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魂大帝套装:高中课本文言知识梳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06:55:07

《兰亭集序》文言知识整理

                  ——东华高中 陆 波(原创)

一、通假字
1.趣舍万殊(“趣”通“趋”,意为“往,取”)     

2.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意为“面对面”)          

二、古今异义

①是日也(是:古义:指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是)

②茂林修竹(修:古义:长;今义:指修建、处理)

③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古义:指用来;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

④信可乐也(信:古义:指实在;今义:指书信) 

⑤向之所欢(向:古义:指过去;今义:指方向)

⑥列坐其次(次:古义:指旁边,水边;今义:指次序或质量差)

⑦及其所之(及:古义:指等到;今义:表并列关系连词,和)

⑧曾不知老之将至(曾:古义:指竟然  今义:指曾经)

⑨亦将有感于斯文(斯文: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今义:文雅)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一觞一咏(觞:喝酒)

2)映带左右(带:环绕)

(二)动词作名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视、听:眼睛、耳朵)

(三)动词的使动

1)引以为流觞曲水(流:使……流)

2)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兴:使……兴,使……产生)
(四)形容词作名词 

⑴ 群贤毕至(贤:有才有德的人、贤士)  

  少长咸集(少长:少者、年轻的人)

⑶ 无丝竹管弦之盛(盛 :热闹的场面) 

(五)形容词的意动

1)齐彭殇为妄作(齐:把……看作相等、相同看待)

2)当其欣于所遇(欣:以……为欣、对……感到高兴) 

(六)数词的意动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把……看作一样)

(七)副词作动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极:尽情享受)

四、一词多义

 

⑴所之既卷(动词,意为“往,到达”) 

 以之兴怀(代词,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⑶夫人之相与(取消句子独立性)

⑷极视听之娱(结构助词,的)  

⑸向之所欣(音节助词,不译)

 

⑴茂林修竹(意为“高”)

⑵况修短随化(长,修短指寿命长短)

 乃重修岳阳楼(意为“修建”)

⑷修守战之具(意为“整治治办)

⑴虽趣舍万殊(虽然,连词)

⑵虽世殊事异(即使,连词)

⑴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意为“在,介词”)

⑵欣于所遇(意为“对,介词”)

⑶终期于尽(意为“到,介词”)

 

⑴引以为流觞曲水(意为“把,介词”)

⑵亦足以畅叙幽情(意为“用来,介词”)

⑶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意为“因,介词”)

6

⑴ 若合一契 (一起)

⑵ 其致一也(一样)

⑶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动词,看作一样)

⑷ 一觞一咏(有的,表示分指,一边……一边……)

⑸ 悟言一室之内(数词,一)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死生亦大矣(语意上构成判断)

 固知一生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其致一也

 (二)倒装句 

1.状语后置 

⑴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⑵当其欣于所遇  

⑶终期于尽   

⑷不能喻之于怀

⑸亦将有感于斯文
2.定语后置 

⑴仰观宇宙之大         

⑵俯察品类之盛

⑶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三)省略句 

1、(众人)列坐(于)其次

2、(众人)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3、悟言(于)一室之内

4、放浪(于)形骸之外 

【古今异义】

1.其次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如:列坐其次。

今义:① 次第较后;第二。 ② 次要的地位。

2.斯文

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如:亦将有感于斯文。

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

3.怀抱

古义:胸怀抱负。

今义: ①抱在怀里; ② 胸前; ③ 心里存着; ④ 打算。

4.以为

古义:把……作为。如: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今义:认为。

5.所以

古义:①所用来。如:所以游目骋怀;②……的原因。如:所以兴怀。

今义: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6.俯仰

古义:形容时间短暂            今义:低头抬头

7.品类

古义:物品,物类。指天地万物  今义:物品的种类 

 【涉及成语】

群贤毕至、崇山峻岭、放浪形骸、情随事迁、感慨系之、游目骋怀

《赤壁赋》文言知识梳理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⑴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⑵ 山川相缪(通“缭”,环绕)

⑶ 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

⑷ 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

2.古今异义

(1) 徘徊于斗牛之间

A古义:明月停留                  今义: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B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义:一种竞技方式

(2) 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3) 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4)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今义:美貌的人

3.一词多义   

(1)  顺流而东(动词,向东进军)

        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东)

(2)   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

        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   

(3)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占)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下面)

(4)   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

         如诉如泣(副词,像)

(5)   白露横江(白色的,形容词)

          不知东方之既白(亮,形容词)

(6)  歌窈窕之章(唱,动词)

         歌曰:“……”(歌词,名词)

         倚歌而和之(歌曲的曲调或节拍,名词)

