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茶广告语:山水画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2:56:17

 

并 非 序 言

 

大江滚滚,淘不尽千古风流;

黄河滔滔,写不完笔墨春秋。

替山川代言,为时代高歌,

世上几多丹青妙手?!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看今朝,锦绣满神州!

山水画魂万千奇,

日月赞赏不绝口!

 

如果一个人从小到大始终处于各种各样的“舆论”之中的话,那么他的与众不同之处也就可想而知、显而易见了。

是的,事实真真切切如此——

当他三岁才会爬、四岁才会走、六岁才会说话、十二岁才上小学一年级时,人们在舆论他;

当他用木棍或石籽在村头、路边摹画花鸟虫鱼时,人们在舆论他;

当他以农民、士兵、临时工等身份出现在不同场合而依然痴迷于画画儿时,人们在舆论他;

当他在贵人相助下谋得一份“画一辈子画”的理想职业与工作而成为专业画家时,人们在舆论他;

当他创作出中国第一幅反映西南六省名山大川250米的山水画长卷—《西南万里江山图卷》时,人们在舆论他;

当他领到中、英、美、日、法等十多个艺术权威机构联合为他颁发的《世界艺术名人证书》并被授予“优秀书画家”荣誉称号时,人们在舆论他;

当他跨进联合国教科文总部举办画展时,人们在舆论他;

当他多次应邀赴俄罗斯申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参加“迎奥运2008全球火炬传递国家美术作品写生展”时,人们在舆论他;                                                                                          

当他在中国美术馆隆重举办个人画展时,人们在舆论他;

当他应邀参加由中国政府、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术家协会等单位共同组织的海峡两岸二十五人“黄河写生展”时,人们在舆论着他;

当他应邀参加由中国政府、文化部、香港特区政府、中国美协等单位联合组织的“香港回归十周年大型美术写生展”时,人们在舆论着他;

当他在北京中国国家画院再次举办个人“山水画学术展”时,人们在舆论他;

当他的国画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人民大会堂、中央电视台、中央军委大楼和中国驻法、俄、意大利大使馆等精心收藏时,人们舆论他;

当他的国画作品《祥云和畅图》、《雅典.卫城》分别搭载“神舟六号、”“神舟七号”飞船遨游太空时,人们同样舆论着他;

当他出版十多部个人作品集及学术文集时,人们还在舆论他……  

在今后的漫长岁月里,真不知人们还会舆论他些什么?!

他,就是我们本书纪写、介绍的主人翁——杨留义,近些年来群星灿烂的中国画坛上冉冉升起的一颗最为耀眼的璀灿的明星!

杨留义祖籍河南南阳, 1955年出生于河南遂平,南京艺术学院毕业,现为中国艺术创作院副院长兼山水画院院长、文化部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创作部主任、中国商业联合会艺术市场联盟副秘书长、《中国艺术》杂志社副社长、吴道子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

 

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常常会有一个程序化的序言安置在前面。但放在这里的却并非著作方面的序言,而只是想大略告诉读者:请不要事先判定文中主人翁的是非曲直,也不要对它即将展现、告诉你的“东西”期望太多或抱怨太少,而要用平常心来自然阅读或随意浏览它和吸收它提供给你的信息、故事、内涵。因为,它毕竟只是如实地对人和事的一种纪而录之罢了,还需要你去再加工或酿造出符合自己胃口的精神层面的“主食副食”来。这样,你才会在掩卷之后作出“此读不虚”或别的发自内心的真实评判来。

 

 

第一章 

 上下求索  挚爱写人生

 

作为独闯独创出“黑山画派”的第一人,杨留义有着他与众不同的上下求索、艰辛努力的人生和创业道路。换句话说,杨留义从苦难少年到著名画家、从不名一文到身价亿万,有着许许多多鲜为人知、内容各异而又感人难忘的故事,可谓之一个中国画家的“吉尼斯人生”。人们也许不太熟悉吉尼斯世界纪录的诞生历史,但其独占鳌头、“世界第一”的真实性与特别意义却是大家公认的、耳熟能详的。那么,一九五五年与《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同年问世的享誉国内外的著名画家杨留义,又有着怎样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非常人生与事业的历程呢?

这里,先简要概括一下吧:杨留义在出生、成长直到目前整个的人生历程中,有着无数各种各样的、无人可比的“第一”,当然这些“第一”的性质与含义也肯定是不尽相同的。即使有人会说其中的某某个“第一”与某人相同、相似或一模一样,但也绝不会在时间、地点和处境上相仿相近。所以,笔者自信纪写、记述杨留义人生轨迹与事业真谛的本书绝无雷同之处,而且必将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杨留义出生在一个十分典型的穷苦人家,那种穷与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可以说是天上没有、地上唯一的。他的原籍是河南省南阳地区南阳县(现在的宛城区)辽河乡姚营村,解放前因为家里太穷而不得不外出寻求活路,由亲生爷爷和奶奶及人称“杨老七”的叔爷爷带着他父母、哥哥和姐姐一家人逃荒要饭流浪异乡。后来,好歹算是在现今的驻马店市遂平县石寨铺乡的李集村落下户,并在那里住了二三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因要常常到北面有一河之隔的常庄乡大兴街赶集、做卖麻绳的小生意,杨家父亲才在几个穷朋友的帮忙下到河北面的大兴街(现为大兴村)安下了一个依然穷苦的家——住在两间全部土墙草顶的房子里。在此,爷爷办了个只开药方、很少卖药的小“药铺”,父亲则推着独轮小车到处卖麻绳,以此维持一家人的生计,算是勉强糊口、艰难度日吧。

农历腊月的寒冷冬天,杨留义就在这样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极度贫苦的农家诞生了。

人的童年本来应该是美好的、幸福的、快乐的,但小小的杨留义却没能享受到这一切。不要说与条件好的同代同龄的其他条件好孩子相比了,就是与他自己的贫穷之家中的哥哥姐姐比起来也还是要“更胜一筹”的:由于家里经济困难、肚子都很难填饱,母亲没有奶水(那时当然也不可能买得起什么代乳品、营养品之类的东西),所以,本该一切正常的他三岁才会在床上地上爬行、四岁才会蹒跚走路、六岁才会呀呀说话。这,无论说起来或听起来无疑都属于“天方夜谭”类的事儿,谁都会摇头说“不可能”;就是在当时那个特殊年代,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由此可知可见,不论是在普通大众中还是在名人、艺术家的圈子里,作者所纪述的这位名扬中外的现代著名画家的非常人生、“苦出身”,都应该是真正名符其实、无人可比的。

然而,在杨留义幼小心灵和记忆里,最苦的可能还不是这些,而是在他还不会说话的四岁那年就失去了勤劳慈爱的“顶梁柱”父亲和数年后又失去闻名乡里的“大好人”爷爷。是啊,杨留义对父亲和爷爷的感知、印象,至今还只停留在被亲被爱的朦胧中,再就是存在于后来母亲、姐姐、哥哥和乡亲们的动情讲述中。

——他父亲叫杨俊林,生前为养活家人劳碌不已,成天推着小独轮车走村串户给人家打麻绳卖,辛辛苦苦赚得一些小钱勉强糊口、维持家人生计。有一年快过春节时,父亲与穷朋友们一起推着小车往舞阳一带卖麻绳,回来时借钱购进了二百斤粉条放在屋里,然后第二天就又去进些别的货,准备在年集上卖掉后用挣得的钱过个象样子的年。那天是腊月十五,刚下过一场雪,半夜家里突然遭到窃贼“光顾”:三个贼人跺开本就破旧的门,一个用东西蒙着母亲的头乱打,另两个则把那二百斤粉条给抬走了。当父亲第四天从宝丰、鲁山回来时,才得知家里“遭贼”、屋漏偏逢连阴雨,一下子跪倒在地,悲愤至极呼上天:“老天爷呀,你就是给俺留下四两儿,也算是对得起穷人了!”就这样,本想借“来回载”赚点钱过个好点儿的年,结果却又是人家“过年”,他家“要饭”……一九五九年的腊月,因生活所迫,一心要回南阳老家寻生路的父亲带着他二哥杨二毛,一路讨着饭赶路,餐风露宿的,半道上就饿病交加、疲惫不堪了。由于当时大山的阻隔,去南阳没有象样儿的直线道路可走,还需要绕行舞阳、方城等地,所以爷俩前后步行三百多里、历时二十多天才回到老家;这一路的病、饿、累交加,使得父亲一下子就躺倒了,再没能站起来,刚过春节就凄惨地离开了人世。

——他的爷爷实际上不是亲爷爷,而是亲爷爷的同胞弟弟(按传统的礼法,合适的称谓应该是“叔爷爷”、“堂爷爷”吧),因意外失去妻子孩子,不得不随他家从南阳一起逃荒要饭到遂平县石寨铺乡李集村落脚、安家。刚安家不久,他亲奶奶就过世了,几年后亲爷爷也离开人世(至今家里人也不知二位老人的真实姓名)。之后,就由爷爷和母亲主持家务。爷爷叫杨庆安,据说原姓姚,后因故过继到一个姓杨的人家而改姓杨,在堂兄弟中排名第七,人惯称“杨老七”,文化不高但从其哥哥(他亲爷爷)那里传承下一些医术,成为走到哪儿都口碑很好的乡下大夫;自家置买不起药和药材,就只给病人开药方、单方、验方,让其照方抓药,治好了很多病人,而自家仅收一点诊断费;对穷人则从来不收一分钱,被十里八村的乡亲们传称为“杨大好人”,在当地十分有名……就是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乡下名人,竟在一九六八年秋收时节去汝南县王桥街赶集归来时,在一个叫中和铺村的村头大树下一睡不醒,兑现了作为医生曾向人讲述过的“我将来死不到家里”的预言。

杨家相继失去两个大男人的支撑,怎不令杨留义体弱多病的母亲悲痛不已、困苦不堪?他母亲是典型的乡下妇女,从没有自己的正式名字,人们只是沿用他爷爷用南阳老家的叫法称她为“赵姑娘”。此时的“赵姑娘”,为支撑这个穷家已经操劳过度、虚弱难撑,加上为相继失去他父亲这个顶梁柱和他爷爷悲伤不已、常常以泪洗面,渐渐把本来就不太好的眼睛哭坏了,成了双目失明的残疾人——没有人搀扶根本无法出门儿。到此地步,全家的生计重担就不得不压在他当时也才只有十几岁的大姐杨秀英稚嫩的肩膀上,由大姐带着母亲和他二姐杨改、大哥杨留根、二哥杨二毛和最小的他艰难过活:“糠菜半年粮”,已经是一种福气、好日子了;不论什么皮、什么馅做成的,只要能吃上一顿扁食(饺子),那就是小留义记忆中真正意义上的“过年”、“美食”了。大姐出嫁成家后,二姐接着承担“家长”的责任——到了婚嫁年龄,提前与婆家约定“结婚不离家”,整整六年常住娘家操持家务、挣工分,直到大哥、二哥长大成人再接这个穷家的“班”。

如此境遇下的小小杨留义,可想而知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境况;就是让最最优秀的作家用尽笔墨,也绝对无法再现当年他和他家的苦难生活!不是吗?不到十岁的他,当姐姐、哥哥们外出拼命干活养家时,常常在家与母亲相依为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儿。用不着费力想象,从杨留义那难以磨灭的记忆里,就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样的场景:朔风怒吼、雪花漫飞,一个瘦骨嶙峋的小男孩,穿着破烂的衣裤和一双前张嘴、后漏洞的单粗布鞋,在雪地上踏出一个个深深的脚窝,他一手牵着毛驴,一手扯引着母亲的手,母亲则用另一只手挎着装粮食的篮子,艰难地走向磨坊;小小磨坊里昏暗一片,男孩把毛驴套好,又跪在磨台边把粮食倒在磨盘上;之后,男孩赶着毛驴在磨道里转圈、收取磨碎的粮食,看不见东西的母亲坐在面柜前一下下地箩着面。那呜呜噜噜的石磨声和呱嗒呱嗒箩面声如泣如诉,传得很远很远……有时,家里轮不到使用拉磨的驴子,他还要随同姐姐、哥哥趁夜晚的时间推磨磨面,以保证正常的吃饭不出现问题;为省灯油,他们还会在推磨时熄灭灯火、罗面时再点亮……

贫困、穷苦、饥饿,在杨留义幼小心灵里发芽、扎根,填饱肚子是他和家人最大的幸福享受,这使得他从来不敢有什么奢望,甚至会觉得有那样的点滴想法就是一种罪过。虽然他不记得自己后来的“画画”追求、理想是从什么时候萌芽的,但因饥饿驱使而用树枝在黄土地上画下的第一幅“馍”画,也许算是他的“处女作”呢!不是吗?那馍胖胖大大、圆圆滚滚、漂漂亮亮的,有了第一个,接着就有十个、百个、千个展现在黄土地上的馍,虽然一个也不能充饥,却使小小的他得到了无尽的慰藉和快乐,在潜意识里应该已是那种“画饼充饥”了。

是啊,为了充饥为了吃,那时的杨留义在大人的言传指导和同伴的身教带动下没少掏劲儿费力。童年的杨留义,被大自然的无穷造化迷住了,被无尽的“快乐劳动”吸引住了。那些属于孩子们专利的爬高上树、捉蚂蚱、打野兔之类的娱乐性劳动,差不多都是他乐此不疲的最爱。

春天里,他会挎着小竹篮到野地里采挖那一颗颗叶片翠绿、生命力旺盛的灰灰菜、胡扁嘴、荠荠菜,帮家里提供些既能当作主食充饥又能当作副食改善生活的“宝贝儿”。光着双脚爬树采摘可以食用的花儿或叶儿是他的拿手好戏,那毛绒绒的柳絮、嫩呼呼的榆钱、紫葳葳的桐花、香气浓郁的槐花,在他手下都会一串串、一嘟噜地跳进他的小竹筐里,那绿叶清晰的纹理、花儿绒绒的毛须也都一一摄入了他那小小的心灵窗口。

秋天里,他会扛起小钉钯到田地里去复收人家遗留下的红薯什么的,用来补充家里口粮的不足,当然也有意无意地继承了先辈们勤俭节约与珍惜粮食的好传统。去大豆棵子里追逐亡命的野兔,虽然成功率不高,但那种渴望与乐趣却是永存的;用狗尾巴草串起逮到手的蚂蚱、蟋蟀等昆虫儿,再放到野火堆里一烧,那口感还能差得了、味道还能不奇香无比啊!

