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evar hiveconf:张胜林:鸡公山水稻亩产四万八真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2:17:52

鸡公山水稻亩产四万八真相

□张胜林(河南信阳)

        1958年9月1日,信阳县鸡公山人民公社新集大队放出河南省水稻亩产特大“卫星”:6亩6分3厘干部水稻试验田总产324375.5斤,平均亩产48925.7斤。这颗大“卫星”升天后,新华社随即发了消息,轰动全国。全省各级领导亲临参观和总结经验,9月9日《河南日报》第二版以“鸡公山上红旗插,水稻亩产四万八”的醒目标题,对大“卫星”的组织施放作了详细报道。

 这个被大跃进狂风吹起来的水稻“卫星”,虽在当时被歌颂为信阳人民农业大跃进的伟大创举,却留下了一个谜:照“卫星”田里的水稻总产量计算,那么,这块“卫星”田平均每平方米就得产出稻谷73斤。然而,73斤稻谷就是放在一平方米的空地里,也要堆出一定高度,何况稻谷结在稻穗上,直径3毫米左右的稻茎又如何承受得了呢?

为了解开这个谜,我们对当年目睹现场的一些同志进行了反复调查访问。在调访过程中,这些同志不仅帮助我们弄清了鸡公山水稻亩产“四万八”的真相,而且诉说了鸡公山人民当年吞下这个苦果的难言之苦。

信阳县越改越大的跃进规划

1957年,信阳县和全国一样,胜利实现和超额完成了国民经济第一个5年计划,各条战线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然而,由于从上到下对成绩的宣传夸张,使一些干部的头脑发热,在指导方针上出现了急于求成的“左”的冒进。1958年2月26日,中共信阳县委召开扩大会议,制定并通过了《信阳县全面跃进20条规划》,号召和动员全县人民投入到大跃进的洪流之中。

1958年5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通过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在信阳县宣传贯彻后,信阳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同月底,中共信阳县委、县人委对《信阳县全面跃进20条规划》进行了补充修改,把1958年全县粮食总产量从原规划的8.5亿斤提高到“保证实现14亿斤,争取18亿斤”(这样惊人的数字,信阳县不仅当年没有实现,就是时隔30多年后农业年景比较好的1996年,全县粮食总产量也才达到9.5亿斤,为1958年规划14亿斤的67.8%)。同时,中共信阳县委还提出“十年规划,一年实现”的跃进口号。

外地卫星的刺激

1958年6月,广东省早稻亩产82525斤和河南省西平县小麦亩产7320斤,这两颗“卫星”消息传到信阳县后,信阳县感到鼓舞和震动。7月5日,中共信阳县委召开扩大会议,县委提出:“必须认识到今年是农业生产大跃进的一年,不是要求增产几成的问题,而是要翻几番。因此,必须鼓足干劲,争取更大胜利”。为了放出信阳县的农业高产“卫星”,县委要求“树立敢想、敢说、敢作、敢为的前进思想,从而解放思想,破除迷信”。

7月,全国宣传贯彻毛泽东主席关于把工、农、商、学、兵组成为一个大公社的指示,信阳县闻风而动,在全信阳地区率先建立人民公社。7月22日,中共信阳县委在鸡公山召开扩大会议,决定撤销全县32个乡、镇及一个办事处,成立12个人民公社。县委要求,各公社要借人民公社化的东风,更好组织农业生产大跃进,并示意试办农业“卫星”田块。

县委扩大会议结束后,各公社开始筹划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业“卫星”,棉花、玉米、红薯等都被列入“卫星”计划之列。

鸡公山准备水稻“卫星”

在筹划“卫星”时,地处豫鄂交界的鸡公山人民公社党委提出,淮河北的西平县能放出小麦亩产七千三的全国大“卫星”,我们淮河南的鸡公山为何不能利用我们盛产水稻的优势,放出水稻高产“卫星”?只要有雄心,思想再解放,“卫星”定能升天。为了选准“卫星”的试点,公社党委曾几次召开会议研究,最终选择新集大队的一块6亩6分3厘干部试验田作为“卫星”点。