4.词类活用

(1) 名词用作状语。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

(2) 名词用作动词。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打鱼砍柴)下江陵(攻占)顺流而东(向东进军)

(3)名词的意动用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侣,以……为友)

(4) 动词的使动用法。 

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

(5)形容词用作动词。 

正襟危坐(整理)渺沧海之一粟(渺小得像……) 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

二、文言虚词

 1.而   

(1) 连词,表转折。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2) 连词,表修饰。  倚歌而和之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3) 连词,表承接。  正襟危坐而问客

(4) 连词,表并列。  侣鱼虾而友麋鹿

 

2.之

 (1) 助词,的。  月出于东山之上 哀吾生之须臾

 (2)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凌万顷之茫然

 (3)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苟非吾之所有 吾与子之所共适

 (4) 代词,它、它们。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耳得之而为声/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5)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

6)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

7)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去,往)

3.于

 (1) 介词,在。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徘徊于斗牛之间 渔樵于江渚之上托遗响于悲风 于是饮酒乐甚

 (2) 介词,从。  月出于东山之上

 (3) 介词,被。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4.乎

(1) 语气词,表示疑问,呢。    而又何羡乎

2)语气词,表反问,吗。     此非盂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3)语气词,表疑问,吗。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4) 介词,在。               相与枕藉乎舟中

 (5) 形容词词尾。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6)用在句中表停顿或舒缓语气,语气词。郁乎苍苍 知不可乎骤得

5.其

1)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

2)其声呜呜然(指示代词,那)

3)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

4)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

 6.然

1)凌万顷之茫然 苏子愀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2)何为其然也(这样,代词)

3)其声呜呜然(语气词,相当于“焉”,表陈述语气,可不译)

三、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固一世之雄也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此非曹孟德之诗乎(用“非”表否定判断)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用“非”表否定判断)

(二)倒装句

1.状语后置句

游于赤壁之下 渔樵于江渚之上 寄蜉蝣于天地 托遗响于悲风 月出于东山之上

2.宾语前置句

何为其然也?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

3.定语后置句

凌万顷之茫然 客有吹洞箫者

(三)被动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用“于”表被动)

(四)疑问句    

 (1)何为其然也(“何”与“也”表疑问语气)    

 (2)而今安在哉(语气词“哉”,表疑问语气)  

 (3)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语气词“乎”,表疑问语气)  

 (4)此非曹孟德之诗乎(“乎”表反问语气)  

四、成语

羽化飞天  不绝如缕  正襟危坐  横槊赋诗 

逝者如斯  杯盘狼藉  如泣如诉  遗世独立

《游褒禅山记》文言知识归纳

一、通假字

1.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古今异义词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数词。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不平常。       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

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于是余又叹焉。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为单音词连用。

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6.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古义:周围;               今义:左和右两方面、支配、表示概数等

7.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古义:到达,达到,动词;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或达到某种程度

三、一词多义

1. 乃

①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②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

③ 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

④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

2.道

①有碑仆道(路,道路)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

④何可胜道也哉(说,讲)

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3.盖

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

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

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

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

4.文

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

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

④文过饰非(掩饰)

5.然

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此,这样)

②吴广以为然(对,正确)

③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然而,但是)

 6.舍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

②而操舍鞍马,仗舟楫(动词,舍弃)

③舍相如广成传舍(动词,安排住宿)

④客舍青青柳色新(名词,宿舍、旅店)

7.

①由山上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介词,在、从)

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连词,表并列,并且)

③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连词,表顺承,就,便,或不译)

④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与“故”组成固定结构,表因果,因此)

⑤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与“所”组成固定结构,表原因,……的原因)  

8.其  

⑴始舍于其址。(代词,它的,代华山)  

⑵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代词,那,指代慧褒埋葬的时间)  

⑶距其院东五里。(代词,那,代慧空禅院)  

⑷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代词,它,代华山洞)  

⑸其文漫灭。(代词,它的,代仆碑)  

⑹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代词,它上面)  

⑺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代词,它的,代华山)  

⑻问其深。(代词,代上文“有穴窈然”的“穴”,译作“那个洞”)  

⑼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代词,代“好游者”,译作“那些”)  

⑽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其进”的“其”是指代第一个分句,译作“那”,“其见”的“其”是指代第一、二分句,也译作“那”)  

⑾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代词,它的,代后洞)  

⑿盖其又深。(代词,指代后洞,译作“那”)  

⒀则其至又加少矣。(代词,那些,代游客)  

⒁既其出。(句中语气助词,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⒂则或咎其欲出者。(代词,指代“欲出者”,译作“那”)  

⒃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第一人称代词,自己)  

⒄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代词,他们)  

⒅其孰能讥之乎?(副词“其……乎”这个固定格式,用来表示反问,可译作:难道……吗?)  

