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蒸汽的比热容表:名人错怪名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5:18:30

  名人错怪名人

房向东

 

施蛰存在谈到“中国人的语文水平某些方面实在是每况愈下”时,先是批评了大街上的招牌、出版的书报刊错别字比比皆是。接着,“逮”着了张中行,他说:“就连大教授、大作家张中行先生,其书中竟然也将‘片段’的‘段’字误写成‘断”字,张中行先生尚且‘断段’不分,遑论后生青年们!”(朱健国:《施蛰存的长寿之道》,1998年1月21日《中华读书报》)

我觉得施蛰存的“片段”非“片断”说似乎未必确切,于是,先在电脑上敲了一下,说来巧了,用五笔敲词组,居然既有“片段”也有“片断”。我又查了《现代汉语词典》,“片段”是这么注释的:“整体当中的一段(多指文章、小说、戏剧、生活、经历等)。也作片断。”“片断”的释义是:“同片段”。零碎;不完整。”词典举了两个例,如“片断经验”、“片断的社会现象”。从两条注释看,一是,它们相“同”,都可以用;二是,若求精确,在涉及文章之类的时候,用“片段”比用“片断”要好。如此看来,施蛰存是错怪了张中行了。当然,施蛰存是世纪老人,也许在白话文运动的早期,只用“片段”而不用“片断”?是施老用习惯了?也未可知。

鲁迅也曾错怪了梁实秋。192910月,梁实秋在《新月》第二卷第8期上发表《“不满现状”,便怎样呢?》一文,说鲁迅“把所有的药方都褒贬得一文不值,都挖苦得不留余地……这可是什么心理呢?”对此,鲁迅写了《“好政府主义”》一文,予以批驳。鲁迅在驳斥了梁实秋的主要观点后,也捎带一枪,挖苦了梁实秋:“‘褒’是‘称赞’之意,用在这里,不但‘不通’,也证明了不识‘褒’字……”(《二心集》)这里,鲁迅是把“褒贬”一词分作“褒”和“贬”了。若是拆开来理解,梁实秋的话当然是不通的。

对此,梁实秋是不服的。鲁迅死后,他终于报了一箭之仇。19411127日他在重庆《中央日报》第四卷第16期上发表《鲁迅与我》一文,他说:“我指陈鲁迅先生的硬译之不通,他虽然没有回答,但是他在另一场合报复了。我说:‘你把别人的主张都褒贬得一文不值,你自己主张什么呢?’他说:‘褒是褒,贬是贬,连着当作一动词,而做贬解,便是不通。’我不再分辩……”为了说明自己的不错,梁实秋举了《红楼梦》第三十八回中的句子:“黛玉笑道,‘这样的诗一时要一百首也有!’宝玉笑道,‘你这会子才力已尽,不说不能做了,还褒贬人!’”之后,梁实秋也挖苦鲁迅“大概是忘记了《红楼梦》……”云云,并说,“曹雪芹先生正是和我一样的不通”。

今天,我们当然可以撇开他们当年的意气之争了。我查了《现代汉语词典》,它对“褒贬”也有两条释义。一条是“评论好坏”,比如,“褒贬人物”、“不加褒贬”、“一字褒贬”等。这一条与鲁迅所理解的不识褒贬之类意思相近。另一条是批评缺点,指责。比如,“他在背地褒贬人”等。梁实秋用的就是这个“褒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