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不限公务员好考吗:清朝GDP世界第一却挨打之反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20:25:17
英国著名经济史和经济统计学家安格斯·麦迪森,被誉为当代最伟大的经济历史数据考证与分析专家,他的多部著作被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出版。根据他的说法,从17世纪末到19世纪初,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在经济上的表现相当出色。1700年到1820年,中国的GDP不但排名世界第一,在世界的比例也从22.3%增长到32.9%。与此同时,中国人口从占世界总量的22.9%增长到36.6%。

   我们经常说近代的中国“积贫积弱”,但如果按照近20多年来经济史学家提供的数据,近代中国其实一直是个经济大国。《大国的兴衰》引用经济史学者贝罗克的统计,中国经济总量世界第一的宝座直到1890年才被美国抢去。麦迪森也认为:“中国在之前近两千年的时间里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但到了19世纪90年代,它的这个位置被美国所取代。”他认为,中国GDP被美国超过的确切时间,是中日签订《马关条约》的1895年。

    可以说,从1840年开始,作为世界最大经济体的中国却在对外战争中连续失败,领土日益缩小,国际影响力日趋低落,中国丧失了约12%的国土。无论从任何意义上,晚清的中国都不是一个强国,而是一个屡遭侵略、屡屡割地赔款的弱国,还是一个主权不完整的半殖民地国家。

    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的一百多年里,中国的国际地位为什么与中国的GDP排名相去甚远?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如果仅仅从经济的角度看,则与中国当时的GDP结构不合理、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比较落后导致的与其他大国地位迥异有关。


    换句话说,从中国一百多年来的历史经验来看,无论是GDP总量,还是GDP在世界上的排名与份额,都不一定能反映经济发展水平,更难反映出中国实际的国际地位。GDP统计,只是国力对比中的一个狭窄方面,是否拥有先进的生产力、具有现代化的经济结构、完善健全的经济基础,往往比GDP更加重要。

    我们可以用数据来加以证明。保罗·肯尼迪的《大国的兴衰》中有这样一组数据:
    1860年,英国的生铁产量占世界的53%,煤和褐煤的产量占世界的50%,其现代工业的生产能力相当于全世界的40%~50%,人均工业化水平是中国的15倍。而1820年,中国的GDP约为英国的7倍,却在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中被英国击败。1870年中国的GDP仍是英国的1.8倍,而且大于英法的总和,却没能阻止英法联军在1860年火烧圆明园。

  1884~1885年,中国在中法战争中不败而败,此时中国的GDP是法国的2倍多。1890年,中国的GDP约为日本的5倍,但中国军队却在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一败涂地。

    抗日战争爆发前的1936年,中国的GDP仍高于日本,约为日本的1.9倍至2.8倍,但无论是日本政府、中国政府,还是西方的观察家,都认为日本明显强于中国,这是因为中国的工业力量和日本不在一个档次上。抗战初期,中国也确实丧师失地。

    1950年,中国的GDP比1913年减少了约1%,仅仅是美国的18%。此时,中国的GDP仅占世界总量的4.5%,加上支持中国进行抗美援朝战争的苏联和东欧国家,也仅占17.6%,而在朝鲜参战的美国加上其西欧盟国和日本,GDP总量高达世界的59.9%。中国却能在朝鲜战场上和打着“联合国军”旗号的美国及其盟国打成平手,签署停战协定。

    1962年,为反击印度对中国西藏和新疆边界地区的蚕食,中国军队进行了自卫反击战。根据麦迪森的统计,1962年中国的GDP只比印度多8%,人均GDP比印度低约30%,而且中国GDP在1960年和1961年因自然灾害和某些政策的失误而大幅下降。但是战场形势却是明显的一边倒,印度军队不堪一击,被当时的英国报纸形容为“刀子割黄油”。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看到,GDP总量的高低与国家综合国力其实不是一回事,GDP大国未必就是GDP强国。前不久,我国GDP总量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在欣喜之余,我们需要的不是沾沾自喜,而是应该保持足够的清醒。GDP总量能够说明很多问题,却有时候什么也说明不了。毕竟我们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是个经济基础依然不够雄厚的国家,是个经济结构依然不很完美的国家,是个生产力依然不是极先进的国家,若是盲目乐观、目中无人、夜郎自大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清朝时期我国GDP世界第一却屡屡被欺负被侵略被侮辱的历史,就是给我们的最好警示,值得认真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