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测量身高图片:第二章按摩穴位和手指手腕练习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3:16:50
 第一节按摩穴位  


一头面部


百会前顶后一寸五分。 主治昏迷不语,头痛等症。

印堂两眉间隙中。 主治头痛、头晕等症。

攒竹即两眉头,有两筋可以拨动。 主治头痛等症。

承泣目下七分,直对瞳子陷中。 主治口眼喎斜等症。

四白在目下一寸,直对瞳子。 主治口眼喎斜等症。

太阳眉后陷中的紫脉上,距两眼梢五分陷中。 主治等症。

颊车耳下八分,曲颊近前陷中。 主治口眼喎斜,牙痛等症。

人中鼻柱下近孔陷中。 主治口眼喎斜等症。

承浆唇棱下陷中。 主治口眼喎斜等症。

天庭从鼻直上入发际五分。 主治头痛、头晕等症。

率谷耳上入发际一寸五分,陷处宛宛中。 主治头痛。

风府颈后入发际一寸宛宛中。 主治受风等症。

风池脑空下发际陷中。 主治伤风感昌、头痛、头晕、口眼喎斜等症。

哑门颈后入发际五分 主治舌强不语等症。

内迎香鼻孔内,鼻膈两边。 主治穿肠毒等症。

大迎曲颔前一寸二分,骨陷中动脉。 主治口眼喎斜、牙痛等症。


二胸腹部


天突喉下一寸宛宛中。 主治气闭、痰厥等症。

璇玑天突下一寸六分。 主治胸闷胀满,为开胸利气之穴。

华盖在璇玑下一寸六分。 主治咳嗽哮喘,胸胁胀满等症。

华盖、璇玑、天突三穴,同时并用,在治巨阙时,使胃中浊气下降,不得上逆。

或中华盖穴旁开二寸。 主治咳逆喘急,胸胁支满。

或中与阴陵泉并用,可使上下气分疏通。为虚实诸症,在治任脉各穴后的必须施治之穴。

巨阙在胸骨歧骨下二寸,胃上口,膈膜稍下处。 主治胸胁胀满,不思饮食,或饮食不下;以及胃痛、气逆等症。推按此穴,可通顺食道之气。为治诸病时开胃纳气之穴。

建里脐上三寸,系脾脏部位。 主治调和脾胃经的气分。凡治诸症,必须施治此穴。也可以斟酌病情与上脘、中脘并用,以调和脾胃气分。

上脘在巨阙下一寸,胃上口处。 主治腹痛、积聚,翻胃呕吐、恶心等症。

中脘在上脘下一寸,脐上四寸。 主治腹胀、翻胃吐酸、消化不良等症。

下脘在建里下一寸,脐上二寸。 主治等症。

阑门脐上一寸五分。为大小肠交会之处,水谷运化经过的暂停之所。 主治通上下之气,为按摩诸症时,必须首先施治的重要穴位。

水分在脐上一寸。 主治 此穴为分开水谷之处。水谷运化至此,清者渗入肾脏,粗者转入大肠,所以点按此穴,可治腹泻、腹胀、水肿等病。多点按数次,有特效。如与督脉穴并用,对下肢浮肿、各种水肿症,有特效。

气海脐下一寸五分。 主治肚痛、腰痛、疝痛、脏虚、便秘,小儿遗尿,以及妇科疾病。 又此穴为生气之海。治一切疾病必须施治之穴。推按时,感觉气机已开即止,不可推按过久。过久伤气。

关元脐下三寸,膀胱部位。 主治小便便腻,尿中带血,遗尿,气淋等症。治不足之症,推按时,气通即止。

章门脐上二寸,旁开六寸。在小肠上口的下边,接近胃与小肠的交合处。 主治点按时,只取左章。治失眠、吐血等症。有通顺小肠气分之功。与阑门穴呼应治疗,为治诸症的必施之穴。

