碘钨灯多少瓦:民俗博客(214)图文(15)老布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2:19:21

仲富兰民俗博客(214)图文(15)老布鞋

    

想起了老布鞋



 

我穿皮鞋多年,外出旅游就穿旅游鞋,这布鞋多年来就没有怎么理会过,走在街上看到上海街头有过“北京老布鞋”的出售,前些年也是门庭冷落,无人光顾。等我有了点阅历,经历过这世上的许多沧桑之后,感觉还是我小时候母亲给我做过的布鞋,使我经久难忘……




小时候,我家住在徐家汇老街的平民区里,兄弟姐妹多,全靠我父亲微薄的收入养家糊口,尽管收入拮据,我的要强的母亲,总是将我们兄弟姐妹打扮得很体面,很干净。这穿衣戴帽,也是世俗生活中重要的一环,50年代我的母亲给我们做布鞋,我是亲眼目睹的,大致的工序有:“打糨子”、“糊敪子”、“刻鞋底”、“剪鞋帮”、“买麻线”、“纳鞋底”直到全面合成,工序很复杂,但成本比外面店里买胶鞋要节省许多,而且穿着布鞋既透气,又舒服。

几乎是每年快入夏的时候,母亲就用面粉打糨子,就是打成浆糊状,然后从家里找出一块木板,在木板上抹上糨糊,将布粘好。接着就可以将穿过的旧布料找出来,将这些碎布挑出来,像拼地图一样粘到木板的布上。对那些大小不太合适的布,母亲要用剪子剪一剪再贴上。贴完一层再贴一层。一般的,一张“骨子”要贴四五层布。在木板上贴完后,就挑太阳光强烈的日子,放在阳光下暴晒着。

当一张敪子成型后,母亲要糊好晒干的“骨子”放在家里压平,要压得很平,然后就要开始测量我们兄妹的脚型的大小来刻鞋底、剪鞋帮,家里有很多鞋样子,有的夹在书里,有的放在箱子底下。(过去的妇女常会将一沓沓的鞋样子放在书里夹着,以备来年再用)从众多的鞋样子里挑出合适的鞋样子,铺在敪子上,用大大的线脚钉上,拿剪子把敪子沿着鞋样子的边“咯吱咯吱”地剪下,细细修去那些微微凸出的部分。一只鞋底要用五六片骨子,一只鞋帮要用两三片骨子。一双鞋的鞋底或鞋帮剪好了,用大大的线脚把它们分别钉起,放在一边。接着就是纳鞋底了。




纳鞋底要用麻线,这个城里人做不到,好在走街串巷卖针头线脑的小贩那里有的是,买来就是。关键是纳鞋底,这个很费事费时的活儿,鞋底上那密密麻麻的线脚要一针针纳出来,每一针都要用力穿孔拉线,纳出的线脚才密实,而且鞋底线脚大小均匀,排列整齐,鞋底坚硬结实。母亲操持家务,又特别忙碌,晚上等我们睡下了,她就开始纳鞋底,利用空闲的时间,真是“千针万线好辛苦”。纳完了鞋底,还要制鞋帮。挑选出黑的红的、棉布的、条绒的布料,比着刻好的鞋帮,剪下鞋面子,用细细的线脚一阵阵缝上,一双一双地制鞋帮。制完了鞋帮她们开始绱鞋。就是总体合成了。上海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家,大凡都有这样的经历。

我好多年没有穿布鞋了。最近听说布鞋在悄然升温,不禁想起了小时候的往事,我说的是布鞋,实际上是在情思母亲往日的辛劳,寻找往日的情结。如今,她老人家八十多岁了,也纳不了鞋底,做不了鞋子了,儿女们越长越大,路越走越远,可当年穿着老布鞋走过的世事,真让我感受到母爱的光辉和温暖,穿过的老布鞋使我跨越一个个困难和路途,而这,正是母亲所做的老布鞋的力量。




民国22年在杭州九溪风景区的美少女脚穿的布鞋




1950年解放云南的解放军官兵,鞋子就是是老区的刀口布鞋


 

仲富兰

2011年8月16日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