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海平面最高的桥:得定之后,如何修行?——“钻杳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14:29:48
得定之后,如何修行?——“钻杳冥”

  “钻杳冥”一语,源自李涵虚的《收心法杂谈》。所谓“钻”者,比喻静定层次之深远也;所谓“杳冥”者,比喻静定状态之昏寂虚无也;何谓“钻杳冥”?“虚空藏心,昏默息神”,进入“静定”回到昏寂虚无的“先天状态、无为真境”中去,即谓之“钻杳冥”。
    对于“钻杳冥”,李涵虚在《收心法杂谈》中曾反复多次论说。他说,“凡做功夫,钻杳冥是第一桩难事。但先天一气自虚无中来,必有真杳冥,乃有真虚无”;他还说,“大道者,先要清净身心,调理神气。其甚者,要能放下一切,钻入杏冥。必有此等真功夫,然后有真效验”。可见,对于丹道,“钻杳冥”是登堂入室的必经之路。

    让我们回顾一下,从入门到登堂,一路行来的“丹道风光”。

    一、“建立孤立条件反射弧”的阶段
    即修法阶段、以假修真阶段、入静阶段。
    丹道入手,大多“一念代万念”,比如修习随息、守窍、观光、听息......等“有为法”。
    修习这些“有为法”时,大脑皮层便会形成了一个中等强度的孤立兴奋灶(亦即优势兴奋中枢);多次修习这些“有为法”后,大脑皮层又会建立与之相应的条件反射弧;再经过一段时间的修习后,这个条件反射弧便会得到不断强化。
    以随息法为例。修习日久,必然就会达到“一息一念”的程度。所谓“一息一念”,即每一次“呼气”时“意念”都自然的“觉察”一下;并且,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其它“念头”。“呼气”与“意念”如此的“一 一对应”,这就称之为“一息一念”。
    其实,“一息一念”的出现,也就意味着“孤立条件反射弧”的最终建立。
    此阶段的练功诀窍是“勿忘勿助”。

    二、“拆除孤立条件反射弧”的阶段
    即忘法阶段、降心为不为阶段、得静未定阶段。
    还是以随息法为例。
    达到“一息一念”后,如果师父要求后学“在保持‘警醒’的前提下,‘意念’越轻越妙”的话,情况又会怎样呢?        
    既然“孤立条件反射弧”已经建立, 既然除了“那一念”之外,我们再也无法(在功中)生出别的念头,并已形成习惯。那么,这时再要求“在保持‘警醒’的前提下,‘意念’越轻越妙”,其实也就是逼迫我们——不光那些以前就已经扫除干净的“万念”还要继续清扫之外,现在,连“那一念”也要开始灭除了。
    想象一下吧!修行之前,我们的后天意识“处处可以落脚”;“一息一念”后,我们的后天意识“只有一处可以落脚”;而在忘法阶段,就连后天意识“唯一的落脚之处”也要拆除,后天意识还能到那里去呢?真的是“前无去路,后有追兵”啊!!!
    如此用功,则后天意识的“落脚之处”必定渐渐缩小,最终便到了“无立锥之地”的地步。不管后天意识有多么顽固,到这地步,它也只能无可奈何的被迫放下(即撒手)了。
    能如此,则此阶段的功夫,完毕!

