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摩红葡萄酒价格:河北省城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3:25:52
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北省城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冀政办函〔2011〕45号
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河北省城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的
通    知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河北省城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河北省城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
为深入推进我省城镇化战略,依据《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河北省城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年-2015年)》。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一)主要成就。
“十一五”时期,我省深入推进城镇化战略,特别是通过开展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工作,将全省城镇化发展推向了一个新阶段。城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综合承载能力明显提高、居民生活环境大为改观,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现代城市魅力初步显现,城镇化发展“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1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全省城镇化率由2005年377%提高到2010年445%,5年间增长68个百分点,年均增长14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快05个百分点,与国内先进地区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2中心城市加快壮大。全省设区市规模扩大2193平方公里,设区市人口占全省城镇人口的比重由425%增加到519%。新增工业聚集区和开发区40个,增强了聚集辐射和带动作用。建立了统筹管理中心城区和周边县(市)的同城化管理机制,促进了主城区与毗邻城镇、产业集聚区的协调发展。
3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全省设区市城市空气二级以上平均天数由2005年的295天,提高到2010年的337天,5年间提高42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全年平均值与2005年相比分别下降了438%、147%、222%,空气质量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国家下达的“十一五”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4城市功能显著增强。全省县城以上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87%,设区市城区人均道路面积和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到167平方米、115平方米,建成了一大批体育场、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等大型公共设施。
5居住条件大为改观。强力实施“一保三改”工程,全省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各类棚户区改造惠及户数达到986万户,住房保障覆盖率达到105%。以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房为主、经济适用住房和限价商品房为辅的住房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城市人均居住水平达到286平方米。
6城市产业持续发展。11个设区市和22个县级市市区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从2005年的397%提高到2010年的510%。172个县(市、区)中有117个具有特色产业集群,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7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出台了《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的若干意见》、《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壮大中心城市促进城市群快速发展的意见》、《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实施意见》等多个重要文件以及30多个配套政策,为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面临形势。
我省地处环首都、环渤海核心地带,区位优势明显,目前全省正处在城镇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国家“十二五”规划将京津冀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纳入国家战略,支持首都经济圈、河北沿海地区、冀中南地区加快发展。我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推动城市发展上水平、出品位,加快产业和人口聚集,优化城市布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符合河北实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2008年以来,通过开展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11个中心城市的承载能力大大增强,一批中小城市迅速成长,为城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特别是沿海地区地位凸显,曹妃甸新区、黄骅新区、北戴河新区和乐亭新区等新的增长极正在加速形成。
