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诺依曼架构瓶颈:中华民国总统简介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8 08:42:58
从1912年到1948年中华民国历史上共有八位总统:孙文(临时),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曹琨,蒋中正,李宗仁(代)。
1,孙中山

孙中山(1866-1925)孙中山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幼名帝象,学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广东香山(中山)人,革命家,中国国民党缔造者之一。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赴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誓推翻清朝。1905年在日本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 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受到清朝政府全力追缉的影响,自1907年起孙中山便长期居留欧美各国。武昌起义时,孙中山人在美国丹佛而不在中国。初闻革命成功时,孙中山还有些讶异,但随即在海外华人与美国的同情者间筹集资金。12月20日孙中山赶赴上海,并于12月28日被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于1912年1月1日(辛亥十一月十三日)在南京宣誓就任,并循革命军与袁世凯的秘密协议,特申“颠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至专制政府既倒,民国卓立于世界,即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月底组成临时参议院。民国元年2月12日,清帝溥仪发布《退位诏书》,孙中山即于13日向参议院请辞并举荐袁世凯以自代。兹后苦心孤诣协助袁氏依民主程序选任、就职、组职内阁,尤特重其向国民宣誓一事,引导袁氏步入民主程阶。
当时孙中山领导的临时政府实力有限;虽然大部分的省份已脱离清政府的控制,可主要的军事凭借却是各地的团练与新军,或是混入部分华侨以及洪门与旗下哥老会的成员,无论在装备与士兵素质上,皆无法与清朝主力北洋军抗衡。此外由于孙并未实际投入革命战事,故各省的革命势力纷纷推出自己的领导,使革命势力呈现多头马车的情形。革命军被北洋军接连击败后,孙中山决定与北洋军的统帅袁世凯和谈,希望通过给予袁临时大总统的职位,让袁成为清朝垮台的最后关键。最后孙与袁达成协议:孙中山的临时大总统由袁接任,袁则以实际行动迫使清朝皇帝退位。同年2月12日,清朝皇帝接受袁的条件,下旨逊位,中华民国终完全取代过去的帝国体制。隔日2月13日孙辞去临时大总统,向临时参议院推荐袁世凯接任。
2,袁世凯

袁世凯(1859年—1916年),字慰庭,号容庵,是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北洋军阀鼻祖、中华民国大总统,风云一时,叱咤中国政坛。1859年9月16日,他出生在河南项城县一个世代官宦的大家族。父祖多为清朝显贵,权重一方。袁世凯早年科举不第,又逢清季兵燹,便弃文投军,依附淮军将领吴长庆门下。1892年,大清藩属朝鲜内乱,求助于清庭,袁世凯即随军入朝平乱。驻朝期间,袁世凯头脑灵活,办事机敏、干练,表现出较高的外交、军事才能,颇为清庭朝野瞩目。1894年受李鸿章保举为驻朝总理大臣。1895年受命以道员衔赴天津督练“新式陆军”。他仿造欧洲军制训练军队,取得极大的收获。同时在此基础上扶植自己的势力,形成了日后北洋军阀的班底。1898年参与镇压维新派。1899年任山东巡抚,逐步接近清廷的权力中枢。1901年升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1907年入主军机处、兼任外务部尚书。1908年宣统帝继位,受清皇室排挤,袁世凯被迫下野,隐居彰德府(今安阳市)洹上村别墅——“养寿园”。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受国内外形式所迫,清庭被迫重新起用袁世凯,由其出任总理内阁大臣,主持军政。革命当前,袁世凯深知清庭气数已尽,无可挽回,便联络全国革命势力及其旧部,倒戈一击,逼迫清帝退位,实行共和。1912年3月,袁世凯因促成共和有功,当选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随后不久,被推举为中华民国首任总统。1915年12月宣布恢复帝制,建立中华帝国,并改元洪宪。1916年3月22日,内外交困,被迫宣布撤消帝制,恢复民国。1916年6月6日,因尿毒症不治,死于北京,时年57岁。同年8月24日正式归葬于河南安阳。
3,黎元洪

