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融资分析怎么写:好--生活与哲学导学案1-6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8:35:33

目    录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

    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1)

    第一框  生活处处有哲学……………………………………………………………(1)

    第二框  关于世界观的学说…………………………………………………………(6)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12)

    第一框  哲学的基本问题……………………………………………………………(12)

    第二框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7)

    第三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24)

    第一框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24)

    第二框  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30)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37)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37)

    第一框  世界的物质性………………………………………………………………(37)

    第二框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44)

    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50)

    第一框  意识的本质…………………………………………………………………(50)

    第二框  意识的作用…………………………………………………………………(55)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62)

    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62)

    第二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67)



(学案)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  (学案)美好生活的向导

第一框  (学案)生活处处有哲学

一、(学案)学习指导

(一) (学案)知识网络

    (二) (学案)课程标准要求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框要求掌握的主要内容是:理解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类对世界的不断追问和思考,哲学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对待宇宙和人生。联系我们的生活和实践,说明哲学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周围的生活和实践中,进而培养自己观察生活的敏锐目光,热爱智慧,追求智慧,增强学习哲学的兴趣和自觉性。

    (三) (学案)学法指导

    1.(学案)观察生F活。学习哲学要有敏锐的目光,只要留心观察,生活处处有哲学。学生要对生活保持高度的敏感性,认真思考其中的道理,这样既可以培养自己学习哲学的兴趣,也可以使自己更加热爱生活。

    2.(学案)多动脑筋。学习哲学要善于动脑,多问为什么,只有善于动脑才能发现生活中的智慧和哲理。哲学需要艰苦的思维锻炼,因此我们要勤于动脑。

    3.(学案)挑战常识。哲学起源于惊异,惊异即是对常识发生了怀疑,这往往是进入哲学思考的大门。大家要敢于挑战常识,“想当然”的思维方式不会产生“惊异”,也难于进入哲学思考。

二、(学案)知识点拨

    (学案) (一)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从身边生活人手发现哲学是我们学习哲学的入门,哲学就在我们“身边”。那么什么是“身边”呢?“身边”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因此,要理解哲学就在我们身边,也就是要理解哲学存在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

    哲学不是来源于人的空想,而是产生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哲学就是在这些活动中形成的智慧。那么这些智慧是怎么获得的呢?当然就需要思考和追问,所以说,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这说明哲学并不神秘,在我们的生活中就有哲学,只是我们有时没有明确意识到。哲学自觉或不自觉地会影响到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哲学来源于生活,但并不是说生活就是哲学,哲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要进入哲学思考,就必须对生活中的经验进行追问、审视、反思和批判。只有这样的态度才能产生“惊异”,才能进入哲学思考。无反思的生活不会产生“惊异”,也不会产生哲学。

    例题:哲学源于(  )

    A.人们在辩论中获胜的需要    B.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C.人们对生活状况的不满      D.神对人类的启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哲学起源的识记和理解,哲学并不脱离生活,它就是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正确答案为B。

    (学案) (二)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哲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也离不开哲学,因为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哲学为什么有这样的功能呢?因为哲学给人以智慧,智慧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即更好地生活,因此,生活需要哲学。

    哲学的本义就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哲学就是智慧之学或追求智慧之学,即爱智之学。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己的关系。因此,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哲学可以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但并不说哲学可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切问题。

    例题:哲学的本义是(  )   

A.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B.辩论术 

        C.关于神的学说    D.圣者之言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哲学本义的识记,正确答案为A。

三、(学案)学习自评

    (学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学案) “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追问(    ) 1.D   

    A.是毫无意义的    B.不会有任何结果

    C.只能由自然科学来回答    D.已经开始进入哲学思考

    2.(学案)下列关于哲学与生活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 2.C

    ①哲学来源于生活  ②哲学就是生活经验③哲学可以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④哲学可以解决人们生活中遇到的一切问题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3.(学案)马克思说:“没有哲学我就不能前进。”这句话表明(    ) 3.B

    A.哲学来源于生活    B.哲学可以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

    C.哲学是推动世界进步的基础    D.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4.(学案)哲学的任务是(    ) 4.D

    A.满足人们的好奇心    B.直接帮助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

    C.帮助人们在辩论中获胜    D-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5.(学案)下列关于“哲学起源于惊异”的看法,不正确的是(    ) 5.A

    A.这里的“惊异”是指被事物新奇的外表所吸引

    B.这里的“惊异”是指对事物深层次奥秘的困惑

    C.“惊异”推动人们的追问和思考   

    D.“惊异”要求我们不能以“想当然”的态度对待生活

    (学案) (二)非选择题

1.(学案)从哲学与生活的关系角度,谈谈你对黑格尔名言“熟知并非真知”的理解。

1.哲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哲学源于生活说明哲学并不神秘,哲学高于生活是说哲学要对生活中的经验进行追问、反思和批判,没有这种态度是无法进人哲学思考的。生活中的经验往往是我们所熟知的,但失去了对生活经验的追问、反思和批判,我们就往往不能得到真知。哲学就是要追求真知,“熟知并非真知”告诉我们学习哲学需要追问、反思和批判。

2.(学案)为什么说“自知自己无知”是进入哲学思考的开端?

2.觉得自己很有知的人,知道的往往是一些生活经验,而不是哲学。当哲学对生活经验背后的道理进行追问和反思时,人们开始发现自己其实很无知。“无知”的态度推动人们进入哲学思考。如果总是以为自己很有知,就容易局限于生活常识之中,也就难于进行哲学思考。所以说,“自知自己无知”是进入哲学思考的开端。

四、(学案)能力拓展

    1.(学案)一个数学家和一个哲学家用一根绳子圈地,看谁圈的地面积大。数学家经过周密的计算,认为把绳子围成圆形得到的面积最大,于是就用绳子在地上围了个圆形,并宣布:“经过计算,圆周的面积最大。”哲学家不假思索地把绳子随便在地上一围,然后站到里面,并宣布:“我现在已经站到了自己所圈地的外面了。”

通过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哲学就是智慧之学”的理解。

1.数学家与哲学家解决问题的差别体现出知识与智慧的差异。有知识并不等于有智慧,智慧往往表现为可以巧妙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哲学就是智慧之学,是对智慧的追求。在哲学的指导下,我们往往可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我们要好好学习哲学。

    2.(学案)思考下列问题:

    ①当别人问到“你是谁?”时,我们往往回答:“我是张三。”可“张三”不过是个名称或符号,那么到底“我”是什么呢?

    ②如果你不同意别人的某个观点时,你会说他错了,那么你是依据什么来判断他人是错误的呢?

    ③我们有时觉得别人对自己不公平,那么公平和正义到底是什么呢?

    ④我们每天忙忙碌碌的生活,你想过没有人生怎样度过才算有价值呢?

    ⑤如果人生只有几分钟(几天、二十年)可以活了,那么你将怎样利用这段时间?

    ⑥假如只有你一个人相信地球是围绕太阳转的,你所相信的还会是真的吗?

    ⑦你怎么证明自己不是在做梦呢?

    ⑧我们都觉得应该善待动物,那么人是否还应该在动物身上作药物实验呢?

    ⑨你相信上帝吗?你相信或不相信的依据是什么呢?

    ⑩我们常说某物是美的,那么美到底是什么呢?

你是否想到过以上问题?如果想到过,那么你想到过其中的哪些呢?你为什么会想到这些问题?你是否已经有了答案?如果从没想到过,请尝试回答以上问题,并说明人生能否离开哲学?

2.提示:本题可以自由发挥,目的是引起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并认识到生活离不开哲学。

五、(学案)相关信息

    (一) (学案)古希腊的哲学家

    赫拉克利特(约前540一约前480/470),古希腊哲学家。他认为火是万物的本原,万物从永恒的活火中产生而又重新分解为火。火的活动遵循的规律叫做逻各斯。世界处于不断的产生和消亡之中,一切皆流,无物常驻。在欧洲哲学史上,他首次提出了对立同一的思想,认为对立着的事物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

    苏格拉底(前469一前399),古希腊哲学家,生于雅典。他经常在公共场所同人讨论各种问题,特别是伦理问题,后被奴隶主民主派以传播异说、毒害青年等罪名逮捕,于狱中服毒自尽。他提出“自知自己无知”的命题,承认自己无知的人才是有智慧。他倡导人们要“认识你自己”,并致力于道德教育,寻求各种德性的普遍性意义,提出“知识即美德”。他本人无著作传世,其言行见于其学生柏拉图的一些对话著作和色诺芬尼的《苏格拉底言行回忆录》。

    柏拉图(前427一前347),古希腊哲学家,生于雅典,苏格拉底的弟子,亚里士多德的老师。公元前387年,他在雅典创办学园,授徒讲学,逐步建立起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他提出世界的本原是“理念”,现实中的事物都是“理念”的摹本。人的知识来源于对“理念”的回忆。柏拉图的哲学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有人说,柏拉图之后的欧洲哲学思想都是对柏拉图思想的注脚。

    亚里士多德(前384一前322),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生于斯塔吉拉,曾在柏拉图学园学习。柏拉图死后到外地讲学,后应邀到马其顿任太子的老师。公元前335年前往雅典,创办吕克昂学园,从事讲学与研究。他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在哲学、历史学、修辞学、心理学、物理学、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方面都有贡献。著作主要有《形而上学》((212具论》《物理学》《政治学》《诗学》《伦理学》等。

    伊壁鸠鲁(前341一前270),古希腊哲学家。最初在小亚细亚讲学,后回雅典创立学校,史称“伊壁鸠鲁花园”。在物理学方面,他发展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学说,并提出了原子偏斜理论;在伦理观上,他主张快乐是人生的目的,幸福是最高的善;在社会政治观方面,他提出了原始的、朴素的社会契约说。马克思恩格斯对伊壁鸠鲁作了很高的评价:“他是古代真正的启蒙者,他公开攻击古代的宗教,如果说罗马人有过无神论,那么这种无神论就是由伊壁鸠鲁奠定的。”

    (二) (学案)每个人都需要哲学

    有人说,人生就像在求学,要努力修行,最后可以得到解脱,否则人生的辛苦有什么必要性呢?举例来说,人为什么要念书?念书的目的难道是为了念更多的书吗?当然不是。念书的目的是要让我们的人生减少各种不必要的困扰。

    一个人如果有高度的自制能力,就可以摆脱身体的惰性与软弱,让心灵更为自由。人的本质在于心灵,因为身体会老化,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避免。如果要依靠身体,只会一步步走向坟墓,一点希望都没有。相反,如果了解人的本质在于心灵世界,那么不管身体如何变化,心灵都有另外一个可以翱翔的天空。

    如此说来,哲学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必需的,因为人类天性之中就有一种哲学的倾向——每个人内心都希望自由,能够做自己,摆脱各种限制与压力,越来越感受到作为一个人的喜悦。那么如何达到这种境界?其途径就是要爱好智慧。爱好智慧就是从事哲学思维,它像人生的照明灯,让我们知道该往哪里走。

第二框  (学案)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一、(学案)学习指导

(一) (学案)知识网络

    (二) (学案)课程标准要求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框要求掌握的主要内容是:识记什么是哲学,什么是世界观,理解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运用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原理,说明哲学可以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要明白世界观决定着人的思想方法和行动方法,并增强主动运用科学的世界观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的意识和能力。

    (三) (学案)学法指导

    1.(学案)联系自己。在学习世界观与哲学的关系时,学生可以联系自己,看看自己的世界观中哪些内容是比较自觉的、比较明确的,而哪些是不自觉的、不明确的。通过对比它们的差别,学生会看到自觉的、明确的世界观对我们的生活具有更大的指导作用。哲学就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因此,学习哲学是很有必要的。

    2.(学案)对比分析。在学习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时,学生可以就哲学与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等方面进行对比,找到它们之间的差别与联系,进而更好地理解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6

    3.(学案)联系其他所学课程。学生可以把哲学课与其他课程,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历史学等联系起来,通过学习这些课程来推动自己对哲学的学习,也要把哲学课中学习的道理用来指导自己的其他课程学习。这样可以加深对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的理解。

二、(学案)知识点拨

    (一) (学案)什么是世界观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在理解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这里的“整个世界”既包括客观世界(自然和人类社会),也包括主观世界(人的思维或意识)。这里的“人与世界的关系”既包括人对世界的关系(人能否认识世界,怎样认识世界,怎样改造世界等),也包括世界对人的关系(世界如何产生人,影响人)。这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是指它不同于人们对某个事物或事物的某个方面的个别看法和个别观点,而是指存在于这些个别看法和个别观点中的那些共同的、一般的、根本的和普遍的看法和观点。“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也不是各种个别认识的综合、总和或汇总。

    世界观人人都有,只是有的是分散的、零乱的、不自觉的,而有的是理论化的、系统化的、自觉的。   

    世界观是发展变化的,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人可能具有不同的世界观,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可能具有不同的世界观。

    例题:世界观是指(  )

    A.人们对世界的各种认识的总和

    B.人们关于世界的知识体系

    C.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D.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世界观的理解。世界观不是人们关于世界的各种认识和看法的总和或综合,即使这些认识形成体系也不是世界观,所以A和B是不正确的。C项中的“客观世界”把世界观的范围缩小了。正确答案为D。

    (二) (学案)世界观与方法论是统一的

    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人们关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例题:下列关于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看法,正确的选项是(    )

7

    ①世界观与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②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③哲学上讲的方法论就是人们观察和处理问题的具体方法④世界观和方法论不能相互脱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世界观与方法论关系的理解。③是不正确,书中虽然没有明确说明方法论的定义,但我们知道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世界观不是人们对世界的具体知识,方法论当然也不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具体方法。而且③中提到是“哲学”上讲的方法论,当然也不能是人们观察和处理问题的具体方法。正确答案为B。

    (三) (学案)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对于这个问题,可以分三步加深理解。

    第一,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通过这一点,可以把哲学与那些个别的观点和具体的科学区别开来。

    第二,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通过这一点,可以把哲学与那些不自觉的、零散的世界观区别开来。虽然人人都有世界观,但并非人人都懂哲学。

    第三,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既是关于世界的某种的认识,又是指导人们实践的方法。

    例题:下列关于哲学的看法中,正确的是(    )

    ①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②世界观就是哲学③不懂哲学的人就没有世界观④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哲学与世界观以及方法论的关系的理解。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又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人人都有,但只有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所以,②和③是不正确的。正确答案为D。

    (四)哲学与具体科学

    哲学与具体科学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首先,两者是相互区别的。从研究对象来看,具体科学是以世界的某一领域的事物为研究对象,而哲学是以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从研究的任务来看,具体科学揭示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而哲学揭示整个世界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哲学与具体科学又是密切联系的。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总结和升华(两者是共性与个性、普遍与特殊、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具体科学的发展会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还要反对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哲学是“科学的科学”,哲学可以代替科学;二是认为哲学既然不是科学就可以轻视、否认哲学。

    例题:哲学与具体科学的联系体现在(  )

    ①哲学是科学的科学②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综合③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哲学往往也会变换自身的内容和形式  ④哲学可以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8

    A.①②④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解析:本题考查对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的理解。哲学不是科学的科学,也不是对具体科学的综合,而是对各种具体科学的概括、总结和升华。③在书中虽没有明确提到,但它表达的意思实际上就是说具体科学的发展会推动哲学的发展,所以③是正确的。正确答案为C。

三、(学案)学习自评

    (一) (学案)单项选择题

    1.(学案)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如果把“全部科学”理解为“具体科学”,就可以说(    ) 1.D

    A.哲学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界    B.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C.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    D.哲学对于具体科学的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2.(学案)下列关于世界观的说法,正确的是(    )  2.B

    A.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B.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C.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正确看法

