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艇艇长军衔:西周早期圆形尊的范铸模拟实验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5:28:31

西周早期圆形尊的范铸模拟实验研究

董亚巍(鄂州市博物馆湖北鄂州436000)

 

摘要:

在商周的青铜器中,许多都铸有扉棱,但最早出现扉棱的青铜器,应该是商中期的圆形尊,而商早期所有的青铜器都没有扉棱。在西周的圆形尊中,除了没有铸扉棱的尊外,其余多是铸有三段扉棱。青铜器上为什么要铸造扉棱?这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在西周一些圆形尊的表面纹饰中,常出现翘起的牛角纹饰。这些纹饰是怎么制作的?这也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范铸模拟实验,使得上述二个问题有了较为合理的解释。

 

关键词:   青铜器   范铸工艺   圆形尊

 

商代早期已经铸造了圆形尊,仅在盘龙城遗址中,就出土了9个圆形尊【1】。圆形尊从商早期发展到西周,不但形制经过了较大的改变,其范铸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商早期的圆形尊,多是仿照陶尊的形状铸造的,绝大多数采用了三分法分型,尊表面都没有铸造扉棱。青铜器上为什么要铸造扉棱?扉棱在青铜器上起了什么作用?这是我们的范铸模拟实验需要研究及解决的问题。

翘起的牛角纹饰最早出现在商晚期的青铜器上,从正常的翻模翻范工艺看,这种翘起的纹饰如果设置在模上,翻范后泥范不可能从模上完整地脱下来。要解决扉棱的问题及翘起的牛角纹饰问题,首先必须对具有扉棱及具有翘起牛角纹饰的青铜器进行观察与研究。

在对圆形尊的考察中发现,商早期尊的腹部凡铸有纹饰的,都只是一周纹饰带,没有大面积纹饰的尊。至商中期,尊表面的纹饰越来越多,面积越来越大,而纹饰凸起的高度也越来越高。从众多的圆形尊表面可以看到二个现象,其一,凡铸有扉棱的尊,其扉棱都在分型处。其二,凡铸有扉棱的尊表面,都有大面积的纹饰,没有铸造扉棱的圆形尊,其表面或无纹饰,或都是较浅的纹饰带。从这二个现象看,可以初步确定研究方向,即扉棱的设置与器物的分型及纹饰的发展有关。青铜器上铸造扉棱到底是否与分型及纹饰有关,有什么关系,可能只有作了范铸模拟实验后才能清楚。

对于翘起牛角纹饰的制作工艺,由于研究技术的学者不多,目前只见到一种“嵌范”说【2】,其说法是针对宝鸡纸坊头1号墓出土鱼伯簋上的翘角纹饰进行的研究,其理由是因为看到了在翘起的牛角纹饰的背后,有所谓“倒置的铸造披逢”,认为专门为翘起的牛角纹饰提前制作了活块范,并提出“将活块范嵌入侧面范,形成一块完整的方座范”。同时还指出:“这种巧妙的铸型制作法在伯各卣的兽角中已经采用”,并提出“北京房山琉璃河燕国墓地出土的西周早期的伯矩鬲高翘而外撇的兽角,也是用这种方法铸成的。”这种说法从常规逻辑上有道理,但笔者认为不可想象,那么细的雷纹,如果“嵌范”,粗细不等的雷纹都是怎么接上茬的?这种“嵌范”的说法,只是对工艺的推测,没有见到范铸模拟实验的支持。在实际的范铸工艺中,几乎无法实现。那么,商周青铜器上翘起的牛角纹饰到底是怎么制作的?很可能当时并不需要这么复杂的工艺,应当是采用了十分简单的工艺操作来实现的,可能是现代的人们把它复杂化了。所以,必须作模拟实验,才能说明问题。在作模拟实验以前,需要对以上所有问题有个合理的解释。否则,模拟实验将无从设计工艺。下面,就以上问题作范铸工艺的分析。

