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大战僵尸2 里章鱼:安徽1961年搞包产到户粮食增产 毛泽东喊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3:11:34

安徽1961年搞包产到户粮食增产 毛泽东喊停

2011年12月02日 08:59
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李凌

字号:T|T
6584人参与0条主评论 21条评论0条总评论 打印 转发

核心提示:正因为粮食增了产,所以毛泽东才于1961年12月对曾希圣说:“现在生产已经恢复了,是否把这个办法(指责任田)变过来?”这是很难令人理解的,生产所以能恢复,正是因为实行了责任田,为什么要改变它?

本文来源:《南方周末》精选2003年7月24日第1015期,作者:李凌,原题:《毛泽东对“包产到户”的态度》

2003年5月8日的《南方周末》往事版刊登了徐恒足的文章《曾希圣和“包产到户”》。文章说毛泽东对责任田的做法只是“没表示异议”(即默许),不够准确。实际上,毛泽东对此是明确表示过支持的,而且不只一次。

据刘以顺根据安徽省档案馆的档案材料写的《毛泽东在安徽推广责任制的前前后后》一文中说:1961年3月7日,在广州的工作会议上,曾希圣把实行责任田的做法及优缺点向毛泽东作了汇报,毛泽东答复说:你们试验嘛!搞错了检讨就是了,如果搞好了,能增产10亿斤粮食,那就是一件大事。毛泽东表态后,曾希圣立即打长途电话告诉安徽省委在家主持工作的同志说,“现在已经通天了,可以搞”。(载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编的《中共党史资料》总第54期)

其间,毛泽东又让柯庆施转告曾希圣说“责任田可以在小范围内搞试验”。曾希圣感到和原来的指示有所不同,就给毛泽东写了一封长信,详细地说明责任田的好处,也指出它的坏处,但没有得到毛泽东的回答。

1961年7月,毛泽东外出视察,途经安徽蚌埠,曾希圣在列车上向毛泽东汇报了责任田的优缺点,说责任田优点大于缺点,“能提高产量”,毛听后回答说,“你们认为没有毛病,可以普遍推广。”还说,“如果责任田确有好处,可以多搞一些。”

正因为得到毛泽东的两次明确的支持,曾希圣才放手在安徽推广包产到户。到1961年底,全省实行责任田的有261249个生产队,占生产队总数的90.1%。丰收后,农民踊跃交粮,安徽省国家粮库存粮1961年底比头年增加1.41亿公斤,1962年安徽城镇居民的口粮标准也有了增加。

正因为粮食增了产,所以毛泽东才于1961年12月对曾希圣说:“现在生产已经恢复了,是否把这个办法(指责任田)变过来?”这是很难令人理解的,生产所以能恢复,正是因为实行了责任田,为什么要改变它?

曾希圣被撤职后,中央派李葆华等人任安徽省委负责人,其首要任务就是改责任田,遭到广大干部、农民的强烈反对。太湖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钱让能根据实际情况向毛泽东写了《关于保存责任田办法的报告》,说明有了责任田,“农业生产就如鱼得水”,时任华东局农委副主任的董家邦于1962年7月到安徽来安县进行调查,结果是:“去年实行责任田的15个生产队,队队超产,”在座谈会上,干部老农“留恋责任田是普遍的”。李富春和邓子恢两位副总理,经过调查后,都表示支持责任田。

但是,在1962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号召“全党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他批判的对象就是“黑暗风”、“翻案风”和“单干风”,所谓“单干风”指的就是包产到户。毛泽东对邓子恢说:你这次包产到户,马克思主义又飞了。全会撤销了中央农村工作部和邓子恢的部长职务。

接着是“四清”和“文革”,包产到户受到一次比一次更猛烈的批判。“文革”时期,任务就是“反对修正主义”,所谓“修正主义”,在国内政策方面,就是反对“三自一包”,“一包”就是包产到户,“三自”就是“自留地,自由市场,自负盈亏”,凡是被“造反派”、红卫兵等认为搞“三自一包”的人就被揪斗、打倒甚至打死,全国被搞得大乱,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