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省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发展,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仍然是制约经济结构和城乡结构调整的主要矛盾,城镇化发展面临着加速发展、质量提升和体制创新等重大任务。资源支撑能力弱、生态环境容量不足、水和土地要素供求矛盾突出等问题依然存在,迫切需要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城镇体系不完善,大城市带动能力弱,中小城市数量少,小城镇规模小、发展质量不高,城市集群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城市功能不完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不高,城市面貌缺乏特色,城市改造建设的任务还很繁重。
二、指导思想和方向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紧紧围绕“四个一”战略重点,把城市群作为主攻方向,构筑环首都城市群、冀中南城市群和沿海城市带“两群一带”城镇化空间新格局,大力推进城镇建设上水平出品位,把城市转型发展作为重要途径,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城乡统筹、社会和谐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发展方向。
1坚持城乡统筹、互动共进,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以城市繁荣带动农村发展,促进城乡共同进步。
2坚持规划先行、区域协调,把城市群作为城镇化发展的主攻方向。统筹自然资源和生产力布局,完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各类城镇规划,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加快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
3坚持突出重点、梯次推进,积极推动县城扩容升级。发挥中小城市聚集产业和人口的中坚作用,在环首都、沿海和其他有条件的重点地区,选择区位优势明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的县城(县级市),加快培育成为高标准的中等城市和小城市。
4坚持节地节能、生态环保,以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城镇化发展方式转变。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建立健全的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标准和激励与约束机制,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和污染治理,加大建筑节能改造力度,积极创建园林城市,增强城镇化可持续发展能力。
5坚持以产兴城、产城互动,推进城市与产业融合发展。把城镇化与工业化结合起来,加强城市总体规划与产业发展规划的衔接,协调推进城建和产业项目建设,调整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增强城市经济的综合竞争优势。
6坚持政策引领、体制创新,为城镇化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持久活力。勇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定推进各有关领域的改革,逐步破除推进城镇化进程的体制和政策障碍,打破行政壁垒,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为城镇化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
(三)主要目标。
到2015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城市发展方式实现重要转变,城市功能实现新跨越,城市带动农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
1城镇化率快速提高。到2015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515%,年均增长14个百分点,城镇人口由2010年的3150万人增加到3800万人。
2城镇规模结构日趋完善。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2个(石家庄、唐山),200万人以上的城市2个(邯郸、保定),100万人以上的城市达到4个(廊坊、张家口、秦皇岛、沧州),50万人以上的城市达到6个(邢台、承德、衡水、任丘、迁安、定州),武安、遵化、辛集、霸州等城市人口达到30万人以上,20万人以上的县城达到40个。国家和省培育的55个重点镇镇区人口规模全部达到3万人以上。
3城镇空间布局更加合理。构建起以“两群一带”为主要特征的城镇化发展新格局,环首都城市群进一步壮大,冀中南城市群基本成型,沿海城市带快速崛起。
4城市聚集能力进一步增强。2015年,城市区域内GDP由12780亿元增加到22530亿元,占全省GDP总量的比重由68%提高到78%。城市区域内全部财政收入由2095亿元增加到3530亿元,年均增长11%。聚集人才、科技、金融、产业的功能明显提升。
5城镇基础设施水平大幅提升。到2015年,全省建成完善的交通、通信、供水、供电、供气、供热、防灾等基础设施体系,实现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所有设区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设区市城区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75平方米。县城以上城镇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建设一批科教文卫体大型设施。
6城镇环境质量全面提升。设区城市全部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县级市全部建成省级园林城市,60%的县城进入省级园林县城行列。设区城市好于二级标准的天数达到310天以上,环境空气质量稳定达到二级标准。城市饮用水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固体废弃物得到有效处理。
7城乡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城市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30平方米,规划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238万套,城镇居民住房保障覆盖面达到20%以上。农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5平方米,完成50万户的农村危房改造任务。新建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执行率达100%,完成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5000万平方米,新建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达到38%。
