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曾氏原创 2肖中特:15年来影响中国商业进程的15位人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5:09:34
2011-12-02 11:30 来源:财富中文网

柳传志、王石、吴敬琏、马云等人入选《财富》杂志“15年来影响中国商业进程的15位人物”榜(配图:中国企业家网)

1.柳传志

联想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柳传志(图片来源:中国企业家网)

联想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 67岁

柳传志是中国第一代企业家中的标杆性人物,1984年创立联想集团,并将之打造成世界最大的品牌电脑厂商之一,成为中国大陆最早进入《财富》世界500强的纯市场化企业。“建班子、定战略、带队伍”是柳传志认可的“管理三要素”,“拐大弯”的思维模式也使得他成功化解了公司产权改革中的种种风险。不到60岁,他便选定了自己在联想集团的接班人,这也使得他有精力将联想集团的母公司联想控股打造成一家杰出的控股公司,旗下涵盖了消费电子、IT服务、风险投资、房地产和私人股权投资等业务。同时,正因为较早地启用年轻人杨元庆,在后者的主导下并购IBM PC业务,使得联想集团成为在中国诞生的极为罕见的国际化公司。最近,谈到联想成功的原因时,柳传志强调企业要有主人。与此相呼应的是,杨元庆今年大量增持联想集团的股票,联想控股整体上市也在计划之中。后者的产权关系的明晰,再次体现了柳传志的大智慧。

作者:周展宏

柳传志与《财富》

作为商界领袖,柳传志曾经多次接受《财富》英文版和中文版的专访,并曾多次登上《财富》(中文版)的封面和“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商界领袖”榜单。以下为《财富》(中文版)过去15年中对柳传志的主要采访和报道:

2002年11月刊封面:《联想传奇》(点击查看

2002年,现任《财富》亚洲版主编鲍比尔 (Bill Powell) 采访了柳传志,并就联想集团在中国的传奇故事进行了深入报道,这也是《财富》杂志第一次深入报道这家远在中国的IT企业。

2003年2月刊:《柳传志谈联想“无缝交接”》(点击查看

2000年,柳传志向杨元庆和郭为两位少将交班,标志着他彻底退出一线工作,三年后,他接受本刊专访,谈论联想新老管理层交接班的经验。

2006年11月刊:《中国越开放,中国企业的竞争力越强》(点击查看

在《财富》(中文版)创刊 10 周年之际,柳传志接受了本刊采访,梳理了联想及中国企业 10 年的历程。

2008年1月刊:《杨元庆是大智大勇》(点击查看

在并购IBM PC三周年之际,柳传志接受《财富》(中文版)的采访,发表他对并购成果和杨元庆的评价。

2005年、2007年、2010年和2011年,柳传志分别入选本刊“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商界领袖”。(点击查看)    



2.张瑞敏

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资料图)

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 62岁

过去15年间,张瑞敏领导的海尔集团通过强化产品质量、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创新及坚持不懈地树立企业品牌,成功以“中国制造”征服全球家电市场,销售收入突破1,400亿元,跻身全球高端家电品牌之列。而最令他人忘尘莫及的成就,是他将西方管理经验与中国传统哲学结合的管理思想,成为过去15年间高速发展的中国企业管理者的行动指南。他更是不折不扣的行动派,其市场链、SBU(战略业务单元)、人单合一的管理创新实践,为其他中国企业激发组织内部管理创新力提供了“参照样本”。张瑞敏以不断自我突破、追求卓越的变革精神赢得了“商界教父”的美誉,用自己的行动将敬业和创新文化融入到海尔的文化基因中。他所代表的企业家精神,引导着同时代的中国企业家不断前行。

