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近哪里浴池招工:女高音歌唱家王玉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2:51:55
        王玉珍(1935.3.8.(农历乙亥年二月初四)~)女高音歌唱家,歌剧演唱家。湖北省仙桃市人。14岁入湖北省文化艺术工作团(后为湖北歌剧团)。后随团在汉江两岸农村接触和演唱了大量民歌民谣。在学排古典歌剧《秋江》、《刘海砍樵》、中展示了艺术表演才华。1959年在歌剧《洪湖赤卫队》中以扮演主角韩英扬名全国。曾先后赴朝鲜、日本以及香港等地方访问演出,受到普遍欢迎。1981年调中国音乐学院声乐系任教。全国人大前三、五届代表。北京市人大第八、九届代表。她的演唱清脆婉转达、优美甜润,吐字清晰,富有湖北地方风格。
1959年、1961年,王玉珍分别在同名歌剧、电影《洪湖赤卫队》中成功地扮演了女主人公韩英,自此红遍大江南北。她塑造的女英雄韩英,成为几代人记忆中的经典形象之一;她演唱的《洪湖赤卫队》中的“主打”歌曲《洪湖水,浪打浪》,更是在神州大地传唱了半个世纪。而王玉珍此后的人生旅程也处处打上了鲜明的“洪湖”烙印。
误打误撞踏上表演之路
1935年出生于湖北沔阳(今仙桃市)沙湖镇一个贫民家庭的王玉珍,小时候做梦也没有想过自己将来会成为一个以舞台为生的艺术家。在她幼时的记忆里,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贫穷和饥饿。她记得有个礼拜,家里没有菜吃,每天都是豆瓣酱拌饭。这样的情形还算好的,更糟的是揭不开锅的时候。因此,她那时的愿望就是能够吃饱饭,自己养活自己。
自小随父母来到武汉,武汉解放后,14岁的王玉珍报名去武汉硚口区文化馆学习缝纫,想掌握一门手艺,自食其力。结果学了两天,自小爱唱歌的她就被旁边办的歌咏班所吸引,便大胆地向老师毛遂自荐,在试唱了一首歌曲后,老师认为她的嗓音条件不错,就收下了她。不久就赶上1950年国庆演出,她被分配演《小放牛》中的小男孩,结果表现出色,被推荐去考湖北省文化艺术团。
王玉珍还记得,母亲刚开始不同意她去投考,但最后还是拗不过王玉珍的坚持,答应了。在王玉珍从汉口去武昌投考的那一天,母亲从箱底摸出一块银元,递给她,说:“考不上,就回来。”但运气又一次眷顾了王玉珍,在歌咏班同去考试的四人中,只有她一人被录取。她的歌唱之路由此正式开始。
一进文工团,王玉珍形容那时的感觉是“如鱼得水”,整天笑嘻嘻的。这个从贫民家庭走出的女孩子觉得自己有职业了,翻身感特别强。在团里,服装、道具、灯光、跑群众,无论什么杂活,她都愿意干;戏曲
  
里的唱、做、念、打,楚剧、汉剧、川剧、河南梆子,她样样都学。她说,那个时候练功特别苦,“练功时,腿真是疼得要命,我们就一边嘴里喊着黄继光、邱少云这些英雄的名字一边练。当时我们受的是革命主义教育,不怕流血不怕流汗,所以什么苦都能吃。”正是这段时期如海绵吸水般的学习和积累,为王玉珍以后的演唱之路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这段时期,王玉珍的舞台实践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出演改编后的楚剧《秋江》和《刘海砍樵》。她的演出,被认为“唱功扎实,舞台动作自如大方,举手投足间很有韵味”。
这个时候的王玉珍,“小荷才露尖尖角”,她在等待绽放的那一刻。
含着眼泪演“韩英”
1959年,王玉珍艺术才华闪亮绽放的时刻来到了。