一、工艺的设计

观察伯各尊,发现三段扉棱有错位现象,再观察西周早期其他的尊,也发现许多尊有三段扉棱常出现错位的现象。从而认为,尊的范是分为三段制作的。因为一块整范只能整体错位,不会发生局部错位的现象。根据扉棱出现错位的现象看,尊的纵向分型应当如图一所示,从口沿到腹部的顶端为第一段,整个腹部为第二段,腹部以下至圈足底端为第三段。由于纵向分型后,是分别在不同的模上制范,将上中下三层范叠压起来浇铸,才可能发生错位。如果一范到底,就不会出现错位了。

不但尊体需要三段分型,每一段也需要分型。伯各尊有纵向四排扉棱,说明尊的范铸结构是四分法分型。这样看来,尊的范铸结构纵向需要分三段制模,每段模又需要分四分之一型。由于扉棱及纹饰都需要在范面制作,模表面就只需要制作成素面。

通过以上对出土尊表面范铸逻辑的工艺分析,我们决定采用分型制模、分模制范、分型叠铸的范铸工艺技术,需要分别制作出尊的口沿模、腹部模及圈足模。在这些模上分别制范,将这些范叠压起来铸成整器。这种分模制范及分型叠铸的工艺,早在夏代就已经在采用,是成熟的范铸技术,主要是为解决长体积的青铜器范过长容易发生范变形的问题。

二、制作尊模泥胎

我们是从零开始作范铸模拟实验的,只能从制作原始模开始。在制作原始模前需要先制作尊模的泥胎。我们的制作步骤,是在木板上画出要制作的尊的第1段平面线图,只留一个边,将其它部位都锯掉,就成为刮泥胎的刮板。用这个刮板,就可以刮出尊的第一段泥胎。图二是刮泥胎的示意图,图中1即土色的部位为工作台,即一个平板。图中2即黑

色的部位为一个圆形的垫板,其直径与泥胎下面的口径相同。图中3即绿色的部位为刮板,泥胎的几何形状就靠刮板刮出来。图中4即红色的部位为刮出的泥胎。其工作原理,是将泥料堆放在垫板上,刮板的底顶着平板再也下不去了,刮板的下面内侧顶着垫板,使得刮板不可能再向垫板以内进刀,只能刮到垫板为止。有了这两个方向的控制,就可以顺利地刮出泥模胎了。这种制作模胎的方法,应该说是非常的古老,这种工艺技术一直被使用至今。对于不具有雕塑技能的我们,采用这种最原始也是最省事的方法,最适合我们操作。我们根据设计好的工艺进行,用二块木板锯出了三段的刮板,再分别刮出了三个分型的模胎。

在图三中,上左图是将泥料堆在垫板上,刚刚开始刮模胎【3】。从上右中可以看到,尊的第1段泥胎已经刮好了。在中左图中可以看到,正在往垫板上堆放泥料,准备刮尊的第2段模胎。从中右图中可以看到,已经刮成了形。从下左

图中可以看到,堆好了泥料后正在刮尊的第3段模胎。在下右图中可以看到,分别刮好了尊的上中下3段的泥胎。如图中的泥模胎,一个正常人一天可以刮出好几套。这些泥模胎刚刮出来时,表面都会有许多凹坑,可用泥料填平并抹光。待到第二天,泥模表面有了一定的湿强度,还可以继续修整及抹光。刮出的泥胎都是圆形,翻范时泥料在模的表面没遮挡,无法正常翻范,需要将模分型,在模的两边制作出分型面,才可以挡住泥料进行正常翻范。

三、制作尊模

有了泥胎以后,制作翻范的尊模还需要分三个步骤制作。其一,尊的泥模胎需要经过阴干,将刮出的泥模胎放置在相对封闭处阴干,阴干的程度,是有了更高的湿强度,以敲击时有清脆的声音,锯胎时的泥料不粘锯条为合格。这时可以将泥模胎锯开,取四分之一型用于制作原始模。其二,在制作好的原始模上翻制泥阴模。其三,用泥阴模翻制泥阳模。也只有当制作好了阳模后,才能用于翻范。

