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耀数控立钻:中国第三代122中型坦克研发揭秘[组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9:46:12
中国第三代122中型坦克研发揭秘 在1999年国庆五十周年阅兵式上,装有大口径火炮的国产最新型主战坦克首次出镜,向世人展示了我国坦克研发的强大实力。我国最新型主战坦克亮相后,马上引起了军事发烧友的极大兴趣,对其战技性能的各种猜测不绝于耳,同时,它的研发过程也为大家所关注。不少读者认为,我国最新型主战坦克的研发始于69式中型坦克。其实,科技含量极高的三代主战坦克的研发,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研制的、名不见经传的“122中型坦克”。

122中型坦克“三液”样车

  一、全力追赶世界先进水平

  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我国坦克装甲车辆专业情报网的情报分析专家,就不断向军委装甲兵和国防工业的有关领导上报前苏联和西方国家相继推出和装备新一代主战坦克的情报。当时,前苏联已研制出T-64坦克,德国推出了“豹”1坦克,美国陆军已经开始装备M60坦克,法国的AXM-30坦克也已新鲜“出炉”。情报专家分析,这些坦克装有105毫米以上口径的火炮及较先进的计算机火控系统,整体性能已明显优于我国自产的59式中型坦克,同时也领先于我国于1963年开始筹划研制的69式中型坦克(装100毫米滑膛炮、激光测距、以人工操纵为主的简易火控系统以及主动红外夜视夜瞄装置等)。这些情报引起了军委装甲兵的高度重视,并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果断决定开始研制战技指标明显高于69式中型坦克的新一代主战坦克,全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坦克研发差距。

  装甲兵的决心很快得到军委和国务院有关部委的认可。1967年4月,根据军委装甲兵的指示精神,由北方某坦克制造厂牵头、某研究所和装甲兵科研院参加,联合组成新型坦克论证组,对发展我国二代坦克的战术技术指标进行充分论证。同年12月,国防科工委批准了军委装甲兵提出的论证指标,并正式下达了研制代号为“122中型坦克”的任务,承担研制任务的工厂和有关科研院所遂全力投入研制新型坦克的会战。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事,却打乱了新型坦克的研制节奏。


装有双联装12.7高射机枪在122中型坦克“三液”样车

  1969年年底,我国与前苏联在两国接壤的黑龙江珍宝岛地区爆发了边境冲突。在这场规模不大的边境交战中,苏军仗着其有先进坦克和装甲车,横冲直撞,肆无忌惮地犯我边境。战争就是无声的命令。没有先进坦克的痛,使装甲兵的高级将领意识到加快我国新型坦克研制步伐的必要性。此时正值研制工作刚刚起步,于是,军委装甲兵果断放弃了原来比较保守的研制方案,决定进一步提高新型坦克的战技指标。为加快研制进程,军委装甲兵亲自挂帅,组成了新一代中型坦克会战组。1969年12月,有关专家在北京召开会议,对新型坦克的战技指标又进行了补充论证。1970年初,军委装甲兵召开新型坦克研制工作会议,进一步确定了战术技术指标。同年3月18日,由军委装甲兵、沈阳军区装甲兵、北京军区装甲兵、五机部等领导机关和科研院所及工厂等单位,联合组成了新型坦克会战组。由北方某坦克制造厂担纲坦克大会战的总师单位,122中型坦克研制正式开始。

  根据求新求高的要求,第一轮样车的设计采用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液力传动装置、液压操纵装置和液气悬挂装置,简称“三液”样车。当时设想,该车装515千瓦发动机(700马力,后来改为478千瓦)、120毫米滑膛炮、微光夜视夜瞄装置、复合装甲、三防装置等新型部件,并重点提高新型坦克的火力威力和机动能力,使之具备与强敌T-64坦克及可能的后续式坦克相抗衡的能力,努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在大会战中,科技人员、工人和干部热情高涨,日夜奋战,于1970年9月25日顺利完成了一辆“三液”坦克样车的总装任务,但由于“三液”技术不过关,新型坦克的研制工作陷入停顿状态。面对这一困难,军委装甲兵意识到新型坦克的战技指标不切实际,于是果断叫停“三液”样车的研制,转为研制技术比较成熟的机械传动、扭杆弹簧悬挂、机械操纵的“三机”样车。为此,试制出来的“三液”样车,只进行了短期的表演即中止了研制。


