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博越自适应巡航:教科版思品新教材教学建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3:57:08

教科版思品新教材教学建议

作者:雨雪霏霏 日期:2009-4-14 15:04:00

0 推荐

(一)转变教材观

——教科版思品新教材教学建议

(一)教材为“文本”,教材不再是课堂上唯一的“法定文化”,教材是实施课程的手段和工具。

传统的教材观,把教材视为“蓝本”,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教教科书”,学生“学教科书”。这种“蓝本化”的学习过程。

新课程要求转变这种教材观,把教材视为“文本”,教材不再是课堂上唯一的“法定文化”,教材是实施课程的手段和工具,是教学资源中的核心部分,但不是全部。这种对教材的定位,给教材的编写带来了挑战,使教学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也使教材本身焕发出了从未有过的活力。

(二)从“知识性”教材向“资源性”教材的转变。

旧教材是以知识点为中心而组织起来的,它所注意的是不同知识的逻辑联系和与之相关知识点的处理。

新课程改革视教材是一种课程资源,且不是惟一的资源。“教材不是传授的经典,不是供掌握的目的,不是供记忆的知识仓库,而是供教学使用的材料。” 新教材淡化了学科的知识体系,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资源,注重教材内容的广泛性与丰富性、生活性与生成性。

(二)宏观把握

——教科版思品新教材教学准备工作建议

(一).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如何定?):

研读《课程标准》要深刻理解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要掌握内容板块间的构建体系——学生的生活逻辑。

在标准中,要特别注意目标表述时提到的一些指向性动词。这些动词指向学生学习的不同水平与要求,并且内在地包含了课程标准的多个维度,指向教学目标的各全层面。例如:“理解情绪的多样性,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保持乐观心态。”这一条中有“理解、学会、调节、控制、保持”等几个动词,都是指向学生的活动,但又包含有教学的内容及教师的行为。这一条标准,要求教师要讲清楚情绪为什么是多样的,表现为哪些多样性,还更要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了解和理解情绪的多样性,最终能够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心态。

标准中的动词是分层次的,不同层次的动词指向对学生的不同要求。高层级的动词自然包含低层次的动词,并且要求在教学中得以落实与体现。动词的层级从低到高可做这样的排列:知道、了解、懂得、分辨、认识、理解、感受、体会、体验、关心、尊重、养成……等等。“知道、了解、懂得、分辨、认识、理解”等动词,指向学生认知标准,显然,“理解”比“知道”的层次要高。“感受、体会、体验”是包含着学生个体情感和态度在内的道德体验,从普遍的道德规范的认知进入到个体道德体验,是将普遍的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思想品德的表现;而“关心、尊重、养成”等动词则落实到了学生的道德行为层次和最终品质养成,内在包含了对前两个层次的要求。(而作为考试而言,又常同由学生从行为和道德选择上追溯到认知根源——对基本知识与基本能力的考查)。

对于这些动词所表示的“课程标准”意义以及这些动词间的区别和联系,教师要努力有准确的把握。

(二)认真通读新教材(多本教材有交叉有不同?本种教材各章节内部逻辑不严谨?):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它是纲领、是灵魂,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再创造,是教学过程中的学习读本。由于“一纲多本”,《课程标准》与各套教材的结构设计和逻辑顺序不完全一致。教师要正确处理好《课标》和自身使用教材的关系。有条件的教师,可以参考多本教材,但根本要以《课程标准》为标准。  

结合《课程标准》,把握该册教材主题内容、教学目标和整体结构,在此基础上搞清楚各单元、各节的话题内容、教学目标和活动建议。通读教材的方法可以概括为:通读→钻研→概括→提炼。

别忘了,

本教材的编写理念:人性的、生活的、全球的,人文的。

全书编写的宏观逻辑:学生的生活逻辑;各章节的微观逻辑:结构构成——总分总;内容结构——宏观到个人的“知”、“行“、“情”。

(三)重视相关材料(教师用书好像没多大作用?)