在图四中,可看到上左图中的模即为原始模。由两块木板组成90度夹角,中间安置着从泥模胎上锯下来的四分之一型泥模胎,胎两边的木板就成为分型面。这个所谓的原始模,是由散件临时拼对起来的模。这个模只使用一次,当翻

制出阴模后,原始模就完成了历史使命。在上右图中可以看到,将泥模胎和分型面都涂了一层黑烟灰,作为脱模剂,以便翻制阴模后能够顺利脱开。从中左图中可以看到,用泥料填在原始模的表面,并用木料在夯捣紧实。由于有了分型面,才使得模型两边的泥料有了限制,夯到分型面泥料就到了头,不会如在圆形整模上夯泥料时没有边际。从中右图中可以看到,夯出的阴模除了尊的四分之一型腔外,两边还具有了规整的分型面。在下左图中,是采用相同的方法夯出了阳模,图中是将木框去掉以后,刚刚从阴模上脱开的阳模。不论翻出的阴模还是阳模,刚脱下来时,都会有一些凹纹缺陷,都需要修整,在下右图中的阳模,是经过修整以后的泥阳模【4】

将泥阳模放置在相对封闭的地方进行自然阴干,需要经过约一个月时间的阴干,将泥阳模放进倒焰窑中进行焙烧。焙烧温度只要超过700度即可,泥阳模就被烧成了陶阳模。

 

四、泥范的制作

制作泥范的工艺,是用两块木板将阳模的两头挡死并卡紧,将泥料一层层敷在阳模上夯制,如同上述用泥料在原始模上夯制阴模一样。夯制出的范块,看上去也与阴模的几何形状完全一样。在图五中,可看到上左图中的阳模已经被

烧制成了陶模。从上右图中可以看到,将泥料掰成了小块将模表面盖住准备夯泥范。就这样一层层地添加泥料,一层层地夯,直夯到足够的厚度为止。最后卸掉木板,脱下泥范。从下左

图中可以看到,刚夯制出来的泥范到处有凹槽缺陷,需要进行修补。从下右图中可以看到,经过修补后的范表面光洁,棱角分明。再套到陶阳模上压一压,泥范表面已经规整,再没有了缺陷,并且在两个分型面已经画好了扉棱的线。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与在泥阴模上夯制泥阳模不同,在陶阳模上填泥料夯范之前,陶模表面不需要涂抹任何脱模剂,陶是不粘泥料的。从图中也可看到模的表面是红砖色,没有涂抹脱模剂。同时在夯出的泥范表面,也是泥料的本色,没有粘上脱模剂的颜色。我们在此模上不停地夯一天泥范,从未出现过泥范被粘的现象。这里之所以提出这一问题,是因为过去学界多认为在制作泥范时,陶模上需要涂抹脱模剂,否则泥范会被粘在模上。

五、纹饰的制作

泥范的制作不仅仅是在模上夯出几何形状,还需要在范面制作纹饰。由于从模上夯出来的范表面存在许多缺陷,不可能从模上带出纹饰。所以,只能在范面制作纹饰。商周青铜器的纹饰分主纹及底纹,主纹及底纹都是凸起的阳纹,只是在主纹表面有凹的细阴纹。

制作纹饰需要在范面先画出纹饰的线条,再按照需要有挖有压也有贴。我们将设计的纹饰剪成样板,用样板在范面画出线条,这样操作十分省工省事。在图六中,左上图是只画了分型面上的扉棱,并在按线条挖出扉棱的型腔。在上

右图中,可以看到正在画纹饰的线条。在中左图中,可以看到在用竹质工具压塑雷纹。在中右图中可以看到,正在用刀具挖塑主纹及扉棱。当挖好主纹后,还需要将主纹的底面抹 平整。在下左图中,可以看到正在往龙纹的凹槽中贴泥条。刚贴上的泥条是没有规则的,需要用刀具修割。需要多么细就割成多么细的泥条。在下右图中,是一块完成了全部纹饰制作的泥范。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参与本次模拟实验的人,全部都参与了范面纹饰的手工制作。他们都不具有雕塑技能,他们可以不按纹饰制作的顺序,但他们都在范面顺利地制作出了纹饰。