“十二五”期间城镇化主要目标
指标2010年2015年年均增长一、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城镇化率(%)44551514城镇人口(万人)3150380038‰五年增加城镇人口(万人)(约650)五年新增就业人数(万人)67(>335)67城镇登记失业率(%)39≤4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619024344≥85%农民人均纯收入(元)55108285≥85%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万人)980128055%二、城镇规模和结构方面300万人口以上城市个数(个)2(2)100万至300万人口以上城市个数(个)46(2)50至100万人口城市(个)56(1)20至50万人口城市(个)840以上设区市城区平均人口规模(万人)104≥150>7%县级市城区平均人口规模(万人)176≥25>6%县城平均人口规模(万人)87≥11>5%省培育的重点镇(镇区)平均人口规模(万人)22≥3>6%三、住房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住房保障覆盖率(%)10520(95)城市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平方米)28630(14)设区市城区人均道路面积(平方米)167175(08)县城以上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5≥90(5)县城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787≥90(113)设区市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11513(15)注:带()的数为5年累计数8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城乡就业规模持续扩大,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省城镇新增就业335万人以上,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扩大到1280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85%以上。
三、构建城镇化空间新格局
根据我省环首都、环渤海的区位优势以及资源分布、产业基础、经济联系和交通条件,统筹区域发展资源,突出重点地区,把构建城市群作为城镇化布局的主体形态。
(一)环首都城市群。
以承德、张家口、廊坊、保定市为主体,构筑环首都城市群。坚持吸纳承接、融合提升、重点推进、统筹发展,充分利用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和首都职能转型的机遇,积极整合环首都地区城镇资源,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把培育和打造新区、县城扩容升级作为对接首都的切入点,着力构筑环首都城市群,形成“四心”(承德、张家口、廊坊、保定中心城市)、“三区”(京东产业协作服务区、京南产业协作服务区、新机场临空产业区)、“一片”(首都生态涵养、高端旅游及特色产业功能片,包括怀来、涿鹿、赤城、丰宁、滦平、兴隆,重点发展京北生态新区)、“六轴”(京津、京唐、京石、京张、京承、京沧等6条区域发展轴)、“多点”(14个环首都县、市、区城镇节点)的空间布局。
1壮大中心城市。提升环首都区域中心城市功能,增强承接北京产业转移和区域协调发展能力。保定市要发挥历史文化优势,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统筹清苑、满城、徐水、安新4县资源,拓展功能组团,构建“一城三星一淀”的大都市发展格局,增强中心城区的规模和实力,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休闲度假旅游基地。廊坊市要发挥临近京津的区位和信息产业优势,构建中心城区与固安、永清三角城市区域,建设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环渤海休闲商务中心城市。张家口市要发挥产业基础和旅游资源优势,整合宣化区、下花园区、万全县城、宣化县及周边建制镇资源,建设京冀晋蒙交界区域中心城市。承德市要发挥历史文化遗产和生态风景资源优势,建设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形成以中心城区、承德县、滦平县和隆化县为主体的空间布局结构,构建京津冀辽蒙交界区域中心城市。
2培育新型增长极。推进环首都新区建设,打造区域经济发展新高地。整合三河、大厂、香河县资源,建设京东新区。整合涿州、涞水县资源,协调高碑店发展,建设京南新区。整合怀来、涿鹿,建设京北新区。
3提升中小城市。优先培育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区位条件优越、产业带动作用强的霸州市、高碑店市、定州市、白沟新城,打造成高品质的中等城市。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整合县域重要空间资源,带动县城扩容升级,打造高标准小城市。全面承接首都产业和功能转移,按照“主导产业配套、新兴产业共建、一般产业互补”的思路,每个县(市、区)选择1至2个重点产业,打造一批具有战略支撑作用的产业集群。
4建设特色重点镇。积极发展滦平县巴克什营镇、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四合永镇、怀安县左卫镇、蔚县西合营镇、霸州市胜芳镇、三河市燕郊镇、文安县左各庄镇、大厂回族自治县夏垫镇、固安县牛驼镇、涿州市松林店镇、蠡县留史镇、蠡县辛兴镇、高阳县庞口镇、定州市李亲顾镇等国家和省级重点镇,着力完善功能、改善环境、塑造特色,提升聚集人口和产业的能力,建成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农村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
5推进“14县(市、区)4区6基地”建设。充分发挥环绕首都的独特优势,积极主动为京津搞好服务,全方位深化与京津的战略合作,承接京津资金、项目、产业、人才、信息、技术、消费等方面转移,形成环首都绿色经济圈。重点在近邻北京、交通便利、基础较好、潜力较大的涿州、涞水、涿鹿、怀来、赤城、丰宁、滦平、兴隆、三河、大厂、香河、广阳、安次、固安等14个县(市、区),建设高层次人才创业、科技成果孵化、新兴产业示范、现代物流等4类园区,发展养老、健身、休闲度假、观光农业、绿色有机蔬菜、宜居生活等6大基地,逐步把环首都地区打造成为经济发达的新兴产业圈、绿色有机的生态农业圈、独具魅力的休闲度假圈、环境优美的生态环境圈、舒适宜人的宜居生活圈。
6完善区域基础设施。推进基础设施与北京全面对接,协调京涿(涿州)、京廊(廊坊)、京燕(燕郊)、京固(固安)城市轻轨项目,加快进京、环京高速公路网建设,打造10分钟到半小时交通圈。推动北京新机场、张家口军民合用机场、承德民用机场建设步伐,规划建设围场旅游机场,形成沟通国内外城市的门户。依托京津、京唐、京石、京张、京承、京沧等高速公路6条区域发展轴,带动沿线城镇发展。