主要是《教师用书》、有关资料,以及所任班级学生在读的相关情况等材料。学习《教师用书》和《成长手册》对加深理解《课标》和教材有着重要意义。不要以为在这些书中找不到现成的教案内容,就把它束之高阁。

(四)了解学情,结合学生实际,让教学目中有“人”:

(参阅另文《目中有“人”   快乐教、育》)

(五)提前规划学期教学计划,让教学进程井然有序。

学期教学计划基本格式:

1.教学目标;

2.基本情况分析;

3.教材简析;

4.教学措施;

①教改教研活动的设想 ②挖掘校本资源的设想③利用课程资源的设想④改革教学评价的设想:

5.课时安排表。

(六)目中有人,用心撰写教案

1.备教材(县中、始中值得学习,让教学能提纲挈领、思路清晰)

通读全册教材的基础上,还要“三读”单元教材。一读为通读,边读边打记,抓住教材的主题和主要内容;二读为细读,边读边钻研,弄清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以及思想障碍和理解误区。三读为精读(可在备案上课前具体落实),有重点地读相关内容,并勾勒本节教学内容的结构框架。

2.备《课标》

对照《课程标准》,将教材中所述的话题或相关知识点,回归到《课程标准》中去,寻找《课标》P615中相关的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

3.备学生

主要了解学生在理解本节教学内容时,将遇到的思想障碍和理解误区,摸清楚学生对本节教学内容的知识储备。

4.备活动

策划教学情境和活动环节是新教材教学着力点。在备教材、备《课标》、备学生的基础上,着力创设教学情境和活动环节,即如何设计导入新课,如何设计话题,如何开展课中的微型活动等。只有把这些问题都想清楚,那么动笔写教案就不难了。

5.备资源

即精心准备课堂活动所需的文本资源、音像资源、实物资源、人力资源等。(其中教参是最重要的文本资源)

6.备程序

即策划课堂教学程序;要把上述看的、听的、想的,进行精心提练、整合教学程序,构建教学模式。设想教学过程中要分几步进行,每一步之间如何保持内在联系,使各步之间构成一个完美的整体。至此就可以动笔写教案了。

(七)备课中应渗透的理念

强调联系生活实际,尊重生活逻辑。

1.以学生的视角来关注社会生活、融入生活。选取社会生活中有价值、有意义的事物或人物与学生共同讨论,引导学生从社会中去观察、收集素材,发动学生自主选择和确立讨论与观察的话题或事件。将鲜活的生活引入课堂,从生活实际中寻找教育源泉,引导学生建构正确的思想和道德观。

2.对于时政中有意义的事件、有争议的话题,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特点及教学时间的安排,做相宜的引导,使之符合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规律、心理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

这需要教师

1)认真把握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选取正在发生的事件、学生关注的事件来作为教学辅助材料;

2)赋予生活中的平凡事件以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启发、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思考、解答。

3.尊重了解学生已有经验,积极思考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式、态度及行为,也是教育的土壤。教师宜尝试使学生已有的经验得以明晰并引导其朝着积极的方向转化、引导其将感性体验提升为理性认知。

4.教师要正确理解自身在思想品德教学及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地位,正确处理主导和主体的关系,做到帮助学生形成思想品德,而不是试图通过灌输和说教来代替学生自己的思想品德形成过程。

(八)积极探讨课堂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学生的学习行为,但这种学习是在师生双方统一的教、学活动中的学习,是在教师的策划、引导下发生的。所谓学生的自主学习,意味着教师的教学不武断、不强制、不灌输,意味着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适当的条件、营造恰当的氛围,调动其认知与情感,帮助学生找到价值感与归属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避免把自主学习理解为抛开教师的作用,完全由学生“做主”的形式。自主学习既涉及学习内容,也涉及学习方法,更对教师的主导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