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藤俊辅:冲美当头一棒:中国果断出手叙利亚,大国心态趋成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06:03:00
 核心提示:近日,BBC节目主持人杰里米·克拉克森(Jeremy Clarkson)在评论全国公共部门职员“世纪大罢工”行动时称,那些参加罢工的人应该在他们的家人面前被射杀。BBC为此事被迫作出道歉,称克拉克森的行为是一次“判断失误的幽默”。     

    杰里米·克拉克森(资料图) 

    国际在线专稿:据澳大利亚《每日电讯报》12月1日报道,英国广播公司(BBC)节目主持人杰里米·克拉克森(Jeremy Clarkson)日前在评论全国公共部门职员“世纪大罢工”行动时说,那些参加罢工的人应该在他们的家人面前被射杀。BBC为此事被迫作出道歉。 

    日前在BBC节目《The One Show》中,克拉克森在被问及对罢工有何感想时说:“我希望他们都被射杀。我会将他们带到外面,在他们的家人面前对他们执行死刑。我的意思说,在我们为生计苦苦奔波时,他们却能够享受如此丰厚的退休金,他们为何还敢罢工?” 

    克拉克森的长期对手、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聊天秀主持人皮尔斯·摩根(Piers Morgan)在Twitter上发文猛批克拉克森。他说:“显然,克拉克森认为,报酬低、工作繁重的护士参加了罢工,就应该在他们的家人面前被处死。” 

    BBC日前就此事作出道歉,称克拉克森的行为是一次“判断失误的幽默”。 

    克拉克森以前也曾因“大嘴巴”惹事。他曾称英国前首相戈登·布朗(Gordon Brown)是“独眼的苏格兰白痴”,布朗小时候玩橄榄球时发生意外,导致一只眼睛失明。 

    英国工会宣称,有200多万公共部门职员参加了罢工,抗议养老金改革。

--------------------------------------------------------------

世纪大罢工扫荡英国 全城混乱(图文) 环球时报 2011-11-30 22:58:09

 

据环球时报报道,英国公共部门超过200万工作人员昨天举行大罢工,反对政府养老金改革计划。罢工影响到交通、学校、医院等各个领域。图为曼彻斯特市中心的罢工游行队伍。 

英国昨天经歷了一场30多年来最大规模的工会罢工。200万公共部门员工丢下工作,在各地製造了超过1000场示威。他们抗议政府想让公务员「工作更长时间,拿更少养老金」的改革计划。参与罢工的工会组织还宣称昨天是「歷史性的一天」。英国财政大臣奥斯本表达了类似看法,含义却大相迳庭。他说,英国必须做出艰难抉择,否则「国家将会破产」。德国《世界报》将养老金改革计划形容为英国「长期斗争的最后一战」,称这个债务缠身的国家没有其他选择,只有「省钱」一条路可走。不过这个看似简单易行的办法,此前在欧洲多国举步维艰。《纽约时报》说,欧洲人不是军事超级力量,也不是经济超级力量,但他们是生活超级力量。英国《经济学家》认为,21世纪的欧洲不会被炮火摧毁,但可能被一张张福利支票压得喘不过气,而且这已经成为「国家战争」——纳税人不惜用示威骚乱逼迫政府。英国《贝尔法斯特电讯报》评论说,当欧洲在毁灭的边缘摇晃时,罢工显然敲响了错误的音符。 

  「世纪罢工」让英国混乱 

吉姆·博登是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通讯员,在伦敦居住超过21年,目睹过发生在这裡的交通瘫痪、学校空无一人以及街区被示威者佔据。然而,他在博客中写道,「英国公共部门工会说,他们发起的自撒切尔夫人时代以来英国最大规模罢工,将令这些都小巫见大巫」。 

11月30日,这场被组织者称为「我们这代人最重要的一件事」的大罢工如期而至,200万公共部门员工放下手头工作,走上街头。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英国当天经歷了超过1000场示威。在伦敦市中心的威斯敏斯特议会广场前,大批示威者集体高喊「让1926年回来」。1926年,英国政府要停掉对煤炭行业的津贴,导致全国煤矿工业大罢工。罢工在后来蔓延至电气、铁路等多个行业,最高潮时有近600万人参加,导致英国所有的工业中心都陷于瘫痪。 

这一次,罢工同样源于英国政府和工会之间的分歧。英国政府要求将公务员煺休年龄延长到66岁,增加员工每月缴纳的养老金金额,同时减少最终养老金收入水平。工会将之总结为让公共部门人员「工作更长时间,做更多的事,却赚更少的钱」。「现在的煺休年龄已经很晚了,再推后简直是压搾」。在伦敦北区的一所公立医院门口,抱着「反对」字样示威牌的护士乔安娜对《环球时报》记者发出这样的牢骚。她的母亲曾经也是她所在医院的护士,60岁煺休后拿到了可以舒服过日子的养老金。乔安娜说,早上参加罢工示威时伦敦只有4度,但自己的心比天气还冷。 

「欢迎现在光临英国」,法国《费加罗报》戏嚯道,因为你将看到史无前例的大混乱:90%的学校关门,数以千计的医院停转,连垃圾也无人清理。据英国《太阳报》报道,为了填补机场和港口边防检验检疫人员罢工留下的空缺,连兽医都被叫来临时顶班了。有消息人士透露说,政府甚至担心恐怖分子可能藉机潜入英国。伦敦希思罗机场和多佛尔港的一些志愿人员为此接受了2小时培训,瞭解如何使用查询恐怖分子和罪犯信息的内政部数据库。《信使报》评论说,罢工影响遍及英国每个家庭。 

