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假面骑士骑士世纪2:有一种快乐叫痴迷和沉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6:36:59

贪多求大 迷失在错综的人生轨道

“浮者,根基不牢也;躁者,耐性不足也。”人不可能在各方面都非常优秀,或多或少总会在某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就算是伟人也毫不例外:拿破仑矮小、林肯丑陋、罗斯福小儿麻痹。这些都是先天性的缺陷,不比学历、技能、知识、文化、性格等等,后天都可以通过努力而改变。这些无法改变的缺陷难道都不足以成为令人痛苦自卑的源头?但他们拥有的是极其辉煌自信的一生!
认识和定位好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质和特长,就算你的长项不够顶尖,不够权威,但你总会有胜过竞争对手的地方,只要你善于利用,就能形成优势。
找准自己的人生坐标轴 做事不贪大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所以你应该先做最重要的事,依次而下。只有当你专注于做对你最重要的事,你才能更有效地使用你的精力。彻底完成一件事后,再开始做下一件事才能提高效率。不是随便什么事情都要你投入相同的精力,分不清重点,一时东一时西,摸不清楚方向只会使你自己陷



入混乱,降低效率。
瑞瑟:“成功的第一要素是什么?”
爱迪生:“能够将你身体与心智的能量锲而不舍地运用在同一个问题上而不会厌倦的能力……你整天都在做事,不是吗?每个人都是。假如你早上7 点起床,晚上11 点睡觉,你做事就做了整整16 个小时。对大多数人而言,他们肯定是一直在做一些事,惟一的问题是,他们做很多很多事,而我只做一件。”
订书针是工作中常用到的办公用具,然而,你有没有想过,上百张纸摞在一起,连锋利的刀也不容易一次性穿过,为什么那短短细细、看起来一点也不坚硬的钉书针,居然能够一下子穿透?真正的原因,是由于它能把所有的力量都集中在两个点上,垂直用力。有很多看起来很聪明的人,忙忙碌碌地同时做很多事情,看起来好像他们能力很强。可是往往到最后,这些人并不能真正做成什么事。反而,这世上有许多人,看来很弱,也没什么了不得的才能,却能成就伟大的事业。这些都是因为他们能像钉书针一



样,认清目标,集中全力,不彷徨,不迟疑,奋斗到底。
耕耘不辍 目的地就会离你更近
世界上许多成大事者都是一些资质平平的人,而不是才智超群、多才多艺的人。我们怎样解释这个现象呢?一些人取得了远远超过他们实际能力的成就,使很多人感到疑惑不解:为什么那些看上去智力不及我们一半、在学校排名末尾的学生却取得了巨大成功,在人生的旅途上把我们远远地抛在了后面?
其中一些人,尽管在学校里被我们嘲笑,后来却能专心一个领域,耕耘不辍,最终到达目的地。尽管智力平庸,但他想方设法保持领先,一步一步地积累了自己的优势,而那些所谓智力超群、才华横溢的人却仍在四处涉猎,毫无目标,最终一无所获。
杜邦公司创始人伊雷尔的哥哥维克多可以说是一表人才,他口齿伶俐、头脑敏捷、身材挺拔、相貌英俊,外表上简直没什么缺点。他是一个社交明