122中型坦克“三机”样车

  1970年11月27日,有关部门进一步明确了122中型坦克应当立足于“三机”的方案进行研制。根据这一精神,经过工厂科技人员的艰苦奋战,两辆122中型坦克“三机”坦克样车(代号1221)于1971年1月17日完成组装。“三机”样车于1971年至1973年在包头、南京等地试车近3000千米,取得了较好的试验效果,但由于整车性能和部件结构都还存在不少问题,大量的关键技术和部件仍需继续攻关和试验,因此,122中型坦克的研制工作再次被搁置,有关工厂和科研机构转入部件和关键技术的攻关。

  二、大胆的探索和超越,力求使我国坦克研发实现跨越式发展

  从外形上看,122中型坦克仍采用了传统苏式坦克那种炮塔低矮、车体呈流线型的外观设计,与59式中型坦克别无二致,不同的是它的火炮抽气装置较之59坦克明显靠后,位于火炮中部。具体的布置是这样的:坦克的前部为操纵部分,驾驶室位于车体前部左侧,坦克的中部为战斗室,装有1门120毫米滑膛坦克炮及高射机枪等,坦克的后部为动力传动室,发动机横置,布置较为紧凑。该坦克的乘员也是4名:驾驶员、装填手、炮长和车长。炮塔由装甲钢铸造而成。炮塔内有3名乘员:装填手在火炮右侧,车长在火炮左侧,炮长位于火炮左侧及车长的前下方。炮塔外两侧各装有两个导弹发射架和4枚反坦克导弹。炮弹与弹药架位于战斗室火炮右侧及右前侧。说到这,对苏制坦克的外观耳熟能详的读者对不怎么“另类”的122中型坦克可能没有多大的兴趣。别急!别看它外形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车里面还真有不少“内秀”的东西哩。

  一是它装有当时口径最大的坦克炮。122中型坦克的最大亮点,是装了一门120毫米滑膛坦克炮。由于年代久远,当时我国研制的120炮的性能难详,但北约标准的这种120坦克炮的威力大家可能并不陌生。仅举一例:海湾战争中,一辆美军的M1A1坦克用120炮打击一辆掩体内的苏制T-72坦克。穿甲弹呼啸而出,穿过T-72坦克掩体前的土墙,从其首上装甲打进去,从车后钻出来,又打进后墙1米多深。这种大威力、大口径的坦克炮,我国的科技人员已经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就把它搬上了坦克,而当时前苏联的主流坦克T-64和T-72坦克,装的是115毫米滑膛坦克炮,美、德、法等国研发的新一代坦克,装的是北约标准的105毫米线膛坦克炮。仅从所选用的火炮口径这一点看,我国坦克无疑是处于领先水平的。尽管120炮没有成为我国新一代主战坦克的标准火炮,但天生我才必有用,该炮后来还是用在了性能先进的自行反坦克炮上了。

  二是坦克炮加反坦克导弹,是一个新创意。在122坦克炮塔的两侧,分别挂有两个反坦克导弹发射架,可发射红外有线制导反坦克导弹。它所装的反坦克导弹,不是大家所熟悉的坦克炮射导弹(当时美国的“谢里登”坦克可以发射“橡树棍”炮射导弹;后来前苏联的T-64坦克也可发射AT-8“鸣禽”炮射导弹),而是把普通的反坦克导弹搬上了车。在坦克上装普通反坦克导弹这一创意,在世界坦克研发史上还真是鲜见,足以可见第三次中东战争后,世人对反坦克导弹认识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是采用了先进的自动装表简易火控系统。122中型坦克“三液”样车安装了先进的自动装表简易火控系统。这套系统包括昼间瞄准/微光夜瞄/激光测距三合一瞄准镜、弹道计算机和双向稳定器等。这套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当发现目标时,炮长首先用瞄准镜的中央瞄准指标对准目标,用激光测距机测定目标的距离,经弹道计算机解算,所输出的瞄准信号通过瞄准镜分划板驱动装置自动装定表尺,同时,经过双向稳定器赋予火炮射角完成二次瞄准,炮长修正击发。从它的原理分析,这是一套典型的扰动式自动调炮火控系统。笔者认为,如果这套火控系统当时能取得突破,其技术水平可能略优于前苏联的T-64坦克(装模拟弹道计算机、与我69坦克相同的主动红外夜瞄装置等),与西方的坦克不相上下。由于微光夜瞄装置技术含量很高,当时国内还没有取得技术上的突破,因此,后来的“三机”样车改为主动红外夜瞄装置。