作者:王亦丁

张瑞敏与《财富》

当选本刊2001年“年度中国商人”(点击查看

从 2000 年开始,海尔进行大批量销售之后,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在通过大型销售网络赚取更多利润的同时,它不得不寻求新的办法降低生产成本。张瑞敏的选择是向海外扩展。依赖17 年来积累的品牌效应,在国外运用了与其他出口企业不同的策略:它在各类不同生活水平的国家和地区拥有自己的生产点,使产品适合当地的品位与喜好。在国内,张瑞敏拒绝与其他家电生产商打价格战,而是通过销售定单决定产量,同时进行产品创新,以高新技术和多规格产品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而中国的消费者也愿意以较高的价格购买海尔的产品,毕竟海尔有较好的售后服务网络。

2011年8月刊:《海尔:人人都是创新体》(点击查看

这家拥有7万多员工、年营业收入超过1,400亿元的公司,如何能实现净利润的大幅上升?2010年,海尔的营业收入增长了9.2%,而利润增长了77.7%,利润增幅达到收入增幅的8倍。比获利能力更可贵的是,海尔的营运资金周转天数可以达到负十天,而中国制造业中此指标达到负数的企业寥寥无几。海尔是如何做到的?张瑞敏的答案是:由传统组织裂变出来的、分布在企业内部的2,000个自主经营体,成了创新用户资源的利润中心。

2005年至2011年连续7年入选本刊“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商界领袖”。(点击查看

 

3.任正非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资料图)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 67岁

与柳传志同龄的任正非44岁才创办华为,不过,他只用了21年就将华为带进了《财富》世界500强。虽然迄今为止任正非还从未接受过媒体采访,但他撰写的一些文章已在业内广泛传播,其经营理念备受业界巨擘的推崇。比如,2000年他撰写的《华为的冬天》给IT业敲响了警钟。其实,当时华为的经营业绩非常出色。这种居安思危的思维模式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智慧。其他如“狼狈组织计划”、“压强原则”等管理理念,也对中国的企业经营者有深刻的影响。与很多依赖低成本崛起的中国企业不同,华为是一家极具创新精神的公司,它将每年10%的收入投资到研发领域,员工近半数都是研发人员。截止目前,华为仍然是一家非上市公司,但它已经比肩思科这样的科技巨头,而且有望超越思科成为行业的领头羊。

作者:周展宏 

任正非与《财富》

2011年4月,被评为“亚洲最具影响力的25位商界领袖”。(点击查看)

2005年、2006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分别入选本刊“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商界领袖”。(点击查看)


4.王石

万科董事长王石(资料图)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60岁

1984年,王石组建了深圳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万科公司的前身。1991年初,万科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成为最早上市的一批企业之一。不过,那时公司还是一家多元化的公司,地产、外贸加工、酒店、零售等等,只要赚钱,什么都做。直到1996年[与《财富》(中文版)创刊是同一年],王石才将公司的主业确定为地产。接下来,用了11年时间,万科成为全球最大的住宅开发公司。当然,这与中国的宏观环境相关:快速的城市化过程造就了全球最大的住宅消费市场。但是,能从成千上万家房地产公司中脱颖而出,王石显然不仅仅是凭借运气。他为公司确立了一些与同行大相径庭的经营原则,比如:“不行贿”;“不赚超过25%的利润”。他建立专业化团队,并打造了万科的企业文化(简单不复杂、规范不权谋、透明不黑箱、责任不放任),更是影响了大量的中国企业和企业家。除了经营企业之外,王石还是位登山爱好者,他是世界上成功征服“7+2”(7 大洲的最高峰加南北极)的最年长者。

作者:周展宏 

王石与《财富》

王石应邀参加了1999年和2001年的“财富论坛”。

2005年、2006年、2007年、2010年、2011年分别入选本刊“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商界领袖”。(点击查看)


5.马云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云(图片来源:中国企业家网)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47岁

马云创立的阿里巴巴集团今年才12岁,但马云已经成为全世界互联网行业最有声望的企业家之一。他开创的为中小企业服务的B2B模式尽管一开始并不为投资者看好,但马云最终证明那些人的看法是错误的,他也因此得到了广大中小企业主(他的客户)的拥护。随后,马云在C2C领域打败了强大的国际竞争手,近年又进入了B2C领域。迄今为止,在马云进入的所有上述业务领域,他都是市场的领导者。仅仅用了12年,他就打造了一个目前看来所向无敌的电子商务帝国,并且改变了中国人的交易和购物习惯。尽管今年他的阿里巴巴集团遭遇了一系列挑战,不过我们还是有理由期待他在下一个12年给我们带来更多新的商业奇迹。