7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根据区域生态安全及首都对周边地区的生态要求,构建“绿屏+绿环+绿廊+绿道”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强化对3个国家级风沙治理区、9条风沙通道、6个风沙隘口、6大水源保护区和3大水源涵养区的生态保护与修复,对若干风景区和森林公园实施保护性开发管治,突出打造区域绿色生态安全屏障。保障6条主干水系廊道的生态水量,修复废弃河滩及沙石坑,改善河流水系的景观环境。结合各县(市、区)的森林公园建设规划,在环首都东南部平原,沿水系、农田、蓄滞洪区等生态资源密集区,构建“环”状绿廊,有效提升首都地区的空间环境品质。
(二)冀中南城市群。
以石家庄、衡水、邢台、邯郸市为主体,构筑冀中南城市群。抓住冀中南地区作为国家主体功能区重点开发区域的机遇,充分发挥交通和资源优势,合理确定城市职能分工,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在与邻省交界地区发展沿边经济,加快冀中南城市群发展,努力建设成我省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新能源基地,形成“一核”(以省会石家庄市为核心)、“三心”(邯郸、邢台、衡水中心城市)、“三轴”(京九、京广、石黄三条交通复合轴)、“多区”(邯郸、邢台、衡水若干个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一边”(晋冀鲁豫沿边产业、贸易经济带)的空间布局。
1壮大中心城市。提升冀中南区域中心城市功能,增强辐射带动能力。石家庄市要发挥省会优势,切实提高在区域发展中的首位度,不断强化科技、人才、金融、资本等方面的聚集效应;依托机场、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等综合交通优势,整合中心城区与周边地区资源,加快正定新区建设和鹿泉、藁城、栾城组团一体化发展,构建组团式城市功能空间;加快大西柏坡、东部产业新城、临空港产业园区建设,成为冀中南地区以医药、装备制造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以商贸物流金融为主的现代服务中心城市。邯郸市要发挥省际区位、历史文化和矿产资源优势,整合峰峰矿区、磁县、永年县、邯郸县、成安、肥乡资源,形成放射组团式发展格局,着力打造冀南新区,建设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冀晋鲁豫四省接壤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邢台市要发挥交通和资源优势,整合沙河、南和、任县、内丘、邢台县资源,建设邢台新区,形成组团城市协调发展的空间结构,成为冀中南地区重要增长点。衡水市要发挥交通、农业和生态资源优势,整合中心城区和冀州资源,建设衡水滨湖新区,构建生态宜居的北方湖城。
2培育新型增长极。以石家庄市为中心,强力推进大西柏坡、正定新区、临空港产业园区、东部新城建设;以邯郸冀南新区、衡水滨湖新区、邢台新区3个产业基地为重点,培育冀中南经济增长新优势。促进生产要素向京广(京珠)、京九(大广)、石黄复合交通轴加快集聚,以壮大特色产业集群为重点,加大交通轴沿线的正定、宁晋、武安、冀州等18个县(市)开发开放力度。
3提升中小城市。优先培育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区位条件优越、产业带动作用强的武安市、辛集市,打造成高品质的中等城市。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推动特色产业、优势项目向县(市)城(区)集聚,带动县(市)城(区)扩容升级,打造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高标准小城市。
4建设特色重点镇。积极发展井陉矿区贾庄镇、鹿泉市铜冶镇、平山县温塘镇、正定县诸福屯镇、晋州市总十庄镇、藁城市岗上镇、衡水市桃城区赵家圈镇、枣强县大营镇、故城县建国镇、平乡县河古庙镇、南宫市段芦头镇、宁晋县大陆村镇、隆尧县莲子镇、沙河市白塔镇、武安市磁山镇、峰峰矿区和村镇、永年县大北汪镇、涉县井店镇等国家和省级重点镇,着力完善功能、改善环境、塑造特色,提升聚集人口和产业的能力,建成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农村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
5推进区域产业发展。全力打造四大主导工业(以钢铁工业为依托的装备制造业、以能源资源为依托的化学工业、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依托的生物产业、以特色资源和传统技艺为依托的轻纺食品工业),培育壮大三大新兴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加快发展三大现代服务业(商贸物流业、文化旅游业、金融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推进农产品生产向优势区域集中,加快建设山前平原粮食、蔬菜、畜牧基地,西部山区特色蔬菜果品和畜牧基地,东部黑龙港地区棉花、特色粮食、蔬菜和畜牧基地。
6完善区域基础设施。提升省会石家庄市交通枢纽地位,构筑环石家庄1小时交通圈和半小时通勤圈。邯郸市加强同鲁西北、豫北、晋东南的交通衔接,成为冀晋鲁豫地区的交通枢纽。衡水、邢台市加强与周边县市交通联系,加快与机场、港口的高速公路通道建设。重点培育石家庄区域性枢纽机场,推动邢台国际旅游机场、邯郸机场改造升级。加快建设邯黄铁路、邯黄高速公路,加强与环首都城市群、沿海城市带的交通联系。
7构筑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加强西部山区丘陵生态工程体系建设,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太行山绿化、山区综合开发、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工程。加强平原农田林网体系建设,以村、乡行政区域为单元,以路、河、渠绿廊为骨架,全面恢复农田林网建设。加强城市生态水网建设,充分利用城区内自然河流和湖泊,辅助以人工河流和湖泊洼淀,全面实施河水还清、河流串联等工程,增加城市水面,改善水环境。
(三)沿海城市带。
以秦皇岛、唐山、沧州市为主体,构筑沿海城市带。充分发挥秦皇岛港、黄骅港、唐山港(京唐港区、曹妃甸港区)重要出海口的优势,提升中心城市功能,推进港口、港区和港城互动,以临港产业聚集区为依托,以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利用好滩涂资源和岸线空间资源,培育壮大唐山湾国际生态城、北戴河新区、黄骅新城,有序扩大县城和中心镇规模,构建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互动的沿海城市带。形成“三心”(秦皇岛、唐山、沧州中心城市)、“一带”(沿海11县、市、区和9个产业功能区构成的沿海经济带)、“两轴”(沿京沈高速公路的秦皇岛-唐山-北京方向发展轴、沿石黄高速公路的黄骅-沧州-石家庄方向发展轴)、“三极”(北戴河新区、曹妃甸新区、渤海新区3个新的经济增长极)的空间布局。