黎元洪(1864-1928北洋政府总统。字宋卿。湖北黄陂人。 北洋水师学堂毕业,曾在海军服役。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投靠张之洞,在湖北参预编练新军。曾三赴日本考察军 事,1906年任陆军第21混成协统领。在军中多次破坏湖北革命党人的活动。武昌起义后被迫出任湖北军政府鄂军都督。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当选副总统。袁世凯篡政后,仍任原职,伙同袁镇压革命。1914年袁解散国会,设参政院,被任为院长。反对袁复辟帝制。1915年袁称帝时,被封为武义亲王,未受。1916年6月袁死,黎继任大总统,恢复约法,召集国会。与国务总理段祺瑞发生“府院之争”。1917年段祺瑞利用张勋驱黎,由冯国璋代理大总统。1922年受系军阀支持复任总统。次年又为直系所逐。晚年投资实业。
4,冯国璋

冯国璋,河北河间人。青年时代到保定莲池书院求学,后因贫困辍学。1884年到大沽口投淮军当兵。次年,考入北洋武备学堂。1890年毕业留堂充当教习。1896年被袁世凯任为新建陆军督操营务处帮办兼随营步兵堂监督,不久又升督操营务处总办。1903年调升北京练兵处军学司正使,与王士珍、段祺瑞并称“北洋三杰”。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率军至湖北镇压革命,攻下汉口后,清政府封予二等男爵。1913年任江淮宜抚使,奉袁世凯之命镇压二次革命,攻陷南京,升任江苏都督。1915年袁世凯称帝,被封为一等公爵。
1916年袁世凯死,成为直系军阀首领,与湖北督军王占元、江西督军李纯联合对抗皖系,称“长江三督”。同年 10月,被选为副总统。1917年7月6日就任代理大总统。1918年10月7日被段祺瑞胁迫下台。1919年春回到河间故里。10月,抵北京,于12月28日病死于北京帽儿胡同冯宅。
5,徐世昌

徐世昌(1855—1939年)字卜五,号菊人,原籍直隶天津,出生于河南省汲县。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多次出任国务卿,1918年10月至1922年10月任民国大总统。
徐世昌1896年因母丧回到河南时,袁世凯在直隶小站负责训练新建陆军。因此成为袁的重要谋士。1901年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徐世昌负责文案处理。两年后,清政府建立了个编练陆军机构,徐以中将衔任高级行政军官。1904年任兵部侍郎,1905年任见习军机,署理兵部尚书。1907年4月20日徐世昌任总督。
1908年11月,宣统继位,摄政王载沣当权。次年袁世凯被罢官。徐因与袁关系密切受到牵连,但他施展官僚手腕,仍取得载沣的信任。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徐世昌极力主张起用袁世凯,扼杀革命。1914年5月徐接受袁邀请,出任国务卿。1915年徐窥测出袁世凯称帝,可能会引起政局动荡,即辞职,退居河南辉县水竹村。
1916年11月,徐世昌以北洋元老的资格应邀到京,调节总统黎洪元和总理段祺瑞之间的权力之争,事后移居天津。1918年10月冯国璋下台,皖系首领段祺瑞看到徐是文人,易操纵,指使安福国会选举其为总统。但南方政府认为安福国会的选举是违法的,根本不承认他为总统。
徐世昌企图操纵北洋军阀的派系斗争以维持自己的政治地位。但到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后,北京政府成了直系天下时,他便成了曹锟攫取最高统治地位的障碍。1922年1月旧国会众议院议长吴景濂等宣布他为伪总统。
1931年日本侵占东北后,日本特工人员找北洋派人物劝他们参加伪满傀儡政权,徐是他们的对象之一,但他加以拒绝。从1931年到1939年6月他死之前,日方几次设法争取他的合作,始终为他所拒。
6,曹 锟