夏天里,他会脱光衣服下到村南的汝河里掏螃蟹、逮撅嘴鲢子、小鲫鱼,和小伙伴们一起在玩耍中夺取和享受“渔民”的劳动快乐与收获的幸福。

还有,冬天里的拾柴、捡草……

这些非常实用、实惠的活动本身,既让他为填补家里吃饭、做饭的空缺做了些力所能及的贡献,也使他潜移默化地生长、积聚、壮大着自己的艺术细胞和力量,为他日后“当画家”美好理想的实现铺垫着无形的基础。在他的心目中,童年、少年时所从事过的所有快乐劳动无一不是一幅幅动人的画卷,至今依然历历在目,并常常将它们付诸笔端、画纸。是的,在进行这些劳动的空档中,他会在河岸的柳荫下用细沙铺成“纸”、柳枝当作笔,自由自在地描绘当时所能看到、想到的一切;也会在同样不花钱的“雪地纸”上尽兴挥洒,甚至用脚代笔趟出一幅幅想象中的图画来;或许,他还会用想象的画笔,一遍又一遍地把那些看到、听到的新奇美好的东西刻划下来,珍藏在心中、脑海。他成名后的那些生动有趣的力作《汝河夕照》、《落霞孤骛》、《游戏双蟹》、《鱼翔浅底》等等,许多都打上了这些阶段各种各样的“习作”的烙印。

古语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那么,生活在贫穷人家的杨留义虽然承受了过多的苦难与艰辛,但生活本身同时也把做人的坚忍不拔、坚强不屈精神赋予给了他,把“苦中乐”的童年完整而慷慨送给了他,把家乡的自然风光和美景栽种到了他心里。
    苦难磨练意志品质,苦难也催生艺术萌芽。生活在贫穷里的小小的他,在田间地头、沟边河岸、屋角场院、黄土地上画的那些树呀、虫呀、鸟呀,一个个还都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惹得村里的老少爷们直嚷:“咦,看看,杨家老三还会画画哩!”

每每听到人们对杨留义这样半是赞扬半是玩笑的话,他母亲就心里流泪。当娘的知道,小儿子画那些画儿,多半是因为饿“逼”出来的。由于家里穷得实在拿不起两块钱的学杂费,早就渴望上学的杨留义迟迟难以如愿,只好凭借树枝、石子和手指头,自己在家里墙壁上、门板上或在外面的地上、路上学着写字、画画。

已经连续五年每到新生入学就为上学哭闹的杨留义,直到十二岁那年才真正跨进小学校的大门。说起来,至今他心里仍然痛苦不好受,因为他是在“闹”二姐、“骗”母亲的情况下最终实现上学梦想的——当时,母亲去大姐家了,由于他太想上学了,就借机拼命向临时当家、掌实权的二姐哭闹,坚持一定要上学。二姐知道十二岁的他早就该上学了,也知道因为家境太差交不起学费才一而再、再而三地委屈小弟,所以她实在是心疼弟弟常常为上学而哭泣不止,这次就狠下心来、自作主张向正在卖瓜的邻居家借了两块钱,这才使对上学梦寐以求的十二岁的他成为小学一年级一名正式“新生”。当母亲从大姐家回来知道二姐借钱让他上学的事儿后,还硬“逼”着他向学校去要求退回学费还人家钱;而他呢,不愿退钱退学,根本就没给学校提,回家后则不得不就“口是心非”地撒了个谎,“骗”母亲说“学校不退了”。母亲担心那能给家里起好大作用、买好多盐吃的两块钱白花了,只好勉强同意他继续上学,从而使他迈出了成为弛名中外大画家的求学第一步。

十二岁,祖国花朵般的年龄,这应该是少年儿童多么无忧无虑、多么快乐灿烂、多么宝贵的时光时段啊!然而,在杨留义那里,却是他刚刚实现自己上学的梦想之时,而且放学后、放假时还要不断地做家务或在生产队里干活挣工分。这与同代同龄者相比,除文学作品中特别的构思与设置外,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这种在他身上似乎“自然而然”的现象,源于他出身家庭的穷苦与贫困——交不起虽然只需一两元的学费,也因为他那发育特晚、瘦弱不堪的身体——难以承受走路上学和学习本身所需的能量。而一旦获得盼望已久的学习机会,从他那极为瘦弱的身体里爆发出的能量则是惊人的。

出身的贫穷困苦与内敛内向的性格,造就了一个只重实际实践、憨厚老实而不善言谈、不会张扬的小小杨留义。在学校里、教室中,他常常一个人默默无闻地读书、写字,课外活动时或独自进行或做静静的旁观者,从不轻易与更多的同学玩耍、嘻闹,只与两三个看得起他、说得来的好友来往密切一些。不论校内校外,常常看到的是他那年龄与身材不大相称的身影伏趴在课桌上、晃动在校园里或上学放学的路上,而很少听到他那弱弱的、怯怯的、柔柔的声音;如果不是特意引逗的话,他甚至可以半天半天的不说一句话。

随着文化知识的增长与积累,杨留义对自然世界与人生社会的认识与了解越来越多,加之对画画的本能喜爱与画家梦想的驱使,他用心用手用笔描摹、画绘的时间也越来越多,那些创作在废纸上、墙壁上、道路旁等地方的绘画“作品”,当然也就能常常得到自由自在的“发表”。同学或村里的大人小孩会时常看到他站着或蹲着或趴着,用手中的笔、木棍或石子涂涂抹抹的,一些似象似不象的物品、动物或山呀水呀的竟也一个个地展现出来。每每看到这些,总有人会自然而然地评说一二,有的会褒贬难辨地说:“不赖,画得有模有样的,说不定将来能成大气候、当大画家呢!”有的则不无挖苦讽刺地直接说:“这小子,就会成天胡乱画来画去的,也不顶吃也不顶喝的,别的啥都不会,看他将来凭啥过日子!”后来,甚至有个给公家开小汽车的人连嘲笑带戏弄地提名道姓对他说:“杨留义,你要能成画家了,我啥都不干专为你开车!”

在小学与初中阶段,尽管真正能吃饱饭、穿暖衣的好日子还没有光顾到杨留义,但他毕竟一天天长大成人了。处在文革特殊年代的他初中毕业后,没有更多的学可上了,就回乡自然而然地成了一名身小力也缺、靠劳动吃饭的自食其力的农村人民公社“小社员”。也许因为自身的特殊条件所限吧,他做过村里的“牧羊人”,与大大小小、颜色不一的山羊们打了不少交道,既有“挣工分”外的自由自在,也有随意画画属于精神上的尽情享受;做过看庄稼的专业管护员,与各种各样的小麦、大豆、玉米、红薯等等相伴,从中认识了它们的瘦弱与茁壮、色彩与色调;做过属于生产队干部系列的记工员,利用和发挥了他所学到的知识与初级的管理能力,成为村人眼中的“小知识分子”……

到了一九七四年的十一月,在生产队里已经劳动数年的杨留义走上了一条充满希望与梦想的新路子——他参军入伍了,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这个大熔炉中的一分子。他当的是铁道兵,在铁道兵第十一师五十五团机械连服役。时年将近二十岁的他如同风中的小树,在燕山脚下的铁道兵队伍里落下了脚、扎下了根。瘦骨伶仃的他很快学会了抡大锤,也很快学会了在别人眼里都是专业技术活的开搅拌机、开铲车……不久,战友们很快又发现这个学啥会啥的精瘦精瘦的新兵,还总是在工余时间里用钢钎或铁丝头在石头上、山坡上画些什么,仔细一看,竟然是巍峨的群山、莽莽森林、绵延的长城、屹立的烽火台,以及不少看都看不过来的景象……新兵们个个称道、羡慕不已,为身边有这样的优秀战友而自豪、骄傲;老兵们则压下自己的不服气,咋咋呼呼地说:“这新兵蛋子厉害,还会画画哩!比干活咱不服他,可这画画咱没法儿比。”

也许是这出类拔萃的踏实能干和钻研探索的特点、优势帮助了杨留义,就在当兵仅仅三个月后,他被发现“是个人才”而正式调到团部做了电影放映员。

会画画的杨留义进了电影队,从而多了些自我学习、提高的时间,也有了发挥自己一技之长的好机会。放电影、绘幻灯片、办黑板报,方块加直线的军营生活使他迅速成长并渐渐成熟了。

成熟的杨留义利用节假日的空闲时间,常常到大山中、长城下游荡。巍峨多姿的燕山山脉和蜿蜒起伏的古长城,让他如痴如醉。他画呀,画呀,一张张速写纸堆起来足有他的半身高。燕山的深沉和冷峻,长城的厚重和朴拙,北国的粗犷与豪放,都融入到了他渐趋成熟、定型的性格之中。此时,如虎添翼的他利用自己绘画的优势与聪明才智,刻苦钻研放映的技能和修理技术,苦练扎实高质量放映的本领,并自制幻灯宣传片,很快成为电影放映队里的骨干力量和优秀拔尖者:正常放映电影时换片,一般标准需要四十七秒,而他则只用二十六秒,每次竞赛都是第一名;他所制作的幻灯宣传片,成为团里的独创保留节目,深受干部战士欢迎;入伍不到一年,他入了团,一年半时又光荣入了党,并四次获得团级嘉奖、两次被纳入干部提拔对象。

一九七六年,他被借调到八一电影制片厂担任美术置景工作,和在电影队一样出色完成任务而不断受到嘉奖、好评。随后的一九七七年,他又被调派到东北八一疗养院,一边工作一边休养一边画画,同时还学会并掌握了电影放映机和电视机维修技术,成为部队一名不可多得的“多面手”。

然而,在“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面前,最终因特殊原因造成的没能提干的遗憾,还是让无能为力的杨留义于一九七九底从东北八一疗养院踏上了复员回乡的路,等待他的还是入伍前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

杨留义觉得,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这座大熔炉磨爬滚打过、锤炼考验过并获得“一技之长”的战士,不应该与自己不擅长的“锄把子”打一辈子交道,而应该为社会为国家发挥更大更多的作用;自己的追求和事业不在赶牛犁地、挥镰收割上,而在于握一管纤毫涂抹丹青、我行我素写江山。他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为此,一向继承父辈祖辈“人穷志不短”、自尊倔强的他不得不为自己的“梦想”低下高贵的头,通过已经在卫生教学系统财务部门工作多年的大哥杨留根大着胆子、扛着脸面去求人、托关系,希望找到一个能让自己的事业开端并有所寄托、作用能够自由发挥的地方。

好在命运对他有所眷顾,身怀特殊技艺的他终于被安排进驻马店地区卫生学校当了临时工。虽然这份工作只是给学校画人体解剖图,没有正式的教学教育等象样的事儿可做,但他还是毫不犹豫地认真干了起来。在这个学校的几年间,他画了一千多幅人体解剖图,将自己的第一大任务完成得漂漂亮亮,同时也画了不少绘画速写。由于他人忠诚老实可靠、任劳任怨,字又写得好,所以还额外承担了刻写蜡板、印制试卷和电化教学两大任务。
  然而,临时工所要承担的工作责任与所受到的待遇、歧视是不成正比的,这不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不言而喻的事儿。杨留义深知这些,但他把种种的屈辱、不如意深深地埋在心底,仍然在微薄的工资、繁重的工作面前任劳任怨地努力着、追求着、创造着……在属于自己的工余时间里,他或到郊外、邻近的田野山川远足采风写生,或在夜晚伴着昏黄的灯光躲进小屋成一统,忘情地吮吸大自然的精髓、描摹着大自然的神奇与壮美……也只有在这时,他才会物我两忘,沉浸在艺术海洋的探索与享受之中。是的,只有在这时,他那颗被苦难所浸泡的尽乎麻木的心才会感情勃发、柔情似水,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的,也只有在这艺术的王国里,他才能真正找到自我、认识自我、欣赏自我、提高自我!

杨留义有才,这是从他还没上学起就为周围的人们所公认的,直到后来和目前为国内外的世人所公认。仅在“临时工”期间,他绘制的人体解剖图就曾获地区科协三等奖,他绘制的卫生宣传画《长高的秘诀》则获国家科协美工三等奖,而他的国画作品则远渡重洋被送到日本正式展出……

然而,十分“有才”的杨留义却不得不为一分的名份(当一名正式工)而上下奔走。为了能有一个固定的工作与相对稳定的收入,他不得不再次从微薄的工资中支付礼金、路费,求人帮忙、说话,前前后后一共找了四十六个人,最终才被正式安排了一份集体工的差事,到位于驻马店地区北部二十来公里的遂平县卫生学校上班。
  就是这样一个月薪三十六元钱的集体工,已经让杨留义在艺术的海洋中抓到了一根“救命的稻草”,毕竟有了继续前行的光明前途和经济实力啊!是的,这根看上去微不足道的“稻草”,对此时此刻的他来说,已经是足可以渡他到达胜利彼岸的充电器、加油站了。

在遂平县卫生学校这个集体工岗位上,杨留义以百倍的热情与努力工作着、生活着、学习着、奋斗着。他没有卫生医疗方面的对口专业知识与技能,因而愉快地接受了学校分配给他的政治课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并尽心尽力、尽善尽美地去做好。作为中共党员,他知道自己不论是什么身份、承担什么工作任务,都应该把“创一流”作为目标。他认真教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把似乎枯燥的政治课讲得有声有色;他与学生打成一片,把班主任这个角色与学生的家长放在一个层面上,时时处处关心、爱护、帮助学生,以“慈母严父”的态度用心解决学生们大大小小的问题和困难。由于工作的出色成效,不久学校领导就选配他为全校教师排教学课程表和教学组织工作。他除正常的业务工作外,还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带领学生办颇有质量的黑板报、墙报、节庆特刊等,给当时知名度还不高的遂平卫校做大、做足了形象宣传,为学校再上一个档次、创办中等卫生专业学校做出了积极的重要贡献。

随着工作范围的扩大、工作量的增加,虽然工作量不小,也有一定的压力,但杨留义仍然丝毫没有放松对绘画梦想的追求。他利用自己一切能够利用的业余时间,刻苦钻研探索、不断动笔实践,使绘画水平得到相应的提高。不过,毕竟工作太忙,大块的“学画”时间不能保证、系统的绘画知识与技能难以掌握。于是,他向学校正式打报告,提出了到地区师范专科学校进修、深造的要求。由于他要进修的科目是美术而不是学校的卫生专业,缺少了些充分的理由和说服力,所以当时的阻力确实不小。爱惜人才、大连医学院毕业的校长陈乃强和性情直爽、身为转业军医的副校长刘志君虽然舍不得他离开学校,但考虑到创办卫生中专的需要和他个人事业追求的实际,认为高水平的美术人才对将来办卫生中专是必需的、不是平白无故的进修非专业;再说他在绘画上潜力很大,不能误了人家的前途。所以,两位校长最后还是同意了他的要求,并经学校领导班子共同研究后作出正式批准的决定:让他作为公派进修,享受“工资照发”待遇,至于不多的学费则需他自理。