1壮大中心城市。唐山市要发挥省域中心城市优势,优化中心城区职能和用地布局,促进生产力布局向沿海转移,以京唐港区、曹妃甸港区临港产业聚集区为依托,突出发展临港产业、海洋经济、休闲旅游、会展经济等优势产业,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和布局优化,整合中心城区与丰润、丰南、古冶、开平等资源,打造科学发展示范城市、东北亚地区的合作窗口和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国际港口城市。秦皇岛市要发挥海滨避暑胜地优势,整合昌黎、抚宁的沿海资源,构筑组团式城市空间结构,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基地、现代化滨海旅游宜居城市。沧州市要发挥沿海临港优势,做大做强中心城区,整合青县、沧县资源,协调黄骅发展,建设环渤海地区的现代港口城市。
2培育新型增长极。加快推进工业向沿海转移,以临港产业聚集区为切入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曹妃甸国际生态城、黄骅新城、北戴河新区,着力培育沿海新城。曹妃甸国际生态城要按照国际型、生态型、现代化滨海城市目标,努力成为京津冀重要的生产服务中心、科研及产业转化基地、环渤海国际港城。北戴河新区要发展大旅游为目标,重点发展高端旅游、科技研发、商务会展、文化创意、总部经济等产业,建设中国北方和环渤海地区现代化旅游宜居城市、国家级绿色建筑示范区。黄骅新城要整合渤海新区资源,按照“东西连接、南北聚合”的开发时序,以工业聚集区为依托,建设成为重要的化工、装备制造基地和辐射冀中南及西部地区的综合性港口城市。
3提升中小城市。优先培育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区位条件优越、产业带动作用强的任丘市、迁安市、遵化市、昌黎县,打造成高品质的中等城市。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带动县城扩容升级,打造高标准小城市。加快抚宁、乐亭、滦南、唐海、海兴等5个沿海县城建设,围绕做大做强县城,提升区域辐射带动作用,统筹县城周边乡镇和工业集聚区发展,规划到2015年,县城人口规模全部达到20万人以上。
4建设特色重点镇。充分利用滨海景观特色和旅游资源,建设一批具有浓厚滨海特色、地域特色、历史特色、文化特色和产业特色的旅游风情小镇。积极发展卢龙县石门镇、昌黎县龙家店镇、抚宁县留守营镇、唐山市丰润区沙流河镇、丰润区新军屯镇、丰南区黄各庄镇、丰南区黑沿子镇、迁安市杨店子镇、迁安市建昌营镇、玉田县鸦鸿桥镇、玉田县窝洛沽镇、泊头市交河镇、青县金牛镇、任丘市苟各庄镇、黄骅市吕桥镇等国家级和省级重点镇,提升聚集人口和产业的能力,建成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农村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
5推进“11县9区1带1路”建设。沿海地区积极吸纳我省内陆各种生产要素,实现沿海与内陆地区资源优化配置。大力推进沿海地区“11县(山海关区、海港区、北戴河区、抚宁县、昌黎县、乐亭县、滦南县、唐海县、丰南区、黄骅市、海兴县)、9区(北戴河新区、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曹妃甸新区、乐亭新区、丰南沿海工业区、芦汉新区、渤海新区、冀东南工业聚集区、冀东北工业聚集区)、1路(滨海公路沿线)、1带(沿海经济带)”建设,引导产业向重点功能区转移,促进精品钢铁、石油化工、装备制造、高新技术、能源、物流、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沿海11个重点县(市、区)都要建设1个以上高标准产业聚集区。
6完善区域基础设施。大力推进唐山港、黄骅港、秦皇岛港等现代化综合性港口群建设,着力构建三大港城之间以及港口与腹地之间的立体交通体系,规划建设秦皇岛昌黎、唐山曹妃甸、沧州渤海机场。
7构筑生态安全格局。依托岸线、水系、山脉等自然空间,打造集防风、防浪、游憩、观赏等综合功能为一体的沿海绿色生态廊道。加强沿海防护林带建设,大力实施“绿廊花海”工程。487公里海岸建设滨海绿廊,沿洋河、石河、滦河、陡河、南排水河、宣惠河建设6条生态绿廊。沿海滨大道、滨海公路、沿海高速公路、高铁、城际轻轨等通道建设生态绿道,重点沿海滨大道建设景观廊道,突出慢行、休闲、旅游功能。
(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1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以实现城乡规划、管理体制、产业发展、市场体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为目标,做好石家庄、唐山2市城乡一体化试点、环首都14县(市、区)统筹城乡发展先行区建设,促进冀州、任丘、巨鹿、涉县等12个县(市)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县建设。统筹城乡基础设施,积极推进城市公交、供水、供热、燃气等向周边村镇延伸;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积极构建城乡一体、链状发展的产业体系;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引导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
2稳步推进农村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在继续发挥大城市吸纳外来人口的重要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聚集产业、吸纳人口的能力,加强和改进人口管理,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放宽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健全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农民转移到城镇后,在就业创业、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医疗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将进城务工人员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年劳动力的培训力度,提高就业率。
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施村村铺油路(水泥路)工程,在抓好村庄与公路干线衔接的基础上,每个村至少建成1条柏油路(水泥路)主干道。实施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建设农村自来水系统,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完善电网布局,提高供电保证率。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引导各类人才到农村建功立业。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覆盖。新增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鼓励城市中小学教师对口帮扶,缩小城乡之间教育差距。继续实施市、县两级图书馆、文化馆升级改造工程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