    D.有的人有世界观,有的人没有世界观

    3.(学案)从哲学上看,之所以要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因为(    ) 3.C

    A.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B.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C.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认识工具

    D.只要掌握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4.(学案)爱因斯坦说过:“哲学要是不同具体科学接触,就会变成一个空架子;科学要是没有哲学就是原始的混乱的东西。”这表明(    ) 4.D 

    ①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是相互区别的②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③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④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指导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③④    D.③④

    5.(学案)中共中央最近发出《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我们之所以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与发展,是因为(    ) 5.C

    ①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②哲学是认识世界的工具③哲学能够指导其他工作的展开④哲学社会科学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科学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6.(学案)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原来许多包含在哲学之内的学科纷纷独立,成为对立的、新兴的科学。据此,有人悲观地认为哲学已经“无家可归”,因此哲学的使命已经结束。相反,有人认为这既是科学的成熟也是哲学的成熟,哲学不是“无家可归”,而是“四海为家”。下列关于这两种观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6.A

    A.“无家可归”论者正确地看到了哲学不能代替科学

    B.“无家可归”论者错误地把哲学与具体科学绝对地对立起来

    C.“四海为家”论者正确地看到具体科学的发展对哲学的推动作用

    D.“四海为家”论者正确地看到具体科学的发展同样需要哲学的指导作用

    (二) (学案)非选择题

1.(学案)简述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总结和反思,是对个别规律和特性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发展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2.(学案)辨析:有人认为,既然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那么世界观就是哲学。

2.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但并非所有的世界观都是哲学。只有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不能算是哲学。

四、(学案)能力拓展

    1.(学案)材料一对于那些不研究哲学而高谈哲学的人,黑格尔说他们就像某些动物,虽然听见了音乐中的一切音调,但音调的一致性与和谐性却没有透进他们的头脑。

    材料二在黑格尔看来,哲学就像密涅瓦的猫头鹰一样,它不是在旭日东升的时候在蓝天里翱翔,而是在夜幕降临的时候才悄然起飞。

结合本课所学内容,谈谈你对这两个比喻的理解。

1.可以结合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来理解第一个比喻。黑格尔重在阐发哲学的理论性和系统性。动物能听到只是“音调”而不是“音乐”,因为它不理解音调中的“一致性与和谐性”,人人都有“世界观”,但不是人人都懂“哲学”,因为他的世界观缺乏“理论性与系统性”。而要达到世界观的理论化、系统化,需要艰苦学习。黑格尔批评了那种不进行艰苦学习而高谈哲学的人。

可以结合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来理解第二个比喻。黑格尔重在阐发哲学是一种反思性的活动,“反思”即是对具体知识的“再思”。密涅瓦的猫头鹰在夜幕降临时才悄然起飞,此时它已经观察到了白天所发生的一切,比喻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总结和反思。

    2.(学案)在讲到哲学时,恩格斯说: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了。黑格尔也比喻说:人们并不需要学习了生理学才会消化食物。

请从哲学与生活的关系角度,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2.恩格斯和黑格尔的共同意思是:哲学就在生活之中,它自觉或不自觉地会影响我们的生活。有时我们虽然没有明确意识到生活中的哲学道理,但我们已经在不自觉地遵守或运用它了。但我们同时还要知道,学习了哲学,会使我们自觉认识生活中的哲学道理,并运用它更好地指导生活。

10

五、(学案)相关信息

    牛顿思想中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因素对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积极作用

    牛顿作为人类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的自发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倾向是明显的。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他提出了四条自然哲学的“推理法则”。这些法则的基本思想是:自然界存在着确定的内在因果规律性,自然界具有客观的统一性,“对于自然界中同一类结果,必须尽可能归之于同一种原因”;物的普遍属性是它自身固有的,观察和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也是检验研究结果的依据。这些都说明牛顿承认物质世界及其规律的客观性和可知性,承认科学实验自然现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承认实践在科学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尽管这些思想是不稳定、不彻底的,但毕竟是他取得伟大科学成就的决定性的世界观原因。这点在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刻卜勒的行星运动三定律问世以后,许多科学家都在探索:是什么原因支配行星如此有规律地绕日运动?刻卜勒本人和许多人都猜测是某种力作用的结果。但是,由于唯心主义的影响,刻卜勒又把这种力归结为太阳具有运动的灵魂,说什么行星是在太阳“德性”感召力的作用下才有“意识”地运动起来的。与牛顿同时代的英国科学家胡克曾提出太阳对行星具有某种吸引力的具体假设,他在给牛顿的信中曾明确假定“吸引力与两中心的距离成反比”。牛顿坚决地摒弃了关于行星运动的唯心主义解释,确信它可以从自身得到说明,并认定物体普遍存在引力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存在着普遍的规律性。这些与他自己提出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推理原则是一致的。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又借助于他自己所创立的微积分数学方法,牛顿终于用严格的科学形式解决了行星绕日运动的问题,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不仅如此,牛顿对一种理论只有经过实验的验证才能确立这一思想也坚信不疑。在提出万有引力定律以后,他立即从事实验验证工作,并具体地提出了几种验证方法。

    试想,如果没有确信自然界及其规律的客观性和可知性的自发唯物主义思想,没有确信引力具有相互作用关系及普遍性和隐藏在微积分理论中的朴素辩证法倾向,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荣耀会降临到牛顿头上吗?当然,牛顿的自发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又包含着明显的形而上学性。比如,他把一切相互作用都归结为机械力的作用,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外力推动的结果。这样,就使他在找不到行星绕日运动的初始切向力时,屈从于神学,把太阳系运动的原因归到上帝的第一次推动之上,从形而上学走向了唯心主义。在自己已知的领域内,无情地撵走了上帝,在自己不知的领域中又虔诚地请回了上帝。实际上,“上帝一我不知”是那一时代自发唯物主义指导下的科学家的通病。

11

第二课  (学案)百舸争流的思想

第一框  (学案)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学案)学习指导

(一) (学案)知识网络

    (二)课(学案)程标准要求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框要求掌握的主要内容是:识记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什么、不可知论的基本内涵。解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通过汇集资料分析哲学的基本问题与生活息息相关。

    (三) (学案)学法指导

    1.(学案)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哲学是对智慧的热爱与追求,知识不等于智慧,不能把哲学仅从掌握知识的角度来学习。只有在学习知识和实践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敢于质疑,通过亲身体验、长期积累,才能增长智慧。哲学是最高层次的理论思维方式,学习哲学知识与领悟哲学思想、体验哲学思维方式,更多地是依靠自己的思考和探究。比如,通过本框的学习,我们就要认真思考“为什么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学习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的生活到底有什么关系”等,如果进一步思考你就会提出诸如“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与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有什么不同”、“哲学基本问题两方面内容之间是什么关系”等问题,而我们的思维智慧和思维能力就会在这种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以提高。

12

    2.(学案)把哲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生活和实践是我们进入哲学殿堂、把握哲学智慧的重要途径,对哲学问题的追溯和思考离不开人类的生活。学习本课的内容就要运用第一课学习的生活与哲学的关系,结合事例进一步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从中体会学习哲学对我们生活的指导作用。

二、(学案)知识点拨

    本课第一框讲的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材编写这一框的逻辑顺序是: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要准确理解哲学基本问题这一知识,需要掌握以下内容。

    (一) (学案)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学案)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学案)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观点,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观点,是不可知论。

    3.(学案)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区的哲学家,在表达哲学基本问题的概念和方式上各不相同

    例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是(    )

    A.意识能否正确地认识物质  B.物质和意识何者是世界的本原

    C.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否统一    D.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否统一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一标准的理解。要注意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内容和关系,A项属于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内容,C项强调的是任何哲学都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D项强调的是人类从事的活动主要归结为两类。正确答案为B。

    (二) (学案)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学案)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人类所从事的活动主要归结为两类:一是认识世界,一是改造世界。人类无论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说到底都要解决思维和存在关系这个共同的问题。

    2.(学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13

    哲学要从总体上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就必须首先弄清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并对此作出明确的回答。

    3.(学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回答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

  问题的回答。

    例题:下列关于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生活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在实际生活中,人们都会面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③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④处理好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就可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一切问题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哲学基本问题与我们生活关系的理解。④选项绝对化,应舍弃。③没有涉及我们的生活的问题,也应舍弃。①②项在教材中都能找到答案。正确答案为A。

三、(学案)学习自评

    (一)单项选择题

    1.(学案)哲学研究的问题很多,但贯穿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的问题是(    ) 1.D    

    A.研究宇宙中的大问题    B.研究人生问题   

    C.研究人类的认识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学案)各种哲学由于对——问题的不同回答,分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    ) 2.C

    A.意识和物质的关系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C.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D.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

    3.(学案)人类所从事的活动主要归结为两类即(    ) 3.D

    A.世界观和方法论    B.思维和存在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D.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学案)学生要面对和处理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的关系,教师要面对和处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实际的关系,农民要面对和处理耕作收获的计划与耕作收获实际之间的关系……各行各业的人们做工作都有一个如何面对和处理自己工作计划和工作实际的关系问题。这说明(    ) 4.C

    A.学习哲学能很好地解决自己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B.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在实际生活中,人们都会面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正确处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生活的目的

14

    5.(学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和必须回答的问题,这是因为(    )  5.A

    ①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回答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②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回答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③哲学要从总体上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就必须首先弄清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④哲学的一切问题都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 (学案)非选择题

1.(学案)人们常以“心想事成”来表示祝愿,但“心想”未必能“事成”。在什么情况下,“心想”才可能“事成”呢?请以此说明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1.“心想”只有在符合客观实际和规律的条件下才可能成为现实。这说明在实际生活中,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都会面对的问题。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都要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学案)明清之际的哲学家王夫之提出:“天下惟器”,“道者器之道”,“无其器则无其道”。用你学过的哲学基本问题的知识,谈谈上述观点中“道”与“器”的关系。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道”是指抽象的一般道理、一般原则;“器”指具体的事物。“道”和“器”的关系,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王夫之在这个问题上强调“器”是“道”的本原,坚持了唯物主义方向,是值得肯定的。

四、(学案)能力拓展

1.(学案)列举事例分析哲学基本问题的两方面内容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1.(1)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的实践活动,不管自觉与否,首先遇到的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们,在从事自己工作的时候,其基本前提是首先要承认自己活动的对象是真实存在的,否则任何活动都不能正常进行。比如,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提出诸如“世界上到底有没有上帝和神”、“人是否能够改造自然”等问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会影响人们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如果你不相信世界上有神,就不会有遇到事情去求神解决的做法。

(2)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即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同我们的实际生活也有密切关系。相信世界可知与不可知是大不一样的,这两种态度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精神状态。相信世界可知,相信世界是有规律可循的人,会经常保持一种乐观的进取精神,相信前人没有认识的事物,一定会被今人和后人所认识,在实际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就会多一些。

2.(学案)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讲“眼见为实”。你同意“眼见为实”吗?为什么说“眼见”与“为实”之间的关系包含着哲学的基本问题?

2.“眼见为实”意指人们亲眼看到(感觉到)的事物是真实的,这是有道理的,因为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绝大部分是建立在以视觉为主的感觉基础上的。但在实际生活中,却经常会出现“眼见”未必“为实”的情况。比如,我们可能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未能看到实际事物的全部;只能看到事物的外部现象,却不能看到事物的内在本质;受各种因素影响,我们的感觉还会产生错觉或幻觉,甚至有时会被假象所蒙蔽。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在我们实际生活中表现为时常面临的“感觉”和“事物”、主观和客观的关系,从哲学上说,就是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即哲学的基本问题。

15

五、(学案)相关信息

    (一) (学案)思维”和“存在”的哲学含义

    思维,指人的意识、思想、观念、感觉、经验、心灵、意志、路线方针政策、指示计划等主观的东西;存在,指物质、存在物等客观的东西。   

    (二) (学案)哲学的基本问题两方面的关系

    哲学的基本问题两方面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从理论上看,尽管哲学基本问题的两方面在历史的长河中可以发生研究重点的转移,但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其中第一个方面是根本的,第二个方面是从属的。

    首先,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解决是第二方面问题解决的前提和基础,第二方面内容是第一方面的展开和深化。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的正确解决有赖于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正确解决。其次,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解决也影响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彻底解决,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在本体论上表现为二元论,在认识论上表现为不可知论。第一方面的内容在哲学上称为本体论,第二个方面的内容在哲学上称为认识论。认识论必须以本体论为前提和出发点,认识论总是渗透和贯穿着本体论。在漫长的哲学发展过程中,各种哲学观点层出不穷,无数哲学流派形态各异,但哲学所有理论无非分别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

    (三) (学案)如何理解中国古代哲学家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探讨

    教材中的“专家点评”说:“中国古代哲学家主要探讨天与人、名与实、形与神、知与行、心与物、理与气等关系问题,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基本看法和观点。”下面对这个问题作一简要解释。

    在中国哲学中同样存在着哲学基本问题,不过是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已。在中国传统哲学两千多年的发展进程中,依次集中讨论的主要问题大体是:先秦至两汉时期的天人之辨和名实之辨;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有无之辨和形神之辨;宋元明清时期的理气之辨和心物之辨。这些论辩都蕴含着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和讨论。

    天人关系和名实关系是先秦至两汉时期所讨论的主要哲学问题。天人之辨可以说贯穿于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始终,哲学基本问题在这里主要表现为:“天”是指自然界还是指主宰万物和人事祸福的天命?人能否对天(自然)有所作为?所谓“天命”,是将天奉为人格化的神,认为天有意志和意识,世界是按其命令建立和发展的,还是把它看作是自然运动发展的规律,从而赋予它以物质存在的意义?因此,关于天是自然界还是神意的天命的讨论就蕴含着对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探究。名实之辨是讨论名称、概念与实在事物之间的关系。名称、概念是思维的形式,因而名实之辨显然涉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主要表现在:名称、概念是实在事物的反映还是先天就有的?名称、概念能否正确地反映以及如何反映实在事物?