⒆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代词,指代那些以讹传讹的情况,可译为“那”)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有泉侧出。侧: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2.名词作动词

①始舍于其址。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②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③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①而其见愈奇。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②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③往往有得。                 得:动词作名词, 心得,收获。

④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险远的地方。

2.形容词作动词  

①好游者亦不能穷也。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②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3.形容词的使动

①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谬:弄错,使……错。

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知。昏暗:使动,使人感到模糊迷惑。

(四)副词作动词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副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者,……也:“者”表停顿语气,“也”表判断语气)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者,……也)

③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者,……也)

④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因果判断句,“此”是主语,“所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原因”,“也”语气助词,表判断)

⑤此余之所得也(此……也)

(二)倒装句

1.状语后置句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②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2.定语后置 

①有穴窈然。  

(三)省略句  

①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省宾语)

②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省宾语) 

③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省宾语)

④有碑仆(于)道(省介词)

五、文言固定句式  

1.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吗?)  2.何可胜道也哉! (哪里……呢!)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就是……的缘故。)  

《游褒禅山记》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一、名

“名”是个会意字,从口从夕。夕是傍晚,这时候,光线暗淡,眼睛看不清楚事物,就用口说;事物不认识,就得给事物取名字。“命名”是“名”的本义。由此引申有“名字”“名称”的意思;再引申有“名声”“名望”“著名的”等意思。本文中“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的“名”用的是本义“命名”。由“命名”还可以引申出“说明”、“说出”的意思。《口技》“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成语“莫名其妙”,本文“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其中的“名”都是“说出、说明”的意思。

二、盖

“盖”作虚词用,属副词类。常用来表示对事物带有推测性的判断或委婉的判断,或者表示对原由的解释。因为常用在句首,起提示语气、起引出下文的作用,所以有人叫它作句首语气词。“盖”可以根据上下文的语意,译为“大约”“似乎”“大概”“原来”等。本文有三个句子用了“盖”。

1.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盖:原来。)

2.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大约。)

3.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盖:大概。)

三、所以

“所以”是文言中一种常见的凝固格式,由助词“所”和介词“以”组成,表示两种基本的意义,依介词“以”表示的不同意义而定。“以”当“用”讲时,“所以”表示“……的方法”之义,《墨子·公输》“吾知所以拒子矣”中的“所以拒子”的意思便是“抵抗你的方法”;“以”当“因”“由”讲时多,“所以”表示“……的缘故”之义,本文中“此所以学者不能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所以”便是“……的缘故”的意思。

四、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这两个句子都用了判断句式“……者,……也”,但用法不同,表示的语法关系也不同。两个“者”字都是助词,第一句表示单纯的判断,“者”在这里标明语音上的停顿,并有引出下文的作用;第二句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者”在这里除了标明停顿和起引出下文的作用之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者”用在复合句前一分句之末,前后两分句有解析和被解析的关系。前一分句提示某种结果或现象,后一分句申述缘由,这实际上是用判断句式表因果关系。

五、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这个主谓句的结构比较复杂,可分三个大的层次:第一层,主语是“余”,谓语是动词短语“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第二层的动词短语是动宾结构,动词是“悔”,它的宾语是主谓短语“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第三层,作宾语的主谓短语的主语是“其”,谓语是由两个“动+宾”的动词短语“随之”和“不得极夫游之乐”组成的,这两个动词短语之间有因果关系,因为“随之”,所以“不得极夫游之乐”。

补充:

1、疑难句释.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这是个翻译时难度较大的句子。除了课文上的注释,还要弄清楚:

①于:从。“于仆碑”就是从倒下来的石碑上。

②谬:是由形容词充当使动。“谬其传”就是使那流传的情况弄错。

③名:名词充当意动,后面省略宾语“之”。“莫能名者”就是没有人能以之为名,可意译为:没有人能正确地称呼它们。整句译成现代汉语是:我从倒下来的石碑上,又因而感叹那些古籍不存在了,后代人就使那流传的情况弄错,没有人能正确地称呼它们,这种情况怎么说得完呢?

按:有人把“古书之不存”的“古”解作前人,古代。“书”是刻写的意思,“之”代碑文,“不存”是漫灭,磨灭。意思是前人刻的碑文磨灭了。这样理解就回应开头的碑文漫灭,造成后人“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从而发出无限感慨。亦通。

2.将下列句子按其中的“之”字的语法分类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鱼虫、鸟兽,往往有得

(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4)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5)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

(6)其孰能讥之乎

(7)此余之所得也

A、相当于结构助词“的”:(3)(7

B、代词,指代人、物、事、地方等,作宾语:(5)(6

C、助词,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