这块试验田在5月5日秧苗移栽时,采用了3×3(行距、株距各3寸)的密植法,加之向这块试验田投放的肥料较多,公社党委因之认为,这为我们秋收放“卫星”奠定了基础(经过实践证明,3×3的密植法是一种违反科学的技术跃进,它不仅破坏了光合作用,而且也不利于农田管理,但3×3的密植法当时却作为农业现代化在全县推广)。

“调兵借将”

8月下旬,水稻已经基本成熟,临近收割。鸡公山公社党委于8月下旬连续开会,研究如何放出水稻高产“卫星”。公社党委认为,能否成功放出水稻高产“卫星”,不仅取决于党委的信心,而且也取决于党委一班人的统一认识和统一口径(所谓统一认识、统一口径,就是要求党委每个成员不要对放水稻高产“卫星”持任何怀疑态度,“卫星升天”是全社人民的骄傲,也是全县人民的光荣);而且在向上级汇报中,不准说三道四。这成为鸡公山党委在组织施放水稻高产“卫星”中的一条严明政治纪律。

放水稻高产“卫星”,必须要内定一个标准,经过党委研究确定,试验田里的水稻亩产量不低于45000斤。

这6亩多试验田,到底能产多少斤水稻,社、队干部以及试验田的管理人员心里最清楚。但为了放出水稻高产“卫星”,不得不采取“调兵借将”之计。

8月28日晚,鸡公山公社党委在新集大队召开放水稻高产“卫星”动员大会。党委要求:参加放“卫星”的所有社员,要统一组织,所有放“卫星”的行动要听从社、队干部的指挥,不该问的绝对不准问,不该讲的绝对不准讲,如有说三道四按“右倾”论处。党委还决定:8月29日开始收割试验田以及周围所有田块的水稻。

8月29日早晨6时许,参加放“卫星”的205名社员,在社队干部的组织下,开始收割水稻。为了抓紧时间收割,社员们不但没有午休,就连午饭也是在田间地头吃的。

30日下午,试验田以及周围430多亩水稻收割完毕。紧接着,公社党委决定,将收割的试验田水稻和周围430多亩水稻都集中统一堆放在13个打谷场中,并要求日夜突击打场,不得怠慢。经过30多个小时的捆挑和抢打,于9月1日中午12时打收结束。公社党委随即要求过秤计算,以便快速放出“卫星”。过秤结果,6亩6分3厘试验田以及周围的430多亩水稻田共产水稻324375.5斤;然而,鸡公山公社党委却将324375.5斤水稻全归于6亩6分3厘试验田所产,并以亩产48925.7斤的特大喜讯向县委汇报。县委又随即向地委、省委快速上报。于是,这颗瞒天过海、自欺欺人的水稻高产“卫星”腾空而起。

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验收,8月30日下午,社队干部在组织捆挑抢打后,又集中人力、畜力,将试验田以及周围的稻田都翻一遍,然后突击将其它水稻田里的稻茬移放在试验田里。据当事人介绍,试验田里的稻茬堆放足有一尺多厚。

然而,省、地、县组织的验收组在验收中,由于听信汇报,不加调查,更不加分析,采取突击验收、突击总结经验的方法,以此夸耀信阳县的农业大跃进。

信阳县由于放出水稻高产“卫星”,同年底,被国务院评为农业生产先进单位。

信阳县鸡公山公社新集大队6亩6分3厘水稻试验田到底产了多少斤水稻,据当事人证实,满打满算,总产量也不过4700斤,亩产不足800斤。

鸡公山水稻高产“卫星”升天后,信阳县广大人民群众从心底感到无比内疚,有丧自尊心,痛恨这种打肿脸充胖子的愚蠢做法。但迫于大跃进的政治需要和严明的政治纪律,又有谁揭露其真相呢?在大跃进年代里,信阳县人民咽下这个自欺欺人的苦果。

注:信阳县1998年撤消,设平桥区(属信阳市管辖)。

原载2000年6月2日《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