星,给每个人留下的第一印象都是完美的。但是熟悉他的人知道,他从来就没有认认真真地办过一件事,就是答应别人的事,他也可能会忘掉。他仅仅是个吃喝玩乐的专家。如果派他外出考察,他回来后拿不出多少有价值的商业情报,却能绘声绘色地描述旅途中的美味佳肴和美女。伊雷尔做火药买卖时,维克多在纽约给他做代理。维克多凭社交手腕发展了一些客户,但是其中一位,拿破仑的弟弟杰罗姆,一位花花公子,却毁了他。在纵欲无度、花天酒地的生活中,他们俩很投缘,只要杰罗姆缺钱,维克多就慷慨地掏腰包。正是杰罗姆的一笔笔巨额借款,导致了维克多的贸易公司的破产。
伊雷内则是截然相反的人。他身材不高,相貌平平,但在学习和工作中有股近乎痴迷的专注劲儿。小时候在法国,家境还很宽裕的时候,他受拉瓦锡的影响,对化学着了迷。那时候他父亲皮埃尔是路易十六王朝的商业总监,兼有贵族身份,谁也想不到这个家庭在未来的法国大革命中会险遭灭顶之灾。拉瓦锡和皮埃尔谈论化学知识的时候,小伊雷内稳稳当当地坐在旁边,竖起耳朵听着。他对“肥料爆炸”的事尤其感兴趣。拉瓦锡喜欢这个安安静静的孩子,把他带到自己主管的皇家火药厂玩,教他配制当时世界上质量最好的火药。这为他将来重振家业奠定了基础。
若干年后,他们全家人逃脱法国大革命的血雨腥风,漂洋过海来到美国。他的父亲在新大陆上尝试过七种商业计划——倒卖土地、货运、走私黄金……全都失败了。在全家人垂头丧气的时候,年轻的伊雷内苦苦思索着振兴家业的良策。他认识到,目前战火连绵,盗匪猖獗,从事商品流通有
很大的风险,与其这样倒不如创办自己的实业。但是有什么可以生产的呢?这个问题萦绕在他脑海里,就连游玩时他也在想。有一天,他与美国陆军上校路易斯?特萨德到郊外打猎,他的枪哑了三次,而上校的枪一抠扳机就响。上校说:“你应该用英国的火药粉,美国的太差劲。”一句话使伊雷内茅塞顿开。他想:在战乱期间,世界上最需要的不就是火药吗?在这方面,我是有优势的,向拉瓦锡学到的知识,会让我成为美国最好的火药商。后来,他就靠着这股专注劲,克服了许多困难,把火药厂办了起来、办成了举世闻名的杜邦公司。
各行各业中的佼佼者,不一定都是最优秀、最聪明、最敏捷、最健壮的,但绝对都是最投入的。

用心着眼于小事 小事不小

一个人精通一件事,哪怕是一项微不足道的技艺,只要他做得比所有人都好,那他就能获得丰厚的奖赏。如果他集中精力,坚忍不拔,将这门微不足道的技艺练得异常精湛,他将获得丰厚的回报。
一个人有了一种专门的技巧,比有十种普通本领要强得多,因为他只注意一种技巧,在任何地方,都会在这方面下工夫。业务技能精湛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基本条件,也是适应竞争的需要,所以,我们要干一行精一行,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应该精通它,成为自己职业领域的专家。
因为专注 所以专业
中国古时候的“庖丁解牛”,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故事:
厨师给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倚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厨师放下刀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事物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开始我宰牛的时候,眼里所看到的没有不是牛的;三年以后,不再能见到整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击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硬割断筋肉;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用刀砍断骨头。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的锋利就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对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解开了,就象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志得意满,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厨师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当庄子书中的疱丁游刃有余地解完手中那头牛的时候,他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那份境界,顷刻间完成了一个人由屠夫莽汉到艺术大师的升华。何不让我们停下随波逐尘东追西顾的脚步,象疱丁那样心无旁骛,哪怕只是把一件小事做到极致,就会让生命达到别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不要怕别人说我们没出息,也不要怕别人说我们不合时宜,只要用心

投入痴迷追求,就总会有一件事情让我们为之骄傲为之踌躇满志。
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在一职,其职必举
世界上没有所有领域都有所突破的成功者,只有在某一领域取得卓越成绩的人。
清代纪晓岚曾说过:“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在一职,其职必举。”古往今来,成大事者,无不是专一而行,专注而攻。
许多年前,美国兴起石油开采热。有一个雄心勃勃的青年人,也来到了采油区。刚开始时,他的本职工作是检查石油罐盖是否自动焊接完全,以确保石油被安全地储存。每天,青年人都会上百次地监视着机器的同一套动作。首先是石油罐通过输送带被移送至旋转台上,然后焊接剂自动滴下,沿着盖子回转一周,最后,油罐下线入库。他的任务就是监控这道工序,从清晨到黄昏,检查几百罐石油,每天如此。应该说,这的确是一个非常简单而又枯燥的工作。
对此,青年觉得非常不平衡:我那么有创造性,怎么能只做这样的工作呢?于是便去找主管要求更换工作。没料到,主管听完他的话,只冷冷地回答了一句:“你要么好好干,要么另谋出路。”
那一瞬间,青年人涨红了脸。
回来以后,他突然有了一个感觉:我不是有创造性吗?为何不能就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把工作做到位,做得更好呢?
工作了一段时间后,青年人在机器上百次重复的动作中,注意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细节。他发现罐子旋转一次,焊接剂一定会滴落39滴,但却总会有那么一两滴没有起到作用。他突然想到:如果能将焊接剂减少一两滴,这将会节省多少焊接剂?
于是,他经过一番研究,研制出了“37滴型”焊接机。但是用这种机器焊接的石油罐存在漏油的问题。不过他并不灰心,很快又研制出了“38滴型”焊接机。这次他的发明既解决了漏油的问题,同时每焊接一个石油罐盖都会为公司节省一滴焊接剂。虽然节省的只是一滴焊接剂,但是正是这“一滴”焊接剂却给公司带来了每年5亿美元的新利润。
这位青年人,就是后来掌控美国的石油大亨——约翰?D?洛克菲勒。
专业源于专注。因为专注,所以专业;因为专业,所以卓越。专注于一个行业,一个领域。一个岗位。将自己的毕生精力投入到所要做的事情上,同时注意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挖掘深度,积累厚度,久而久之,必然可以成为无可替代的专家。
人要成就一件大事,就得从小事做起。所以,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要踏踏实实,认认真真,从小事处着手,专注与每一件小事,必定会成就大事。