就在于驻马店地区师范专科学校进修期间的一九八五年初,杨留义由于突出的工作成绩和特殊的绘画技能,被河南省卫生厅的《中国医药信息报》借调去了,任报社的美编工作。这样,他身处三地,既需要回单位领工资、报告学习和借调工作的情况,又需要兼顾做好报社分配的美术编辑工作,还要努力跟上学习进修的课程。与此相对应的,是他的美术绘画水平也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 

一九八六年对杨留义来说是一个大转折的年份,是他获得艺术事业成功的一次奠基:省卫生厅看他工作出色、绘画潜力极大,就在省文联著名书法家陈天然和南京画院遂平籍著名画家魏紫熙等“伯乐”的大力推介下,支持杨留义考上了南京艺术学院国画大专班(学习时间为两年),并主动承担了学习费用。遂平县卫生学校出于对他艺术事业的支持、理解和关心、爱护,也为他提供了相应的保证条件——工资照发并给予一定的生活费,同时报销一次往返路费。在“贵人”、“伯乐”相助下,杨留义终于圆了他的大学梦并踏上了绘画艺术的快车道,由此而获得了艺术深造良机和取得艺术上的大飞跃。

南京艺术学院坐落于秦淮河畔、石头城下,是江苏省唯一的综合性高等艺术学府。在这样一个历史悠久、办学质量上乘、名家荟萃的艺术殿堂里,杨留义可以说是如鱼得水、大旱逢甘霖、有了用武之地。他曾亲耳聆听、亲眼目睹、亲身感受该院现代史上的文化名人和著名的艺术家和教育家刘海粟、魏紫熙、李剑晨、张文俊、周积寅、庄利经等悉心教诲和指引,当然也曾不断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显著成果报答着恩师们。

对于来之不易的深造机会,杨留义一分一秒都舍不得放过,恨不得一天当作两天用。当时,由于工资低、经济条件不好,既不能正常住学生宿舍,更不能在外面租房住,常常要在教室里拼几张课桌当床睡。有时怕人笑话、嫌弃,就一直坚持作画或看书,最后要等到老师同学全都离开了才休息;第二天则要早早起床提前收拾好铺盖和教室,不留下任何“借宿”的痕迹。如此一来,虽然困窘、艰苦些,但却省下了不少费用,也使他的学习、实践的时间和机会随之大大增加了,科目成绩和绘画水平提高特别快,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普遍赞赏。

在接受正规的训练、掌握熟练技法的同时,杨留义更有自己的创作独到见解与主张。他深深知道,任何体系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弊病,只有在并存中互补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所以,他把课余的更多时间沉静在中国灿烂的艺术长河中:敦煌石窟艺术,南京、上海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画等诸多前辈的墨迹,以及宋代董源、巨然、马远、夏硅、郭熙的作品……他倾倒在范宽、黄公望、王蒙、沈周、石涛、黄宾虹、李可染等大师的脚下,寻找着民族文化的精髓,他孜孜不倦地探索着能表现自己艺术语言的线条和墨色,期待创作出无愧于民族的艺术作品。
    南京乃中国山水画金陵画派根据地,大师云集,高手林立。南京艺术学院学风严谨,创新之风甚浓,更兼有幸师从刘海粟、张文俊、周积寅、庄利经、李剑晨等著名导师教授,又有幸结识金陵画派扛鼎人物、家乡名人魏紫熙,这使杨留义尽得艺术风气之先,意境节节突破,灵感时时泉涌,竞一发而不可收。
    杨留义之画,融合浑厚华滋的南派和奇雄苍劲的北派,借鉴古代或古朴厚重或飘逸豪放的画风,将各有其美的精髓通通继承下来、“据为己有”,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认识和创新意念予以发扬光大。是的,在绘画的继承与发展方面,他博采众长,既有东邻之美眸流盼,也有西厢之环佩丁繁;既有春华之姹红嫣紫,也有夏木之蓊郁青苍,同时也自然而然地成就了他自己与众不同、独树一帜的“一家”。

一九八七年七月的金秋时节,是杨留义绘画生涯中的第一个收获的季节:南京艺术学院、河南省卫生厅等单位联合,为还没毕业的他举办了硕果累累的个人画展。画展给所有来宾、观众展现的是一个个奇妙的世界。

——烟笼清流,涓涓东逝,蒹葭苍苍,芦花放白,略带寒意的秋风掠过大荒,更增加无限凄凉;几只孤鹜在天空中鸣叫、盘旋,它们在寻找什么?是在挽留逝去的夏天,还是在欢呼秋天的到来?是在表演“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还是在高歌“昔人已乘黄鹤去”?!题款也绝好一个,叫作《快走踏清秋》!
    ——白雪皑皑,朔风怒号,山舞银蛇,沼泽冰封,真个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世界。表面的动人景象,其实并不代表全部,那冰封下的河水似在鲜活地流动,不断地叩击着大地,显现出蓬勃的脉气;那植根大地的野草,在雪地冰天里泛着若有若无的绿色,蓄势待发着一个万木葱茏的春天。是啊,冷中有热,动中有静,题为《雪岭》,实则是春天的呐喊与萌动啊!
  ——月光如水,清照着几幢小楼;垂柳丝丝入梦如烟,唯有天籁之声在天地间鸣响;没有“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缠绵,却有“把卷持书到天明”的苦读,好个勤奋的人儿!诗情写画意,就叫《夜半人不休》,让人钦佩之致。
    ——更多富有深意的《平沙万里绝人烟》、《风满征程路》、《万壑秋色》……

在南京牡丹亭画廊里陈列、展览,一幅幅无不让人砰然心动。尽管笔法、构思着色尚有瑕疵,但他把众多的大山、悬崖、秋林、小河、白鹭、黄牛等等都加以人格化和性格化,用鲜明的色彩、独特的形象去表现人世间的真、善、美……这非一般的意境、别开生面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欣荣之兆,已经足以把人们带入一个神奇的艺术世界了。

在南京艺术学院的这次画展,为杨留义带来了成功的喜悦,也为他插上了一双腾飞的翅膀。他知道,画是自己一生一世的亲人和挚友,此后更是情重缘长了,再也没有任何让他们分离的理由和力量了!

超人的勤奋与努力,出众的艺术天份和成绩,具有极大培养前途等等,这一切,使南京艺术学院作出了一个特别的决定并向遂平县卫生学校正式发函:由学院承担学费,再延长杨留义一年的进修深造时间,享受大学专科全部待遇。

一九八八年七月,杨留义从南京艺术学院毕业,无论从精神上还是从学业上都可以说是“满载而归”。他回到了自己正式工作后的第一站河南省遂平县卫生学校,并在以后的两三个月里经受了“从业余到专业”的大转变。

回到单位后,杨留义重新挑起了班主任和政治教师的担子。

此时,一贯惜才、懂艺术的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兼县文联主席的杨忠欣通过县文化馆的梁永祥发现了他,知道他具有独特的绘画艺术才能,就亲自登门与县卫生学校商调事宜。由于他工作出色、受学生爱戴,加上刚刚从南京毕业还没做多少工作上的事儿,卫校一时想不通而不愿放人。杨忠欣就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说服、劝导,讲充分发挥人才作用的重要意义,也讲任何单位都应该识大体、顾大局、多为全县文化艺术工作着想等等,最终得到学校领导陈乃强、刘志君等的理解和认可,同意他上调文联。

然而“好事多磨”,因为他当时仅是一名集体工而不是干部身份,所以第一次的调动推荐没能通过。杨忠欣感到太可惜了,就直接找县委分管组织工作的主要领导,反复陈述“特殊人才要特殊对待,不能让死框框埋没”的道理和理由,终于得到支持,破例将他从县卫生学校调入县文联工作。是杨忠欣这样一个惜才爱才的“伯乐”,最终把仅仅只是一名集体工的他破天荒地推进了专业从事绘画艺术创作的大门,从而有了他专业绘画领域里的“万里长征第一步”。

杨留义最懂“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也最清楚只有用“千里马”的实际行动才能证明自己没有辜负“伯乐”们之“相”。他到县文联从事专业工作后,如鱼得水、如龙入海、如虎添翼,其技法大进、才情喷发,势似石破天惊。
    深积、厚发、顿悟、渐化,是杨留义成功的主要奥妙之所在。他深知:积之既深,历之既广,习之既勤,则发之必厚。由“积”而“发”,其途漫漫,既根植于索求,更得益于“顿悟”,则“渐化”成矣。

为深积而厚发,一九九零年的孟夏,杨留义毅然踏上了西南万里行的征途。他独闯三峡,直奔峨眉,路途劳顿,使他处在病魔纠缠之中,高烧39.7℃;他带着退烧药上了山,走走歇歇,坚持爬上了顶峰。在云雾飘渺、美轮美奂的大自然中,他被打动、被感染了,那苍茫的云海、金顶的佛光、嶙峋的怪石被他悉收囊中,储存在为巨幅画卷作准备的记忆仓库里。
    他背着行囊来到了云南大理、西双版纳,饱尝了苍山洱海等绝佳的秀丽景色。他在那里一连画了数十幅速写,画得酣畅淋漓、称心如意。从西双版纳,他又折身东进,到达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漓江的山山水水让他如痴如醉。在与缅甸相连的自由区,他得到当地边防部队的支持和帮助,由两位战士全程对他引路、协助和进行保护,甚至在难以正常行走的河流或险地被充满爱心的战士给抬过去、背过去。沿长江采风,他一个人独来独往。峨眉山、张家界、大理、石林、丽江、衡山写生,风餐露宿……如此连续奔波,求索不止,长途跋涉两万余里,“行”了个满载而归,为计划中的山水长卷准备了充足的资料。

 

回到家乡,他把自己关进小屋,马不停蹄地开始了巨幅山水画的创作。他苦心经营、凝神遐思、置陈布局、孤灯清影、面壁丹青,无论是三伏酷暑还是滴水成冰的三九严寒,从不偷闲。他耐着寂寞,一心作画,疯狂创作,拿着饭碗刷牙、拿着牙具吃饭的错事经常发生。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呕心沥血,通宵达旦,送走了500多个日日夜夜,经过小稿、中稿阶段,终于完成了一幅涵盖西南六省山水景象、长达250米的长卷。
    杨留义的这一创纪录巨作,是他历时54天,跑遍西南六省的名山大川、实地写生(画了几百幅速写)、拍照(照片就拍了上千张),作了大量的基础工作而最后完成的。画作完成以后,南京艺术学院画论博导周积寅认真看完后命名为《西南万里江山图卷》,还题写了300多字的跋,并撰写了长篇评论给予高度赞扬。这幅巨作,赢得了省内外一些著名书画家的肯定、赞扬与好评:河南省政协副主席赵正夫题写了“大好河山”的跋,中国著名书画家、美术评论家秦岭云题写了“华夏神采”,著名书画家陈天然欣然题写“壮哉河山”,著名画家李剑晨题写了“艺术之道,贵在创新”,著名画家、河南省文联主席马国强题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张文俊题写了“踏遍西南千山万水,笔底气象更新”,中国著名书画家陈大羽先生亲笔为长卷题名。
    1992年2月11日,河南省美术家协会、陕西省美术家协会等单位,分别为杨留义在河南驻马店、陕西西安两地举办了《西南万里江山图卷》展览,在社会上和艺术界引起强烈的反响,受到专家、同行们的高度好评。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电视报》、《解放军报》等三十多家新闻报、刊及时做了宣传报道。《河南画报社》、《时代青年》杂志社先后出版了《杨留义国画选》、《杨留义山水画选》,1993年河南省美术出版社为他出版了《杨留义画集》,该书并被列入中国美术家丛书。而后,他又参加了由世界艺术名人评审委员会主办的世界艺术名人评审活动,获得了由中国、英国、美国、日本等十一个艺术权威机构联合颁发的“世界艺术名人”证书,并被授予“优秀书画家”荣誉称号。自此,他的名字被正式列入《世界书画名家大辞典》等多部典籍之中。

画展之后的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不贫于无学、不孤于无友、不苦于无识、更不贱于无守而独独欠缺“识时务”的杨留义,面对商品大潮的冲击而毅然地鄙视着金钱、独钟情于艺术创作,于天寒地冻时节又勇往直前地踏上了大西北丝绸之路的征程。他沿黄河采风写生、搜集素材,为新的艺术“爆发”吸收能量、积聚后劲。他出河南到陕西华山,从甘肃、新疆再到宁夏、内蒙,再走数省交界处的偏关,到处都留下了他坚毅不拔的足迹。面对祖国的锦绣河山,他深深地沉沉地陶醉了,不知疲倦地画呀、写呀;他冰天雪地里找感觉、拍感觉、画感觉,一路行一路把一幅幅呼之欲出的壮美图卷铭刻在胸中、脑海;他抱着“不斩楼兰誓不还”的决心,如饥似渴地开掘着祖国大好河山里蕴藏的艺术宝库。当然,在他这类采风写生的特殊旅行中,也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有趣”故事。

——从兰州乘火车前往宁夏时,由于车上人少、又没暖气,后半夜冻得他实在坚持不住了,就在一个叫沙坡头的小站下了车,想到候车室里暖和一下。谁知候车室大门锁着、里面没有一个人,他只好到车站调度值班室试探取暖,并出示了所带的《中国医药信息报》记者证、讲了自己到边疆采访的情况和天太晚没地方去等。站长十分通情达理,说自己和儿子都喜欢画画,当然尊重画家,就让他在火炉旁一下子休息到第二天八点半,还特地请他吃早饭。饭后,那站长又专门安排了货物列车最后的那节守车,让他免费乘坐继续前往目的地。

——在山西北部与内蒙交界处那个叫偏关的地方,他将箱子放到一个农户家后于上午九点出发去清平峰,一边拍照一边写生,忘情地跑来跑去。当他意识到时光和距离时,已是下午四五点钟,离住地已有几十里远了。由于早晨只在面馆排队吃了一小碗刀削面,此时他尽管又饿又累,仍然不得不急忙顺原路跑步返回,怕天黑寻找不到路而有生命危险。待他取出箱子时天已经完全黑了,因当地比较穷,连吃饭、住宿的地方也找不到,只好按老乡的指点掂着箱子去寻找旁边一座山上的硫磺厂招待所。爬到山顶后,他以采访的名义向厂长介绍自己,受到热情接待,安排住进招待所,还吃了特地为他做的由小米、大米、土豆、高梁和肉构成的“酸饭”,酸得他只得硬着头皮才强吃了一大碗。晚上,他从同室住的当地一位县委副书记那里才知道,原来“酸饭”是只有最高贵的“客人”才能享受得到的!