    后天意识是非常顽固的,这一阶段比较艰难,多说两句。
    在“为不为”阶段,练功诀窍已不应再是“勿忘勿助”,而是要“空空忘忘”,主动遗忘了。
    这时,必须要“心神默默,气息绵绵,皆入于杳冥中”(《明道语录》)。也就是说,气息出入自然、轻柔、细缓,而且是神息相依,神息两忘;最重要的是心态静之又静,清之又清,一切放下,全体皆忘。
  在“为不为”阶段,虽然重在泯灭后天意识,但又不能忽视先天元神的主宰作用——即在“为不为”的状态下,既要尽量减弱意念的强度,降低觉醒水平,又要始终保持“一点警醒不灭”。道书中称此为“一灵独觉”,古人谓之为“将道心返入虚无也”,我谓之为“在保持‘警醒’的前提下,‘意念’越轻越妙”。
    在《道德经注释》中,黄元吉说:“每静坐一次,管他杳冥不杳冥,总将我元神发为真意以为之主,即至杳冥久久,我亦以元神主宰之而变化之,此外不参一见,不加一意,方是上上乘修炼之道。”他还说,“静为元神,动为真意。万象皆空,一灵独觉,此为真意。意发而心仍无物,始为真意。”
    可见,在入静定的过程中,如果没有真意的内在统摄,要么心神散乱,要么陷于昏聩枯坐,也就无法最后进入到“钻杳冥”的境界了。
    最后,虽然由“忘法为不为”进步到“钻杳冥”比较困难,但也不过是卖油翁的手艺——“唯手熟耳”罢了。
    李涵虚在《收心法杂谈》中说得很好:“我劝人先在虚空中自炼,静之又静,定之又定,无人无我,无无亦无,自然入得杳冥。”
    而史从龙在《道乡集》也说:“以虚无为藏心之所,以昏默为息神之乡,三番两次,澄之又澄,忽然神息相忘,神气融合,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

    三、“钻杳冥”阶段
    当后天意识因无立锥之地而被迫撒手后,必然会出现“万念俱泯”、“五感封闭”、“一灵独觉”等情况。这样,后学就来到了“钻杳冥”阶段(即“得定阶段”),而“炁穴”、“丹田”、“玄关”等现象也就自然的、不教自会的跟着依次发生。
    对于丹道,“钻杳冥”是登堂入室的必经之路。因为“先天一炁自虚无中来”,“先天之炁原无形象,非虚极静笃不生”(《道乡集》)。所以,内功修炼必须“恍惚之中寻有象,杳冥之内觅真精”(《悟真篇》),必须“无中生有采先天”(《合宗明道集》)。
    古人曾描述过达到“钻杳冥”后的具体情况。        
    黄元吉在《道德经注释》中说:“至虚至静,不异痴愚,似睡非睡,似醒非醒,此鸿蒙未判之气象,所谓道也。忽焉一觉而动,杳冥冲醒,我于此一动之后,只觉万象成空,一灵独运,抱元守一,或云真意,或云正念,或云如来正等正觉”。
    李涵虚也在《三车秘旨》中说:“杳冥中有气,一神独觉,此乃真息也。真息发现,熏心酥醉,还要按入腔子里虚无窍内,积之累之,则命蒂生而阳气自长,乃可以开关运气矣”。
    李涵虚还在《收心法杂谈》中说,杳冥久久,神息自然进一步融合,于是阴阳“不交媾而自能交媾,以至阴中生出阳来”。
    史从龙在《道乡集》中也说:“坐到静极,忽然一动,此动即先天气也。先天气既动,即欲拱关而出,我以目光静照动处,后天息气自然与心相依,亦回至动处也。”(这就叫后天见先天。二气相接,便觉恍恍惚惚,似乎有物,杳杳冥冥,似乎有信。)
    综上所述,“钻杳冥”确为得定之后,进一步修习的重要“方法”。


