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cky case中文:陈逸飞的价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8:09:54

(陈逸飞《水乡》) 
    2005年4月10日上午8时44分,享誉中外的著名画家陈逸飞先生在上海猝然去世,终年59岁,身后留下亿万身家。25年前那个怀揣38美元孤身在美国纽约求学的奋进青年,转眼成为人们心中抹不去的记忆。人世间又少了一位大师级的人物,令人感伤;尤其是少了一位商业和艺术领域的双料奇才,更令人扼腕。
    这是一个艺术圈内人士无法回避的名字。“商人里最成功的艺术家,艺术家里最成功的商人”,这是很长时间以来国内艺术界私下议论陈逸飞的经典语句。事实上,他在多方面的成功让他成为艺术界私下议论的中心,然而在台面上,尤其是在北京的艺术圈,不论是前卫艺术家还是正统的油画家圈子,多数都避免在正式场合谈论他。包括他的画,他的商业行为,都饱受非议。时至今日都没有平息。 
    一方面,他的画备受欢迎,有人估计1991年到1998年间,陈逸飞仅33幅拍卖成交作品的价值就已接近4000万元人民币,美国评论家称他是“一个浪漫的写实主义者”,但国内多数评论家却批评他的成功只在于发现并贩卖了“国际市场”需要的中国符号——中国仕女、老上海、小桥流水等。但是,不管别人怎么评价,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人的“艺术的真实”能够像陈逸飞一样,使周庄一举成名,并迅速成为国内外旅游持续的、永恒热点。一个人的作品,如此“贴近现实”,深入百姓、历史的日常生活,并大大延伸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殊为罕见。 
    另一方面,陈逸飞的“重商主义”更使他成为饱受非议的对象。在中国社会“重理轻文,重文轻商”的所谓“文化传统”中,在大多数人的眼里,艺术和商业,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形象,人们很难接受两者的完美结合。因此,许多人对他“弃画经商”表示不屑,批评其频繁出席各界交际活动,创造众多以“逸飞”命名的产业是作秀和自恋。 
    对于这一切议论,陈逸飞并不在乎。他认为,艺术不是象牙塔中个人化的东西,而是创造财富,他曾经说:“别人怎么想我,冠以什么名称并不重要,做事情按照自己的原则考虑:第一是不是喜欢,第二是不是有条件做,第三,对社会是不是有益处。”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他更是超越绘画,创办公司,涉足影视、服装、广告及出版多种产业,并自称“礼觉艺术家”,通称自己涉足的产业为“视觉产业”。 
    陈逸飞先生有这样明确、清醒的认识,是为智慧;且又这样我行我素付诸行动,则是智慧和勇气的大统一。是当代中国文人、艺术家,能够做到而且做得好的,并不多见。在这方面,陈逸飞绝对是个里程碑式的人物。 
    在中国当代文化史上,和陈逸飞先生类似的人物,是香港的金庸。金庸借助其个人创办的《明报》及其武侠小说的出版,同样把自己打造成文化人里的亿万富翁。后起的人物,在北京有个光头方力钧,就是画大幅光头人物作品的那位,他的画作在业内、在书画市场上赫赫有名,他的“茶马古道”餐厅在北京也赫赫有名。 
    其实,如果要再往前追溯,追溯我们文化前辈的经商历史,陈明远先生可能会告诉你一大串如雷贯耳的名字,他们的名字在中国文化历史的天空中灿若星辰,然而他们的经商历史甚至是极为成功的商业史,却鲜有人知道,鲜有人提及、鲜有人注意,更鲜有人效仿。比如那个康有为,那个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人物,除了卖字(今日叫做书法艺术),就曾经在上海大量投资房地产,获利破丰。中国文化前辈们从商,事实上是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丝毫无损于他们思想、文化、艺术上的杰出贡献。相反,他们的商业成功,既大大拓展了其思想、文化、艺术的影响力,也大大提升了其思想、文化和艺术的独立与纯粹品质,更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社会的财富品质。 
    在社会治理国家构建这个宏观领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许有待发展和考验;但在微观领域,它却实际上已被科学理论和实践所证实。这就是中国古人所言的“有恒产者有恒心”,以及现代经济学理论中的所有权是个人自由的根本保障——“所有权是自由神”。 
    而在财富领域,如果一个社会的财富拥有者跟他的思想、文化、道德、艺术品质成正比,这个社会的财富品质就很高,社会的发展就趋于健康、协调与合理。反之亦然。 
    因此,无论是从个人需要还是从社会需要的角度看,“文人从商”都应该是值得提倡值得高兴的一件事。中国当代文化人应该彻底撕下戴在头上的“君子耻于言利”的假面具,敢于像陈逸飞先生一样,想干就干,一起来恢复、重建文化精英从商的好传统。陈逸飞先生仅凭其卖画所得,即可过上千万、亿万富翁的生活,从容、淡定、优雅而高贵。但就是拥有这样的条件,他仍然“不耻言商”,身体力行,四面出击,把自己忙得像砣镙,更让我钦佩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