——朋友在为他买太原至郑州的火车票时,为让他累时能躺着休息,特地一下子给买了两张。路途中,他发现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没位置坐,就赠送了一张车票让其坐。谁知没过多久,那孩子竟然将车票又卖给了别人,让他心里感到“不是味儿”。也许那孩子买的是站票,觉得用两张票太浪费了,这让人心里会好受一些;也许那孩子急需用钱,不得不把他的“好心”换成钱;也许……不管怎么说,毕竟事实已经形成,他也就不再多想了。

回豫后,他用一年的时间,相继创作出了《脊梁》、《风满征程路》、《疾风》、《塬上》等力作,为此行圆满划上一个句号。

一九九四年,杨留义被借调到驻马店地区文联。第二年又在当时的地委宣传部部长宋怀这位新“伯乐”的一再坚持、努力下,正式将他调到地区文联工作,任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后任地区文联副主席兼美协主席。在此期间,他多次积极组织和带领全区美术骨干,到东南五省和西北新疆、西藏等六省区采风、写生,为全国第七、第八、第九届美术展创作提供了大量创作素材,使驻马店地区在全省、全国美展上的展出和获奖作品逐年增多,仅1-3等奖就有数十名,一跃从全省排名倒数而为前几位。

就这样,杨留义自从调到县和地区文联后,一心一意为理想腾飞努力再努力,不仅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整个人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总感到有使不完的劲、做不完事儿、画不完画。是啊,从江苏南京到河南驻马店再到陕西西安,三次画展,三个里程碑,已经把他的挚爱的美术事业推向一个崭新阶段。他此时的作品,已经不再是初学乍练时的摹仿、稚嫩模样,也不再是业余时间里的应景儿、“急就章”、“单打一”,而是从柔情的抒发走向力度的表达,从甜美展示走向激情的壮美,从平面的绘画走向精神的塑造,从小巧走向博大。人们从他的作品中获得了更深一层的审美观、价值观,懂得了“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深层意义,也见识、见证了一个最初的绘画爱好者、平民画家是如何一步一步扎扎实实走向成功的。


 

第二章  

  独树一帜  山水铸画魂

 

杨留义的山水画作品,多以单纯整体的丘壑形态入画,以墨之厚重、薄淡或积散画绘“龙体”,兼以红、绿、黄、蓝等诸色渲点“龙晴”;用笔力求线条的道辣而不失韵致,用墨浑涵又不失秀润;其画风兼有北方的豪壮之气和南派的温润之韵,透出一种自然和谐、神秘幽远的意境。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法的日渐成熟,杨留义在前辈、导师们指引的山水画创作创新与发展提高的目标和方向上,走出了一条当代山水画创作的新路子,形成了他笔下厚重、博大、旷远而又灵动的特色特点。杨留义这种在“积墨山水”基础上创新、形成的画法画风别具一格,“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地开创了“黑山画派”之先河。

有专家评论说,杨留义作为中国卓有成就的山水画家之一,有其独有三大特点:

第一,非常注重精神涵养的修行——其中包括四个方面:首重“人品修养”,所谓“人品不高,用墨无法”;二重“读万卷书”,包括文学、历史、哲学、文艺理论等,以提高文化和理论水平;三重“行万里路”,即深入生活,开阔胸襟、积累素材;四重“目饱前代奇迹”,继承前代一切优秀艺术传统,借古以开今。

第二,博览众长、独具匠心——谨遵前人“寂寞之道”,潜心研习临摹古今诸贤山水画名作,笔墨、构图、章法皆烂熟于心;作品取法上追宋、元,下涉明、清诸家;追求时代精神,力求摆脱传统程式化的弊病,作品中处处可见其独具匠心的经营,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运用积墨法,层层积染加强画面的厚度,再用特殊的技法使用权之黑中透亮,不仅表现出山体的坚实与厚重感,同时墨色的变化又使得群山具有了灵动的节奏感,自然妙趣横生;构图章法上,置陈布势、经营位置,对自然景物“远则取其势,近则取其质”,根据画面结构的需要,严谨造型,宾主呼应,疏密相间,虚实相生,与无画处皆成妙境。

第三,注重主题深化,气象、笔墨、境界三兼顾——他的山水画,于峥嵘中见博大,雄浑中见精致,观者在“千岩竞秀,万壑争流”间感受到的是变幻万千的山间气象,接天连地的浑然气势,如诗如画的深邃意境和酣畅淋漓的笔墨挥洒。从他的山水画中,可以看到画家自己如山川般宽阔的胸襟和高远的志向,如云海般飘逸的心志和奔放的情怀,山水主题在他笔下不断深化,从写实走向虚无,由虚无走入人文;挺拔的高山分明是民族高耸的性格,潺潺的流水也无疑代表了生命的绵延,歌颂生命、礼赞民族已经成为他山水艺术永恒的话题;大自然给予他的是感觉,而他给予阅赏者的却是启迪。

有人说,杨留义“豪迈之气和雄健之美”的山水画作品,大都具有这样三大优点:

一是情系山川、体悟于心——说他对大自然抱有火热之心、炽热之情,走遍名山大川“行万里路”,实则是对山水画的全身心投入、以心相许。

二是气势雄健、意境阔远——说他的作品意境宽阔绥远,显示的是“雄强之中的健美、坚实之中的空灵”,有很强的真实幻境、实在感。

三是学以致用、表现独特——说他尊重自我体悟,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追求,“以我为主”广取传统中优秀的技法和理念,博采各家之长“为我所用”。

对于杨留义和他的山水画作品,最晓其根底、最知其价值、最具权威的评说者,莫过于1966年就进入中国美术家协会工作的美术艺术界专家的夏硕琦老先生了。作为现任的文化部大展艺术总监、中国美术家协会编审、中国美术家协会资深会员、中央电视台《艺术品投资》栏目当代艺术类首席专家的夏先生,曾参与策划纪念黄遵宪先生当代书画艺术国际展览、孙中山与华侨国际美术展览、中国画、油画精品大展、庆香港回归中国画精品展、主编有《当代中国女画家作品集》、《当代中国画家精品集》、《孙中山与华侨国际美术展览作品》、《中国艺术大展、主题性创作卷》等大型画集,出版有《论当代画家》等。夏先生轻易不爱对人对作品发表评论什么的,但对杨留义和他的山水画却是个例外,其评论、评价可谓价值千金。

——山水画家杨留义在中国美术馆第一次举办个展时的展品以鸿幅巨制为主,气势磅礴,夺人心神,透露出一种阳刚之气、巨丽之美。第二次在中国国家画院举办个学术展,拿出的多是新作,在画风上也发生了很明显的变化,显现出一种真正的成熟和大美,可以看出他永不停步的探索精神和勤奋不息的创作态度。

——杨留义的山水画着眼大局,注重整体性。其作品《神游大荒》、《气吞云梦》、《脊梁》、《顶天立地》、《接天宇之气》等巨作,代表了他上世纪90年代末、新世纪初的绘画风格——长津阔野、蜿蜒奇峰、雄奇旷远的气势,传达出山川的宏阔韵律感和伟大节奏感,可以看出画家执迷于对力度美、气象美、苍古美以及韵律、节奏的捕捉、演绎与诠释。

——近几年,杨留义的山水画创作发生了一些变化:由宏观视野中的关注大自然原生性的审美表达,转向生活化的“水光山色与人亲”的审美抒怀;在艺术风格上由以宗法宋人兼融元人的笔法写大山大水、阳刚雄强为主调,转向流畅婉转、郁茂明丽、温馨可人的南国风致。杨留义笔下的水色烟光江南,在恬静蕴藉中深藏诗情,于意象微茫中时见奇辟;长松锁烟凌空碧之景,泉水抚琴吟绿梦之象,风和日暖渔家乐之意,都散发出幽静、闲适、潇散、淡定的意趣;情景合一,时空相融,在柔中含刚的笔调中,可以看出金陵山水的学术影响,但又舍弃不了北方汉子的固有基因。

——杨留义写江南山村,多以泼墨、积墨、破墨之法为之,而且小幅作品还常用宿墨,浓处宿墨积染,苍厚葱郁,对比出淡处的清丽骀荡;他笔下的峰峦笼烟、山泉流转、村居错落、平易和美的陶然风致,恰是画家亲切内心生活的映照,因情生幻,“梦里家山笔下求”。

——随着时间推移,杨留义又在钻研淡墨效果,有些新作都是通幅以淡墨为主,以清妙雅淡的调式写景抒情,追求轻音乐般的空灵曼妙、温文儒雅。有时仅在画眼处以少许浓墨点醒,这些许浓墨在大面积雅淡的包围中,宛若美人痣,尤觉美妙夺目。由是可知“守白方知黑可贵”的奥义,理解结构的空阔虚灵之于读者想象力驰骋的重要,了解“无画处皆成妙境”的真谛。

——在色彩上做文章,也是杨留义喜欢的。如有的构图近景浓烈,远处迷离疏淡,而中景却施以鲜艳的色彩,让人顿觉清新,别构新意。他笔下的绿浓、烟梦、山青、泉冷、舟摇、影动、黛瓦、粉墙,构成和谐亲切的自然意象。他的那些墨渖淋漓朦胧模糊的小品画,写雾中山色、雨中峰峦,朦胧模糊中内藏思致微茫,如烟似梦,似真如幻,颇得非花非雾之妙趣。每每让人想起“峰头黛色晴犹湿,笔底春云暗不开”的朦胧诗境。而又有些构图追求空间纵深感,以开阔水面和远峰丛树来结构画面,空灵清透,旨在表现“秋水接天三万顷,晚山连树一千重”(石涛)的境界。杨留义对山乡之美怀有一种天然的亲昵之情,因而他能墨含机趣,妙契自然。

——杨留义正走在艺术攀登的崎岖小道上,其创作有成功也有不尽如人意处,虽已经取得一定的艺术成就,但尚需不断地自我突破与超越。我和他交流过看法,都特别认为艺术格调、境界的提高,首要的是画家自身文化境界的提升。艺术的竞赛已不单单是技巧问题,而是综合文化素养的比拼,是情商、意志、胸襟、人格、才情的综合较量,高山险峰,勇者胜。

如此丝丝入扣、坦诚无私地评价、品味一位后生同行,在夏先生来说已经是破天荒了。然而,夏先生仍然意犹未尽,又于2005年7月以《阳刚之气 巨丽之美》为题,对杨留义和他的作品洋洋洒洒进行了一次专题综合评述。

与杨留义“搁伙计”、在中国艺术创作院任院长的现代书画家和文艺评论家严学章先生,则以饱含深情、深邃中肯的语言风格,于2008年那场冰雪灾害期间写出了《敢问“道”在何方——“问磨斋”里的杨留义》一文,由画室斋号生发到艺术追求与成就,对他的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作了一个全面而透彻的“综合报道”。

 
    “春晚”小品的售楼小姐蔡明一上台就来了一句“为什么呢”,天下人都乐了,那楼盘便化为了《梦幻家园》——冰冷的钢筋水泥旋即有了艺术的温度,南方的冰雪正在笑声里温暖地消融着。
    这时我想到了一个人——画家杨留义,想到了“问磨斋”——画家杨留义的斋号,想到了一幅幅山水画——画家杨留义的山水画。我为什么要想到这些?那里有“梦”?有“幻”?还是有“家园”?
    艺术原本就是梦。是幻。更是家园。杨留义的山水画是他的梦幻?还是他的家园?我想都是。他的山水画,黑不溜秋里诡迷而深幽,飘飘洒洒里纷披而弥漫,若隐若现里恣肆而铺张。不知为什么,在这个冬天里,我在品读杨留义的山水画时,总会想到南方的漫天风雪,和与漫天风雪搏斗着的人群。在人与风雪的世界里,那皑皑白雪已是五色斑烂,尽管杨留义的山水画几乎全是水墨,几乎没有颜色。我为什么会有如此的梦幻?那山水画里浸透着杨留义的真情么?是他的生命与热血蕴含其中么?就像南方的这场五十年不遇的雪灾,使我们感受到了的不是冰冷而是温暖,如同杨留义的山水画——大美无色,大爱无言。
  也是在一个冬天,离春节不远的那个日子。六岁的杨留义搀着双目失明的母亲去“问磨”(杨留义家乡的土语,即借别人的石磨用来磨面),磨的主人以杨留义家的黄豆硬“伤磨”为由,把刚刚磨了不到两分钟的磨强停下来,让另“问磨”于别人家。母亲为之老泪纵横,他心灵深处大受伤害。多亏一位好心邻里帮忙,主动将磨借给他们用。这个“问磨”的经历深深地磨醒了杨留义幼小的心灵。那一年的春节年饭,杨留义品出的是人间的一半冰冷,一半温暖。有感于此,杨留义后来定斋名为“问磨斋”。
    问磨的故事使我动容。人生如同“问磨”,大道从来艰辛。
    如今,在中国绘画界颇有成就的杨留义风趣幽默,广结善缘,交友四方,进退自如。谁曾想到,他幼年丧父,母亲又双目失明。他小时候发育不健全:三岁才会爬,四岁才会站立行走,六岁才会说话,十二岁才上学读书。自古雄才多磨难。“问磨”般的苦难童年,给予他人格的磨励和意志的锤炼,反映在他的艺术学习和创作上,便是锲而不舍,不耻下问,转益多师,终有所成。
    艺术乃心灵之物。在漫长的求艺征途中,艺术家仰望茫茫星河,以勤奋挥动坚韧的长鞭,驱赶着各自的心灵马车,一无反顾地向着即定的目标前行,甘苦自知,理道自明。所不同的是,这里的杨留义驱赶的不是马车,而是磨盘,他把先贤们遗留的黄豆、麦粒、玉米、高粱等诸多艺术的结晶颗粒,放在“心磨”里磨呀磨,将它们磨成纳米般细细的粉末,并用心血和汗水搅拌,使其发酵成一种新的属于杨留义自己的“高科技”新品种。因为“问磨”,杨留义的山水画能取众家之长而自出机杼;因为“问磨”,杨留义的山水画具有了深刻和厚实;因为“问磨”,杨留义的山水画表现出自我与异趣。杨留义当下的山水画创作告诉我,他已远远地实现了自己儿时的梦幻,正像他的家乡,早已告别了“问磨”式的农耕社会而走向现代。但他和他艺术的根与骨,仍然深深地扎在他儿时的家园里,那“磨”与“问”,象鞭子一样,不断地抽打着他的肉体与心灵。使得他不能安歇,他唯一能做的是,埋着头,拉着磨,向前冲!
    是的,他必须要向前冲,这一辈子他必须要义无反顾地“问磨”到底。他早年在家乡笔耕不辍,那时的“问磨”境界是“问技”,是打牢技术基础;后来他进入美院研修,那时的“问磨”境界是“问艺”,是完成技术向艺术的升华;再后来他来到京城,这时的“问磨”境界是“问道”,是完成“技进乎道”的凤凰涅槃。渐渐地,他的山水画创作平和了,自然了,不事雕琢了。真意沉潜于画幅之内,真性纵横于墨象之中,真气弥漫于画幅之外。这便是通往大道的气局么?“书之气,达乎道,同混元之理”。
那么,问磨斋主杨留义又是怎样在山水画的创作中表现“问道”的境界呢?
    我面前是一幅山水横披,高64cm,横360cm,作品名称《山气日夕佳》,创作于2007年。站在“道”的层面上来解读这幅《山气日夕佳》,笔者以为,它向我们道出了三个方面的玄机:其一,阴阳互生。左下部分的“黑”与右上部分的“白”各占二分之一,酷似太极图式,互相映衬,阴阳互生,阴中蕴阳,阳中包阴。其“阴”处——黑的部分,积墨深厚,墨气凝重,真气弥漫,乍一看一大片黑乎乎,细一看黑处藏隐着的是大地中的万物万象,“黑”到极处便是“白”;其“阳”处——白的部分,白茫茫一大片几乎占去画幅的一半,白茫茫里虽不着一笔而尽得万象,白茫茫里有日月星辰之精气,有云靄飞绕之意象,“白”到极处便是“黑”。黑乎乎是地、是阴;白茫茫是天、是阳。一阴一阳大道成矣,天地万物尽在其中。其二,大道无形。这幅画里没有一个完整的山体,没有一块完整的石头,没有一颗象样的树木,没有一片有形的云靄,没有一只清晰的飞鸟。朦朦胧胧里感觉到群山重叠,似隐似现里感觉到怪石林立、万木葱郁,若有若无里感觉云靄飘动、百鸟奔飞。无形是大形,无声胜有声,无色而斑斓,无一象而有万千气象,这便是大象无形的“道”的景象——感觉得到而又无法说清,体味得到而又难以言表。其三,气象浑穆。画家由技而道的过程,大抵要经历三种境层:先无法,由无法到有法,再由有法到无法。杨留义的这幅《山气日夕佳》,所反映出的浑然之气,使你看不到法度,闹不清来路,无法而备诸法,大道而成至法。虽然画幅盈丈,皆提笔随意挥之,一笔始,众笔随,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情为景生,景随意出,在笔墨构成上大处制造矛盾,再协调矛盾,再制造,再协调,直至浑然一体,画外有画,景外有景。真气的纵横捭阖而又平淡寂静,气韵生动中是景象的空阔、浑穆、高远……。“道之物,惟恍惟惚。惚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老子论道之语,岂不正是杨留义山水画中的境界么?
   “问磨斋”里的杨留义微笑着。
    电视新闻里说:南方雪灾地区的最后一个乡镇已恢复了供电。灯又亮了……