痴迷于癖好是我们的一种救赎

古语“人无癖不可交”,一个人如果没有点癖好的话,就不能交朋友。此话固然有点过激,但也道出一个事实,即倘若一个人无所好,便也是无趣得很,流水生活只能自管自流罢了——有人就迷石头,有人就爱集邮,当人一旦像个孩子一样去痴迷于一样东西的时候,他的性情是天真的……这个世界上可以让人去痴迷的东西有很多。人去爱一点东西,会有赤子之心,而这种赤子之心是我们的一种救赎。
癖,其实可以理解为一种执著,一种根深蒂固的信念,一种为人处事的原则。也就是做事为人不圆滑世故,不朝三暮四地让人摸不透、吃不准,不让人担心今儿说的话许的愿、明儿又得重新提醒还记不得的人。说白了,就是实诚的人,憨厚的人,老实的人。
专注就要有一种超乎常人的痴迷
所谓“专注”,就是集中精力、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可以说,人们熟悉这个词就像熟悉自己的名字一样。然而,熟悉并不等于理解。从更深刻的涵义上讲,专注乃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把每一件事做到最好”,

“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就是这种精神和境界的反映。前不久,我从《庄子》中看到一个“佝偻者承蜩”的故事,说的是孔子在野外遇到一个驼背老人用竹竿粘知了,一粘一个准,简直神了。孔圣人谦虚好学,就向这位老人请教技术。老人告诉孔子,要从竹竿顶上垒鸡蛋练起,从放一个鸡蛋到放十个鸡蛋,直到手臂伸出去如同一截枯枝,才能做到这一点。孔子赞叹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也就是说,专心致志地去做一件事,从不分心,才能达到一种神奇的境界。
专注就要有一种超乎常人的痴迷。有一位数学家,当陷入哥德巴赫猜想时,竟然不知左右,只知猜想,以致走路撞在了树上,还不无抱歉地说:“对不起”;有一位气象学家,当追逐一片云彩仔细观察时,竟然掉进了脚下的一个坑里,而他自己竟然高兴得如同孩提一般,因为他发现了气象中的一个奥秘……正是靠着这种对事业的执著和痴迷,才使得他们进入一种忘我境界,在苦苦探索中有所发明,有所发现,采摘到成功的果实。
专注就要有一种特别认真的精神。日本著名的帝国酒店在吸收年轻人时,都要进行一段全方位的培训再分配工作。有位接受贵族教育的女孩初到酒店,被分配去打扫厕所。当她第一次伸手洗马桶时几乎呕吐,勉强干了两周便再也无法忍受这份在她看来是卑贱而低俗的工作。正当她打算离开时,却看到一位在酒店干了23年的老清洁工洗完马桶后从中盛满一杯水一饮而尽,并且自豪地说,经他洗过的马桶干净得连里面的水都可以喝!这个细节令她目瞪口呆,深受启迪。在培训考核结束时,她也从亲手清洗的马桶中取出一杯水仰头喝下。37岁后,她怀着“敢喝马桶水”的精神步入政界,成为日本内阁邮政大臣,此人名叫野田圣子。这种姑且称之为“敢喝马桶水”的精神,就是一种认真细致、脚踏实地的精神。世界上的事情怕就怕认真,痴迷其间,认真去做,平中见奇,成就一番大的事业。
保持淡泊和宁静 才能做到专注和执着
一个人在为工作和事业奋斗的过程中,困难和挫折在所难免,孤独和寂寞在所难免。面对这些情况时,怎样才能做到不受干扰、专注如一?关键是保持淡泊和宁静。诸葛亮说: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惟有保持淡泊和宁静,才能坚定信念和追求,做到专注和执着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努力克服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在当今这个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影响人们的因素增多。越是环境和条件复杂,越能凸显专注对于成功的重要性。当然,专注也是有前提的,这就是确立的奋斗目标必须符合实际、符合科学。否则,再专注、再努力,也不可能达到目的、实现目标。
凡是值得做的事,就值得把它做好;但若不专心致志,任何事要做好都不可能。

