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城世纪金源锦徽苑2栋:从宿迁市的追赶型、跨越式、超常规发展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200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2:53:55
从宿迁市的追赶型、跨越式、超常规发展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
发布时间:2005-08-05 11:45:52 作者:未知 来源:
【字体:大中小】
[国发视点《每周经济观察》2005年7月25日讯] 编者按:前不久胡锦涛总书记的《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十项工作,其中第一项为:切实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强调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许多矛盾和问题,包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的许多矛盾和问题,关键还是靠发展”;“这里,我要强调的是,在我们这样一个农民占多数人口的国家里,农民是否安居乐业,对于社会和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期介绍的宿迁实例,证实了这些论点的正确性和指导性。
所有经济欠发达地区都和9年前的宿迁那样,有着高比例的农经成分,有着脏乱差的落后社会面貌,宿迁通过治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验,对他们有着具体而有针对性的借鉴作用。宿迁的“治穷”,主要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指导,这更是有着深刻而又普遍意义的。
宿迁的“治穷”经验,不仅仅在于具体的工作思路和实践,还在于对干部队伍的培养和锤炼,因为任何方针政策都是干部去落实执行,任何功业都是干部带领人民群众去创造,去拼搏的。仇和的成长和成功,和他背后强有力的培养支持,是值得人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深思的。
从宿迁市的追赶型、跨越式、超常规发展
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
――兼谈我国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方略
(本期执笔:沈石声 参与讨论:李布 金欣)
九年前的1996年7月19日,国务院批准设立江苏省宿迁市,当时划辖的沭阳、泗洪、泗阳、宿迁4个县(市)都是省级贫困县,其中拥有174万人的沭阳县是全省13个贫困县中的第一贫困县。当年全市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47.7:30.8:21.5,是全国275个地级市中农业比例最高的市。
当时的社会现象,他们自己总结的四句话:乱折腾、乱生育、乱收费、头脑僵化―其中核心问题是“穷”。这样的穷乱差地方与和谐社会边都搭不上。
九年后的今天,宿迁的4个省级贫困县全部摘帽,步入小康县(区)行列,三次产业结构之比为28.7:42.2:29.1。实现了江苏全省同构的历史性转变。至2004年的8年全市GDP年均递增13.1%,财政收入年均递增12.5%。去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7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67元,分别增长14%和15%。尤其是脏乱差的社会现象得到了根本性的扭转,开始呈现人心思变思创业,社会安定和谐的局面。
经济欠发达的宿迁市,能在较短时期迈上构建和谐社会之路的关键原因在于以“工业突破”卓有成效地治了穷,在于走了一条追赶型、跨越式、超常规的发展经济之路。而其核心则是以坚定不移的改革,快速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框架,全面、彻底地走市场化之路。
实施“工业突破”战略
从历史上看,工业化是由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发展先进生产力,迈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他们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刻地认识到,三次产业中,工业具有高财富积累率,高就业率,高税费率,高利润率,高产业关联度的“五高”优势,在富民强市中具有基础性,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宿迁发展的潜力在工业,富民强市的关键在工业,基本现代化的希望也在工业。宿迁治穷的主要路子是实施“工业突破”战略。