 

杨留义的“问磨”精神与行动,作为一种不可估量的能动力、助推剂,不正是他不懈追求探索并取得成功的真实写照吗?!是的,贫穷、灾难与困境并非牢不可破,一旦打破或超越它们,带给你的或许就是原本意想不到的一切。

艺无止境,学海无涯。如今已是名扬天下、有了一定知名度的杨留义,尽管美术创作上早已笔底生花、姚黄魏紫、佳作不断,可胸怀大志的他,却觉得一切荣誉、地位都是身外之物,唯有艺术之树常绿。

杨留义绘画艺术作品里的境界与现实中的境界是一脉相承的,说它们共生同在、互为因果也不为过,正所谓“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他的笔墨运用得之于传统,平心静气地营造着胸中丘壑,构筑着心灵空间。细读其作品,恰如他憨厚朴实的性格,无不散发着超然脱俗的气息,为当代普遍喧嚣浮躁的心灵,洞开了一扇自然清新的天地,提供了一份高雅、清新、静谧的审美感受。

丘壑跌岩而一尘不染,笔墨澄澈而一丝不苟,既充满着传统山水精品的神韵和文人画气,又蕴含了不同前人的灵性和现代感,这就是杨留义山水画的典型风格。有业内专家把他“不但以造境取胜,更以耐品见长”的个性化艺术语境和驾驭笔墨丘壑的创作,概括为四大特征:一、强调整体——先“骨法用笔”,架构主线;二、打破陈式——将山体外形简化,相互穿插,开阖有致,造成新颖的视觉感受;三、开阔取景——以描写丘壑湖水为主,再将境界左右推开,深远无涯,以表现山水画家宽拓的胸怀;四、用水得当——在他的山水画中有着云海苍茫、玄微空濛的、变化万千、引人遐想的感觉,这正与他深邃的自身修养相契合。同时,他把诸多前人的笔墨因子进行了融化、组合,勇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创造出完全属于他自己的山水画风格。

杨留义认为,美是永恒的、自然的,不需要太雕琢,选准主题、创造出意境、把握好表现方式即可。他知道,在艺术中美与丑是不固定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美的处理不好,就成丑的;丑的不足的处理好了会很美,都是在美丑之间做学问。艺术里有大雅也有大俗,所谓“艺贵掘,然心大巧之掘”,这大俗就是大雅;附庸风雅就是大俗,巧用俗笔就是大雅。这,蕴含着他对艺术、对美的独到见解,也正是他独开新篇的“黑山画派”之源头、之内涵。

《中国美术》主编、著名美术评论家徐恩存先生对杨留义独树一帜的“黑山画派”渐进形成和独特魅力,曾专著一文《在思考中转向——读杨留义山水画》进行过较为全面、中肯的论述。文章说,杨留义的山水画作品气韵生动、壮阔厚重,森然俊伟,且以密体技法为之,而且,一丝不苟,章法有序,在以北派山水的壮伟美学思想为主的表现中,又兼容了南方山水画的秀美婉约,使他的山水画内涵丰富,幽深密邃,却又荡漾着一种时代的气息,焕发出现代人文精神的意蕴,画面中一派祥和温馨,完全不同于古典山水画的萧疏荒寒与凄清冷寂。文章还说,处在转型时期的画家杨留义,是在充分吮吸传统的基础上,脱颖而为当代性画家的;其作品是建立在南北嫁接的基础上的,以北方山水的空间、结构为基本构架,填充的是南方山水意向元素,使画面在平面展开中,把多空间意向在同一时间进行合理组合并展开,使画面呈现丰富复杂与单纯整体的统一,使平实朴素的意向迭加在平面空间中蕴藏深刻的意蕴,这是他作品的基本特征。文章特别强调说,在艺术上,杨留义确有独到之处,他的密体山水与巨嶂式构图,以及山重水复的宏大气魄,都给人以强烈震撼;他的山水画艺术写的是“胸中丘壑”和“身在山中,心在山外”的心境,表现了极具自然色彩的山水艺术。

杨留义在南京艺术学院学习期间的班主任、著名山水画家庄利经先生,一谈到自己当年的这位品学兼优的学生就赞不绝口,说自己与杨留义既是师生关系,又是兄弟和朋友关系,两人间的融洽与亲密已经达到极致,是人们所说的那种“自家人”境界。

庄先生直言,杨留义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典型代表,说他“在艺术品上早已超过了我这个老师”;他的人品、画风都是一流的,“画好人更好”。庄先生说,杨留义在学院时虽然不善言谈、不爱张扬,但却是最有潜力、最能吃苦、最有拼搏精神、人品最好的学生;他把为人和从艺的价值取向都统一在朴实纯厚的出发点上,“内功外功同步”,并以此为基础,将绘画艺术境界引向雄浑苍茫,将人格境界升华到豪爽旷迈。
  庄先生评价说,杨留义善于学习、吸收前人的优点和长处,他的画大气磅礴,既有中原人的雄壮豪爽,又有南方人细腻韵致,并把二者有机地、完美结合在一起,将其精髓表现、刻划得淋漓尽致,是山水品格和人格的高度统一。
  庄先生简要概括了杨留义的绘画特点,认为他的画一是充实饱满,内涵丰富;二是虚实得当,独出新意;三是人品画品和谐统一,在积墨山水中别开生面。庄先生还以他的画为例,指出他在用墨上受到的是范宽、龚贤、李可染等大师的影响,在用笔上则传承了吴稹、沈石田等前人的技法,同时也吸收了他的同学林容生等人的优点和特点,从而最终形成了他自己特殊的绘画风格并自成一家。

每一个艺术家的成长道路各不相同,大都有一个艰难曲折的里程。在绘画艺术创作路上的曲折坎坷、不懈努力和追求以及令人瞩目的成就,使得杨留义成为一位具有浓浓传奇色彩的画家,同时也给好奇的人们留下不少的疑问。下面,是笔者借读者之口同杨留义进行的他和他的“黑山画派”等相关的问答。

问:早期你在绘画上的对象是全能型的、多面性的,后来为什么要选定山水画作为美术创作道路上的主攻方向呢?

答:人物、花鸟和山水皆我所喜爱。但是,我渐渐感觉山水画最能把个人的情感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我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艺术表现形式。大学毕业不久,我就创作了中国“第一件”反映西南六省名山大川的山水画长卷。画有豪放之美,亦有婉约之美,而我崇尚伟大和崇高之美。画祖国的名山大川,就有一种充盈天地间的浩然大气。礼赞祖国的大好山河,我认为,这就是当代山水画创作的主题。同时,画好名山大川,也能陶冶情操,使自己的胸怀更加宽广、博大,也更加深沉厚重,这就是前人所谓“致广大而尽精微”。我就是本着这样的愿望报考南京艺术学院山水画专业的。再说,学院的老师刘海粟等先生也都是山水画的大家,魏紫熙先生又是我的老乡,他们对我潜在的影响是很大的。这幅山水画长卷的成功创作,坚定了我在山水画方面的创作之路和主攻方向。同时,通过这一长达250米的山水巨幅山水画的创作,更加熟练和提高了他的绘画技能。

问:南方画派的温润之韵与北方画派的豪壮之气的融合过程你是怎样完善的?

答:我想,一个人之所以成为一个画家,他一定要表现出他内心里那种想画的东西来。有人说我有两重性,实际上我的血型就是AB型的,对新鲜的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我出生在祖国南北交界处的中原,当兵在北方,对南方的小桥流水、人文景观都特别感兴趣,所以,在报考大学的时候,我选择了南京艺术学院。从古至今,南方和北方的画风就是不一样。从宋代的画开始,董源、巨然、米芾等画的南方山水和荆浩、范宽等画的北方山水,他们的风格是完全不一样的。南方温韵、秀雅。北方大气、厚重,像太行山那样气势雄伟。我是中原人,自然有中原人的性格,又受南方的某些影响,这样也许使自己更加充实和圆满一点。不能光走单纯的路子,应当博采众长。在南京每次看展览,金陵画派的画儿肯定多,金陵的味儿一定浓一些。我开始画了几年南方的山水,但总觉得用南方的山水画风格画出我心中的“画”是很困难的。自此,我开始暗自思考关于中国画的个性化创作问题,并在自己的实践中探索着新路子,也就是把南北画派有机地融合起来,逐渐形成刚柔相济、既有南方温润之韵又有北方画派的豪壮之气的山水画风格。尽管画的是“黑山”,但却别有一番意境,从而开成了与前人不一样独有画风。
  问:你个人的情感变化是如何自然影响到艺术创作的?

答:我屡涉秦晋,面对雄浑粗犷、气势磅礴的黄土高原,忽觉得眼前不单是厚土与岩层的表象,而是它的地质时代所赋予的历史层次,是对炎黄子孙生命形象的构思,是深沟大壑里埋藏着华夏文化的积淀。我惊异地发现这千山万壑的高原,同时闪动着艺术美的熠熠烁光,这些抽象的形式才是最宜于寄寓思考情感与感觉的中介,这是独具特征的中国画载体,其间使我觅得了天人合一的景象。有一次,我到西北去写生,这次写生对我后来的山水画创作影响很大。我从新疆到内蒙,然后又到了山西的北部偏关一带,记得那一天正好下着大雪,我一人走在大山里,有一种诗意的苍茫的感觉。北方的大山,气势磅礴,沉淀的厚土太叫人震撼了。在那里,我禁不住想到我以前的画作不耐看了。我就想把南方山水的清秀韵味和北方山水的博大浑厚融合到一起。这样兼有北方豪壮之气和南派温润之韵,可以从中透出一种神秘悠远的意境。
  问:你是如何认识绘画艺术中的写生和如何完成艺术在思想中的磨练、沉淀的?
  答:我的感觉是,大自然中有“大美”,生活中有“真美”。有了这种想法,你不仅仅要牢固地把传统的东西掌握住,还要深入生活,到大自然中去;传统是死的,自然是活的,生活是活的,面对大自然、面对真山真水进行写生的重要意义就在这里。“师法自然”高于“师法古人”,写生是把传统和生活、古和今、书本的和现实的东西有机结合起来的桥梁。有了桥梁的作用,你才能走进绘画的高境界。
  问:现在有很多电视风光片,照相机也非常普遍了,为什么还要千辛万苦到名山大川去深入生活、搜集素材呢?
  答:艺术毕竟是情感的产物,比如你对黄山没有一点感觉,我相信绝对拍不出令观众叫好的片子来。可能是一个很小的、不被镜头注意的地方,作为一个画家就感觉很好、很入画,他就可能创作出一幅好画。一幅画的好和差,与意境、笔墨、生活的关系非常大。绘画要“情发乎中,而形诸外”,没有内在的感悟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无论如何也“感悟”不出真正的好画来的。
  问:那么,什么样的画才是真正的好画呢?
  答:能站得住、经得起推敲和历史验证的,那肯定是好画。不一定说你获奖了就好,评委说好就好,不是的,那只能说是一种意见。一幅好画,笔墨只能起到中间作用——它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最重要的是:谁的画道理讲得深、富有哲理性、创造性,百看不厌、耐人寻味,谁的画就是好画。
  问:“特别关注笔墨的画家,就是一个纯艺术型的画家;关注写生的画家,就是一个生活型的画家”。这种说法对吗?
  答:这话只说对了一个方面,因为这两个方面是缺一不可的。你光有生活,不会笔墨行吗?我看到一个地方很好,想要画得也很好,但还不会用笔、不会用墨,画出来的作品能经受住验证吗?再说,你虽然笔墨很好,但没有生活境界,你的画画出来别人看不懂,你的道理说了半天大家都不知道说的是什么,你的画能好吗?你要想当一个画家,境界、笔墨、学养、生活都要有,这样才能画出好画来。
  问:从哪些方面可以评价一幅画的质量高低?
  答:从中国画的角度来说,主要有三方面,第一是绘画的意境,第二是笔墨,第三是构图。中国艺术是最讲意境的。比如,我们看一场戏,演员在舞台上拿着马鞭子骑马,实际上并没马,他拿着马鞭实际上就代表着骑的是马;他在舞台上转一圈,已在千里之外。这个意境太高了。舞台后面的布景是空白的,这个演员要表演什么、要表现什么?你说是什么,这个布景就是什么!再比如画一幅画,画面上不画水纹只画船,就说明是水了。在绘画实践中,笔墨和意境也与人的心境有关;一个画家的心境如何,均能在笔墨造型、意境中反应出来。当然,还要看造型怎么样,结构合理不合理,笔墨、色彩等过不过关?具备了这些条件,这画才是好的。
  问:在绘画中,笔墨和意境是否与心境有关?
  答:我们讲笔墨当随时代,也随人们的心境。一个画家的心境如何,均能在笔墨造型、意境中反应出来,也能在心情、心性、心绪中表现出来。每一位艺术家无不用心来体验生活、感悟人生,其作品的精神内涵也就在这里,通过绘画形式和特有的表现手法反映出画家的心境。个性、风格、流派等都与心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石涛激情奔放“我自用我法”的绘画语言就是很好的说明。心境高,画品才高,有容乃大心映万川;天地万物,只有心境是不可逾越的。有了这样的心境,艺术才能炉火纯青,浑然天成。中国画最终画的是中国的文化和哲学,说到底就是个人的修养。中国画讲究天人合一、淡远空灵,精神高于形式。所以,中国绘画最终要达到一种精神的高度。
  问:人们所讲中国画的“神品”取决于哪些因素,作为一个画家应该怎么做?
  答:我想大概用手画出来的画称为“能品”,用手加上用脑画出来的画称为“妙品”,用手用脑再加上天分画出来的画可能就是“神品”了吧!不过,我想如今要有一个清净之心和平常之心而一心一意地去乐享笔动墨流之趣也比较难,因此,想造出神品也不容易。作为一个画家明知道不容易也要尽量磨练自己的境界,要求自己的作品要面对历史、面对社会,用这样的心境面对,可能就不会遗憾,就不会无悔人生。
  问:您的山水画为什么会形成黑山画派的“朴实而厚重”的风格?