16

    有无之辨涉及的哲学基本问题是:万物的本体就是物质世界本身还是在物质世界之外?形神关系表现为哲学上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主体的精神与物质性的形体哪一个是根本的问题。与名实之辨相比,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讨论就由思维的形式(名)和思维的对象(实)的关系,转向思维主体自身和物质的关系,这无疑是更为深入了。

    理器问题是与道器问题联系在一起的。“道”与“器”相对,道是抽象的普遍性的概念,器是具体的特殊事物,道的含义与“理”相同,器的构成元素是“气”,因而道器问题可以归结为理气问题。当时的心物之辨和知行问题紧密地联系着,因为心和物即精神和物质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知(认识)和行(实践)的反复活动。理气、心物之辨结合在一起,提出一个重要问题:“气、理、心”三者哪个是最根本的?气是物质世界,理是普遍观念,心是主观精神。可以说中国哲学发展到理气、心物之辨,哲学基本问题已经比较明晰地被揭示出来了,通过理气、心物之辨,围绕着气、理、心三者的关系,形成了以张载、王夫之为代表的气一元论、以二程(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理一元论和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心一元论。最终由王夫之以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相结合的气一元论,达到了传统哲学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最高水平的回答。

第二框  (学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一、(学案)学习指导

(一) (学案)知识网络

(二) (学案)课程标准要求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框要求掌握的主要内容是:识记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的,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是什么,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仅具有从属的意义。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学会判定什么样的

17

观点是唯物主义的、什么样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识别不同哲学派别的本质,理解古今中外许多著名思想家的言论,表达着各自的哲学思想,反映了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争辩、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的不同。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世界,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

    (三) (学案)学法指导

    1.(学案)运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理解。主要表现在,.一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经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唯心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二是要全面理解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作用,切忌片面性和绝对化。

    2.(学案)运用比较的方法理解。比如,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进行比较、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进行比较、将二元论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观点进行比较等。

    3.(学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学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后,要理解如果用这两种观点指导自己的实际生活,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要在实际生活中坚持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这一点还将会在以后各课中进行详细学习。

二、(学案)知识点拨

    在第一框明确了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讨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即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这一框主要是通过对哲学存在和发展的具体形态的介绍,编写这一框的逻辑顺序是:第一目是唯物主义。唯物主义的含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首先介绍什么是唯物主义,然后再谈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基本形态。第二目是唯心主义。唯心主义的含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即首先介绍什么是唯心主义,然后再谈唯心主义发展的两种基本形态。

    要准确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一知识,需要掌握以下内容。

    (一) (学案)唯物主义

    1.(学案)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

    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学案)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1) (学案)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合理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局限性: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这就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18

    (2) (学案)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合理性: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局限性: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3) (学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评价与意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例题:下列说法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是(    )

    A.分子、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B.水是万物之原

    C.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D.人的生活就是追求物质的满足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唯物主义观点及三种基本形态的理解。题干考查的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A项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C项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项追求物质的满足与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原问题不是一回事。正确答案为B。

    (二) (学案)唯心主义

    1.(学案)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

    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2.(学案)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1)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把人的主观精神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2)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3.(学案)正确认识唯心主义哲学对人们认识发展的意义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决定物质,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把意识视为世界的本原,在世界本原问题上其根本观点是错误的。

    唯心主义哲学看到了人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就其局部范围而言,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着或多或少的借鉴意义。

    例题:下列观点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是(    )

    A.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B.气者,理之依也

    C.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D.存在即被感知,物是感觉的集合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唯心主义根本观点的理解,也检测大家对古语的理解能力。A项的意思是说宇宙万物不是神造的,而是天地阴阳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是唯物主义的观点;B项的意思是说气作为物质实体是“理”存在的依据,“理”不能脱离“气”而存在,是唯物主义的观点;C项的意思是说物质实体乃产生精神的基础,精神不过是物质实体的一种作用,是由物质派生出来的;D项主张世界的事物都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存在的

19

东西是被人们感觉到的东西,物质是人们感觉的集合体,这是认为意识决定物质的观点。正确答案为D。

    (三) (学案)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1.(学案)各种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思想总是附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之中

    2.(学案)在哲学史上,没有游离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的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独立派别

    例题:下列关于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正确的是(    )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上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并列的两大独立的基本派别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总是从属于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C.辩证法属于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属于唯心主义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要么与唯物主义结合,要么同唯心主义结合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哲学中存在的“两个对子”的关系。虽然从思想观点上看,哲学中存在。。两个对子”,但从独立的基本派别来看,则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故A项错误。B项将‘‘两个对子’’的关系颠倒。在哲学史上,既有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的结合,也有辩证法与唯心主义的结合,既有形而上学与唯物主义的结合,也有形而上学与唯心主义的结合,故选D项。

三、(学案)学习自评

    (一) (学案)单项选择题

    1.(学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的问题展开的。(    ) 1.B 

    A.物质和意识有没有同一性    B.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

  C.世界是否是神创造的    D.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学案)《尚书.洪范》认为,水、火、木、金、土是世界的本原。这是一种(  ) 2.D

    A.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

    C.客观唯心主义    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3.(学案)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表现在(    ) 3.A

    ①习惯于把各种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用机械力学原理解释一切现象②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③不能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不能将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领域中④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学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 4.C  

    ①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②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③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④是对过去一切旧哲学思想的彻底否定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0

    5.(学案)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态,即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它们的区别是(    ) 5.D

    A.前者认为世界是由神创造的,后者认为世界是由人的意识创造的

    B.前者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后者承认意识决定物质    

    C.前者夸大了意识的作用,后者否认了意识的作用

    D.前者认为客观事物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后者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是客观精神的表现

    6.(学案)17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儿认为,物质的本性是广延,精神的本性是思想,二者彼此独立、互不相干。这种观点(    ) 6.D

    A.客观公正地揭示了世界的本原问题

    B.是独立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的第三个基本派别

    C.从属于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D.是把物质和精神看作两个彼此独立的本原的二元论观点

    (二) (学案)非选择题

1.(学案)辨析:承认物质利益就是唯物主义,强调精神作用就是唯心主义。

1.(1)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

(2)追求物质利益不一定就是唯物主义,如果不从实际出发,主观蛮干地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心主义的表现;强调精神作用不一定就是唯心主义,如果是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重视意识的作用,就不是唯心主义。

    2.(学案)一位少妇来到拍卖行,要求拍卖她丈夫公司的电话号码和汽车牌照。“夫人,这可是上上的吉祥数啊!”拍卖行经理看过号码,对少妇说,“你瞧!电话号码是‘发发发我就要发’(8885818),汽车牌照是‘要发一路发发发(1816888)。您丈夫真的同意把它们卖掉吗?”“我不知道。”少妇抽泣起来,“因为他开的公司破产,几天前他跳楼自杀了。”

这则事例是对什么世界观的辛辣讽刺?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2.这则事例是对唯心主义世界观的辛辣讽刺。有的人认为吉祥数字会带来财运,这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我们要坚持唯物主义世界观,反对唯心主义世界观,坚持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

四、(学案)能力拓展

1.(学案) “杞人忧天”的寓言故事被当作笑柄,但以今天的观点来看,有人认为“杞人”忧得其理、忧得其所,你同意这个观点吗?如果同意,你能从哪些方面说明其“理”、“所”?杞人忧天中的“热心人”劝说杞人转忧为喜的观点属于什么哲学观点?为什么?

1.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杞人之“忧”的由来:对山崩地裂、天塌地陷等现象的反映和思索,包含着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杞人之“忧”的可贵:意识的能动性;杞人忧天所处的时代:人的意识受客观因素的制约;杞人忧天的警示:对危险天体预警、避免核战争;杞人忧天的辩证意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杞人忧天与今人忧天:大气污染、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杞人忧天中的“热心人”劝导杞人:天不过是一团积聚的气体,到处都是气,人就是在这气中生活,天怎么会塌下来?日月星辰也是一团团会发光的气体,就是万一掉下来也不会伤人。地则是堆积起来的土块罢了,到处都是这样的土,如何能陷落呢?”这种对天地构造的解释,现在看来自然很幼稚,但在古代却是难能可贵的,实际上是一种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21

2.(学案)许多人都爱花,有的爱菊,有的喜梅,有的推崇牡丹。但在哲学家的眼中,“地球上的最美的花朵”是人类的精神、思维。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人类精神、思维这一“花朵”的作用?如果片面夸大思维的作用,会产生什么样的错误?属于什么哲学观点?

2.世界上除了物质现象以外,还有精神现象。人类所从事的活动主要归结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两大类。精神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植根于物质的土壤中,精神是由物质决定的。如果片面夸大意识的作用,把它看作是决定物质的东西,就会陷人唯心主义的泥潭。

五、(学案)相关信息

    (一)二元论

    二元论与一元论相对立,认为世界有两个本原。它把物质和意识绝对对立起来,认为物质和意识是两个各自独立、相互平行发展着的实体,谁也不产生谁,谁也不决定谁,都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错误之处在于:它肯定精神不依赖于物质而独立存在,这本身就是唯心主义的观点;它虽然承认物质独立的本原,但在说明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时,又把精神说成是唯一具有能动性的力量,必然倒向唯心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笛卡儿和德国的康德。

    (二)(学案)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最初形态,是原始的、自发的唯物主义。其主要特征是以自然原因去解释自然现象,把万物的“本原”归结为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它是依靠笼统的直观,即通过经验观察再加上想象和猜测而形成的理论,具有明显的自发性和朴素性。如古希腊的泰勒斯认为水是世界万物的始基,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中国的五行说认为宇宙万物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所构成的。在西方,古代唯物主义的最高理论形式是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创立的原子说,他认为不同形态和重量的原子构成不同的事物;在中国,则主要表现为“元气论”,认为气是世界的本原。值得强调的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与朴素辩证法结合在一起的,确信世界万事万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它以近代实验科学对自然现象的实证研究为基础,以新的实证知识和科学方法论证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古代唯物主义的朴素性和自发性。它认为,物质就是原子,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不可再分的最小的物质单位。但由于它把世界归结为原子,归结为物质结构的一个层次,既经不起自然科学的检验,也经不起唯心主义的攻击。它用孤立、静也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看不到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或者只承认机械的联系和机械运动,因而表现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局限性。这种唯物主义还有其不彻底性,即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而在历史观上则是唯心主义的。17世纪英

22

国的唯物主义、18世纪法国的唯物主义以及19世纪40年代德国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著名代表。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中最彻底、最科学的形态,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9世纪中叶创立的,不仅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坚持了唯物主义。(此问题在第三课详细学习)

    (三)(学案)唯心主义在人类认识发展中的作用

    唯心主义的存在客观上促进了唯物主义的发展。正是唯心主义的不断攻击,才使得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不断进步。近代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就是构成世界的最小微粒原子,而当科学证明原子是由更小的微粒构成时,唯心主义就嘲笑和攻击唯物主义说,原子不见了,物质消失了,唯物主义的大厦垮塌了。唯物主义正是在应对这种攻击的过程中,修改自己关于物质的定义,最终获得了关于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的科学认识。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是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除此之外,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两个用语本来没有任何别的意思”(恩格斯),这也就是说,只有涉及世界本原问题时,唯心主义确定无疑是错误的,而离开这个问题,唯心主义的很多观点都是很有价值的,甚至可以说,很多精致的唯心主义比许多粗糙的唯物主义对人类认识的贡献要大得多。

    人类最早的意识是一种原始神灵的观念,从世界观上说,它无疑是唯心主义的观念,但在原始时代,人能产生这种观念本身是人类认识和人类发展史上的重大飞跃,只有人类才有神灵的观念。在后来很长的历史时期中,广大劳动人民都把信仰某种宗教和神灵变为了反抗统治阶级的力量,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唯心主义一般都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是人类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一些非常有名的唯心主义命题虽然从本体论上是唯心的,但也深刻地突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尤其是在人们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能动性的时候,这些思想起码起到了启蒙的作用。如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我可以怀疑一切,但有一点不可以怀疑,那就是我正在怀疑。他极度地强调了怀疑、思考对人的重要性,也是鼓励人们运用自己的理智去改造世界和把握人生,而不是盲目地相信上帝。

23

第三课  (学案)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一框  (学案)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一、(学案)学习指导

(一) (学案)知识网络

    (二) (学案)课程标准要求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框要求掌握的主要内容是:理解哲学与思想文化以及经济、政治的关系,哲学与时代的关系。运用哲学与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说明哲学对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先导作用。分析实例,说明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通过学习哲学与时代的关系,培养自己的时代感和使命感,学会自觉地运用哲学理论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三) (学案)学法指导

    1.(学案)个案分析法。在学习“哲学与时代的关系”时,可以运用书中所学的基本原理,

24

联系以往所学的历史知识,选取个案进行深入的分析,进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个案可以在如下时期中选择:战国时期、文艺复兴时期、法国启蒙运动时期、五四运动时期等。在这些时期,人类思想文化得到了比较集中的发展,产生了很多优秀的哲学思想,哲学与时代的关系密切而又典型。

    2.(学案)理论联系实际。学习“哲学与时代的关系”时,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否则对两者关系的理解就会停留在一个抽象的水平上。学生要热爱生活,关注时代,从自己身边的各种思想文化现象的变化中去领会时代的发展。

    3.(学案)对比学习法。学生可以选择两个时代进行对比分析,看看这两个时代的社会经济、政治现象有什么变化,进而对比这两个时代的哲学主题和哲学风格的差异。通过对比,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哲学与时代的密切关系。

二、(学案)知识点拨

    (一) (学案)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本课题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在第一课“哲学与生活”的基础上进一步讲述“哲学与时代”的关系。哲学与时代的关系问题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键,学生可以从哲学与时代的一般关系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代的关系这两个角度进行理解。

    从哲学与时代的一般关系来看。首先,哲学来源于时代,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哲学属于思想文化范畴,是对一定时代和社会经济与政治的反映,它的内容来源于时代。真正的哲学能够反映自己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其次,哲学反作用于时代,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和推动力量。哲学可以通过对社会弊端、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哲学还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导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强大物质力量。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代的关系来看。首先,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时代的要求,是对时代主题的科学回答,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把握了时代的脉搏,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其次,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僵死的教条,它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壮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就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精神实质。

    例题:下列关于哲学与时代关系的论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哲学的内容来源于时代    B.哲学可以反作用于时代

    C.哲学是对时代的正确反映    I).哲学的内容和形式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哲学与时代关系的理解。教材中讲到哲学是对一定时代的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这说明哲学的内容来源于时代,所以A是正确的;教材中又讲

25

到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这说明哲学可以对时代产生反作用,所以B也是正确的; D在教材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到,但理解了哲学与时代的关系之后,就应该知道,哲学作为思想文化范畴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C是不正确的,因为哲学对时代既有正确的反映,也可能有歪曲、不正确的反映。

    (二) (学案)什么是真正的哲学

    教材中讲到:“面对着时代社会生活的诸多内容,哲学家可以反映这一方面,也可以反映那一方面,可以自觉和正确地反映,也可以错误和歪曲地进行反映。因而,哲学家可能是真理的发现者,也可能是谬误的制造者。”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不能采取“是就是,不是就不是”、“要么正确,要么错误”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而一定要运用历史的分析法。

    要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哲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判断真正的哲学的标准就是看它是否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是否牢牢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是否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也就是说,看它是否代表了时代的主流和历史的前进方向。

    第二,不能认为凡是包含着个别错误结论的哲学就不是真正的哲学,哲学家对问题的认识不能超越自己的时代,因此,一定时期的哲学形态在后人看来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这要求我们一定要用历史的眼光观察问题。只要一种哲学代表了它自己所属时代的主流和历史的前进方向,我们就要承认它是真正的哲学。

    第三,也不能认为凡是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不一致之处的哲学,或者为马克思主义批评过的哲学就不是真正的哲学。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分析方法观察问题,而不是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结论去衡量。

    例题:判断一种哲学形态是否是真正的哲学,关键要看它是否(    )

    ①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②牢牢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③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④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相一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学生对什么是真正的哲学的理解。①②③都是教材中提到的标准,判断什么是真正的哲学就要看它是否与这三个标准相一致,不能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结论作为衡量标准,我们要坚持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分析方法。正确答案为A。

三、(学案)学习自评

(一) (学案)单项选择题

1.(学案)下列关于哲学与思想文化以及经济、政治关系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1.B   

A.哲学属于思想文化范畴

B.哲学是推动经济、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

26

    C.哲学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D.哲学可以反作用于经济、政治

    2.(学案)从哲学对时代的反作用来看,哲学与时代的关系表现在(    ) 2.B

    ①哲学的内容来源于时代②哲学对时代的弊端有批判功能③哲学可以塑造时代精神,指引时代前进④哲学掌握了群众可以化为推动时代变革的巨大物质力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学案)列有关真正的哲学的论述,正确的是(    ) 3.D 

    A.真正的哲学不能包含个别错误结论

    B.真正的哲学自身内部不能包含任何矛盾

    C.真正的哲学必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结论相一致

    D.真正的哲学要反映自己时代的历史任务和客观要求

    4.(学案)在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中,启蒙大师高举自由、平等、人权和理性的大旗,提出了彻底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向封建制度和宗教神学展开了猛烈进攻,迎来了轰轰烈烈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这说明(    ) 4.C

    ①哲学对社会弊端可以起到批判功能②哲学是神学的死敌③哲学可以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④哲学掌握了群众可以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二) (学案)非选择题

1.简述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1.首先,哲学来源于时代,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哲学属于思想文化范畴,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它的内容来源于时代。真正的哲学能够反映自己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其次,哲学反作用于时代,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和推动力量。哲学可以通过对社会弊端、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哲学还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导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强大物质力量。

2.有人认为,判断真正的哲学的标准是要看它是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结论相一致。你怎么看待这种观点?