然而,宿迁工业化的起步迟,底子差。其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相当缺乏,而且严重外流。而此时国内的市场经济体系开始构建,生产要素开始以横向流动为主;全国处于工业化中期水平,绝大多数工业品属于买方市场;我国经济开放度日趋增大,正积极创造条件加入WTO,经济发展受国际市场的影响日益加剧。这些都使宿迁实施“工业突破”战略面临严峻的考验。而正因为市场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使宿迁人从国内外发展工业化的经验和教训中,找到了应对严峻形势的正确举措: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全面、彻底地走市场化之路,以优化区位环境,大力培育工业企业,建立有效的制度基础来全力实现“工业突破”战略。他们还认为,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还必须加大改革力度,以使市场化之路走得更快更大,才能促使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以市场经济观念大力开展招商引资。首先,以市场经济观念加强招商队伍建设,选择一批肯学习、懂经济、善交往、事业心强的人员组成专业招商队伍,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采取定点定向招商,打工招商,挂职招商,委托招商和网上招商等灵活多样的招商方式。其次是以市场经济观念着力营造低交易成本、低生产成本、低行政成本、低社会成本的“四低”投资环境,以适应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流向规律,来吸引客商。这主要是改善交通条件,建好工业园区等,这些也都以投资多元化的市场化手段来实施。当然,还有制订全方位的优惠政策为主的软环境的改善。第三,努力建设法治的市场经济,打造“诚信宿迁”。通过以上的努力,取得了明显效果,全市共引进并开工固定资产投资300万元以上项目686个,合同投资额99亿元。其中外资近亿美元。引进外资少是由于宿迁不具备大流量和国际航线的现代物流,所以不可能引来国际级的重化工项目和IT项目,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引来了以浙商为主的大批市外“外商”,而且呈日趋增长之势。6月初,在“浙商论坛2005年峰会”上,近万名浙商投票选出了12个浙商(省外)投资最佳城市,宿迁市名列其中。
以市场经济观念大力发展民营企业。在招商引资的同时,他们着力培育本地的民营企业进入工业领域,他们坚定地认为“希望在民间,活力在民营,发展靠民力,稳定靠民富”;作到“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速度,不限经营方式,不限经营规模”,还确定“民投民有,民办民营,民富民强,民乐民享”的原则,采取多种措施,消除体制性障碍,建立民营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创造低(无)进入门槛,低交易成本,低生产成本的优惠条件,使民营经济成为“工业突破”的又一主要抓手。到2004年底,累计发展个体工商业7.8万多户,私营企业1.1万多户,注册资本115亿元,从业人员27万人。私营个体经济入库税收占全市工商税收金额的43.6%.
以市场经济观念对国企进行产权制度改革。使其焕发青春,增添活力,成为“工业突破”中的重要方面军。按照“股份化、民营化;产权置换、职工身份置换;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总体要求,全面、彻底地进行了改制。全市共改制工业企业154户,资产总额41.9亿元,改制面达98.5%,全市工商企业民营化率达99%。
以市场经济观念紧紧抓住招商、民企及国企改革这三大工业发展的增长源,宿迁集全市之力,打了一场“工业总量扩张,工业结构调整,工业产业升级,工业行业整合,工业产品升位,工业品牌打造,工业载体建设,工业人才培养,工业市场开拓”的工业经济大发展的“淮海战役”。2004年,宿迁市全社会工业投资68亿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13.3%,工业用电量12.45亿千瓦时,增长32.6%,增幅居全省第2位。
抓好配套、互动改革
实施“工业突破”战略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工作与之配套,为其服务。宿迁市在载体建设、干部制度及教育卫生等三方面实行了强有力的改革,有效地为“工业突破”改善了硬、软两大环境。
以加速城市化进程为中心的载体建设,增强要素集聚效应,提升和优化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区位环境。宿迁市城区是原县级宿迁市的城关镇宿城镇。是个无中心城市之市。建市之初的宿迁市财政是少有的“零基础”。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公路密度、等级和质量在全省最小、最低、最差。对此,宿迁坚定不移地走市场化之路,实行资金筹集多元化、资源利用商品化、基础设施社会化、物业管理企业化,大力推进投融资体制、资产管理体制、市政公用事业和土地使用制度等多项改革,有效地推动包括开发区和基础设施在内的城市化进程。他们先后投入340亿元,快速地建成了区城性中心城市和沭阳、泗阳、泗洪3个现代化县城区,以及市经济开发区和5个县区工业园区,骆马湖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同时相继完成了京沪、宁宿徐高速公路和新长铁路等宿迁路段,以及1000多公里的全市公路网,初步建成了对内对外开放的交通网络,拉近了宿迁与外部世界包括徐州观音机场、连云港白塔埠机场与南京禄口机场的距离。同时,市场体系也逐步形成,全市共建成各类市场338个。这一切有效地提高了城市的要素集聚力、产业支撑力、经济辐射力、文化带动力、政治影响力和社会凝聚力。
用8年时间,宿迁的城市化水平从10%提高到33%,卓有成效地为“工业化”作出了配套带动作用,促进了工业的“洼地崛起”,又反过来为城市化的推进提供物质基础。生动而又具体地注释了两者的配套互动关系。