作者:周展宏 

马云与 《财富》

当选本刊2005年“年度中国商人”。(点击查看)

胸怀、眼光和实力,马云认为这三者是成就一个领导的关键因素。他说:“不要在乎别人怎么看你,关键是你怎么看这个世界。”

当选《财富》2005年“亚洲最具影响力的25位商业领袖”。(点击查看)

2005年至2011年连续7年入选本刊“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商界领袖”。(点击查看)


6.李荣融

国资委前主任李荣融(图片来源:中国企业家网)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前主任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67岁

李荣融与国企打了一辈子交道。这位前国资委的掌门人祖籍上海,1944 年生于苏州。2003年,国资委在争议声中成立,而5年之后,它已经成为影响中国政经格局的重要因素之一:当时,李荣融掌管的152户中央企业实现利润已经接近1万亿元,而“三年脱困”之后,已有16家企业跻身世界500强。今年,在《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中,中央企业已达38家,比上年又增加8家。

作为国资委的首任主任,长达七年的任职期让李荣融成了2003年以来中任职最久的部长级官员之一。他掌握着中国上万亿元国有资产,在过去七年里推动了这些企业的重组并购,全线推广了薪酬激励,用强势的态度让央企的老板们签下业绩“军令状”。早年,李荣融在无锡积累了20多年的基层工作经历。1968 年7月,天津大学化学工程系毕业的李荣融来到无锡油泵油嘴厂做了一名车间工人。很快,他利用自己的化学知识进行技术革新,在设备改造方面显示出才能。80年代初,李荣融担任油泵油嘴厂厂长,他强调对一流人才的重视,同时开始与德国博世公司谈判,开始“二次创业”。该厂就是如今的无锡知名企业——威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

作者:章劢闻 

李荣融与 《财富》

《财富》(中文版)2007和2008年连续两年评选李荣融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商界领袖”。(点击查看)2006年的数据显示,当时62岁的李荣融掌管下的中央企业已经实现销售收入 8 万亿元以上,增长两成,利润 7,500 多亿元,上升 18%,净资产增长达到 15%,三项指标均创下历史记录。作为监管者,国资委用了三年时间在管理体制、结构调整和企业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突破。从确定主业到完善治理、从业绩考核到高管招聘,李荣融领导的国资委都表现出强大的控制力和执行力。

当时《财富》(中文版)指出,李荣融下一步的使命是要帮助打造 30-50 家有国际竞争力的央企集团。到今天,世界500强中,央企已达38家。2007年,《财富》(中文版)作为境外商业媒体首次独家专访了李荣融。采访中,他总结了四年来国资委工作的成败得失,以及未来的重点。话题还涉及了他的领导风格、个人经历以及家庭生活,其中包括体育爱好,等等。(点击查看)

 
7.周小川

央行行长周小川(资料图)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63岁

周小川最近被《欧洲货币》杂志评选为“年度全球最佳央行行长”。在全球金融危机、经济倒退期间,他通过有效的手段,在控制通货膨胀的同时保证了中国国家经济的稳定增长;在实施紧缩利率政策的同时,大幅降低了中国经济硬着陆的几率。

“周小川在全球影响力日渐增强。站在美国和欧盟政府债券最大的投资者的立场,他呼吁发达国家密切协同工作,以管理主权债务危机。”《欧洲货币》该杂志称。周小川,这位前中国证监会主席在2002年底被宣布为新任央行行长,中国的媒体曾将他与前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前财政部部长金人庆及前商务部部长吕福源并列为温家宝总理的“四大财经官员”。2009年3月间,周小川发表系列论文阐述金融危机中中国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提出改革国际货币体系,摆脱美元主导,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2010年末,又在面对热钱流入加速的形势下提出“池子理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作者:章劢闻 