2.判断真正的哲学的标准就是看它是否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是否牢牢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是否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也就是说,看它是否代表了时代的主流和历史的前进方向。判断真正的哲学时,我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分析方法,而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结论。

四、(学案)能力扩展

    1.(学案)材料一“物质一般地就是一切以任何一种方式刺激我们感官的东西;我们归之于不同的物质的那种特性,是以不同的物质在我们身上造成的不同的印象或变化为基础。”

    ——霍尔巴赫:《自然体系》

    材料二“因此,任凭是全宇宙的重量,也动摇不了一个真正的无神论者,更不必说粉碎他了。”

27

    ——拉美特利:《人是机器》

    材料三“要知道,人民夺回自由,根据的就是那种曾经夺去人民自由的权利,所以,要么是人民有理由恢复自己的自由,要么就是过去人们并没有理由剥夺人民的自由。”

    ——卢梭:《社会契约论》

以上材料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哲学观点或政治观点?请说明这些思想对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1.三则材料分别表达了唯物主义、无神论和自由人权的思想。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高举自由、平等、人权和理性的大旗,提出了彻底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向封建制度和宗教神学展开了猛烈进攻。它通过对旧思想、旧制度的批判,解放了人的思想,更新了人的观念,指引人们去追求美好的未来,为法国大革命的到来做了思想动员,进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2.(学案)18世纪的法国资产阶级已经成熟,力量强大,提出了明确的政治要求。与这种状况相适应,18世纪法国启蒙哲学风格明快、泼辣,旗帜鲜明,提出了彻底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19世纪初的德国处于分裂状态,资产阶级力量软弱。与这种状况相适应,德国古典哲学反封建的斗争以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形式出现,语言艰深、晦涩。

请运用哲学与经济、政治关系的原理,分析18世纪法国启蒙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在内容和形式出现差异的原因。

2.哲学属于思想文化范畴,是对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一定形态的文化。18世纪的法国启蒙哲学风格明快、泼辣,旗帜鲜明,提出了彻底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根源就在于法国资产阶级力量强大,政治要求明确。19世纪初的德国资产阶级力量薄弱,政治要求不明确,既反对封建制度和宗教神学,又向它们妥协。与这种经济、政治状况相适应,德国古典哲学只能以比较隐晦的方式提出反封建的思想,因此语言艰深、晦涩。

五、(学案)相关信息

    (一) (学案)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指我国古代战国时期学术界相互辩争的局面和风气。战国时期(公元前403~前221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和确立时期,整个社会处于大转型之中。社会的激烈变革引起了社会多种矛盾的激化,当时的阶级斗争十分尖锐。各个阶级乃至一个阶级中的不同阶层,面对着这一社会大变革的局面,都要表明自己的态度。因此,在这一时期中,围绕着新旧生产关系、社会制度、文化教育的斗争,以及通过什么样的办法来建立封建制度等问题,在思想战线上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产生了各种不同的思想派别,形成了我国历史上有名的“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包括很多派别,但可以把他们大致分为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激进代表。他们主张通过暴力、战争推翻奴隶主的统治,废除“世卿”制,提出以军功论赏,用“严刑峻法”建立地主阶级的专政。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有商鞅、孙膑、荀子、韩非等。另一派是地主阶级改良派的代表。他们主张用

28

“仁义”等说教感化奴隶主,笼络人民,实现向封建制的过渡,反对用暴力。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有孟子等。此外,还有一些知识分子,在社会大变动面前,感到无所适从,故对社会或作消极的反抗,或思考寻找精神上的寄托。他们面对阶级地位的大变动、社会财富的再分配、传统观念的破坏,感到“世道”、祸福、是非一切变换不定。他们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等。

    (二) (学案)文艺复兴

    一般把西欧从14世纪末到16世纪末的这一历史时期称作文艺复兴时期,之所以称之为文艺复兴,意思是说在这个时期遭到中世纪摧残和遗忘的古代文化复活了。所谓古代文化的复活,实际是伴随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城市工商业的兴起和商品贸易市场的扩大,新兴市民资产阶级对古代文化的利用和继承,是与传统宗教文化相对立的、适应市民资产阶级现实需要的思想文化运动。它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政治、科学、宗教、伦理和艺术。在哲学理论上,文艺复兴是属于资产阶级世界观的萌芽时期。一般把这一时期的哲学思潮划分为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去理解,即人文主义、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宗教改革运动。人文主义主张一切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的利益,抬高人、贬低神,用人权反对神权,追求个人自由和现实幸福。主要代表人物有彼特拉克、薄伽丘、伊拉斯谟等。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思潮,重视对自然的研究,强调理性和经验的作用。主要代表人物有哥白尼、伽利略、达·芬奇、布鲁诺等。在宗教思想上,反对传统教会特权和烦琐的宗教仪式,主张个人虔诚信教即可得救,无须教会作中介。主要代表人物有马丁·路德和加尔文。总的说来,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思想只是提出了一些思想观点和原则,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思想理论体系,是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最初表现,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的、宗教的蒙昧主义的开始。

    (三) (学案)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

    18世纪在法国资产阶级反封建反宗教的启蒙运动中形成的一个强大的唯物主义派别,主要代表人物有拉美特利、狄德罗、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等。他们代表了上升时期的法国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提出了彻底的无神论思想,揭露宗教和教会的反动本质。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主要是继承了17世纪英、法的唯物论思想,主要是笛卡儿和洛克的思想,并依据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把近代以来形成的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推进到最彻底的程度和典型形态。他们肯定物质世界的自身存在,时间、空间和运动同物质不可分割,指出精神对肉体的依赖性。坚持感觉是认识的唯一源泉,是外界事物作用于感官的结果。强调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在社会观方面,提出自保、自爱是人的永恒天而生,人的才智、道德是后天获得的,强调人是环境的产物,主张教育万能。这些理论直接否定宗教神学,并为变革封建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四) (学案)德国古典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是指18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期德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哲学,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中,除费

29

尔巴哈外都是唯心主义者。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唯心主义哲学发挥了人的意识能动性方面,批判了以往唯物主义哲学的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比较系统地提出辩证法的思想,这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巨大贡献,也为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提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费尔巴哈从人本主义出发,批判了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恢复了唯物主义的王位,成为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中间环节。德国古典哲学是德国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它从理论上论证了变革封建制度的必要性。同时,它的不彻底性体现了当时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既要求革命又害怕实际斗争,既反封建又向封建势力妥协。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第二框  (学案)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一、(学案)学习指导

(一) (学案)知识网络

    (二) (学案)课程标准要求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框要求掌握的主要内容是:识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三大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代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在实践观点的基础上实现了哲学史上伟大变革;

30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根据19世纪中叶的社会历史背景,分析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分析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认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分析解决遇到的社会问题。

    (三) (学案)学法指导

    1.(学案)做读书笔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如果仅仅停留在课堂所学内容上,那么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会比较抽象。学生可以自己阅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著作,并做读书笔记。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学生可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风格和语言艺术有更加切身的体会,进而加深对课本所学知识的理解,并增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兴趣。

    2.(学案)对比学习法。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时,可以对比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找到它们之间的区别,进而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究竟新在何处的理解。学生要紧密围绕实践的概念,以实践为基础对比新旧哲学的差异,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如何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三个统一,从而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在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时,学生也可以运用对比的方法,看看这三大理论成果诞生的实践经验有什么相同和相异之处,这三大理论成果之间的传承关系与创新之处分别表现在哪里。

    3.(学案)理论联系实际。在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时,学生可以从自己的实际生活变化人手,来分析我党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积累与理论创新。学生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其实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生活的变化与我党的理论创新是密不可分的。学生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自己遇到的现实社会问题。

二、(学案)知识点拨

    (一) (学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于19世纪中叶不是偶然的,它是时代自身的呼唤,是对时代主题的科学解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有着深刻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

    第一,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在19世纪30年代之前,无产阶级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是相分离的,无产阶级运动局限在捣毁工厂、提高工资等经济斗争上,社会主义思潮局限在一些知识分子的空想上。30年代以后,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社会主义思潮开始向工人运动靠近。但由于这些社会主义思潮缺乏科学性,它不可能给予工人运动以有力的指导,因此许多工人运动都以失败告终。正是在这种状况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运而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就是要把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的政治理想以科学的方式结合起来,进而解决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的矛盾。

    第二,自然科学基础。19世纪之前的自然科学处于对各种自然科学材料的搜集阶段,科学家对世界采取分门别类的研究,学科之间有着明显的界限。与这种科学发展阶段相适

31

应,哲学家对世界也往往采取孤立、片面和静止的观点。19世纪,自然科学发展到对材料进行整理的阶段,诞生了一批新兴的科学,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三大科学发现。这时,科学家发现各种自然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转化、发展、演变的,它们背后有着内在的统一性和规律性。这就使得各学科之间发生了相互渗透,彼此的界限也开始趋向融合。这也为哲学家形成全面、联系、发展的辩证思维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有了这种自然科学最新成果作为坚实后盾,哲学家一方面可以摆脱形而上学的片面性,一方面可以摆脱辩证法的朴素性。

    第三,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对它们的批判和继承。

    最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这三大基础是密不可分地统一在一起的,单凭其中一个基础的自身逻辑是无法产生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这三大基础之上的综合创新。

    例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

    A.文艺复兴    B.法国启蒙运动    C.空想社会主义    D.德国古典哲学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理论来源的识记。文艺复兴、法国启蒙运动和空想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都有一定的影响,但这里强调的是直接理论来源。正确答案为D。

    (二) (学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体现在在实践的基础上所实现的三个统一,即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其中,前两个统一说的是哲学内容的特征,后一个统一说的是哲学性质的特征。在这三个统一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要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变革及其基本特征,关键在于要掌握实践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相互分离的,唯物主义受到形而上学的束缚,辩证法受到唯心主义的束缚。然而,世界自身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要求把两者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活动的物质性和辩证运动,揭示出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物质性和辩证性,指明主体和客体、人类与自然、主观与客观等处于客观的普遍联系、永恒运动和辩证发展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世界的物质性,内在地包含着世界的辩证性;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世界的辩证性,又是以世界的物质性为前提的。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统一的。

    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去理解社会,把社会生活的本质归结为实践,这样就克服了旧哲学从精神出发对社会历史的唯心主义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

32

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实践是整个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的各种政治活动、精神活动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而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发展过程和自然一样,有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发展规律,由它产生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把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了历史观中,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在实践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实现了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首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改造世界的要求不仅仅是一种道德批判,而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分析基础之上,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的科学发现基础之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性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在于,它的所有基本原理都是来自于实践,又复归于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随着实践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表现在,它是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革命理论,是符合无产阶级利益的。而无产阶级的利益与社会历史发展方向是一致的,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要求是历史发展自身的客观要求,因此,越是客观科学地认识世界和历史,越是符合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利益要求。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实现了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例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变革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实现了(    )

    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②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③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④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变革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变革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三个统一是以往旧哲学所不具备的,因此正确答案为C。③不能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特性,而是一般哲学的共性。

    (三) (学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实践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不断注入新鲜经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的过程,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三大理论成果。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它不是一成不变的,“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品格。因此,我们不能教条地对待马克思主义,而要在实践中发展它,不断为它注入新鲜经验。

    第二,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真理,但它必须要和我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

    第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创新,但它们又是一脉相承的。

    第四,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哲学

33

思想。

    第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对于我们观察、理解和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这三大理论成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理论。

    例题:下列不属于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而诞生的理论成果是(    )

    A.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解析:本题侧重考查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大理论成果的识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而不是直接来自中国的实践经验。正确答案为A。

三、(学案)学习自评

    (一) (学案)单项选择题

    1.(学案)我们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过时,是因为(    ) 1.B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的问题没有过时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高理想尚未完成③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自己  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绝对真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

    2.(学案)19世纪的最新自然科学发现对于哲学发展的贡献体现在(    ) 2.C

    ①打破了形而上学孤立、片面、静止的世界观②使辩证法奠定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之上③对自然科学成果的综合与汇总就产生了辩证唯物主义④把自然科学的规律应用到社会历史中就产生了历史唯物主义

    A.①②③④    B.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

    3.(学案)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关键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    ) 3.D   

    A.科学的自然观    B.科学的社会观  C.科学的历史观  D.科学的实践观

    4.(学案)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  ) 4.A

    A.实事求是    B.群众路线    C.独立自主    D.解放思想

    5.(学案)邓小平理论科学地回答了(  ) 5.D

    A.如何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B.如何使社会主义由科学理论变为社会制度的实践

    C.如何实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D.如何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6.(学案)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    ) 6.B

    A.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B.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34

    C.什么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D.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二) (学案)非选择题

1.(学案)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谈谈你对马克思此句名言的理解。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解释和说明世界,它的目的是要改变世界。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本性和革命本性的体现。我们要自觉地把学到的哲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用它来指导我们的行动,改造我们的生活。

2.(学案)如何理解“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品格。

2.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真理,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实践的发展会为马克思主义增添新的内容,同时也会修正马克思主义的个别结论。马克思主义始终跟着时代的步伐在前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就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重要表现。因此,我们不能对马克思主义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而应紧跟时代步伐,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四、(学案)能力拓展

    1.(学案)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在19世纪,当今世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不再适用于今天的情况,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过时了。也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过时,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绝对真理。

谈谈你对上述两种观点的看法。

1.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没有过时。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的问题没有过时,资本主义社会自身的矛盾仍然没有得到解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高理想尚未实现,仍是指引我们前进的旗帜;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跟随时代一起前进,时代的发展不断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增添新鲜经验,同时也修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个别结论。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不是绝对真理,任何真理既具有绝对性也具有相对性,我们不能教条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而要在实践中检验它、发展它。

    2.(学案)材料一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说: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所有这三个人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不是作为当时已经历史地产生的无产阶级的利益的代表出现的。他们和启蒙学者一样,并不是想首先解放某一阶级,而是想立即解放全人类。”

    材料二恩格斯又说:“以往的社会主义固然批判过现存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后果,但是它不能说明这个生产方式,因而也就不能对付这个生产方式;它只能简单地把它当作坏的东西抛弃掉。”

通过以上恩格斯对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批判,谈谈你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阶级性与革命性的理解。

2.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空想社会主义的区别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阶级性,它是为无产阶级利益服务的,是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指导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性的体现之一。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改造世界的愿望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科学考察基础之上的,而空想社会主义则无法说明和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以它只能简单地予以抛弃。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性的体现。

35

五、(学案)相关信息

    (一) (学案)黑格尔

    黑格尔(1770—1831),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辩证法家。主要著作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自然哲学》《历史哲学》《法哲学原理》《美学》《哲学史讲演录》等。黑格尔哲学把康德开创的德国古典唯心主义推向顶峰,创造了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黑格尔哲学的最大成就是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上阐述了辩证法的思想。他深刻地批判了几个世纪以来占统治地位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把辩证法提升为客观真理和普遍规律,并详尽而生动地阐发了辩证法的许多方面,如关于矛盾是发展的内在源泉思想,关于发展是由质到量和由量到质的思想,关于发展是否定之否定的思想。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来源,马克思主义批判地改造了黑格尔哲学,吸收了它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