以上是尊体三段范中从口沿到颈部范面的纹饰制作过程,下面还有腹部范及圈足范的纹饰制作工艺,与上述范纹饰的制作完全相同,这里就不再赘述了。值得一提的,是尊腹部范表面翘角纹饰的制作过程。在图七中,是制作翘角纹

饰的过程。从上左图中可以看到,我们用铜料制作了一个与牛翘角一样几何形状的弯翘角工具,在尊的腹部泥范表面画好了纹饰,并已经在范面压塑出了牛角的型腔,准备用弯翘角工具扎入泥范中。从上右图中可以看到,弯翘角工具已经扎入范面。在中左图中可以看到,弯翘角工具已经与范面垂直,说明范体内已被扎成了弯形的牛翘角型腔。在下左图中可以看到,正在开始将扎入泥范的翘角工具向外拔出。下右图中,是已将工具彻底拔出。从开始用工具扎向范面,到拔出工具为止,共用了25秒时间。与此同时,可看到在范的边缘,已经出现了一条裂缝。一套尊有四块腹部范,我们共制作了十几套尊范,每一块腹部范都需要制作翘角纹饰,在制作过程中,每块范都会出现裂缝。裂一条缝是最少的,绝大多数是裂二条缝,最多者是裂三条缝。这些裂开的缝很细,但一直贯通到翘角的根部。浇铸后,就会在青铜器的表面留下如铸造披逢一样的痕迹。

 六、制作泥芯及铭文

尊范的中间需要安置泥芯,才能铸造出空心的尊。否则,就铸成了实心尊。所以,必须制作泥芯。我们没有采用“刮模为芯”的工艺制作泥芯,因为我们制作的模是分型的模,根本无整体模可刮。所以,我们采用了芯盒制作泥芯的工艺,制作出了一批泥芯。芯盒的制作十分简单,不论制作多少套尊范,只需要多制作出一套尊范,在这一套尊范的范面贴上一层泥片,泥片的厚度,即是尊的厚度。待泥片阴干并将尊范烧成陶质,这陶范就成为芯盒。将芯盒对合好,并用绳子捆紧后埋入沙箱中。将配置好的芯料填入芯盒中夯实,打开芯盒即得到泥芯。在尊范包中,共安置有二个不同的泥芯,但我们都是采用了这种方法制作的泥芯。图八是在泥芯上制作铭文,从上左图中可以看到,在需要制

作铭文的部位先画上了二个字的形状,主要是把部位与面积确定下来。从上右图中可以看到,用较软的泥料将画的字全部盖起来,并用工具在抹平。待抹平后,再在泥料表面画出字的双沟线,将多余的泥料去掉,剩下的泥料就是凸起的反字。从中左图中可以看到,已经掏出来了一个字,并在修整字以外的部位。在中右图中可以看到,又贴上去了一片软泥料,并在画字的双沟线。在下左图中,可以看到将第二个字以外的泥料已经掏掉,在用竹质工具抹平字以外的部位。在下右图中,是制作好了铭文的泥芯。

八、阴干及焙烧

待泥范及泥芯都制作成以后,需要放置在相对封闭的环境进行阴干。待阴干1-2个月后,可以放在阳光下晒几天,然后将泥范及泥芯装进倒焰窑中进行焙烧。焙烧时需要缓慢升温,窑内最高需要烧到1100-1200度之间。当烧制好了后,待到可以从窑中取出时,将陶范及泥芯从窑中取出,放置在干燥处自然冷却。待到第二天,这些范及芯彻底凉到与当时的气温一致,就可以浇铸了。                      

八、合范与浇铸

尊是口沿朝下浇铸的,图九是合范及浇铸的过程。从上左图中可以看到,四块底范夹着泥芯。由于泥芯的最下面有芯头,范的最下面有芯座,芯座夹着芯头,就可以将泥芯固定在范腔中间不会移位。将范提前对合好后,在每一层范