雷厉风行地创新干部管理体制,为“工业突破”提供最关键的“软环境”。他们在成功地推行村党支部书记“公推直选”和村委会主任“双直选”基础上,又全面推出公推公选乡镇党政正职新举措,以及干部任前公示制、干部勤政廉政公示制度,同时先后建立和完善了竞争上岗制、公开招考制、公开推荐制、实绩动态考核制、谈话诫勉制、离任审计制等配套制度多达10多项。对党员干部还实行“四逼”政策。一是通过组织学习把干部逼向书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水平,先后开展市场经济理论、计算机、英语、普通话、法律法规等培训。二是通过开展“双帮双扶”,把干部逼向基层。三是通过机构改革把干部逼向社会,商海弄潮。四是通过招商引资把干部逼向市场。宿迁干部队伍1/3轮岗招商已形成制度。这不仅优化干部资源,克服部门分割、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现有体制的弊端,而且使宿迁的干部开始实现由只关心“官场”的“政治人”向关注“市场”的“经济人”的历史性转变。为顺利实施“工业突破”战略,提供了最关键的保障。
大刀阔斧地开展教育卫生事业的改革,为“工业突破”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人力资源保障。他们坚持将政府行为和市场行为分开,把产业性质和事业性质分开,把竞争性领域和非竞争性领域分开,把经济化和社会化分开,将教卫事业中的竞争性领域全部放开,使教育和卫生事业单位迅速成长为自主管理、自谋生存、自图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8年累计新增民间教育投资12亿元,民间卫生投资7.8亿元,使原先处于全省末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教育卫生落后局面得到根本性扭转。全市小学、初中入学率达到99.87%和99.96%,达到了义务教育制的要求。高中入学率由原本的23%增至80.23%,高考升学率跃居全省第8位。民办4所职高成为国家级重点学校,l所成为省合格职教中心。高等教育也实现了零的突破,公办民营的宿迁学院,在校生超过万人,其中本科生7000人。民办医院的大批建立,使宿迁老百姓的医疗费用(手术、治疗、药品、住院)大大降低,置换出的资金用于四级预防保障网络建设,市级五大中心、两大监督体系以及一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初步建成。
卫生和教育使人们健康生存和成长的两项必要条件,也是劳动力健康保证和素质提高的两项必备条件。宿迁市及早抓好这两项大力度的改革,使之处于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不仅促进了社会的安定,而且有效地促使富裕的劳动力资源向人力资源的转变,为“工业突破”提供了又一重要的保障。
后发优势和跨越式发展
在实施“工业突破”战略中,宿迁市在市场经济理念指导下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减少和避免了先行者的失误和教训,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跨越式超常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前瞻性的科学规划,使城市化步伐既快捷又稳健。他们虚心而又认真地赴长三角相关城市考察学习城市化经验,并邀请省内外专家学者“会诊”,结合宿迁的实际,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城市总体规划。在城市的特色定位上,坚持“不求最大,但求最佳”,大力实施“北扩西进、南拓东延”和“引湖纳山”战略,在大运河上建造9座大桥,有远见地将清澈的骆马湖和葱郁的嶂山收入城区,全面建设森林式、环保型、园林化、可持续发展的湖滨特色生态城市。在城市的建设开发上,积极探索经营城市的新路子,有效地解决了资金等困难,走上了快捷稳健的良性循环之路。
民营经济的迅速崛起,带动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宿迁从建市开始就坚定不移地走上工业经济民营化的路子,大张旗鼓地转变观念,撤掉多种门槛,提供政策扶持,创造宽松环境,充分激发和调动全民自主创业的积极性,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产的活力竞相进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因此,宿迁的经济总量中90%以上是民营经济。成为推动城市化进程、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缓解“三农”问题,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主要动力。
本地资源的充分利用,走出了欠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宿迁是优质农副产品产区,盛产粮食、棉花、油料、蚕茧等;宿迁是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地区,以意杨为主的木材成片林156万亩,活立木蓄积量1000万立方米;宿迁拥有水域面积350万余亩,洪泽湖、骆马湖等盛产银鱼、青虾、螃蟹等50多种水产品;宿迁矿产资源丰富,可开发利用的有石英砂、蓝晶石、硅石、水晶和磷矿石。在实施“工业突破”战略中,宿迁市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形成了木材加工、轻工食品、纺织服装、玻璃建材和化工医药等五大支柱产业,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可靠保证。