答:一幅画,光有满没有厚不协调,光有厚没有满形不成大气,范宽、龚贤、黄宾虹、李可染等都是如此。一个人的思想、作风也好,性格也好,都不是单纯的,都会受各方面的影响。比如一个人对一点小利都看得很重,一点亏都不能吃;而有的人则为人豪爽、大气,这一般都与出生成长的环境有关。我从小受到母亲那种善良品格的影响,形成厚道、容人的性格。除此之外,我受亲爷爷的影响也很大:他曾经在蔡锷的部队当兵,后来又到孙中山的部队当了连长,转业后在上海的一家银行做过经理;他懂得很多,平时不多说话,隔一段时间就把我和哥、姐叫到一起,用他的亲身经历教育我们怎么处事、怎么做人,要树远大理想。从大的方面看,中原人的性格基调是憨厚、朴实,这是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作为一名画家,会自然不自然的受地域文化的影响。这些影响实实在在反映在绘画艺术上,就形成了一种厚重感。
  问:如何看待一幅画的“厚重”两个字?
  答:要先有这种厚重的感觉。之后,你可以画得空点、虚点,但开始不认认真真地画肯定是不行的。就像写字,开始写楷书,后写行书、草书,倒过来先写草书就不行。这和中国画的创作是一样的。没学过一点文字,没读过一点文学、美学、历史、哲学,没有这方面的素质和修养,你想意境很高是不可能的。中国画里的内涵是很深的。缺乏继承传统、缺乏生活、缺乏内容而空谈创新是不行的。真正的画家都需要创新,但在世俗大潮当中,在金钱、利益的驱使下,有的画家不去创新了,就为了去赚钱,那他就不是一位真正的画家。我认为作为一个真正的画家,画好画、出精品是他的责任,是艺术家的天职。
  问:怎样看待画家的创新问题,请谈谈您的看法。
  答:我赞同创新,不创新的艺术是没有前途的,也是没有多大价值的。但创新是有规律的。首先,要继承传统、体验生活。大房子里建小房子,里面不好见阳光啊。大树下面栽小树,小树是永远长不大的。只有站在古人前贤的肩上,才有希望高于古人,才容易发展。作为一个画家,如果老临摹古人的画,临摹得也很漂亮,但这样被古人框死了,永远也长不大,永远也不会形成自己的风格。前人的东西是营养、是导师,但是作为一名画家必须形成自己独特的画风,这就需要创新。
  问:你在中国美术馆展览的画作已经得到专家肯定、同行满意、群众喜欢,在今后的艺术创作道路上打算如何走?
  答:用自己的作品打动人心,让人看了有一种震撼感,要把这个内涵画出来。通过这个展览,专家、同行给我提了很多优点和宝贵的意见,这些都是很真诚的,我也一直在反思这些问题。我要扬长补短,使自己的绘画创作更加精到、完美;要继承传统、勇于创新,纵向前贤学习、横向优秀的现代名画家学习;还要走出去,到大自然中去,广泛接触生活,在生活中使自己的绘画艺术得到不断的发展、进步。我要温故而知新,求新又求变,由有我之境进入忘我之境,最终达到无我之境;要在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返本开新、善于发现、勇于创新,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伟大作品。

问:最后,请阐述一下你所创立的“黑山画派”的定义好吗?

答:好的。所谓“黑山画派”,就是我通过融合南北画风、气韵,用“积墨山水”的创作方法,将中国山水画置于厚重、博大、旷远基点上的一个新领域、新流派。它以黑墨为主画山水,并用较少的红、橙色彩等予以弥补,从而达到画面厚重、意境深远的目的。这种画法、风格,算是我在艺术创作实践中的创新吧。

 

第三章  

 美梦成真  山高人为峰

 

杨留义作为“兼融南北 ,积墨为上”的黑山画派的创始者,其创作之丰、成就之大是有目共睹的。他的作品《云断秋山》、《秋水同行》、《接天宇之气》、《气破天宇》、《脊梁》、《清夏》等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性、国际性美展,并多次获奖。《秋熟》、《长城颂》、《生命礼赞》、《汉魂唐魄写江山》、《中华魂》、《江南民居》等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人民大会堂,多伦多艺术馆,中央军委大楼,北戴河,北京奥申委,中国驻法、俄、意大利大使馆等单位收藏。

剑锋磨砺出,梅香苦寒来;美梦成真境,山高人为峰。请看——

 

《祥云和畅图》随同“神六”畅游太空

2005年10月,我国首次载人飞船“神舟六号”的成功发射,对全国人民而言都是无比兴奋、自豪的大事儿。而应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以及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飞船搭载活动艺术委员会邀请所创作的国画《神州颂》,能够搭载“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在太空遨游,则是优中选优的画家们无尚的荣耀。那么,从中原大地走上最高艺术殿堂的优秀嵖岈之子杨留义的国画作品《祥云和畅图》,能够作为其中重要一部分随同我国航天英雄们费俊龙、聂海胜一起遨游太空,不正是家乡父老乡亲的骄傲与光荣吗?!

由全国56名著名山水画家每人一幅、共同创作了总重量为800克的国画长卷《神州颂》,意在表达国画艺术家对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和载人飞船“神舟六号”成功发射的喜悦心情和良好祝愿。杨留义创作的《祥云和畅图》是《神州颂》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华壮美河山、祖国繁荣似锦、民族和谐团结的景象。

杨留义创作的《祥云和畅图》,有56厘米乘以39厘米大小。由于“神六”搭载物品重量所限,所用作画的宣纸是特制的,比普通的宣纸要薄,因此作画时需要十二分小心。属于科学试验、宇宙探索的载人飞船“神六”需要搭载的科学试验物品那么多,为什么还要专选这些国画搭载呢?这在一般人眼里,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但实际上却有着特别的重要意义:主要为体现中国古老的四大发明,其中“神六”本身体现的是我国四大发明的火药和指南针,而中国画则蕴含了造纸术和印刷术两大发明成果;四大发明同游宇宙,进一步昭示了中华民族文化五千年的文明史以及科技的发展与进步、对人类的巨大贡献,同时也充分表达了艺术家对神舟六号飞船发射的喜悦心情和良好祝愿,从而能够进一步激发全国各族人民的报国之志和爱国情怀。
    提起当年创作《祥云和畅图》时构思和意境,杨留义曾说过:当时由于时间紧,也没有过多的时间去过多考虑,只就“神六”飞船要围绕太空飞行而想着创作一幅象征吉利的国画,祝愿航天事业的顺利成功。《祥云和畅图》上有云有山有水,云象征一种灵气,也是一种吉祥的物体,水也是一种吉祥的东西,因为水是一切的源。从另一个角度看,祥代表和谐、团结,畅代表“神六”畅通无阻,寓意着顺利发射,顺利返回。载人飞船“神舟六号”顺利返回后,遨游太空数日包括《祥云和畅图》在内的国画长卷《神州颂》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并作为国宝永远收藏。

 

《雅典,卫城》搭载“神七”再次太空遨游

 

2008北京奥运会之年,我国载人航天飞船“神七”又一次成功发射、遨游太空。9月 25日21时07分,杨留义创作的国画《雅典,卫城》作为大型画卷《和平颂》中的100余幅国画之一,再次搭载“神七”上天。由此,杨留义成就了他的国画作品连续两次“太空行”:第一次与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两位一起太空飞翔,这次与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三位同游太空。

在此之前的2008年6月下旬至9月中旬,为了便于艺术家对“友谊、和平”有更深刻的理解,“和平颂——太空飞行艺术之旅”大型文化公益活动主办单位组织全国百位著名画家组成“和平颂”全球写生采风团,分10批赴南欧、西欧、南美、北美、非洲、大洋洲、东亚、西亚、北亚等历届奥运会和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的境外城市和中国内地进行写生采风。2008年6月26日,在北京隆重举行“和平颂——太空飞行艺术之旅”全球写生采风启动仪式,文化部有关部门领导,以及赴全球写生采风团著名艺术家、首都有关新闻媒体单位参加这次启动仪式; 杨留义应邀参加了启动仪式,并担任赴希腊的雅典卫城、古奥林匹亚村和意大利的罗马、威尼斯,以及西班牙的巴塞罗那、马德里等地艺术采风活动团的常务副团长兼秘书长。经严格筛选,杨留义前往希腊雅典等实地采风、创作出的国画《雅典,卫城》,被顺利选定为搭载“神舟七号”遨游太空国画作品。
    包括《雅典,卫城》在内的《和平颂》大型画卷搭乘神舟七号遨游太空后,在全国进行了巡展,引起巨大轰动与反响。

 

最高美术殿堂里的山水画展

2005年7月26日,中国美术馆迎来了《杨留义山水画展》开幕仪式。馆内人头涌动,新闻媒体,业内人士,专家学者等欢聚一堂,祝贺杨留义先生画展的顺利召开。这次画展是由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主办的,展览一直延续到7月31日。此次画展是杨留义多年来艺术成就的集中展现和总结,也是他迈向一个新的更高追求目标的开始。

生性敦厚质朴、踏实勤奋的杨留义,早在南京艺术学院求学期间,便求知若渴,凭借着对中国画特别是山水画的挚着热爱,他博览群书,阅读了大量的古今画史,画论方面的论著文章,大大提高了自身的理论水平,对于相关文史知识达到了质的掌握和量的积累,同时知识面,结构面得到了扩展和丰富.离校后,在坚持阅读博览的同时,足迹遍游大山名川,祖国各地,并借助出访东南亚,西欧等十多个国家地区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广泛搜集素材,努力为祖国的真山真水传情写照,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对自然山水的直接的充分的体验和观察,使得其作品超脱尘俗,涤荡一颗趣远之心.从而传达出山水的鲜活神韵和淡远意境..而山水的鲜活与淡远意境又进一步陶冶了画家的精神和心灵.这就是他虽身处社会喧嚣杂乱,却不为世事忧怀,依然能够保持淡泊心志的因由所在。他的作品多以单纯、整体的丘壑形态入画,用笔遒辣而不失韵致,用墨浑涵又不失秀润,兼有北方的豪壮之气和南派的温润之风,一种神秘悠远的意境。

本次展出的50余幅山水画作品,是他几年来的精品力作,洋溢着对自然山川的敬畏和热爱之情,表现出磅礴浩大与刚健雄浑的恢弘气概,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精神震撼。其中《浩然正气》、《云横九派》、《气吞云梦》等作品所创造的绘画意象,更是弥漫着博大宏阔的宇宙生机,充分体现出画家所追求的阳刚之气、巨丽之美和飘逸之风。《皇天厚土》,《边塞秋酣》这两幅画作同样是写意秋天景色的,但两者的意境,情调,韵致,审美视觉都大相径庭.这说明画家作品的不是从概念出发,而是现实的具体感受出发,所谓:感物而兴怀. 《边塞秋酣》突出在浓黑与殷红的色彩交响中,让飞瀑长吟,流云高歌,既激情观赏晚秋之壮美,又畅叹逝者如斯夫”!该画在章法上敢于大开大阖,大虚大实,山岩簇拥处,密不通风,云烟缥缈处,又空旷幽邈,虚处不空,任神思驰骋。

画界的同仁们不会忘记十五年前的那段历史:杨留义曾经有过这样的大手笔——中央电视台专题报道著名青年画家杨留义历时五十四日,行程两万余里,遍览祖国群山,搜尽奇峰,作速写三百余幅,笔耕一年半,以浪漫主义手法创作了中国第一件表现西南六省名山大川的巨制《西南万里江山图》卷(0.35米#250米)画面气势磅礴,意境深邃,技法多样,笔墨苍润,自然天成,使观者身临其境,享受其无穷的视觉情趣,至今令人记忆尤存,印象深刻.十五年后,在中国美术馆展示给大家的杨留义最新创作,又进入了一个更高更新的阶段.不难看出画家的修养历练,画家作品的意境,画家的艺术技巧,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反映了这位艺术家不断提高,不断求索的可贵精神。

欣逢盛世,时代、社会都需要雄壮的进行曲,需要精神上的阳刚之气、巨力之美。杨留义的艺术创造回应了时代,而新的高峰正等待他奋力攀登。正如他在开幕式讲话中说的那样:“我是一棵小树,需要领导,老师,前辈,朋友的阳光,雨露的关心与呵护.而我的生命已经牢固的注入了华夏山水的汉魂唐魄,面对祖国的大山大水我就不能停歇,我要以笔为旗,让灵魂自由歌唱,在山水画创作的道路上永远求索更高,更好,为后人留下好的作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最高学术机构里的山水画学术展

