂雕花卉带版、明初玉雕鹭鸶如意头、明代鱼龙人物座屏等。清代玉雕的最具特色,如:清代翠玉长命富贵笔掭、清末翡翠帐钩等。
  雕刻工艺包括竹、木、牙、石、角、骨等不同材质、不同形制的藏品数十件。“牙雕行草书嵌挂屏”是展览中的亮点,其高198厘米,宽58厘米,共12幅,均为云南当地名家所书写。书法精湛,雕刻精美,是难得一见的珍宝。

 

走进云南省博物馆——古滇文明  

鎏金骑士铜贮贝器 

 

     不论我走到何处,我都会去看看当地的博物馆,去年去柬埔寨在云南过境,曾到云博一个展厅尚未看完却不想遇见停电,被清场赶出。今年去元阳回来在昆明停留,终于有时间将云博的收藏物品细细地观赏了一遍。云南省博物馆是一座中国省级综合性博物馆,位于昆明市五一路118号,创建于1951年8月,陈列面积达2400平方米,现属免费观赏,只是它不像陕博首博等那样实行“免费不免门券”的办法进馆参观,让我多少有些失望(我收藏门券)。进去后才知这是为何,诺大一座博物馆,就我与老公俩人在内参观,这也使我很是纳闷,云南人怎么了?

  云博的重大考古发掘:从20世纪50年代始,云南省博物馆在全省范围内进行的科学考古发掘、试掘、调查多达数百次,其中影响较大的几次重大考古发掘为:1955年——1960年先后4次在晋宁石寨山古墓群进行了大规模考古发掘,这一墓地已成为滇池地区青铜文化的典型代表,被世界考古学界称为“石寨山文化”(亦称“滇文化”)。该墓地共发掘了50座西汉时期的墓葬,出土器物4件,尤其是在6号墓内发现了金质的“滇王之印”,从而印证了《史记·西南夷列传》对“滇”的记载。

  1972年发掘的江川李家山古墓群,是石寨山文化的又一重要地点。该墓地共发掘了27座古墓,出土战国至两汉时期的各类文物1300多件,进一步丰富了滇文化的内涵,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一批青铜纺织工具,有卷经杆、刷形器、梭口刀、弓形器、纺轮、针线盒、筒、锥、针、绕线板等,是研究云南纺织史的重要资料。

   1975年——1976年,在楚雄万家坝发掘了79座古墓,时代为春秋——西汉。出土文物1245件,其中,最重要的是出土了5面春秋时期的铜鼓,这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铜鼓。1977年至1982年连续7次对曲靖珠街八塔台古墓群进行了发掘。在7米多高的巨大封土堆上,层层叠压着东周——明代的古墓葬。其中,东周至两汉的墓葬出土了青铜器、陶器、玉石器等文物200多件,较重要的有铜鼓、铜釜、扣饰、矛、戈、剑及陶鼎等。南诏——明的墓葬均为火葬墓,随葬品不多,但其火葬罐形式却复杂多样,为云南火葬墓的分期提供了较科学的依据。八塔台古墓葬区沿续近两千年,经历若干朝代,这一奇特现象,在中国考古史上是不多见的。

     云博的重要典藏:作为民族文化大省,考古发掘已证明了云南历史文化呈现的多样性与多民族省份是相一致的。50余年来,云南省博物馆经过多年的考古发掘、调查征集、社会收购和接受捐赠的青铜器、古钱币、陶瓷器、古书画、碑贴、邮票及各类工艺品已逾19万件之多,是云南省收藏文物最多的博物馆。在数以千计的珍贵文物中,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的约1千余件。晋宁石寨山出土的鎏金骑士贮贝器、江川李家山出土的牛虎铜案、大理三塔出土的大理国金阿嵯耶观音立像、呈贡王家营沐氏墓地出土的明代嵌宝石金发冠、北宋郭熙溪山行旅图轴、元代黄公望剡溪访戴图轴等文物,堪称国宝级文物。云南省博物馆的藏品最具特色的是滇文化青铜器,南诏与大理国时期的佛教文物,以及近现代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文物精品。