梁门脐上四寸,旁开三寸。左梁门在胃下口与小肠交会处。 主治消化不良等症。

右石关脐上三寸,旁开一寸五分,胃囊部位。 主治左梁门与右石关必须同时施用,治胃病。治胃气错乱时如不通,转拨按左幽门。

幽门在巨阙穴旁开一寸五分,左幽门在左梁门之上,胃下口。 主治积聚,胃气错乱等症。

天枢平脐旁开二寸,系大肠部位。 主治便秘,少腹胀痛,泄痢,便血等症。左右两穴并用,能调大肠之气。

带脉季肋下二寸八分陷中。 主治 闭经,血崩,各种结症。与阑门穴互应治疗,能使气血和畅,达于四肢。无论虚实各症,均宜施治。又,与三阴交同时并用,有散瘀疏滞之力。对于肠胃积滞及诸般结症,能促使浊气下降。对于剧烈腹痛、胃痛、胆痛、后胸痛等症,为必须施治的重要穴位。


注:阑门穴是王文先生口授的重要穴位,载于《推按精义》。通过临床实践证明:对于顺通上下之气,有显著疗效,为点按诸症时的首先施治穴。《十四经发挥》、《针灸大成》等重要文献,均无阑门穴的记载。


三腰背部


肩井在肩上陷中,缺盆上大骨前一寸五分。以三指取之,中指下陷处。
主治与百劳穴并用,治痨伤虚损等症;并有升清降浊的作用,可使胃中浊气下降。

百劳即大椎,在脊椎骨第一节上陷中,两肩的平行线上。
主治与气海穴呼应治疗。凡治腰背部和督脉各穴时,无论何症,必须首先施用百劳穴。

风门在第二椎下两旁各二寸。 主治为散风之主穴。凡治诸症,于治督脉时均用之。

肺俞在第三椎下两旁各二寸。 主治发烧、吐血等症。

心俞在第五椎下两旁各二寸。 主治心气亏损等症。

膈俞在第七椎下两旁各二寸。 主治等症。

肝俞在第九椎下两旁各二寸。 主治治肝气不舒等症,为平肝之要穴。

俞在第椎下两旁各二寸。

胆俞在第十椎,两旁各二寸。 主治受惊腹泄等症。

脾俞在第十一椎下,两旁开二寸。 主治各种脾胃症。因其有升脾阳之功,故为治虚实劳损及脾胃虚实各症的要穴。

胃俞在第十二椎下,两旁各二寸。 主治诸种胃病。

肾俞在第十四椎下两旁各开二寸。主治下痿、半身不遂、青盲、疝气及先天不足诸症。

大肠俞在第十六椎下,两旁各开二寸。 主治便结便腻。唯虚弱等症,须慎用或禁用。

小肠俞在第十八椎下,两旁各开一寸五分。 主治疝气,尿血等症。

膏肓在第四椎下一分,第五椎上五分,两旁各开三寸五分。 主治虚损,并能开胸顺气。
命门第十四椎本节。 主治脊强、腰酸痛、遗精、白浊,妇女赤白带下,小儿发痫等症。
长强在背骶骨端。即尾闾穴。 主治腰脊疼痛,肠风下血、寒池等症。


