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仁牌子的蜂蜜好不好:改革开放后中国智库的三大发展阶段???前沿观察???专题???宣讲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5:53:34

改革开放后中国智库的三大发展阶段

来源: |作者: | 上传时间:2011-12-01 17:21
我要评论(0) 字号:

总的来说,改革开放以来(1978~2009年),中国智库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即三次活跃期: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幵放伊始(1978~1985年),主要特点是在官方智库加强的同时民间智库正受孕育。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和90年代(1986~1999年),主要特点是民间智库破土而出和其他智库全面展开。第三个阶段是进入21世纪以来至今(2000~2009年),主要特点是中国智库逐步得到中共高层的重视,正在不断成长和逐步完善。

1.官方智库加强和民间智库孕育时期(1978~1985年)

改革开放初期,一方面党和国家的政策大为放宽,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另一方面,中央制订很多改革方案,需要大量的政策智囊和分析研究者,诸如“智囊团”、“思想库”和“顾问机构”来献计献策。与此同时,智库的概念和思路也纷纷从发达国家介绍进来。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智库的发展出现了第一波“活跃期”,首先是中国的官方智库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扩大。与此同时,民间智库正受孕育,面临着破土而出的状态。

这一时期,大量的知识分子进入国家政策部门甚至中南海参与决策制定和咨询,推动了现代智库在官方层面的形成。这一时期新建立突出的智库机构有:

(1)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和综合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是在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的基础上,于1977年5月建立的。从1977年至1981年期间,中国社会科学院先后成立了工业经济、农村发展、财贸经济、新闻等16个研究和出版单位。1981年以后又成立了6个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现有研究所31个,研究中心45个,含二三级学科近300个,其中重点学科120个。全院总人数4200多人,有科研业务人员3200多人,其中高级专业人员1676名,肩负着从整体上提高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水平的使命。  

(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直属国务院的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主要职责是研究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中的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长期性问题,提供政策建议和咨询意见,致力于中国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3)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是综合性国际问题研究机构。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根据中央关于建立一批国际问题研究机构的指示,于1980年正式成立,2003年更名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院下设7个研究所、3个院直属研究室、10在地个研究中心以及院长办公室等职能部门,现有研究、行政和辅助人员约380人,其中研究员、副研究员150人。

2.民间智库破土而出和其他智库全面展开时期(1986~1999年)

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认,这一时期中国智库出现了全面展开的局面。

一方面,国家官方智进一步发展壮大。比如,1986年,中国最大的智库中国科学院建立了面向全国的自然科学基金,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同年3月形成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1993年又成立了中国工程院。1956年创办的“国际关系研究所”,1986年12月更名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在研究范围和规模以及人力物力财力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又如,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统计局、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学者联合创建的全国性社团组织——中国国情研究会,于1991年12月在北京成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李铁映任首届名誉会长,国家统计局局长张赛任会长。具有社团法人地位的全国性涉外专业组织——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CIPRA),于1991年4月成立,总部设在北京。本会由铁木尔·达瓦买提、蒋正华、经叔平、黄华、袁宝华、汪道涵、柴泽民担任名誉会长。

另一方面,这一时期又有一部分优秀人士抱着创建独立思想库的热情,从国家政策研究部门走出来,“下海”组建了中国第一批民间智库。比如,1988年3月,由曹思源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民办经济研究所——北京四通社会发展研究所;同年还有陈子明的北京社会经济科学研究所成立(不过这两个家民办研究所后来都被关闭)。1989年,由马洪、李灏、陈锦华、蒋一苇、高尚全等经济学家、社会活动家和企业家自愿联合发起,创建了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CDI)。1993年夏天,茅于轼、盛洪、张曙光创办了“天则经济研究所”,民间智库研究机构得到进一步发展。

同时,这一时期出现了个别半官方半民间的智库机构。比如,1991年11月1日,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成立,这是一家由政府和企业共同投资举办,以转轨经济理论和政策研究为主,培训、咨询和会议产业并举的网络型、国际化、独立性改革研究机构。又如,当时被经济学界称为“京城四少”之一的樊纲,依靠中国改革发展基金会,成立了半官方的国民经济研究所;林毅夫离开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靠福特基金会资助在北京大学创立了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此外,这一时期其他智库也在不断出现。比如,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政策问题咨询机构,如零点调查公司;专门从事政策的研究和咨询工作的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如天则经济研究所;隶属于大学的从事政策研究和咨询的组织,如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国情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等。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这一时期国外智库也在开始进入中国。

3.中国智库成长和逐步完善时期(2000~2009年)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新一轮经济高速增长和社会矛盾凸显的大背景下,中国智库发展进一步得到了国家高层领导的关注和重视,正在得到不断成长和逐步完善。

2004年1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以中共中央的名义明确指出,“要使哲学社会科学界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思想库’和‘智囊团’。”

2005年5月19日,胡锦涛同志专门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听取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工作汇报,强调要“进一步办好社会科学院”。

2006年11月和2007年7月,先后在北京和上海召幵第一、二届中国智库论坛,使中国智库有了自主发展机会,显示出中国智库开始寻求摆脱被动角色,有了自主发展的新气息。

2009年6月17日,温家宝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明确要求:“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和中长期发展需要,加强储备性政策的研究,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和针对性。”“储备性政策”一词首次进入普通大众视野当中,储备性政策是指针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超前研究和拟定可供选择的政策。

2009年3月20日,在北京成立了一家中国顶级的智库——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这家智库的成立,其理事长由原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出山”担任,还有10多位副部长级的领导(含已经退休的)亲自出马任职参与。有别于以往的官方机构,新智库拥有半官方半民间的身份,成员来自党政部门、大型企业、大学、银行、港澳商会,形成了超越单一部门和社会集团的人事布局。

新智库由中国总理温家宝亲自批示成立的,整合了国家发改委下属的国际合作中心和对外开放咨询中心两大机构。据称,温总理告诫,在当前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仅靠经验,靠少数人的智慧是很难作出正确决策的,必须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因此新智库一成立便列出了2009年要重点研究的19个课题开展战略性、宏观性、前瞻性研究,包括金融危机第二波冲击的可能性、构建国际金融新秩序、中美战略经济合作等等,要求拿出可操作性强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