的分型处画上记号,再合范就可以按记号对合。从上右图中可以看到,泥芯放置在一个陶平板上,第一层范将泥芯夹住,并将范的一周用绳子捆死。从中左图中可以看到,第二层范已经叠压在了第一层范上,也用绳子捆死了,并可以看到,上下是以四个角的分型逢为一条线叠压的。从中右图中可以看到,在第二层范上正在叠压第三层范,并在范中间安置了圈足芯。在这二个泥芯之间,是用了三个铜质的垫片隔开。当三层范都叠压好后,上面压上一块平板,平板开有对称二个浇铸口对准范与芯之间的缝隙,这样就组成了尊的范包。将对合好的范包埋入沙箱捣紧实,在范包上面压上足够的重物,就可以熔铜浇铸了。下左图中是正在浇铸,浇铸温度约1100度。在下右图中,可以看到浇铸出来的尊毛坯,其披逢及浇铸口还都没有清理。

在图十中,上左图是浇铸后揭开了一块范,看到翘角纹饰达到了我们预期的效果。同时也可看到,在扉棱的顶端,出现明显的错位。从上右图中可以看到,二个翘角纹饰都铸造出来了。同时还可以看到,在尊的三段扉棱中,上面的

扉棱有些偏右,中间段的扉棱有些偏左,下面段的扉棱偏右。中左图中是在掏圈足内的芯料,可以看到,在二个尊范叠压的部位各有一周披逢,这些披逢都在棱角处,较容易被打磨干净。从中右图中可以看到,由于范叠压产生的铸造披逢被打磨干净了,基本看不到痕迹。在下左图中,是将铸造毛坯层打磨掉了的尊,可以看到浇铸出了完整无缺的尊。在尊的口沿内,可看到铸有二个铭文。下右图是尊的俯视图。

九、铸尊模拟实验的认识

通过西周尊的范铸模拟实验研究,我们对青铜器上铸造扉棱有了认识。由于青铜器的范需要分型,少则三块范,多则六块范对合时,很难不出现错位。图十一是宝鸡竹园沟7号墓出土的伯各尊,虽然其扉棱的外侧全部被打磨平了,但

如果仔细观察,还是可以发现在扉棱的两边,纹饰面的高低有明显的差异,右边的纹饰稍高,左边的纹饰稍低。是因为有扉棱隔开,才使得我们在宏观上不容易发现问题。如果铸造的是素面器,错位后可通过铸后的打磨实现表面平整,而铸有纹饰的青铜器,铸后表面不能打磨,否则首先被打磨掉的是表面纹饰。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在分型面处增加扉棱。有了高出来的扉棱将两边的纹饰隔开,即使合范错位,浇铸后也不容易看出扉棱两边的纹饰错位。由于错位后产生的两边高低不同,这些缺陷全集中体现在了扉棱的外则,铸后将扉棱外则面打磨平,视觉上就很难发现错位了。所以,在铸有扉棱的商周青铜器中,可看到绝大多数的扉棱外侧被打磨平了。因此我们认为,青铜器上设置扉棱的目的,是为了缓解由于合范错位造成的视觉效果。换言之,设置扉棱就是为了遮避铸造缺陷。当然,这也是先民的智慧,是一个妥善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在许多西周铸有三段扉棱的尊上,往往可看到三段扉棱明显不呈一条直线,甚至有些歪斜现象或十分明显的错位。通过范铸模拟实验,对这一问题有了认识。泥范工艺毕竟属于泥土工程,其精确度远没有现代机械加工高。在我们的范铸模拟实验中常常发现,用同一堆泥料在同一个模上夯出的几块相同的泥范,经阴干后的收缩率竟然都不一样,其差异在数毫米甚至更大。显然,泥范的体积越小,其阴干后的变形率就会越小,其收缩的差异也会越小。这里论述西周尊的形状,都象商晚期觚的形。这种几何形状的尊,如果一范到底,其范就显得偏长,一是容易倒不便竖起来阴干,二是在阴干过程中很容易变形。因此,采用分三层叠压浇铸的工艺,由于泥范的高度大大减小,容易竖起来阴干,其收缩率及变形率都最大限度的得到了遏制。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西周铸有三段扉棱的尊,多是采用了分型叠铸的工艺铸造而成。