四手臂部


少商
拇指上端内侧,距爪甲角一韭叶处。 主治小儿科疾病。有消五脏恶血之功。

商阳食指内侧,距爪甲一韭叶处。 主治与少商同。

二间在食指本节后内侧陷中。 主治小儿科疾病。有通经达表之功。

三间在食指本节前侧陷中。 主治小儿科疾病。有通经达表之功。

合谷在手大指与食指歧骨间横纹尽陷中。 主治牙疼,胃病等症。

劳宫手掌心,屈无名指尽处。 主治舌强、心气亏损及小儿科疾病。

列缺手腕内侧一寸五分 主治手腕无力、半身不遂等症。

大陵在掌后横纹中两筋间陷中。 主治手臂拘挛、疼痛等症。

曲池在肘外辅骨屈肘横纹头陷中。 主治手臂麻木不仁、肘挛等症。


         注:在此省略了左右手臂图


五脚腿部


涌泉在足心。 主治头晕、目眩、头顶痛等症。

大敦在足大趾,距爪甲一韭叶处。 主治受惊腹泄、胆气衰弱等症。

公孙在足大趾本节后一寸,内踝前。 主治妇科疾病,胃病酌情用之。

解溪从第二趾直上足关节前面横纹两筋间陷中。 主治等症。

太溪足内踝后五分,跟骨上动脉。 主治胃肠消化等症。

昆仑穴在足外踝后五分,跟骨上陷中。 主治太溪与昆仑穴并用,治牙龈肿痛,上颚肿胀作痛。

悬钟外踝骨中线上三寸。 主治筋拘挛等症。

三阴交在足内踝上,阴踝三寸骨陷中。 主治与带脉并用,治肠胃积滞及诸般结症,能使浊气下降。 对于剧烈腹痛、胃痛、胆痛、后脑痛等症,亦为必须施治的要穴。

承山在腿肚子下边的分肉间隙中。 主治腿挛痛、麻木、半身不遂等症。

委中腿中央两筋间约纹内。 主治膝痛、膝挛等症。

金门足外踝下,稍后处,丘墟后,申脉前。 主治化积痞。为治积痞的要穴。

足三里膝下三寸,珩骨内。 主治各种胃病。

阳陵泉膝下一寸,外廉陷中。 主治偏头痛。

阴陵泉膝上内侧二寸。 主治与或中(在华盖穴旁开二寸)并用,可使气分疏通,为虚、实各症,治任脉各穴后的必须施治的穴位。
   注:阴陵泉的部位,系王文口授《按摩精义》中的记载,与《十四经发挥》、《针灸大成》的记载不同。

虎眼即膝眼。 主治膝痛、鹤膝风等症。

环跳髀枢中,即砚子骨宛宛中。 主治腰腿疼痛、麻木不仁、半身不遂、下痿等症。


                                                                                         

                                         第二节     练手指手腕法


       按摩医师用两手连续不断地操作在病人身上,手指必须运用有力。柔中有刚;手腕必须灵活,扭转自如;臂、肋亦须有耐久的力量,以支持两手的持久的技术操作。例如说按摩腹胀如鼓,胸室腹坚实如石,或四肢强直,弯曲,角弓反张等症状的病人,如果指、腕、肘、臂没有力量,或力量弱,而不能持久,就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因此指、腕、肘、臂的力量锻炼,是基础功夫。有了基础功夫的锻炼,然后再熟练胸、腹、背、头面、四肢等部位的各种手法。


一、手腕法


甲、

穿腕:

       以左右手上下交叉状,手指若攫物状。上边手顺下边手的食指 边向下转,下边手随即翻上来,往下转,互相如梭状,分叉交换。这样反复练习,可使指、腕、肘、臂的力量增强,运转灵活。


