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可以存放多少年:如何自学太极拳套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8:59:51
如何自学太极拳套路 [原文地址]
学习太极拳套路如果当时无人指导,依靠书本自学,在现时代,是行得通的。 依靠书本自学太极拳,较之从师的身传口授,虽有其困难的一面。但也有其有利的一面。首先是书本这位师傅,学者可坐在家中,随请随到,少麻烦,也不需书钱以外的什么花费;其次是学习时间与进度,可由自己自由掌握,不被动;再次是国家出版的这类书籍,无论是理论的阐述或动作图解的绘制与说明,都是根据第一手资料来的,不会因多代传授而或多或少走样,其正确性无疑。但什么事情都是开头难。摸出了门路,掌握了其规律,就不难了。 自学太极拳的方法,根据我的经验,主要有下列几点,谨供自学者参考。 1.先学比较简易的套路,例如《简化太极拳》(二十四式),或拙编《原地十三式太极拳》。这十三式比较简单易学,练习时,一般不受天气和场地的限制。虽简单,但由于是从传统太极拳中精选出来,合理组合编成的,太极拳本色未动,既有明显的传统太极拳共性,也有明显的组编后的特色。 2.要重视其理论的学习和其内功的锻炼。初学时,为了减少入门的难度,可以不顾内功,按照动作说明文字与图像,依样画葫芦地学,只求形似,不求神似,等到外形动作大致像样了,就要逐渐领会和掌握其内功,例如精神内敛,心情宁静专一的指挥动作、深长匀缓的腹式呼吸、全身肌筋骨节尽量放松以及意、气、劲的调练等,逐渐进入内外统一的练习。 太极拳是内功拳,古典拳论中指出:“太极拳不在样式而在气势,不在外,而在内”。其内外关系是:“意气君来骨肉臣”。外之所形,无非内之所发,内功练好了,外形动作就会随之神似。太极拳之能防治疾病和强身健脑,起主要作用的也是来自其内功。如果只模仿其外形动作,不重视其内功调练,甚至一面手脚画弧,一面相互谈笑,这样,不仅动作练不好,更获不到太极拳应有的多种效益,只能起到太极式的徒手体操的作用。有的人练了多年太极拳,但收效平平,可能就是这个原因。书法水准高低不同的人,写同样一个字,虽然字的结构和笔画一样,但看后有不同的感受:高者有神采,有骨力,使人获得美的享受;低者无生气,无活力,使人不愿看。其原因也是前者有内功,后者徒具外形。练好内功是练好太极拳的关键,而内功各项,既看不见,又摸不着,不像外形动作,其正误好坏,一目了然,这使学者对其容易忽视和难于领会与掌握,甚至只顾外功,不顾内功,阻碍了练习的进步与收效。要避免这种偏向,须在练习套路的同时,认真学习其理论,在其理论指导下练习动作,就能逐渐了解和体会内功的调练要领和重要意义以及其科学道理,并可增强学习信心与兴趣,加快学习步伐。 太极拳是综合性多功能运动,涉及的学科广泛,理论丰富,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理论体系和行功原则,其科学性和实用性都较强,完善而巧妙地指导着这独特而复杂的动作,使人通过这项运动的锻炼,能获得除病强身和防身等多方面作用。因之,要学好太极拳动作,就须练好其内功,要练好其内功,就需学习其理论,在其理论指导下练功。 太极拳每势动作,都是根据假设敌情和其独特的技击术,制定的最佳基本攻防招法,并经过实践的严峻检验和不断改进才确定下来,不要认为太极拳的动作“不在外,而在内”。练习时不严格按照教材上对各势动作的规定,甚至随意修改,这就会破坏其内外关系的统一性和降低其技击与健身作用。推手或散手动作,当然不应机械地原封不动地搬用套路中动作,而应采用对付当面对手最相适用的基本拳势的变着。 3.各动作的方位要搞清楚,教材中各图像,其正面是假设为南方,据此,其后就是北,其左就是东,其右就是西了。定势如果不是对正方向,所偏向的角度,平面图上看不准,应从其说明文字上搞清楚,学者面向书本,其方向与书上图像的方向相反,解决的办法,可以面向书本,而动作则反其向而行;或依照书上也假设自己正面为南方,按照前南、后北、左东、右西的方位记在心上,或标明在练习地点的四方,使自己假设的方位和图上假设的一致;也可对搞不准方向的某一动作,做时背向书本转过头来查看对否。动作中手臂常向内或向外旋转,手臂内旋是大姆指向手心方向旋转。手和脚的动作路线,书上有线条标明,应依照其进退。套路的起势和收势,都是在同一方位上,每趟练完,从这里也可大致看得出练得怎样,毛病在那里。 4.太极拳运动,要求“全身一家”和“一动无有不动”,这是此拳难学的主要地方。对此,首先应了解腰部在太极拳动作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和重视腰部的活动。