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猿大战西瓜:吃软饭的名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1:52:46
在欧洲上流社会曾经存在过一种传统,有一些贵妇人常常以保护神的姿态帮助那些有才华的文化人,而那些文化人因为生活的压力又不得不依靠这些富婆。不管她们的动机如何,确实成了文化的催化剂。

    巴尔扎克:一道最好的丈夫的菜

    巴尔扎克1799年5月20日生于法国中部的图尔城。15岁随父母迁居巴黎。17岁入法科学校就读,课余曾先后在律师事务所和公证人事务所当差,同时旁听巴黎大学的文学讲座,获文学学士衔。20岁开始从事文学创作,以笔名发表过许多不成功的剧本和小说。

    为维持生计,1825-1828年期间先后从事出版业和印刷业,皆告失败,负债累累。经过探索和磨炼,巴尔扎克走上现实主义文学创作道路。1829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最后一个舒昂党人》,初步奠定了在文学界的地位。1831年发表的长篇小说《驴皮记》为他赢得声誉,成为法国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

    靠女人生活,巴尔扎克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曾在给妹妹的信中写道:“看看周遭,是否能帮我物色个有笔财富的寡妇……在她面前将我夸耀一番———一个极好的小伙子,22岁,长得帅气,眼睛溜转活泼,全身充满激情!是众神曾经烹出的一道最好的丈夫的菜。”

    巴尔扎克毫无节制的生活让他负债累累,27岁时负债9万法郎,利息一年就达6000多。为了躲债,他选择了一座绝妙的房子,房子前后门都通路,大文豪坐在屋里,远远地看见债主从前门来,他就从后门开溜,债主从后门来,他就从前门跑掉。

    巴尔扎克最终还是成功找到一位富有的寡妇做妻子:韩斯迦伯爵夫人。她是俄国声名显赫的家族中的一员,有几千个农奴和广阔的土地。出于对巴尔扎克的作品的兴趣,她给作家写了一封匿名信。面对这样的情景,巴尔扎克居然在报上登出寻人启事,找寻匿名者。偏巧,写信人看到了启事,从此开始通信。在持续十多年的通信和不多几次会面后,伯爵夫人答应嫁给巴尔扎克。巴尔扎克的愿望似乎达成了,但不幸的是,结婚5个月后巴尔扎克就因为脑溢血离开了人世。

    柴可夫斯基:寄去一枝花

    柴可夫斯基出生于沃特金斯克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在母亲的教导下学习钢琴,由于父亲的反对,进入法学院学习,毕业以后在法院工作。

    22岁时柴可夫斯基辞职,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跟随安东·鲁宾斯坦学习音乐创作,成绩优异。

    毕业后,在尼可莱·鲁宾斯坦(安东·鲁宾斯坦的弟弟)的邀请下,担任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

    柴可夫斯基与崇拜自己的女学生的婚姻破裂后,企图自杀,他的朋友把他送到外国疗养。

    他被认为有同性恋倾向,并且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一直试图压制,因此有意见认为这是婚姻破裂的原因。

    梅克夫人是一位大资本家的遗孀,拥有万贯家财,并且对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很着迷。柴可夫斯基经过一段失败的婚姻后,贫困潦倒,还负担着前妻的大额生活费。梅克夫人知道这些情况后,就决定保护这位可敬的音乐家。她给柴可夫斯基寄去了第一笔款,并决定以后每年为他提供6000卢布的资助。

    柴可夫斯基安顿了下来,完成了第四交响曲的创作。印行出版的时候,梅克夫人还特意寄去1500法郎,而柴可夫斯基在回信中寄去的是一枝花。他跟梅克夫人说:“(您)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我向您要钱而不会感到害羞的人。首先,您仁慈而慷慨;其次,您有钱。”

    1887年,尼·鲁宾斯为柴可夫斯基争取到一份工作,作为音乐代表参加巴黎博览会,工作8个月,月薪1600法郎。柴可夫斯基拒绝了,这让鲁宾斯很生气。鲁宾斯跑去找梅克夫人,让她停止对柴可夫斯基的资助。梅克夫人重申柴可夫斯基需要安静和自由,她邀请柴可夫斯基到自己的庄园里进行创作。这段时间里,柴可夫斯基作出了三首小提琴曲与钢琴曲。

    卢梭:自己是情人的作品

    卢梭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百科全书》的撰稿人之一,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新爱洛伊丝》、《忏悔录》等。

    卢梭1712年6月28日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卢梭的祖父原是法国新教徒,因躲避宗教迫害于16世纪中期来到瑞士。父亲是钟表匠,技术精湛;母亲是牧师的女儿,颇为聪明,端庄贤淑。母亲因生他难产去世。他一出生就失去了母爱,他是由父亲和姑妈抚养大的。比他大7岁的哥哥离家出走,一去不返,始终没有音讯。这样,家里只剩下他一个孩子。


    卢梭在他13岁时,舅舅决定将他送往马斯隆先生那里学当律师书记。但卢梭非常讨厌这种只为了赚钱而缺乏趣味的职业,便辞掉了工作。

不久,卢梭又换了一个职业,在一位雕刻匠手下当学徒。鉴于以前做书记时得到的不少教训,所以他对这个新工作依命而行,毫无怨言。

由于师傅的暴虐专横,使卢梭对本来喜爱的工作感到苦不堪言。卢梭在师傅家的生活非常不愉快,但这却使他恢复了时隔已久的读书习惯。附近有一个女租书商,经营一家租书店,卢梭经常去那里,手不释卷地看书,有时甚至误了工作时间,受到师傅的责骂和体罚。他觉得雕刻师傅这里的环境很不理想,一切都缺乏情趣,令人难以忍受。

    16岁时,他离城出走,他相信自己可以独立生活,自由地支配一切。崇尚自然的卢梭离城出走后,经由一位朋支的介绍,结识了华伦夫人。他原以为华伦夫人是个老态龙钟的老人,不料她却是一位满脸和气、风韵十足的年轻女子。这使他大感惊讶和激动,正是这位夫人影响了他日后的生活。最后,她做了他的情妇和养母。

    没有华伦夫人就没有大思想家卢梭。

    卢梭是经一位神父介绍去找华伦夫人的。卢梭写了一封极力炫耀才华的信,跟神父的信一起交给华伦夫人,华伦夫人在教堂门口,认真地看了卢梭的信,这位28岁的贵妇人对卢梭说:“哎,孩子,你这样年轻就到处漂泊,实在太可惜了。到家里去寻我吧,叫他们给你预备早饭,弥撒以后我就来和你谈谈。”

    为了卢梭的前途,有人提议把卢梭送到都灵教养院去学习,华伦夫人付钱给他,并把卢梭交付给他,另外还私下给了卢梭一点钱和东西。

    卢梭在巴黎四处碰壁时,华伦夫人为卢梭寄来一大堆配方和秘诀,以期他设法用来致富。卢梭与戴丽丝同居多年后,华伦夫人来巴黎看望他们,此时她已穷困潦倒,还把手上仅有的一枚戒指,硬要戴到戴丽丝的手上。

    在卢梭晚年的回忆录里,华伦夫人贯穿全书的始终。他们俩始终以母子相称,即使是在同居期间也是这样。华伦夫人是卢梭的上帝、母亲、大姐、朋友、老师、保护人、情人等等。卢梭的说法简洁:“我把自己看做是她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