       穿腕生力的练习,和武术家的穿手式的练力法相类似。所不同的,穿手式是四肢的联合动作;穿腕式仅是上肢____指、腕、肘、臂的联合动作。
乙、拷腕:两人面向内对立,互相伸出左手或右手,用圆滑的木棍(棍长一尺多,直径
一寸)一条,各握木棍的一端,握紧握牢;两人同时用力向内往下拧转。这样反复练习,可增掌力。
以上三式,都是增生力量的方法,是基础功夫的锻炼,要长期的练习。拷腕式、拧棍式是双人互相练力法,必须合作。双方慢慢的用力,慢慢地增力;不要突然用猛力,以防止对方的筋被挫伤。双方力量不可能平衡。力量大的,应照顾力量小的。长期锻炼,力量小的,可以逐渐增生力量;力量大的,也能达到锻炼的目的。
一、手指法:将自己的右手食、中指和无名指,按在自己的大腿的肌肉肥厚处,向左旋转,力量均衡,不要忽轻忽重。每日练习若干次,不可间断。初练时不要用力;手指有酸痛感,仍继续锻炼。坚持练习日久,手指疫酸痛现象即可减轻;所按部位,亦不移动;手指亦逐渐灵活。这是第一步的基础锻炼。
在第一步锻炼的基础上,仍如前法练习:向左旋转数十分钟后,即向右旋转。俟熟练灵活后,即进行手指往还、旋送、柔推(如手法中的调式)的练习。这是第二步的基础锻炼。
在第二步锻炼的基础上,即进行两指迭送的练习,即:一指侧按于一指之上,压按之。经过一定的时间练习,指腕灵活而不酸疼;指按旋转自如,不致移动部位。
这是第三步的基础锻炼。
在第三步锻炼的基础上,进行腹部推按的练习。腹部推按的练习,应用开中气法练习之。以两人交换推按为宜。手法:用调、泻,暂不用补(补恐气塞,气塞则堵闷)。初练时,指、腕、肘、臂有酸疼感;所按穴位,不能固定不移;指下亦无显著感觉。经过一定时期的练习,酸痛感消失,指感灵敏,所按穴位不移动。这时即具备了对病人施治的基本条件。
至于在头面部、背部、四肢的推按分拨手法的练习,可按后列图式揣摩,仍以两人互相练习,领会较快。
第三节手法
手法是辨证施治的重要环节。手法适当,就能获得预期的治疗效果;否则,疗效低,甚至起到相反的作用。“九字手法”是按摩疗法的基本原则,即:补、泻、调、压、推,拨、分、扣、按。
一、补:以中指或食指按住腹部的某一适应穴位,向右旋转,为补。又以大指、中指并按两穴,或以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并按三穴,向右旋转,亦为补。
二、泄:以中指或食指按住腹部的某一适应穴位,向左旋转,为泄。又以大指、中指并按两穴,或以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并按三穴,向左旋转,亦为泄。
三、调:以中指或食指按住腹部的某一适应穴位,往还旋送,为调。又以大指、中指并按两穴,或以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并按三穴,往还旋送,为调。
四、压:以中指或食指按某穴,如中指按某穴不动,用食指内侧面压于中指之上,向右侧微微下捺,或微用力捺,为压(以中指捺穴,侧压于无名指侧面,以助力)。又如用手掌或手背侧压、正压少腹,亦为压。
以上四法,均用右手各指。补、泄、调,适用于任脉和腹部的穴位。压,专适用于任脉,但遇并治穴时不适用。
五、推:按而送之,为推。分指力及掌力。有斜推、直推、分推三种:甲、斜推:适用于腹部。用右手的食指和中指,由某一适应穴位,向右斜推至某部位。
乙、直推:适用于腹部和背部。用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或手掌,由某一适应穴位,向下直推至某部位。在腹部直推,用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推。在背部直推,用手掌推。
丙、分推:适用于背部。将左右手叉开,用大指由某一适应穴位,分向两侧往下斜推至某部位。
六、拨:按而动,为拨。不同部位,有不同的拨法:甲、拧拨:适用于腹部任脉旁开穴位。用右手的食指和大指,并按两穴;食指和中指向右旋引,同时大指乘势挑送。
乙、顶拨:适用于背部。用两手的大指端,顶按住两个穴位的筋,顺其筋势,慢慢地向下拨弄至适应部位。
丙、提拨:适应背部。用两手的大指,插于相同部位,扣住这个部位的筋,向上拨弄。
丁、俯拨:适用于臂、腿部的分筋法。用大指按住某一部位的筋;顺筋势,大指向外侧慢慢的搬动到某一适应部位。
戊、仰拨:适用于臂腿部分筋法。用食指和中指托按住某一部位的筋;顺筋势,由外侧或内侧慢慢的搬动到某一适应部位(食指和中指的力,有向上托的劲)。
七、分:有分、分拨两种。分、用大指或食指的指端,按住某一穴位的筋,挑送。适用于足三里、三阴交等穴。
分拨(1)用指端按住某一穴位的筋,以指端挑送;或来回左右拨弄。适用于面部、手部和足部的穴位。
(2)用两手的大指,按住病人的手腕正面;将两手指拳起,用食指的中节,合按病人手腕背面的筋,向两侧搬弄。适用于小儿。
八、扣:用大指、中指,或大指食指作半月形,扣住两穴或两部位运行之。适用于胸腹部、背部和四肢。
九、按:用指按穴,向下微捺,为按。用两手的大指、食指和中指无名指,或用一指、二指,或用三指,按穴而微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