这一年,为了向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十周年献礼,王玉珍所在的湖北省地方歌剧院创作了歌剧《洪湖赤卫队》。王玉珍回忆说,为了能更好地表现这部歌剧,团里的领导、编剧、演员都去洪湖地区收集素材,体验生活。在那里,他们听了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她说,本来韩英的原型是男的,但从艺术角度上看,不太好表现,不容易打动人,后来就将人物性别改成了女的。后来有人认为韩英的原型是贺龙的姐姐贺英,也不对。她说,之所以取名“英”,一是在唱腔上比较响亮,二也是想借鉴点贺英的气概。
当时团里对主要角色扮演者采取了公开竞选的办法,谁演得好就由谁上。结果,王玉珍以其深厚的舞台功底、明亮甜美的音色拔得头筹,担任韩英A角。
王玉珍说,在饰演韩英的过程中,她也经历了一个转变过程。“刚开始我并不喜欢这个剧,认为剧情太简单,没有起伏跌宕的剧情。”但在深入洪湖革命根据地生活,听老革命、老红军讲述当时的革命故事和经历后,她重新阅读剧本时就有了不一样的感受:“听到这些烈士的故事之后,我觉得每一句台词,每一句话,都不是口号,或是一种台词,甚至是用他们斗争的鲜血来凝成的。”她说,那时他们常常是含着眼泪化装上台,渐渐地,韩英的形象在她的心中越来越丰满,她开始用心贴近这个角色。
登上演艺事业的巅峰

剧照(20张)
歌剧《洪湖赤卫队》的第一场演出被安排在洪湖地区。结果,大获成功,洪湖人说:这是我们的戏,唱的是我们的歌,讲的是我们的事。此后,他们又边演边改,不断完善。1959年10月,《洪湖赤卫队》晋京演出,第一场在儿童剧院的演出就一炮而红,散场时,观众是哼唱着“洪湖水呀,浪呀么浪打浪”的旋律离开的。而在中南海怀仁堂的第100场演出,则将歌剧《洪湖赤卫队》推向了巅峰,周恩来、董必武、李先念、贺龙等都看了,一致称好。
为使全国人民都能看到《洪湖赤卫队》,贺龙元帅提议将其搬上银幕,拍成彩色电影。北京电影制片厂和武汉电影制片厂联手接下了这个任务,时任湖北省委书记的王任重发话说:要拍就拍原班人马。这样,除了导演谢添,出任该片的导演、演员基本上都是原班人马。
回想起电影《洪湖赤卫队》的拍摄情形,王玉珍记忆犹新。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食紧张。剧组每人每天只有7两伙食,大家都饿得前胸贴后背。有一次,在他们包饭的小饭馆,他们看到厨房师傅那里还有一锅米汤,实在想喝,就向师傅提出用唱歌来换米汤。由于吃不饱,就造成演员中“男瘦女胖”的现象。扮演队长刘闯的夏奎斌瘦得肋骨凸出,脸颊凹进。谢添导演为了能让刘闯在银幕上显得精神饱满,只好找来一团棉花塞进了夏奎斌的口中,以便让他的腮帮子鼓起来。而扮演韩英的王玉珍由于缺乏营养,患了“水肿”,越来越“胖”。为了让王玉珍不再变“胖”,剧组特别照顾王玉珍每天吃一小碟黄豆,以补
  
充营养。王玉珍至今还记得第一次数着吃黄豆的情景,“28颗,不多不少。”她笑着说。
1961年,电影《洪湖赤卫队》在全国放映,随即在全国掀起了一股《洪湖赤卫队》热。电影《洪湖赤卫队》的拍摄成功又反过来促进歌剧《洪湖赤卫队》的再创作,据统计,截至“文革”爆发前,歌剧《洪湖赤卫队》创下了连演800场、场场爆满的纪录。至今,这部歌剧在舞台上演出场次已达一千多次,这在当代戏剧史上是不多见的。
歌剧及电影《洪湖赤卫队》的成功,使王玉珍声名遐迩,也将她的歌唱事业带到了一个巅峰状态。伴随着事业上的成功,先进工作者、全国人大代表、青联委员、音乐家协会会员等一系列荣誉也接踵而来。盛名之下,王玉珍在品味辉煌的同时,也感受到压力。对此,她说,只有更努力地工作,不敢有一丝懈怠。那几年,她一心扑在演出上,“那时候,我们常到工厂、农村、车站、码头去演出。只要观众提出要求,我们就会唱他们喜欢听的歌。因为我们觉得,与革命烈士们的英雄事迹相比,我们所能做的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当然应该为观众做到。”为此,她直到35岁才结婚,39岁才怀孕生子。