别跟风抢潮流 有时偏执狂才能生存

我们生而为人,在世上惟一能做的就是做自己的主人。我们对自己发出的命令,我们必须能够执行。我们对自己说,每天背下五十个英文单词,我们就 必须完成它;我们说要去跑步,我们一定要跑;我们说要努力工作,我们就必须努力。事实上,我们所有的失败都是自我欺骗的结果。我们骗完自己,再去骗别人。我们对别人说爱他(她),我们说我们有责任感,但我们的诺言一文不值,因为我们其实知道,我们只是糊弄一下而已。我们不是需要别人的帮助,而是向别人骗取帮助。我们得意的便是连自己都骗不过的事,别人却信了。这不是成功,这是堕落———我们其实已沦落成为自我欺骗的奴隶。
其实很多人都不是自己的主人,他们不认识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谁,自己要的是什么,所以常常很盲目地跟随潮流走,人家说什么他就做什么,自然会感到无奈。一对住在乡下的父子要到城里去卖家里的一头驴。一开始父子俩牵着这头驴一起走路。走着走着,就听到有人说:“哈哈!你看,这里有两个大憨呆,有驴不骑,竟然在那里走路。”父子俩听了觉得很有道理,爸爸就叫儿子骑着驴,自己走路。走着走着,又听到人家说了:“你看你看,这个不肖子,竟然自己骑驴,叫自己父亲走路。”于是,他们就换过来,这次换爸爸骑驴,儿子走路。走着走着,又听到人家说了:“天啊!竟然有这样的父亲,自己骑着驴享受,却叫儿子走路。”父子俩听了,觉得很为难,不知怎么办才好。想了好久,父子二人终于
想到一个好方法了。这个好方法就是,两个人一起骑着驴进城。他们想这一次一定没有问题了,两个人就很放心地骑着驴。走着走着,又有人说话了:“你看你看,真可恶,两个人加起来那么重,竟然骑一只小驴子,真是虐待动物。”父子俩听了,赶紧下来,又不知该怎么做才好。有时我们边享受着自由生活的福祉,边给自己的头脑和心灵设置许多禁区。最典型的例子是,我们有时忘了自己活着的目的,甚至忘了我们自己。很多人觉得自己活得很累,不得不看别人的脸色行事,不得不为别人也靠别人活着。
他们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充满焦虑,怕“人言”,毕竟“人言可畏”,人言像把刀,可以“杀人”的。自己的一言一行似乎都在为别人表演,希望自己的表演赢得别人的掌声。为别人而活导致一个巨大的民族性格问题:我们怕做“出头鸟”,怕“吃螃蟹”,对一切新事物持观望的态度,因此失去了机会,失去了舞台,错过了挖掘和表现自己的机会与可能。
找回迷失的自己
“生命的可贵之处在于做你自己。”神学家坎伯在《坎伯生活美学》这本