    以下,是其它人的发言——
    一、“归真道”发言: 在佛经道书中,有很多“还不撒手”、“桶底漏尽”、“脱了衣服去”、“登岸必舍舟”、“不跳舍身崖,不得成大道”......等等类似的说法。对于这些说法,初学者往往很迷惑。现在,看了溪水听冬师傅的开示后,我好象明白了一点什么。
    二、“应天机”发言:
     看帖感言
        1、李涵虚时代,“凝神入炁穴”已经流传到世俗社会并广为人知。于是,误会便产生了;于是,“凝神入炁穴”也就渐渐沦落为“搬弄神气的人为做作之法”。为了破除时弊,李涵虚才另创新词——“钻杳冥”。究其实质,“钻杳冥”也好,“入混沌”也好,“凝神入炁穴”也好,它们都是一回事。
     2、吕祖言:“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看帖至此,我冒出一个疑问,“降心为不为”到底是“无为”,还是“有为”呢?说它是“有为”吧,但它所为的,却是“不为”;说它是“无为”吧,但它的确在“为”,只不过它之所为是“不为”罢了。
    溪水听冬曾说:“无为并不是被动的任其自然。所谓无为,其实就是主动的顺其自然,从而为更深的静定创造条件”。
    看帖至此,我想,溪水听冬和旗峰居士关于有为、无为的争论,该休矣。
    3、看来,溪水听冬在《入道法门坦言》中说的“一息一念”(或其它的“一A一念”),的确是判断火候是否适宜的“真决”。去年,在《入道法门坦言》中,溪水听冬早就说过,“达到‘一息一念’后,在保持‘警醒’的前提下,‘意念’越轻越妙”。不过,在那时,能领会此语奥妙的,有几人?
    4、另外,泯灭后天意识并不象溪水听冬说的那么轻松。后天意识是非常顽固的,甚至可以说成是“历劫以来的劣根性”,不到万不得已,它是不可能缴械投降的。因此,不管你怎么“意念越轻越妙”,也只能减轻意念而无法最终泯灭它。说到底,要想泯灭后天意识,还得依靠“最后的那一跳”(即彻底死心的放下),而这一跳,是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决心的。对此,前人言道,“不跳舍身崖,不得成大道”。诚哉斯言!!
    5、最后,我们还可以从此帖看出,修行越到后头,对心性的要求越高。可以这么说,心性修为是否彻底,决定着丹道修行的最终成败!!
    三、“应天机”发言:
    转贴一个“明一 ”道友的帖子,与“溪水听冬”老师的帖子很相合。
    死字诀
      刚才偶尔闯入一博友的博客,看到其博文中印光大师的图片,其中文字性图片中的正中有副“死”字匾。其内容是上面赫然一个巨大的 “死”字,下面用较小的字体写道“学道之人念念不忘此字则道业自成”。
      看了这幅匾,笔者不胜感慨良多,深为震憾!其实我早在印光大师的一本书上看到过印光的这个说法。可惜当时的感受不是很深。今日在这个图文并茂的博文中看到这句话,加之自己经历了修行路上20年来的曲曲折折,似乎才真正明白了印光大师这句心得之言巨大意义。这实在是印光大师一生的最大的心得和收获啊!我想,这印光大师的“死”字诀真可称得上是无上妙法了!
      何以见得?
      因为世人之所以修行不力,难以见效,归根到底是“凡心不死”,也就“贪心不死”,而凡心和贪心不死的根源就在于总是修心不力。而修心不力的根源则在于认识不到人世光阴迅速短暂,死亡其实已经迫在眉睫,即使你能活一百多岁,这个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在宏观的时光之流中总是那么短暂的一刹那。人们之所以贪心不死,就是因为忘记死,一旦死字当前,一般人总是万念俱灰,对一切都不再贪恋,只想还能苟活一分钟。
      所以,一个人只要时时刻刻想到我马上就要死了,甚至想象自己已经死了,则往往容易放下对一切世间可贪可欲之物的执著之心、贪恋之心。而一旦放下了此心,我们的心便获得了解放和自由。这样就获得了“解脱”,也就“立证菩提”了。 吾宜晋 发表于 2009-8-28 14:38
既然能够凝神入炁穴了,还管别的作甚?

应天机 发表于 2009-8-29 03:18
看帖感言
        1、李涵虚时代,“凝神入炁穴”已经流传到世俗社会并广为人知。于是,误会便产生了;于是,“凝神入炁穴”也就渐渐沦落为“搬弄神气的人为做作之法”。为了破除时弊,李涵虚才另创新词——“钻杳冥”。究其实质,“钻杳冥”也好,“入混沌”也好,“凝神入炁穴”也好,它们都是一回事 ...