    (二) (学案)费尔巴哈

    费尔巴哈(1804—1872),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主要著作有《黑格尔哲学批判》《基督教的本质》《未来哲学原理》《宗教的本质》等。费尔巴哈从人本主义出发,批判了宗教神学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费尔巴哈认为,自然界是唯一的实在,除了自然和人以外,什么也不存在,神和上帝不过是人自身的本质的虚幻的反映,神学的秘密是人本学。同时,费尔巴哈又指出:黑格尔哲学把绝对精神作为世界的本原就是思辨神学,它颠倒了思维与存在的真实关系。费尔巴哈在批判两者的基础上建立了人本唯物主义。他认为:无论是基督教的上帝还是黑格尔的绝对精神,都是人类自身本质的颠倒的表现,人才是哲学和世界的秘密,人和连同作为人的基础的自然应该是新哲学的最高对象。费尔巴哈这种人本唯物主义思想对于马克思早年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转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6

第二单元  (学案)掾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  (学案)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一框  (学案)世界的物质性

一、(学案)学习指导

(一)知识网络

    (二) (学案)课程标准要求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框要求掌握的主要内容是:理解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运用所学原理,从社会物质生产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解释世界,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分析实例,说明探讨客观世界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培养学生自觉地运用哲学理论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三) (学案)学法指导

    1.(学案)扩展阅读学习法。在学习“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内容时,可以利用相

37

关书籍和网络资料,了解自然界是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的。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对所学内容有更加切身的体会,进而加深对课本所学知识的理解。

    2.(学案)理论联系实际。社会过程不同于自然过程,理解自然界的客观性容易些,理解社会的客观性则相对困难。在学习“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客观的”内容时,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关注时代,从中去领会时代的发展。可以分析具体事例:为什么在封建社会,即使贵为皇亲国戚在炎热的夏天也只能借助扇子纳凉,而在今天,即使是平民百姓也可以利用电扇、空调来调节温度。

二、(学案)知识点拨

    (一) (学案)物质

    1.(学案)要从两个方面准确理解物质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是与意识相比而言);根本属性是运动(这是与物质的其他属性相比而言)。

    第一,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首先,要准确表述,不能说成是客观存在。客观实在性与客观存在是有区别的:“客观实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客观存在也包括精神性的客观存在。其次,为什么“唯一”?因为客观实在性是透过万事万物的表面特征,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的特性。

    第二,物质的可知性。人的意识能够反映它,认识它。

    2.(学案)明确作为哲学范畴的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

    二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在于:第一,哲学上的物质指各种物质具体形态的共性——客观实在性。物质的具体形态是物质的具体表现,不仅具有客观实在性,还具有自己的个别特性。第二,哲学上的物质不能被创造、改变和消灭,而物质的具体形态则可以被人创造、改变和消灭。

    联系:前者是从各种物质的具体形态中抽象、概括和总结出来的共同属性,没有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哲学上的物质。哲学上的物质只能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之中,万事万物都只是物质的具体表现。

    因此,二者不可混为一谈。用物质代替物质的具体形态就会抹杀世界的丰富多彩。把物质归结为桌子、苹果、空气等,即用物质具体形态代替物质,用个性代替共性,我们就不能理解世界统一于物质这一原理。

    3.(学案)明确哲学上物质和自然科学中的物质概念的关系

    区别: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只涉及物质世界中一部分物质形态的具体特性。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则囊括了整个世界万事万物的共同的唯一特性。

38

    联系:前者是后者的研究基础,后者为前者的研究提供指导。

  4.(学案)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是唯物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

    5.(学案)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纷繁复杂、无限多样的世界是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即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的物质性已被实践和科学发展所证明。依据: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社会的客观性不是指社会的发展与人的意识无关,而是指其发展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例题:有人说:“纸箱是物质,被火烧后变成灰;树木是物质,人们可以把它加工成家具、纸张。这说明物质是可以改变的。”这句话的片面性在于(    )

    A.看到了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可以改变的

    B.承认了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联系

    C.把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混为一谈

    D.否认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哲学上物质概念的理解。哲学上的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纸箱、树木是具体的物质形态,不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中的物质。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主要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题目并没否认这一点,所以D是错误的。正确答案为C。

    (二) (学案)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是在时空中运动和发展的物质世界;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简而言之,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列宁指出:“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什么也没有。”

    这一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基石,它是建立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理论体系的起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切原理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脚点;它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与旧唯物主义一元论划清了原则界限;它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理论基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它是反对二元论、宗教神学、唯心主义的尖锐武器。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必须正确处理主客观的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39

    例题: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这是因为(  )

    A.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被不断证明是正确的

    B.自然界是物质的,它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人类产生后,它的存在仍不依赖人的意识

    C.人类社会是物质的,它的存在基础、发展规律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D.意识不能离开人脑独立存在,意识所依赖的人脑是物质的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世界物质统一性的理解。书中讲到自然界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所以 B正确;书中讲到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它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都具有客观性,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所以C正确;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人脑是产生意识的器官,所以D正确。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CD。 

三、(学案)学习自评

    (一) (学案)单项选择题

    1.(学案)哲学的物质概念是指(    ) 1.D     

    A.金、木、水、火、土等具体的实体    B.化学中的元素

    C.人们能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D.在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

    2.(学案)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概念指的是(    ) 2.C

    A.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B.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亦不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C.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D.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根本属性

    3.(学案)指出下列现象属于物质范畴是(    ) 3.A

    ①阶级和阶级斗争②邓小平理论③一国两制政策  ④经济基础  ⑤天主教教堂⑥正确反映客观世界⑦价值规律⑧雷锋精神

    A.①④⑤⑦    B.②⑤⑥⑦    C.③④⑤⑧    D.①③⑦⑧

    4.(学案)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这是因为(    ) 4.B

    A.整个社会有机体,是以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为基础的

    B.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形成和发展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C.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D.物质资料的生产劳动一旦停止,社会的各种活动很快就会瘫痪

    5.(学案)科学发现,非典病毒很可能来自于被视为美味的果子狸等野生动物。这使社会各界对滥食野生动物的陋习更加深恶痛绝。人们意识到:人类必须学会真正尊重自然、爱护自然,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否则就会遭到自然的报复。这说明(    ) 5.B

40

    A.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B.承认自然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C.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D.尊重自然、爱护自然能够杜绝自然灾害的发生

    (二) (学案)非选择题

1.(学案)辨析:“物质就是桌子、黑板……”

1.(1)哲学上的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桌子、黑板等只是物质的具体形态。物质与这些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前者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属性,后者只涉及物质世界中一部分物质形态的具体特性。(2)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也有联系,物质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之中,物质具体形态是物质的具体表现。我们可以说桌子、黑板属于物质范畴,是物质现象,而不能把物质只归结于桌子、黑板。  (3)这种说法把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等同起来,是不科学的。

    2.(学案)2003年10月15日,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实现了中国人几千年的飞天梦。消息传来,全国各地民众无不欢欣鼓舞。这是我国航天史上的一个重大里程碑,是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展示了中华民族精神,激发起全体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凝聚起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心和勇气。事实证明,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请用本课所学的哲学道理分析这一根本动力。

2.体现的哲学道理是人类社会的客观性。首先,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其次,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整个社会有机体是以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它的形成和发展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每一代人只能在已有的生产方式基础上进行新的活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再次,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总之,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是客观的。

四、(学案)能力扩展

    材料一我国吉林省长白山地区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传说:从前,天上的王母娘娘有两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在蟠桃盛会上,太白金星送给王母娘娘一面玉镜,姐妹俩争着照镜子,姐姐发现镜中的自己不如妹妹漂亮,盛怒之下,随手将玉镜扔下。玉镜落在长白山上,就成了今天的旅游胜地——天池。所以,老百姓就称天池为“天仙之池”。      

    材料二科学家研究发现:天池是在火山喷口形成的湖,由火山喷发后形成的火山口积水而成。整个形成过程是这样的:在近期地质史上,长白山原是一个火山活动剧烈的地方。约在二三百万年前,这里就已经形成了以现在的长白山天池为中心的庞大火山堆。在长期的喷发过程中,火山喷出的物质堆积在火山口周围,形成了一座座秀丽的山峰。而那

41

个经历多次喷发越来越扩大的火山口,便积水形成了今日的长白山天池。

分析以上材料所体现的哲学观点。

    第一,天池并非真正的天仙之池,民间的神话传说都是虚构的,真正的造物主是客观存在的大自然本身。自然界的天地万物都有自己产生的客观过程,自然界不是神的意志的产物,也不是人的意识的产物,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

第二,没有长白山天池的存在,就不会产生关于“天仙之池”的传说。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五、(学案)相关信息

    (一) (学案)人类对世界本原的探索

    一元论

    哲学上的一元论坚持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万事万物有着共同的本原。在一元论中,又存在着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对立。

    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精神的产物和表现,主张世界统一于精神。

    唯物主义一元论则与之相反,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物质的产物和表现,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证实了这一答案的正确性。

    二元论

    主张世界有精神和物质两个独立本原。哲学史上典型的二元论者是17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儿。他认为,精神和物质是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精神的本质在于思想,物质的本质在于广袤;物质不能思想,精神没有广袤;二者彼此完全独立,不能由一个决定或派生另一个。二元论割裂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不能科学地解决世界的本质问题,也无法将物质和精神绝对独立的原则贯彻到底,即使是笛卡儿,最终还是倒向了唯心主义的一元论。

    多元论

    波普把整个世界一分为三,“客观物理世界”是“世界1”,“主观心理世界”是“世界2”,“客观知识世界”是“世界3”。这三个世界一经形成,就是各自“自主”的,它们都是“同等的客观实在”。

    中国古代的“五行说”、“阴阳说”和“八卦说”

    “五行说”:“五行”的观念出现在西周初期。这五种东西就是金木水火土。战国时代,“五行说”颇为流行并出现了“五行相生相胜”的原理,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这些观点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因素,“五行说”虽被后来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家神秘化,但它的合理因素却一直被保存下来,对中国古代天文、历数、医学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42

    “阴阳说”:阴阳的最初意义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古代思想家看到一切天现象都有正反两方面,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如西周末年,伯阳父认为,“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老子》一书中说,“万物负阴而抱阳”,肯定阴阳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易传》的作者则进一步提出,“一阴一阳谓之道”,把阴阳交替看作宇宙的根本规律。

    “八卦说”:取自然界的八种东西作为世界的本原,这八种东西是天(乾)地(坤)雷(震)风(巽)水(坎)火(离)山(艮)泽(兑),两两分别组合,就构成了64卦384爻。八卦说较好地解释世界的多样性。

    中国的“五行说”、“阴阳说”和“八卦说”,都是从具体的物质形态来给物质下定义的,具有朴素的性质。

    (二) (学案)古希腊的朴素唯物论   

    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第一个唯物主义学派——伊奥尼亚学派提出了最初的物质观。当时人们在生活的实践中已经懂得,植物种子撒到地里就会发芽,长成一株植物,动物死亡后就变成发臭的腐烂物。他们虽不了解各种转化的细节,但他们看到:在变化的过程中,具有某种性质的物体灭亡后,紧接着就产生了另一种性质的物体。他们认为,无限多样的自然现象有一个共同的基础,万物由它产生,万物毁灭之后又回到它之中。他们称这个东西为“始基”,并努力探索这个始基是什么以及如何转化成万物的。

    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泰勒斯,是西方哲学思想的第一开创人,他首先摆脱了神创论的观点,提出并探讨了世界本原的问题。他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万物皆从水中产生,最后又复归于水。整个宇宙就是靠水蒸气维持的有生命的机体。“水”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物质概念。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火”,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火构成的。宇宙的生成过程是“火生气,气生水,水生土,土又还原成火。火生化一切,一切又复归于火,世界就是一团按一定规律不断燃烧和熄灭的永恒的活火。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和虚空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原子是一种最小的、不可见的、不能再分的物质微粒;虚空则是原子运动的场所,也是实在的存在。他认为,万物是由于原子的大小、形状、次序和位置的不同及其彼此碰撞结合而形成的。

    上述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家对物质的理解虽不尽相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就是都把哲学物质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这种观点的合理性在于:坚持以“物”为本,从自然界自身去探索和寻找世界的物质本原,把世界理解为客观的不依赖于人的思想的存在。这种物质观的本质和方向是正确的,对于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确立奠定了客观基础。但是,这种物质观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它把世界万物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可以感知的具体物质形态,这就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43

第二框  (学案)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一、(学案)学习指导

(一) (学案)知识网络

    (二) (学案)课程标准要求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框要求掌握的主要内容是:识记运动、静止、规律三个基本概念。理解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理

44

解事物的运动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能够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及个人生活经验,运用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哲学原理,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三) (学案)学法指导

    1.(学案)分析和综合概括的方法。哲学原理、观点的形成和理解,都是典型分析和综合概括的结果。每一个普遍性的哲学命题都是对世界万物某一方面普遍性分析基础上的总结和抽象。学习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原理,可以采用分析、综合的方法。先分析自己身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宇宙天体的运行规律、电流的运动规律、生物的运动规律等,概括出自然界的运动发展是有规律的;再分析人类社会的演变,得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最后分析人的认识也是有规律的。在此基础上,概括出三大领域都有规律,进而得出“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这一结论。

    2.(学案)理论联系实际。可以从自己的实际生活变化人手,分析我国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社会的运动发展以及在建设过程中人们是怎样认识和利用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从中发现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再到今天,我们的生活、社会面貌都发生了巨变。从三峡工程、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海啸预警以及运动员科学训练等方面都可以感受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发展服务。

二、(学案)知识点拨

    (一) (学案)物质的根本特性和根本属性

    特性是指独有的性质;属性是相对区别于实体而言的,是事物所具有的感性特质和思维抽象出来的一般性质和规定。

    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是物质的本质,它是在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中规定的,是相对人的意识、精神而言的。客观实在性从总体上泛指人们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这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共性,是物质绝对的、不变的特性,是寓于可感知的各种客观实在之中的根本特性。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指物质存在的状态是怎样的,是怎样存在的,或者说“客观实在”本身有哪些属性。物质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认识物质即认识物质的运动形式,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物质还有可知性、永恒性、无限性等多种属性。这些属性都与物质不可分割。而运动属性是关于物质存在的属性,是物质其他属性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运动是物质最根本的属性。

    例题:物质的根本属性是(  )   

    A.客观实在性    B.规律性    C.运动    D.可知性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物质根本属性的理解。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特性,是物质的本质,它是在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中规定的,是相对人的意识、精神而言的,所以,

45

A不正确。可知性和规律性是物质的属性,但非根本属性,所以,BD也不正确。正确答案为C。

    (二) (学案)规律概念的理解

    任何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存在着自己独特的基本秩序,这是由事物自身的性质和相关的条件决定的,不以人的主观愿望而改变。各门具体科学研究各自事物运动的规律,哲学揭示的是一切事物所包含着的最本质的共同规律。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学案)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联系,是事物(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这不是某种“实物或实体”,而是可以被人感知的一种特定的关系。但有着某种关系并不等于就是规律。

    2.(学案)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的联系。生活中的联系有些是偶然的,有些是必然的,偶然和必然是有区别的。比如说所谓的“吉祥号码”、“幸运数字”等,就是错把偶然当作必然。所谓偶然的联系就是一种不确定性的联系,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可能这样出现也可能那样出现。而必然联系则是确定要出现的确定性的联系。但是,必然联系也不一定就是规律。

    3.(学案)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联系有本质之间的,也有现象之间的,比如白天和黑夜之间就是现象的联系,但这不是规律。可见,并非一切联系都是规律,作为规律的联系,不是浮现在事物表面的现象的联系,而是隐藏在事物现象之中的本质的联系。   