与经济发展同步的生态保护,为宿迁保留了最宝贵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宿迁在实施“工业突破”战略的同时,就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将优越的自然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转化为经济社会效益相得益彰的生产要素和发展资本。为此,他们大力实施蓝天工程、碧水工程、绿地工程、靓城工程,构建以生态效益型为特色的农业体系,以生态化工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以生态旅游为重点的第三产业体系,以杨树产业为支撑的林业体系。并导入市场法则,创新体制机制,拓宽建设生态文明的投入渠道,以及强化依法治理的组织领导和法律保证,使8555平方公里的宿迁大地至今仍被誉为“华东的一块净土,江苏的两湖清水,淮海经济区的一片森林,黄淮海地区的最大‘氧吧’”。宿迁的现代生态保护意识和举措,为他们走好生态经济发展之路、赢得竞争,提供了有效保障。
关键在于强有力的领导
宿迁卓有成效的实施“工业突破”战略,成功地走出了追赶型、跨越式、超常规发展经济之路的关键人物是宿迁市委书记仇和。
1996年,39岁的仇和以宿迁市委常委、宿迁市副市长兼沭阳县委书记的身份主政沭阳。他深知,只有在贫困的大地上闯出一条治穷的改革之路,这个“江苏第一贫困县”才有希望。于是他从整治环境入手,大刀阔斧地发动群众,美化环境,整顿治安,发展交通,遏制超生,建设城镇;大力招商引资,改革产权制度,发展民营经济,培育市场主体;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号召业务人员轮岗招商经商;改变人们在财富和利益面前“窝里斗”的局面,激励人们千方百计地去创造财富、做大蛋糕……
四年的强有力改革使沭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2000年4月,省、市委研究室调查组对沭阳进行了深入系统的调查,写出了4篇详细而令人信服的调查报告,他们认为“沭阳三年前没有希望,三年中谱写了五大篇章,三年后发展大有希望。”
2001年,44岁的仇和先后升任宿迁市委副书记兼市长、宿迁市委书记兼人大主任。他根据改革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借鉴沭阳经验,在实践中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战略,响亮地提出实施“工业突破”战略,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四年如一日矢志不渝地推进、推进、再推进。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阶段性成果,促进了宿迁整个社会经济的协调和谐发展。
仇和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他出生于盐淮大地的农家,毕业于南京农学院,就职过省农科院和省科委,在江苏常熟碧溪镇和徐州沛县锻炼挂职,这些经历使他对农村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面貌改变有着强烈的责任感,才会作出“为公才改革,为私谁改革”的壮举。1995年,他还到过美国进修,作为江苏省第一批高研班成员,在美国系统地学习西方政府管理和市场经济学,这为他借鉴具有普遍价值的人类共有的发展经济的先进理念,来改变宿迁面貌提供了条件。他在沭阳和宿迁工作期间,不管多忙多累多晚,每天坚持读书,并学以致用,而且把干部也逼向书本、课堂,在苏北大地率先实行双休日学习制。
仇和的成功更不是孤独的。从他的“成长历程”可以看出省、市党组织对他的精心培养;从有关媒体的三次非议后,作为“责任人”的仇和连连受到重用,说明他的主管领导――以徐守盛(现为甘肃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为书记的宿迁市委以及省委领导是肯定他的改革主流的;1999年元月,宿迁市委发出了“全市学沭阳”的号召;2000年4月,省委派出调查组总结了沭阳的经验,省委领导作了热情洋溢而又深刻的批示;2001年江苏省委、省政府联合发出第12号文件,文件中说“允许和扶持宿迁市在不违背国家政策法规的前提下,采取更灵活的政策和做法,探索加快发展的新路子。”这成了仇和大刀阔斧改革的“尚方宝剑”;几家接到“告状信”而派调查组到宿迁调查的国务院有关部门,在了解真相后,都总结推广了他们的经验,给予实实在在的奖励和支持;1999年1月,在沭阳实行干部任前公示制度一年半后,中共中央组织部派专员到沭阳调研,胡锦涛同志还专门作过长篇批示,后来将这一制度写进《干部任免条例》,在全国推广。
2004年5月2日至3日,胡锦涛总书记到宿迁视察工作,并听取宿迁建市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汇报,对宿迁的工作思路、措施和成效等给予充分肯定,体现了党中央对宿迁发展寄予的殷切期望和高度关注。
至此,我们已经清晰地看到宿迁和仇和成功的背后,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党组织的强有力的支持和领导,对仇和实施“工业突破”战略,以及由此而进行的在市场经济理念指导下的全方位改革的支持和肯定。
如果把这一系列强有力的领导和支持下的改革和实践作为播种和耕耘的话,那么宿迁大地的跨越式发展的收获期即将到来,宿迁名片中的“西楚雄风,酒都花乡,河清湖秀,生态乐园”的和谐社会的景象,将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苏北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