周小川与《财富》

《财富》杂志曾经多次引用周小川的观点。比如,2004年,周小川指出中国的大型国有金融机构之所以需要外国股东,不是因为缺少资金,而是因为外方能够促使它们进行改革。他说,“我们知道,如果商业银行不上市,就没有足够的压力促使它们改变自己。”2005年的财富论坛在北京召开,在“了解中国的资本市场”和“中国银行业改革近况”主题论坛上,周小川、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和国家开发银行行长陈元都用流利的英语与参会者进行了交流,让在场的世界级金融专家和财经记者都为之折服。当时的《财富》(中文版)撰文指出:看到中国这些金融业领导表现的人,将对中国金融改革的继续深化和取得成功更有信心。(点击查看)


8.吴敬琏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资料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著名经济学家 83岁

吴敬琏是中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之一。1984~1992年,他连续5次获得“孙冶方经济科学奖”;2003年获得国际管理学会(IAM)“杰出成就奖”;2005年荣获首届“中国经济学奖杰出贡献奖”。由于曾经提出批评中国股市的“赌场论”,主张维护市场规则,保护草根阶层生计,吴敬琏被誉为“中国经济学界的良心”。这位以敢言著称的经济学家早年考取金陵大学文学院,随后转入经济系学习。至今,年逾八旬的老人仍行走在乡村之间,由他所带头成立的富民基金,主要用于支持贫困地区农民的小额贷款。《吴敬琏传》中如此记述:“吴敬琏之重要性在于,他几乎参与了新中国所有的经济理论争议,由他的思想演进出发,可以勾勒出中国经济变革理念的大致曲线。吴敬琏对这个转型国家的贡献,除了改革思路上的创新外,还在于他那份独立思考、直言不讳的知识分子风骨。”

作者:章劢闻 

吴敬琏与《财富》

《财富》(中文版)2007年9月刊中胡泳所撰写的《追逐经济特权之害》一文(点击查看),曾经引用吴敬琏的观点,转述了他所观察到的不良现象:目前中国经济中的转型成本即物质变换成本很低,但交易成本却很高。交易成本高有多种原因,如制度不健全、规则不透明、诚信状况不好等,都会增大交易成本。官商结合无疑也是这方面的一个表现。中国具有极其优越的低转型成本优势,但境外企业同样可以利用这种优势,在中国设厂加工。如果中国企业不能解决过高的交易成本而失去总成本的优势,就将不可避免地在竞争中败北。

当年,吴敬琏被评为“中国十大财智英才”。也是在同一年,三联书店出版了他的著作:《呼唤法治的市场经济》。

 
9.沈南鹏
 

红杉资本中国合伙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沈南鹏(资料图)

红杉资本中国合伙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47岁

在央视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主持人曾经这么介绍沈南鹏:“他能够点石成金,三年间,他的‘魔法石’两度让传统的大众服务业公司颠覆纳斯达克的中国概念。”这是五年前沈南鹏留给业内的印象。当时,也就是在携程上市三年后,沈南鹏作为如家的联席董事长,再度叩开了纳斯达克的大门。

沈南鹏早年就读耶鲁大学,毕业后在花旗等国际大银行工作。1999年,通过在美国的中国朋友认识了梁建章,合资创办了携程网。沈南鹏离开携程后,加入红杉资本,出任创始合伙人。他是携程、如家的联合创立者,是分众、易居的最大个人投资者。在金融危机的环境下,沈南鹏领导的红杉依然延续了以往“看多中国”的投资策略,在科技和传统领域都投资了众多具有高速增长潜力的公司。他也是新浪和易居中国合并资产、完成中国房地产信息集团成立短短148天后在纳市达克成功上市的幕后推手。

作者:章劢闻

沈南鹏与 《财富》

当选本刊2007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商界领袖”。(点击查看)