    4.(学案)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所谓固有的联系,是指由事物自身性质决定的联系,而非外部强加于事物的。

    关于规律概念的理解,必须要和具体的规律联系起来,我们已知的和未知的具体规律都应该是符合上述四个特点的,这有利于我们认识和发现规律。

    例题: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没有事物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就没有规律

    B.规律是一种实物

    C.规律永恒不变

    D.客观性、本质性和必然性是规律的特点

    解析:本题目主要考查对规律概念的理解。规律的概念中包含着“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联系”的含义,这是事物(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这不是某种“实物或实体”,而是可以被人感知的一种特定的关系。所以,A正确,B错误。事物不是永恒不变的,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所以规律不是永恒不变的,因此,C错误。任何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存在着自己独特的基本秩序。这是由事物自身的性质和相关的条件决定的,不以人的主观愿望而改变,所以D正确。本题正确答案为AD。

46

三、(学案)学习自评

    (一) (学案)单项选择题

    1.(学案)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的诗句形象地揭示了(    ) 1.B       

    A.万物是相互联系的    B.联系和运动的关系

    C.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    D.离开物质的运动是不可想象的

  2.(学案)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物质的运动和没有运动的物质是同样不可设想的。”对这一观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2.A

    A.肯定了物质就是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

    B.说明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

    C.表明了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D.强调了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3.(学案)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他的学生克拉底鲁认为:“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上述两种观点(    ) 3.C

    A.都是正确的

    B.都是错误的

    C.前者正确,它说明物质都是运动的;后者错误,它否认了事物相对静止

    D.前者错误,后者正确

    4.(学案) “刻舟求剑”的哲学寓意有(    ) 4.A

    ①事物的运动变化就是空间位置的移动②运动与静止是辩证统一的③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④离开静止谈运动的观点是荒谬的

    A.②③    B.①④    C.②④    D.①②③

    5.(学案)下面不符合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的有(    ) 5.D 

    A.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坐地日行八万里

    C.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D.静就是动,动就是静

    6.(学案) “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弗兰西斯·培根的这句话说明(    ) 6.B

    A.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驾驭自然    B.改造自然的前提是尊重客观规律

    C.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D.人们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造了自己

    (二) (学案)非选择题

辨析:生命之树常青。

(1)这个说法是正确的,它符合唯物辩证法关于运动的观点。

    (2)唯物辩证法认为,万事万物都处在这样那样的运动中,它们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没有运动就没有事物。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3)“生命之树常青”是说生命的本质在于运动。一切生命有机体正是依靠着生生不息的运动,才得以生存和繁衍。一旦生命有机体的运动停止,生命也就告以终结。

47

四、(学案)能力拓展

    2004年年底,由印度洋大地震引发的海啸袭击了印度东海岸各邦和印度所属群岛,众多生命永远消逝在汹涌的浪滔中。

    材料一印度政府官员承认,如果能够在印尼发生地震后及时通知印度沿海地区,就可以大大减少伤亡人数。然而,目前在印度洋沿岸却没有一个海啸预警中心。科学家指出,26日发生的强烈地震虽然被地震台网测到,但是由于有关地区没有海啸波监测装置,根本无法及时发现海啸和确定海啸的运行方向,因而也无法及时预警。

    材料二坎多尔胡德是马尔代夫北部的较大岛屿,过去五年间耗资数百万英镑改造土地,这次海啸过后,一下子变成了“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岛上的居民伤心地说:“我们的毕生心血都打了水漂。”实际上,早在人工造岛开始之前,就遭到了国际环保专家和国内有识之士的强烈反对,因为他们清楚,人工造岛的结果不但不会改造好现有的环境,还可能破坏了原本就脆弱的生态系统,在遭到大灾时反而成了破坏力量。

请分析上述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

(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也有其固有的规律。

    (2)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3)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也可以改造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变害为利。

五、(学案)相关信息

    (学案)芝诺和他的运动悖论 

    芝诺(约公元前490一公元前425),古希腊哲学家。他曾经从“多”和运动的假设出发,一共推出了40个各不相同的悖论。现存的芝诺悖论至少有8个,其中关于运动的4个悖论最为著名。人们普遍认为,芝诺悖论不过是一些诡辩。但从19世纪下半叶以来,学者们开始重新研究芝诺,认为芝诺关于运动的悖论不是简单的否认运动,这些悖论后面有着更深的内涵。芝诺的功绩在于把动和静的关系、无限和有限的关系、连续和离散的关系摆了出来,并进行了辩证地考察。在哲学上,芝诺被亚里士多德誉为辩证法的发明人,黑格尔则指出:芝诺客观地辩证地考察了运动,是“辩证法的创始人”。

    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中转述了芝诺的运动论辩,共有四个。

    二分法。物体在到达目的地之前必须先到达全程的一半,这个要求可以无限地进行下去,所以,如果它起动了,它永远到不了终点,或者,它根本起动不了。

    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快跑者永远赶不上慢跑者,因为追赶者必须首先跑到被追者的出发点,而当它到达被追者的出发点,乌龟又前进了,又有新的出发点在等着它,有无限个这样的出发点。

48

    飞矢不动。任何东西占据一个与自身相等的处所时是静止的,飞着的箭在任何一个瞬间总是占据与自身相等的处所,所以也是静止的。

    运动场。两列物体B、c相对于一列静止物体A相向运动,B越过A的数目是越过C的一半,所以一半时间等于一倍时间。

    对芝诺最早的批评者是亚里士多德。关于二分法,亚里士多德认为,虽然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越过无限的点,但若把时间在结构上看成与空间完全一样,也可以无限分割,那么在无限的时间点中越过无限的空间点是可能的;关于阿基里斯,亚里士多德说,如慢者永远领先当然无法追上,但若允许越过一个距离,那就可以追上了;关于飞矢不动,亚里士多德说,这个论证的前提是时间的不连续性,若不承认这个前提,其结论也就不再成立了;关于运动场,亚里士多德说,相对于运动物体与相对于静止物体的速度当然是不一样的,越过同样距离所花的时间当然也不一样。

    黑格尔对芝诺悖论的解决是:“运动的意思是说:在这个地点又不在这个地点;这就是空间和时间的连续性,并且这才是使得运动可能的条件。”这个解决方法要点在于强调时间、空间的连续性,而且对连续性赋予新的、特有的解释。

49

第五课  (学案)把握思维的奥妙

第一框  (学案)意识的本质

一、(学案)学习指导

(一) (学案)知识网络

    (二) (学案)课程标准要求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框要求掌握的主要内容是:识记意识的起源、意识的本质、意识的作用;理解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劳动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能够初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分析在从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映特性,到一切生命物质所具有的刺激感应性,再到一切动物发展出的感觉和心理过程中的人的意识产生的条件,论证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通过对意识起源和本质原理的学习,逐步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观,具有正确认识意识现象、分辨物质与意识的界限、把握二者之间辩证关系的能力。

    (三) (学案)学法指导

    1.(学案)调查和讨论的方法。本框内容一开始就采取了问题导入法,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如,“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生物的反应形式同人的意识是什么关系?”“动物的心理为什么不能发展为人的意识?”,“有没有一种高等动物的脑在复杂性上超过人脑?动物的脑在机能上有没有可能达到人脑的水平?”所以建议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采取调查和讨论的方法。调查法可以采取网上查询资料或查阅相关学科知识,了解最新资料,加深对这些问题的认识,然后在调查的基础上对上述设问展开讨论。

    2.(学案)观察比较法。可以观察一切物质的反应特性、一切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一切动物的反应特性,然后与人类的意识进行比较,由此弄清人的意识与其他物质反应特性的联系及区别。

50

二、(学案)知识点拨

    本框主要讲解了意识的本质,分为三个目:

    (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教材编写这一部分的逻辑顺序是: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前提——意识是劳动的产物——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这一目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物质不是意识的产物,意识却是物质的最高产物。要准确理解和掌握这部分内容,需要弄清以下问题。

    1.(学案)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通过学习要认识到: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等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前提。

    2.(学案)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通过比较高等动物复杂心理活动,分析为什么这些动物的心理不能发展为人的意识。原因是意识的产生有一个重要的条件,这就是社会和劳动。意识是劳动的产物,是社会的产物。

    例题:“人只有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客观事物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作用于人脑,人脑才能有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形成意识。”这段话说明(    )

    A.意识是对客观事物正确的反映    B.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C.意识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D.只有来自于实践的意识,才是正确的意识

    解析:劳动与社会实践是人的意识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A、B两项与题目无关, D项是错误观点。正确答案为C。

  (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教材编写这一部分的逻辑顺序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是人脑——意识活动的实现过程是人脑在第一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对外界刺激的反射——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要准确理解和掌握这部分内容,需要弄清以下问题。

    1.(学案)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产生意识活动的生理基础。意识离不开人脑,离不开人脑的生理活动,人的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通过人脑的生理活动来实现的。

    2.(学案)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人脑具有和动物大脑不同的地方,人脑有第二信号系统,而动物没有,因此人脑对外界的刺激就有一种精神性的反映。

    例题1:下列对意识和人脑关系的认识,正确的一项是(    )

    A.没有人脑就不能产生意识,因此意识是人脑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C.意识依赖于人脑,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D.有了人脑就一定有意识

    解析:人脑是高度发达、高度完善的物质器官,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但有了人脑

51

不等于就有了意识,因为意识的内容不是来源于人脑,而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其根源在于客观存在。正确答案为B。

    例题2:英国科学家斯蒂芬·霍金说,随着电脑技术的不断发展,最终电脑将像人的大脑一样发达,甚至能够自行设计出新的“智能”电脑。这表明(    )

    A.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B.电脑能够模拟人脑

    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D.电脑与人脑的功能趋于一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意识本质的理解和应用。解答此题,关键是审题。从题干材料看,主要是讲电脑而非人脑。A、c两项讲意识的来源和生理基础,而非电脑,故可排除。D项虽讲到了电脑,但说电脑和人脑的功能趋于一致,本身是错误的。正确答案为B。

    (三) (学案)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教材编写这一部分的逻辑顺序是:意识生成的厂房和机器是人脑——意识生成的原材料是客观存在。要准确理解和掌握这部分内容,需要弄清以下问题:

    1.(学案)人的意识的产生是不能离开客观存在的,意识就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离开了客观物质对象,人们就不会产生意识,就像画鬼一样,不管你如何想象,你笔下的鬼都逃不出你所见到的客观世界里人或物的模样,你不可能画出一个你想象不出来的东西。

    2.(学案)无论是正确意识,还是错误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正确的思想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错误的思想甚至荒诞无稽的思想,也都可以在现实世界中找到原型。

    例题1:鲁迅说:“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结底,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地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这表明(    )

    A.一切要从实际出发    B.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C.任何观念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D.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意识本质的分析理解能力。鲁迅先生这段话强调的是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都不能“天马行空”,都离不开客观实际,A、B、D三项不合题意。正确答案为C。

    例题2:中国传统艺术如绘画、诗词、音乐、舞蹈、雕塑、园林等,都讲究“意境”。意境既是艺术家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是外在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反映和再现,这种情境相融的境界往往使人回味无穷。意境最充分地体现了(    )

    A.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B.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C.社会和个人的统一    D.继承和创新的统一

    解析:任何理解和认识一定离不开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所谓意境是“艺术家个人情感的流露”,说明想象离不开主观形式;同时,意境“也是外在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反映和再现”,说明想象离不开客观事物。B项只是客观事物的状况,不符合题意;c项与

52

题目要求相差甚远,直接排除;D项是想象不可缺少的环节,但不是题意的直接要求,所以也排除。本题正确选项为A。

三、(学案)学习自评

    (一) (学案)单项选择题

    1.(学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人所能从事的工作越来越多。有人认为机器人也有思维,并断言人总有一天要成为机器人的奴隶。这种观点否认了(    ) 1.C        

    A.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B.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C.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D.意识是自然界、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

    2.(学案)一些地方发现过“狼孩”、“熊孩”,他们虽为人所生,但由于生活在动物群体中,长期脱离社会实践,因而即使客观存在作用于他们的头脑,也不会形成人的意识。可见(    ) 2.A

    A.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B.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C.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D.意识是部分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3.(学案)不同民族的神灵形象都带有本民族的特征。这说明人们关于神的观念(    ) 3.B

    A.是主观自生的    B.是有客观原型的  

    C.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真实反映  D.否认了客观事物的决定作用

    4.(学案)有了人脑并不等于就有了意识。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4.C

    A.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B.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C.意识的内容并不来源于人脑    D.只有正常的大脑才能产生意识

    5.(学案)意识的本质是(  ) 5.B

    A.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B.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D.意识是社会的直接产物

    6.(学案)意识的根源在于(  ) 6.A   

    A.客观存在    B.人脑    C.社会    D.人类

    7.(学案)认为正确或错误的意识都是对物质的反映,是一种(    ) 7.C

    A.唯心主义观点    B.不可知论的观点

    C.唯物主义观点    D.形而上学观点

    8.(学案)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有人在梦中发表演讲、巧算数学问题,甚至解决了科学难题。对此,下列正确的看法是(  ) 8.D

    A.梦既是一种意识活动,又是一种物质活动

    B.在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一个独立的精神世界

53

    C.意识有时可以脱离物质而单独存在

    D.梦也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一种反映

    (二) (学案)非选择题

1.(学案)为什么说“思维着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

1.(1)人类产生之前,自然界已经客观地存在着,意识、精神和思维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出现的,它是人类特有的现象。自从有了人类,有了意识,客观世界的变化就有了人的意识的参与。所以,从事物发展的历程上看,思维着的精神当然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

(2)从意识的作用来看,思维着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但是,意识、精神的作用有促进与阻碍两种。我们要利用意识、精神的反作用,促进客观事物的正确发展。

2.(学案) “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所以说有了人脑就会有意识。”你怎样评价这个观点?

2.人脑是高度发达、高度完善的物质器官,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但有了人脑不等于有了意识。因为意识的内容不是来源于人脑,而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人只有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客观存在通过人的实践作用于人脑,人脑才会形成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才会产生意识。意识的根源在于客观存在,不根源于人脑。所以说有了人脑不一定有意识。

四、(学案)能力拓展

为什么人的思想不可能超出现实的范围而主观自生呢?