4建设一批特色重点镇。每个县(市)培育1至2个重点镇,着力完善功能、改善环境、塑造特色,提升聚集人口和产业的能力。到2015年,国家和省培育的55个重点镇,人口规模全部达到3万人以上。加强重点镇基础设施建设,省级重点镇和现状人口1万人以上的镇建设污水处理厂。加强对重点镇发展的扶持,省培育的重点镇要建立独立的财税机构和镇级金库。5万人以上的镇设城镇建设办公室,3万人以上的镇设专(兼)职建设助理员。积极开展乡镇撤并,适当扩大重点镇管辖范围。
5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不同经济水平和区位条件,积极推动中心村、农村社区的建设,分类指导城郊型、迁建型、提升型等不同类型村庄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新民居建设,到“十二五”末,力争完成10000个以上行政村的新民居建设任务。规范落实好土地增减挂钩、占补平衡的政策,探索走出一条既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面貌,又集约节约土地的新农村建设好路子。加强村庄道路、供水排水、路灯照明、公园绿地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村庄容貌环境整治。在县域推行“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的城乡一体垃圾处理模式。大力推广户用沼气,加快发展大中型沼气、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强力推进秸秆沼气、生活污水净化利用、固体有机垃圾回收三位一体模式,全面提升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编制和完善中心村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周边村庄向中心村集中。
四、推进城镇建设上水平出品位
(一)发挥产业聚集带动作用。
坚持以产兴城、以城带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协调好城市规划、产业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分区,合理配置产业用地,促进产业与人口聚集的良性互动。
1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增加就业岗位为核心,以促进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为重点,构筑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协调互动的区域产业发展格局。石家庄、唐山两个省域中心城市要建设有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在全省产业发展中发挥领跑作用。其他区域中心城市要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壮大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利用土地、劳动力等成本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沿海地区要坚持临港产业与港城建设相协调,加强唐山港、黄骅港、秦皇岛港基础设施建设,向大型化、专业化、现代化港群方向发展。加快邯郸内陆港建设,促进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互动发展。
2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着力优化产业结构,重点支持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装备、新材料、航空航天装备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旅游、现代物流、设计研发等现代服务业,创新服务外包软件设计、文化创意、休闲疗养等高端服务业。支持石家庄生物产业、唐山先进制造业、廊坊信息产业、保定汽车和新能源产业、邢台光伏新能源产业、邯郸装备制造和新材料产业、张家口和承德风力发电与装备制造业、衡水中小企业等产业集群不断壮大规模。
3加快建设产业聚集区。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的要求,着力建设一批行业之间关联匹配、上下游之间有机链接、产业结构合理、吸纳就业充分、聚集效应明显、与城市融合发展的产业聚集区。每个设区市城区周边要重点规划3至4个产业聚集区,每个县在县城周边至少建设1个产业聚集区,县级市至少建设2个产业聚集区。整合乡(镇)工业小区,加快农村工业企业向城市工业聚集区集中。大力发展城市第三产业,有条件的城市要专门设立服务聚集区,特别要注重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与岗位。
(二)着力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1牢固树立生态立市理念。探索建立生态宜居城市指标体系,新城(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都要按照生态宜居城市标准进行规划建设。大幅度增加城市绿量,实施主城区绿化、城市周边绿化和交通干线沿线绿化工程,县城以上城市都要建设森林公园和城市中心区综合公园。在城市组团之间以及城市之间建设生态绿地、区域性森林生态廊道、河流生态廊道、交通绿色通道等多样化复合型生态系统。重视水资源开发利用,加强城市河道环境整治,结合雨水和再生水利用,规划建设城中湖、滨水公园等城市水系工程。
2推广应用绿色低碳新技术。大力推进绿色建筑,深入开展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鼓励发展太阳能、地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推广普及先进适用的节水器具。引进绿色低碳新技术,把北戴河新区建成国家级绿色建筑示范区和中德合作低能耗建筑技术应用基地。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大幅度提高公交在出行活动中的分担率。设区城市要建成城市地面快速公交网络,积极采用环保型公交设备,建立智能化的调度指挥系统,提高公交管理水平,各县(市)也要根据实际有序发展公共交通。石家庄、邯郸、保定、唐山、秦皇岛、沧州等城市要加快快速路建设,其中石家庄还要尽快启动轨道交通建设,唐山、邯郸要开展前期准备工作。发展城市自行车道、步行道等慢行交通系统,鼓励重点旅游城市建设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构建公交车与自行车组合配套、机动灵活、便民利民、环保生态的交通模式。
河北省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指标体系