沈南鹏曾经当选《财富》(中文版)2007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商界领袖”。当时的他三年内两次带领企业在纳斯达克上市,在中国绝无仅有。当年,以联想、华为和海尔为旗舰的中国领先公司正在完成其国际化的使命,而沈南鹏、马化腾等成了海外资本和证券市场激励的“下一代”商界精英。本刊当时的文章还提到,沈南鹏无论创办还是投资初创企业,都从不担任 CEO,而是专心于宏观策略和资本运作。当时,《财富》(中文版)就指出,中国风投业的散兵游勇时代已经结束,对于沈南鹏这样的既熟悉国际游戏规则又了解本土环境的“正规军”来说,好日子才刚刚开始。


10.马化腾

腾讯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图片来源:中国企业家网)

腾讯公司首席执行官 47岁

马化腾1998年创办的腾讯公司是中国最大的网络社区,它提供的即时通信工具改变了中国人的沟通和交流方式。同时,他也从中挖掘出巨大的商机。目前,腾讯是中国规模最大的互联网服务公司,年收入达196亿元。马化腾本人具有IT工程师背景,他在腾讯公司也建立了工程师导向的文化,正是这种文化使得腾讯能更专注于产品本身。直至今天,马化腾还深度参与产品开发过程,这不仅保证了产品质量,实际上也是对工程师的一种鼓励。借助于庞大的即时通信用户群,腾讯在推出产品或者服务时有天然的优势,而这一点也饱受业内人士诟病。最近,马化腾提出开放平台的举措,宣称“腾讯要打造一个规模最大、最成功的开放平台”,让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周展宏 

马化腾与 《财富》

2005年12月刊:《腾讯: 远离公司政治》(点击查看)

这一年,腾讯当选本刊“卓越雇主——中国最适宜工作的公司”,马化腾因此接受本刊专访,谈论公司的文化,以及如何吸引、培养和留住人才。

2008年3月刊:《如何管理快公司》(点击查看)

马化腾接受本刊专访,谈如何管理高速增长的公司以及他个人的管理经验。他坦言,“我不大擅长管理人和团队,比较擅长管产品,擅长产品和用户体验,因此我对产品管理比较细,会做最后的把关。”

2011年入选本刊“中国40位40岁以下的商界精英”,排名首位。(点击查看)

2005年至2011年连续7年入选本刊“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商界领袖”。(点击查看)

 

11.王建宙

中国移动集团公司董事长王建宙(图片来源:中国企业家网)

中国移动集团公司董事长 64岁

从中国联通到中国移动,王建宙是近15年来对中国通信事业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今年,在巴塞罗那举行的GSMA移动通信世界大会上,王建宙被授予“GSM协会主席奖”。该奖项设立于1995年,是GSM协会向为全球移动通信事业繁荣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授予的最高级别奖项。

王建宙技术出身,曾获浙江大学工学硕士并获香港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学位(在职),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但是,作为一家三地上市的公司老总,他需要每天关心联通在纽约、中国香港和大陆三地的股价走势,并会见投资者和分析师。他喜欢看管理学方面的著作,曾经推荐过两本书,分别是《基业长青》和《从优秀到卓越》。王建宙的商业目标不仅仅是做一家赚钱的中国运营商,而是在国际范围内成为先进运营商的代表。平时利用碎片时间苦练英语和翻译的王建宙,近来多次在国际舞台上运用自己的话语权去影响产业界。在接受《财富》(中文版)的专访中,他谈到了公司乃至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性。

作者:章劢闻 

王建宙与《财富》

2009年和2010年,王建宙连续两次入选“中国最具影响力的25位商界领袖”。(点击查看)当时,他已年过60,而中移动入选了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DJSI),并且到现在已经连续四年成为唯一的大陆入选公司。那几年,作为一家年收入增长率超 10%、每天进账超过 3 亿的企业,王建宙面临的是金融危机带来的寒冷。他认为,当时中国移动的社会责任是利用移动信息化手段和相关技术,助力各行各业“降本增效”。2010年,他参加了在南非举行的《财富》全球论坛,用英语发言,很清楚地表明了如何开发低收入市场:他既要面对农村的低使用量,保证农村的低资费,又要保证公司赢利。