各动作都是腰部向身肢运发幅射出来,使各部相互协调统一的活动。运动中,腰对全身动作的变化和重心的调整与稳定,以及劲力的运发,都起着主宰和中轴的作用。腰部要松、要沉、要直,保持这种状态,就容易练到动作圆活沉稳和各部协调统一,以达到“全身一家”和“一动无有不动”的要求。其次是练习时,要着重其攻防中主要部位的动作,其他部位,通过多次练习会逐渐地配合上来。太极拳的特点和各动作共同要求,要记熟,记熟了有助于各动作的掌握与相互配合。 5.照着书本从头到尾依次学习套路动作,不是一两次就能学得准确和记得清楚的,要反复多次,每次都可能发现没有做对的地方,随着重复学习次数的增加,错误的地方会一次比一次少,直到离开书本也能连贯准确地演练完,这时就可丢掉书本这根拐棍而自行练习了。但练了一个时期,又要从头到尾对照书本检查,这时可能又会发现错误或练走了样的地方。有的动作,如果一时难搞懂,不要盯在这个动作上耽误太多的时间,往往以后再次结合书本学习,原来难懂的地方,却不难弄懂。 6.有机会可请教拳师或观摩别人演练,相互交流学习心得,发现和纠正自己的错误地方,但不要随便改动自己的动作,要对照书本查证后,才确定改否。因为即使是同一拳式,在经过各师傅多代传授后,可能或多或少各走其样,太极拳动作比较复杂,更容易出现这种现象,而国家出版的这类教材,其动作图解与说明,是该拳的创造者或著名拳师在严格认真演示下拍摄或绘制的,正确性无疑。问题是对书上的动作说明文字和图像是否确实看懂了,做对了。 7.太极拳的技击理论和各动作的技击作用,不论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健身还是防身,都应知道,因为太极拳动作,都是从其技击术的需要而精确设计与制定的,如果不懂得其技击术特点和各动作的技击作用,对这独特的动作,就难做准和练活,更谈不上用了。其次,太极拳运动有“用意不用力”和“内外相合”等重要要求,用意的方法,在动作尚不熟练时,根据动作规定与要领引导动作;动作熟练了,就要将心意放在该动作的技击作用上引导动作,这时技击的对象,是根据该动作的技击作用,在心中假设,即所谓击影。要做到这项要求,必须了解其技击理论和该动作的技击作用,从而才能知道这方面的“内外相合”和“用意不用力”的练习方法;再其次是太极拳动作比较难学,费时长,见效慢,为了使学者能坚持和有兴趣于此项学习,有必要寓学于乐。而技击术对一般人都有吸引力,因为大自然为了人类等生物的生存、繁衍与进化,赋予了其食欲、性欲和竞争欲的本性与本能,所以斗争和爱情的文艺花朵,长开不衰,技击是最直观、最明显和最集中的竞争形式之一,太极拳的独特而高超的技击术及其理论,如果学者能了解与掌握,练起来就会有“无人若有人”和神采奕奕、兴趣盎然之感,收到了寓学于乐的效果。 8. 练习太极拳套路的动作速度要合适,不宜太快,也不宜太慢,只有陈式第二路,由于来自炮锤,其套路动作,松活弹抖,快慢相间,独具一格。此外,其他各式都源于陈式第一路老架(陈式第五代传人陈长兴(1771——1853)整定的)。只陈式一脉相传,其余皆派生。但都保持了徐缓的动作速度。至于慢到什么程度为是,这没有统一的硬性规定,平常个人练习,感到心平气和、呼吸顺遂,身心舒松,这时的速度就可以了。套路动作,宜慢不宜快的好处是: 太极拳理法精密,动作复杂,为了在练习中,能对动作解剖分析,领会要领,熟悉劲路,以及检查纠正身体各部活动状况和协调配合情况,就必须心情宁静专一和精神内敛,只有动作放慢些,才能保持这种心态。 动作徐缓些,利于调整呼吸和放松肌筋骨节,促使气血舒畅、经络疏通和练好内劲,也利于毛细血管中血液与组织细胞问,进行新陈代谢的物质交换。 动作慢些,能使中枢神经非兴奋区抑制,能够深沉,利于其功能的恢复和增强。 走架时腿部弯屈着支撑身体做各种动作,腿部的运动强度大,速度放慢些,其强度则更大,锻炼得更充分(如果要求强度小些,可将膝部弯屈度减小)。 走架速度宜慢不宜快,是从有益于身心健康,和利于行气贯劲练好内劲,以及套路动作不熟练的这些方面考虑而作出的要求。并不是太极拳运动唯一的速度。太极拳技击术对动作速度的要求是:既能慢,也能快,以能快为主只有动作神速,才能出奇制胜,才能趁势而不失时机,如拳经指出的,对方“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彼不动,已不动;彼微动,已先动”(顺其劲路,先发制人)。从技击术的角度说,慢练是手段,快用是目的。 以上谈的自学太极拳各项内容中,还没有提到利用其录像带,如果用录像带配合书本学,就更行得通了,现时代学习太极拳套路,已不是只有“入门引路须口授”这一条封建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