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区分动能和机械能:教育学生学会感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0:55:06
每到学校开学,总会看到一些孩子手里拿着冷饮津津有味地吃着,父母甚至爷爷奶奶跟在后面汗流浃背,拿着书包蹒跚地穿梭于教务处、校长室和教室之间。目睹此景,我总会有一种悲哀涌上心头。
  一次家访中有位家长请求我好好的与他的孩子谈谈:自己的孩子每天回家后根本不愿与父母说话,偶尔说话语气也蛮是不耐烦,即使向父母要钱也是一副应该的神情!另一位家长跟我透露:他的心肝宝贝现在还让他系鞋带。还有位家长说他的孩子从来没有主动接过抹布擦地的时候。
  我国自古就有“羊跪乳,鸦反哺”的古训,但观察一下现在的校园,挥霍父母的血汗钱,用来吃喝玩乐的学生不在少数,毕业后不愿工作*父母养活的“啃老族”也有不少。严重缺乏报恩意识。学生对老师辛勤教育、同学之间的帮助显得寡情薄义,甚至像马加爵那样回报父母、回报社会的也大有人在!。
  如何帮助学生感恩父母、他人、社会、国家对他们付出的爱,如何教会学生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报答祖国的培养,老师的教诲。这是学校、家庭、社会应共同探讨、解决的问题。对此我已经关注了很久,考虑了很久,我想应该从以下一个方面入手:
  一、 重视感恩的启蒙教育,开启孩子的感恩之心
  “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异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教师应该利用各种时机,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用感恩之心去感受世间的亲情、友情和恩情,在接受他人关爱、支持和援助时,给他人以回报,不要只图索取和享受。教育学生将他人恩惠铭记在心,增强责任感,要有一颗感恩之心,懂得怜悯,懂得尊重,懂得负责,与人为善,善待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
  当前学生缺乏感恩心的现象十分普遍,究其根源,就是感恩教育在他们接受的教育体系中所占的位置已经被边缘化。家庭无原则地溺爱,以文化课为主导方向的学校教育又往往对德育教育不够重视,在这种背景下,学生陷入情感教育的“沙漠”, 在很多学生的情感世界里,感恩思想已经成为一个盲区,孩子对家长只知索取、不思回报,感恩之心严重缺失。感恩意识的缺乏也就在所难免了。
  感恩的启蒙教育,也即是小时候家长要注重感恩教育,入学时候老师应该强调感恩教育,入初中老师再一次进行感恩教育。在他的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形成的时候,抓住时机进行教育。切入学生个体心理世界,激发个体心灵共鸣,促使学生对某些事件有更深刻的情感体验,强化他们的感恩心理,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道德情操,发展和升华他们的道德情感。
  二、及时点拨学生,参与感恩教育的实践活动
  环境是无声的教育,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要创设以“感恩”为主题的教育氛围,让学生的心灵在充满“感恩”的氛围中接受洗礼。根据各自班级的具体情况,设置如下活动:
  1、讲述“感恩”的故事。在班中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故事会,使学生们认识到“孝心、爱心”是“立人之本”,是一切德行之源。
  2、创办“感恩”小报。用新颖的排版、立意鲜明的内容,定期出刊有关“感恩”的个案,使学生亲眼目睹“孝星”的形象,从而受到感染。
  3、经常问候,让父母舒心。古人云:“言为心声”,鼓励学生经常对父母说说体贴或感激的话。如“爸爸、妈妈,您们辛苦了!”
