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龙60岁演唱会嘉宾:零吼叫养出100%的好孩子(十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7:39:50
第三篇 保持冷静,意味着划分“领土” ―位喜剧演员说的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炎热的周六午后。在整个上午的除草工作之后,他走进屋里,却发现屋子里爬满了小孩子。
这些小家伙当中有几个他甚至还不认识,仿佛整个小区里全部十三岁以下的孩子都出现在他的星子里。
他觉得很热、很累,还有点搞不清楚状况。他现在渴望好好洗个热水澡,舒解背和肩膀的酸痛,也可以逃离满屋子的疯狂喧闹。
从头到脚泡在肥皂泡沫里,他感觉到身上的酸痛逐渐褪去。可是就在这时他听到了怪怪的声响——浴室的门被推开了。接着就传来咯咯咯的笑声,一听就知道是两个五六岁大的小女孩。他正要赶她们出去的时候,浴帘被刷地拉开了。
他的女儿站在那里,一边指着他身体的中间部位,一边教育她的朋友。
“看!”她解释道,“我就跟你说吧!”两个小女孩大笑起来,然后一溜烟跑出了浴室。
小孩子就要懂得分寸,知道自己应该待在什么地方!
正如空间指的是我们跟自己的关系,所谓领土,指的是我们跟其他人的关系。当你的空间碰撞到别人的空间时,就会发现你的界限,你就会了解自己的领土范围了。
领土既保护我们的自由,也限制我们。事实上,有自由却没有限制会是一场灾难,有空间却没有领土将会是一团混乱。没有领土就没有规矩,没有对错,没有办法分辨好人与坏人,不可能防御入侵者,完全无法管理生活。
界限既保障自由又限制自由
身为父母的天职就是要帮孩子们制订规矩,确保每个孩子在家里都有个领土。在他的领土里,他会作为家庭中的成员同时被看做独立的个体。问题是,你是以焦虑反应来划分“领土”,还是用原则呢? 第八章 制定家规 如果请孩子描述他们理想的家庭生活,大概可以得到这样的回答:“可以做我想做的事,我想做的时候才做,我爱做多久就做多久。”
听起来很像在放大假。放假很棒,对吗?想起床的时候才起床,一直穿着睡衣到中午,早餐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能够从一成不变的生活中解脱,放纵一下白己,孩子们喜欢这样,我们也喜欢。但我们的热情大概只能维持三天左右,便开始觉得浑身不对劲。我们开始厌倦欠缺固定作息和过于充分的自由,开始渴望家的熟悉感,以及固定作息的舒适感。身为成年人,我们很清楚这点。
然而,孩子却缺乏这层认知,不能明白连续五个小时看《海绵宝宝》,和一块接一块地吃奶油巧克力蛋糕,实际上会把他们害惨的。
当孩子在家中的生活规矩太少的时候,奇怪的事情就会发生。他们可以选择自己要做什么事、什么时候做,然后备感挫折地发现自己并不快乐。
这种家庭的父母会两手一摊,生气地想:“为什么他们还不开心?我们都让他们得到想要的啦!”
然而,孩子说他要的不见得就都是他真正想要的。(很少有年纪小的孩子会说他想要有规律的家庭晚餐和固定的就寝时间。通常,缺乏这些规矩的孩子状态好不到哪去。)
稳定和规矩是一个健康家庭必备的要素
稳定与规矩是一个健康家庭必备的要素。我们有责任为我们的孩子在家中安排一个地方。然而我们经常都是抱着错误的态度看待这个责任,仿佛这个工作就是叫孩子乖乖待在他们该待的地方,“不要越雷池一步”。这种被焦虑驱使而强调处罚,甚至让孩子出丑的教养方式并不是我要说的。最好的态度是像帮每个人在餐桌上安排一个位置那样。冷静、前后一致,认真地去安排餐位是你对家人的责任。我们这里要谈的是生活规矩。
你会说:“规矩?那是什么?”