参与罢工的工会组织将11月30日称为「歷史性的一天」。英国财政大臣奥斯本则说,英国必须做出非常艰难的抉择,否则「我们的国家将会破产」,罢工什么都实现不了,只能让经济更糟糕,甚至丢掉工作。 

德国《经济週刊》称,就像令人抑郁的浓雾一样,英国人对政府的所作所为极度失望,上街发洩也许并不能解决问题,但多数人认为罢工有理。在英国广播公司的一项民调中,61%的人支持罢工。昨天,在英国一所可以容纳叁四百人的学校裡,不用上课让孩子们很快乐,但许多家长对记者抱怨说,孩子们不知道,他们的福利正被社会矛盾一点一点地冲洗掉。 

之前被认为是罢工重灾区的英国机场,当天的境况并没有媒体预想的那么糟。《环球时报》记者在伦敦希思罗机场叁号航站楼瞭解到,这是因为政府出了每个班次450英镑的高薪,让离职和煺休人员赶来加班。英国边境管理局罢工组织的发言人提姆对记者说:「这样的天价日薪当然可以吸引人来,但我们不相信如果今后有更大规模的罢工,政府还能用钱解决问题。」据英国「地方政府网」报道,公共部门工会警告,如果同政府谈不妥,他们的罢工将一直持续到新年。有英国媒体担心,此次罢工只是年末罢工潮的第一波,杀伤力将远大于1926年那次,甚至给整个欧洲带来更多动盪。 

欧洲版「阿拉伯之春」:被福利支票压垮 

奥地利国家电视台评论说,罢工是痛苦失望的表现,它正蚕食英国的信心。自从欧债危机爆发,似曾相识的场景在希腊、意大利等多国轮番上演。英国政策研究所公共福利研究员迈克·约翰逊对《环球时报》说,劳动力短缺和社会老龄化像条「双头蛇」威胁着欧洲社会,完全失控的政府福利资金管理则令他们的福利「到了头」。 

《纽约时报》报道称,「我们不是军事超级力量,也不是经济超级力量,但我们是生活超级力量」。欧洲人在这场危机肆虐之前,一直为自己身处高福利社会感到幸福和骄傲。欧洲人认为只有他们将「高税收」成功地解读为「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政策。然而,眼下各国的财政赤字却几乎打垮了他们的自信。 

德国《世界报》以「长期斗争的最后一战」为题称,30多年来的最大罢工令英国陷入「冬天」。整个债务缠身的国家没有其他选择,路只有一条——削减开支。养老金改革可以被看做走出困境的最后一根稻草。 

不过,发生在英国的「世纪大罢工」似乎说明,这没那么容易。英国《卫报》一篇评论文章说,为什么要抗议呢?经常听到的回答是新的养老金计划不如上一代人,这种说法只能让人挠头。还有人说,凭什么别人受苦非得拽上我们一起遭罪?其实答案很简单,这就和说现在银行家不能拿那么多红利了一样。 

英国《经济学家》说,21世纪的欧洲不会被炮火摧毁,但可能被一张张福利支票压得喘不过气,而且这已成为「国家战争」——纳税人不惜用示威骚乱逼迫政府。日本《读卖新闻》评论称,因为经济等问题,英国塬有的框架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此次英国大罢工是欧洲主要国家首次出现的抗议运动,预计这种风潮会蔓延欧洲。 

英国《贝尔法斯特电讯报》11月29日评论说,当欧洲在毁灭的边缘摇晃时,罢工敲响了错误的音符。有工会领导人称这是英国的「阿拉伯之春」,爱尔兰人这么做,希腊人这么做,葡萄牙人上周也这么做,现在轮到我们了。破产、资不抵债、削减开支、失业,这些是2011年这个冬天的新闻标题。经济低迷没有结束的迹象,欧洲的构造已经受损——即使没有完全毁坏。週叁大罢工的背景幕布不能再黑,时机不能再糟。 

  英国式「1%和99%」 

英国公共及商业服务工会总干事马克·赛沃特卡日前对媒体说,应当做出牺牲的是那些引发金融危机的人。几个星期前有消息说,高管的薪水增长了近66%。美国《赫芬顿邮报》问道,这是不是「佔领华尔街」运动所说的1%与99%的对立呢?该报的另一篇文章称,在英国美好的民主面纱下其实隐藏着穷凶极恶的经济独裁。富裕强大的经济精英阶层做出所有重大经济决策,「一人一票」在政治领域已经实现,但放眼经济领域,民主赤字无所不在。 

但是对于谁是99%,英国国内的看法并不统一。《苏格兰人报》网站的评论文章说,如果公共领域工作人员保持养老金计划不变,私营领域的工作人员就要工作更长时间。社会正面临分裂,精英都在公共领域,福利有保障,平均工资也更高,真正创造财富的私营领域却成了工资奴隶。据报道,公共部门养老金平均数约为多数职员薪水的40%。 

英国《约克郡邮报》评论说,媒体每天都找到新方式诅咒经济崩溃。如果没有办法填补已经产生的巨大黑洞,不断扩大的债务只好转嫁给下一代纳税人——我们的子子孙孙。这是一个经济可持续性问题还是一个社会公平问题?目前,政府看起来试图将其解释为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