  四是坦克装上了20毫米机关炮。针对第三次中东战争中,阿方由于缺乏可靠防空掩护,坦克损失惨重的教训,为提高防空作战能力,“三液”样车的辅助武器选用了20毫米机关炮,并在装填手窗口上安装了一个小的方向机,以便射手进行操纵。后来的“三机”样车取消了机关炮,又改为装12.7毫米的高射机枪。笔者认为,坦克上装20毫米机关炮,其对地和对防空作战能力可能会有所提高,但是,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由于20毫米机关炮射击震动较大,靠二炮手人工操作进行射击,可能射击精度反而不如小口径的高射机枪,况且传统观点认为,坦克不是防空兵器,对空作战不是其主要职能。综合分析比较,笔者认为,在当时的条件下选用高射机枪可能更合理。当然,时过境迁,现在坦克辅助武器的遥控技术早已取得突破,所以,针对城市作战等特殊需要,主战坦克装高射角的机关炮或榴弹发射器等,倒不失为一种选择。

  五是传动、操纵装置挺先进,开起车来挺省力。“三液”样车选用了液压传动、全液压操纵装置和液气悬挂装置,尽管未能达到技术要求,但却瞄准了世界最先进水平。“三液”样车装有二自由度液力行星变速箱,有3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其操纵装置为全液压式,驾驶员像开汽车那样十分轻松。“三机”样车装有机械变速箱,有5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操纵装置是液压助力的机械式操纵装置,尽管如此,开起来也比59坦克轻松多了。笔者认为,“三液”样车的传动、操纵装置在当时是相当先进的,即使到现在也不落后。尽管这套装置还很不完善,但在当时能大胆采用这样的先进技术,在国产装甲车辆中率先而为,无疑是一个亮点。

  六是液气悬挂系统能耐可不小,可让车体整体升降、前后俯仰、左右倾斜,有点像瑞典的S坦克。“三液”样车装有可调式液气悬挂装置、双叶片液压式可调自动张紧履带调整器、5对铝合金焊接负重轮、单销金属履带。“三液”样车的可调式液气悬挂系统,使车辆能够轻松自如地进行车体升降、俯仰、倾斜并自动调节履带松紧。战车在使用中,驾驶员可以通过液压系统使车体在±160毫米范围内整体升降,战斗中战车可通过降低车高隐蔽。另外,该车还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俯仰调整,提高过垂直墙的高度和增大火炮的射角;还能进行左右倾斜,使车辆在侧倾坡上顺利地行驶和射击。尽管这套系统装车后的某些性能没有达到预想的结果,但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就敢上这样的技术,一方面展示了我们的实力,另一方面也需要非凡的勇气和胆识。其中,最令笔者欣赏的就是液气悬挂系统的履带自 动张紧功能,可把坦克兵彻底从又苦又累的调履带工作中解放出来了。当坦克兵最苦最累的活有两个,一个是擦炮,一个就是调履带。擦炮的活虽累,但全连官兵一年也摊不上一二回,最要命的是调履带。国产大多数坦克的履带都需要人工调整――每次出车回来履带松了要调紧,换负重轮要断开履带也要调整,换履带板就更不用说了,要先松履带,然后用大锤把履带销敲出来(59式坦克是单销履带,履带销是硬穿入履带孔中的),又费时又费力,令乘员叫苦不迭。有了液气悬挂系统,就免除了这个“痛苦”了。可惜的是,由于“三液”不过关,后来的“三机”样车行走系统改为5对钢质负重轮和扭杆弹簧悬挂装置,结构与59式中型坦克行走系统相似。