1862.12.12~1938.5.17直系军阀首领。字仲珊。天津人。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毕业于天津北洋武备学堂, 任毅军哨官。 1894年随毅军赴朝鲜参加中日甲午战争。次年到天津小站任新建陆军右翼步队第1营帮带。从此依附袁世凯,历任北洋常备军步队第11营管带、北洋陆军第1镇第1协统领、第3镇统制等职。1907年率第3镇进驻长春,使北洋势力伸展到吉林、黑龙江。1911年(宣统三年)率部在娘子关进击山西响应武昌起义的民军。1912年2月在北京纵兵哗变,为袁世凯拒赴南京就职制造借口。1914年4月任长江上游警备总司令官。1915年9月上书请改国体为帝制,为袁称帝推波助澜,10月任虎威将军。年末爆发护国战争,任北洋军第1、第2路总司令,指挥所部由川、湘攻滇,被护国军击败。1916年6月袁病死后,任四川军务会办,9月任直隶督军,在国务总理段祺瑞和大总统黎元洪的“府院之争”中左右逢源。1917年参与张勋复辟阴谋活动,后又投机任讨逆军西路军总司令,率部入京讨伐张勋。7月兼署直隶省长。8月爆发护法战争,又在代理大总统冯国璋和国务总理段祺瑞之间时而主和,时而主战。10月被授为陆军上将。年底任援湘军第1路司令。次年1月任两湖宣抚使,率北洋军2个师和5个混成旅,经鄂入湘进攻护法军,连占岳阳、长沙、衡阳等地,6月任川粤湘赣四省经略使。1919年冯国璋死后,被拥为直系军阀首领。1920年7月与皖系军阀为争夺中央政权爆发直皖战争,联合奉系打败皖系。8月任直鲁豫巡阅使。1922年又与奉系军阀争夺中央政权爆发第一次直奉战争,将奉军逐出山海关,独霸中央政权,进而醉心谋取大总统职权,以恢复法统为名,将大总统徐世昌赶下台,拥黎元洪复职后,又多方刁难,一年内迫使内阁六次倒台。1923年6月,指使党羽逼宫夺印,将黎元洪逐走天津。10月5日出动军警挟持国会,重金收买议员,贿选为大总统。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中,被冯玉祥等人发动的北京政变赶下台,囚禁于中南海。1926年获释,到河南投奔吴佩孚。1927年吴佩孚被国民革命军击败后,曹寓居天津。在日军占领天津期间,拒绝出任伪职。1938年5月病死天津。6月被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一级上将。
7,蒋中正

蒋中正(1887—1975) 浙江奉化人。字介石,原名瑞元,谱名周泰,学名志清。1907年入保定全国陆军速成学堂。1908年留学日本。1908年加入同盟会。1910年日本振武学校毕业后,入日本陆军第十三师团第十九联队为士官候补生,辛亥革命后追随孙中山,曾参加反对袁世凯的活动。1923年赴苏联考察军事政治。1924年回国后任黄埔军校校长,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1926年先后制造“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打击共产党和革命势力。后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主席,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主席。率师北伐途中,于 1927年发动了“4·12”政变,在各地清党,第一次国共合作公开破裂。1928年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不断进行新军阀混战。1931年 “9·18”事变后,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围攻红军革命根据地。1936年“西安事变”后,被迫接受抗日主张,实行第二次国共合作。1938年任中国国民党总裁,三民主义青年团团长。
抗日战争期间,任国防最高委员会主席,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1943年参加美、英、中三国开罗会议。抗日战争胜利后,与中共代表团在重庆进行和平谈判。1946年撕毁《停战协定》、《政协决议》,命令进攻解放区,单独召开制宪国民大会,通过宪法。1948年擅自召开第一届国民大会,当选“总统”。1949年1月21日,被迫发表《引退谋和文告》,由副总统李宗仁代行总统职权。
1949年败退台湾后,历任“总统”与国民党总裁。1975年4月5日于台北去世
8,李宗仁