12.刘永好

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图片来源:中国企业家网)

新希望集团董事长 60岁

他是90年代最富盛名的中国民营企业家,以猪饲料起家,20多年间开疆拓土,入股民生银行,涉足房地产、化工等高利润行业。难能可贵之处在于,虽然农业一度利润不敌其他商业板块,但刘永好却将其视为支柱产业,且从未放弃,打造了以“高利润行业反哺农业”的持续、稳建的发展模式,令其在动荡的商业格局中屹立不倒。近年间,他领导的新希望以厚积薄发之力,频频出手收购行业龙头企业,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产业链农业集团。通过农业、农企、农社结合的商业模式创新,以龙头企业引导农村经济方式的转变。在公司规模突破千亿之际,刘永好也在践行自己的人生承诺:“为耕者谋福利,给食者造福。”

作者:王亦丁 

刘永好与《财富》

2003年4月刊:《从马克思主义者到经理人》(点击查看)

“对于初创企业来说,家族企业是一种较好的模式。因为它具备了团结的意识、相互理解和密切的合作关系。但是,当我的企业规模变大之后,这肯定不再是好的模式,因为家族企业没有规章制度可言。于是,我开始听像通用电气(GE)和海尔等其他企业的首席执行官的讲座,并开始实行分层管理。我还聘用许多国内外独立的咨询专家出谋划策。每当我们公司计划一个新项目,我就让这些专家提出意见。他们必须提出尽可能尖锐的意见,而我则根据他们意见的尖锐程度支付报酬。这种方式效果很好。如果我们认为,在经过这样激烈的批评后,这一项目听上去仍然有潜力的话,那么我们就做这个项目。”

2011年10月刊:《刘永好的农业王国》(点击查看)

“新希望开创性地发展了‘六方合作’的商业模式。所谓‘六方’,是指政府、银行、保险公司、金融担保公司、企业、农户,它们构建起‘公司+基地+农村合作组织’的规模养殖单元。新希望从生产企业转型为服务企业——提供技术、金融担保、产供销一体化的 360度服务体系。刘永好与他的团队开始了中国农业史无前例的创新试验——从原来一家一户向以农业合作和农业企业为龙头的规模化养殖演变。短短四年间,新希望已经形成年产8亿只肉禽和850万头生猪的产业链体系,4万养殖户、10余万农民参与其中,预计2011年新希望农业产业板块的收入将突破600亿元。”

参加1999年上海《财富》全球论坛。

入选2005年、2011年“最具影响力的商界领袖”。(点击查看)

 
13.张近东
 

苏宁集团董事长张近东(图片来源:中国企业家网)

苏宁集团董事长 48岁

在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正面交锋的15年间,以张近东为代表的一批本土家电连锁巨头牢牢控制了中国的“主战场”,而苏宁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它率先建立了家电连锁的销售模式,以自建物业的模式加速发展,借助资本市场推动业务迅速扩张,强化内部管理,推动内生性增长,谱写了20年稳建扩张的企业发展篇章。未来十年,张近东将再度发力,推动苏宁向“科技、智慧”转型——以信息化重构管理流程,变革营销强化零售终端能力,打造苏宁易购零售信息平台。或许,下一个“中国的沃尔玛”非它莫属。

作者:王亦丁 

张近东与《财富》

当选本刊2010年“年度中国商人”(点击查看);2008 年至2011年连续4年入选本刊“最具影响力的商界领袖”。(点击查看)

“今年47岁的他,在过去20年间建立并且重构了中国家电零售市场的格局,创造了中国家电零售连锁扩张模式,改变了家电制造业、销售渠道和消费者之间的商业规则。目前,他对家电零售业的影响仍然有增无减,推动3C品类拓展和营销变革,构建零售信息平台,培育零售人才,强化服务终端的理念。”

