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吉市商铺出租信息:纽约时报:请放心,中国经济不会倒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0:31:41

几乎每一天都会传来中国正面临另一个经济问题的消息。但本文作者相信中国经济不会倒下,中国独特的政经体制将继续运转下去。

译者:Kevin·Ren 来源:东西 (http://dongxi.net/)
原文作者:史蒂芬·拉特纳 (STEVEN RATTNER)
原文链接:http://www.nytimes.com/2011/12/03/opinion/will-china-stumble-dont-bet-on-it.html?n=Top/News/World/Countries%20and%20Territories/China?ref=china


几乎每一天都会传来中国正面临另一个经济问题的消息。充满泡沫的房地产市场;快速上涨的工资水平;越来越疲软的制造业;日趋收紧的借贷标准。这个问题清单似乎无穷无尽,令人不寒而栗。

但前段时间去了一趟中国之后,我仍然坚定乐观地认为,这个国家将继续是世界最大的经济扩张机器。2011年,颠簸而行的发达经济体几乎没有增长,但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预期将增长9.2%,明年的增长率也有望达到同样令人震惊的8.5%。

这个充满能量的国家犹如一个沸腾着经济雄心的大锅,跳跃着成功的喜悦,夹杂于其中的那份自信心是可以理解的。参观位于上海郊区的通用汽车厂时,我几乎看不出生产别克轿车的那些平稳移动的组装流水线跟密歇根州的工厂有什么不同之处。

这不应该令人吃惊,因为中国生产设备的统一性,正是通用汽车公司孜孜以求的目标。或许更让人震惊的是,尽管通用汽车中国公司的生产率、质量和工人安全等指标已经赶上了美国的水准,但它所付出的工资仅仅是美国工资水平的一小部分。

这正是中国实力的体现:中国能够依靠非常高的劳动效率,辅之以依然低得惊人的工资水平,残酷地压低生产成本。在富士康最大的工厂中,42万名每月领着1,200元工资的工人,为苹果、惠普和戴尔这样的超级客户组装加工零部件。

虽然外界经济批评中国仅仅是一个“组装”王国,但随着越来越多的零部件在中国生产制造,其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一直在增长。比如,通用汽车公司就使用了350家本地供应商。

中国经济的成功往往因其不透明,充斥着腐败的政治体制而格外引人侧目。但这种把威权主义和自由企业不同寻常地融为一体的体制,应该可以继续运转下去,因为它能够提升中国民众的收入水平——相比于民主制度,中国老百姓似乎更在意自身的经济福祉。

中国在经济方面的待办事项还有很多很多,但没有哪一项任务可怕到了不可能完成的程度。就如同一个世纪前的美国,中国需要为涌入城市的农民大军提供工作机会。无效的国有公司必须得以重建(就如同最近几十年许多欧洲国家的情形)。其他一些很明显的压力,比如无可置疑的房市泡沫,还处于可管理的水平之内,远远没有达到拖垮整体经济的程度——这一点跟美国不一样。

与此同时,一个机会正浮现在似乎无力打造世界级品牌的中国面前。在一个全球性公司的时代中,这个特别推崇品牌(不仅仅是宝马,路易·威登这样的奢侈品,还包括星巴克和哈根达斯)的国家还没有催生出第一个国际知名的公司。

2005年,最知名的中国公司之一联想公司收购了IBM个人电脑业务,由此获得了有限的成功。令人惊讶的是,相比于其他大国,中国汽车公司的本土市场占有率是最低的。因此,中国已经开始重点发展一些不太讲究品牌的产品,比如轮船。

中国工业化的早期阶段非常类似于19世纪的美国西部,散发着一种浓郁的狂野气息,权贵主义和假账等丑恶现象泛滥成灾,投资者有充分的理由为此感到担忧。但在这些恼人的事物背后,是一个正在大举投资未来的国家——投资额度大约为GDP的46%,美国的这一比例是12%。

虽然中国的政府债务总额很高——有些估算认为,中国的政府债务高于美国——但中国债务的很大一部分是由于投资(而不是消费)导致的,这种负债更有利于经济的长期增长。有些报道指出中国修建了一些“不知通往何处的公路”,但中国的核心基础设施已大大改善却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可以认为,中国政府比美国政府更善于分配资本。

中国的家庭往往特别不愿意举债(中国四分之一的住宅都是用现金购买的),由此导致差不多40%的储蓄率,而美国家庭的储蓄率尚不到5%。

出于对创业精神的推崇,中国简化了开办新公司的手续,从而为巨额财富的积累铺平了道路;中国亿万富豪的数量仅次于美国(贫富差距程度也跟美国旗鼓相当)。

中国逐渐启动改革的迹象非常明显。政府正在放松对利率、外汇、食用油和汽油等方面的管制,甚至开始关注环境问题,为节油型轿车提供税收补贴,许多大城市还对购买新车做了限制。

虽然中国恣意操纵其货币和贸易规则等重商主义做法令人失望,但这样做对其自身很有好处。在为外国商品设置进入壁垒的同时,中国积累了巨额外汇储备(3.2万亿美元,并且还在增长),从太阳能电池板到玩具,“中国制造”在众多产品领域获得了国际竞争优势。尽管美国国会磨刀霍霍,但中国很可能会继续以缓慢改革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

虽然中国的发展之路不乏挑战,但我相信中国的成功将延续下去。

本文作者史蒂芬·拉特纳系《纽约时报》社评版特邀撰稿人,曾任财政部长顾问,汽车业顶级咨询师。他长期在华尔街担任高管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