书里开宗明义说了这样一句触动人心的话。19世纪的浪漫主义代表,小说《金银岛》的作者罗勃?路易斯?史蒂文生也说:“做我们自己,并尽其所能地发挥自我,是生命惟一的目的。” 人们的行为和感觉也越来越像机器,每天按部就班,从未真正体验过自己的任何事情,我们所体验的自己,完全是别人认为我们所应该是的人。没有属于自己的意愿,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快乐。活着仅只是活着,失去了纯真,失去了想象力,失去了创造力,拘谨取代了幽默,僵死取代了活跃,人人脸上扮着严肃,却忘记了欢笑,忘记了顽皮。
我们像一个酱菜缸里泡出的泡菜,全都一个味,我们丧失了自己,这种丧失的结果必然导致对自己身份的怀疑。如果我不能肯定自己的身份,只能假定自己是什么人,那么“我”是谁呢?意大利剧作家皮兰?得娄在他的戏剧中,曾说明了现代人的这种感觉。他提出这个问题:“我是谁?我有什么证据来证明,我是我自己。”如果你已经丧失了个性,丧失了自由的意志,丧失了属于自己的真正的快乐,那么,你还有什么证据来证明,你就是你自己呢?如果你从来就没有在真正意义上成为你自己而真正地生活过,那真是一种悲哀啊!
人只有一种真正的利益,只有一种真正的快乐,那就是充分发展人的潜能,充分发展作为人类一员的自己。人应该以自己为惟一的目的,而不是服务于任何超越于人的意图的工具。不是赚钱的工具,不是社会的工具,不是意识形态的工具。我们就是我们自己。一个人围着一件事转 世界都会围着他转
历史上,平庸者成功和聪明人失败一直是一件令人惊奇的事。通过仔细分析,发现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在于,那些看似愚钝的人有一种顽强的毅力,一种在任何情况下都坚如磐石的决心,一种从不受任何诱惑、不偏离自己既定目标的能力。相反,那些聪明却不坚定的人,往往没有一个明确
目的,四处出击,结果分散精力,浪费才华。一个懂得集中精力专注做好一件事的人往往不会像一般人那样浪费时间。因为他要以有限的生命,完成一流的事业。他就必须要有所选择、有所坚持、有所放弃。他也许不能在生活中的许多事情上像普通人那样,他要减少花在交友、娱乐、爱恨纠缠、争执答辩和澄清上的时间;他必须忍住不为小事所缠;他要能很快分辨出什么事不重要,然后立刻丢掉它。
更重要的是,他清楚地知道,如果一个人过于努力想把所有事都做好,他就不可能把最重要的事做好。成功的人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偏执狂”,他们如果看准了一件事,就会一直坚持干下去,不会轻易放弃也不会轻易改变方向,直到有所收获。
一个人围着一件事转,最后全世界可能都会围着他转;一个人围着全世界转,最后全世界可能都会抛弃他。这“一件事”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当你选择好属于自己的“一件事”时,就该全身心投入到你要做的事上去。
生活就像一篇乐章,演奏家是你,别人就算乐技再高超也弹不好这曲子。只有成为自己的主人,才能演奏自己美妙的生命之歌。

