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制作面包用电饭煲:人本主义理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7:02:50
   人本主义理论
是美国当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A.H马斯洛创立,现在的代表人物有 C.R罗杰斯人本主义反对将人的心理低俗化,动物化的倾向,故被称为心理学中的笫三思 潮。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
马斯洛认为人类行为的心理驱力不是性本能,而是人的需要,他将其分为两大类、
七个层次、好像一座金字塔,由下而上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认识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人在满足高一层次的需要之前,至
少必须先部分满足低一层次的需要。第一类需要属于缺失需要,可到起匮乏性动机,为
人与动物所共有,一旦得到满足,紧张消除,兴奋降低,便失去动机。第二类需要属于
生长需要,可产生成长性动机,为人类所特有,是一种超越了生存满足之后,发自内心
的渴求发展和实现自身潜能的需要。满足了这种需要个体才能进入心理的自由状态,体
现人的本质和价值,产生深刻的幸福感,马斯洛称之为“顶峰体验”。马斯洛认为人类
共有真、善、美、正义、欢乐等内在本性,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达到人的自
我实现关键在于改善人的“自知”或自我意识,使人认识到自我的内在潜能或价值,人
本主义心理学就是促进人的自我实现。
罗杰斯的自我理论
刚出生的婴儿并没有自我的概念,随着他(她)与他人、环境的相互作用,他(她
)开始慢慢地把自己与非自己区分开来。当最初的自我概念形成之后,人的自我实现趋
向开始激活,在自我实现这一股动力的驱动下,儿童在环境中进行各种尝试活动并产生
出大量的经验。通过机体自动的估价过程,有些经验会使他感到满足、愉快,有些即相
反,满足愉快的经验会使儿童寻求保持、再现,不满足、不愉快的经验会使儿童尽力迥
避。在孩子寻求积极的经验中,有一种是受他人的关怀而产生的体验,还有一种是受到
他人尊重而产生的体验,不幸的是儿童这种受关怀尊重需要的满足完全取决于他人,他
人(包括父母)是根据儿童的行为是否符合其价值标准,行为标准来决定是否给予关怀
和尊重,所以说他人的关怀与尊重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体现着父母和社会的价值观,
罗杰斯称这种条件为价值条件,儿童不断通过自己的行为体验到这些价值条件,会不自
觉地将这些本属于父母或他人的价值观念内化,变成自我结构的一部分,渐渐地儿童被
迫放弃按自身机体估价过程去评价经验,变成用自我中内化了的社会的价值规范去评价
经验,这样儿童的自我和经验之间就发生了异化,当经验与自我之间存在冲突时,个体
就会预感到自我受到威胁,因而产生焦虑。预感到经验与自我不一致时,个体会运用防
御机制(歪曲、否认、选择性知觉)来对经验进行加工,使之在意识水平上达到与自我
相一致。如果防御成功,个体就不会出现适应障碍,若防御失败就会出现心理适应障碍
,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的治疗目标是将原本不属于自己的是经内化而成的自我部分去除
掉,找回属于他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模式,用罗杰斯的话说“变回自己”“从面具后
面走出来”,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机能。人本主义的实质就是让人领悟自
己的本性,不再倚重外来的价值观念,让人重新信赖、依靠机体估价过程来处理经验,
消除外界环境通过内化而强加给他的价值观,让人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由
性的健康发展。
人本主义的影响
人本主义强调爱、创造性、自我表现、自主性、责任心等心理品质和人格特征的培育,对现代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马斯洛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充分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积极倡导人的潜能的实现。另一位重要代表人物罗杰斯,同样强调人的自我表现、情感与主体性接纳。他认为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健全的人格,必须创造出一个积极的成长环境。
人本主义的目的
人本主义教学思想关注的不仅是教学中认知的发展,更关注教学中学生情感、兴趣、动机的发展规律,“注重对学生内在心理世界的了解,以顺应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以及个性差异,达到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起其认知与情感的相互作用,重视创造能力、认知、动机、情感等心理方面对行为的制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