“他目光远大,但也扎根于现实,密切关注苏宁的各种运营和市场指标。虽然他可能不常出现在卖场,但会埋头关注各种与卖场有关的服务指标。他稳健、执着,但却敏锐把握市场机会,果断以自建旗舰店为模式打造城市商业综合体,成就一番伟业。他的创业伙伴评价说,张近东的动力不是钱。的确,对苏宁,他有着发自内心、如同对待自己孩子般的热爱。通过苏宁,他改变了数亿计消费者购买家电的方式,甚至影响到中国家庭的生活方式。”


14.周伟焜

 

原IBM 大中华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周伟焜(资料图)

原IBM 大中华区董事长兼CEO 65岁

过去15年间,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探路摸索之后,跨国公司开始了在中国精耕细作、高速发展的美好时代。周伟焜无疑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他是“最受赞赏的跨国公司”IBM在中国的奠基人。其40多年的IBM职业生涯中,14年见证了IBM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投资和布局IBM全球服务中心与全球创新中心,建立了人才培养的机制和文化,将中国定位为IBM全球战略性市场,为IBM全球增长作出贡献;不仅如此,周伟焜将更多的全球资源引入中国市场,引领并且推动了IT行业变革创新的进程,以“成就客户、追求卓越”的商业实践成为本地公司学习的榜样,IBM成为以信息化推动中国经济前进的商业进程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作者:王亦丁 

周伟焜与 《财富》

入选本刊2006年最具影响力的商界领袖(点击查看)

周伟焜用十年时间将 IBM 在中国的业务从一个销售点变成了集研发、销售和服务并举的领导型企业,他个人也成为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教父”级人物。跨国公司中国区的主管换人如同走马灯,像周伟焜这样稳坐泰山的不多。讲话慢条斯理的周伟焜文质彬彬,在完成 IBM 在中国的转型方面显得张驰有度。十年间,IBM 中国逐渐剥离了硬盘、PC 等业务,也并购进了数不清的公司。仅软件业务,十年间就进行了 45 次并购。也是在周伟焜的影响下,IBM 全球把 PC 业务卖给了来自中国的联想集团。在他的导航下,如今的 IBM 中国不仅是 IBM 全球销售收入的重要来源,而且也是重要的技术、人力资源和服务的来源。IBM 在华有研究中心、开发中心、创新中心和中国系统中心,还有全球服务部门中国总部、全球服务交付中心中国总部等研发服务机构。这一切投入,也使得 IBM 中国成为最受尊敬的外商投资企业之一。

15.宗庆后

插画:宗庆后与女儿宗馥莉(图片来源:中国企业家网)

杭州娃哈哈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66岁

66岁的宗庆后是伴随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浙商代表,以事必躬亲的创业执行力、超常的商业敏感、雷厉风行的管理风格,白手起家打造了年销售收入超过500亿的饮料王国,开发了多个畅销中国的饮料品牌。他与“达能”从联姻、合作破裂直至诉讼的经历,无疑是过去十年来合资企业控制权、本地化的商业教科书。近两年间,在碳酸饮料之外,宗庆后为娃哈哈构建了更多元化的产业版图——上游介入原材料行业,下游进军零售业,目标是五年内进入世界500强。

作者:王亦丁

宗庆后与 《财富》

入选本刊2005、2011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商界领袖”。(点击查看)

“宗庆后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但他先后做过的几个企业都是校办厂,他现在的饮料王国财源滚滚,靠的也是学生。说实话,与当年口口声声要与‘二乐’决战引发的轰动相比,宗庆后的知名度大不如前了,但他的企业并未丧失增长——2004 年的销售收入增加了 20%,达到 120 亿元,五大系列产品——碳酸饮料、奶制品、纯净水、茶和八宝粥都经营得有声有色,全部位居国内前三位,让合作方法国达能集团不得不服气,娃哈哈也成为中国最有价值的品牌之一。从股权结构上看,娃哈哈的大股东依然是当地政府。如果按政府的规定,宗庆后也到了退休年龄,但包括外方在内的所有人都相信,他的离开可能影响到公司的发展计划——10 年到达 1,000 亿的规模。宗庆后是否还能够掌控娃哈哈,将是决定其未来影响力走势最大的不确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