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锦江之星电话:央企需要战略企业家——企业发展战略的新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21:58:31

央企需要战略企业家——企业发展战略的新思考

(2010-12-24 14:16:50) 转载▼标签:

财经

央企

人才

战略

企业家

国资委召开的中央企业人才工作会议提出一个新的目标,将重点培养造就100名左右战略企业家。会议中提到要以战略企业家为重点,培养一支有大局观念和战略思维、忠实维护国有资产权益、引领企业做强做大的出资人代表队伍。
  中央企业改革发展进行到今天,取得一系列的成效,但是毋庸讳言,依然面临诸多挑战。提出培养战略企业家,虽然称不上是系统性的突破,但是抓住了现阶段央企发展的关键问题。因为企业的发展和企业家的转型提升是密切相关的两个问题,甚至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一、央企改革发展呼唤战略企业家
  自2003年新的中央国资管理体系建立以来,对于中央企业的管理告别了过去的“五龙治水”的模式,对于央企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我国经济发展转型的要求、“国资法”出台带来的法律约束,央企的发展已经到了进入到新的平台、新的阶段,由此,对于国资改革、发展也必然面临的一系列新的问题、新的要求。
  过去几年解决了中央企业有人管、统一管的问题,但是没有真正解决发展的问题、没有解决适合于央企定位的发展问题。虽然央企的总体利润在过去几年内有了大幅度提升,但是依然带来了社会上的一系列质疑。2009年各地产生的90多个地王中,央企占了60个左右。除了少数被国资委确定以地产为主业的企业外,有近80家来自其他行业的央企蜂拥拿地。而当前央企的总体利润结构也存在许多隐患,据调查数据显示,前40家央企占央企总利润的95%,前10家央企的利润占总数的75%以上,而排名靠前的央企差不多都是垄断企业。尽管这几年对于央企改革还是在进行一系列的探索、尝试,但是客观上成效不大,央企改革似乎进入了一个徘徊期、胶着期。
  央企在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央企的发展绝不应该是简单的追求资产规模,简单地扩大“势力范围”、占有资源。面对未来的发展,央企在引领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塑造良好的社会商业文化等方面,应该承担其必要的社会责任。由此,央企需要富有企业家精神,具有前瞻眼光、全局观念、社会责任感,有清晰的持续发展理念、科学的目标导向的领导人,这就是战略企业家。


  二、战略企业家的培育成长是个系统工程
  阻碍战略企业家产生的制度体系既有央企的战略性定位不清的问题,也有官本位思想带来的问题,还有国资管理体系不健全的因素。
  央企的战略性定位不清带来了诸多影响,在多方面也有体现:央企到底是保障“国计民生”,还是“赚钱机器”;对央企的评价到底是“比大小”,还是“比贡献”;央企改革的方向到底是“进”,还是“退”等等,破解这个问题的出路应该是对于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有关精神的坚定执行,对于“国资法”的有效遵守。坚决撇掉一些短期利益、局部利益的干扰。
  虽然央企在推进公司治理、重组、人才招聘等方面进行了诸多的探索,但是带有浓厚“官本位”色彩的企业干部人事制度得不到有效改变,这些探索的效果都将大打折扣。从发展的角度看,行政官员和企业家是两种不同特质的人才,无论是思维模式,还是行事风格都有巨大的差异。但在实践中,这个问题没有被有效地重视。当然,绝不是说官员不可以做企业家,而是不应该简单地“位移”。
  从管理体系角度看,“扩规模、求利润”似乎已经成为对于央企管理的一个重要的指挥棒,由此带来的短期化色彩也非常浓厚。对于央企的考核不应只追求资产规模的扩大、利润的最大化,而是要看他对于社会经济的全面贡献。此外,还要评价央企在发展战略性新技术、新产业方面的成效,还应该关注央企在国际竞争中的主导权问题。无论如何不应该仅仅把“赚钱”作为央企的战略目标。
  培育战略企业家是个系统工程,这个工程的建设需要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长期不懈地去坚持:从宏观层面看,是不断修正、完善与央企发展密切相关的法律与政策环境、社会氛围、发展导向等问题;从中观层面看,核心是改进管理管理体系,确立科学的评价、管理、约束体系;从微观层面看,核心是完善和发挥央企公司治理体系对于企业家的约束、激励功能。


  三、央企领导人的战略修炼
  从央企领导人本身而言,如何成为战略企业家,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和实践的问题。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战略修炼则是央企领导人的“必修课”。
  央企领导人需要具有精准的视角、开阔的视野。
  战略性企业家界定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视角一定要基于短期、长期利益的平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平衡,有形资源、无形资源的平衡,个人发展、企业发展的平衡。相应的,应该具备战略家的视野,统筹内外部的竞争因素、发展资源。
  央企领导人过于重视有形、短期的战略要素,忽视无形、长期的战略要素。部分央企领导人过于注重业务层面的竞争战略,忽视整体层面的公司战略。过于看重操作性的战略执行,忽视理念性的战略决策。这些都是进行战略修炼、提升战略管理能力必须要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央企领导人需要有坚定的发展信心、持久的发展信念。
  战略企业家必须要能够有效地推进各项变革,从而保持企业的有效新陈代谢、吐故纳新。企业变革是对企业基本信念的革新。企业的基本信念表现为企业领导人的理念、价值观、思考问题的方式,员工的观念、共识、心智模式等,这些无形的东西,对企业的经营发展、运行体系的设计和运作起着潜在、持久的基础性作用。有效推进企业提升、转型、变革的需要信心和信念。回顾我们企业的变革实践,不难发现存在大量的变革“烂尾楼工程”、“豆腐渣工程”。因为变革的目标不明、路径不清、变术不当,使我们承担了相当大的代价。很多企业的变革解决了一些问题的同时,但由于深层次的问题没有被触及,又会带来新的问题。
  央企领导人需要有积极的战略思考、开放的战略思维。
  对于企业运行内在规律的把握,是一个系统的思考过程,也是企业家的“必修课”。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只是产品、技术、市场、人才的竞争,而更是商业模式的竞争。企业的价值要通过一系列有联系的价值活动来实现,即必须建立和管理好企业价值链,央企领导人必须确立面对经济转型期的开放式的战略思维。
  企业家的战略能力是通过管理竞争环境的不确定性而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包括战略认知能力、战略选择能力、战略执行能力和战略变革能力。基于积极的思考、开放式的战略思维,推进央企从增长型企业向发展型企业转变,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从速度型经营向质量效益型经营转变,从利润型主体向价值创造性转变。
  央企发展需要战略企业家,战略企业家的成长和作用发挥也比较会引领央企的健康、持续、理性发展。培育战略企业家的过程,不仅要求企业家自身 如何顺应整个外部环境、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自身的修炼、转型、革新、提升,同时将会有效地促进对于央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地位、定位的科学思考,促进有关的制度体系的革新和完善。这是当今央企领导人的社会责任,也是历史责任!当然对于这样一个进程不可以抱有过分的乐观,既有大环境的因素,也有牵涉的面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原因。过分的乐观只会让这项工作成为又一次的试错,再次失去解决央企良性发展、促进国家经济转型的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