难忘领袖、伟人的关怀
因为主演《洪湖赤卫队》带来的成功,王玉珍多次有机会近距离接触毛主席、周总理、贺老总等领袖、伟人。至今,她依旧清晰地记得那些激动人心的时刻,以及他们的关怀。
走进王玉珍的家,一眼就可看到在她家客厅里的墙上,挂着一张她和毛主席、周总理等人的合影,照片上年轻的王玉珍挽着毛主席,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王玉珍回忆说,那是她在出席第三届全国人大会时,周总理促成了这次合影。周总理向主席介绍,“这是韩英的扮演者王玉珍。”主席得知她是湖北沔阳人时,用一口浓重湖南话对她说:“我和你还是半个同乡哩!”逗得王玉珍哈哈大笑。毛主席见此,又幽默地说到:“这个孩子,好大的‘哈哈’啊。”王玉珍说,在那时她的眼里,主席就像个圣人一样,没想到他那么亲切、风趣,让她的紧张感一扫而光。
提到周总理,王玉珍充满崇敬、感激之情。她记得《洪湖赤卫队》在怀仁堂演出后,周总理对《洪湖水,浪打浪》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我活到65岁,才找到这么好的一首革命抒情歌曲”,这使王玉珍深受鼓舞;当筹拍电影《洪湖赤卫队》时,有人提出最好将演韩英的王玉珍换掉,理由是王玉珍长得不漂亮。事情反映到周总理那里,周总理很生气,他说:“真是胡闹,演韩英是演英雄又不是演美人。”正是周总理的“一锤定音”,才使得王玉珍的事业由此步入辉煌。王玉珍记得,就是在这次合影时,总理对她嘱咐:“王玉珍,你要好好学习啊!”当时,她有点懵,不能完全理解周总理这句话的意思。不久,“文革”来临,她才恍然大悟,体会到总理话中的良苦用意。
因为《洪湖赤卫队》是歌颂贺龙元帅的革命事迹的,因此剧组曾为贺龙进行专场演出。王玉珍清楚地记得,贺龙谈到韩英这个角色时,亲切地问王玉珍:“你知道峰口河吗?”王玉珍使劲地点点头。贺老总说:“那时候,敌人把我们同志的头砍掉滚到河里,那条河都变红了,那斗争残酷呀!”贺老总的话使王玉珍很受震动,她再次用心去贴近韩英,演出时更加注重韩英内心世界的揭示。王玉珍因此感慨地说:“要不是贺老总,韩英这个角色我绝对演不了这么好!”
晚年生活淡定而充实
  
一部歌剧,一部电影,其光辉历经数十年的风雨沧桑而不衰,整整影响了几代人。因此,王玉珍说自己幸运。但回顾自己的歌唱之路,她也有遗憾,她说:“我最大的遗憾也是只演了这么一部戏,我本可以为人民演更多的戏。”由于“文革”的耽误,和在“文革”中挨打健康受损,王玉珍没有在歌唱之路上走得更久更远。
1981年,由于丈夫在北京工作,王玉珍调到中国音乐学院任教。她的丈夫沈崇刚是我国第一批留苏学生,是知名的水利水电工程专家,生前曾担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关于他们的婚姻,王玉珍形容说是一土一洋,土洋结合。如今,老伴沈崇刚已于6年前去世,退休后的王玉珍与独子生活在一起,过着淡定而充实的晚年生活。
平日里,对于社会上的一些活动和邀请,一般她不参加。但只要和家乡有关,和《洪湖赤卫队》有关,她总是欣然前往。记者采访她的那一天,她正为第二天去湖北恩施州利川县的行程做准备。早在上世纪50年代后期,王玉珍就深入鄂西山区利川县采风,发掘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歌《龙船调》,并将它从湖北唱到北京和全国。如今,经过宋祖英的接力传唱,《龙船调》已飘荡到维也纳金色大厅。对此,湖北人没有忘记它的最早演唱者,他们说:《龙船调》有宋祖英的功劳,也有王玉珍的苦劳。此次,利川县请王玉珍回去,就是要在他们举办的龙船节上颁发给王玉珍一个特殊贡献奖。
请欣赏视频 王玉珍演唱 洪湖水浪打浪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