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前线超导动能:医改·原生态·足球教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8 22:49:09

医改·原生态·足球教练

——“医改在基层”系列报道缘由

《 光明日报 》( 2011年12月02日   14 版)10月28日,一位患儿在北京儿童医院接受医生检查。
本报记者 郭俊峰摄

    编者按

    继推出“走基层·说说看病的事”栏目之后,本报“走转改”活动继续关注重大民生问题,推出“走基层·医改在基层”专栏,并于10月28日、11月3日、11月8日和11月30日陆续刊发《就诊一天》、《社区医生武琳出诊记》、《陪孩子家长一起“看儿科”》和《看病不再难,还是有点贵》4篇报道,围绕公众普遍关注的医改话题,反映了“看病难”、基层卫生服务发展困难和儿童医疗建设脆弱等问题,并通过“专家点评”方式深入探讨了各类矛盾在医改过程中的解决之道。报道推出后,读者纷纷来信、来电给予肯定。本期《读者之窗》刊出一组读者反馈,并特邀报道的策划者之一、本报科技部副主任邢宇皓为您讲述新闻背后的故事。

    写医改报道,就像在巴西做足球教练,绝不是件轻松的事。

    每个人都少不了求医问诊的经历,大家都和医改贴得很近。或许正因为如此,医改报道恰恰最容易让读者产生“隔”的感觉——过于宏观,把报道变成数字和材料的堆积,就像隔岸观火,把医改变成了和百姓没关系的事,读者当然不满意;但过于微观地陷入个案,也很难契合大多数人的生活体验,如同隔靴搔痒,越搔越痒。更何况,每一个普通百姓遇到的都是看似简单的问题,但当我们进入医改深处,就会发现,简单的问题背后,充满了错综复杂的纠葛和博弈,这也正是医改被称为世界性难题的原因。要用有限的篇幅把它们梳理清楚,很难。

    这就是我们在讨论“走基层·医改在基层”系列报道时,要面对的问题。

    几个关注主题的确定没有花费太多时间。大型公立医院——这是医改的“深水区”,整体改革尚处在个别试点阶段,是城市居民反映“看病难”、“看病贵”的“导火索”;基层医疗服务——这是最早推进医改的领域,改革正在从整体构建转入深度细化,看似细碎,却直接关系百姓和医务工作者对医改的信心;儿童医疗——这个让亿万父母最牵肠挂肚的事情,恰是目前整个医疗学科建设中最脆弱的部分。

    关键是寻找恰当的切入点与流畅的展开方式。经过讨论,我们最终确定了最基层,也是最质朴的视角——一位千里迢迢赶往大医院看病的患者;一位奔波忙碌、五味杂陈的社区医生;一群正在焦虑中等待的患儿家长;一群期盼看病“不再难、不再贵”的农村患者。让他们的故事以最自然的时间顺序线性展开。

    接下来我们面临两个问题。其一,单一故事、线性展开,这样的方式会不会使报道变得单薄呢?其二,原生态的报道,是最真实的。但是,单一个案的真实,是否能够准确呈现全局性的真实?

    毕竟,我们所要表达的,是医改这个宏大的主题在基层的展开,必须超越个别医疗事件的局限性。事实上,这也是我们这组报道有别于很多“走基层”的个案报道最显著的特点。

    我们的“解决方案”是,以原生态的现场直击为主干;随时插入“记者手记”,用记者在现场捕捉的细节,把故事沿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挖掘;在关键点上引入“专家点评”,找出各种矛盾冲突在医改进程中的症结和求解方式。

    这组报道中,既不回避患者情绪化的表达,也有记者体察入微的旁白、专家冷静客观的分析。最重要的是,我们留出了更多空间,让读者从这几个故事中,自己去寻找关于医改的答案,尝试做一回巴西的足球教练。(本报科技部副主任 邢宇皓)

    读者反馈

    四川绵阳读者刘海明:陪亲人去北京朝阳医院看过病,很小的症状,挂号、排队、验血、等结果,再到就诊、输液,折腾了四五个小时才走出医院。医院应考虑门诊患者的时间成本,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诊治效率。比如,伤风感冒要不要验血?验血是不是门诊必不可少的程序?是否所有病症都在血液中有所反映?反映的程度又如何?医院应针对不同病症进行区别对待,提高门诊效率。

    湖南岳阳读者司念伟:可能很多患者跟我有相同的感受,对医院开出的收费账单没有概念。那么,相关药品价格是否应该公示?对于同等效用的药品,能否给患者一个选择的空间?希望今后的医改报道能多关注百姓就医费用问题,看看医改政策是不是能让百姓“占便宜、得实惠”;也希望报道向农村倾斜,看看农民在就医看病中遇到了什么问题,医改应如何更好地惠及广大农民,让农民能够“看得见、摸得着”医改带来的实惠。

    黑龙江大庆读者王树军:这组报道把患者、院方、医生、专家、政府及各界群众的欣喜、隐忧、焦虑、希冀与展望,通过访谈形式展现出来,增加了百姓对医改的关注、信心和决心,也为更好地推进医改提供了宏观决策参考。病有所医乃民生之本,如何让百姓病有所医、医有良术、医患无忧?我认为,应重点解决城乡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问题,改善基层社区和乡(镇)村医疗卫生服务的软硬环境,让仪器设备和技术力量向基层倾斜;搞好儿童医院、老年医院等专业医疗院所建设;简化诊治手续,实行包括问诊、检查、诊断、治疗全过程一“号”到底;严格规范就医挂号、专家出诊和住院手续等相关管理。

    河北滦南读者刘奂明:报道把镜头对准热点、难点、焦点,角度选准了、路子走对了、报道写活了,是“走转改”的又一个成功探索和亮点。大量患者到城市扎堆,症结就在基层缺医少药、城乡医疗资源配置失衡。对农村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医疗现状进行扫描,为大城市的挂号难问题把脉,对药品价格不懈追踪,对专家下乡及时跟进,这些都值得媒体进行长期持续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