  4、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在《最后一课》的教学中,为让学生感知、感激对老师、祖国的关爱培养之情,在授课的拓展练习当中,安排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名诗、佳句的讨论。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营造浓厚的氛围,使“感恩”教育有声有色,使学生自愿参与“感恩”活动,去亲身体验,去感悟人生,去领悟真理。
  三、体验“感恩”的真实情感
  1.结合节日,开展活动。如:国际“三八节”、“母亲节”、“ 父亲节”等,利用这些节日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2.学做父母,体验辛劳。如:冬天洗衣、洗菜等洗理活动。
  3“教师节”。为老师做个庆贺卡,送一束野花。老师会感到非常欣慰。
  让学生们从真实的生活中感知父母的伟大与艰辛,感知老师的良苦用心。从而将“感恩”内化为心灵深处的情感,并且从内心深处感到应该报恩。古人说:滴水之恩,须当涌泉相报。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正直的人的起码品德。“羊的跪乳”,“鸦的反哺”, 这些都因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才芬芳馥郁,香泽万里。另外,我们也非常需要感恩,因为,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一个经常怀着感恩之心的人,心地坦荡,胸怀宽阔,会自觉自愿地给人以帮助,助人为乐。当耳旁不再喧嚣,当眼睛不再迷茫,当心不再悲愤,让我们沉淀下来,用一颗感恩的心去生活,用感恩的心去发现,去探索,去品位生命中的至真至纯! 每到学校开学,总会看到一些孩子手里拿着冷饮津津有味地吃着,父母甚至爷爷奶奶跟在后面汗流浃背,拿着书包蹒跚地穿梭于教务处、校长室和教室之间。目睹此景,我总会有一种悲哀涌上心头。
  一次家访中有位家长请求我好好的与他的孩子谈谈:自己的孩子每天回家后根本不愿与父母说话,偶尔说话语气也蛮是不耐烦,即使向父母要钱也是一副应该的神情!另一位家长跟我透露:他的心肝宝贝现在还让他系鞋带。还有位家长说他的孩子从来没有主动接过抹布擦地的时候。
  我国自古就有“羊跪乳,鸦反哺”的古训,但观察一下现在的校园,挥霍父母的血汗钱,用来吃喝玩乐的学生不在少数,毕业后不愿工作*父母养活的“啃老族”也有不少。严重缺乏报恩意识。学生对老师辛勤教育、同学之间的帮助显得寡情薄义,甚至像马加爵那样回报父母、回报社会的也大有人在!。
  如何帮助学生感恩父母、他人、社会、国家对他们付出的爱,如何教会学生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报答祖国的培养,老师的教诲。这是学校、家庭、社会应共同探讨、解决的问题。对此我已经关注了很久,考虑了很久,我想应该从以下一个方面入手:
  一、 重视感恩的启蒙教育,开启孩子的感恩之心
  “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异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教师应该利用各种时机,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用感恩之心去感受世间的亲情、友情和恩情,在接受他人关爱、支持和援助时,给他人以回报,不要只图索取和享受。教育学生将他人恩惠铭记在心,增强责任感,要有一颗感恩之心,懂得怜悯,懂得尊重,懂得负责,与人为善,善待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
  当前学生缺乏感恩心的现象十分普遍,究其根源,就是感恩教育在他们接受的教育体系中所占的位置已经被边缘化。家庭无原则地溺爱,以文化课为主导方向的学校教育又往往对德育教育不够重视,在这种背景下,学生陷入情感教育的“沙漠”, 在很多学生的情感世界里,感恩思想已经成为一个盲区,孩子对家长只知索取、不思回报,感恩之心严重缺失。感恩意识的缺乏也就在所难免了。
  感恩的启蒙教育,也即是小时候家长要注重感恩教育,入学时候老师应该强调感恩教育,入初中老师再一次进行感恩教育。在他的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形成的时候,抓住时机进行教育。切入学生个体心理世界,激发个体心灵共鸣,促使学生对某些事件有更深刻的情感体验,强化他们的感恩心理,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道德情操,发展和升华他们的道德情感。
  二、及时点拨学生,参与感恩教育的实践活动
  环境是无声的教育,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要创设以“感恩”为主题的教育氛围,让学生的心灵在充满“感恩”的氛围中接受洗礼。根据各自班级的具体情况,设置如下活动:
  1、讲述“感恩”的故事。在班中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故事会,使学生们认识到“孝心、爱心”是“立人之本”,是一切德行之源。
  2、创办“感恩”小报。用新颖的排版、立意鲜明的内容,定期出刊有关“感恩”的个案,使学生亲眼目睹“孝星”的形象,从而受到感染。
  3、经常问候,让父母舒心。古人云:“言为心声”,鼓励学生经常对父母说说体贴或感激的话。如“爸爸、妈妈,您们辛苦了!”
  4、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在《最后一课》的教学中,为让学生感知、感激对老师、祖国的关爱培养之情,在授课的拓展练习当中,安排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名诗、佳句的讨论。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营造浓厚的氛围,使“感恩”教育有声有色,使学生自愿参与“感恩”活动,去亲身体验,去感悟人生,去领悟真理。
  三、体验“感恩”的真实情感
  1.结合节日,开展活动。如:国际“三八节”、“母亲节”、“ 父亲节”等,利用这些节日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2.学做父母,体验辛劳。如:冬天洗衣、洗菜等洗理活动。
  3“教师节”。为老师做个庆贺卡,送一束野花。老师会感到非常欣慰。
  让学生们从真实的生活中感知父母的伟大与艰辛,感知老师的良苦用心。从而将“感恩”内化为心灵深处的情感,并且从内心深处感到应该报恩。古人说:滴水之恩,须当涌泉相报。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正直的人的起码品德。“羊的跪乳”,“鸦的反哺”, 这些都因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才芬芳馥郁,香泽万里。另外,我们也非常需要感恩,因为,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一个经常怀着感恩之心的人,心地坦荡,胸怀宽阔,会自觉自愿地给人以帮助,助人为乐。当耳旁不再喧嚣,当眼睛不再迷茫,当心不再悲愤,让我们沉淀下来,用一颗感恩的心去生活,用感恩的心去发现,去探索,去品位生命中的至真至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