人脑好比一个加工厂,必须有原材料才能加工出产品来,不可能无中生有。人的思维能力只能是对已有的材料进行加工,这些已有的材料只能来自人在生活中听到、看到和经历过的。对于自己不理解的事物,人们只能拿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猜测,去想象,去拼接。所以,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事实上,我们无论怎样去幻想,都不可能脱离现实依据,即使是神鬼观念,也可以从现实中找到依据。正如鲁迅所说:三头六臂,无非是在常人头上多加了两个头,几条臂膀,脖子伸长了二、三尺,青面獠牙无非是把现实中一些可怕的东西着了颜色,“装上”狼牙,其特殊的超人的能力无非是对人的无能为力的一种反映,所有这些,都没有超出现实的范围。

错误意识也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只不过是歪曲的、虚幻的反映,如上帝、神鬼、梦境等,都是把现实材料在人脑中进行了重新拼接,虽然都是对现实的反映,但它没有如实地反映客观现实。

五、(学案)相关信息

    (学案)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类意识的产生不但有着自然进化和社会运动的客观基础,而且还有着高度组织化了的复杂的神经生理基础。人的肉体组织包括肢体器官和大脑,尤其是人脑的形成,对人的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人脑是自然进化和社会生产劳动的产物,它是意识产生的最直接、最根本的物质承担者,即神经生理基础。

    科学研究告诉我们,人脑是由大量神经细胞组成的极其精密、极其复杂完善的物质。人的脑重大约1 500克左右,分大脑两半球,覆盖在大脑两半球最上面的是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大脑的主要构成部分。大脑皮层有许多纵横折叠、起伏不平的沟回,若伸展开有2 600平方厘米。由于大脑皮层的表面积大,便于和外界建立广泛的联系,储存大量的信息,所以一般人的一生中可利用大脑储存1 000万亿个信息单位。大脑皮层又分为许多彼

54

此相互联系的区域,听觉区位于额叶上部,负责对听觉器官送来的刺激进行分析和综合;视觉区位于枕叶,负责对视觉器官送来的刺激进行分析和综合;运动区位于后中央,保证运动反应的正确性。大脑皮层下边是一些灰质和丘脑,丘脑是各种感觉的接受中枢。丘脑下层是下丘脑,它不断地把神经系统传来的信号通过丘脑送到大脑皮层,大脑皮层反过来又送信号到下丘脑,两者处于相互刺激之中,人这时处于觉醒状态。时间长了,两者出现协调不良,便会逐步进人到睡眠状态。大脑又和小脑、脑干、延髓、脊髓等相连接,组成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又和周围神经系统相联系,周围神经系统又进而和全身各个器官相联系。这样,就形成一个以大脑为最高司令部的复杂神经网。当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眼、耳、鼻、舌、身)时,先由这些感受器把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然后再由传入神经把兴奋传导到大脑,引起大脑皮层的活动,并在这个基础上产生感觉、知觉、表象、思维等意识活动。

    从绝对重量来看,黑猩猩脑的绝对重量不到400克,大猩猩脑的绝对重量一般为540克,现代人的平均脑量在1 500克左右。从脑的相对重量(脑重和体重之比)来看,黑猩猩为一百五十分之一,大猩猩则为五百分之一,而人为五十分之一。在动物中,虽然有些动物的脑重超过人,但相对重量小。也有的动物脑的相对重量超过人的相对重量,但绝对脑量小。比如,大象的绝对脑重可达六千克,但相对脑重只有千分之一。因此,它们都不可能成为意识的器官,只有人脑才有产生意识的可能。

第二框  (学案)意识的作用

一、(学案)学习指导

(一) (学案)知识网络

    (二) (学案)课程标准要求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框要求掌握的主要内容是:论证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得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结论;说明人是能够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把握客观规律,改造世界。说明要想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必须既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55

    (三) (学案)学法指导

    1.(学案)讨论的方法。结合自己生活中的体会,以“精神状态对学习和生活的影响”、“精神状态与发挥潜能的关系”、“主观努力与客观条件的关系”等为题,进行讨论或辩论。

    2.(学案)调查法。可以通过网上查询资料和社会调查,了解最新资料,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并在调查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如本地区今年的发展目标是什么?今后五年的发展战略是什么?为什么制定这样的发展目标或发展战略?你认为与你们地区的实际情况吻合吗?(调查的范围也可以更具体,如我校在培养人才方面的目标是什么?怎样实现这些目标?)通过这些调查,使大家充分认识到每一地区发展目标、发展战略的制定,都必须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从而进一步体会制定任何政策、目标都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学案)知识点拨

    本框主要讲意识的作用,分为三个子目。

    (一) (学案)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教材编写这一部分的逻辑顺序是: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这一目的重点是让学生知道人能够认识世界的原因,从而得出人能够认识世界的结论。要准确理解和掌握这部分内容,需要弄清以下问题。

    1.(学案)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这是意识能动性的表现之一。人的活动总是根据已知的事实,首先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行动所要达到的目标,构造出准备加以实现的思想蓝图。在意识中,不仅预先规定了活动的目标,而且为实现这一目标又预先规定了活动的方式和步骤。这就是同一定的目的性相联系的活动的计划性。

    2.(学案)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能够认识世界的根本原因。人的意识不仅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反映对象不是刻板地模仿,而是能动地创造,它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创造一个理想的和幻想的世界。

    例题1:“蜘蛛的活动与织工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有比灵巧蜜蜂高明的地方,那就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一论述意在说明(    )

    A.人比动物聪明得多

    B.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C.动物的活动是本能的,而人的活动是有意识的、自觉的

    D.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大大高于动物意识的能动作用

    解析:动物的活动是本能的,而人的活动是有意识的、自觉的,A、B、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正确答案为C。

56

    例题2:中国传统艺术如绘画、诗词、音乐、舞蹈、雕塑、园林等,都讲求“意境”。意境不是意和境简单相加,而是意与境谐,并在此基础上生出“景外之景”、“韵外之致”。例如,王维《雪中芭蕉图》将夏日的芭蕉和雪景画在一起,产生出独特的美感。这表明(    )

    A.艺术创作是意识能动性的集中体现    B.艺术创作不需要反映现实生活

    C.艺术创作不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D.艺术创作纯属人的主观创造

    解析:艺术创作作为意识的体现,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由物质决定。没有纯属主观创造的意识产物。正确答案为A。

    (二) (学案)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教材编写这一部分的逻辑顺序是: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本目的重点是让学生懂得:同动物不同,人能够依靠意识指导改造世界,能够创造出客观世界中原本没有的东西。要准确理解和掌握这部分内容,需要弄清以下问题。

    1.(学案)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可以指导人的实践活动,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把头脑中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在自然界中打下人的印记,世界的面貌正在人的双手中发生着改变。改变世界或创造世界不仅意味着强化客观世界的变化过程,而且意味着创造出世界上所没有的东西。

    2.(学案)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人的意识的能动性能够强有力地影响一个人的生理活动,积极进取的精神能够对人产生激励作用;相反,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丧失斗志。

    例题1:意识的能动作用突出表现在意识能够(    )

    A.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B.指导人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

    C.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从而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

    D.对物质起决定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意识能动作用的理解。意识能动作用的突出表现是对世界的改造作用。A是其重要表现,但不是最突出的;C项错误,意识无法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 D项错误,意识不能决定物质。正确答案为B。

    例题2: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强调要重视精神的力量,同时也强调要注意消极情绪对人的影响。从哲学上说,这是因为(  )

    A.意识能够反映客观事物

    B.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C.正确意识能够决定人的行为

    D.精神动力是万能的

57

    解析:人的意识的能动性之所以能够强有力地影响一个人的生理活动,是因为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A项与题目无关,C、D两项是错误观点。正确答案为B。

    (三) (学案)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教材编写这一部分的逻辑顺序是: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尊重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求真务实,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反对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反对无所作为。要准确理解和掌握这部分内容,需要弄清以下问题。

    1.(学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2.(学案)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任何夸大主观能动性的做法都是错误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虽然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但制约正恰恰要求人们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去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所以,应该正确理解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3.(学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就必须既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既要有高度的革命热情,又要具备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例题1:不少农民“跟风种地”,去年市场什么品种走俏,今年就种什么品种,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跟风种地”的失败,从哲学上看是因为他们没有(    )

    A.从变化发展着的实际出发    B.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C.坚持一分为二的原则    ,D.坚持普遍联系的原则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理解。“去年市场什么品种走俏,今年就种什么”,说明主观认识不能随着变化发展着的实际而变化。B、C、D三项不合题意,应舍去。正确答案为A。   

    例题2: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范围的扩大和程度的加深,一些原来只在动物中传播的疾病逐渐威胁到人类的健康。这提醒我们(    )

    A.人类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变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B.利用和改造自然必须以认识和保护自然为前提

    C.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失去了客观性

    D.改造自然必然以牺牲自然为代价

    解析:材料从反面角度告诫人们,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必须以尊重自然的客观性为前提,保护和认识自然,否则必将受到惩罚。正确答案为B。

    例题3:水利专家说,这些年我国在治理淮河的思路上,已经逐步从“控制”洪水向

58

“管理”洪水转变,也就是从试图完全消除洪水灾害转变为承认洪水的风险,综合运用各种设施,力争将洪水的危害降到最低限度。

    结合材料中治理淮河思路的转变,谈谈如何理解“治水要按规律办事”。

    解析:回答此题,首先应科学完整地阐述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就要求人们必须正确认识客观规律,承认客观规律,并按客观规律办事。其次,抓住材料中的关键意思,用哲理进行分析:治理淮河原则的转变,说明人们正确认识到了洪水有其客观规律,治水就必须尊重洪水本身的规律,所以人们不能“控制”只能“管理”,从而纠正了原来不合理的思路和做法。

三、(学案)学习自评

    (一) (学案)单项选择题

    1.(学案)求真务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扬这种优良传统,强调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强调求真务实,就必须坚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意味着(  ) 1.D     

    A.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是否听从上级指示  B.书本知识对于认识事物没有价值

    C.不必强调理论创新    D.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学案)盖房子总要先设计好图纸再施工,做工作也是先定好计划再工作。这说明(    ) 2.D

    A.意识对物质具有决定作用    B.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C.意识先于物质    D.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3.(学案) “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这句话说明的道理是 (    ) 3.A

    ①物质具有可知性②人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③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在扩展④人类的认识具有无限性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④    D.④

    4.(学案)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又是万万不行的。这句话的正确含义是(    ) 4.C

    ①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要重视意识的反作用②提醒人们不能只追求物质利益,还要重视精神的力量③精神文明建设决定着物质文明建设④正确的意识和革命精神能够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④

    5.(学案)物理学家把由反粒子组成的物质称作反物质。1928年,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预言到了反物质的存在。1997年,美国科学家发现在银河系上方约3 500光年处有一个不断喷射反物质的反物质源。2002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首次成功地对反物质原子的内部结构和物理特性进行了研究。人们对反物质的发现过程表明(    ) 5.B    

    A.意识能够决定物质    B.人的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59

    C.理性认识不必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D.认识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6.(学案)在1998年的抗洪抢险斗争中,我国人民发扬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忍不拔、敢于胜利的精神,取得了抗洪斗争的胜利,这种精神被称为伟大的抗洪精神。从哲学上看,这一材料表明(  ) 6.A

    A.意识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B.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

    C.社会的进步取决于人们的认识水平

    D.正确的思想意识是我们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   

    7.(学案)人的头脑不是一问装知识的仓库,而是一座生产知识的工厂。从哲学上看,这一说法强调了(  ) 7.B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能动的

    C.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    D.主观同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8.(学案)古希腊有位哲人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点燃的火把。”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8.C

    A.分析问题要从实际出发    B.要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C.意识可以能动地反映客观存在  D.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二) (学案)非选择题

    1.(学案)从几年前的“电多了”到现在的大面积缺电,电力供应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电力行业有其特殊性:首先是发、供、用瞬间完成,直发直送,不能储存;其次是结构性、时段性,不能简单地用多与少来衡量;再次,电力建设周期性强。这就要求电力建设规划适度超前,不能等到缺电才开始建发电厂。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我们应如何实事求是地解决电力短缺的问题。

1.解决电力短缺问题,首先应一切从实际出发,认识电力生产和消费的本身特点和特殊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发展电力行业,应掌握电力生产和消费的特殊规律,提高行为的预见性,坚持适度超前原则。

    2.(学案)现代著名学者赫伯特·A·西蒙说,“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的世界,还不如说是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在我们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

你怎样理解这个观点?

2.(1)绝对“人为的世界”并不存在,所谓“人为的世界”实际上是人们有意识地改造过的自然界。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有意识地改造世界,使世界打上人的意识的印记,满足人的需要,这就是说“人为的世界”有一定的主观色彩。

(2)人们有意识地改造自然界,是以自然界的客观存在与客观规律为前提的,这种客观存在与客观规律不会因为人们的活动而消失;人有意识地改造世界本身也是社会实践,而人的实践活动本身也具有客观实在性。

60

四、(学案)能力拓展

怎样认识人的意识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首先,应当承认人的能力是不断发展的。一方面,实践是不断发展深化的,人的知识也是不断积累的;另一方面,人本身也处于一个进化的过程中,这个发展过程是无限的,人的意识的发展也是无限的。因此,意识的能动作用肯定是巨大的。

    其次,意识不可能无中生有,不可能凭空创造出某种东西出来。无论意识的能动作用如何发展,物质的决定作用始终是第一性的,意识的能动作用始终要受到客观物质条件的制约,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

再次,意识的能动作用只是一种“指导作用”。它只是告诉人们如何去改变客观事物,这种作用只能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意识并不能直接使客观事物发生任何改变。

五、(学案)相关信息

    (学案)什么叫意识流?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一些作家对于传统的小说创作方法感到不够满意,他们从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的《心理学的科学基础》一书中找到了一种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活动不是片断的衔接,而是一股斩不断的“流”,好像河水,称为“意识流”。

    作家们指出,小说家应当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人物内在世界的意识流动。他们主张文学艺术绝不能从外部去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思想感情,而要努力去挖掘人物的内心活动,特别是潜意识活动。他们认为作家应该“退出小说”,让人物自己直接展示自己的意识活动,即使描绘环境、人物外貌、举止和性格,也不能从旁叙述,而应通过人自身的感知、回忆、体验和想象来加以表现。由于运用这种理论和方法进行创作的作家日趋增多,形成了所谓“意识流”流派,并于20世纪20年代在西方盛行一时,代表作家有英国的乔伊斯、沃尔芙,美国的福克纳等。

    意识流这一创作方法的特征是:重在表现人物的意识流动。大量的自由联想、颠倒的时序和多层次的结构,把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序互相倒置,甚至互相渗透,使作品在结构上形成时间和空间的多层次。这种创作方法有助于展示人物瞬息万变的内心世界,并且有时使得作品结构紧凑,情节生动。但也有不少作家运用得不太恰当,过多地掺人了幻想和联想,使得人们的想什么显得过分细腻,人们的做什么反而被冲淡,因而人物性格显得模糊,故事情节支离破碎。

61

第六课  (学案)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一框  (学案)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一、(学案)学习指导

(一) (学案)知识网络

    (二) (学案)课程标准要求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框要求掌握的内容是:能够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揭示实践在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学习时,可以通过对人类探索自然和社会的历程、当前尚未破解的自然之迷和新出现的社会问题进行讨论,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进行讨论,以求深入理解实践的含义和作用。

    (三) (学案)学法指导

    1.(学案)案例分析学习法。新课程倡导在教学过程中确立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新的学习方式。学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内容,建议使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在学习中自己寻找案例,分成小组讨论案例、得出结论,再看看案例是否能够与结论相互印证。最后要将分析要点总结归纳,写成小论文,在班内分组汇报。

    2.(学案)组织实践活动。建议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实践活动方案,以加深并检验自己对实践含义的理解。在设计实践活动方案时,应注意:第一,必须是一种实践活动,要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不能是纯主观的认识活动;第二,学生的实践活动应该是探索性的活动,在

62

活动中要提高对某事或某物的认识水平,不应该是简单的体力活动,如扫马路、擦玻璃等;第三,学生的实践活动要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有正确导向作用;第四,学生的实践活动要针对学生特点,有可操作性。实践活动方案确定后,组织学生实施,实施后再总结收获和体会。

二、(学案)知识点拨

    (一) (学案)实践及其特点

    1.(学案)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要准确理解实践的含义,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去把握:

    (1)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事物。所有的实践都是人的活动,动物适应自然的本能的活动不是实践。

    (2)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实践要把人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要通过人的活动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纯主观的思维活动不是实践。

    2.(学案)实践的特点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可以从实践的要素、过程和结果来理解: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是指实践是在人的主观意识支配下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行动。它表现在两个方面:改造自然界可以创造出新的物质生活资料;改造社会可以创造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实践不是单个人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二是指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3.(学案)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是生产实践、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其中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是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所以它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在阶级社会中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科学实验是指探索世界规律的活动,其作用集中表现在提高物质生产和改造社会活动的水平上,使人类能够更合理地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使社会获得全面进步。