 云博的重大考古发掘与云博的重要典藏两段文字介绍来自于网上

云南省博物馆的展品我所喜欢有三个大类,一是古滇文明,二是佛光普照的国度,三是金玉满堂。

今天我现贴:古滇文明部分 

    云南的滇池地区曾的一个被称为“滇”的古老国家。与中原地区交流不多,它在史书中有过简短记载(战国初期到东汉),随即又突然消失,留下了下一个千古之迷。

20世纪五十年代,在云南晋宁石寨山和江川李家山两地陆续发掘出了很多战国到西汉时期的墓葬,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金银器、玉器和铁器等文物。这些文物种类繁多,样式精美,具有十分独特的地域风格,开始时人们都无法判断这批墓葬群的归属,后来直到1956年,考古人员在一座豪华的大墓中发现了《史记》中记载的“滇王之印”,再根据史书记载的资料,才知道这批物品归属于古滇国。

下面是“国家宝藏”专题展来渝时拍的。

 滇王之印

当我们在博物馆中见到那枚并不起眼的“滇王之印”时,心中还一直存疑:就这枚印居然就是国宝呀?滇王之印是用纯金打造而成的,重仅有90克,印面为方形,上端为蛇纽,蛇首高高昂起,蛇身盘曲,栩栩如生。可即或如此,这枚算不上豪华,用量也不多的印章也不应该称作国宝。后来通过在博物馆参观,才知道其中之道理,其实这枚印章的价值映射着国家的疆土领权问题,有了这枚章,就可知滇国所管辖的地区(即云南)在汉代就纳入了中国。

根据大量的出土文物和史书中的记载,在公元前5世纪左右,滇池地区就生活着一些滇人部落。战国时期,楚国为了扩大疆域,增强实力,曾派兵征讨西南地区并基本收服滇池地区,后来又与滇池地区为据点收报了其他部落成立了滇国,并有了第一代滇王。西汉元丰二年,汉武帝刘彻发兵进攻滇国,滇王归附汉朝,滇国也从此纳入汉朝的版图。西汉末年,汉族人口大量移民云南地区,滇国这一地方政权逐步被郡县取代。到东汉中叶,滇国渐渐销声匿迹,不失存在。

 战争场面铜贮贝器

 鎏金骑士铜贮贝器

 鎏金骑士铜贮贝器局部

 叠鼓形狩猎纹铜贮贝器

  叠鼓形狩猎纹铜贮贝器局部

杀人祭鼓铜贮由贝器

在博物馆里展示的古滇国物器中,有一种很独特的青铜器,是我们中原地区所少见的,也被称之为国之重器,那就是古滇国特有的“贮贝器”。当时在云南地区,从战国到唐宋,人们都使用贝壳作货币,称之为“贝币”(有些喜剧是不是)。贮贝器就是用来贮藏贝币的器具。贮贝器既是财富的象征,也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堪称“国之重器”,可别看这在现在看来不怎么样的东西,但当时却只有王室贵族成员才能拥有,谁叫那时生产力低下呢。

按照形状的不同,贮贝器大体分为两种子选手:一种是桶状贮贝器,外形好像水桶,但上下较粗,腰部略细,底部有三足或四足。另一种是铜鼓形贮贝器,有的是用铜鼓改装而成。贮贝器的腰部或者盖子上往往铸有立体的动物作为装饰,形成极为生动而丰富的场景,真实地反映了古滇国当时的社会生活。

目前出土的滇国贮贝器大约有60多件,上面的雕塑场景十分丰富,有杀人祭祀、驯马、放牧、乐舞等等,它们为研究古滇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立牛铜葫芦笙

持伞铜男俑及伞

金钏

二人猎猪铜扣饰

 

鎏金献浮铜扣饰

  鎏金二人盘舞铜扣饰

 兽形金饰片

鎏金二豹噬猪铜扣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