  除了上述特点外,122坦克还首次在国产坦克中试装了集体超压“三防”系统(本刊在介绍79式中型坦克时已作介绍);安装了自动灭火系统,采用了我国刚研制出不久的CWT-176型单边带坦克电台等。其新部件之多、新技术运用之广,均有可圈可点之处。

  三、瞄准“豹”2水平的122改进型中型坦克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我国的坦克研发水平大大提高,坦克新部件的研制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这个基础上,承担122中型坦克研制任务的某坦克厂再接再厉,在以往研制的“三液”样车的基础上,通过引进部分国外的先进技术,开始研制122改进型中型坦克的试验样车。

  1978年4月,国防科工委和五机部召开党组扩大会议,讨论第二代(以后改称为第三代)主战坦克的研制问题,重新提出了新型二代主战坦克的研制目标,并对战术技术指标进行了论证。会议决定:“新二代坦克以德国‘豹’2坦克为起点,目标是对付T-72坦克。”随后,五机部成立了会战总指挥部,任命了总设计师和副总设计师,再一次掀起了新坦克会战的高潮。某工厂与某研究所经过协作攻关,相继推出1223型、1224型、1226型、1226F2型等试验样车,不仅圆了广大科技人员十几年来的“三液”样车之梦,更有意义的是为以后我国新一代主战坦克研制和老坦克改造进行了十分有意义的预先研究。其中,最先推出的1223中型坦克试验车,是122中型坦克的上装部分与69式坦克的底盘结合的产物,后来成了80式主战坦克(后相继发展为85式和88式主战坦克)的“蓝本”。随后推出的1224型等试验车,实际上成了后来我国三代主战坦克的预研样车,我国最新型主战坦克就是在这些试验性样车中孕育出来的。这几款样车采用了当时的许多新技术,在我国坦克走独立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1224坦克底盘试验车安装了120毫米火炮、液力机械式变速箱、摩擦减振器及引进的大功率发动机,总装成功后立即投入试车,主要用于考核从德国引进的大功率柴油机及其辅助系统,特别是冷却系统的可靠性等项指标。后来该车被分解并用于其他试验。

  1226和1226F2样车外形相同,车体长度和战斗全重较前几种样车有较大增加,战斗全重超过45吨,炮向前全车长达9.9米。两车主要区别是分别装了国内两种不同品牌的1000马力发动机。两种样车的动力传动装置都是纵向安放的并可整体吊装,使用保养起来十分方便。另外,两种样车均安装了由北方某坦克厂研制的液力机械综合变速箱;悬挂装置采用了扭杆弹簧和液气缸筒复合悬挂;行走系统采用了6对小负重轮和挂胶履带,使车辆行驶的平顺性和减振性能大大提高。1226和1226F2样车均安装了120毫米滑膛坦克炮,并装有计算机火控系统和昼/夜/激光测距三合一潜望式瞄准镜。至此,122改进型试验样车的研制圆满结束,最后“压轴”出场的两种样车已初具了三代主战坦克雏形,为随后我国发展三代主战坦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孔凡清 将言

  122中型坦克“三机”样车主要战术技术性能

  战斗全质量

  37.5吨

  乘员

  4人

  车长(炮向前)

  9.525米

  车宽

  3.28米

  车高(至炮塔顶)

  2.25米

  单位功率

  12.7千瓦/吨

  单位压力

  72千帕

  最大速度

  55千米/小时

  最大行程

  500千米

  主要武器口径/类型

  120毫米/滑膛坦克炮

  反坦克导弹/红外制导

  辅助武器口径/类型

  12.7毫米高射机枪

  7.62毫米并列机枪

  7.62毫米航向机枪

  弹药基数

  120毫米炮弹 40发

  7.62毫米机枪弹 3000发

  12.7毫米机枪弹 500发

  反坦克导弹 4枚

  装甲类型:车体/炮塔

  钢装甲板/钢铸造装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