在西周早期的许多青铜器上铸有翘起的牛角纹饰,如果采用“嵌范”那么复杂的工艺技术来实现,可能不会有那么多的翘角纹饰被铸造出来,因为其工艺的难度太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那就是凡翘角纹饰,其翘起的最后一段部位都是素面的(有些翘角纹饰的表面铸有细凹纹)。图十二就是宝鸡纸坊头1号墓出土鱼伯簋方座上的翘角纹饰,

可看到在二个翘起的牛角后面的雷纹中,都各有二条斜着的铸造披逢。

很难想象,如果采用“嵌范”工艺,特别是左边翘角后面的雷纹,竟然能将如此细的雷纹嵌的如此协调。不但一般人制作不了,即使技术水平再高的人,也难以将范嵌到这个地步。

通过模拟实验,我们铸造出了有相同铸造披逢的翘角纹饰。只是我们制作的是尊,翘角纹饰后面本没有雷纹。通过图中的翘角可以认为,用工具扎入泥范后,只可能扎出几何形状,不可能扎出翘角表面的细凹纹饰面,只能是素面。我们采用了这种极其简单的方法,用成形工具扎入泥范的工艺制作出了翘角纹饰,其可操作性,可以说在整个尊的纹饰制作工艺中,是最为简单的。自古至今不论什么工艺技术,越是简单的工艺,才越会被人们接受。所以,商周青铜器上翘角纹饰的制作,很可能是采用了成形工具扎入泥范的方法制作的,而不大可能是采用“嵌范”的工艺制作。包括北京琉璃河251号墓出土的伯矩鬲,以及宝鸡纸坊头1号墓出土鱼伯簋上的翘角纹饰,都应是采用了这种极其简单的工艺制作的。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宝鸡青铜博物馆段德新、张亚炜及翟惠萍等先生的大力支持,为考察研究青铜器提供了方便,在此表示感谢。

1】李桃元何昌义等《盘龙城青铜文化》第106113页,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10月。

2】苏荣誉华觉明等《中国上古金属技术》第138页,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月。

3】尊的三段泥模胎全部是由中国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佘玲珠制作的。

4】尊的泥阴模及泥阳模是由西北大学博士研究生凌雪制作的。

Abstract:Many Chinesebronzes have feileng in Shang and Zhou dynasty, which first appearedin roundbronze-zun during the period of Middle Shang. Most roundbronze-zun have three-Stagefeileng in Zhou dynasty, such as He-zun kept in Bao-ji bronzemuseum. most of the roundbronze-zunhave not been castedfeilengin middle period ofShang, but  as cattle brain bronze-zun with beast-face ornament unearthed in east bridge of Ling-bao city He-nan province, evenappeared one feileng, such as our quite familiarbronze-zunwith dragon、tigerornaments ,which were found inZhu-zhai-run river of An-hui province andbronze-zun with beast-face ornamentappeared in Yue-ya river of An-hui province. Why Chinese ancientpeople cast feileng in roundbronze-zun?Wecan often see turn-up cattle horn on face of some roundbronze-zun.、bronze-li、bronze-gui, etc, For example, there are turn-upcattle horn in belly 、coverof Bo-ju li which found in tomb-251, Beijing Liu-li river and thatin handle、square-seat face of Yu-bi guiunearthed in tomb-1,Shanxi Zhi-fang-tou. How tomake the turn-up cattle horn on surface of bronze? So that wecarried out the piece-mould casting simulation experiment of round bronze-zun in earlyZhoubased on ancient contemporaneousbronze casting condition, which has three-Stagefeileng and turn-uphorns, hope to settle above two question and restore the bronzecasting technology during that time.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reare no differences between thecharacteristic of round bronze-zun our madeand that cast in early period of Zhou.The piece-mould casting simulation experiment is so successfulthat we can give reasonable explains to above ques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