规矩听起来像是在别人生活里才会有的事情,事实上世界上还真的存在那种生活有规矩的人。这些人有很好的方位概念,他们知道什么事物“适合”放在什么地方。在这些人的家庭中,这是一种默契。
家庭里的每一位成员都有他们的领土,而且知道那是什么样的地方。
也就是说他们每个人的角色定位明确,长幼有序,并且清楚了解可以作什么选择以及这些选择的后果。
一、教养的一体两面在《养出你能够忍受的孩子》一书中,杰米·莱瑟让我们了解了教养所具有的双重特性。教养,有个人层面,也有业务层面。个人层面包括了享受天伦之乐等元素。这些元素都存在于特别的时刻,会让我们感恩到想下跪,喜悦到想跳起来。这些会让我们十分渴望跟任何肯倾听的人谈起我们的孩子。你有没有这样的同事,似乎他每天都会聊起他的孩子又做了什么很逗趣的事情?还是你就是那个人?
教养有两面——个人层面和业务层面
至于教养的业务层面就不是那么有趣了。业务层面包括的是家庭生活的基本运作:设定规矩、执行处分、规定回家与就寝时间,以及提供基本的温饱与安身之处。还有,督促他们完成学校功课甚至还包括教他们如何打扫厕所。
你得让你的孩子和你在一起时感到快乐,并且你也得让他们知道你拥有的权力。这些事情全都必须到位,才能让一个家庭健康地运作起来。不过怎么进行则因家庭而异。通常,父母之中,会有一位执行业务层面,另一位则执行个人层面。常见的是,妈妈扮白睑,爸爸扮黑脸,有时也会角色对调。当然有时候这两个角色的分割也不是那么清楚。也许爸爸对小女儿来说是慈爱的(而小女儿和妈妈却不断地发生争执),但对两个儿子却事事要求完美。或者妈妈跟大女儿就像是好“姐妹”,但对待儿子却很铁腕(通常是为了想把他训练成一个比爸爸更好的男人)。
要在个人层面和业务层面之间取得平衡,当然不容易。然而,家庭运作中的铁律是——平衡一定会自然产生,即使并不一定是最理想的平衡。更普遍的情形是,个人层面和业务层面之间的分界线会模糊,几乎难以辨识。吉姆,一个离了婚、有两个处于青春期女儿的父亲。他很珍惜跟女儿们在一起的快乐,但同时也很讨厌制订规矩和执行处分。所以,他与女儿之间的相处模式就是,他会一再地恳求她们遵守规定,而且为了使她们遵守规定,他会送给她们很多礼物并允许她们迟延回家。
当孩子们还是一再违反规定时,吉姆就会气得大发雷霆:“我给了她们这么多,只不过是为了想跟她们一起快乐地过日子罢了!为什么她们就是不能听话,非要让我像现在这样大动肝火呢?”