类别专题核心目标性指标目标建议值资源节约高效水资源利用能源利用土地利用水资源供需平衡指数≥2单位GDP水耗≤12吨/万元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90%单位GDP能耗≤083吨标准煤/万元可再生能源使用率≥15%人均建设用地面积≥80-≤120平方米/人单位GDP建设用地面积≤9平方米/万元新建项目混合用地比例≥30%环境健康友好空气质量水环境噪声废物处理景观生态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热岛效应全年达到和好于二级标准的天数≥310天二氧化硫浓度年平均值≤006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氮浓度年平均值≤008毫克/立方米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年平均值≤010毫克/立方米县城以上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90%城市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95%县城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0%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70%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率≥60%本地植物指数≥085森林覆盖率山区70%;丘陵40%;平原15%;草原85%。设区市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平方米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70%公共交通分担率≥30%绿色建筑占当年竣工建筑比例≥60%城市热岛效应强度≤30(℃)经济持续发展产业结构收入就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55%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万元/人恩格尔系数≤30%城镇登记失业率≤32社会和谐进步科技教育城市安全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4%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2%义务教育巩固率≥93%每万人人口刑事案件立案数≤10件人均固定避难场所面积≥3平方米住房保障公共服务住房价格收入比3-6城镇居民住房保障覆盖率20%人均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面积5平方米城乡医疗保险覆盖率≥95%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30张示范创新引领特色风貌1)建成区内山、江、河、湖、海等自然生态环境要素连通度;2)水体沿岸按照生态学原则进行驳岸、水底处理;3)沿河绿化综合融入防灾减灾、满足居民休闲游憩等功能;4)历史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街区得到良好保护;5)制定景观风貌专项规划,并进行审批。防灾减灾1)进行适应性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充分避让可能发生的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2)前瞻性的制定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海平面上升、极端气候条件下的灾害应对方案;3)城市建筑是否满足地震设防等级,制定应急避难场所等专项规划。绿色生活1)城市开展广泛的绿色生活方式的宣传工作;2)居民对绿色生活理念的认可;3)居民绿色生活普遍程度;4)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处理水平。数字城市1)无线网络覆盖区域;2)智能化城市数字管理平台构建。公众参与制定建立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并得到有效实施。其他其他结合当地实际的生态宜居发展建设举措。3加快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按照保障责任与能力对等、需求与供给匹配的原则,建立符合省情的基本住房保障制度。落实政府住房保障基本职责,加强资金、土地、金融、税收支持,多渠道增加保障性住房供应,优化保障性住房供应结构。大力发展以公共租赁住房为重点的租赁型保障性住房,逐步健全以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为主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继续推进各类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十二五”期间完成50万户的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改善群众生活条件。
(三)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1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基础设施扩容、升级和改造,建立起适应人口和产业聚集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体系。按照方便、快捷、高效的原则,深入实施城市畅通工程,合理布置主干道和快速路,增加支路网密度,增加停车供给,完善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和便民交通设施,建设智能交通控制系统。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形成快速、大运量的公共交通系统。按照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原则,完善城市供水、排水、电力、燃气、垃圾处理、公园绿地和信息网络等市政公用设施,保护城市水源地,加强城市节水和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加强城市消防、防洪、人防等公共安全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综合防灾能力。加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适应城市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建设的需要。
2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发挥各城市文化中心的辐射作用,大中城市要以构筑标志性的城市现代化文化设施为主导,加快建设高标准博物馆、纪念馆、公共图书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剧院(剧场)、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按标准配套建设中小学和幼儿园,在石家庄、唐山、保定、邯郸、沧州等有条件的设区城市重点建设综合性高教区。大中城市要建成国内一流水平的医疗服务、预防保健和卫生监督三大体系,调整现有医疗服务模式,建设区域性综合医疗服务体系,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设施。建设功能完备、风格多样、布局合理的群众健身设施,将石家庄市建成全省的文化体育中心,其他设区市打造成为区域性体育活动中心。加快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逐步建立适合国情的居家养老与社区养老体系。