2008年9月10日上午9点30分,被中国美术家们视为最高的学术机构——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杂志社主办并郑重推出了杨留义山水画学术展,画展得到了中国艺术创作院、文化部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中商联全国艺盟等单位的大力支持。这是杨留义继2005年7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之后再次成功展示了他的积墨山水画创作成果。当代著名美术评论家夏硕琦、徐恩存、周积寅,著名画家龙瑞、卢虞舜、尼玛泽仁、林容生、何家安、张复兴、庄利经,以及江苏盛世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谢垄华、中国童装中心董事长郑彩莲、西双版纳勐海曾氏老茶树茶厂厂长王菁、常熟九龙大市场董事长杨岩锡、中国领导艺术研究院院长赵菊春、浙江拙园周新强、吉林三宝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孙毓宏、长春禹鸣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孙钰濠等300余人参加了开幕式。

在这次学术展开幕式上,中国国家画院常务副院长、著名山水画家卢虞舜和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著名国画家尼玛泽仁分别代表中国国家画院和中国美术家协会致辞,并对杨留义及其创作成果给予高度评价。中共中央军委办公厅主任董良驹,中商联主席兼全国艺盟主席何济海,中国国家博物馆党委书记姜丰义,文化部人事司副司长、中国美术馆党委书记殷福,文化部艺术服务中心副主任赵树栋,武警森林指挥部政委李志同,中国美术馆副馆长马书林,以及有关单位领导戴继业、骆毓龙、赵焕之等为画展开幕式剪彩。中国美协理事、《美术》杂志社副社长张文华主持开幕式。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文艺报》、《中国书画报》、《美术报》、《北京日报》等40余家新闻媒体对此学术展及时给予了宣传报道。

展览开幕式之后,主办方在钓鱼台国宾馆又举行了杨留义山水画学术展座谈会。与会专家认为:杨留义全面继承了中国山水画艺术的优秀传统,多年来,他苦心孤诣地在积墨山水画创作领域进行了积极而可贵的探索。此次展出的120余幅山水画作品,是作者近年来在中国山水画艺术创作与探索过程中留下的一系列精品力作,也是对其艺术探索道路的一次集中展示和小结。杨留义的作品追求博大沉雄、浑厚华滋的审美旨趣,能够让人们看到他笔下的中国画以表现北方山水题材为主,既有南派山水的细腻温润之灵气,又不失北方山水之雄强与豪放,堪称糅南北山水画风于一体的成功范例。

当下,国内外艺术界的一些同仁对杨留义的积墨山水画艺术创作给与了关注,还有学者跟踪研究,撰稿积极评价其艺术成就。如今杨留义正处在艺术创作的黄金时期,此次学术展作为他艺术生涯的一个新的起点,期待着他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成果问世。

 

纵观艺术年表  感知画家人生

 

自立志从事绘画艺术以来,杨留义的艺术创作脚步再没有停止过,其足迹遍布包括港澳在内的全国各地。这里原文录下他的艺术年表,从中可以更深刻地感知画家人生。

 

1970年为配合生产队宣传,画出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宣传画。1974-1979年为部队绘制幻灯200余幅。1979-1983年为河南省驻马店地区卫校绘制人体解剖图1000余幅。1984-1986年为《中国医药信息报》画插图200余幅。1987年7月在南京举办个人画展。

1988年,中国画作品《峡江烟云》、《江南春色》获南京艺术学院美展二等奖。南京艺术学院毕业后调入遂平县文联工作期间,中国画《月上柳梢头》等四件作品及个人简历专题发表于《时代青年》11月号;《江南春晓》获河南省首届科技书画展三等奖,《千里共婵娟》荣获河南省“统一振兴”首届书画展优秀作品二等奖。

1989年中国画作品《寒林图》、《万壑秋色》入选河南省第七届美展;同年被批准加入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与驻马店地区文联、遂平县县委县政府筹办嵖岈山全国书画家笔会,李铎,宗其香等参加了此次活动。

1990年5月起,赴三峡经重庆、峨眉山、苍山洱海、西双版纳、桂林、衡山等西南六省进行长途写生,历时三个月;回豫后,进行《西南万里江山图卷》创作。

1991年国画作品《牧归》入选全国山水画展,年底完成250米长卷《西南万里江山图卷》创作。

1992年250米长卷《西南万里江山图卷》由河南省美术家协会、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办,分别在西安、驻马店展出,中央电视台、中央广播电台、《中国电视报》、《中国青年报》、《解放军报》、《中国民兵》、《河南日报》、《陕西日报》及陕西电视台、陕西广播电台、河南电视台与河南广播电台等30多家新闻单位做了宣传报道;秦岭云、陈大羽、魏紫熙等十多位著名画家为画展题词,南京艺术学院画论博士生导师周积寅撰写了评论。同年,作品《池塘清趣》、《夜半人不休》发表于《河南画报》2月号;《夜半人不休》还被编入南京艺术学院80周年《校友作品集》。河南省文联主席、美协主席马国强撰写的评论《挺不容易的杨留义》及“杨留义国画作品专题”发表于《河南日报》,被编入《世界当代书画名家作品集》、《当代书画撰刻家辞典》、《中国当代文艺家辞典》。

1993年,《西南万里江山图卷》荣获由中、英、美、日、法、等10多个艺术权威机构联合颁布的《世界艺术名人证书》并被授予“优秀书画家”荣誉称号。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美术家丛书《杨留义画集》;被编入《世界当代书画名家大辞典》、《河南大事记》、《中国当代书画名家大辞典》等四种辞书。作品《苍山洱海》荣获“俸皇杯全国书画大展”金奖,国画《暮归》被银川美术馆收藏。

1994年调入驻马店地区文联工作后,筹办迎省八届美展“驻马店地区美术作品展览”,举办成人及少年儿童书画培训班。中国画《脊梁》荣获河南省八届美展二等奖。

1995年中国画《闲云》荣获河南省第六届花鸟画展二等奖。同年,亲自组团率驻马店地区美术骨干20余人赴庐山、黄山、九华山、长江等东南五省进行长途写生,行程1万余公里,收集素材800多幅;主持举办驻马店地区名人书画作品展。

1996年组织举办了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驻马店地区书画作品展览、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驻马店地区国画作品展览;赴泰山、山海关、长白山等东北写生,行程1000多公里,收集素材200余幅。这年,被推选为河南省第四次文代会代表,任河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河南省书画家协会理事。作品《太行金秋》应邀参加河南省名家美术作品展览。作品《脊梁》发表于《国画家》第六期。

1997年,在任驻马店地区文联组织联络部部长、美术家协会主席后,举办纪念建军70周年驻马店地区大型书画作品展览,组团率驻马店地区美术骨干20余人赴河北、山西、陕西、内蒙等五省进行长途写生,行程10000余公里、收集素材1000余幅。之后,被抽调到上海协助著名画家李丁陇为联合国绘制2000米长卷《和平世界图》(其中他个人绘制长城段达400多米)。

1998年,国画作品《大漠风情》、《天问》等三件作品在《国画家》第三期专题发表;《清香》入选“中享杯”全国书画大展;《秋水同行》入选全国中国画“300家”画展,被编入大型画集;《江南正清秋》、《渔歌唱晚》参加河南省国画作品展,被编入画集;《大岳秋》参加“黄河魂”全国艺术大展。同年,应泰国政府和新加坡艺术学院邀请,代表河南省文艺考察团赴新、马、泰及港澳地区进行考察访问、艺术交流等活动,并在新加坡艺术学院举办联展。应邀在日本近代美术馆举办中、日16人水墨画研究交流展,国画作品《长白飞流》被收藏。

1999,应中央电视台邀请赴北京人民大会堂云南厅参加大型笔会和书画家新春联谊会;中国画《花镜三界图》入选“全国第二届花鸟画展”,并荣获二等奖;《夏日》等两幅作品分别荣获“庆祝建国50周年暨迎澳门回归全国诗、书、画作品大展”优秀奖和入选“‘鑫光杯’迎澳门回归中国画精品展”,作品均被编入大型画册和收藏;《秋熟》获河南省第九届美展二等奖;出版《当代美术家—杨留义作品选》;12月30日《大河报》专版发表中国画作品《峡江烟云》等六件;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研究生导师、教授林容生撰文《杨留义和他的山水画》,予以评论介绍。同年,被正式批准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

2000年,《家与溪水长》、《秋熟》两件作品应邀参加“中华世纪之光”中国画200家提名作品展,并被编入大型画集;《秋熟》参加河南省中国画作品晋京展,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出版《中国当代书画名家精品集—杨留义专辑》;《山情》、《脊梁》于4月6日发表于《中国书画报》,并由中国国家画院著名画家教授、研究生导师贾广健撰写《在探索中求新意》予以专题评论介绍。这一年,又组织有20余名美术骨干构成的采访写生团赴甘肃、青海、西藏、新疆等七省区进行长途写生,历时40余天、行程20000余公里,收集素材20000余幅。

2001年1月,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邀请,与著名画家周韶华、马西光、于志学、马振声、朱理存、冯大中等一道,赴法国参加由中国政府在联合国教科文总部举办的中国当代书画艺术大展。画展期间,应中国驻法国大使馆邀请举行笔会,为中国驻法国大使馆创作《峡江烟云》、《江南春晓》;随后又对西欧七国进行了访问、考察、交流等活动,被中央电视台一、二、三、四套节目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日报》、《北京晚报》、《中国文化报》、《中国书画报》、《欧洲时报》、法国电视台和广播电台等二十多家新闻单位予以宣传报道。应邀赴广东佛山市、肇庆市举办个人画展;《国画家》第二期专题发表《接天宇之气》、《厮守》等七件作品;《山村新音》应邀参加河南省首届山水画艺术大展,被编入作品集。这一年,光荣地被推选为中共河南省第七次党代会代表、河南省第四届美代会理事和主席团成员、驻马店市第一届政协委员,并开始创作巨幅国画《中华魂》。同年7月,为配合申奥,应俄罗斯美术家协会邀请,又赴莫斯科参加由文化部在“俄罗斯美术馆”举办的“情系奥运—中华当代书画艺术大展”;画展期间,应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及北京奥申委邀请与著名书画家胡正伟、何首巫、李乃宙、康庄等为奥申委主笔创作大型巨幅国画《长城颂》,受到好评,中国中央电视台一、二、三、四套节目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莫斯科晚报》、《中国书画报》、《中国文化报》、《北京日报》等十多家新闻单位多次进行宣传报道;作品《云断秋山》荣获此次“情系奥运—中华当代书画艺术大展”金奖,作品《浩然长存》被收藏。

2002年中国画《静听幽壑泉水声》应邀赴福建参加全国中国画作品邀请展览;《塬上》参加中华书画艺术大展并荣获金奖;《铜风秋色》参加河南省首届中国画艺术大展,获优秀奖,并被编入作品集;《天地悠悠》入选“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嵖岈山》入选全国风景名胜画作品展,并被发表在《古今》杂志封底。同年,国画《江南民居》荣获“多伦多国际艺术双年展”优秀奖,并被多伦多艺术馆收藏。

2003年《溪山秋色》荣获“河南省第二届中国画艺术展”佳作奖,并被编入画集;《伏牛人家》应邀参加河南省书画名家赴广州精品交流展;《雨后青山山中行》特邀参加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全国书画作品展,并被毛主席纪念堂收藏。这一年还同时完成新作40余件。同年,应邀赴莫斯科在普希金博物馆参加“北京申奥成功”画展开幕式,国画《铜风秋色》荣获“情系奥运中华书画艺术展世界行”金奖;应邀赴俄罗斯参加书画大展开幕式,并进行考察、交流等活动,作品《幽居图》被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收藏。

2005年,在中国美术馆成功举办“杨留义山水画展”,中央电视台、中央广播电台、《人民日报》、《北京日报》、《中国文化报》、《香港日报》、《中国书画报》等30余家新闻单位予以宣传报道。其中《文艺报》曾两次用整版的篇幅刊登“杨留义作品研讨会”内容。8月,作品《祥云和畅图》应邀搭载神舟六号飞船,遨游太空。9月,应邀为人民大会堂创作国画《生命礼赞》。同年,被任命为文化部所属的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创作部主任。

2006年5月-8月,应中共中央军委邀请为中央军委大楼及国家领导人办公室创作大型巨幅国画《汉魂唐魄写江山》、《春风和畅图》等多幅国画作品。10月14日-18日,应文化部邀请,参加了由25位艺术家组成的“黄河情,海峡两岸艺术家采风考察团”,创作了“大河旭日”等数幅反映黄河文化的山水画作品,并在考察期间参观了“黄帝陵” 、“秦陵” 、“汉陵”和汉代大型壁画等,为弘扬华夏文明,促进两岸团结,密切两岸艺术交流做出了贡献。

同年8月,为弘扬中国国画艺术、将中国当代书画艺术家及其作品推广到亚洲乃至全世界,同时为支持中国贫困地区发展建设,应中国地区开发促进会和韩国政府邀请赴韩国举办国画联展。

2007年1月,应中国商业联合会艺术联盟邀请,赴天津参加全国市场高层论坛,并参加了书画笔会等活动;4月,参加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党委书记姜丰义任团长、自任秘书长的迎香港回归十周年中国美术家写生团,及参加应文化部和中国驻香港宣传部等有关单位邀请赴港澳一行15人的写生采风、艺术采风活动,并创作了大型巨幅国画《十载辉煌》;5月,组织并参加了“当代中国画名家十人精品展”,参加的其他九名著名画家是马西光、于志学、丁中一、白庚延、胡正伟、张复兴、满维起、林容生、贾广健,此画展先后在北京、河南等地展出,引起业界轰动,并受到高度评价,数十家新闻媒体先后作了宣传报道;同年,被正式任命为中国艺术创作院副院长兼山水画院院长。9月初至10月初,又先后前往河南伏牛山、浙江运河、钱塘江、五泄、西双版纳等地进行艺术创作写生,累计创作速写50余幅,拍摄艺术照片100多幅,现场作画10余幅。

2008年3月,应邀赴陕西省汉中市参加“情系汉中中国商业联合会助学捐赠仪式暨中国书画汉中行开幕式”,此次活动为汉中贫困学校捐资两百万元人民币,用来帮助建设贫困学校和解决贫困生生活问题,并在书画笔会中创作1千多平尺国画作品,为促进和发展当地文化艺术事业做出贡献。6月,参加由文化部、解放军总装备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等单位组织的“情系奥运”活动,赴希腊、意大利、西班牙对火炬传递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写生。并任常务副团长兼秘书长。同年作品《雅典﹒卫城》搭载神舟七号飞船上天。9月,由中国美协、《美术》杂志社、中国国家画院主办在中国国家画院隆重举办了《杨留义山水画》学术展。中国美协副主席尼玛泽仁、中国国家画院常务副院长卢禹舜及文化部、中央军委等有关单位领导参加开幕式;中央电视台、中央广播电台、《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书画报》、《北京日报》等30余家新闻单位进行宣传报道。

2009年组织并举办了《庆祝建国60周年—当代中国画名家60人作品邀请展》活动。7月参加了由福建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神舟墨韵—两次搭载神舟飞船十五位优秀画家作品研究》。以及应邀出版了《中商联推荐画家—杨留义作品集》、《红旗书画60家之“杨留义专集 ”》。同年,应邀参加中国国家画院举办的《水墨本味—当代中国画名家学术邀请展》、作品并被编入画集。10月,参加了文化部、中国国家画院及四川省文化厅联合组织的全国中国山水画学术邀请展暨高峰论谈。11月,参加了由中国国家画院、信阳市政府联合组织的《山情水韵—中国当代画家信阳风采作品展》,作品被编入画集;参加各种类型的书画艺术学校活动,创作出新作品数十幅。

 

纵观杨留义的艺术年表,完全可以知道现实中的他是如何的勤奋与忙碌,也可以看得出目前的他是如何的成功与辉煌,当然更可以想象到未来的他应该、可能或者说一定会给世人以更加巨大的惊喜!

