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压 230v:货币政策转向会再次引发通胀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4:29:51
作者:木棉小树  发表日期:2011-12-1 11:25:00
回复 
        昨晚央行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下调了存准率,10月份最后几天银行突击放贷的预示变成了现实,而10月下旬进入A股的资金看来也确实是“先知先觉”。目前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局势,让货币政策的结果也变得复杂起来。
  
   一、CPI为什么会回落?
   弗里德曼说,“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一种货币现象。”之所以说货币“多了”,是相对于“商品数量”而言。因此通货膨胀的消除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减少货币数量,要么增加商品数量。通常而言很少有采取“减少”货币数量的做法,因为如果操作不当时会引发通货紧缩。所以一般的作法就是停止货币数量的进一步增加,用“龟兔赛跑”的方式让商品数量逐渐赶上来。央行去年至今采取的办法就是后者。那么我们就分别来看一下货币数量的变化和商品数量的变化。
   1、货币数量
   10月末广义货币M281.68万亿,但是从10月份开始M2的统计口径增加了住房公积金存款和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我们只好取9月末的数据来观察:78.74万亿。和去年9月份的69.65相比,增长13%。这一速度,低于一般年度平均16%的增速,也低于前两年20%的增速。就算从本月份开始再次“开闸放水”,本年度M2增长速度无论如何也不应该超过16%。从货币数量看,增长速度确实下降了。
   2、商品数量
   前三季度GDP增长9.1%,这一速度实在不低。
   那么,货币数量增速下降,GDP高速增长,CPI的回落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但是,且慢,2007-2008年间,M2增速和GDP增速均在正常区间,M2/GDP的比值已经连续四年下降,可是为什么当时也出现了一次严重的通货膨胀呢?2007-2008年央行的货币政策和2010-2011年极为相似,提存准率兼加息,通胀压力的消除也同样是在经济危机发生之后(如果你认为现在也是经济危机)。那么,为什么经济危机的发生消除了通货膨胀压力呢?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呢?答案是出口。那么,出口的影响又是什么呢?答案是外汇储备!
  
   二、外汇储备的本质
   亚当?斯密说,货币是流通的轮毂,是商业的大工具,和其他所有的商业工具一样,货币是资本的一部分,并且是极有价值的一部分。把收入分配给应得收入的人,固然是靠了货币所包含的金块或者银块的流通,但是那金块或者银块,绝不是收入的一部分。什么意思呢?“货币”和“收入”是两回事。“收入”指的是人们享用的产品,“货币”仅仅代表着一种支配权。这就好比期权和股权的概念一样。
   所有贸易或者交换在本质上都是以货易货,国际贸易同样如此。在没有外汇和贸易管制的条件下,一国商人出口收到的外币,最终只能向外国商人购物,享用外国的商品,这是真实的“收入”。但是在外汇和贸易管制的条件下,如果政府把本国商人收到的外币强制换成本币,或者以远远高出市场汇率的价格“诱使”本国商人把外币换成本币,这部分外币本来所代表的“收入”就转化为“高级印刷品”。本国商人所换取的本币部分,相当于对本国全体人民“收入”的“掠夺”,相当于把本国全体人民应得“收入”的一部分,转移支付给了出口商。在正常情况下,GDP和GNP(国民收入)是一个硬币的正反面,二者是相等的。但是上述作法下,本国的GDP仍然可以按照消费+投资+净出口的生产法口径进行统计,但是除非将年度内新增外汇储备对应的部分从GDP中进行扣除,GDP的数字是不真实的。也只有将外汇储备对应的部分从GDP中扣除掉,GDP才能和GNP也就是国民收入划上等号。
   因此,中国央行这么多年“积攒”的巨额外汇储备,就是GDP统计数字中的“水份”。这就是把“工具”当成“目的”的结果。因此,新增外汇储备的下降,不但意味着中国的GDP增长变得真实起来,商品数量的增长变得真实起来,更意味着中国的钞票数量不再“超发”(外汇占款投放占人民币基础货币发行量的85%)。货币数量和商品数量此消彼长,通胀压力自然会减轻。因此,外汇储备才是影响中国CPI的重要因素,难怪很多经济名人如许小年讲2008年是经济危机“挽救”了中国的通胀压力。这一次,不过是2008年的重演:9月份外汇储备“罕见”地下降。
  
   三、通胀将不再是中国经济今后的主要问题
   我在前面的博客中已经分析到,新兴经济体尤其是什么“金砖N国”荒谬无比的重商主义(鼓励出口限制进口)政策已经导致全球经济的循环流动无法持续,因此,中国的出口增长将成为隔日黄花。中国央行今后将很可能习惯于看到外汇储备停止增长甚至是负增长。因此,通胀将不再是今后中国经济的主要压力,货币政策的微调不会造成通胀压力,除非央行再来一次“印钞大跳进”。而中国多年来各种政策的高度扭曲已经把中国经济扭曲成“麻花”,今后中国经济面对的是如何通过市场手段使中国经济进入正轨,而不是进一步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力度。那只会加剧中国经济的扭曲,任何物体所能够承受的扭力是有极限的。
   我们必须谨记亚当?斯密的教诲:货币是“流通的工具”,也是“分配的工具”。“流通”是为了“分配”,“分配”是为了更好地“流通”,货币本身的特殊性在于,它自身就是目的和手段的高度统一。公平和效率,从来就不是对立的,最公平的恰恰就是最有效率的,同样,最有效率的也恰恰是最公平的。如果非要追求“不平衡的增长”,总有一天我们会发现,“平衡”会自然导致“增长”,“不平衡”反倒无法“增长”。
   另外最可怕也是最不利的一种结果是:为应对经济危机使人民币贬值,再次追求出口的增长带来外汇储备的增长。那样不仅经济转型遥遥无斯,中国商品还将成为贸易战的最大标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