3加快城市功能结构调整。采用差异化策略,针对不同对象采用不同的改造模式,加快旧城更新步伐。加强土地功能置换、产业提升、空间优化、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加快旧居住区和城中村改造。加强对旧城区更新的规划调控,严格控制建筑和人口密度。结合“退二进三”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效率,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四)塑造城镇特色风貌。
1开展城市设计。充分挖掘和提炼城市自然景观和历史文脉,塑造富有地域特色的品牌城市。开展城市风貌特色规划编制工作,明确城市特色定位和控制要求,抓好重点区域和关键部位城市设计。精心设计城市指路标志、电话亭、垃圾箱、路灯、公交站点、雕塑等城市家俱,体现城市的个性色彩和文化底蕴。
2打造景观街道和精品工程。对主次干道两侧和城市广场、公园、重要公共建筑周边景观要素进行系统性改造。整治城区河湖水系,重点搞好河道生态护砌、沿岸绿化等工程建设,增添文化亭廊、休闲座椅等设施,打造都市风光带。推进精品工程建设,确保2万平方米以上单体公共建筑、4万平方米以上建筑群建成精品工程。
3加强城市文化遗产保护。注重城市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提高城市建设的景观艺术水平。搞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规划编制和实施。对历史文化街区、街巷、传统特色风貌区进行保护性改造,切实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和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格局、历史环境和传统风貌,传承燕赵优秀历史文化。
(五)加强和改善城市管理。
1探索建立大城管管理体制。整合市政、公用、公安、交通运输、市容、园林、环境保护等部门行政资源,对城市的运行、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功能的发挥进行规范管理,提高城市管理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完善城市管理重心下移的政策措施,赋予区、街更多的管理职能,并确保费随事转、人随事走。实施城市管理进社区工程,推行柔性、亲民、和谐的城管执法模式。
2整治城市容貌。全面清除积存垃圾、乱搭乱建、乱停乱放、摊点乱摆和占路市场,规范户外广告牌匾,推进既有建筑包装改造和夜景亮化,美化城市空间,打造干净、整齐、美观的城市环境。加强环卫作业监管,全面落实街道清扫保洁责任区制度,做到保洁全天候、管理无漏洞、责任全覆盖、环卫无盲区。
3加快推进城市管理现代化。促进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实现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建立数字规划、数字城管和数字住房三大平台为基础的现代城市管理体系。加快中心城市统筹管理的县(市、区)、环首都及沿海县(市)城市管理数字化建设。
五、保障措施
(一)健全规划体系。
加快推进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修编,重点搞好环首都城市群、冀中南城市群和沿海城市带发展规划,完成乡(镇)、村庄规划编制,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沟通,实现各项规划技术层面、政策层面的全面对接,确保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乡(镇)规划、村庄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及各专项规划的相互衔接,实现信息共享。
(二)加快体制创新。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步伐,在全省推行按实际居住地进行登记的户籍管理制度。鼓励外来务工人员落户并纳入城镇统一管理,在子女入学、就业、参军、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待遇。完善土地利用管理机制,建立合理的集体土地收益分配机制,依法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继续深化城市规划、住房保障、城建投融资、城市管理等体制改革,建立适应城镇化发展政策体制。
(三)优化人才队伍。
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通过全方位项目合作,吸收借鉴先进理念和思路,提升本地人员的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开展大规模干部培训,增强各级领导干部推动城镇化发展的能力。采取岗位竞争形式引进一批京津高端人才,为我省城镇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为各类人才提供发展平台和社会保障。
(四)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放在全局和战略的位置来抓,优化政府资源配置,成立专门的城镇化协调机构,明确各有关部门职能分工,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推进大中城市周边地区撤县(市)设区,建立中心城市与周边县(市)统筹管理的同城化管理机制。打破行政区划束缚,建立区域协调机制,协调区域城镇职能分工、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
附:1河北省“十二五”城镇化空间战略格局示意图
2环首都城市群空间格局示意图
3冀中南城市群空间格局示意图
4沿海城市带空间格局示意图
5生态城市规划框架示意图
附件1:
河北省“十二五”城镇化空间战略格局示意图

附件2:
环首都城市群空间格局示意图

附件3:
冀中南城市群空间格局示意图

附件4:
沿海城市带空间格局示意图
“三心”(秦皇岛、唐山、沧州中心城市)
“一带”(山海关区、海港区、北戴河区、抚宁县、昌黎县、乐亭县、滦南县、唐海县、丰南区、黄骅市、海兴县11县、市、区和北戴河新区、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曹妃甸新区、乐亭新区、丰南沿海工业区、芦汉新区、渤海新区、冀中南工业聚集区、冀东北工业聚集区9个产业功能区构成的沿海经济带)
“两轴”(沿京沈高速公路的秦皇岛-唐山-北京方向发展轴、沿石黄高速公路的黄骅-沧州-石家庄方向发展轴)
“三极”(北戴河新区、曹妃甸新区和渤海新区3个新的经济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