拒绝浮躁 我们可以投入地活

浮躁作为现代人的一种流行病,是缘于人们觉得人生短促,世事纷繁,自己作为匆匆过客,必须活得紧张而又明白,才有意义。然而,这种明白只能是自以为明白,其实是地地道道的糊涂。浮者,根基不牢也;躁者,耐性不足也。浮躁之人,由于对人生信念不明晰,对生活真谛不了解,尽管整日忙忙碌碌,实际上还是莫名其妙。从本质上来说,浮躁正是一种无所适从的生活状态。
我们普通人,大量的日子,很显然都在做一些小事,怕只怕小事也做不好,小事也做不到位。 有的人不屑于做具体的事,总盲目地相信“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孰不知能把自己所在岗位的每一件事做成功,做到位就很不简单了。有其职斯有其责,有其责斯有其忧。如果力不及所负,才不及所任,必然祸及己身,导致混乱。所以,重要的是做好眼前的每一件小事。所谓成功,就是在平凡中做出不平凡的坚持。当今社会的现实情况是,太多的人,总不屑一顾于小事和事情的细节,太自信于“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遨游宇宙,绕行地球,每一个人都能想象得出是怎么一回事;但是,任何一个人,从18-60岁,每一天徒步半个小时,就可以绕行地球一周,则几乎极少有人认真琢磨过。
身心合一 做什么事都能发挥到极致
日常生活中,不同的经验感受很少同时发生。例如,我工作时很专心,那是因为我必须集中精神,才能做好老板交代的任务。然而,我平时却不见 得乐意这么做,因此,我的内在动机略显薄弱,心思虽部分集中在工作上,却没有完全投入其中。
这并不表示我的内心一团混乱,只不过意识有些零散,思想、情绪及意图一会儿集中,一会儿散去,形成几股相悖的力道,将我的注意力扯散。换个例子,下班后,我喜欢与三五好友喝两杯,但也会一面为自己的迟归感到内疚,一面为自己浪费时间与金钱而生气。
上述例子并非罕见,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我们很少因心、意、念的同步而内心涌现宁静。意识中,欲望、意图及思绪总是相互抵触,我们很难化解其中的分歧,使它们齐步前进。
现在,我们不妨来想想其他替代办法。
例如,想象你正由山坡上滑雪下来,全副精神都放在身体的动作、滑雪板的方位、刮过脸颊的咻咻气流,以及自身旁呼啸掠过的白色树丛上,丝毫不容你产生相反或抵触的念头。你明白,只要情绪或心念上有一丝疏忽,就可能一头栽进雪堆里,如此一来,你还敢掉以轻心吗?在这种全神贯注的情况下,你滑得顺畅无比,真希望就这么永远滑下去,让自己彻底沉浸在这份感受中。
倘若滑雪不投你所好,不妨换一项你喜爱的活动,如参加合唱团、设计电脑程序、跳舞、打桥牌、读一本好书等。或者,你和许多人一样热衷工作,大可让自己沉浸在一项艰巨繁复的外科手术,或是高难度的商业交易中。你也可以由人际互动寻得这类陶醉感,例如与三五好友谈心、亲子嬉戏等。这些活动的共通之处在于,当事人内心全部充满相容、和谐的感受,欲望、意图与思绪在这时协调一致,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状况截然不同。
生活质量不仅仅取决于快乐,也包括我们为了追求快乐而做的事。如果一个人不能设定生存目标,不能充分运用心智,他所获得的美好感受不过只是人类潜能的一小部分。人若像伏尔泰笔下的老实人那样离群索居,以耕种自足,这种生活便称不上美好。没有梦想、没有风险,生活也就变得微不足道。
当你完全专注于一件事时,你会浑然忘我、心无旁骛,全然忘却周遭其他事物,做什么事都会成功,而且生活本身会成为目标所在。

从工匠到艺术家 你的人生不再平庸

成功说困难也困难,说不困难也不困难。杨振宁说:“一个人要出成果,因素之一就是要顺乎自己的兴趣,然后再结合社会的需要来发展自己的特长。有了兴趣,‘苦’就不是苦,而是乐。到了这个境地,工作就容易出成果了。”
我从来没听说过一个因爱好而工作的人会不成功的。因为爱好,他就能全身心地投入。而一个人在工作上取得成就的大小,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情感投入的多少。
在教育上,我们总是逼着学生学习,从来不去注意他们的情感、爱好,一味强调智力、能力、知识的作用,也就必然使学生认为学习很苦,于是我们就大力宣传勤奋和毅力,什么“学海无涯苦作舟”,“头悬梁,锥刺股”等,而一个没有爱好、没有情感投入的人,再怎么努力也是不能取得最高的成就的呀!世界上有哪一个取得杰出成就的人,从事的事业不都是自己的所爱呢?
忠于自己 内心的快乐最重要
赚钱很重要,但快乐更重要,体现自身的价值更重要。
其实一般人的生活方式通常都是本末倒置。他们想先拥有更多的钱,更多的东西,然后再去做想做的事情,他们说:“我真的不是很喜欢这份工作,但我准备去干10年,有了基础后,我再去干我喜欢的工作,这样我就会成为快乐的人。”在人生的旅途中,最糟糕的境遇往往不是贫困,不是厄运,而是精神和心境处于一种无知无觉的疲惫状态。感动过你的一切不再能感动你,吸引过你的一切不再能吸引你,甚至激怒过你的一切也不再能激怒你,这时,你就需要寻找另一片风景。
人生中最悲哀的事情就是对人生失去了热忱和激情。
生活就要不断地挑战自己,不断地往前走。人生中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就是要投入你的热忱。如果说成功要有神灵相助的话,这个神灵就是热忱。热忱在古希腊语中的含义就是内心之神。
热忱和激情是一台品质优良的机器的电源,它可以使这台机器运转、使之活跃起来,并使之愿意更努力和更好地去运转。
用什么态度去对待 事情的结果往往不同
成功者和失败者的区别就在于:成功者无论做什么工作,都会用心去做,并力求达到最佳的效果,不会有丝毫的放松;成功者无论做什么职业,都不会轻率敷衍。