李宗仁(1891-1969)广西临桂人,字德邻。黄埔军校南宁分校总负责人。国民党高级将领,军事家。中华民国副总统、代总统。
1948年 4月 李宗仁当选为中华民国副总统(总统蒋介石)。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之后,国民党精锐主力部队大部被歼,国民党统治面临覆灭命运,蒋介石被迫于1949年1月21宣布下野。
1949年 1月22 就任中华民国代总统。
1949年,国民党政府移居台湾以后,仍然沿用中华民国的名称,蒋介石担任中华民国“总统”。1975年蒋介石逝世后,严家淦、蒋经国、李登辉、陈水扁先后就任中华民国“总统”。2008年5月20日,马英九就任中华民国第12任“总统”。
附1:历任总理与行政院长
中华民国政府
姓名\任期\生卒
北洋政府
内阁总理
唐绍仪(1912.03-1912.06) 1862-1938
陆征祥(1912.06-1912.08) 1871-1949
赵秉钧(1912.09-1913.04) 1864-1914
段祺瑞(代1913.05-1913.07) 1864-1936
熊希龄(1913.07-1914.02) 1870-1937
孙宝琦(代1914.02-1914.04) 1867-1931
政事堂国务卿
徐世昌(1914.05-1916.04) 1855-1939
段祺瑞(1916.04-1916.06)
国务总理
段祺瑞(1916.06-1917.05)
伍廷芳(代1917.05-1917.05) 1842-1922
李经羲(1917.05-1917.07) 1859-1925
段祺瑞(1917.07-1917.11)
汪大燮(代1917.11-1917.11) 1860-1929
王士珍(署1917.11-1918.02) 1861-1930
钱能训(代1918.02-1917.03) 1870-1924
段祺瑞(1917.03-1918.10)
龚心湛(代1919.06-1919.09) 1871-1943
靳云鹏(1919.09-1920.05) 1877-1951
萨镇冰(1920.05-1920.08) 1859-1952
靳云鹏(1920.08-1921.12)
颜惠庆(代1921.12-1921.12) 1877-1950
梁士诒(1921.12-1922.01) 1869-1933
颜惠庆(代1922.01-1922.04)
周自齐(署1922.04-1922.06) 1871-1923
颜惠庆(1922.06-1922.07)
王宠惠(代1922.07-1922.11) 1881-1958
汪大燮(署1922.11-1922.12) 1860-1929
王正廷(代1922.12-1923.01) 1882-1961
张绍曾(1923.01-1923.06) 1879-1928
高凌霨(1923.06-1924.01) -1939
孙宝琦(1924.01-1924.07) 1867-1931
顾维钧(代1924.07-1924.09) 1887-1985
颜惠庆(1924.09-1924.10)
黄  郛(1924.10-1924.11) 1880-1936
临时执政府
许世英(1925.12-1926.02) 1873-1964
贾德耀(代1926.02-1926.04) 1880-1940
胡惟德(署1926.04-1926.05)
颜惠庆(1926.05-1926.6)
杜钖圭(代1926.06-1926.09)
顾维钧(代1926.10-1927.06)
安国军政府
潘  复(1927.06-1928.06) 1883-1936
国民政府
行政院长
谭延闿(1928.10-1930.09) 1880-1930
蒋介石(1930.10-1931.12) 1887-1975
孙  科(1932.01-1932.01) 1891-1973
汪精卫(1932.01-1935.12) 1883-1944
蒋介石(1935.12-1937.12)
孔祥熙(1938.01-1939.12) 1880-1967
蒋介石(1939.12-1945.06)
宋子文(1945.06-1947.03) 1894-1971
蒋介石(1947.03-1947.04)
张  群(1947.04-1948.05) 1889-1990
民国政府(宪政后,包括台湾)
翁文灏(1948.05-1948.11) 1889-1971
孙  科(1948.11-1949.03)
何应钦(1949.03-1949.06) 1890-1987
阎锡山(1949.06-1950.03) 1883-1960
陈  诚(1950.03-1954.05) 1898-1965
俞鸿钧(1954.06-1958.07) 1899-1960
陈  诚(1958.07-1963.12)
严家淦(1963.12-1972.05) 1905-1993
蒋经国(1972.06-1978.05) 1911-1988
孙运璿(1978.06-1984.05) 1913-2006
俞国华(1984.06-1989.05) 1914-2000
李  焕(1989.06-1990.05)  1917-
郝柏村(1990.06-1993.02) 1919-
连  战(1993.02-1997.08) 1936-
萧万长(1997.09-2000.05) 1939-
唐  飞(2000.05-2000.10) 1932-
张俊雄(2000.10-2002.01) 1938-
游锡堃(2002.02-2005.01) 1948-
谢长廷(2005.01-2006.01) 1946-
苏贞昌(2006.01-)  1947-
附2:一,二任内阁
第一任内阁阁员(1912年3月13日-1912年6月27日)[1]
职衔
姓名
上任日期
离任日期
国务总理
唐绍仪[2]
1912年3月13日
1912年6月27日
内务总长
赵秉钧
1912年3月29日
1912年6月29日
财政总长
熊希龄
1912年3月29日
1912年7月14日
外交总长
陆征祥
1912年3月29日
陆军总长
段祺瑞
1912年3月29日
海军总长
刘冠雄
1912年3月29日
司法总长
王宠惠[3]
1912年3月29日
1912年7月14日
教育总长
蔡元培[4]
1912年3月29日
1913年7月14日
交通总长
施肇基[5]
1912年4月8日
1912年6月27日
工商总长
陈其美[6]
1912年3月29日
1913年6月29日
农林总长
宋教仁[7]
1912年3月29日
1913年7月14日
注:
1.  ^  唐绍仪辞职后,袁世凯于1912年6月29日任命陆征祥为国务总理
2.  ^  与袁世凯总统政见不和而辞职
3.  ^  内阁改组随同辞职
4.  ^  初以梁如诒,因参议院否决,由唐绍仪兼代,后任命施为交通总长,辞职,由刘冠雄兼代
5.  ^  未到任,有次长王正廷代理.内阁改组随同辞职
第二任内阁阁员(1912年6月29日-1912年9月22日)
职衔
姓名
上任日期
离任日期
国务总理
唐绍仪[9]
1912年3月13日
1912年6月27日
内务总长
赵秉钧
1912年3月29日
1912年6月29日
财政总长
熊希龄
1912年3月29日
1912年7月14日
外交总长
陆征祥
1912年3月29日
陆军总长
段祺瑞
1912年3月29日
海军总长
刘冠雄
1912年3月29日
司法总长
王宠惠[10]
1912年3月29日
1912年7月14日
教育总长
蔡元培[11]
1912年3月29日
1913年7月14日
交通总长
施肇基[12]
1912年4月8日
1912年6月27日
工商总长
陈其美[13]
1912年3月29日
1913年6月29日
农林总长
宋教仁[14]
1912年3月29日
1913年7月14日
注:
^  唐绍仪辞职后,袁世凯于1912年6月29日任命陆征祥为国务总理^  与袁世凯总统政见不和而辞职^  内阁改组随同辞职^  初以梁如诒,因参议院否决,由唐绍仪兼代,后任命施为交通总长,辞职,由刘冠雄兼代^  未到任,有次长王正廷代理.内阁改组随同辞职
附3 1912年1月3日 孙中山领导的国民临时政府组成
 