吉姆认为孩子们违反规定就是在故意针对他,而他就会火冒三丈。然后,在他冲动地大发雷霆之后,又会感到无比地内疚。到了最后,他就让这份愧疚感战胜了白己,不对她们做出应有的处罚。当然,恶性循环的结果是,他的孩子们更加不尊重他的权威,甚至连最宽松的规定都不愿意服从。最后.个人层面和业务层面之间的模糊不清导致
两方面都以失败收场,既丢了快乐,也没了规矩 二、“零吼叫”的方法
“零吼叫教养”可以帮助你把教养的这两个层面分开,带领你和你的妻子(或丈夫)发展出内在的平衡。这表示,为了建立家庭秩序,你可以对孩子严格要求,但却不必牺牲你渴望的欢乐与温情。当你学会平静自己的时候,要执行原则就简单多了。正如你教导孩子,任务和玩乐要有很明确的准则。(没错,没有做完你要做的家务之前不可以出去玩。)为了能够充分地享受个人层面的教养时光,首先你必须先做好业务层面
。把个人层面做好意味着要伸张你一家之主的地位。就像安排餐位一样,你要让每一个人,包括你自己在内,都可以享受一顿美好的晚餐。这意味你要为孩子划分他们的领土。在你认同孩子需要自己的空间的同时,你必须表明你自己也需要空间。要以就事论事的态度,不带焦虑,对他们把你的要求和规矩讲得清清楚楚。因为你已经努力地
给孩子们创造空间,所以请他们遵守规矩件不过分。当你成为冷静又镇定的一家之主,你并不需要靠孩子的顺从来彰显自己的地位,你会以尊重的方式来管理家庭,并期待大家服从。然而,有些父母却因为拼命想要控制并不可控的东西,一下子就跑到专制的角色去了。假借对未成年孩子尽职的名义,掩饰自己内在的心虚与害怕。这并不是“零吼叫教养”制订规矩的方法。
制订家规意味着要把焦点先放在自己身上,并且努力发展新的互动模式。如果孩子们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错,那么你就会变得很容易把焦点放在他们身上。可是问题是,每一种行为模式所牵涉的往往不只是单方面的人。如果你发现孩子目前就存在某种行为模式,你多多少少也促成了他形成这种行为模式。
要对事情有帮助,就得将焦点放在你在这个模式里所扮演的角色,不要把所有的过失全推到你自己或是另一个人的头上。这不过就是一种模式,没什么大不了的。而所有的模式都是可以改变的,只要改变模式里的某个角色——也就是你自己,那整个模式自然就改变了。这也再次证明,把焦点放在自己身上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所有的模式,无论多牢固,都可以改变
吉姆,我们刚才提过的那个父亲,最终学会了少将焦点放在孩子们不守规矩的行为上,而多将焦点放在他自己没有制订和维持一套明确的规矩这件事上。当他越是认真地制订规矩,就越觉得孩子不服从不是在针对他。而当他越来越认为孩子不是在针对他,一段时间后,孩子们也就越来越尊敬他了。
下面有一个事例可以证明这一点。吉姆离婚后有一个女儿被判由他前妻抚养,为了方便女儿周末来往,吉姆给她买了脚踏车。所以每当看见孩子骑着脚踏车的时候,他都会升起一股莫名的快乐,因为那表示孩子很享受待在爸爸家的欢乐时光。
可是她却把脚踏车留在车道上,没有推进车库去。而女儿明天早上就要回妈妈家了。
吉姆感到心灵受伤差一点就想大发雷霆。当初买脚踏车时.他们就讨论过必须遵守的规定,和谐地达成了共识。女儿同意每次都一定会把脚踏车推进车库,但那是在一种“有脚踏车太令人兴奋了,所以什么我都愿意”的情况下约定的。可是女儿似乎每次都把车子留在外面,结果吉姆不是大吼大叫直到她服从,就是自己把车推进去。可是再也不会这样了。
在勇敢正视自己的恐俱,又对制订规矩的原则了然于胸之后,吉姆决定停止他在这个模式当中扮演的角色。
“宝贝,很显然你很喜欢你的脚踏车,这很好,可是你把车子留在车道上了。我希望不管什么时候你都可以自己做选择。你可以选择把车子推进车库放好,这样就可以把车保管好,下次你来的时候还可以骑。你也可以把车子留在车道上,那是你的选择,我不会生气,而且,我会尊重你的选择。不过你必须知道,如果你决定把车留在外面,
我明天早上就会把车卖到二手车行里去。”
吉姆不用再暗暗地期望孩子每个周末来的时候,一切都很圆满,也不需担心要执行纪律和处分。如今他的想法和行动都很清楚,他的权力就是平静地帮助他的两个孩子知道他们的规矩。那就是作为一家之主的意义。
那么,为人父母要完全承担和声张权威会面临什么样的障碍?要承担和伸张一家之主的地位时,多数的父母必须应付什么样的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