也许你可能不喜欢你眼下的工作,甚至让你感到了厌烦,但你要记住,这并不是老板或公司的错。需要改变的是你自己,你要学着去爱你眼下的工作!你只有爱你的工作,你才会用心去做。你也许认为自己志向远大,要做轰轰烈烈的大事,而不适合做这些具体、琐碎的小事。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你连这些琐碎、具体的事情都做不好,你又怎么可能去做轰轰烈烈的大事呢?一屋不扫,又何以扫天下?
如果你对于你的工作能待之以艺术家的精神而非待之以工匠的精神,假使你对于工作能带来浓郁的趣味而贯注热诚,假使你决意做每一件事,必须竭尽你的全力;则你对于工作就不致产生厌恶或痛苦的感觉。一切全视你的精神和你的态度。充沛的精神,可以使最卑微的工作变得趣味横生。
所以,你要考虑的不是工作是什么,而是自己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在工作中你应该严格要求自己,每一件事情都要用心去做,能做到最好,就不要允许自己只做到次好;能完成百分之百,就不能只完成百分之九十九。每个人都应当把自己看成是一个艺术家,而不是一个工匠,应该用心、用创作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件事。
只要投入,就会让平淡的人生丰厚而快乐
长期烙在我记忆中的,有方志敏先生的一幅楹联:“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山水;园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奇书不会流俗,骏马撼人心动,佳山水令人向往。这三爱,爱得有品位,爱得有气势,爱得有嚼头。
当然,心有所爱,不是方志敏的专利。日常生活中,人人都有平生之爱,只不过有高下之分,雅俗之别罢了。雅和俗,常常是分寸的问题、度的问题,它和个人性情息息相关。也就是说,并非琴棋诗书画就一定雅,油盐酱醋茶就一定俗。生活中,俗的可以玩雅,雅的同样可以玩俗。艺术之雅,由来已久,但艺术绝不是旁门左道。
心有所爱,不是那种只能在一时一地吸引眼球的东西,不是肤浅之爱;而是一种内在的爱,深刻的爱,一旦离了它,就会有压迫感,就会有失落感,就会觉得日子过得不踏实。我有一位朋友,能说会道,能写会刻,干一样像一样,被人称之为“超人”。值得一提的是,他还当着领导。照说,当领导了,应酬多了,就难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爱好了。但他不是这样,每天,就是再忙,也要抽出时间去打一场篮球。因为这样,近五十岁的他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精力。除了打球,他酷爱篆刻,一闲下来,手中就拿着刻刀。经他手刻的篆刻作品有上千款,所在城市艺术圈子里的人几乎都收藏有他的作品。
深爱艺术的人,你无法一眼看出来,更无法一眼从外表看出来。我另有一位朋友,你乍一见他,真觉得他不修边幅到家了。他头发蓬乱,胡子拉碴,外衣一脱,里面的毛衣上竟有大片大片黄泥留下的痕迹,但他是一个骨子里热爱艺术的人。他饥一顿,饱一顿,背着相机满世界跑,常常为了构思一幅作品熬得眼睛发红。这一切,缘于他心爱的绘画艺术。见一眼他的作品,你便无法忘怀。他画过一套十二生肖油画,不仅栩栩如生,独树一帜,最重要的是,其中的每一幅作品都透现出十分深厚的文化底蕴。因为这样,这套油画被中国邮政制成难得的艺术珍邮发行。
有句话说:“人无癖不可交,因而无深情也。”我以为,这句话是在告诉我们:生而为人,理当心有所爱,甚至成癖。就我来说,三十岁以前是呤诗、绘画、下围棋;三十岁以后是打牌、上网、写文章。当然,这些爱好有时候是交织在一起的。我自以为,不管是哪样爱好,只要深情,只要投入,就会让平淡的人生丰厚而快乐;相反,一个心无所爱的人,就没有和他在一起的理由,因为无法从他那里得到启迪,更甭说获得有深度、有灵性、可资咀嚼、可资品味的东西了。
要实现成功目标的唯一方法,就是“用心去做”,成功者不会轻率敷衍别人,更不会轻率敷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