睡天仙 发表于 2009-8-29 08:44
钻杳冥就是凝神调息,能凝神入气穴,其他的只是这个凝神入气穴在不同阶段的反应而已,实在没必要再提出来,越繁越容易出错~

我的回复——
         确实,“钻杳冥”与“凝神入气穴”只是说法不同,其实,它们都是一回事。
      不过,在某些时候,“钻杳冥”的这个说法,比“凝神入气穴”更恰当。
      比如,当“凝神入气穴”被世俗误会为“意守丹田”的时候,
      用“钻杳冥”这个说法,就比“凝神入气穴”更恰当。

应天机 发表于 2009-8-29 03:18
另外,泯灭后天意识并不象溪水听冬说的那么轻松。后天意识是非常顽固的,甚至可以说成是“历劫以来的劣根性”,不到万不得已,它是不可能缴械投降的。因此,不管你怎么“意念越轻越妙”,也只能减轻意念而无法最终泯灭它。说到底,要想泯灭后天意识,还得依靠“最后的那一跳”(即彻底死心的放下),而这一跳,是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决心的。对此,前人言道,“不跳舍身崖,不得成大道”。诚哉斯言!! ...


我的回复——
          “应天机”道友说的这段话,是有些道理,但是,我依然不能赞同。原因如下:
       从“后天意识主事的状态”过渡到“后天意识泯灭的状态”,的确是一种“质变”,的确会发生很大的“身心震动”。但是,这个“质变”是怎么来的呢?举个例子说明吧。
       树支锯断后,自然会从树上落下来。从表面看,这一断、一落,的确是“质变”;但从实际过程看,“树支始断”到“树支全断”却没有明显的分界线,因而是“量变”、是“渐变”。其实,“达到‘一息一念’后,在保持‘警醒’的前提下,‘意念’越轻越妙”,就是这么一个“锯树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绝对不会“突然的,就彻底死心的放下了”。因此,你所谓的“最后的那一跳”,其实是没有的!!!
       如果,你还是认为“反对的理由不够充足”,那么,我就再用你自己的入道经历来谈谈吧。
       在《入静的根本原理是什么?》http://www.xiulian.com/Discuz/vi ... &authorid=19753中,你说你:
       1、因“用意识趋赶意识”而“杂念反多”;
       2、因“杂念反多”而神疲;
       3、因神疲而偶然的“再也不想做脑力劳动了”;
       4、因偶然的“不想做脑力劳动了”而偶静;
       5、因偶静多了而终悟放下(此放下,即“杂念起时,既不跟它走,也不跟它斗,而是由它来去,不参与”);
       6、因终悟放下而“次次都能入静”;
       7、因“次次都能入静”而“渐生动触”;
       8、因“对待动触依然不参与”而“动触依次而生,然后又依次而灭”;
       9、因“动触渐渐灭尽”而“终得初定”(此初定,即初次后天意识泯灭);
       10、因“没经历过定”而觉恐怖;
       11、因觉恐怖而出定;
       12、因“经历的‘定’多了、习惯了”而最终“定境得固”(即你所谓的“最终见性”)
        请“应天机”道友回过头来反思一下,从“动触渐渐灭尽”到“终得初定”(即后天意识泯灭),你发生过“最后的那一跳”(即“突然的,就彻底死心的放下了”)了吗?恐怕你还是“只管锯树支”吧!!
         那么,为什么前人又会说“不跳舍身崖,不得成大道”呢?原因有二:
      1、这是因为,就象树支终于被锯断一样,在后天意识泯灭的前后,身心经历的“震动”太大了!!
      2、这是因为前人的“婆心”。前人反复再三的提示后学,“彻底死心的放下”很重要。
      也许,“应天机”道友会说,“再怎么说,树支断了也是‘质变’;再怎么说,把树支断了比喻成‘最后的那一跳’也没有什么错”。此话的确有理,但是,这个说法对后学不利。
      对于后学来讲,想的越少越好。前人言“自然修,自然成”,后学只管“锯树支”,功夫到了,树支自然就会锯断。在树支被锯断之前,你去给后学讲什么“最后的那一跳”,对他有用么?我想,不但没有用,还会干扰他“锯树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