 
孙中山主持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第一次内阁会议
1912年1月3日,各省代表联合会增选黎元洪为中华民国临时副总统,通过了孙中山提出的临时政府九名国务员名单。九名国务员是:陆军总长黄兴、外交总长王宠惠、教育总长蔡元培(此三人为同盟会员);实业总长张謇、交通总长汤寿潜(此二人为江浙立宪派首领);内务总长程德全、司法总长伍廷芳;海军总长黄钟英、财政总长陈锦涛。
 
附4,袁世凯政权中的五任内阁人员全解密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在几年风雨飘摇的执政中,先后出现了五任内阁的局面。他们是:
一、唐绍仪内阁

唐绍仪在清末是深得袁世凯信任的官僚,此间,他为袁世凯的掌权助了一臂之力,以
“调和南北”自居;他又善于投机革命,加入了同盟会。因此,1912年3月,被袁世凯提名为国务总理,在南京组织第一任内阁。
唐内阁的要害部门受制于袁世凯,如外交总长陆征祥、内务总长赵秉钧、陆军总长段祺瑞、海军总长刘冠雄都是袁的亲信。财政总长熊希龄是共和党人,交通总长由唐绍仪兼任。同盟会的宋教仁、蔡元培、王宠惠、陈其美只分到农林、教育、司法、工商四个部门。但连同唐绍仪在内的10个阁员中,同盟会员占了半数,唐内阁被称为“同盟会中心内阁”或“唐宋内阁”。
4月,唐内阁随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迁往北京。唐绍仪事事强调大总统发布命令须经国务员副署的“责任”,使袁感到不能自行其是。6月间,袁世凯利用唐内阁任命非袁嫡系的王芝祥为直隶总督事,指使北洋将领通电反对,并不经内阁副署派王为宣抚使往南京遣散军队。“责任内阁制”遭到破坏,唐绍仪被迫辞职。7月,宋教仁等4个同盟会员愤于袁世凯独断专行,也联名辞职。
二、陆征祥内阁