    例题:下列选项中,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

63

    A.修身养性    B.经济体制改革

    C.蜜蜂筑巢    D.监督改造刑事犯罪分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实践概念的理解。A项是纯主观的认识活动,没有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因此它只能是认识活动,不是实践;C项是动物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不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活动,也不是实践;B、D都是改造人们社会关系的活动,能够引起社会关系的变化,因而是实践活动。本题正确选项为B、D。

    (二) (学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学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人的认识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无论是认识活动还是科学研究,都是围绕实践的需要进行的。人的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过程中发生的。人们在变革改造客观事物时,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脑、反映到人脑中才形成了认识。因此,认识离不开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学案)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人们在实践中遇到新问题、产生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研究和探索;第二,实践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认识工具延长了人类的认识器官,发展了人类的认识能力。教材第44页引用了一段恩格斯的话:“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段话就是从第一个方面阐述实践对认识发展的动力作用的。

    3.(学案)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几千年来,对什么是真理的标准,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只有马克思主义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才真正解决了认识的真理性标准问题。

    第一,任何主观标准都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个人的认识、权威的观点、多数人的意见不能用来检验认识;同样,被实践证明其科学性的理论,也不能成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科学理论所反映的规律是普遍的,人们的实践活动是具体的。科学理论是人们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因而它可以指导人们的实践获得成功。但人们的实践活动是否获得了成功,不能靠理论本身来检验,而要靠实践活动的效果来检验。

    第二,当主观、客观没有联系起来加以对照的时候,客观事物也不能回答认识正确与否。只有实践,能够把主观、客观联结起来加以对照。指导实践获得成功的认识,是正确认识,是真理性认识;否则便是错误认识,是需要修正的认识。

    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

    4.(学案)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人类认识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世界,认识世界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目的。如果有了正确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这样的认识就毫无意义。教材第46页介绍

64

了一个从国外学成归来的博士到草原养牛的故事。博士回国后去尼勒克草原养牛,把所学的养牛技术传给牧民,帮助牧民实现共同富裕,才真正达到了认识的目的。

    例题: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后,香港、澳门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有力地证明了“一国两制”思想的正确性。这说明(    )

    A.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能动性的活动

    C.实践是正确认识的唯一来源

    D.证实了的东西是正确的,没有证实的东西是不正确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实践检验标准的理解。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B项说的是实践的特点,C项是从认识来源的角度阐述,虽然二者都不错误,但是与材料不相符合,属于干扰性选项;D表述不完整,不人选。正确答案为A。

三、(学案)学习自评

    (一) (学案)单项选择题

    1.(学案)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这是因为(    ) 1.D     

    A.实践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

    B.实践是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

    C.实践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活动

    D.实践的主体、手段和对象都是客观的、物质的

    2.(学案)下列属于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活动是(    ) 2.A

    A.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    B.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取缔“法轮功”邪教组织    D.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200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4 695亿公斤,比上年增产388亿公斤;农民人均纯收 jk 2 936元,实际增长6.8%,是1997年以来增长幅度最快的一年。粮食播种面积结束了多年下降的局面。据此,回答3~5题:

    3.(学案)2004年1月,针对近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增长缓慢的情况,中央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即中央一号文件),各地政府实行减免农业税、取消特产税、对种粮农民进行直接补贴等宏观3.C调控手段,才出现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大好局面。农业生产的大好形势说明中央的宏观农业政策是正确的。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学案)在农村呈现出良好局面后,农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又凸显出来:农业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的问题尚未解决,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成为制约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为此,中央在2005年1月又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以解决农业生产深层次的矛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这说明(    ) 4.A

65

    A.实践的需要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的主体、手段和对象都是客观的

    C.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D.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有意义

    5.(学案)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共出台了7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以制定、调整、完善党的农村经济政策。这个活动属于(    ) 5.B

    A.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B.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

    C.科学实验    D.物质生产和改造社会的活动共同进行

    (二) (学案)非选择题

    2004年,我国率先在世界完成SARS病毒灭活疫苗期临床实验。根据已经完成的临床观察结果,36名受试者均未出现异常反应,疫苗的安全性已得到证实。国际上首个 SARS病毒血清抗原检测试剂盒获准上市。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实践和认识的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1)我国科研人员为什么要研究SARS病毒灭活疫苗?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因为非典型肺炎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命安全,所以我国科研人员要研究SARS病毒灭活疫苗。

(2)为什么“36名受试者均未出现异常反应”才能证明疫苗是安全的?

(2)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任何专家、权威的认识都不能作为检验认识的标准,只有受试者未出现异常反应,才能证明疫苗的安全性。

四、(学案)能力拓展

    2004年12月26  ,海啸席卷了泰国南部,南素林岛上一个渔村的181名村民因为提前逃到高山上的一座庙中,从而躲过了这一劫难。这些村民通常被称作“摩根海流浪者”,他们知道许多世代流传下来的传说。65岁的村长萨尔贸·卡萨雷说:“长辈们告诉我们,如果(海)水退去的速度很快,那么它再次出现时的数量会和消失时一样多。”当大量海水迅速退去的现象发生后,南部海岸的许多泰国人只是忙于捡拾那些被海浪冲到沙滩上的鱼,而听过老人传说的“摩根海流浪者”则向山顶出发,躲过了劫难。

66

能否认为“摩根海流浪者”关于海啸的认识来源于古老的传说?

“摩根海流浪者”关于海啸的认识虽然是听长辈们说的,但并不能认为这种认识就是来源于古老的传说。因为古老的传说是古人从实践中得来并流传至今的。“摩根海流浪者”关于海啸的认识虽然不是来源于今人的亲身实践,但却是来源于古人的实践。所以它的唯一来源还是实践。

五、(学案)相关信息

    美国总统布什于美国东部时间2003年3月19日晚10点15分在白宫发表电视讲话,正式对伊拉克宣战。战争的理由是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但是时隔两年后,美国一个调查委员会发表报告说,美情报机构在伊拉克战争前有关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情报判断几乎“全错了”,美国对其多数最危险对手对美构成的威胁“了解很少,令人不安”。报告说,委员会得出的结论是,美情报界在伊拉克战争前有关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情报评估“全错了”,这是一次重大的情报失误。报告称,伊拉克战争前向布什提供的每日情报简报有缺陷,通过引人注目的标题和不断重复可疑的资料,夸大了伊拉克研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判断。

    这个事例证明:真理是客观的,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而美国所犯的错误,正在于它所作出的判断缺乏实践的检验。

第二框  (学案)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一、(学案)学习指导

(一) (学案)知识网络

    (二) (学案)课程标准要求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框要求掌握的主要内容是:能够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揭示实践在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课程标准提示和建议我们在

67

学习时注意:追求真理的信念与坚持实践标准相统一,就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学习毛泽东的《实践论》,并能够撰写读后感。

    (三) (学案)学法指导

    1.(学案)体验学习法。可以由老师组织大家到社会上开展一个共同的专题实践活动,活动后请同学畅谈各自的真实体验。老师组织大家把同学们的不同体验分别归纳成几大类,分析各类的区别,再寻找造成区别的原因。此项活动的目的在于:对同一个事物,由于人们认识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不同,以及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的不同,其感受是完全不相同的。

    2.(学案)合作互动法。关于真理的客观性属性问题,可以由同学们自愿结成小组开展讨论,或者把同学分成小组针对不同的观点开展辩论,既有合作,又有思想火花的碰撞,在碰撞中思考,提高思维能力。

二、(学案)知识点拨

    (一) (学案)真理是客观的

    1.(学案)客观性是真理的最基本的属性

    要正确理解真理的概念:真理是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人的认识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其中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与客观对象不符合的认识则是谬误。这是区别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二者不能混淆。因此,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2.(学案)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同样一个客观对象,不同人的认识是不同的。这是因为:第一,人们认识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第二,人们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但是不论何人,不论他的地位高低、权力大小,都不能改变真理的客观性。同一个客观对象,只能有一种正确认识,即:与客观事物相符合的认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例题:18世纪,俄国学者罗蒙诺索夫有一次与贵族舒瓦洛夫伯爵发生争论,舒瓦洛夫理屈词穷,于是企图利用权势把罗蒙诺索夫压下去,他蛮横地说:“我要把你开除出科学院!”罗蒙诺索夫却坦然地答道:“请原谅,无论怎样,你也决不能把科学从我身上开除出去!”这个事例说明(  )

    A.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B.对同一个事物只能有一种正确认识   

    C.真理的客观性是不容争论的

    D.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解析:此题材料说明:不论何人,不论他的地位高低、权力大小,都不能改变真理的

68

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A项是对真理含义的表述,B项是对真理的理解,虽然表述正确,但都与题干无关。c项表述错误,真理是客观的,它不怕争论,反而越辩越明。本题正确答案为D。

    (二) (学案)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1.(学案)真理是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不顾历史条件的变化,不顾过程的推移,真理也会变成谬误。离开一定的历史范畴,就无法判别某个观点是真理还是谬误。

    2.(学案)真理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离开一定的条件,就无法说清某个认识是真理还是谬误。

    3.(学案)真理和谬误相伴而行

    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说明:离开一定的历史范畴,真理会变成谬误;离开一定的条件,真理也会变成谬误。所以,当我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要气馁,而应鼓足勇气,调整自己的认识,继续向前探索。

    例题: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这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提出的定理。在此后的两千多年里,人们一直把它当作任何条件下都适用的真理。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和人们对于球面认识的不断深入,这一定理的局限性逐渐暴露。19世纪初,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提出: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随后,德国数学家黎曼提出: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由此,人们关于空间的观念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这段材料说明(  )

    A.任何真理都永远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B.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C.真理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D.真理随时随地可以转变成谬误

    解析:这个例题材料源自教材第47页的探究案例。材料说明真理是有条件的,罗巴切夫斯基和黎曼的发现并不能否认欧几里得定理的真理性,它只证明了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A、D选项否认了真理的条件性,是错误的;C选项与材料无关,也不应该人选。正确答案为B。

    (三) (学案)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学案)认识具有反复性

    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这是因为,人的认识要受各种条件的限制。

69

    2.(学案)认识具有无限性

    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这是因为,认识的主体和对象都是无限发展的。

    3.(学案)真理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而是一种波浪式、螺旋式的前进和上升。真理也在不断地发展和超越自身。因此,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例题:我国三国时期,古人用肉眼对火星的运转作了比较准确的观察;17~19世纪,欧洲人用望远镜观测到火星的表面有许多河床;2004年,人类近距离拍摄到火星的表面有许多类似月球表面的坑洞,并观测到火星表面的气温、气压等现象。这个过程说明(    )

    ①认识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②追求真理的过程是永无止境的③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④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要受到具体实践水平的限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这个例题材料源自教材第48页的探究案例。材料说明:随着实践的发展,人类对火星的认识也不断向前推进。认识的过程是永无止境的,认识的每一次发展都是对原有实践水平限制的一种突破,但又要受到当时实践水平的限制。因此,①②④是正确选项。③的说法正确,但是与题意无关,故不人选。

三、(学案)学习自评

    (一) (学案)单项选择题

    1.(学案) “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这句名言是指(    ) 1.B   

    A.真理与权威是相互排斥的    &真理要靠历史和实践来检验

    C.真理与权威是相互依存的    D.只有服从真理,才能具有权威

    2.(学案)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物体由同一高度下落(介质都是空气),重物落得快,轻物落得慢。伽利略对此表示怀疑。他经过精密的斜面实验概括出自由落体定律,从而纠正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这说明(    ) 2.C

70

    A.感性认识必须经过检验才能上升为理性认识

    B.真理与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C.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才是真理性认识

    D.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3.(学案)对同一个客观事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这是因为(    ) 3.A

    ①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②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③不同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脑的具体方式不同④真理性认识发挥作用的条件不同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②③

    4.(学案)1930年,人们发现并证实了太阳系第九大行星——冥王星的存在。最近,美国科学家又利用先进的观测仪器,发现了比冥王星距太阳距离远30亿公里的“塞德娜”,认为这可能是太阳系的第十大行星,但许多天文学家对此提出了异议。这说明人的认识(    ) 4.D

    ①具有不确定性②受客观条件制约③是由认识工具决定的④随着实践的深入而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读右图,回答5~6题:

    5.(学案)图中甲、乙对下雨的看法截然相反,这说明(    )  5.C

    A.真理的基本属性是客观性

    B.真理是不能确定的

    C.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D.真理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6.(学案)右图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在判断认识是否正确时,必须注意(    )  6.D

    A.划清真理与谬误的界限

    B.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C.探索真理必然会犯错误

D.真理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二) (学案)非选择题

    “生活之树常青,而理论往往是灰色的。”我们不应僵化地对待前人的理论。同样,后人对待我们今天用于指导实践的理论,也要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实践总要突破旧理论,为自己的发展开辟道路。  

试用认识无限性的有关哲学道理分析这段材料。

认识具有反复性,因为人的认识要受各种条件的限制。认识是无限发展的,因为认识的主体和对象是无限发展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不断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所以我们要发展地对待前人的理论,后人也要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我们今天的理论。

71

四、(学案)能力拓展

    从1952年开始,中国从苏联聘请专家为治理黄河拟定计划,遗憾的是所请的专家为水工专家,他们精通水坝业务,但未必了解黄河。清华大学教授、中国著名水利水文学专家黄万里曾说,苏联虽有建水电站的经验,但黄河跟苏联的河流不一样,黄河有泥沙——这正是黄河日后成为灾难的根源。

    在三门峡水利枢纽讨论会上,三门峡工程的“主上派”与只有黄万里一人的“反上派”展开激烈争论。黄万里认为,河道里的泥沙起上游切割、下游造陆的自然作用,建坝拦沙是违反自然规律的,此坝修后将淤没田地,造成城市灾害。

    黄万里关于三门峡水利工程的分析和预见,从工程建成之日起便被一一被验证了。三门峡水库1960年9月建成,从第二年起,潼关以上黄河、渭河大淤成灾,两岸受灾农田80万亩,一个县城被迫迁走,西安受到严重威胁。到了50年后的今天,黄河流域的水土保持日益恶化,下游河水已所剩无几。从1972年,黄河开始断流,至20世纪90年代,黄河已每年平均断流100多天。

试分析这个材料中所蕴含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中国从苏联聘请的专家为水工专家,他们精通水坝业务,但却不了解黄河。黄万里是中国水利水文专家,了解黄河的实际情况,他对黄河的认识与实际是相符合的,是真理性认识。这说明,对同一个客观对象,只能有一种正确认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苏联专家将在苏联建水电站的经验用于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上,忽略了黄河跟苏联河流的区别,违反了黄河的自然规律,以至日后灾害不断。这说明,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超出了真理的适用条件和范围,真理便会变成谬误。

五、(学案)相关信息

    2005年1月31日,《人民日报》发表《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7个“一号文件”》文章。学习这篇文章,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真理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这一哲学道理。全文如下: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对迅速推开的农村改革进行了总结。文件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同时还说明它“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1982年“一号文件”与之后的连续4个中央关于农村政策的“一号文件”在中国农村改革史上成为专用名词——“五个一号文件”。

    1983年1月,第二个中央“一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正式颁布。从理论上说明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

    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即第三个“一号文件”。文件强调要继续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规定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上,生产周期长的和开发性的项目,承包期应当更长一些。

72

    198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即第四个“一号文件”。取消了30年来农副产品统购派购的制度,对粮、棉等少数重要产品采取国家计划合同收购的新政策。

    1986年1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一九八六年农村工作的部署》,即第五个“一号文件”。文件肯定了农村改革的方针政策是正确的,必须继续贯彻执行。

    2004年1月,针对近年来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增长缓慢的情况,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的第六个“一号文件”。

    200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即第七个“一号文件”公布。文件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