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厦门分拨中心:通胀之治:必须依赖真实的经济增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8:39:12
通胀之治:必须依赖真实的经济增长  http://www.gmw.cn 2011-08-19 14:11:27 来源:南方日报网络版  

  通胀之治:必须依赖真实的经济增长

  CPI问题的最终解决,不能靠价格管制,也不能纯粹指望货币政策,必须依赖于真实的经济增长

  7月CPI同比上涨6.5%,创下37个月新高,学界众说纷纭,有人认为CPI已达拐点,8月份之后将趋稳并回落,也有很多人预测本月内央行将再次加息,年内政策依然紧缩。笔者认为,对于未来形势的判断,首先应回归其根源:到底是什么引起了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原因是供需失衡还是货币供应过多

  是什么引起了通货膨胀?对此一般有两种看法。一是需求供给理论,即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和成本推动通货膨胀。这种解释有一定说服力。这轮CPI增长,食品价格是主要推手,其价格上涨占4.38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价格同比上涨56.7%,为CPI贡献约1.46个百分点,这种供求失衡无疑直接推高了CPI。但我们应深究的是,为何猪肉价格如此坚挺?我们再回望2008年,当时用行政手段调控猪肉价格,导致2009年9月到2010年6月,生猪价格连续9个月下滑,养殖户严重亏损,大量养殖户缩减养殖规模,导致今年上半年的生猪出栏率下降,进而导致了现在猪肉价格上涨。再退一步看,当时为何调控猪肉?答案是对不断抬高的CPI的担忧。这又回到了问题的本身,到底是什么推涨了CPI?是猪肉吗?如果一定说是猪肉,那可爱的猪们真是比窦娥还冤。这就让我们自然地转向了另外一种解释,即货币数量论,此观点认为通货膨胀是一个货币问题,出现通货膨胀的原因在于货币供应过多。我们对2009年货币超发依然记忆犹新,由于货币政策具有滞后性,目前物价上涨与货币超发的因果关系是清晰的。同时,3.2万亿的巨量外储,在国内也转成了大量的基础货币,这些货币如同定时炸弹置于市场当中,而当目前房地产受调控、股市预期不佳、其他投资途径受阻时,大量货币必然转向商品市场,通胀的爆发成为一种必然。

  货币供应必须以经济增长为基础,否则必然导致通货问题

  因此,之前频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及多次加息,都是可以理解的。然而,这些政策工具是否真的有效?CPI数据一直居高不下的事实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证明,货币政策对控制物价上涨的作用是有限的。尽管央行年内已三次加息,一年期存款利率达3.5%,却仍未能改变负利率格局。实际上,这个政策并不彻底,将来也无法做到彻底,原因是加息在回收流动性的同时还将加大中小企业的资金成本,加剧中小企业的资金紧张局面,导致终端产品价格上涨,助长通胀态势,同时还会导致热钱涌入以赚取利差,此亦可能进一步推动通胀发展,加息政策未免投鼠忌器。应该看到,天量货币的回收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但短期内加息是必须的。长期存在的负利率,无异于向大众征收隐形的通胀税。政策取向上,可以采取不对称加息的方式,适当提高存款利率,改变负利率状况,让民众手中的真金白银免受贬值之害,同时不提高贷款利率甚至使贷款利率向中小企业倾斜,无疑可缓解中小企业的资金压力,这样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可促进就业和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同时,物价上涨问题的关键是生活成本提高的问题,可以考虑适当减税,减轻民众支出负担,同时完善养老、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让民众虽有物价之虑,却没有后顾之忧。从长期来看,货币政策必须与经济增长相协调,货币供应必须以经济增长为基础,超越这个基础的货币供应必然导致通货问题。同时,要治理通胀,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未来经济增长依然靠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及技术进步而不是货币政策

  第一,慎用行政手段。在市场经济语境下,用行政手段来管控物价,其效果可想而知。约谈涨价企业,对食品价格进行控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顺了民意,但其最终结果必将让人失望,甚至是得不偿失,后患无穷。猪肉价格即是一例。行政手段不是好的办法,往往还会带来价格的报复性反弹及其后的骤起骤落,损害市场的长期稳定。让行政的归行政,让市场的归市场,这可能不是速效之举,却是科学之道。

  第二,走出货币幻觉。用扩张性货币政策换取产出增长,其最终结果将转化为通货膨胀。从历史实践看,经济增长的基础在于资源及技术进步。未来经济增长的可能性,依然在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及技术进步而不是货币政策(后者只能带来通货膨胀之类的“遗产”),在于市场需求本身而不是政府的固定投资,后者实际上是向市场注入货币,而货币带来的,往往只是一种“美妙幻觉”。因此,货币政策应慎用,即使必须采用货币政策,也必须高度重视其效果的惯性及传导性,在实施伊始即对其后果进行估算并实时监控。

  第三,加强通胀预期管理。毋庸讳言,目前的CPI在客观上造成了“越调越高”的心理预期。实际上,物价的持续上涨,会导致通胀压力逐渐传递到劳动力、土地等生产成本上来,使物价上涨惯性加大,政府部门管理预期的压力也在进一步增加。加强通胀预期管理,引导社会和市场的物价预期朝向稳定,成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题中应有之义。

  CPI问题的最终解决,不能靠价格管制,也不能纯粹指望货币政策,必须依赖于真实的经济增长。笔者认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CPI依然会在高位运行,要使其回调至合理水平,需要协调的货币政策、科学的财税制度、不断拓宽的融资渠道以及日渐完善的社会保障,多管齐下,多头共进,有效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切实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及其市场购买力,使经济真正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和周期。  (谭丰华 作者单位:中国世界经济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