唐绍仪告退后,袁世凯提名无党派的原外交总长陆征祥为国务总理。
1912年7月,陆征祥出席参议院会议,发表政见时,言辞无状,全院哗然。他补提6个阁员,遭到全部否定。袁世凯对参议院施加压力,后来在军警的监视下表决陆征祥第二次提出的阁员名单,参议院被迫通过5名。财政总长周学熙,司法总长许世英,教育总长范源濂,农林总长陈振先,交通总长朱启铃,工商总长刘揆一(8月补任),其他如外交、内务、陆军、海军四部照旧。
8月,参议院提出弹劾陆征祥失职案,陆从此称病住医院,由袁世凯的又一亲信、内务总长赵秉钧代理。
三、赵秉钧内阁

在黄兴的疏通下,1912年9月参议院通过赵秉钧为内阁总理,内阁实际上是袁氏的御用机构。黄兴把赵秉钧及其他6个阁员也拉入国民党,赵内阁号称“国民党内阁”。
1912年12月—1913年2月,第一届国会选举在全国展开,国民党在参众两院中获得压倒多数的席位。以宋教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政治家们妄想通过合法的议会政治斗争重掌政权,遍历长沙流域的长沙、武汉、南京、上海等地发表竞选演说,宣传政见,力图建立真正的国民党内阁。3月,国会召开前夕,宋教仁准备北上组阁,被袁世凯、赵秉钧主使的凶徒刺杀于上海车站。
1913年5月,赵秉钧因“宋案”牵连,托病辞去国务总理和内务部长之职。袁世凯未准,仅给假“调理”,以陆军总长段祺瑞暂代国务总理。
四、熊希龄内阁

“宋案”发生后,袁世凯积极准备镇压革命力量。为筹集内战经费,袁世凯指派赵秉钧、周学熙等人为全权代表,不经国会讨论通过而同英、法、德、日、俄五国银行团签订《善后借款合同》。这种卖国行径,激起了国民党议员的反对。5月底,袁世凯指使民主党、统一党、共和党组成进步党,以对抗国民党,并派兵南下,掀起反革命内战。革命派被迫应战,发动了“二次革命”。
袁世凯用武力镇压了“二次革命”,但北京却还存在着国民党占多数的国会。为了让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声言要尊重议员的权利。这些国民党议员与进步党议员合作成立宪法起草委员会。
袁世凯为了进一步拉拢进步党,于1913年7月任命该党熊希龄为国务总理。进步党人声称要组成“第一流通人才和第一流经验”的“名流内阁”。9月,内阁组成,只有司法、教育、交通、农工商各总长之职由进步党人梁启超、汪大燮、周自齐、张謇分别担任,财政由熊希龄兼理,而外交、内务、海军、陆军等重要部门则牢牢控制在孙宝琦、朱启铃、刘冠雄、段祺瑞这些袁世凯的嫡系军阀、官僚手中。
宪法还来不及制定,袁世凯对国会施加压力,于1913年10月当上正式总统。其后,他决心把政党和国会一脚踢开,先后解散了国民党和国会。
熊希龄内阁在副署了解散国会、解散国民党、设立“政治文化教育”等命令之后,也不再为袁世凯所需要。1914年2月,他指使党羽制造种种舆论对熊内阁发难,迫使它辞职,即由孙宝琦代任国务总理。
五、段祺瑞内阁

1914年3月由袁世凯操纵的约法会议炮制出所谓的《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为总统制,改国务院为政事堂,并任徐世昌为其首脑。袁世凯独览大权以后,竟然违背历史潮流
,公开上演帝制的丑剧,并准备于1916年元旦正式登基。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和以梁启超为首的进步党人发动了“护国运动”,一场全国性的反对卖国、反对复辟帝制的风暴铺天盖地而来,使得袁氏集团分崩离析。
袁世凯在众叛亲离的窘境中,被迫于1916年3月撤销帝制,4月下令恢复责任内阁,企图以此缓和局势。准徐世昌辞职,特任段祺瑞为国务卿。其各部国务员是:外交部长陆征祥,内务总长王揖唐,财政总长工孙宝琦,海军总长刘冠雄,司法总长章宗祥,教育总长张国淦,农商总长金邦平,交通总长曹汝霖,参谋总长王士珍,陆军总长由段兼理。随之,改政事堂为国务院。
袁世凯在人民的唾骂声中病亡后,黎元洪、冯国璋先后出任大总统,继续任命段祺瑞为国务总理。直到1918年9月安福国会选举徐世昌为总统时才最后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