据悉,全国美术界内及收藏界不少人士都十分看好杨留义颇具特色的山水画,他的画艺术与收藏价值一路飙升不止。虽然画与金钱不是可以直接画等号的,但又实实在在能够从一个侧面说明一些问题,起码可以让更多的人认识他和他的“黑山画派”的魅力之所在。

成功、成名后的杨留义从不摆架子、耍牌子,并非是那种高高在上、远离尘世间喧嚣、不屑在与社会和大众为伍的“大腕明星”,而仍然是一位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的普通人。是的,四川地震获别的地方受灾,他总是走在前面积极捐款捐物;有关单位获个人邀请参加各种笔会、画展、研讨会,他常常丢下手中的“活儿”不辞辛苦前往……是的,吃水怎能忘掘井人?!他永远不会忘本,不会忘记生养他的父母和家人、家乡,不会忘记养育、帮助、扶持他成长的亲友、乡亲和老师,不会忘记在自己不同的人生路口发现、养育并将他“扶上马送一程”的各位伯乐们!

 

对于辛勤操劳一生、拼力养家糊口、功德无量而不幸早逝的父亲,他虽然记忆不多,但绝对清楚父亲是怎样的一种情怀。他只恨老天的不公而无以为报,就把对父亲的挚爱与怀念深藏于心,把父亲当年用来卖麻绳、做小生意推的独轮车轮子背到他北京的画室“问磨斋”里,以其激励、鼓舞自己奋然前行……母亲劳苦一生,却没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名字,直到一九九零年去世后,才由他和姐姐、哥哥们郑重商议给母亲起了个“赵金英”的大名(这也许创下了又一个纪录——后代儿女给父母辈起名),并于一九九二年正式立碑纪念……大哥杨留根对他的关心爱护和帮助,是一般亲人难以做到的,从他上学、当兵到参加工作,无不有大哥的操心与奔波;当大哥一九九五年因病过早去世时,他深感悲痛,特地赶绘了一幅画为大哥“送行”(墓地因此被贪心贪财者或欲据名家之画为己有者盗挖,幸亏是他嘱咐下葬时“一定焚烧祭送”才免遭该画被盗走)……他忘不了“军功章”里还有与自己同甘共苦、携手前进的妻子王玉英的份儿,为了他的事业她主动放弃晋升晋级的机会,把解除他的后顾之忧、照顾好孩子当作“大事儿”去做,在需要与可能的时候还陪同他外出采风、写生,帮他背包、拍照、收集素材……而女儿杨见博的健康成长、幸福成家与成功立业,也是他事业不断上升、发展的助推器……

虽然家乡因时代的原因并没有给他和家庭一个温饱、幸福的过去,但他却并不因此而忘怀家乡:当村里提出请他帮助修家乡的两条路时,他二话不说,尽心尽力筹集资金和协调各方出工出力,实现了村民们期盼已久的“村里村外走好路”的愿望;他一直不忘他家当年的邻居的“毛婶”(大名叫李永贺),知道那时她与母亲相互帮衬、关系一直很好,帮眼睛不好的母亲做饭、纫针,还把自家的烧材送给他家用,所以一有时间和机会他就登门探望,送吃送穿送钱;不少他当年的同学、玩伴儿,只要有事儿找到或电话联系到他,他都会尽心尽力予以帮助,逢年过节回老家也总不忘捎带些烟酒、衣物等礼品,并给确实需要者一定的资金援助;老家里的房子空着没人住,他就放心地把钥匙交给乡亲收藏保管;县里请他为县艺术活动中心创作价值百万元的巨幅山水画并表示一定要象征性付一部分费用,而他则直言婉拒“我一分钱也不会拿”,只同意用此款设立一项助学基金,帮助那些如他当年“上不起学”的孩子们;最后,他在好友、著名演员李保田陪同下,专程回乡将这幅巨画无偿赠赠给了家乡人民。

那些对他给予“伯乐”般支持帮助的人,他更常常挂在心上。有了新作品问世,他总要通过不同的方式或登门、或打电话向他们报告,并随时赠送、奉寄自己出版的画集、登载自己作品的书刊,一有机会和空闲就前往看望、拜访,并一直以晚辈、学生和下级的身份尊重、对待他们。

……

“成就可以说明过去、验证现在,但代表不了也代替不了未来。”这是杨留义一贯的观点。他坚持“面向未来,为了明天”,要为还没有取得的一切努力、再努力,直到永远。是的,对绘画艺术事业永远的追求与创造,是他今生今世不变的主题;对国家、对社会、对大众永远的忠诚与不断的奉献,是他终身痴心不改的前进方向与奋斗目标。我们有理由相信,伴随着时光的流逝、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进步,杨留义作为现代黑山画派的创始人与主帅,必将在已有今天的基础上迎来他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让我们祝福杨留义先生“更上一层楼”!

让我们拭目以待!

……

 

 

 

 

第四章  

   画言诗配  山水鉴大爱

杨留义的画,处处显现着他对生活、对自然、对社会的热爱,他的爱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笔者在与他的接触、交往中早已领略多多,对此的记忆与感慨也最为深刻。为表达这方面的情感、心意与体会,笔者特地从他众多的作品中精选了近百幅充满爱心、真情与忠诚的山水画,以自己的薄学浅识和有限的笔墨功夫一一诗言之,作为对本书的总结和对读者大众的最后报告吧!

 

《山青如翠,流水似玉》     

高山知音伴流水   苍茫叠翠应是谁   玉带婉转迎面来   梦里寻她不思归 

                  

《好山好水好住处》

无意上天入圣境   乐在此地做仙翁  好山好水好住处  长寿百年不是梦

 

《山气日夕佳》

初春薄暮叹观止  神怡心旷达天边  情投山气日夕佳  不觅朝峰抬望眼

 

《满山诗境》

连绵复连绵   诗境布满山   李杜归故里   笔耕不得闲

 

《山色青晖》

昭晖远映山愈青  流云流水成一统  曾问绝色何处有  捧赏此画方觉窘

 

《气清更觉山川远》

碧水如镜照云端  林居遥唤可连天  意浓犹在半酣处  气清更觉山川远

 

《白云浮动青山辉》

近观遥看舞飘渺  白云浮动青山辉  峰高涧低妙蕴中  只闻水响不见水

 

《梦里春山》

柔云碧水映朝霞  梦里春山有人家  仙境不拒外来客  结伴同往写佳话

 

《春水船如天上生》

春山春曲春水长  深林家屋多祥瑞  天生舟船何处去  掌舵老大知是谁

 

《云来山更佳 云去山如画》

独往不独来  常添锦上花  辅承皆有意  原本是一家  来时衬更美  去后富年华

相映成天然  云山共佳话

 

《春风又绿江南岸》

一水连天无穷碧  春风又绿江两岸  不架虹桥亦相通  盛世美景最延年

 

《祥云胜景图》

祥云缭绕圣地  流水润泽胜境  当代游人蜂至  昔日墨客争锋  今来传承无数

古往皆少白丁  一朝史诗不绝  百年妙趣横生

 

《江山平远入新秋》

未临蓬莱不知味  目睹仙境方觉秀  朝阳普照抚天宇  江山平远入新秋

 

《气吞云梦》

舟船峡谷来   气吞云梦开   山色共媲美   胜景同时代

 

《翠峰竞秀》

峰高天见低   翠微争相聚   秀美谁更盛   裁判无依据

 

《清风无声》

拂面清风来何处  有形更被无声超  绝妙好辞说不尽  此处惊雷在怀抱

 

《积霖声更幽》

群峰诉未休   积霖声更幽  间或闻歌吟   缭绕似水流

 

《青山生祥云  松高接长天》

满目青山敞胸怀  祥云环抱尽放歌  松高擎立接长天  飞流伏吻笑嗬嗬

 

《青山绿水图》

近赏桥亭流水  远眺云雾峰峦  敢问青山绿水  此处可是仙间?

 

《青山几段云》

青山几段云   段段皆不同   幽处知多少   神游方晓明

 

《白云忽从怀抱生》

霞披万山抖长空  白云忽从怀抱生  狂想沉思不得解  远山与此可相同?

 

《山中岁月只来往》

流水常新山不转  红叶报秋唱丰年  山中岁月只来往  人生轮回堪比肩

 

《画到神情飘没处》

春华痴意入仙境  云水连天携巅峰  画到神情飘没处  人至心飞界无穷

 

《寒山转苍茫  秋水日潺湲》

清溪挂前川   高峰伴青天   寒山转苍茫   秋水日潺湲

 

《不畏漫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大怀蕴天无远近  不畏漫云遮望眼  身在仙居心神游  门泊万里顺风船

 

                      (以上选配自《杨留义专集》)

 

《十年辉煌》

归来游子唱大风  苍桑巨变举国惊  非凡成就写春秋  东方明珠世人敬

 

十年辉煌亲见证  豪迈胸意展圣境  挥毫泼墨歌香港  同步家国筑长城

 

《心闲还随白云飞》

天动地动山亦动  动感十足万千美  风流才子诚相邀  心闲还随白云飞

 

《意静不随流水远》

山高林深云相扶  千姿百态一景汇  意静不随流水远  天上来客知是谁

 

《南山与秋色  气势两相高》

深幽塔寺俏   仙游多知晓   南山与秋色   气势两相高

 

《霜林好景》

寒山水长流   霜林暖意染   随心畅游处   好景赏未完

 

《气清更觉山川远》

气清更觉山川远  心静方知天地宽  此处仙居四季同  梦溪不尽画笔谈

 

《云横九派》

远近悠山各不同  云横九派幻新容  浮动无根胜巧手  此景原是它景成

 

《天长地久》

山中有人家   山外少来客   天长如流水   地久似林壑

 

《江北无所有  聊赠一山秋》

江北无所有   聊赠一山秋   归去多此念   重逢在洲头

 

《好山不厌百回头》

梦境幻界幻影   高天流水流云   好山不厌百回头   美景在目在心

 

《苍翠忽从怀抱生》

极目远山外   悠悠万千情   云雾浮动欲遮时   苍翠忽从怀抱生

 

《渐入佳境》

仙界信步觅   心随山水行   历历景逾深   渐渐入佳境

 

《诗思碧云秋》

昨日畅游今诗思   意犹未尽欲放喉   灵动美景犹在目   笔下还原碧云秋

 

《层林尽染》

绝景天赋更幻化   远山各自已成花   层林尽染皆诗意   诗家放翁可有暇?

 

         《天宇苍茫》

云浮山高两相映   幽林深处有人家   飞流瀑布连阶唱  苍茫天宇画外画

 

        《白云漫歌山涧行》

墨林轻唱峰峦飞  白云漫歌山涧行  群居独处皆相宜  世外桃源有此景

 

         《泉和万籁声》

霞披千山美  泉和万籁声  云游连天低  林拂满目情

 

        《挥毫百斛写秋山》

峰峦林涛茅舍现  云蒸霞蔚碧连天  放歌千首抒胸臆  挥毫百斛写秋山

 

         《曲水修兰契》

云山悠悠远无边  瀑布之城曲水长  天修人间神圣地  如画风景呈瑞祥

 

 

        《一枕秋山伴流泉》

登高眺望赤峰远  回首俯瞰墨林染  几缕清风吹茅屋  一枕秋山伴流泉

 

         《云起一天山》

风动双面峰  云起一天山  有意凌高处  敢问谁同伴

 

         《山水含清晖》

大气磅礴里  山水含清晖  飞流蕴诗情  青鸟不思归

 

         《秋峰飞岚》

峻峰立寒秋  飞岚遍山间  风林拂未形  流瀑独无拦

 

        《家住湖岸听雨声》

白水扁舟连天动  湖光山色成一统  人在心归远世俗  家住湖岸听雨声

 

        《心如秋山连天净》

人居此间似圣境  心如秋山连天净  坦然直面家国事  敢言不虚度此生

 

         《凭栏看远岫》

凭栏看远岫  倚石听流泉  情动山林中  心飞云水间

 

         《斜阳山雨处》

斜阳山雨处  人家画图中  天衣两相裹  绝妙自然成

 (以上选择配自《21世纪有影响力画家个案研究 .杨留义》

 

         《云山问磨》之二

天高入湖底  舟横流水促  山路在何方  云深不知处

 

         《云山问磨》之四

山腰白云生  山头黑云聚  云外是我家  韵在密林里

 

         《云山问磨》之六

峻山高耸携立  霞彩相伴似侣  云山绝好居处  堪称天下第一

 

          《秋静风和》

云水一色难认辩  秋来静峦各相连  和风吹得人欲醉  流瀑欢歌山外传

 

          《大象无形》

连天高山一座座  大象无形藏风骨  婆娑起舞云浮动  奔流不回水怀古

 

           《清音》

云驻空谷仰览峰  流泉飞跳伏吻湖  清音缭绕有似无  妙手丹青谁家出

 

        《气势两相高》

瀑流入深潭  清风衔林梢  山水分伯仲  气势两相高

 

       《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满山阳光普照  景致这边独好  天朗气清云水动  惠风和畅乐逍遥

 

        《山不争高自极天》

云龙游弋处  林涛声声远  水不抢流本有径  山不争高自极天

 

         《闲云秋色》

高山巍巍连天立  流水潺潺何所去  秋色无限尽赏阅  闲云秋色山魂居

 

         《白云飞去》

原知此处云锁山  真相飘渺不得全  白云结伴飞去时  崇山峻岭展新颜

 

         《情溢山川》

家住林深处  居人心随天  情溢山川中  爱在云水间

 

          《秋熟》

昔播春色万千重  今赢秋熟早满山  不意来年满载归  但求此海开大船

                  (以上选配自《当代名家写意山水画库》

 

         《气破天宇》

幽谷复深深  云高识远近  气破天宇处  精髓有至尊

 

       《祥云和畅图》(随“神六”上天)

近水远山步步俏  祥云和畅多奇妙  太空遨游觅知音  可有仙境试比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